第一篇:《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导语: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引发了一系列的感想,体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关心、关注、关怀,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1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平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首先,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平公正的待遇。
第二,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第三,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2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爱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乐趣、体验到做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致教师》
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大多的教师而言,认为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而我们各级优秀教师评选条件中也很少出现“爱学生”这样的字眼。当然,要将“爱学生”作为一条评价标准,确实操作起来不太容易,但事实是这一标准基本是被忽视的。这样一来,大多的教师在爱学生方面明显就有了缺失。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爱心教育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也正是爱心,谱写了李老师的教育传奇。每每读到李老师的教育故事,总感到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的教育中因为缺少了这份爱心,使得很多“问题学生”失去了矫正的机会;青春路上“失足”的学生,没能得到心理辅导而越走越远;学困生丧失了进步提高的机会;尖子生仅仅成绩优秀,人格、道德沦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爱心不够造成的。
有人说:“没有爱,教育就是一场苦役”。可现实中的教育,爱是匮乏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整天板着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学困生,甭说爱心,就是耐心,也不够;对于问题学生,动辄批评,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更不会走进学生心灵,又怎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就连我们自己,也很少正视,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教育历程中,“以爱心唤醒童心”,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在我们的职业旅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感悟幸福,收获幸福。正如朱老师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这样,你会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不仅作为职业,视为事业。
第二篇:《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学会用心铸就美好 —读《致教师》心得体会
0
学会用心铸就美好
——读《致教师》心得体会
回眸2017年暑假生活,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通过阅读我完全颠覆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固有认知,教师就是教师,教师是人而不是神,每一位教师都是在磨砺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筑建学生更是自己的幸福人生。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对于我这个刚入职一年的新教师而言对这份职业其实开始还是有些迷茫但又充满些激情的。书中每一个问题像是一个火种,照亮我们这些新教师生命里的昏暗与现实。通过阅读《致教师》,我懂得了要想提升自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进行专业阅读。阅读哪些书目呢?提高教师职业认知的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读物,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这是最为重要的两大类。其次教师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阅读能够提升自己人文素养陶冶情操的一些书籍。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重要的事情总有时间做,要做学生的先生,先做学生的学生。要做一个好学生,就要边教边学,认真读书。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二、了解学生。一方面还是与阅读有关,读一些儿童心理学、儿童专著。更重要的是学会观察儿童,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这让我想起了“皮格马利翁”效应 :当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这些资质平平却被实验者认为是“未来的花朵”的学生抱有期望,而且也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动方式将这种暗含的期待微妙地传递给他们,其中包括更多的提问、辅导等。当这些学生获得期望的信息后,也会产生鼓励的效应,更加努力地学习。长此以往,不仅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近了,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和对老师的感激与回报也会逐步提高。对学生一视同仁。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学生性格有好有坏,成绩有优有劣,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个学生,是这一类老师所具备的能力。把学生当学生看,把人当人看,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不惟家境论高低。有人说,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做到关注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想补充一句,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关注你最讨厌的学生。
三、学会思考。正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看书却不思考,没有把书本中的精华之处加以内化、吸收,对书本中的观点不认同的德方没有思考,只是看过而已,这样读书的效果不会理想。因此,学习与思考密不可分。一方面度过的书要做摘抄笔记,还可以写一写感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用文字记录成长可以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扥形式,记录,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
四、学会坚守。作为一名渴望成长的教师,要正确评估环境对自己成长与发展造成的限制,尤其是处于人们眼中在逆境的情况下,更需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逆境。作为一个育人者要努力改变自我,做到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多互助,少互计;多学习,少批判;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提高笑对人生的能力。
五、学会共同发展。有一个专业名词叫“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她必须建立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基础之上,这也是形成一个良好共同体宽松氛围的土壤。每个成员都能在心中明白共同体的价值与方向,在团体活动中不断证明自己存在的理由与意义,在活动中体验成就感,这是持续参加共同体活动的动力,也是激活其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因素。要积极探索建立各种基于同一教研组、教学组的,或者是本校实际的教学研讨,或者是利用网络的各种专业资源发展共同体。这就需要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学科教研进行日常的共同阅读、相互评议、利用半天无课日进行相互听课议课,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所有人的教学水平,这其实也是我们在平时经常用的一种形式。
我庆幸我是一名人民教师,虽然现在我自身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相信,只要将自己的爱心、信心、热心、责任心倾注在三尺讲坛,将自己的幽默风趣融入学生的集体,在工作上不断的总结与反思,定会给我之后的教师生涯带来意想不到重大作用。我想,这正是我所需要所追求的,雨果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正如作为老师我们就是平凡的,我相信用心做教育,用爱教学生,定能绽放属于自己风采!
第三篇:《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因为魅力,所以美丽 —读《致教师》心得体会
0
因为魅力,所以美丽 ——读《致教师》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我静下心来拜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一书,深受启发和教育。书中的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地加以剖析、深究。朱老师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发人深省,引出的问题与话题,每一个都贴近贴紧教育教学的实际,让我感悟至深,深受教益。花香蝶自来,如果你是个有魅力的教师,何愁得不到家长的敬爱,学生的推崇?那教师的魅力从何而来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爱是教师魅力的源泉。
一个教师若有魅力,学生就喜欢多亲近,聆听其教诲,所谓“安其学而亲其师,亲其友而信其道”。新课程给教师提供了充分展示魅力的舞台,教师自己必须努力成为一个“全人”,才能给学生以人性的课程和“全人”的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实质就是对学生最无私的爱。袁卫星曾说过,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当“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完善的人格唤醒人,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而做到这些的根本前提,就是需要师爱,师爱的魅力。所谓师爱,即对学生的爱,它包含了对全体学生中每个人的热爱、尊重、理解和期待。师爱是教师的一种高尚道德情操,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魅力的源泉,是教育的前提。但凡一位出色、有魅力的老师,“师爱”无疑是贯穿其整个
教育教学始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根据我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努力地让“师爱”成为自己教育教学的核心。在班级里,要做到一视同仁,无论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学困生,做到公平公正。师爱是无痕的,但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他们是能深深感受到的。老师热爱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亦会热爱、尊重自己的老师。
二、情是教师魅力的动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需要师情的具体表达。所谓“师情”,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真情实感,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是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情感体验。学生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主体,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师情”的存在。用“师情”去打动学生,用“师情”去感染学生。始终铭记在师范生实习时,一个老师对我说的话,“一个有魅力的老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应该全身心投入进去,他此时应是一位演员,也是一位导演,课堂则是这幕剧的舞台”,教师应该用师情去打动学生,去吸引学生,教师和学生一同沉浸在这幕剧中,那么这堂课是极其出彩的,这样的老师也是极具魅力,是学生所喜欢的。对学生要充满热爱,充分尊重、信任他们,用师情去滋润他们。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师的情感,体会老师的用心。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做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面带微笑走进课堂”“学会拥有宽容的美”,这样的“师情”添了份温存,多了些感动,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
影响,变得更加和睦相处,班级氛围会更加和谐,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三、慧是教师魅力的灵魂。
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过去讲“我们老师要交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们用心地准备一桶水就够了。” 现在是“给人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一缸水是不够的,必须是源头活水。” 这源源不断的水从哪儿来呢?这就要求教师学为人先,与时俱进,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做适应时代要求的学习型教师。我们的时代,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已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天生对新事物拥有特殊敏感力的他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些新的知识。教师虽然学于前,懂于前,但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我们曾经认为是真理的那一部分知识真的就是永远都不能撼动的真理吗?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很多“真理”最后都倒下了。我们要做学生的老师,必须要有高于学生的地方,因此必须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我们得不断吸收新鲜的知识,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将学习变成一种职业敏感、生活习惯坚持下来,时时发现,时时消化。因此教师不再是一次性的学习,而是持续的学习来扩展知识领域,从而来提高教学水平。“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行为在一点一滴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感染
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同学之间也互相感化,好学的同学能引别的同学好学。教师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文学素养,使自己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能运用书中的教学建议,指导自己教学实践,还可以以身作则的影响学生,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总之,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一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理想,它也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只有教师学会了关注窗外的世界,学生才会把自己的眼睛投向窗外。
1.
第四篇:《致教师》读书体会
《致教师》读书体会
新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近几年如火如荼,新教育实验在各地蓬勃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我也曾听过几场新教育的报告,但是对新教育还是了解的不全面。寒假里我阅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育》一书,对于新教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对于新教育所倡导的理念,对于教师这份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收益良多。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新教育学校推行“晨诵、午读、暮省”的教育方式,让每天都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最美时光。
晨诵,让孩子们在每天的黎明时分与经典诗歌共舞,让生命在每天的开始得以舒展,师生共同以一种愉悦、饱满的状态开启一天的学习,从而在长期的坚持过程中,使师生的生命不断丰盈。
晨诵,不同于我们以往所说的晨读。我们都知道早晨是记忆的黄金时间,而青少年又正处于记忆的最佳年龄,因此过去我们会让孩子大量地诵读经典,有些内容孩子可能不理解,但未来的“反刍”会让孩子终身受益。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并不在此,我们进行晨诵,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记忆孩子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晨诵的目的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与黎明共舞”,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让孩子在诗歌的诵读中开始一天的精彩生活。那么我们让孩子诵读什么呢?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现代诗歌相结合,它们都有如下的特点:词句优美,吟诵时可以感受和理解,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和情愫。让孩子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体验生命的丰富和美好。我曾听过晨诵课中,老师让学生诵读自己改写的诗歌,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让孩子有感而发,建立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以前一直觉得新教育只是语文老师所研究的,通过阅读朱老师的《致教育》一书,我认识到英语老师同样可以参与到新教育的实验中来。英语教学中的英语儿歌、韵律诗、绕口令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晨诵内容,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感受英语的韵律美、节奏美,丰富孩子的学习生活,给孩子打开另一扇看世界的窗。
午读,即阅读,是新教育实验的根基。“营造书香校园”始终是新教育排名第一的行动。通过推行阅读、共读,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汲取先贤的智慧,让精神丰富起来,让行动有利起来,是新教育人对自我成长的要求。
午读,代表的是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核心内容是阅读属于最适合学生当下最好的书籍。因此挑选合适的书籍非常重要,新教育的先驱们给孩子推荐了许多优秀的书目,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
新教育认为:生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共读,就是和读一本书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因此新教育提倡共读的阅读方式,采用亲子、班级共读的形式,通过共读一本书,共写心灵真诚的话语,实现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乃至老师和家长之间真正的共同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教育实验是将共读传统的恢复视作改良教育的突破口。
教育是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和神奇。教育又是给予,无论是民族文化的特质还是普世文明的价值,都需要教师和家长按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慢慢地通过阅读,通过故事传授给孩子。这些精心挑选的书籍,将在娓娓动听的故事中,告诉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书籍将编织出一张美丽的网,呵护孩子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保持纯真、快乐和勇气。
优秀的书籍是人类世界的营养品,通过午读,让这些书籍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在共同理解、欣赏的基础上,体验大千世界的美丽,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态度,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通过共读,也为师生、亲子、生生之间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教育作用的最大发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也可以选取一些或有趣,或优美,或富有寓意的既简短,又简单的文本让学生进行阅读,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可谓是一举多得。
暮省的本质,是让师生学会反思自己的生活。
学生每天完成学业以后,思考和反省自己一天的生活,用随笔、日记等形式记录下来,师生之间、亲子之间通过日记、书信、批注等手段,互相沟通、鼓励,这种文字的编织最终将提升生活的品质,让生活更有意义,是新教育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三省吾身”成为师生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师生共写随笔”,记录师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转瞬即逝的教育智慧,有利于师生共同走向自主和成熟。对学生而言,可以使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同时积累了素材,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不再望作文而生畏,真正做到有感而写,写出真情实感。对教师而言,通过这种随笔的记录,有助于自己及时总结自己一天教育生活的得与失,加快自己的成长,同时也有助于自己朝着科研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新教育通过“晨诵、午读、暮省”这样一种整合的教育方式,并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把那些真正对于一个人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孩子,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也是我们教育者一直所想追求的,让孩子们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热爱阅读,善于反思,真正实现教育育人的本质目的。
二、利用“三专”模式,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一个教师心中都有一个名师梦,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名师呢?朱永新老师在书中给我们做了解答,使我豁然开朗。新教育共同体将其归纳提炼为“三专”模式,即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来自我培训。它还有一个更亲贴的名字——“吉祥三宝”。
一是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作为教师而言,没有阅读,就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没有一定量的输入,就不可能有输出,没有一定量的阅读,教师的创造也无从谈起。通过阅读,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让自己教学更顺利,成长更迅速。通过阅读,学习前人及他人的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基本条件。同时学生是伟大的观察家,教师必须在阅读上为学生做出表率,言传身教,使学生爱上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
二是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教师要通过专业写作,对教育生活进行不断的总结、归纳、剖析、反思和提升。新教育提倡“师生共写随笔”,强调日常与坚持,持之以恒;强调理解与反思,反对表现主义;强调客观的呈现,反对追求修辞;强调师生共写,反对片面割裂。通过这样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审视并悦纳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只有经过这样的梳理和总结,才能有助于我们从经验中摸索出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成长。
三是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说飞翔。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学习,一起讨论交流,彼此鼓励,取长补短,对教师的快速成长非常有益。
认真践行教师成长的“三专”模式,我们也会向着名师之路不断前进。
三、充分有效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充实自己的人生。
教师职业相对而言,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如何利用这些时间,值得我们思索。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若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实际上就是在延长自己的生命。
那么教师该如何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呢?在书中,朱老师就这一问题跟我们进行了细致的探讨。首先,最值得我们去充实的就是我们的课堂。课堂是我们教育的主阵地,要想占领这块阵地,精心的备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想备好一节课,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阅读,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备课还要“备”学生,要了解每个孩子,通过各种途径,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其次,写作不仅能充实我们的教育生活,而且能帮助我们反省生活,从而创造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记录我们每天的教育生活,记录我们的所思所想,不仅能够充实我们的业余时间,而且能加速我们的进步。第三,共同体的力量不可或缺。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交流,共同进步。最后,我们还应该制定一个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培养最少一种良好的健康的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朱永新老师的《致教育》一书,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所担负的使命。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会力争把这些教育理念运用于自己的课堂和教育生活中,和学生一起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
第五篇:《致教师》读书心得
《致教师》读书心得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的新作《致教师》为大家推荐。教育生活中,各类繁琐的问题究竟有没有根本性的解决方案?《致教师》读书心得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致教师》读书心得一: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
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
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
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平公正的教育。
教师应该一视同仁。
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
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
因此,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首先,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平公正的待遇。
第二,要学会体谅和宽容。
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第三,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
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
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二:
书是我们的好朋友,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世界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抉择,但不需要为压力过重而苦恼,更不需要为了失败而哭泣,也不要让事情来主宰我们,而是要用积极的态度来主导、推动事情往更好的方向进展。
作为教师:
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对此我的理解就是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形式不同,成功的意义也不同,不要去在乎世俗的模式,只要自己努力去实现理想,并且每天都在向理想靠近,就是成功。成功的标准并不是单一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只要在自己的舞台上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无论是令人瞩目还是平凡普通,都是成功。当然,在现实社会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我们的理想和现实永远存在着差距。而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改变心态,调节情绪,改变思考方式,不断超越自己,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烧,做最好的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工作经常陷入一种疲劳的状态,经常会被学生的问题搞得自己觉得很累,我知道这不应该是年轻老师应有的心态,但是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总是会被学生不如意的表现所影响,开始经常抱怨这,抱怨那,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教师这个职业,刚参加工作时的热情减少了,这种心情影响到我的生活和工作,受李老师的影响,“既然只能当老师,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择后者!”
是啊,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开心呢?可是,每天出现的让人头疼的事情,让人头疼的学生,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我经常想:多想孩子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起玩儿,这样孩子们就会越来越爱自己,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又怎么能不高兴呢?
多么简单多么朴素的道理,为什么我当初就没想到呢,想想我们在工作学习中难免会与人产生摩擦,如果我们只盯着别人的错误,那么只能让矛盾越来越激化,但是我们如果想别人的优点,就会使我们很快的冰释前嫌,问什么同样的问题发生在学生与老师的身上就这么不可调和呢?其实还是缘于“爱”,如果我们给学生多点,再多点的爱,对于他们的错误我们都用理解之心,包容之心,责任之心看待,而不去苛求他们像成年人那么懂事,师生关系会不会更和谐一点呢?在众多的压力与竞争下,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论遇上什么困难都不要气馁,积极心态战胜一切困难,一样可以做到优秀。
事实证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最好的自己,都可以做到优秀。我们更不必为自己赶不上别人而太过自责,也不必因为境遇不好而太过感伤,怨天忧人。我们所需要做的,是追随自己心灵的选择,不求其他,但求做最好的自己。我们就会变成一个更美好、更大度、更成功的人!《致教师》读书心得三:
朱永新先生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发言人,其教育思想引人深思,这在《致教师》一书中有明显的展现:前言中有一首诗:“……教师,不是春蚕,教师的固步自封才会作茧自缚,心灵的成长来自每个季节……”“我是教师,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让我甚是喜欢,因为它道出了我的心声,与我心有戚戚焉。
朱永新曾指出: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们认为参加我们实验的所有的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每个老师都要成长,相当多的人能够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够成材,成就。所有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在成长着,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而我们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致教师》一书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启,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那些提问者,有的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有的是遭遇职业倦怠的老教师;有的奔波于城市,有的坚守于乡村;有的教语文,有的教数学……每一个提问者,都意味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命叙事。因为他们的存在,《致教师》中的“教师”不再是空泛的职业人群,而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里面的问题与话题,哪一个都逃不出教育与生活的庸常。就像擦亮星星上的灰尘一样,朱先生以他的文字不断擦亮“教师”二字。
全书共分四辑,即“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借我一双好老师的慧眼”“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生命的传奇”“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前三辑共收录先生与一线教师对话的46封问答式书信,最后一辑收录自XX年以来先生为寄语新教育同仁的5篇致辞。他用朴素却不乏生形象的语言回答一线普通老师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如何学会思考?”“如何进行专业阅读?”“如何应对自己不如学生的困境?”“如何保持教育热情?”“如何享受你的教育生涯?”“如何尽快成长为名师?”“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坚定?”
总的来说,书中朱永新老师提出了以下几点:
最近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班里的小铭,纪律不好,让人头疼,却发现他热爱劳动,每次有值日生生病,他总是第一个举手说“我来帮他扫。”于是,顺理成章的,他成了班里的生活小老师,负责发放筷子等,当上班干部的他,果然不一样了,还经常提醒别人要遵守纪律。另一个小承,成绩不好,纪律不好,但他生活自理能力强,还非常懂礼貌,每天都是自己上学和回家,每次看到他脖子里挂着的钥匙,批评的话会变成关心的话,慢慢的,学生和我关系好了,就不会在课堂上捣乱了。班里还有一个小景,一年级时成绩很差,作业不写、上课讲话,每节课都搅坏我的好心情,然而有天数学课上,黑板擦不见了,全班孩子都帮着寻找,突然,这个学生冲上讲台,趴在地上,全然不顾满地灰尘,从角橱底下取出黑板擦交给我,短短几秒时间,孩子善良质朴的天性打动了我,从那以后,我让他每天数学课前帮我开投影机,他对这个从未有过的“待遇”也很吃惊,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之后的数学课上,各方面的表现开始一点点进步,每一个进步都会给他鼓励,现在看看,似乎这孩子还挺可爱。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们需要老师平等的对待。尤其是缺乏自信和关爱的孩子,老师的鼓励,能让他感受不一样的温暖。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习下去。杨沫笑发表于XX-06-20 《致教师》读书札记
1、教师职业大致有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2、20xx年9月22日香港大学把“荣誉院士”称号授予了外号叫“三嫂”的82岁扫地老太袁苏妹。“三嫂”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会写5个字,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曾在港大食堂服务44年,担任服务员及厨师。她对住宿生的照顾无微不至,除起居饮食,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宿舍灵魂人物”。有学生发烧,她会主动送药、煲粥;学生温习功课至深夜,她会为其预留晚餐;学生遇到烦心事,会找三嫂倾心交谈??多数时候,三嫂只是耐心地听完故事,说一些再朴素不过的道理,如“珍惜眼前人”“将不开心的事忘掉”等等,或是请他们喝瓶可乐。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做“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生命”的“香港大学之宝”。
3、教育生活: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5、宋代哲学家张载: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
6、台湾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希均:自己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7、人类有两种风景:自然风景、精神风景。行万里路,看自然风景;读万卷书,看精神风景。
8、教师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阅历。学历象征着学习的时间和旅程,是外在的符号;经历是人生的履历,是走过的路程;阅历是阅读的过程。
9、阅读书目:(1)专业书(2)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书(3)传记类的书。《乔布斯传》《林肯传》《居里夫人传》《毛泽东传》《我的生活故事》《第56号教室的奇迹》《窗边的小豆豆》《夏山学校》《我是大西洋来的飓风》等。(4)管理类的书。《从优秀到卓越》《如何改变世界》等。(5)文学作品
10、韩国总统朴槿惠:要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就要一起走。
11、有人问物理学家李政道怎样治学的,李政道说:学问,学问,要学“问”。只学“答”,不学“问”,非“学问”。
12、普列汉诺夫: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13、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善于学习最显著的特征。学习的品质,也在于问题的质量。
14、四叶草,据说是亚当、夏娃从伊甸园带入人间的草,每十万株三叶草中才有一株四叶草。第一片叶子叫希望,第二片叶子叫付出,第三片叶子叫爱,第四片叶子叫幸福。三叶草常见而四叶草不常有,所以幸福不容易。
15、受欢迎的老师三要素:一是换位,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尊重;三是互惠,讲一点奉献精神。
16、尼采: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中。
17、教室文化:教室名字、班徽、班旗、班歌、班诗、班训、班级誓词等。
18、法国思想家布律耶尔:用感情生活的人,生命是悲剧;用思想生活的人,生命是喜剧。
19、瑞典教育家哈巴特: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
20、“父母”取代“家长”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到“父母”之意共9处,8处用了“父母”,仅在第39条中用了“家长”,即“责令其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
21、南怀瑾:教育从家教开始,学校不过是帮忙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