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5篇可选)

时间:2020-11-13 16:2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

第一篇: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 0 30 周年 心得 体会

今年是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 30 周年。1990 年,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向世界宣示中国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掀开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篇章。年,一个奇迹。浦东 2019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2734 亿元,相比 1990 年的 60 亿元,30 年增长了 210 倍,以全国 1/8000 的面积创造了 1/80 的 GDP。“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浦东,从昔日阡陌纵横的农田,变身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浦东,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始终把强化功能优势作为核心关键,始终把走出治理新路作为重要任务,创造了改革开放的奇迹。年,一面旗帜。开发开放浦东,有着非常特殊的时代背景:上世纪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挫折,国内改革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全球产业结构和分工面临重大调整,经济全球化态势进一步显现。在这样重大挑战、重大机遇、重大抉择的历史关头,党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向世界表明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30 年来,浦东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与时俱进开展创新探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成为深刻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一个重要范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年,一个转型。30 年间,世界经济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我国经济也完成了从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变。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上海是先行者,浦东是先行者中的先遣队。30 年间,浦东坚持人才为本,对人才的重视一以贯之,不断增强人才“磁力”;坚持产业为要,把产业作为发力点,聚焦“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培育硬核产业;坚持基础为先,注重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推动创新转型,形成了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体系、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

“浦东发展的意义在于窗口作用、示范意义,在于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在于排头兵的作用。” 30 年来,浦东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创造性地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开发开放的生动实践,创造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上的“全国第一”,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成为了“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深刻指出“支持浦东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造经验,对上海以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乃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迈向新征程,浦东要继续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三十而立,浦东站上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未来,浦东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就一定能创造开发开放新的更大奇迹。

第二篇: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优势问题与对策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优势、问题与对策

转载日期:2012-7-17 23:13:00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周轶昆

摘 要:浦东新区开发开放17年取得了辉煌成就,浦东的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浦东新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突破深层次结构性和体制性难点和关键环节,才能有效地推动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的建设进程。

关键词:浦东新区;功能开发;体制创新

Abstract:Seventeen years exploitation and opening of Pudong New Are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and the development of Pudong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s and also faces some new problems.Only Pudong New Area should break through difficulties and key links in its deep structure and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can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of an outward,multi-functional and modern Pudong New Area be effectively pushed forward.Key words:Pudong New Area;functional exploitation;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经过17年的开发建设,浦东新区已成为一个人口密集、收入水平高、规划档次高的地区,其人口密度为3293人/平方公里,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万美元,基本形成了一个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浦东开发进入了全面建设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的新阶段。

一、浦东新区发展的优势分析

1.独特的区位优势。上海在我国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具有优越的龙头地位。实际上,包括合资在内的外资之所以青睐浦东,与其龙头地位颇有关系。浦东地处上海市东部,正好是中国海岸的中点与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浦东的海岸线占上海大陆岸线的大部分,具有良好的港口航道条件和港口集疏运体系,拥有较强的港口吞吐能力。据统计,长三角承接了全国一半的集装箱吞吐量,上海承接了长三角一半的吞吐量,浦东承接了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7成。浦东依托上海的科技人才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特大型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优势,使其能够肩负起带动上海与长三角、长江流域联动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共同发展和整体功能提升的历史使命。

2.梯度有序的特色功能区布局。“十一五”时期,浦东新一轮发展确定了“一轴三带六区”的总体布局。依托四个国家级开发区,浦东新区规划了六大功能区域,这些功能区布局合理、梯度有序,集国际金融、贸易、现代物流、高科技、旅游会展等功能服务为一体。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全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开发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区,也是全国经济流量最大、服务最完善的金融中心区;金桥出口加工区是上海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外高桥保税区是全国唯一接近真正意义上自由贸易区的保税区,也是国内唯一可设立外商独资贸易公司的园区,它集自由贸易、出口加工、物流仓储等多种经济功能于一体,其经济总量、销售收入、税收总额都相当于全国其余14家保税区之和。

3.国内一流的城区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区重要的投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区经济的运行质量。经过17年的开发建设,浦东新区打造枢纽型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已取得重大进展。至2006年,浦东开发累计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达到1648.73亿元,为改善新区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2010年底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以及环球影城主题公园项目落户浦东,将极大地促进浦东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更快发展。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将使浦东发挥越来越大的枢纽作用。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将推动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沪崇通道的启动建设,并有利于以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的国际航运中心的组合港的形成。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将为新时期浦东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不仅拓展了浦东外向型功能的内涵,也为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4.相对齐全的要素市场。证券、期货、产权、钻石、铂银等要素市场均落户浦东,这些要素市场以“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宗旨,形成强大的要素市场综合功能辐射力,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配置范围的扩大,为上海、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服务。上证所带动了一大批金融机构集聚浦东,给浦东金融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上海期货市场在全国的地位也举足轻重,成交额占全国一半左右,期铜已成为全球三大定价中心之一,期胶也成为现货市场上生产、消费和流通的重要指导价格;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已成为全国交易额最大的产权交易机构,不仅为上海市的国有与集体企业的产权提供交易服务,而且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流域的企业产权提供交易服务,已成为浦东释放金融服务功能的一个重要平台。浦东凭借要素市场比较齐全的优势,为其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二、新形势下浦东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浦东正处于从基础形态开发到功能开发、从资源的国际化集聚到服务辐射全国的转型阶段。浦东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将面临不少困难,亟须解决诸如资源、环境和开放变量约束下的再发展问题。

1.随着对外开放日益深入,浦东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已经深深地嵌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并越来越受到全球市场波动的影响。在出口市场上,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潮有可能恶化产品的出口市场。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以环保、安全为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正日益成长为限制我国出口的主要障碍。在金融市场上,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也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迅猛发展的金融衍生工具和24小时电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场使巨额的国际资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流向世界上任何一个有利可图的地区。浦东新区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完善金融体制、吸引高级金融管理人才、提高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加强金融监管能力、防范金融风险的严峻考验和挑战。

2.浦东新区的发展面临周边地区激烈的竞争。在区域平衡发展、公平竞争的体制下,区域分割将逐步被打破,全国统一市场将逐步形成,各个区域都有加快发展的压力。浦东的开发开放也面临着周边地区激烈的竞争。目前,浦东与邻近地区的竞争主要是招商引资的竞争、项目安排的竞争,尤其是在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招商上出现了激烈的竞争。

3.浦东新区的发展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要素资源约束问题,开发模式必须实现新的突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浦东的商务成本已迅速提高,受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的制约也日趋严重。招商引资资源紧缺,土地、厂房、办公楼宇等资源储备不足,难以满足国内外投资者的需求,土地集约化使用度有待提高。同时,浦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城市建设资金需求规模巨大、银根收紧、投融资模式制约等带来的资金约束,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和交通商业配套设施也相对滞后。更重要的是,将来浦东不能靠消耗大量的资源,不能靠大量、强力的投资来拉动发展。如果浦东在新一轮开发开放中不创新发展模式,再单纯地靠投资和消耗土地等资源来推动经济发展,跟其他地方进行一些低成本的竞争,就将没有竞争力。

4.体制和机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体制创新需要进一步深化。在第一轮开发开放中,招商引资和中央、上海市的政策扶持,成为推动浦东开发开放的两大驱动力。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对浦东新区实行“三不政策”(不给钱、不给项目、不给优惠政策),浦东新区能得到的只是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的先行先试权。在政策效应减弱的趋势下,体制和机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体制创新必须取得新的突破,需要进一步深化。浦东已初步建立起了“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但在政府职能上仍带有全能型、经济建设型特征,政府主导发展的痕迹比较明显,经济运行环境与国际通行规则和做法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三、新形势下浦东新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浦东要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主要通过金融、物流、会展旅游等有潜力的产业发展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浦东虽然已在五大要素市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金融、物流、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受开放程度、市场需求、高素质人才比较短缺等因素的制约,发展仍显缓慢,总量规模还不大。2006年在浦东的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二产业仍占50.5%,而第二产业中的大多数在浦东是有生命周期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不仅增量比较困难,存量部分也必须进行技术升级。浦东经济要想在新一轮发展中保持快速健康增长,就必须在引进外资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更加注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

2.加强与邻近地区联动发展的协作机制。浦东开发的总目标是要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它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必须以其辐射区域为经济腹地,以腹地的经济发展作为支撑。但浦东与邻近地区联动发展的效应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在高科技产业方面,如何加强浦东高科技产业园区与从浦东向江浙一带发散形成的十多条IT产业发展走廊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联动,促进长三角的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资源要素配置方面,浦东的产权交易市场如何通过协商机制,通过市场运作和合作机制,与长三角其他地区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实现对接,使它们成为一个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的完整体系,也是今后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3.探索集约用地的开发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浦东开发通过设立开发园区集约使用土地,在土地集约利用上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土地的开发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没有集约使用土地的现象。浦东历经17年的开发开放,可开发利用土地不断减少,土地资源储备不足,土地基础开发的单位面积投资成本不断上升,已接近亚太其他地区的开发区,对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入驻已形成了某种障碍。因此,在原有土地集约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新的集约用地的开发机制,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的精深化利用是浦东新一轮开发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4.构建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商务环境。17年来,在中央和上海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浦东在基础设施等外延形态建设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就,拥有国内一流的硬件设施,但政府社会服务工作则显得相对滞后。在全国和亚洲一些国家的市场日趋成熟的条件下,浦东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体制规范、政府高效廉洁的地区才能够吸引到资本、技术和人才。浦东推行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经济运行环境与国际通行规则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商务环境,用国际通用的规则来保护投资者,是浦东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质量,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高效的投资软环境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赵启正.浦东逻辑——浦东开发与经济全球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03

[2]林枫.浦东十年发展中的政府角色[J].社会,2003(10):8206

[3]周轶昆.浦东新区开发开放17年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J].经济前沿,2007(12):5

[4]李庭辉.浦东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J].浦东开发,2007(5):25

[5]佐佐木信彰.浦东开发的现状及前景[J].郭勰,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6):5963.[6]安树伟,季任均.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14(5):46

50.

第三篇:浦东新区人才资源开发政策介绍

浦东新区人才资源开发政策介绍

转载日期:2012-7-17 23:16:00 来源:上海市浦东新区劳动人事局 金融、贸易、保险等行业人才

金融、贸易是浦东新区未来十年发展的主导产业。到2010年将会有近200家中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十几家要素市场落户浦东。按新世纪头十年内年均递增16%计算,其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到2010年有望实现280-300亿元,并且资本市场和其它要素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达到20-30%。同时,如果能吸引200家左右的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浦东,集聚3000家外贸企业和5万家内贸企业,则到2010年其外贸出口将接近400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因此,可以预计下世纪前十年浦东新区将继续保持对金融、贸易、保险等行业人才的强劲需求。需指出的是,“十五”期间浦东新区贸易开放的新特征是从货物贸易向技术和服务贸易拓展,届时以物流业、报关业、国际通讯业、国际金融保险业、租赁业、咨询业等服务贸易为主和以专用技术、专利商标和教育培训为主体的技术贸易都将形成新的人才需求源。

根据调查,1995年浦东新区金融保险业人才资源总量为4923人,约占职工总数的67.0%。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99%, 中专以上学历非专业技术人员占1%。若按此人才比例推算,1998年金融保险业人才存量约5200人。根据预测,到2005年浦东新区金融保险人才需求量将在8200人左右,比1998年增长57.7%。

3、会展旅游人才

拓展会展功能是新区新一轮发展中的重要目标。目前浦东已基本具备了举办国际大型会议和展览的硬件条件,因此到2010年要把浦东建成亚太地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会展中心,加强软件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会展管理经营人员、服务人员和翻译人员势在必行。到2010年浦东会展有望占全市的1/3,接待参观人次达160万,届时客观上会形成对以上人才的强大需求。

培育旅游产业是新区新一轮发展中另一重要目标。据统计,1998年旅游业收入总额达到11.2亿元,约占GDP的1.6%,职工人数约1.5万,若按新区企业平均人才密度(27.4%)计,则旅游餐饮业人才资源量约达到4100人左右。今后10年旅游业如按目前年均收入增长率(30%)持续增长,到2010年旅游收入将达到GDP的9%左右,则“十五”期末旅游人才需求量在1.6万人左右,比1998年数量增加3-4倍,需求量巨大。

4、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人才

未来十年浦东开发建设的重点将从以开发区为主向开发区建设和城市化纵深推进并重转移,中心城区建设突出“重管理、重环境、重功能”;其他分区要基本完成形态建设任务、加快产业、人口、文化、教育等基本要素的集聚,这预示着未来浦东新区将形成对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人才需求的新高潮。

5、高层次的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人才

根据对典型企业的调查,由于此类人员对企业发展极其关键,而且效果显著,因此企业对高层次的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坚挺。从发展趋势看,此类人才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极受企业欢迎。目前,此类人员在浦东地区人才市场存量较小,供求缺口较大,此类人员跳槽频繁。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及浦东新区“十五”期间和2015年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浦东新区在“十五”期间和2015年前的人才资源发展战略将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资源发展的战略思想是:围绕中心,服务经济,为浦东开发开放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人才资源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加快构筑人才资源高地,实现人才分布高密度,人才素质高水准,人才结构高对应,人才流动高活力,人才产出高效率。

——人才资源发展的战略着眼点是:培养和造就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三支高素质队伍。

——人才资源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把海外留学生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点,让精英人才的最佳年龄段在浦东发挥作用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

——人才资源发展的战略措施是:聚焦张江,辐射全区,合理定位,增强合力。

对此,我们确立的人才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和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三个方面、三个作用”为指导,以浦东新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在21世纪初基本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为目标,突出人才资本的战略地位,以营造人才环境为重点,加大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力争在人才规模、层次、结构、机制、效能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到2015年基本建成与浦东开发开放的地位和功能相匹配的人才开发基地以及国内、国际优质人才密集的人才资源高地。

在战略步骤上分两步走:“十五”期间,浦东新区要通过人才资源的开发,成为人才向往和集聚的热土,成为人才成长的佳境,成为人才辐射的基地,成为干部制度创新的实验区,为建设人才高地奠定基础;到2015年,浦东新区要成为长江流域乃至亚太地区人才流动、创业最具活力的中心区域,基本建成国内、国际优质人才集聚的高地之一。

为了确保浦东新区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浦东新区今后一个时期人才高地建设的对策措施,应重点放在营造有利于人才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上。

(1)用好用足现有政策。要全面落实《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上海市鼓励外商投资浦东新区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推动浦东新区高科技产业化的财税扶持措施》、《浦东新区关于引进海外留学人员来新区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吸引高层次人才和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来浦东创业和发展的若干规定》,并对各委办局、直属公司的贯彻情况进行全面督查,保证已制定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2)实行人才储备政策。要与全国50多所重点高校建立紧密型的联系,在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同济等有关高等院校设立奖学金,派出联络员,开展定点服务,提前从在校博士生、硕士生中物色企业紧缺人才,为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引才代理。组织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培养高校学生,与有关大学在读硕士生、博士生挂钩,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签定毕业后合作、服务、工作合同。对于愿意来浦东工作而暂未找到工作单位的浦东紧缺、急需专业的应届大学本科以上优秀毕业生(在原就读高校曾被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毕业生的)和国内外高层次的优秀人才(经高级人才公司测评认定的),可由新区高级人才公司给予引进,办理入户手续,并为其市场择业创造条件。对其余愿意来浦东工作而暂未找到工作单位的应届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实行“暂住证”制度。

(3)放宽人才工资政策。按企业经济效益从优核定工资总额,保证企业高新技术人才的工资增长不受工资总额的影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新区工作的,其报酬可根据其所任职务和专业技术水平,参照其在国外的工资情况,由用人单位与本人协商后从优确定;高新技术企业可自行确定建立职工补充养老保险。

(4)强化人才奖励政策。完善对突出贡献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的重奖政策,对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科技人员,可优先向人事部推荐申报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要继续做好每浦东开发杰出人才的评选表彰工作。凡是在浦东新区工作的高新技术开发人员不分国别和单位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都可以作为浦东开发杰出人才评选的对象,并享受本地人员同样的奖励待遇。继续做好每两年的科技功臣评选工作,逐步形成政府奖励示范和企业奖励为主体的人才激励机制。

(5)优化人才服务政策。强化人才交流中心、留学生服务中心、高级人才开发公司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现有服务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功能,为高新技术人才拥有的专业技术、专利发明等无形资产提供评估服务,保护科技人才的合法权益;为科技人才出国和赴港澳台参加学术交流、技术贸易洽谈、出口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提供方便;为高新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出国培训提供名额和资金资助;对一年多次出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商务、技术人员,简化出国审批手续;进一步扩大人事代理的范围和项目,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人才招聘、人才租赁、人才托管、资质评估、人事诊断、薪资设计、社会保险等一条龙服务。

(6)实施“名人工程”政策。对于拔尖人才要给予特别优厚的待遇。凡是愿意来浦东工作的名企业家、学科带头人、名院长、名医生、名校长、名教师、名教练、名记者、名编辑等具有名人效应的人才,可突破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对拔尖人才的引进,要特事特办,先进后办,还要满腔热情地为他们解决过渡住房、家属随迁、子女就读等困难。要研究如何使精英人才的精英阶段在浦东发挥作用的配套政策,重视最佳年龄段人才的流动,形成活的人才机制。

(7)完善海外引智政策。要坚持“猎头”与“借头”、回国服务与为国服务并举的方针。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浦东创业、定居或通过参与工程项目攻关、论证研究、回国讲学、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各种形式参加浦东开发。鼓励和支持留学人员企业与国内企业联合进行技术研究开发。留学人员可将其拥有的专利、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通过评估后作价投资。留学人员企业在承担科研项目、申请科研成果鉴定、参与政府评奖、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人才等方面,享受与国内公有制企业同等待遇。留学人员企业兼并、参股或收购亏损、破产的国有、集体企业,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凡当年吸纳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按劳动、财税部门的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要建立以留学人员企业为主要对象的贷款担保公司,建立留学生创业专项经费。对尚未经市级部门认定的留学生企业,可以在新区设定的服务项目以及可由新区掌握的政策上先行操作,一切可以先提供的待遇都要予以落实。

原文日期:2012-7-17 23:16:35

第四篇: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实现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和发展的进程。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着鲜活的实践经验,也对已有的理论进行着不断的检验。可以认定,改革开放的实践孕育和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上发挥巨大功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勇于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就能够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之初,就以“走自己的路”为鲜明特色。从那以后,我们始终牢记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直坚持从国情出发。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产物。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深深地根植(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立足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根本基础,也必将是它发展的根本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人民群众同命运。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关键就在于这些理论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最为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

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是持续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解放思想的30年。正是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作为解放思想的旗手,对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邓小平领导我们解放思想的艰辛历程,重温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拉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

“两个凡是”首见于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社论。按照这一方针,那就要继续坚持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继续维护“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就只能使中国继续陷入**和混乱。这是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文革”中第二次被打倒、当时尚未恢复工作的邓小平,首先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表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申明自己的观点。

(一)复出前多次发表谈话,对“两个凡是”表示异议。据《邓小平年谱1975-1997》记载:1977年2月,“两个凡是”一提出,邓小平立即表示反对。他同前来看望他的王震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毛泽东思想。4月10日,邓小平致信华国锋、叶剑英和中共中央,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4月10日后的某日,邓小平同前来看望他的汪东兴、李鑫谈中共中央转发他4月10日和1976年10月10日致中共中央信的有关情况,在谈话中向他们明确表示“两个凡是”:不行。5月24日,邓小平同王震、邓力群谈话,系统地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其中包括这样几个主要论点:第一,“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第二,即使是正确的话,也不能到处搬用,“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要准确、完整地理解,不能断章取义。他说,我给中央写信,提出“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这是经过反复考虑的”。“我和罗荣桓同志曾经同林彪作过斗争,批评他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而不是把毛泽东思想当作体系来看待。”这篇讲话,是最早从政治上和哲学上对“两个凡是”思想的系统批判。

(二)复出后第一次讲话的中心内容就是强调“完整准确”与“两个凡是”的对立。1977年7月16日至21日,中共中央召开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职务。邓小平在会上发表复出后的第一次讲话,便是强调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其锋芒仍然是指向“两个凡是”。他说:“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完整体系去获得正确理解”,更不能像林彪、“四人帮”那样,“引用毛泽东同志的某些片言只语来骗人、吓唬人”,那样,只能“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他特别强调,在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中,“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特别重要”。其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而“两个凡是”正是同这两条根本对立的。

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身负众望的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对当代中国的政治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他的这些谈话和讲话还没有公开发表,但是已经在中央领导人和一部分高级干部中开始传播,“完整准确”与“两个凡是”的对立已经日趋鲜明,二者的斗争已经不可避免,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已经拉开。

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吹响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号角

在邓小平批判“两个凡是”的同时,广大干部、群众要求拨乱反正、纠正“文革”错误的呼声也一直以实践的方式冲击着“两个凡是”。历史把解决真理标准问题鲜明地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在全国范围内开了解放思想的先河。同时,这篇文章也受到一些人的抵制和反对,包括当时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某些领导人和某些理论“权威”,他们认为这篇文章的矛头是针对毛主席的,是“砍旗”、“丢刀子”,是“方向性错误”。一时形势变得严峻起来,解放思想遇到了阻力。又是一个关键时刻,又是邓小平首先站了出来,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以坚决有力的支持,领导和推动了意义深远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

(一)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的观点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观点。在准备这次会议讲话稿的时候,邓小平对胡乔木等人说,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是莫名其妙!因此决定,这次会议的讲话,第一个问题就讲实事求是。他在讲话中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究竟是否正确或者完全正确,还需要今后的实践来检验。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我们就一定什么问题也不可能解决,或者不可能正确解决”。他批评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为了反驳所谓“砍旗”的说法,邓小平引述了毛泽东从1929年到1963年关于实事求是的一系列论述,指出:离开实事求是,“即使我们口头上大讲拥护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只能是违背毛泽东思想。我们一定要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这篇讲话,对主张“实践标准”的同志是个坚强有力的支持,对否定“实践标准”的同志是个深刻有力的批评,对刚刚兴起的群众性思想解放大潮是个巨大的推动。

(二)1978年下半年邓小平连续发表重要谈话,支持和指导开展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7月21日,他同中宣部负责人张平化谈话,就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不要再下禁令、设禁区了,不要再把刚刚开始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向后拉。7月22日,他同胡耀邦谈话,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不可避免。引起争论的根源就是“两个凡是”。8月13日,他同吴冷西谈话,指出:实践标准那篇文章是对的,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要解放思想„„但空气还不够浓,不要从“两个凡是”出发,不要设禁区,要鼓励破除框框。8月19日,在听取黄镇等关于文化工作的汇报后谈到理论问题,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驳不倒的,我是同意这篇文章的观点的,但有人反对,说是反毛主席的,帽子可大啦,那怎么行呢?9月16日,邓小平在听取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说:现在对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个问题还要引起争论,“可见思想僵化”,根本问题是“违反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这种所谓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高举,是假的高举”。10月14日,邓小平同韦国清谈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问题,是常识,也有人不赞成,这样的人还不少。如果不解放思想,不开动机器,不独立思考,那非垮台不可。这一年的整个下半年,一直到12月召开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月月都讲真理标准问题,都讲解放思想问题,可见这个问题在邓小平心中分量之重。

(三)1978年底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表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宣言书,这就是那篇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解放思想的号召,强调“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他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认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他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这篇讲话实际上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标志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由此掀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新篇章。

抓住当代中国解放思想根本,领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新局面

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随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以及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思考,思想解放也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领导我们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解放思想,使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一)研究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破除苏联那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说:我们过去的体制“是从苏联模式来的。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即使在苏联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它能够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我们破除超阶段的“左”的思想框框,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邓小平说:过去“左”的教训就在于“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现在我们确认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就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真正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摆脱了种种空想。

我们破除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邓小平说,关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我们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邓小平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使我们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不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发生了重大变化。

长期以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邓小平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他领导我们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锐意创新,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包括: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针对“四人帮”所谓“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谬论,邓小平说:“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邓小平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比较快地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反复地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的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结论,是当代中国思想解放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三)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发生了重大变化。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有密切联系。搞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便谈不上正确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但二者又有区别。“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理论一般;“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同国情相联系的较为具体的理论问题。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领导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同过去相比,实现了三个伟大历史转折。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邓小平反复强调,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扭住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解决国际国内一切问题提供物质基础,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提供物质基础。

从僵化半僵化转到实行改革。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和我国原有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所决定的。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说:“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从封闭半封闭转到对外开放。邓小平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新的活力。

学习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坚定不移继续解放思想

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决定我们必须把发展的新起点同时作为解放思想的新起点,以新的思想解放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以更加奋发有为、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状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一)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实践在发展,事物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必须随之向前发展。解放思想应该成为人们思想的常态,什么时候思想僵化了,什么时候就要犯错误了;哪个地方思想僵化了,哪个地方就要落后了。当前世界的大变动,中国的新发展,党情的新变化,尤其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应对新形势、回答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实现新发展,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兴旺。

(二)解放思想要紧紧围绕三大基本问题,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30年解放思想的历史(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从根本上说,就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解放思想的历史。只有突出解决这三大基本问题,才能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当前,尤其要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胡锦涛同志说:“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围绕三大基本问题解放思想要注重实效,努力做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各方面工作创新,努力做到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推进社会和谐。为此,就要注重调查研究,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坐而论道,流于空谈;要注重开阔视野,从别人、别地、别国那里吸收营养、拓宽思路,不要闭目塞听,坐井观天;要注重总结经验教训,勇于抛弃一切错误或过时的东西,不要把已有的经验、做法绝对化、神圣化;要注重转变作风,从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文山会海、八股套话中解放出来。

(三)解放思想要始终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满意标准。实践标准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认识标准。一个观点、一个思路、一个办法,是否正确,要由实践作结论,“拿事实来说话”,不要搞抽象争论,不要动不动就拿本本来,不要动不动就外国如何,不要动不动就“想当年”。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就坚持,不管有什么非议,不管有什么干扰;反之,就改正,“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历史标准。一条路线、一个方针、一项政策,是否进步,不是看它是否符合某种理念、原则,而是看它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不要用抽象的理念、原则去剪裁生活。凡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东西,就坚持;反之,就抛弃。人民满意标准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标准。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实践活动、生产活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像邓小平说的那样,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一切理论、方针、政策和实践,都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凡是符合人民利益、群众满意高兴的事情,就坚持;反之,就反对,就抛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判断标准,解放思想就有正确方向,解放思想的灿烂之花就会结成丰硕的物质成果。

第五篇:横琴开发开放历程

横琴开发开放历程

●1992年横琴岛被广东定为扩大开放四个重点开发区之一。●1997年香港回归,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澳门回归,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2004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提出将横琴岛创建为“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

●2005年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横琴时赞叹“这是一块宝地”,要求谋而后动。

●2008年4月8日贾庆林主席到横琴岛考察,提出要鼓励和支持经济特区在发展模式、体制机制、自主创新、对外开放、企业管理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2009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澳门宣布中央决定开发横琴。●2009年6月24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决定将横琴岛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对口岸设置和通关制度实行分线管理。

●2009年6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的决定》。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将实行澳门司法管辖。●2009年8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横琴定位“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

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和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的新平台。

●澳门各界对横琴开发启动反响强烈,何厚铧表示“这是中央给澳门的厚礼”。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设立珠海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并委托珠海市人民政府管理。

●2009年12月15日李克强副总理宣布港珠澳大桥开工,并考察横琴新区,●2009年12月16日珠海市横琴新区成立,汪洋书记和黄华华省长挂牌。首批四大工程也宣布启动。

●2009年12月20日,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举行奠基仪式。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横琴,并表示“开发横琴是中央的重要决策”

●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推进港珠澳大桥等大型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横琴岛开发,深化粤港澳合作,密切内地与港澳经济的联系。●2010年3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开发横琴成为重中之重。●2010年11月14日温家宝总理再次考察横琴。

●2011年3月11日,横琴开发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2011年7月14日,《国务院关于横琴开发有关政策的批复》正式下发,同意在珠海市横琴新区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授予横琴新区立法权、在横琴建立特殊的通关管理制度、实施特殊税收金融政策、实行特殊的产业政策、赋予特殊的审批管理权限。

●2011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横琴新区建设,促进海岛开发开放。●2012年1月1日,作为横琴创新的法律依据《珠海经济特区横琴新区条例》正式施行。

●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澳门建设世界休闲旅游中心,推进横琴新区建设,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2012年3月10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关于支持广东加快转型、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见》,明确在横琴新区开展统一商事登记改革试点。

●2012年3月15日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加快横琴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13个方面提出了42条支持举措。●2012年3月国家海洋局广东省创建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启动仪式在横琴举行,横琴新区将成为全国首批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2012年5月18日李长春同志考察横琴,对横琴新区积极申请建设文化创意特区和信息化特区表示赞赏。指出,横琴开发是中央的重要决策,各部门一定要大力支持横琴开发。●2012年5月24日全国第一个商事登记规章《珠海经济特区横琴新区商事登记管理办法》颁布实施。

●2012年6月26日,海关总署宣布出台《海关总署关于支持横琴新区开放开发的意见》,提出了支持横琴新区开放开发24条措施。

●2012年6月,“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合作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九(CEPA9)签订,为横琴设立5项专门政策,横琴成为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先行区。●2012年7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的《广东省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允许横琴新区开展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试验,推动金融领域进一步开放。

●2012年8月22日,《广东省第一批调整由横琴新区管委会实施的省级管理权限事项目录》下放实施的事项十六项以及委托实施的事项五项。

●2013年9月16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横琴岛被列为全国重点开发三大海(群)岛之一。●2012年9月8日,珠海横琴新区廉政办公室挂牌成立,是中国第一个整合惩防腐败相关职能的机构。

●2012年10月,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复横琴新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成为全国人才改革工作试点基地。●2012年11月横琴发展载入《党的十七大以来大事记》 ●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横琴举办“中国国际马戏节”,国内首个国家名义举办的马戏节,将成为配合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12月8日总书记考察横琴,充分肯定了横琴开发三年取得的成绩,鼓励横琴发扬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勇于探索合作模式,着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大胆试、大胆闯。

●2013年1月1日《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在珠海市横琴新区工作的香港、澳门居民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的暂行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港澳居民在横琴享受与港澳一致的个人所得税。

●2013年1月14日总投资380亿元的横琴新区综合开发项目开工。中交南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揭牌。

●2013年2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横琴新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该目录涵盖了七大产业共计200条产业条目。增加了离岸业务服务、企业总部管理,高档宾馆、写字楼,婚庆服务业等创新产业项目。

●2013年2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横琴专题,横琴被称为“国家深化改革开放新地标”。

●2013年2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考察横琴。

●2013年2月22日横琴新区获批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2013年3月30日国家副主席李源潮考察横琴。叮嘱横琴开发要前瞻性搞好人口、产业和建设规划,集约用好土地,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

下载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部湾开放开发自查报告2013

    北海铁山港(临海)工业区关于2013年“北部湾 开放开发”特色工作完成情况的自查报告 (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铁山港(临海)工业区获得自治区北部湾重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基础设施项目......

    沿江开放开发调研报告

    区化纤纺织工业基地开展“大九江”、沿江开放 开发专题调研报告根据区委办公室《关于开展‘大九江’建设、沿江开放开发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区化纤工业基地领导高度重视,5月......

    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5篇模版)

    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新历史起点上的改革开放宣言书 编者按 在12月18日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地......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精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过30年的深入探索和不懈努力,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模式”......

    开放交流心得体会

    开放交流心得体会 鲁家沟初级中学袁爱红 在上周星期五我们参加了交通路中学开放交流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真正感受了交通路中学的激情教育,在那天的活动中,我们首先听了三节......

    开放教育心得体会

    开放教育心得体会 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我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知识文化的更新,心里常常有种莫名的压力,会感到自己有被淘汰的可能。在这两年的工作中,我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受......

    开放日心得体会

    参加“家长开放日”活动有感 ***家长 2011年11月30日,有幸参加实验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亲自在园里同孩子度过了快乐的一天,这是在第三年参加“开放日”活动了,看着孩子在......

    开放教育心得体会

    开放教育心得体会 篇一:《开放教育学习指南》学习心得体会 对“开放教育”这个新名称,确实感到有些陌生。我将怎样面对这一新型的教育方式,更好地完成我的学业呢?随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