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化读书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时间:2019-12-03 18:4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何谓文化读书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何谓文化读书心得体会》。

第一篇:何谓文化读书心得体会

《何谓文化》是余秋雨笔下的一本大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何谓文化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你们有帮助。何谓文化读书心得体会

十一长假过了好几天才想起来认真读一下放假前收到的《何谓文化》,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新作,所选文章都是第一次面世,并不是以往文章的删改精选,这使得我在翻开书之前就有了一定的好奇,这里面讲的是什么?

对于那些一见到“余秋雨”这个名字就反感,于是在没读书之前就来抨击书本的同学,恭喜你们,没有实证精神,在网络空间上对余先生谩骂,恭喜你们没有公共空间意识,这两点都是在《何谓文化》中提到的。想反驳我吗?先读书去。其实我很理解那种人,改变这个坏习惯很困难,因为我也有这个毛病,在书店一见到一本书是韩寒写的,第一反应“哦,破书”,然后就把它扔开。但是这本《何谓文化》写得实在是好,以至于我无法写出一个像样的读书心得体会,它本身就是余先生对于文化的感悟,任何感想在其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既然自己无能表达如此精美的尤物,便想几句吧,可是每篇文章都是那么的完整,以至于摘出任何一句都不足以表现和发挥其在原文中的含义和力量。要想只能把整本书每一个字都敲出来。这样一来,只好写一篇大体介绍这本书的伪读书心得体会了。这本书的架构很奇特,分成了四个部分:

首先是“学理的回答”,余先生收集了一些自己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学术报告上的讲座,汇编成一个部分,系统的整理了中华文化的优点,弊病,和近三十年的进步。其中对现实文化的担忧很引人注意,比如复古文化正在冲击着创新文化,使得创新和突破反倒失去了合理性;民粹很像民主,但绝不是民主;文化的耗损机制,使得大部分资源集中在各种官方机构中,而大部分创造力都散落在非官方;文人很难得到尊严等等。在《身上的文化》一文中,四个概念使我一下子就感同身受,“不再扮演”“不再黏着”“必要贮存”“必要风范”,不仅是在文化方面,各行各业的泰斗都应该体现这四个特质。《向市长建言》一文,十分尖锐地指出了现在各种城市奇葩建设的弊病:不恰当的“发掘本地古人”、“重建文化遗迹”、“大话地方特色”,并提出了自己建议市长注意的两个环节“公共审美”和“集体礼仪”。

第二部分是“生命的回答”,余先生回忆了与巴金、谢晋、黄佐临、白先勇、余光中、林怀民等文化巨匠的交往,用十分动情的文笔描述了这些或多或少陷入过“非文化”困境的,或是与常人的活法背道而驰的大家们是如何践行着文化人的责任感,如何承载着文化的重量,如何开辟着生命的疆域,如何追寻着文化的执着。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常常忍不住停一下,哭一会,然后再停一下,再哭一会。也许前些年我读到这样的东西,只会把它当成传记,现在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了一点,又见证了社会的一些大事件,而我又成长到足以感知这些大事件体现的变化,对比之下,这些大师所阐释的东西,实在是太稀缺了,我的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被这些伟大的人格所击到,就像是很多人去了青藏高原见到真正的美景会哭一样,就像那英说的“你的声音打到我了”然后梨花带雨一样。当然,余先生在这部分也顺带讽刺了一下那些造谣的小人,没有任何人能把造谣和小人阐释的比余先生更深刻,更立体,更有文学色彩了。

第三部分是“大地的回答”,摘录了一些多年来余先生为各地名胜题写的碑文,体现了余先生对古典句韵高超的驾驭能力,同时又不难读懂。书中还印了一些余先生的书法作品,包括那副著名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第四部分是对一些经典的白话文翻译,包括《心经》、《离骚》、《逍遥游》、《赤壁赋》。用序言里的话说,“在把握原文奥义的学术前提下,挖掘出古今文思之通,古今诗情之通,古今哲理之通,然后用尽可能优美的白话散文予以表述。因此,这种翻译,不是拉线搭桥,而是凿通隧道,其难无比”。经典经过余先生的散文化笔法,足以成为当世经典翻译的范例。这里摘取《逍遥游》中的一段,使大家略窥一二:“大鹏从上往下看,只见野马般的雾气和尘埃相互吹息,天色如此青苍,不知是天的本色,还是因为深远至极而显现这种颜色?”再如《赤壁赋》的一段:“不一会,月亮从东山升起,徘徊于东南星辰之间。白雾横罩江面,水光连接苍穹,我们的船恰如一片芦叶,浮越于万顷空间。”《离骚》的翻译更是功力深厚,可是段落太长,就不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

最后,用本书的内容简介作结:跨时空与地域的双重视角,使本书既有理论上的厚度深度,又不乏感人的故事与动情的文笔。堪称20多年来余秋雨先生关于文化思索的最诚恳、最隆重、最重要的著述。

强烈推荐此书。看这本书而花费掉的时间是绝对值得的。

何谓文化读书心得体会

“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这是近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中对荣格名言的引用。从这句话的角度,我做两种理解,一是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二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由此可以推论,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成长与人生观的形成的。在文化相对缺失,但渴求程度却空前高涨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就成了一个硕大的社会学命题。我学识尚浅,不敢轻动如此大的课题,只妄图从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中尝试解读一个自认为正确的文化与人生态度。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从实例而言,去年曾做过一个民营企业文化的调研,也总结了很多实证。应该说两者综合会有个清晰的脉络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东西塞在脑海里,犹如掉进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那个才是文化!?其实概念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开朗后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想想看,这些企业的文化,有那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那个不是坚守坚持才成型的呢?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特点和积累。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胆给文化一个自己的定义: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解决了文化概念的问题,就要分析文化对人生影响的问题了。这个方面,不用假装学术,只直接说理解就好了。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生?我想先要问自己的是需要一个怎样的人生。是活出自己还是随波逐流,是真实简单还是伪装繁复,是直截了当还是隐忍融合,等等。因为不同的追逐目标决定了不同文化方式、行为方式的存在,不同文化和行为的影响又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结果。再请注意到文化的定义,并没有正面、正确、正能量一类的词汇。这是因为,是有负面文化的,但负面的也是文化,也是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执行的,能引导群体行为趋同的东西。这种文化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会扭曲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群体的正确视角。比如余秋雨先生对文化表述里面所说的民粹文化,虚假但又惑众,让人误读民主,追捧错误。当功利、扭曲、目的性强的思维模式遭到认同趋同,歪风邪气压倒正气的时候,文化就成了负面的文化,参与到其中的人也形成了负面人格。最危险的是,这些人有的绝然不知,有的假装糊涂,把不正常现象当成正常现象,把歪门邪路当成阳关大道,把负面人格当成正面人格,还跳梁小丑般表来演去,钻到小众的圈子里以慰快感,博得圈里人的表面喝彩和暂时支持。殊不知这种民粹文化的最终结局还得归落为低俗的热闹散去,悲凉的人生到来。推而广之,我理解民粹文化的概念可以演绎为一切看似正确实际却错误的逻辑,比如好人文化,其实是会混淆试听,不分黑白的;又比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文化,其实是会剥夺一些不哭闹守规矩孩子的机会,而且间接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哭的。还有类似余先生提到的文化弊病,如疏于公共空间的文化,疏于实证意识的文化等等。一个人的人生若是始终被这些若有心,若无心的负面文化包裹,始终被它们所指引,可谓悲哉!

我们应该追逐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化和人生?从个体而言,就是善良和爱。这也是余先生所阐述的大文化的终极目标,我非常赞同。只有有了善良和爱心,才能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个体解脱出来,群体才能解脱出来,反过来影响其它个体,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同样,国家要富强,也要有文化的凝聚力,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就是购买国货、热爱公共空间、互相关爱赞美、摒弃对谣言的爱好等,这也是爱国心的映射与爱国文化的趋同。从行为方式上,我们完全可以不走邪路文化和守旧文化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实人生。我相信简单和真挚的追求,是不用委屈自己屈就那些负面文化的,当明确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之后,我们就可以从容的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清晰的处理同事和朋友的关系,擎着真正的文化大旗,打开全新的处世模式,活出真我的快乐空间。

何谓文化读书心得体会

近期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一书,收获颇多;本书透过学理、生命、大地以及古典的视角对文化一一作了回答,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鲜活生命的动情,既有珍贵遗迹的见证,又有古人情怀的述说,可谓最诚恳最隆重。虽然文化这个课题极大,但也可以依着作者的思路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说起文化,首先应该是给文化下一个定义,借余先生的话: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这句话说得非常简洁却又不容易理解,举个例子,我们每逢过春节,漂泊在外的人们总要赶在除夕之夜回去团聚,不远千山万水,总要贴对联,放鞭炮,走亲访友,给晚辈准备红包,这种除夕夜的团圆,应该算是我们的精神价值取向,一系列的行为算是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时间的“积累”,并且可以有责任通过“引导”而渐渐沉淀成一种“集体人格”,在鲁迅的笔下称作“国民性”,而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这点在我看来,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的精神价值,认同并且一直践行着,这才让我们没有文化差异和突兀,交流起来才能有家一般的感受和体味,譬如某个企业文化,员工认同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表现相似行为方式。

何谓文化读书心得体会

一直很喜欢余秋雨的书,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以及《寻觅中华》等,他的书特别适合夜读,在静静的夜里,一盏台灯,随着他的脚步可以轻轻的漫步历史,细细的咀嚼文化,这种喧嚣的世界获得暂时的宁静感觉特别轻松。他的新书《何谓文化》出版了,便迫不及待的从当当上买来,一周左右的时间看完。对于何谓文化,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解答。

第一、学理的回答,较为系统详细的介绍了文化的概念以及功能,虽然名为“学理”但很直白,让我们对文化有个很直接的认识。

第二,生命的回答,通过几个人物,导演谢晋、戏剧家黄佐临、作家巴金以及其他几位文化人如何用生命解读文化的真谛。

第三、大地的回答,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一些碑文和书法作品。第四、古典的回答,主要是把四篇古文如《离骚》翻译成现代散文,进步体会文化的魅力。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读起来荡气回肠,字里行间把文化的魅力一展无遗,但第三第四部分实在不敢恭维,大有凑页数之嫌,有的碑文的确值得一读,但附带的书法作品有点画蛇添足,四篇古文翻译更是差强人意,就像把唐装改成西服,有点不伦不类。瑕不掩瑜,还是值得一读。

第二篇:何谓“文化”

何谓“文化”

“文化”这个词,现在已经飞遍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差不多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什么“旅游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因此,现在来谈有关文化的话题,比数年前要容易多了。在我们开始对比研究之前,有必要先简略地谈一下“文化”这个词的历史与内涵。

正如大家已经注意到了的,作为蕴涵极为丰富的文化,也一直为多种学科所关注。尽管如此,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一直不很明确。因为视角不同,对其界说也众说纷纭,而且在其研究中也充满了矛盾和困惑。

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被笼统地当作“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积淀物”,“价值观念体系”;“众多规范”;“象征性的习惯行为”;“观念之流”;乃至“艺术、政治、经济、教育、修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等等。有的文化学家把文化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方式系统”,还有的把文化分为*1大写文化(Culture)和小写文化(culture)等等。对文化的界定有的侧重于结构性,有的侧重于遗传性,等等,被归纳出有数百种之多,不胜枚举。

从文献记载来看,“文化”这个词的意思,中文中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出现了。《周易·贲》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这大概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但此时“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汉代出现“文化”一词,但指的是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唐代文人在解释前引《周易》中的那段话时认为:“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这实际是说,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古人对“文化”概念的这种规定性从汉唐时起,一直影响到明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教,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即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德语的Kultur和法文的Culture,也是土地的开垦、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可见,西方“文化”的含义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要宽泛得多。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2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1 从人类文化学的观点看,文化有两个意思:一是正式文化,包括文化学、历史、哲学、政治等;另一个是普通文化,即变通的社会习俗和惯例,如风俗习惯、礼仪、婚丧、庆典、节日等。总之,人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均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了一定的文化熏陶和修养。E·B·Tylor(爱德华·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家

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一观点影响巨大,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曾有开先河的作用,现在则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参考。

近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文化”作了一种新的解释,即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如前苏联哲学家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比较狭隘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我国1979年出版的《辞海》基本上采用了这一说法。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个观点,对文化的定义仍存在许多分歧和争论。

在我们看来,人类学者对文化的界说,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Goodenough关于文化的定义似乎更符合现代人们的文化观点。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同的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1957)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不论“文化”有多少定义,有一点还是很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有人才能创造文化。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3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和改造者。人虽然要受到文化的约束,但人仍是主动的,没有人的主动创造,文化便失去了光彩、活力乃至生命。这样看来,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主要是观察和研究人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心理、创造手段及其最后成果。由此看来,文化的特点有以下五个值得重视的方面:① 人;② 群体共享;③ 内容广泛复杂,为一复合整体;④ 一个社会具有一主导文化,还有亚文化存在(语言vs.方言);⑤ 社会成员掌握与转换文化与亚文化。

我们以为,文化的结构可以分成以下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文化研究的必要性

在认识了什么是文化之后,我们了解了文化是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的共同意3 注意:只有当个体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成为社会中普遍观念和行为模式时,或者说成为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的共同意识和共同规范时,它才可能成为文化现象。

识和行为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亦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我们进而认为进行文化研究有两个理所当然的目的,一是认识自己,二是改造自己,以便在国际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大背景下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伟大创造。数千年来,它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光彩,惠及历代炎黄子孙,而且在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以后,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历史和文化。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的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一本书,题名《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全书以简明通俗的文字,介绍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作者在序言中指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如现代农业、现代航运、现代石油工业、现代气象观测、现代音乐,还有十进制数学、纸币、雨伞、卷线钓鱼器、手推轮车、多级火箭、枪炮、水下鱼雷、降落伞、热气球、载人飞行、白兰地、威士忌、象棋、印刷术、甚至蒸气机的核心设计,都源于中国。作者的结论则是:中国人至今未充分认识自己的成果。

与这样正面的介绍相反,台湾的柏杨先生一本《丑陋的中国人》则为我们提供了负面的“酱缸文化”的评析版本。对该书的反应不可谓不强烈,有的叫好,有的大骂;其实作者只是描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目的只是警示国人而已。

当代中国,人们虽然都在大谈“文化”,许多人却并不怎么看重自己的文化(有些做法只是表面文章、应景之作面已),很多人的头脑里没有“文化”这个东西,也不知道什么是道德和礼仪。我们都感觉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似乎在下降,道德约束在减弱,社会生活缺乏“礼”的观念与行为,人际交往不懂得尊重与信赖,更有一些人视邪为正,以是为非,荣辱不分,善恶不辨,什么坏事都敢干,而且大言不惭。也有人承继了夜郎自大的心理,对外来的文化影响一味拒绝,抓住我们自己文化传统中一些陈腐没落的内容我行我素。

但无论怎样,中国文化正处于一个深刻变化和巨大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影响,特别是以英语国家为主的西方国家的文化影响(包括好坏两个方面)一齐涌了进来。生活与工作节奏加快,使人们不断改变着旧有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尤其在思想情感、道德趣味、伦理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与我们旧有的传统大不相同。我们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了解自己,同时改造自己以求得在开放与变动的大背景下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作为研习和掌握第二语言(英语)的我们,自然应该在这种跨文化的信息传递、情感分享和思想与行为方式的互动过程中起到桥梁的作用。

认识和研究的重要方法——对比

在肯定了文化研究的必要性之后,我想在此简单地强调一种认识与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对比法。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 studies)既然是我们确定的主题,对比方法的采用是自然而又合理的事。对比的基础是“同”,是人类文化的共性;突显的是“异”,即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研究的目的则直接指向更好的把握(mutual understanding)以及成功的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第三篇: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浅谈

静静地躺着,最近一次躺床上看书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漫天飞雪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几天自己一直被这澎湃的浪潮所席卷,我知道,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带给自己的震撼。

“写点什么吧”,在不知第几回心潮浪卷之后,一种奔涌而来的冲动让我提起了笔。然而,下笔千言,愈觉胸中词汇的贫乏;激动之余,思绪也越显混乱。无妨,权当信手涂鸦罢,只为纪念这样的冲动。

个人认为,余秋雨应该算是现当代国内比较有争议的一位大家。当年《文化苦旅》一问世便造成洛阳纸贵之势。他凭借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之后又凭借一系列文化散文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只是打酱油式的当了回青歌赛的评委,倒惹来了种种非议。

没想到这么多年之后,先生又拾笔开始了《所谓文化》的探索。

在先生的眼里,文化没有定量性的指标,没有国际标准。所以,此书以较为奇特的构架,从“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四个部分,带领我们共同感悟心目中真正的文化。先生用他的回答告诉有力的告诉我们: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火炬,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

光阴变成清冷的流水。变成细微的尘埃。变成温存的呼吸。变成温暖的文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幸好,余秋雨依然还在。

第四篇:《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

什么是文化,虽然时时提及,但一下子要说出来,还真的觉得无从说起,好像题目太大,下不了手,开不了口。但文化这东西却无处不在,遍布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不是经常说吗,某某人挺有文化的。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一书,虽然似懂非懂,但总体感觉来说,他从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释,例举了大量的例子,让文化这东西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至少我个人认为,通过举例子让别人知道,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这样下来,让人对原本模糊的东西一下子比较容易接受,有说服力。

在书中,我对“学理的回答”一节比较有感触。其中提到,“身上的文化”要有“必要风范”,即书卷气、长者风、裁断力、慈爱相。“书卷气”是一种气质,是基于内在的东西而散发出来的,是一个人内在美的外在体现,不必隐蔽,也不必掩盖。它讲究的是自然而然,一切水到渠成的境界。当然,“书卷气”不等同于“书生气”,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人硬是要摆弄出“书卷气”的话,无异于东施效颦,自取其辱罢了。

“长者风”,就是要告诉我们,做人要大人大量,心胸宽广,要有涵养,要有长者的风度,慈祥、大气。联系到具体工作当中,-1-

就是要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包括反对意见。对于别人的批评,要抱着谦虚的心态认真对待,有责改之,无则加勉。对于别人的误会或是不理解,要学会一笑而过。对待群众的反映,要耐得住性子,俯得下身子,学会用心用情地倾听。当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不能把“长者风”混为“家长式作风”,不分青红皂白,不论对错,不许别人解释、申辩,一巴掌拍断。

“裁断力”体现的是一种分辨能力,一种决断能力,一种态度和立场。我个人理解,这应该是文化的底线所在。在面对错综复杂变幻无常的局面时,不保持沉默、不随波逐流。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能够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耐得住孤独和寂寞,即使是“众人皆醉我独醒”都无所畏惧。

“慈爱相”是文化的根本。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慈爱相,是文化的终极之相。所有的风范,皆以此为轴。”评价一个人是否有文化,要看他是否有爱心、有同情心和公益心。知识再高、即使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倘若在国家、民族发生灾难或他人遇到困难时,缩手缩脚、不闻不问,那也只是空有一身文化的躯壳、一具臭皮囊罢了。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可耻的,一个不讲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要担负起历史的责任,把我们的文化学习好、传承好、发扬好,做一个有文化的人。-2-

第五篇: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余秋雨的《何谓文化》是我的阅读风格的一种新的尝试,初次读及文化类型的刊物,不敢说自己对这本书理解有多透彻,但是,有些文字却着实让我心有感触。由于自己的理解尚浅,我也只能对一部分的文字有一点感悟。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在海内外的一些演讲,这部分也是我自己认为最值得反复阅读的地方;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已经离世的文化巨匠的追忆,这些巨匠,用余秋雨的话说,“几乎用全部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深层奥秘”;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散布各处的文化遗址;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

文化究竟是什么?在学理的回答的第一部分“何谓文化”中,余秋雨对文化的概念做了新的诠释,“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也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所有经过人创造出来的作品,都有特定的文化环境,正如文章当中列举的鲁迅,并不是鲁迅创造出来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而是正因为了有了中华文化的沉淀,才能够造就出像鲁迅这样的作家。

在文化的最终目标方面,余秋雨把它定义为“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在这部分里面,他列举了美国企业家贝林的例子,奋斗了一生,成功了一生,到人生的花甲之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让他感悟

到了人一生真正的追求。“我一直以为有钱才能做慈善。他(一个津巴布韦青年)让我明白,我这一生把梯子搭错了墙,爬到顶上才发现搁错了。”正如贝林所说,做慈善并不需要等,也并不必须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行动,只要我们心里有爱和善良,那我们就已经在做慈善,已经具有普及文化的力量,也就有与历史共存的机会。正如余秋雨所言,“就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能够存在,也必定是无数前人善良的结果。”

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还有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中一篇名叫《Let them say》的文章,是写作者的忘年之交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的,标题的这句话是黄先生的老师萧伯纳镌刻在壁炉上的三句话之一,翻译成中文是: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他们去骂!后来在余秋雨遭遇文化挫折时,黄佐临先生在信中送给了他,“Let them say”后来成为余秋雨先生渡过重重黑水的木筏。

对于《何谓文化》这本书,我的理解还远远不够。但仅凭我能够理解的那几段文字和几个部分,却足以让我在生活的领域更加深入地思考文化的含义。

下载何谓文化读书心得体会(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何谓文化读书心得体会(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何谓文化心得体会(小编整理)

    《何谓文化》心得体会 XXXXX 腾冲作为方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历经沧桑,积淀了丰实深厚的历史文化。生长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富有内涵的地方,轻易就会陶醉在诗文字句之中,自以......

    何谓文化-感[推荐]

    文化这两个字,听起来似乎通俗易懂,细想却又显得高深莫测,因为你实在无法准确地去解释什么才是文化,怎样才叫有文化。本书通过四个方面的回答来阐述: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

    何谓文化[全文5篇]

    何谓文化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 和克拉克洪 1952 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 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 1......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五一放假三天,百无聊赖,就在家宅起看书,无意翻起了不久前刚买的余秋雨先生的又一部探讨文化的新作——《何谓文化》,便随性翻阅起来。对于余秋雨先生,我始终......

    何谓班级文化怎样营造

    何谓“班级文化”,怎样营造?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 一. 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1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初中何谓文化读书笔记范文合集

    一本好书陪我们度过假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阅读书籍也需要动一动眼睛和动一动手。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何谓文化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何谓文化读书笔记1夏季暴雨倾......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 中海完小和寿菊 看完余秋雨先生的新作《何谓文化》这本书后,掩卷反思,感觉还是有所收获的。最少从关于文化的宏观论述上来看,余秋雨先生说的还是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