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与环境心得体会
生态与环境心得体会1我参加了20xx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中的水利工程培训。在培训工作平台中通过下载培训教材和教师视频讲座等形式,我完成了24学时公需科目及48学时专业科目的学习,系统的掌握了水资源管理与水利工程建设课程中的主要内容。学习过程中,我认真听取老师讲解,认真笔记,认真思考,圆满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通过本次学习,使我提高了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并且加深了对井灌区水资源管理、跨界含水层水资源开发、地下水浸没以及河流生态修复的规划设计原则和目标以及水库的富营养化等问题的了解,基本掌握了当今水利工程中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和解决水利工程问题的新方法、新技术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理论、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方法。这次培训学习有助于我在实际工作中更新知识,更新理念,提高专业工作水平,扩展实际工作思路,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更好的为水利行业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次水利工程培训的课程是水资源管理与水利工程建设课程,该课程是研究水文与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管理、农业水利的一门综合课程。本课程总共分为三讲,第一讲为“地下水资源总量管理与协调开发”,第二讲为“水利工程中的建筑材料”,第三讲为“生态水利工程技术”。
在第一讲“地下水资源总量管理与协调开发”中,我主要学习了井灌区水资源管理、跨界含水层水资源开发、地下水浸没的影响等内容。以上这些内容可以辅助提高水文及水资源相关专业人员的地下水资源管理与开发方向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加深对井灌区水资源管理、跨界含水层水资源开发、地下水浸没等问题的了解,提高对水资源管理与开发/地下水浸没机理的认识,扩展实际工作的思路,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第二讲“水利工程中的建筑材料”中,我主要学习了混凝土外加剂、泡沫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透水性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水利行业的应用。通过本讲的学习,使我掌握当今水利工程中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解决水利工程问题的新方法、新技术。主要更新了当今水工材料的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发展,从基础理论、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等多方面拓展知识层面,掌握本行业发展动向,进而在实际工作中更新知识,更新理念,提高专业工作水平。
第三讲“生态水利工程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了河流的价值及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因素、健康河流及河流的生态修复、河流廊道生态工程技术、水库的生态治理。通过本讲内容的学习使我掌握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理论、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方法等。在知识方面了解河流生态修复的规划设计原则和目标以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等;在技能方面能掌握了河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河岸带缓冲区的规划方法,河道纵横剖面的规划设计以及岸坡防护生态工程技术方法等。
从课程教材中,我了解到,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各项活动的基本物质,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而引发的各种问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水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一样,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却又受到量的限制,因此存在着如何合理有效分配的问题。
灌区尤其是大型灌区在区域、流域的水资源配置及城镇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不仅直接关系到地区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而且还可能影响灌区产业结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因此,研究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管理技术及建立灌区优化配水模型,对保持流域可持续发展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水对农业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农业是用水大户,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很大。我国灌溉用水一方面存在着短缺,另一方面存在着严重浪费的现象。目前我国许多地区仍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灌溉,灌溉定额过大,例如黄河上游的河套灌区引水量高达8000~10000m3/hm2;同时灌区中灌溉工程老化问题突出,农田灌溉大多是采用土渠输水,渠道输水损失大,跑、冒、滴、漏等问题严重,造成灌溉水的利用率相当低。我们为了加强对水资源利用的监测和管理,根据表征地下水的目的和意义不同将地下水控制性关键水位划分为正常水位、警示水位和警戒水位三类。在对灌区的管理上主要是设立特征监测点监测地下水位,当水位下降或上升至正常水位外,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在学习中我了解到水利灾害发生的原因是地下水的动力环境或化学环境受外界干扰后,系统内部进行平衡调整的过程中,或是地下水系统固有的水动力与水化学条件,在客观环境作用促进下,直接对人类居住环境产生影响,造成灾害。
如:(1)当地下水上升至近地表时,引起土地沼泽化;(2)若该地下水矿化度较高,或地下水位较高埋深较浅,同时蒸发量较大时,会引起土壤盐碱化;(3)地下水水位过低,在干旱多风的气候条件下又易引起土地沙漠化。这类灾害分布并不广泛,但在某些地方比较严重,如我国河北省、辽宁省;(4)地下水位过高,对防水性不强的建筑基础、道路桥梁基础及地下建筑物都将形成浸没灾害,尤其对于有冻融作用的寒冷地区,冻融作用将进一步加强过高地下水、毛细水对建筑物基底的破坏作用。
我们还学习到地下水位过高是地下水浸没发生的根本动因。从地下水升高出发,分别对地下水浸没的各方面影响进行了讨论:地下水升高所造成的灾害、有利影响以及浸没形成的原因。而后详细对地下水位升高对于农业(渍涝、土壤次生盐渍化)、建筑物/路桥基底和表面及地下建筑物/设施、以及对生态/人居环境的危害进行分析。人类的活动中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甚至伤害者多,而尊重、关怀、保护、善待者少。中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所面临的水生态与水环境问题无论在影响范围上还是在影响程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这种严峻的挑战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包括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步伐。而与水生态和水环境密切相关的水利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有赖于对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前沿研究有深入的了解。了解了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水生态与水环境问题后,便是采取相应的措施。节水灌溉是以节约农业用水为中心的高效技术措施,它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涵。其核心是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通过采用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适宜的农业技术和用水管理等综合技术措施,充分提高农业水利用率和水的生产效率,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微灌等节水工程技术,农田保蓄水技术、节水耕作和栽培技术、适水种植等节水农业技术;节水灌溉制度、量测水技术、灌溉管理自动化等,以及与这些技术相应的节水新材料、新设备。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系统的梳理了一名水利方面的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政治修养,强化了理论素质,更重要的是发觉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成为水利行业建设发展的合格的技术人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水利方面的技术人员,一方面,加深了我对当前地下水资源总量管理与协调开发的认识,对水文与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水利工程中的建筑材料等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通过此次的学习,我的地下水资源总量管理与协调开发、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管理、水利工程中的建筑材料方面的知识有所提高;掌握了当今水利工程建设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解决水利工程问题的新方法、新技术及水利工程建筑新材料的应用,从基础理论、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等多方面拓展知识层面,了解了本行业发展动向、灌溉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用水和缺水现状及21世纪用水预测及我国传统灌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节水灌溉的必要性和国内外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领域的发展态势、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创新的总体目标。
生态与环境心得体会2活动目标
1.知道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关注周围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2.在成人指导下,能主动与不认识的人交谈并送出自己制作的宣传卡,培养勇敢精神,体验与人交往乐趣。
活动准备
有关环境保护的图片、纸、彩笔等。活动过程
1.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来历。①教师:“我们周围的环境怎么样呢?”可重点从空气、水、树木、动物等方面引导幼儿回答。
②提问:6月1日儿童节,那么6月5日是一个什么节日?为什么世界上要确定这样一个节日?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有113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上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讨论了保护全世界环境的行动计划,为了纪念大会的.召开,当年联合国做出决议,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主要是让全世界人民都来注意保护我们人类必须生存的环境。2.“世界环境日”的主题。① 教师:“每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都不一样,1984年是沙漠化,1992年是只有一个地球——一齐关心、
生态与环境心得体会3我参加了20xx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中的水利工程培训。在培训工作平台中,通过下载培训教材和教师视频讲座等形式,我完成了24学时公需科目及48学时专业科目的学习,系统的掌握了水资源管理与水利工程建设课程中的主要内容。学习过程中,我认真听取老师讲解,认真笔记,认真思考,圆满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通过本次学习,使我提高了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并且加深了对水行业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的了解,基本掌握了水利行业的发展动年向。这次培训学习有助于我在实际工作中更新知识,更新理念,提高专业工作水平,扩展实际工作思路,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更好的为我省水利行业区域竞争能力的提高和行业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次水利工程培训的课程是第一讲 地下水资源总量管理与协调开发,该课程是研究水文与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材料、生态水利工程技术、的一门综合课程。本课程总共分为三讲,第一讲为“第一讲 地下水资源总量管理与协调开发”,第二讲为“第二讲 水利工程中的建筑材料“,第三讲为“生态水利工程技术”。
在第一讲“地下水资源总量管理与协调开发”中,我主要学习了井灌区水资源管理、井灌区地下水关键水位与控制性总量等内容。以上这些内容可以辅助提高我对于水行业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加深对本专业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的了解,提高对新技术新方法的认识,扩展实际工作的思路,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第二讲“水利工程建筑材料”中,我主要学习了水工材料概述、混凝土外加剂、泡沫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等、水利工程施工新技术、新型水工材料和信息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通过本讲的学习,使我掌握了当今水利工程建设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解决水利工程问题的新方法、新技术,了解了水利工程建筑新材料的应用,从基础理论、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等多方面拓展知识层面,掌握了本行业的发展动向,进而在实际工作中更新知识,更新理念,提高专业工作水平。
第三讲“生态水利工程技术“河流的价值及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因素、健康河流及河流的生态修复、3河流廊道生态工程技术、水库的生态治理等内容。生态与环境心得体会
通过内容的学习使我了解到生态水利工程技术的重要作用。现代科学发展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学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时,却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本身的需求。而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也会给人们的长远利益带来损害。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二者关系方面,理性地寻找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合理的平衡点。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代替的宝贵资源,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早在1977年联合国就公开向全世界宣言:水资源危机不久将成为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危机,继石油危机之后,接踵而至的便是水危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年均降水量为6万亿m3,水资源总量为
2.81万亿m3,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2300m3,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列世界第108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我国不仅水资源量贫乏,而且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降水在地域上是东南多、西北少、山区多、平原少;雨量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另外降雨量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雨量过于集中,利用难度很大,非汛期雨量过少,同时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的水量相差悬殊,极易造成水旱灾害。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各项活动的基本物质,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而引发的各种问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水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一样,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却又受到量的限制,因此存在着如何合理有效分配的问题。
了解了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及水生态与水环境问题后,便是采取相应的措施。节水灌溉是以节约农业用水为中心的高效技术措施,它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涵。其核心是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通过采用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适宜的农业技术和用水管理等综合技术措施,充分提高农业水利用率和水的生产效率,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微灌等节水工程技术,农田保蓄水技术、节水耕作和栽培技术、适水种植等节水农业技术;节水灌溉制度、量测水技术、灌溉管理自动化等,以及与这些技术相应的节水新材料、新设备。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系统的梳理了一名水利方面的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政治修养,强化了理论素质,更重要的是发觉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未来成为推动我省水利行业区域竞争能力的提高和行业建设的发展的合格的技术人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水利方面的技术人员,一方面,加深了我对当前水利水文形势与任务的认识,对水文与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农业水利等方面要有较深入的了解。通过此次的学习,我的水文与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管理、农业水利方面的知识有所提高,对相关方面的现实及前沿问题有更好的把握;掌握了当今水利工程建设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解决水利工程问题的新方法、新技术及水利工程建筑新材料的应用,从基础理论、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等多方面拓展知识层面,了解了本行业发展动向、灌溉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用水和缺水现状及21世纪用水预测及我国传统灌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节水灌溉的必要性和国内外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领域的发展态势、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创新的总体目标。我作为一名水利方面的技术人员,对国家的治水政策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把握应该是很重要的一项基本要求。“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和紧迫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
生态与环境心得体会4《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这本书其实是一本大学教材,但是这本书很好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唯物辩证法,而且这本书我看的比较仔细,毕竟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所以我打算写一篇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一共分为十个章节,分别是环境与环境科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环境、环境与人口、环境与资源等。其中第二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四章:环境与人口和第五章:环境与资源这三个章节我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讲,因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而环境与人口和环境与资源又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那么我先讲讲读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章给我的启示吧。
其实这第二章是正本书的核心篇章,因为这本书就叫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而且其他章节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可持续发展这方面的东西。那么为什么会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个理论呢?首先我想说明一下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解释听起来有些抽象,其实这个解释是我从《我们共同的未来》这篇报告中找出来的,用我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就是这些资源我们可以用而且不会影响到我们后代的使用。这个理论出现的原因,有一句非常有哲理性的话可以表述:任何东西都有他存在的理由。那么这个理论肯定也是根据对当时世界环境的分析而提出的。这个理论应该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那时候应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没多久,世界经济进入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因为世界各国要大规模的发展经济,加速工业化进程,而这种以工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发展的观念被称为传统的发展观。传统发展观的理论前提是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具有无限性,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经过了十几年的经济增长,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终于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全面暴露出来了。也就是出现了森林面积的缩减、河流与大气的污染、土壤沙漠化等,与我们现在的环境差不多。所以有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我记得提出这个理论的人应该是恩格斯,他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的。很明显,这个理论用到了唯物辩证法。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看一下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特征:可持续发展是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要求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我再把这个特征扩展一下,既然要求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就是说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综合性,它寻求的是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人口等这些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通过这个特征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有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等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大系统”,因此如果我们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特征,它肯定是具有辩证法的性质的,因为这个特征其实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联系性的特征。而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特征之一。我们再来看一下此理论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起需要的能力构成伤害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提出这个理论的人肯定是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正在使用的资源,他认为这些资源肯定有用完的那一天,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也应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想一想。那么这个理论肯定也符合发展这个唯物辩证法的特征的。
因此,整个第二章给我的其实就是,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应该多为将来考虑一下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这也是很多对环境造成重大污染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学习的。
第四章:环境与人口和第五章:环境与资源这两章其实反映的是一个问题,就是人类的需求与环境无法满足其需求的矛盾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环境与人口是说人口的增长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而环境与资源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给环境带来的危害。这两个问题都符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两个问题?这本书通过哲学的思想来告诉我们解决方法,因为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而矛盾又是具有特殊性的,因此解决不同的矛盾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对于第一个问题:环境与人口,其关键问题是人口的增长速度过快,如果我们回忆一下世界人口发展的整个过程,不难发现世界人口每增加一个十亿,所用的时间在逐渐缩短。因此解决人口与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控制人口增长,在国家政策上的体现就是实施计划生育。这也是本书所提倡的。中国在这方面做的换算不错,但是鱿鱼人口基数大,中国当前的人口问题还是相当严峻。第二个问题:资源与环境,本书介绍的解决方法是发展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水能、风能等。这些方法在世界各国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
以上便是我读这本书的读后感,主要是找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章节来阐述的。环境问题如今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多做一些有益于环境的事,对于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我们没有能力管也不该管,他们是由政府来管,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自己不去污染环境,同时也教育他人去保护环境。
生态与环境心得体会5生态与环境灾害——保护水资源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水污染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资料及图片让学生学会分析水污染产生的原 因,造成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德育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鼓励学生从自我做起提高饮用水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真切感受到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教学重点:水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教学难点: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提高学生饮用水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演示法 讨论法 举例法 归纳法
教学道具:多媒体
【生态与环境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生态环境作文
2.生态与环境作文
3.生态环境的作文
4.生态环境作文
5.生态环境为题的作文
6.生态环境作文300
7.爱护生态环境作文
8.保护生态文明环境作文
9.写生态环境的作文
第二篇:植物生态与环境
植物生态与环境
植物的作用:㈠植物是自然界的第一生产力(光合作用)①有物质生成②有能量积蓄③有氧气放出;㈡植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与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植物的合成和矿化作用使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包括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从而得以循环往复。例如碳素循环中通过光合作用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平衡;通过生物固氮作用维持氮素循环。总之,在物质循环中,只有通过动物和植物等生物群体的共同参与才能使物质合成和分解,吸收和释放协调进行,维持生态上的平衡和正常发展。㈢植物界是植物种质保存的天然基因库 种质:决定植物“种性”并将其丰富的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总体。大到一个遗传原种的集合体,小到控制个别遗传性状的某一基因片段。全世界现有植物50多万种,高等植物23万种,经过人类驯化的约有2000多种。值得一提的是种质资源的流失是很严重的。自地球形成至今90%以上的生物种类已经不存在了。㈣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①植物具有净化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改善环境的作用②植物对环境的监控作用(环保),通过利用某些植物对有毒气体的敏感性作为环境污染程度的指示③植物具有水土保持的作用,植被覆盖特别是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作用。
植物的睡眠 植物睡眠的时间不完全一样,有得在晚上,有的在白天。叶子昼开夜合的现象,除了合欢树外,还有花生,红三叶草,白屈菜,羊角豆等。喜欢晚上睡觉的花朵除睡莲外,还有郁金香,番红花,蒲公英等。是不是植物都在晚上睡觉呢?晚香玉的花,一到晚上就盛开怒放,香味浓郁。烟草的花也是白天闭合夜间开放的。植物睡眠的现象在植物生理学上称为睡眠运动。植物睡眠运动的影响机制:温度(番红花或郁金香开花就是由温度的变换引起的,把植物从冷处移到温暖的室内时,已经闭合的花朵经过3-5分钟就很快地开放了),光强度(烟草的花在光线增强时便闭合起来,当光线变弱时又都开放了。而睡莲,蒲公英的花朵正相反,它们在强光下开放,在弱光下闭合),细胞膨压(合欢树,红三叶草等的睡眠运动是由叶柄基部的叶枕中部分细胞的膨压改变引起的。这些植物的叶子在夜间闭合,可以减少热的散失和水分的蒸腾,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植物睡眠运动的意义:1,花朵睡眠运动对植物的生活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花儿在有利的条件下进行传粉,并且保护花朵的主要部分花蕊,免受不良条件的影响。2.睡眠运动可以减少热的散失和水分的蒸腾,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3.植物的睡眠不但可以保护叶子免遭寒夜的冷害,而且能睡觉的植物比那些无睡眠的植物要长得快些。总之,不论哪种类型植物的睡眠运动,都是它们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性。
植物自卫武器-单宁酸 遭受舞毒蛾吞食以前,橡树叶子中的单宁酸是不多的,而被舞毒蛾咬食后,叶子中的单宁酸急剧增加。单宁酸和害虫胃里的蛋白质结合后,会使叶子变得很难消化。舞毒蛾吃了这种橡树叶子,会感到浑身不舒服,食欲马上减退,行动也呆滞起来,结果不是病死,就是被鸟儿吃掉。
醌类有胡桃醌,金霉素,四环素;硫化物有萜类,甾类,醛,酮,卟啉。这些分布于各类植物,多集中于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植物间的化学战有,“空战,陆战,海战”。空战:植物把大量毒素释放于大气中,形成大气污染使其它植物中毒死亡。加洋槐树皮挥发一种物质能杀死周围杂草,使根株范围内寸草不生;风信子,丁香花都是采用空战制敌的。陆战:这些植物把毒素通过根尖大量排放于土壤中,对其它植物的根系吸收能力加以抑制。如禾本科牧草高山牛鞭草,根部分分泌醛类物质,对豆科植物旋钮山,绿豆生长进行封锁,使之根系生长差,根瘤菌也明显减少。海战:利用降雨和露水把毒气溶于水中,形成水污染而使对方中毒。如桉树叶的冲洗物,在天然状态下可以使禾本科草类和草本植物丧失战斗力而停止生长;紫云英叶面上的致毒元素硒,被雨淋入土中,就能毒死与它共同占据一山头的植物异种。
能改变味觉的神秘果 神秘果为什么能改变味觉呢?这种物质本身并没有什么甜味,当它附在舌头上时,其末端结构就会嵌进甜味感受器内,从而使人产生味道错觉,再吃酸的柠檬或苦的野生哭橙时,感觉它们的味道不是酸和苦,而是甜滋滋的。
能进行天气预报的植物 风雨花: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外界的大气压降低,天气闷热,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大,使风雨花贮藏养料的鳞茎产生大量促进开花的激素,促使它开放出许多的花朵。报雨花:它的花瓣对湿度比较敏感,当空气湿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其花瓣就会萎缩,把花蕊紧紧地包起来;而当空气湿度减少时,它的花瓣又会慢慢地展开。气温草: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可知温度的高低。青冈树:根据树叶的颜色变化,可知道是阴天还是晴天。竹子开花 为什么竹子开花后成片枯死呢?生长前期营养生长占优势,当营养生长达到一定阶段后,生殖生长就渐渐转向优势,最后开花结实。因为开花结实要消耗大量的有机养料,而这些养料来自根茎叶,所以开花结实后,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不能再生活下去,就逐渐枯死了。一次开花植物小麦和水稻是这样,当然竹子也不例外。
第三篇:生态观与环境
关于如何概括生态科学所提供的新思想,使它成为人类自然观的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尚无一致的看法和界定。七十年代,苏联东欧和西方学者较多的称为“生态意识”,也有称为“生态智慧”、“生态思维”。80年代初,中国学者余谋昌称之为“生态观”。他认为生态观是生态系统的整体观。“生态观”这个名称是合适的,但是不能仅从思维方法上去把握,而应该在更广泛的自然观层次上来把握。
生态观应是人类关于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生态系统运动规律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建立在生态科学所提供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并在人类-自然全球生态系统层次上进行哲学世界观的概括,能够用以指导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基本思想。生态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生态与环境复杂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生态系统的整体运动规律以及人类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人类曾经依次具备了关于生物个体的、种群的、群落的以及系统论的几种生态观。60年代以来,生态学研究的重点由以生物界为中心转向了以人类社会为中心,从而开始了生态学与社会科学愈益结合的发展趋势,因而人类现在又逐步获得了关于社会经济的生态经济观、关于伦理道德问题的生态伦理观、关于社会法律问题的生态法学观、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生态政治观、关于哲学理论问题的生态哲学观、关于美学问题的生态美学观等一系列全新的生态观。各种生态观的形成,进一步增强了当今时代“生态学化”的趋势和特点。
被动适应自然
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和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所知有限。在神权论思想的束缚下,人们相信世界为“神”所创造,对自然规律一无所知。人们面对广漠而变幻的自然界,充满了无知与恐惧。自然可随时随地使人类丧失其存在的可能,而人类只能被动地顺应自然,完全依赖自然而生存。这一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附属”关系,即人是自然的奴隶。
二)利用与顺应自然
到了农业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摆脱了神权论思想的束缚,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对自然的干预酿成了人类历史上难以挽回的损失与一幕幕悲剧,如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的湮灭等等,不胜枚举:总的来看,这时人类对自然的改变尚未超出其容量,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维持着大体的平衡。这一阶段,人类强调的不是与自然的对立,而是与自然的协调与适应,如老子、庄子所强调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这种关系的生动写照。三)征服与统治自然
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科技与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在加快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产生了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行为哲学,人类在自然面前变得越来越神气,如培根“知识就是力量”,主张通过获得知识达到对自然的统治,笛卡儿宣称“人
是自然界的主人和所有者”等,这些机械论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将人类视为自然的“主人”,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利用。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水土流水、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面对工业化引起的环境公害肆虐,各国学者、政治家和公众逐渐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开展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讨论、再认识:
(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人类不过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成员,与其他物种一样是自然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是平等的,虽然人类具有智慧,可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但这并不等于说人类优于其他生物,可以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主宰,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自然。如著名生态学家莱奥波德(A.Leopold)在《大地伦理学》一书中指出的:“大地伦理学改变人类的地位,从他是大地-社会的征服者转变到他是其中的普遍一员和公民。这意味着人类应当尊重他的生物同伴而且也以同样的态度尊重大地社会。”“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懂得(我希望懂得),征服者的任务是最终征服自然。”人类只有改变征服和统治自然的对立关系模式,重建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模式,自觉地将自己视为自然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保住人类的生存根基。否则,过分地夸大人类自然的能力与作用,对自然为所欲为的行为后果,必将导致人类走向生存危机。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就是自然对人类无情报复的具体体现。
生态科学所以能够成为人们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基础,这是由生态学的性质和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结果所决定的。海克尔开创的生态学这一研究领域是以有机体与环境之问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这就决定了它必须综合地研究各种生物与各种环境的复杂关系,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所涉及的因素的范围也必然越来越多、越广。生态学在它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两次大的领域跨越。
在生态学刚刚诞生的一段时间里,它是沿着生物学的方向发展。由于生物种类的生活环境的多样性,生态学出现了众多以生物为中心或以环境为中心的分支学科。如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陆栖生物生态学、水栖生物生态学、寄生动物生态学等,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出现一系列次一级分支学科。生物种是以群体形式存在的,十九世纪末生态学便从个体生态学发展到研究种群与环境关系的群体生态学。群体的数量统计、定量关系,以及运动变化规律的预测和控制的需要,促使生态学与数学紧密结合,从而诞生了数学生态学。现在人们普遍将生态学看成是生物学中的一门数学。
生物与环境的紧密关系使生态学一开始就与地球科学、物理学、化学广泛相互影响。随着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生态学中的应用,产生了物理、化学生态学两大分支学科。生态学与地球科学的结合产生了众多不同地理环境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同时使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以及环境科学中的许多根本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
随着生态学考察因素的增加,研究本身对全面性、客观性的要求,20世纪30年代,生态学家开始用“生态系统”概念来说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运动变化特征。“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不仅指导了生态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也对系统理论、系统方法发挥巨大影响。当生态学从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各个层次来说明生态运动的规律时;当生态学应用物理、化学、地球科学、数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揭示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时,才真正将生态运动的复杂变化暴露在人们眼前。至此,生态学也便在数学和整个自然科学范围内广泛互相渗透发展成为生态科学群。这是生态学从生物学范围向整个自然科学的一次领域跨越。
生态学的第二次领域跨越是从自然科学范围向社会科学范围的跨越 20世纪50年代以来,适应社会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生态学迅速从以生态为主转向以人类和人类社会为主开展研究。人类是生物界的一个物种,它与环境的关系中必然有一系列生物学的特性,因此也就必然有一门研究人类种群生态学特性与环境之间关系基本规律的人类生态学。这门学科本来应该是一门属于自然科学的生态学分支学科。但是由于人类的社会活
动已经使自身生态学特性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甚至破坏了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及其生态系统的平衡。这里涉及到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人类生态学从一开始就不限于人类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关系的研究.甚至更侧重于以社会为主体。人类生态学便同时也称为社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发展,已经分化出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等学科。同时,生态历史观、生态政治观的研究也正在逐渐展开。这些将人类社会、科技、经济、政治以及伦理道德和美学纳入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使人类-社会-自然更好地河蟹起来。
生态科学的发展给人们展示了它的高度概括性和整体化特征,它的许多基本原理和方法已经超越了一般生物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具有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能够成为人类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从生态科学的研究内容上看,它是对生物体和环境多个层次的研究中获得的认识成果。这些层次可以从分子、细胞层次直到生物界、智慧圈;也可以从一小块田块、小水池到全球环境、整个宇宙空同。生态学研究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使它的认识成果具有广泛的普遍性。
其次,从表现形式上看,生态科学的有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已经达到一定的抽象和概括的高度。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生态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结合、使人们从具体的生态学知识发展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而今,“生态”、“生态环境”、“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等生态学的概念已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被广泛使用。
可持续发展观
生态观形成于近几十年来辩证思维的广泛传播和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全面发展的时代,在全球生态系统复杂联系面前,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不中用的。生态学的研究,必然要普遍采用综合的、整体联系的思维和方法。美国亨德莱在《生物学与人类未来》一书中用生态模型分析一块洋白菜地与它有关的生物所构成的生态网络,大约有210个种群与它有关,再加上无机环境.其构成的联系密如蛛网。建立在生态科学基础上的生态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它能在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便日益尖锐。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盲目增长,使人类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到了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步。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限制增长的研究报告(译为“增长的极限”),它提醒人们如果继续五十年代以来的增长模式,世界将要面临一场崩溃性的灾难。经过以后二十年的争论和反思,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l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敦促各国政府承诺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共同行动。可持续发展观终于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各界人士的认同。
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观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可持续发展观是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发生尖锐矛盾、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即出现难于发展、不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提出的;生态观的形成主要也是人与自然一系列新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生态观力图按照人类社会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适当地位,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运动规律来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力求在当前人与自然关系十分紧张的条件下,寻求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观着眼于全球整体性和全球生态系统运动变化的长期性、复杂性;可持续发展观考虑的是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不是以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为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着眼的是子孙后代的发展。总之,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所面对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背景条件是一样的,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共同的,目标的时空特点是一样的。生态观是人类自然观的组成部分,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规律的一种认识,而可持续发展观则是在对全球人口、自然、资源、能源、环境等经济、社会与自然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体系。由此可见,生态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基础。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人类社会及其自然环境整体,必须遵守自然生态规律。在生态系统中,同其他种群相比较,人类是唯一在一切生物群落区占优势的种群。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人类以生物圈的生态功能为基础。参与生物圈的自然过程,给自然界增加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因素。但是这种因索既可以提高生态圈的有序性、促进它的发展;也可以破坏生态圈的自然平衡、引起生态退化。因此.人既是生态圈的宝贵资源,又是最具有破坏性的力量。虽然由于人类的劳动和智慧,已在地球上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人的科学思想和技术文明为特征的智慧圈。人类可以以文化进化使环境与自身需要相适应,但是人类还不能完全取消自己的生态学进化。文化进化并不能使人类完全控制自然,也不能使人类独立于生态系统之外。因此,人类社会必须遵守自然生态规律。人类只有在正确的生态观的指导下,按照自然生态
规律办事,才能使智慧圈与生物圈协调一致,才有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又是资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如果能够在较长时间里处于互相适应、互相协调的生态平衡之中,它的自我调节能力就比较稳定,有机体的种类和数量的生长能力就正常的增长,即自然生产力就高。对于耕地,只有不断补偿其所输出的肥力,才能五谷丰登;对于树林,只有采造结合,才能青山常在;对于湖波河海,只有捕养并重,适时适量捕捞才有丰盛的鱼类资源:对于环境排气排废,只有限制在它的自净纳污能力之内才能永保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因此,只有在正确生态观的指导下,维护、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才谈得上资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它不仅有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更有许许多多的实际行动需要解决。如何持续发展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评价生产效益和生态教益?如何评价环境价值、环境质量?如何保持和维护可再生资源?如何制定正确的人口政策?这些都需要生态观的正确指导。正像生态学“迅速发展成为和男女老少每天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一样,生态观也应该成为每一位地球村民自觉的自然观。
第四篇: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
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
[摘要]
描述了城市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的现状及来源,分项分析了污染(水、汽、固废)处理技术 的关键点,阐述了河道生态化整治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阐述了企业环境报告书对于环
境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及框架结构,结合海尔的案例,分析了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
意义,阐述了世界及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一、城市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现状、来源及处理技术关键点
1、水污染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使我国水资源日益紧张。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 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 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 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我国城市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中超标排放的工业废水;二是城市生活污水。我国每年约有1/3 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随着国内工业结构调整的逐步优化,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对工业污染控制的不断加强,2007 年,工业废水排放量246.6 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4.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1.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2.0%。相对于城市工业废水污染压力的日趋缓解,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数量和负荷,却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正以较快的速度上升。2001 年~2007 年,生活污水的氨氮排放量明显超过工业废水。2007 年末,据统计,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达到310.2 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5.7%。如今,生活污水排放量已经明显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成为污染的主要矛盾。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有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第一,物理法:常用方法有沉淀、过滤、离心分离、反渗透。第二,化学法:常用方法有混凝、中和、氧化还原、化学沉淀、药剂消毒等。第三,物理化学法:常用方法有吸附、萃取、离子交换和膜分离技术。第四,生物处理法:该法主要用于去除废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物。
2、大气污染就全球而言,目前有以下问题:(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问题,即“温室效应”。(2)臭氧层破坏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离地面约20 至25 千米的平流层中,并称为臭氧层。臭氧层具有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的功能,从而保护地球上各种生命的存在、繁衍和发展。氟氯碳、氮氧化物等物质向大气排放逐渐增多,是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3)酸雨ph 小于5.6 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称为酸雨。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因化石燃料燃烧和和汽车尾气排放所引起。酸雨的危害主要是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改变土壤性质和结构,腐蚀建筑物,顺还人体呼吸道系统和皮肤等。引起大气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的黑烟,同时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大气;(2)汽车尾气排放严重超标,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其他一些固体颗粒。(3)工业生产过程不可避免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对颗粒物污染的控制以除尘技术为主,包括机械除尘、电除尘、湿式除尘、过滤出尘;对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方法有燃料脱硫、低硫燃烧、废气脱硫;对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方法有低氮燃烧、废弃脱氮;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控制方法有燃烧法、吸收法、冷凝法。
3、固体废物污染“十五”时期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年递增率分别为7.5%、6.5%、6.3%、19.5%、12.0%,平均年递增率为10.36%。“十五”时期生活垃圾较“九五”时期增长了48.9%。全国生活垃圾每年以9%的速度递增,主要集中在全国50万以上人口的52个重点城市。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有关数据,“十五”时期,天津市垃圾产量呈递减趋势,上海市和北京市垃圾产量增长率都从高速增长期过渡到了平稳增长期,分别为3.5%和2%,重庆市垃圾产量增长率为4.77%。固体废物来源非常广泛,种类繁多,各行各业都能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工业废弃物、生活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高温堆肥、垃圾焚烧和资源化回收利用四大技术。
二、河道生态化整治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城市河道生态化建设就是通过人工化,使治理后的河道能够贴近自然原生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逐步形成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野趣、水质改善、物种种群相互依存,并能达到自我净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以韩国清溪川的生态化整治为例。首先,整治工程恢复了河流的自然面貌,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有关数据显示,清溪川复原前,高架桥一带的气温比首尔市区的平均气温高5℃以上,而在清溪川复原通水后,河面上方的平均气温要比首尔市区平均气温低3.6℃。其次,整治工程拆除了横亘市中心的高架桥,取而代之的是改善后的城市公交系统。据统计,与2003年12月份相比, 2004年7月新公交系统投入使用后, 乘坐公交车出行的市民增加了11%;与2003年6月份相比,利用地铁出行的人数增加了6%。此外,整治工程还带来了很好的经济和文化效应。工程带来的良好生态环境和滨水空间环境极大地推动了江北老城区的改造和建设,为将周边地区整合成为国际金融商务中、高端信息和高附加值产业园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三、企业环境报告书对于环境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及框架结构多数企业对环境问题敏感,环境报告书是企业环境信息向社会大众公布的一条有效途径,环境报告书能有效的促进企业对环境行为的改善。首先, 要求企业公开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指标,在环境声明中写入有害物质的排放、处理等方面的数字综述。这些量化的硬性指标可帮助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好坏做出更明确的判断, 并促使企业采取实际行动加以改进;其次,环境报告书能增强标准的可接受性。目前大多是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经济上的好处, 而不是出于社会、环境责任, 因此企业不愿公开其环境目标。环境报告书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贯彻实施有重要意义, 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只是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 只有在环境报告书的作用下, 它才能有实际的效果。环境报告书的框架结构为:企业的环境方针、环境管理指导思想、环境方针的实施计划、为了落实环境方针和计划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环境业绩等。从2005年起,海尔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环境信息公开活动,连续三年发布环境报告书,对集团的物质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环境会计等工作进行集中披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公众的认可和相关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好评。近年来,海尔通过实施“设计制造零缺陷、资源消耗零浪费、废物污物零排放”战略,把节能减排工作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和经营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绿色回收”的节能减排体系,实现了清洁生产,不断提高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竞争力的提升使海尔在家电这个利润薄如刀片的领域实现了健康发展,并在“创新驱动下”实现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
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生态工业园是其极富活力和进展较快的领域,它寻求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类的需求三者之间的平衡,工业化国家在这一领域正进行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生态工业园的研究成果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90年代中期,生态工业园的研究与实践在北美洲、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得到长足的进展,其中尤以美国的研究最为活跃、工作较为系统。1995年.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指定了四个示范区进行实际应用研究,截止1996年,美国的生态工业园发展为十几个。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贵港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有效治理工业污染、降低末端治理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目前我国各类生态工业园项目不下30个,如广东省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湖南省黄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包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此外,在联合国环境署的支持下,大连、烟台、天津和苏州等地区的开发区也已经开展了生态规划和改造的实践。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发展模式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们普遍关注和正在开展探索的人们认识到,单纯依靠污染的末端控制来处理工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己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寻求新的模式。生态工业园是人们在这一领 域多年探索的产物,是工业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通过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可使区域内不同企业间,企业、居民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人与输出优化.从而达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可待续发展的区域综合体随着生态工业园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不断深人,它将成为全面协调人类工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重要模式,并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我国环境生态问题与及相关对策
作者:刘祥志 学号:20150926 班级:财务201502
2016年12月06日
内容提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是一种资源,但利用不当时,它也会成为一个问题。本文作者基于对《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结合自身专业,就我国当今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应的对策给出了一些自己看法。关键词: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对策
引言
1.背景: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的经济,显著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同时在享受这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时候,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也在承受极端丰盛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带来的环境阵痛。我们的生活被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土流失、锐减的生物多样性等等环境问题时刻困扰着,我们刚刚建立起来的美好家园被不断破坏着,制约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面对着不断恶化的生态形势,生态文明亟待建设。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面对此种情况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西方社会就开始关注,并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二十一世纪以后,国际社会的主流话题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在我国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成为当下现实而又迫切的任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构想被党中央适时地提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党的十七大上,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被提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与经济、文化等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同等重要。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大力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时间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话题成为生态文明,解决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通过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渠道也成为了社会的广泛共识。
2.意义: 世纪以来,随着不断扩展人类的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对自然的改造进程,人类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阶段。与此同时,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还有人类的生存环境,突出表现在:可再生资源的难以为继,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和利用,非可再生资源走向枯竭,土地荒漠化的飞速扩展,生物品种多样性的不断锐减。不断涌现的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我们需不需要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保护?我们的发展方式还能否持续?通过研究来解决和分析这些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近些年来,我国的学者不断通过各种研究方法探索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有的突出对国内具体环境问题的研究,有的侧重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分析,导致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和全面性。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研究生态文明,研究范围以我国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找出进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促进不断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水环境:我国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但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较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主要流域(水系)的断面监测结果表明,63.1%的河段失去了饮用水功能。如辽河流域5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劣5类占69.3%。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如云南滇池流域,13个水质监测点均属劣5类,滇池水变黑发绿,水生物大量消亡,水体中的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及有毒有害物质等污染物的超标率,低的为50%,高的达80倍之多。近岸海域水质劣4类31.5%,东海海区高达53%。
2.大气环境:我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悬浮颗粒物(TSP)和二氧化硫。少数特大城市属煤烟与汽车尾气污染并重类型。在国家环保总局监测统计的338个城市中,40.5%的城市超过国家空气质量3级标准,60.0%的城市TSP浓度年均值超过国家2级标准,28.4%的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超过国家2级标准。酸雨问题依然突出,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3.工业固体废物:1999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7.8亿吨,其中,县及县以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65亿吨,占83.3%。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015.5万吨,比上年增加41.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的堆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并对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
4.森林、草源的生态功能急剧衰退,土地退化日益突出:我国土地总积居世界第3位,人均0.777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数的43%。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全国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近600万公顷,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只占40%,中低产田占79%。全国森林面积1.3亿公顷,人均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7.2%;森林覆盖率13.9%,为世界的53.46%。人均草地面积仅.03公顷,约为世界人均的二分之一。这些紧缺的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衰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2万平方公里,目前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的速度扩展;盐碱化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8.5%;生态功能显著的天然林、成熟林的比例不断下降;西部高原、山地生态脆弱区的水源涵养林砍伐严重;人工林树种单一,病虫害严重;草地退化面积约87万平方公里,占可利用草场的三分之一,目前仍以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5.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物种是否丰富,生态系统类型是否齐全,遗传物质的野生亲缘种类多少,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目前有15%一20%的动植物种类生存受到威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大熊猫、东北虎、华南虎等20个珍稀物种分布区域缩小,种群数量骤减。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中,我国占了四分之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现阶段,面对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突出问题,找到一条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就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想的境界和可以实现的目标与我国的阶段发展特征相适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 1.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化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调整了传统意义上人与自然之间不平等的落后观念,自然不是人类活动的被动改造对象,而是对人类活动能起到能动的反作用的客观对象。要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不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由于我国的生态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处于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阶段,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生态文化建设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立足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历史阶段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其中精华,动员全社会参与建设生态文化,是之成为提高全生态文明的重要动力来。2.调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热情
人民群众决定着社会的变革,创造着历史。积极动员公众参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为了增加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以使用网络宣传、电视公益广告和邀请有影响力的社会明星宣传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等方式,这些在很多国家都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每个人积极行动,需要每个人积极努力地为实现我国的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目标而努力。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还需要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要及时、有效地依法梳理群众提供的环境污染线索,进行有效排查,并对发现和处置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中提供有效信息的群体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并做好保密工作。同时,要做好环境执法工作的依法公开、透明,鼓励群众监督,加强执法队伍管理,努力打造一支人民群众满意的环境执法队伍。
(三)加强生态文明的机制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相关的机制建设作为有效保障,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大报告提出,“要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机制,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统领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
1.破除生态文明建设体制障碍 我国目前和今后都将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的一段时间内,资源约束将始终伴随着这个过程,减少资源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的限制,是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要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生态文明体制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根据我国生态环境形势的特殊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央和地方环境保护权责。中央环保部门要突出对重特环境污染问题、地区间、行业间难以协调和解决的,对环境容易造成恶劣影响的环境问题的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保证国家不会发生重特大和难以解决的环境污染事件。地方环境保护部门要突出对所辖区域内的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自身在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时天时、地利的有利条件。二是要继续完善跨区域环境问题的管理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地区不断加强的经济联系,跨区域发展带的正逐步形成。可是,环境问题是在这些领域也尤为明显。只有不断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环境发展能力,才能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各个地区的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的环境保护能力,不断加强对它们的管理。首先,在保证人员编制的基础上,充实财政投入,维持的重要方略,保护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必须走在前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也必须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驾护航。在具体的实践中,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A.政府要加强生态立法工作
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生态保护情况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生态总目标、总要求制定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并适时的对原有的不适合现实情况的生态法律法规进行修订,通过生态立法来实现我国发展的最低生态成化。
B.环境执法部门要严格环境执法
严格执法是环保部门的重要责任,严格执法应该成为每个执法部门每个执法者重要使命,否则环境立法工作做得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各级环保部门在环境执法过程中要做好摸排工作,对所在辖区内主要污染企业、污染行业的污染情况要进行经常性的摸排检查,掌握有力证据,在此基础上要敢于亮剑,给污染企业和个人以最大的法律打击。在环境保护各级督查中心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之间,进行责任划分,明确它们各自职责,防止出现责任冲突和责任真空。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要不断升级报告系统,实现督查中心和地方当局的信息时时畅通,形成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它们的工作效率。
(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没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态文明建设也将举步维艰,难以成功。对于向我国这样一个后起的生态文明建设国,大力发展生态科技是不断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手段。有科学技术这个有力杠杆,必将有力地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这座大厦。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要大力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使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首先,我们必须继续加强生态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的能力,关键在于是否对生态和科技实力不断提高,生态技术或增加生态科学和技术研究的终极保护,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这是绝对不会产生国际依赖心理。注重培养环保技术人才,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其次,研发成果和应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生态化,继续为推动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方向发展而努力。不断推进的应用绿色技术,带来了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了的气候友好型技术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更新,以促进、扩大环保产业,为保证了污染防治、环境容量的扩大,提高了绿色技术的发展。同时,要敞开国门,把国际社会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理念吸收过来,国际社会的相关研讨会,成果展示会也要积极参加,寻求合作。
参考文献:
[1]靖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导师:赵丽欣.河北师范大学,2014.[2]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导师:成金华.中国地质大学,2015.[3]杨凯民.我国的环境生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0,06: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