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代的党务干部要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走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娄底市直机关党组织书记素能培训班教室的第一天,我第一眼便看到了资料袋上那一行醒目的大字——“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看着那行字,我不由得思绪万千。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郑重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党员,是新时代发展对政党、党组织、党员的要求,是与时俱进的要求,是政党、党组织、党员自身发展的要求。新时代的党务干部更要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和良好学习习惯,才能以积极的心态融入到这新时代、新常态之中。
新时代的党务干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这是履行新时代新使命的要求。每一代人有每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人有每代人的辉煌。我们有幸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担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一头连接着党和人民98年的奋斗历史,一头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变的是跋涉,过去与未来之间,不变的是奋斗。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作为新时代的党务干部只有努力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学有所思、学有所用,才能解决新时代的新矛盾、新问题,才能做好新时代的党建工作,才能做到不辱使命。
新时代的党务干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这是承载新时代新担当的要求。毛主席曾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不仅是主席对自身的一种学习要求,更是一种对党和人民的担当精神。新时代的党务干部只有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践行入党誓词,树立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时刻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承载起时代的担当。
新时代的党务干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这是成就新时代新作为的要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务干部,就是要把学习当成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在学习上保持迎难而上的拼劲、一抓到底的狠劲、精益求精的钻劲、久久为功的韧劲,努力做一名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党务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新篇章。
新时代的党务干部只有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做到腹有诗书、心有使命、肩有担当,才能让我们的青春时光和国家命运交相辉映,才能在“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绽放无上荣光。(市卫健委 彭劲松)
第二篇:领导干部要让学习成为习惯
我们在物理上学过一种原理,叫惯性原理。也就是说“一个不受任何外力的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其实在人的行为上也存在着这种惯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在后天所养成的一种自动行为,是一种自觉、主动、持久、稳定的行为方式。是一种思维定势,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它左右和影响着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习惯是需要培养的,形成习惯也绝不是一、二天的事。而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它也很不容易,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正是俗话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人的一生中,会养成很多种习惯,比如抽烟的习惯,喝酒的习惯,睡懒觉的习惯。养成一种习惯并不难(特别是坏习惯),但要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就是不是那么容易了。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而学习就是最好的习惯之一。
学习的好处很多,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等等。而学习又是不分场合,不分年龄的,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应当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尤其是我们的领导干部。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很重要,对于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工作更为重要。在现代领导活动中,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对于做好领导工作越来越重要,而人格力量的形成很重要的途径是学习。周恩来同志说过,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把学习与加强世界观改造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经受住各种考验,就要坚持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坚持在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人的素质固然有先天的成分存在,但没有谁是天生的领导。真正有所成就的领导无一不是习惯于学习并善于学习的实践者。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彰显着这样一个真理: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纵观那些风云人物,无论其背景如何,学历高低乃至家境贫富,都是具有孜孜不倦学而不厌的学习心态并身体力行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引领潮流而不衰,没有执着的学习精神和不断的总结反思,恐怕早就被不断变化的社会所淘汰而成为侧畔沉舟。而我们的领导干部承担着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使命,要认清科学发展大势、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统领科学发展全局、创造科学发展业绩,这一切都离不开学习。如果不加强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难以做好领导工作,就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当下,我们党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这其中领导干部是极为关键的一环。领导干部在党内和社会上处于重要位置,具有强大的行为导向和风气引领作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必然会激发干部、党员和群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要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学习的习惯。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领导干部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呢?
良好习惯的形成一靠个人毅力,二靠环境的磨练。长期形成的习惯将伴随一生,难以改变。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人高质量的生活,高效率的工作,愉悦身心,和谐相处,不断进步。当学习自然而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反之,生活也应该成为学习的一部分。养成学习的习惯真的就这么难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这个充斥着电脑、网络,被称之为“信息时代”的社会,不学习肯定是不行的。不学习就等于落后,落后就意味着要被社会所淘汰。人的一生时刻处于学习之中,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如果想让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与众不同,就会发现曾经学到的知识远远不够,仍然需要继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一个精神世界空虚自私而狭隘的人,一定不会具有远见卓识,更不能凝聚人心。所以,学习有关人文知识(如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以人为镜,以史为镜。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担当的人、一个有道德感的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
人们常说:心态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未来。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那种以为我是受过教育的,在学校就已经学习过了,那么现在就不用学习了的观点是错误的。对于自己不了解、不知道的事物和知识抱着一种清零和求索的心态,才有可能去问“为什么”探寻其所以然。学贵有疑,学习上没有问题便是最大的问题。要杜绝被动学习,要有探索的兴趣,为进一步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造成一种期待心境;要杜绝不爱读书,“读书启发心灵,就像运动有益健康”,阅读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读书可以拓宽人的知识,增长人的见识,活跃人的思维,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知识增长的源动力,也是事业进步的坚实基础。正如明朝大学者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提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学习的决心就是愿望和追求,学习的恒心就是毅力和习惯,学习的动力就是永不衰竭的进取精神。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要期盼学习是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因为学习的过程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量变到质变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的梳理、印证、反思、总结和升华才能完成认识的飞跃。只有坚持下来了,才能使学习真正地成为一种习惯。习惯养成了,学习就不会成为成长的负担,就不会感觉到它的枯燥和辛苦。然后在已有的习惯上,只要加一点的力,就会产生出学习的“加速度”,就会有收获,就会有进步!
学习是应当自觉自愿的,强迫下的学习肯定是形式主义,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习是一种需要,当把学习养成一种习惯时,一切就顺其自然了,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也没有人强迫,而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这种习惯将会受益终生。重学历更重能力的今天,终生教育必然从观念成为现实,早点养成学习的习惯,是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将来淘汰出局的不是因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是没有学习习惯的人。学习的真正动力来自于改变自己、改变现状的追求,来自于社会责任感、个人的价值观和事业心。凡能做出一些成绩有创造力的人,无一不是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积累,并逐步形成学习的习惯。当然,学习的方式也不能局限于只在书本里和课堂上,而是包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的内容也不应仅仅局限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要懂得跳出画外看画的道理和“功夫在诗外”的含义。要从书本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从生产生活中学习,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才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就是说不管曾经学到多少东西,今后的人生路上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要形成在个人基础上的集中学习,以信息反馈为基础的学习,以反思为基础的学习,以共享为基础的学习,学后有所行动的良好习惯,即把学习养成一种有想法→触动→行动→习惯。
领导们,让我们行动起来,让学习成为习惯,终身受益,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生活。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三篇: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想一想,日子过得可真快,一眨眼我们大同分公司成立已近半年了,在这半年的日子里,天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而忙碌的工作也使我变得成熟、奋进,一直推动着我前进,使我不断进取,做到更好。
关于工作,我的态度,无论你工作的环境怎样,身边的人是怎样的,记住一点,做好自己,让每天都不虚度,这才是关键。或许你会受环境的影响,或许你听到的负面情绪很多,这都不是关键。曾经羡慕那些侃侃而谈的人,认为他们的口才是很大的优势。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我不这样认为了,工作中能够认真总结并且有着非常强责任心和学习能力的人才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你可以是初出茅庐,也可以是久经沙场,但最重要的是你要不断进步,不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听失意者的抱怨,更多的时间去和有见解积极向上的人讨论些什么,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实属不易,但是丢掉却十分简单。好比是早晚各要洗漱一样,相信早上醒来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忘记刷牙洗脸,这是一种好习惯,但是晚上能够记起来并坚持刷牙洗脸的可能就不会太多。就比如学生时代,总是喜欢摘抄和积累接触到的一些美文名篇,有的时候甚至于为一些名言警句东搜西罗,然后满满地誊写在专用的记录本上,供自己学习之余诵读和翻阅。不管是因为学习所需,还是满足自己当时的一种自我需求,这着实是一种好的习惯,假如能够坚持不断,摘录本应该能有一大落了。但是当学生时代告一段落,这样的习惯也就黯然流光。有时偶尔想起上学的那些时光或者无意间翻到曾经的记录本,还会想到以前的这些经历,看到这种习惯的无法坚持和延续,多少有点神伤。
而如今在工作中总会在某一不固定时间对前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进行总结和思考,并喜欢用文字来记录期间的得得失失,有话则多,无话则少,不论得失几何,作为对自我的一种鞭策和激励,始终保持活跃着的思维,让自己能够在精神的时空里寻求一种寄托和慰藉。曾经一度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欠缺而焦虑,不能用过硬的知识帮助小伙伴们一直是我最苦恼的,不过现在我想任何一刻学习都不晚,关键是我们要有坚持下去的勇气,我们的心理装的是要做不一样的人,平凡中透着不平凡,要有安身立命的根本,拾起你的激情,投身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上,每天做好计划,把大方向确定好,然后就是坚持不懈,学习和领悟,少说些漂亮话,多帮助身边的人,我想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其实,工作犹如人生的旅途,它就像是一条长长的河流,永远都川流不息,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它,你便会发现它是如此的美妙而不可缺。
如果你把学习的心思放在了第一位,你的世界将会更美好。你看到的也都是阳光灿烂!2014加油!!
第四篇: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名师培养对象材料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名师工作室个人工作总结
长岭一中袁媛
时间飞逝,在繁忙和有序中一学年悄然而过,这学期又及将结束了。回顾在名师工作室的学习,我感受到这个集体给我带来的欢乐与收获,也让我在这个团队中成长。也许这一年我并没有值得夸耀的荣誉,值得炫耀的成绩,但工作室领衔人及伙伴们好学上进、乐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给予我很大的动力,让我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岗位迈着坚实的步伐。成长是一个过程,是一份快乐。一年来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现将一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理论积淀,提升素养
心中有课标,是一个老师上好数学课的前提。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学会创新,并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于老师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二、听课观摩,增长智慧
本学期,有幸多次听于老师的常态课。这些课无一例外地体现着新课改的要求、趋势;课堂生动,预设生成与动态生成相结合;目标达成度高,无一不渗透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课堂上于老师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各方面的互动;留给学生广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情境演绎的经历者,情境意义的建构者,将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成为情境展开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
四、推门听课,专业引领
一年学来,于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多次抽出时间听我的课,对我进行专业指导。大到一节课怎样设计课堂更高效,小到课堂中一句话,教学具的准备及使用等课堂细节,使我从一年前对教学的迷茫转变到现在对教学的迷恋。
1、反思。作为教师要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让反思成为我们的习惯。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反思。思考应该是一种习惯。做一个会思考、有思想的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爱思、勤思、会思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的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而应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
2、提问的技能。“提问”,即提出问题求答。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学到了教师怎样提问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
名师培养对象材料
1、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师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
3、教师要设计追问。如果说一开始的设问是启发学生观察,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追问,可以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
4、教师要设计一些反思性问题促进学生反思。如: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提问的艺术性。如: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通过听课和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选择的教学策略必须是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细致入微的,要经得起推敲,这便是教学智慧,是一种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脉络,及时进行应变的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是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固定的程式,课前是无法预设的。教师只有葆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随时根据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做出智慧的反映,才能真正使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彰显生命成长的价值。
有机会参加工作室是我的幸运,来到这里,才发现她是一个思想的殿堂,才发现自己学得太少,读得太少,写得太少,反思的太少,才发现有太多阅读的理由和冲动。通过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反思,我发现想成为一名专业化的研究型教师还有很多路要走。“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习惯”是我下阶段的目标,只有做学习型的教师,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使自己的工作更扎实、更有效、更完善、更优秀,从而逐步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五篇:不要让公开课成为一种
不要让公开课成为一种“教学腐败”
“公开课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我们每次听公开课的过程都会对自己的教学水平进行一次评估与对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每次上公开课的过程能使自己成长的最快。对于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我深有体会:“哪位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哪所学校的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哪所学校教师的成长就快一些。”我们参与者的共识是,如果没有公开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缓慢的。“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经过公开课的打磨,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变得十分清晰,上完课以后,也可以从评课老师那里反馈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教学智慧在磨砺中渐渐生长。
只要还有教育,我们就更需要公开课。但现在我们的公开课的却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当然不是公开课本身的问题,而是公开课承载了太多不该承载的东西。如果上公开课不是为了发现问题,而是尽力地遮隐问题;不是为了服务教学,而是为了炫耀自己、服务自己,公开课就会被异化。叶澜教授提出,一节好课应该是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应实实在在,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有人(有学生);应该是真实的课,是不加粉饰、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它不可能尽善尽美。其实,“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能正视问题,才能回归到教学的本真。
对于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如何上好公开课以及在公开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存在不应该现存在的现象,笔者做了简单的反思和揣摩,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以及心得体会,现提出个人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共同交流和探讨。
1.把握两种教学心态(为上课而上课和为享受而上课)
一种教师是为上课而上课,这种教师的心只是在等待,等待学生的回答,等待结果的到来,等待结果与“标准答案”的契合。教师的心只是活在下一刻的,因此教学过程中那妙趣横生的互动、灵动生辉的生成就不可避免地萎缩。为追求结果的线形铺垫,这种行为就像登山,不让学生自己攀登,老师却用了缆车或者空降的方法把学生直接送上山顶,省略了登山的乐趣,更失去了登山的启示。为上课而上课的教师就像一个人在打乒乓球,又像一个人在玩跷跷板,而另一方总是在逃避他们。
另一种教育是为享受而上课,教师的心全然享受现在,享受现在就是重视课堂中的分分秒秒,每一刻都活在真实之中。这种真实是一种身在课堂,心在课堂的专注。心在,是最深的智慧,是进入一切智慧的大门。享受上课的教师,能够享受生命高峰的体验。这时,他(她)比任何时候更聪明,更敏锐,更机智,更富有责任心,更富有主动精神和创造力。高峰体验中的学生就有经营收获的惊讶和意外之感,以及刻骨铭心的豁然开朗。
2.注重两种教学理念(认识和实践)
认识方面,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上,而非“公开”上。要在“课”上做文章,而不是在“公开”上做文章。在“课”上做文章意味着要遵循课堂教学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真实水平,把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上来,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体现公开课的教学价值。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例研究上,公开课是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和形式,要积极发挥公开课的研究价值,通过公开课推动教师基于专业对话和学术批评的交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体现公开课的研究价值。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公开课,授课教师要把公开课看成学习、研究的过程,看成是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实现和自身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体现公开课的发展价值。
实践方面,公开课要回归常态课,避免失真、作秀,上得自然平实,让人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公开课要精益求精,努力上出特色、上出水平,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公开课要避免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发展。惟有真实,课堂的教学研究才能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惟有真实,示范指导的意义才能发扬光大;惟有真实,课堂教学评估才能客观公正。真实,是公开课的生命。
3.引发两种教学质疑(学生质疑和教师质疑)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亚里斯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好问和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是他们求知欲的表现。但他们往往有时不知所问。或抓不住要领,问不到要害,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也就是老师要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如果一堂课从始至终学生鸦雀无声,那要么是教学的知识太肤浅,要么就是教学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太难。在课堂中善于培养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从而和学生产生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这才是公开课的真正精彩所在。
教师质疑就是教师听公开课听什么?“一是听设计,二是听生成”。“要听他们的思想,他们灵活的教学机制和课堂应变的能力”;“听公开课就要带着自己的想法去听,比如他是如何设计课堂的,怎样设置问题的,学生会怎么表现等等。要有一些自己的观察点,从这些点上找到对自己的启发。”设计的精心与完美,课堂上真实的动态生成以及教师应对课堂事件的能力,才是教师们最想从公开课上得到启示的地方。只有这样才不会把我们的课后评课变成“吹牛会”或“唱赞歌”。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的好,“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生命因此不断走向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