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季羡林散文学习心得体会范本[本站推荐]
父亲和叔父兄弟两只有季羡林这么一个儿子,想着要好好培养季羡林,就让季羡林去x读书,希望季羡林将来有个好前途。下面是由写写帮文库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季羡林散文学习心得体会范本”,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季羡林散文学习心得体会范本【一】
前段时间无意间在图书馆的桌子上发现了这本书,当时没什么感觉,就随便翻了几页,本以为没什么好看的,因为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也没发现什么好看的书,而且很久没看课外书了,但是那天晚上在图书馆看到闭馆,并且借了回来。自己带的书动都没动,可见当时我是深深的被这本书吸引了。也许是很久没有阅读的缘故,也许是一时兴起,当时感觉这本书很不错,就一直看了下去。我感觉这本书确实挺不错的,毕竟现在很少有人去好好的去看完一本书,除了对自己兴趣很大的,要不就是小说什么的。当然也不能否定看小说是没有好处的,但这种大家的作品越来越很少有人去看了,虽说现在大多数人知道各方面的大家的名字,但很少有人去阅读他们的作品。这本书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人生,爱国,孝道,朋友,世态炎凉,有为有不为等等很多,不过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为有不为这方面,以及季老先生的写作风格。
对于有为有不为:书中写道:“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做的事,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中国有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繁琐的论证,只需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所不为,一旦“为”错了,就依然回头。这是我总结这本书关于有为有所不为的主要介太多,但足以让人对此有很好的理解,发人深思。像我们学生现在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自己能够好好想想。
对于季老先生的写作风格:季老先生学贯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范围广,文中引经据典之处也颇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产生画面感来。如《x礼赞》中写道:“你看那参天的古树,它从群树丛中伸出了脑袋,孤高挺直,耸然而起,仿佛想一直长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个窟窿。大叶子的蔓藤爬在树干上,伸着肥大浓绿的胳臂,树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云里去。一些像兰草一样的草本植物,就生长在大树的枝干上,骄傲地在空中繁荣滋长。大榕树劲头更大,一棵树就能繁衍成一片树林。粗大的枝干上长出了一条条的腿;只要有机会踏到地面上,它立刻就深深地牢牢地钻进去,仿佛想把大地钻透,任凭风多大,也休想动摇它丝毫。芭蕉的叶子大得惊人,一片叶子好像就能搭一个天棚,影子铺到地上,浓黑一团。”读着这样的文字,我脑中立刻就浮现出在新马看到的那种树枝上长草的大树、南方看到的大榕树,当时也无比惊讶于他们的奇特,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好用相机记录下来,刻印在脑海里。
总之,季老的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人一口气读完。读季老的散文适合午后坐在藤椅上,捧一杯清茶;或晚上斜倚床头,伴一盏清灯。读季老的散文,能让人心静下来、净起来,让人的生活节奏慢下来、再慢下来,让人远离尘嚣、远离浮躁,进入一个清新淡雅的世界。心情不好或者烦躁的时候,可以拿来净化内心,平复情绪。绍,书中讲了很多,也举了很多古往今来的例子,语言精练质朴易懂,没有很多的繁琐的理论分析,使读者愿意读。虽说道理没讲
关于季羡林散文学习心得体会范本【二】
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
关于季羡林散文学习心得体会范本【三】
因杨主任的推荐,学校给每位语文老师赠送了一本《季羡林散文精选》。于是我把它放在午休室的床头,每天午休时间或睡前或醒后读上两篇,甚是惬意。
读季老的散文就像和一位老人在聊天,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但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也不管是写人,还是摹景,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意,印着作者本人深深的情思:有对祖国的眷念,有对国际友人的关心,有对亲人的思念,有对花草树木的喜爱……尤其是怀念母亲的两篇文章《一条老狗》和《官庄扫墓》,读后让人不禁潸然泪下,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令人肝肠寸断!
季老先生不愧是一代散文大家,他的文字明白晓畅,却又富有瑰丽的想象,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都能勾起他无穷的想象,他看着这些事物,仿佛世间一切都不存在了,他的思绪飘向远方、远方……就像泰戈尔,每天早上面对太阳,能神游三界。你看,《听雨》中他这样写道:“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季老先生学贯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范围广,文中引经据典之处也颇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产生画面感来。如《x礼赞》中写道:“你看那参天的古树,它从群树丛中伸出了脑袋,孤高挺直,耸然而起,仿佛想一直长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个窟窿。大叶子的蔓藤爬在树干上,伸着肥大浓绿的胳臂,树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云里去。一些像兰草一样的草本植物,就生长在大树的枝干上,骄傲地在空中繁荣滋长。大榕树劲头更大,一棵树就能繁衍成一片树林。粗大的枝干上长出了一条条的腿;只要有机会踏到地面上,它立刻就深深地牢牢地钻进去,仿佛想把大地钻透,任凭风多大,也休想动摇它丝毫。芭蕉的叶子大得惊人,一片叶子好像就能搭一个天棚,影子铺到地上,浓黑一团。”读着这样的文字,我脑中立刻就浮现出在新马看到的那种树枝上长草的大树、南方看到的大榕树,当时也无比惊讶于他们的奇特,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好用相机记录下来,刻印在脑海里。而今季老先生用他的文字又把我带回到那些奇特的植物面前。
季老的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人一口气读完。读季老的散文适合午后坐在藤椅上,捧一杯清茶;或晚上斜倚床头,伴一盏清灯。读季老的散文,能让人心静下来、净起来,让人的生活节奏慢下来、再慢下来,让人远离尘嚣、远离浮躁,进入一个清新淡雅的世界。
关于季羡林散文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四】
因杨主任的推荐,学校给每位语文老师赠送了一本《季羡林散文精选》。于是我把它放在午休室的床头,每天午休时间或睡前或醒后读上两篇,甚是惬意。
读季老的散文就像和一位老人在聊天,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但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也不管是写人,还是摹景,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意,印着作者本人深深的情思:有对祖国的眷念,有对国际友人的关心,有对亲人的思念,有对花草树木的喜爱……尤其是怀念母亲的两篇文章《一条老狗》和《官庄扫墓》,读后让人不禁潸然泪下,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令人肝肠寸断!
季老先生不愧是一代散文大家,他的文字明白晓畅,却又富有瑰丽的想象,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都能勾起他无穷的想象,他看着这些事物,仿佛世间一切都不存在了,他的思绪飘向远方、远方……就像泰戈尔,每天早上面对太阳,能神游三界。你看,《听雨》中他这样写道:“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季老先生学贯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范围广,文中引经据典之处也颇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产生画面感来。如《x礼赞》中写道:“你看那参天的古树,它从群树丛中伸出了脑袋,孤高挺直,耸然而起,仿佛想一直长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个窟窿。大叶子的蔓藤爬在树干上,伸着肥大浓绿的胳臂,树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云里去。一些像兰草一样的草本植物,就生长在大树的枝干上,骄傲地在空中繁荣滋长。大榕树劲头更大,一棵树就能繁衍成一片树林。粗大的枝干上长出了一条条的腿;只要有机会踏到地面上,它立刻就深深地牢牢地钻进去,仿佛想把大地钻透,任凭风多大,也休想动摇它丝毫。芭蕉的叶子大得惊人,一片叶子好像就能搭一个天棚,影子铺到地上,浓黑一团。”读着这样的文字,我脑中立刻就浮现出在新马看到的那种树枝上长草的大树、南方看到的大榕树,当时也无比惊讶于他们的奇特,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好用相机记录下来,刻印在脑海里。而今季老先生用他的文字又把我带回到那些奇特的植物面前。
季老的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人一口气读完。读季老的散文适合午后坐在藤椅上,捧一杯清茶;或晚上斜倚床头,伴一盏清灯。读季老的散文,能让人心静下来、净起来,让人的生活节奏慢下来、再慢下来,让人远离尘嚣、远离浮躁,进入一个清新淡雅的世界。
关于季羡林散文学习心得体会范本【五】
季羡林曾于《漫谈散文》中说道:“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叙述文,也必须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者为我所不取。”又说:好的散文作品是于“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工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可以读起来“如饮佳茗,香留舌本;如对良友,意寄胸中”。
季老所提出的这类散文作品,我想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是读过的,即使只有一两篇,也足够品味文香感悟久久。
最早读《清塘荷韵》时我还在海运公司做职员。业余时间里,除家务外大多以图书为伴,只是对于书的种类还是像小时候那样比较挑食,常喜欢翻看一些例如《十月》《收获》一类的期刊文学杂志。因此直到现在,对于优秀的散文作品和作者自己还是非常偏爱。自己虽然不会常提笔去写身边的山水人事,但胸中却仍然有一种骚动,每每在睹物有思之时便欲伏案记下。而这或许就是散文更多关乎真情的实照吧。
第二篇:季羡林散文《海棠花》
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得有一个晚上同几个同伴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此外,就是同一个老朋友在大毒日头下面跑过许多条窄窄的灰土街道到崇效寺去看过一次牡丹;又因为去得太晚了,只看到满地残英。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
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结在海棠树下檐边中间的蜘蛛网,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一切都是这样静。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
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看花苦为译秦名,我也就不译了。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在这捶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她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填满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然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第三篇:季羡林散文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
群力小学 王国庆
我很寡闻,仅仅知道季羡林是是位国学大师,通晓几科现今没有几人只晓的语言,说道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便是的他译著。我没有读过这篇著作,对这位大师的敬仰是一篇小小的散文《二月花》开始的,读罢抚卷心中泪潸潸,起卷再读,感动竟不能自己。就想着要多多拜读这位大家的散文,《季羡林散文》就这样摆到了我面前。
其实之前读过一部他的散文集子叫《季羡林私人史》,现在这部文集有几篇是和它重复的,可重新编选落户篇章的左右邻舍不同读起来感觉也有了变化。就像《留德十年》和《牛棚杂记》在一起,一外一中竟都是身如他乡,留学德国是季先生读书的十年,牛棚的十年恰好是读人的时间。在德国异乡季先生经历了二战、思乡之苦,笔下的是腰板挺直的教授、凄清中的温暖;牛棚的记忆是死有余辜、颤抖、凄凉、灵魂。空间有了跨度,从远在异域国度到国内首都,时间也有了飞逝的感觉。我们从读书到读人,又是什么样的历程?我没有什么高度不能去看时代社会的变迁给我们的滋养和折磨。异乡的陌生人最终患难成了朋友,熟知的友伴冷漠竟能拳脚相加,时代的记忆但愿不再是年轮一圈圈的画着版图,企盼它能永铸于无人知晓的天边,只是不知道这能不能成为有一个童话故事。慨叹之后我试图去回味,五味翻搅后惭愧的竟然说不了什么有哲思的话语,内心只有感谢今天的盛世太平。
《老猫》是我很喜欢的一篇,在《二月花》里季先生就提到过虎子和咪咪,在这里算是传记了。悉数讲了虎子的一生和咪咪的故事,怎样的人能有此番心怀?“好久没有听到咪噢换小猫的声音,现在又听到了,我心里漾起了一丝丝的甜意。这大大减轻了我对老咪咪的怀念。”我很浅薄不敢去想,在我眼中小动物是可爱的却也是可怜的,人们自私的善意圈养生灵给它们以养尊处优一生,它们失去的我们人类万万不敢丢失的东西。果其然的善待生灵自有个人方式,我算是胆小的人不敢去正视他们的眼睛;另一种算是亵渎生命吧,一小玩意的心态宝贝物宠,这也是我痛恨饲养小动物的缘由;兴许这样的方式最好,如老友善待身边的小畜,彼一生伴我一生,我一生伴你一世。少有的善待,更是一种心怀的微笑。望着虎子和咪咪的身影,季先生在一九九二年81岁的时候在对猫儿说,在对自己说,在对我们说,老人的寂寞是一种顺其自然,自有理论,学习一下猫儿的善终,耄耋之年豁达人生观叫人唏嘘不已。我们手里真的都一个棒子么?谁又在等我们接手?我们鬓染霜飞的时候是不是茫然的竟不如猫儿?我愚钝的也不敢去想。
读季先生的散文就像读他的传记,看到了先生的读书、求学、牛棚、复出等等。《表的喜剧》《幽径悲剧》一大一小,大是说这世界就如同异国的柏林一切都支撑了一副有魔力的网,你我他都深深地陷在这里。我们都在这海里漂浮,都在找一个比我们自己还要渺小的表。小小幽径是燕园一条极其幽径的地方,古藤罗在文革中惨遭诛伐,“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到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季先生的说道“我这样一个没出息的人……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的不能再渺小了……绝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这些偶然的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表的喜剧》写在24岁求学的时候,写《幽静悲剧》的时候季先生已经81岁。人从渺小到古藤罗的渺小,渺小的人诛伐沧桑的藤萝,让幽径演绎了一个悲剧。也许我们都在走着一条长长的幽径,在路上我们一天天的觉得人的渺小,茫然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找寻什么,狂妄的间隙就会伸出愚氓之手去毁掉在我们自私的眼中更渺小的藤萝。我们会幡然悔悟么?会的。我想这条路我们每个人都一定会在走。季先生说这是一个性格的偶然造成的十字架,他会一直背下去,我们会有一天忘却我们都在背负着各色的十字架,也会有一天想起我们背上都背负着同样的十字架。说有能说表的喜剧你没有遇到?幽径的悲剧不是你造成的?
《季羡林散文》里没有收编我最喜欢的作品,那是82岁的时候季先生写的《二月花》,从小小的花儿写到了古人东坡,写到了老祖,写到了婉如,写到了德化,写到了红卫兵,写到了与其不可接触者,有写到了新老朋友,当然更写到了老猫。什么叫悲和欢?“二月花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人世同命运相交,不计较远近,不计较大小,不计较多少,当是不易,多舛人生,无人能例外。一种心态、一种气度在二月花丛间奔跑的老猫勾勒,远远地一位古稀老人季先生在含笑望着。
我读这本散文集就想到了最近在背的《离骚》中的一句话“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人的一生就该是不断反省的一生,知道自己的长处更该对自己的缺点有清醒的认识。在书背面有句这样的话“美文与花照相得益彰”,当是推介书目的话吧,这话对也不对。美文曲调高雅,已久绕梁,花照变成了点缀,倾慕地给了更多真实刻板。读书赋予的难得心境便得感怀拜读季先生的文字了。
第四篇:季羡林散文读后感[范文模版]
读《老猫》有感
我总以为养猫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点缠绵的意思,毕竟猫是一种娇软的动物,大概耐得下性子哄它的人,即便是百炼钢也早已化为绕指柔了。
当然,作者不在此列。字里行间他对猫的感情非常丰沛,但这种感情是非常含蓄的,温存的。是那种主人默默坐在阳光下而猫就安静地窝在脚边的那一种相处模式。
有生即有死。
作者花了很大的笔墨——比相处时光要多得多的笔墨——来描述老猫的渐渐衰弱和死亡。读来却不见哀伤,而是淡淡的祝愿和缅怀,让人不由得反复琢磨。人们描写死亡,深情者恨不能追随而去,郁郁寡欢茶饭不思以泪洗面,寡淡者也要祭奠一二,数十天里耿耿于怀,再不济也要偶尔想起,留下一声长叹。
而作者的笔触却显得很温和,不见半点的忌讳,似乎不把死亡当做什么大事。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豁达。他真的把死亡看做生命历程中的一环,不把它当做结束,也非新生,只是和一茶一饭一样简单朴实的东西。没有大张旗鼓地高喊死亡不过如此,而是简简单单,顺其自然地迎接他。身为一位老者,这种想法并不多见。
而对于他自己的死亡,他认为应当最大限度地给亲人减少麻烦。听起来非常地不可思议,毕竟谁会责怪亲人的死亡给自己带来了麻烦呢?而作者却仍觉得“老人应该为青年人活着,而不是相反。”这种与中国几千年来思想完全相反的大胆言论,也勾勒出了以为温和慈祥,善解人意的老者形象。他甚至说“如果由于害怕寂寞而学习《红楼梦》里的贾母,让一家人围着自己转,这不但是办不到的,而且从人类前途利益来看是犯罪的行为。”作者在这里用了“犯罪”这样一个感情色彩如此浓厚的词,鲜明地表达了“人不如猫”的评价。
第五篇:季羡林散文之春满燕园
季羡林散文之春满燕园 燕园花事渐衰。桃花,杏花早已开谢。一度繁花满枝的榆叶梅现在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连几天前还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的西府海棠也已落英缤纷,残红满地了。丁香虽然还在盛开,灿烂满圆,香飘十里;便已显出疲惫的样子。北京的春天本来就是短的,“雨横风狂三月署,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看来春天就要归去了。
但是人们心头的春天却在繁荣滋长。这个春天。同在大自然里一样,也是万紫千红、风光旖旎的。但它却比大自然里的春天更美、更可爱、更真实、更持久。郑板桥有两句诗:“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我们不栽兰,不种竹:我们就把春天栽在心中,它不但能过今年的四时,而且能过明年、后年不知道多少年的四时,它要常驻我们心中,成为永恒的春天了。
昨天晚上,我走过校园。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的蛙鸣划破深夜的沉寂,黑暗仿佛凝结了起来,能摸得着,捉得住。我走着走着,蓦地看到远处有了灯光,是从一些宿舍的窗子里流出来的。我心里一愣,我的眼睛仿佛有了佛经上叫做天眼通的那种神力,透过墙壁,就看了进去。我看到一位年老的教师在那里伏案苦读。
他仿佛正在写文章,想把几十年的研究心得写了下来,丰富我们文化知识的宝库。他又仿佛是在备课,想把第二天要讲的东西整理得更深刻、更生动,让青年学生获得更多的滋养。他也可能是在看青年教师的论文,想给他们提些意见,共同切磋琢磨。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微笑。对他说来,这时候,除了他自己和眼前的工作以外,宇宙万物都似乎不存在,他完完全全陶醉于自己的工作中了。
今天早晨,我又走过校园。这时候,晨光初露,晓风未起。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并列,相映成趣。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还看不到多少人走路,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头却传来一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倾耳细听,俄语、英语、梵语、阿拉伯语等等,依稀可辨。在很多地方,我只是闻声而不见人。但是仅仅从声音里也可以听出那种如饥如渴迫切吸收知识、学习技巧的炽热心情。这一群男女大孩子仿佛想把知识像清晨的空气和芬芳的花香那样一口气吸了下去。我走进大图书馆,又看到一群男女青年挤坐在里面,低头做数学或物理化学的习题。也都是全神贯注,鸦雀无声。
我很自然地就把昨天夜里的情景同眼前的情景联系了起来。年老的一代是那样,年轻的一代又是这样。还能有比这更动人的情景吗?我心里陡然充满了说不出的喜悦。我仿佛看到春天又回到园中:繁花满枝,一片锦绣。不但已经开过花的桃树和杏树又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朵,连根本不开花的榆树和杨柳也满树红花。未名湖中长出了车轮般的莲花。正在开花的藤萝颜色显得格外鲜艳。丁香也是精神抖擞,一点也不显得疲惫。总之是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这难道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幻象吗?不是的,这是我心中那个春天的反映。我相信,住在这个园子里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同学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春天,眼前也都看到这样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不怕时间的。即使到了金风送爽、霜林染醉的时候,到了大雪漫天、一片琼瑶的时候,它也会永留心中,永留园内,它是一个永恒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