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总结
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总结
建立和发展党员志愿者队伍,是新时期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创新性举措,实践并不断探索完善党员志愿者队伍、项目和机制建设,对于强化基层党员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意识,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极高的实际意义和实践价值。今年4月,经xx镇党委结合本镇实际研究决定,选报《加强党员志愿者队伍、项目和机制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作为我镇2010年度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并获区委批准实施。半年多来,通过持续有效的探索实践,我镇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脉络渐成,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现就我镇实施该项目的具体措施、主要成果、存在不足及下一步工作打算四个方面作如下总结:
一、项目实施具体措施
1.优化整合,合理配置党员志愿者队伍结构。对全镇党员进行认真梳理和规整,充分发挥好机关、社区(村)、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双重管理的工作优势,按照“自愿参加、无偿服务、志在奉献”原则,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行业分布的党员志愿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编队,使党员志愿者队伍的组成结构更加多元化,配置更加优化。
2.分类指导,重点突出党员志愿者服务特色。镇党委专门建立了党员志愿者服务中心,根据不同阶段党政工作重点和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由镇直机关及相关部门对各类志愿者分队进行专门对口指导,确保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扎实有效、不走过场。
3.强化支撑,保障党员志愿者活动长效开展。确保做到“四到位”,即成立组织到位,指导激励到位,建立台账到位,活动实施到位。目前我镇正在探索建立可行性强、全面完善的管理激励机制体系,努力搭建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工作平台,建立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机制健全的党员志愿服务体系,保障党员志愿者活动长效开展。
二、项目实施主要成果
1.网络基本健全,队伍不断壮大。以xx镇党员志愿者服务中心为依托,初步建立了镇党委统领,镇机关、村(社区)党总支主抓,各支部组织实施的三级组织网络,夯实了社区党员志愿服务的工作基础,通过广泛宣传发动教育,激发广大党员主动参与的热情,并坚持以党员为骨干,以党内带动党外,推动党员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镇7村1社区共组建志愿服务队共9支,吸收志愿服务人员357人,其中党员129人。
2.服务范围扩展,社会认同提升。本着“党政所想、社会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工作原则,根据志愿者的年龄、特长、兴趣爱好等情况,自下而上,分级分类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服务项目从最初的慰问孤寡老人、清洁社区卫生,发展到目前5大类共10余个子项目,服务范围涵盖了环境保护、扶贫救助、医疗义诊、抢险救灾、社区服务等多个领域。正是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服务,志愿者们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3.载体不断创新,服务特色彰显。加大服务阵地建设力度,不断推进载体创新,是推进党员志愿者活动长效化发展的关键。我们在依托社区服务机构、敬老院等传统服务载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放式社会化服务渠道,以服务困难党员和群众为重点,开展结对帮困、结对助学、结对助老、结对助残等上门服务活动。同时,充分利用xx镇综合文化站先进电教资源,定期免费为镇、村居民提供文化娱乐、电化教育等服务,努力满足群众个性化精神需求。
三、当前存在的不足
一是党员志愿者队伍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目前,我镇党员志愿者队伍以离退休老党员为主体,总体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服务内容相对单一,社会力量尤其是高校青年志愿者力量未能广泛参与,服务宽度和深度的拓展空间有限,制约了党员志愿服务的有效供给。
二是党员志愿者服务制度体系有待探索完善。目前,我镇已建立起党员志愿者的吸纳、管理制度,但行之有效的培训、激励等配套制度仍属空白。在志愿者的组织管理中,成员的吸纳、培训、教育、考核、退出等程序随意性仍然较大,对党员志愿服务的有序健康发展有一定阻碍。
三是党员志愿者服务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资金主要来源于镇、村(社区)和有关部门的党建工作经费,用于提供志愿服务的资金没有相应的税收减免或其他优惠政策支持,影响到企业、个人对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支持,从总体上看党员志愿者服务仍难以建立起有效的融资渠道。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积极探索与社会有利资源实现平台共享、成果共建的工作模式,主动与高校志愿者协会进行双向合作,力争尽快挂牌建成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用大学生的人才优势为我镇党员志愿者工作提供智力支持,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拓宽服务范围。
二是进一步完善党员志愿者服务的各项工作机制,逐步完善集志愿者的登记注册、培训教育、评价激励为一体的工作制度体系,着力搭建好社会服务和网络服务平台,为各项活动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努力破解资金难题,加强与社区、村共建单位、共建部门和社会公益团体的协同合作,整合利用各方资源,探索建立志愿者服务专项基金,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经费的开源节流。
第二篇:基层党建创新工作创新材料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发展永恒的主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实际,并经过多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历史。进入21世纪,基层党组织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工作的条件以及自身状况都发生的重大变化,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在“创新”上大胆实践,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完善,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一、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首先是观念上的创新
我们党在9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适合党的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要在继承党建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把握时代特点,立足新的实践,总结新的经验,以观念的创新推动基层党建的创新。
一是要树立党员有利益需求的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个人的合理利益无法得到实现时,人的思想就会失衡,直接影响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树立新的个人利益理念就要实事求是地承认党员有合理的个人利益需求,党员有实现合理的个人利益需求的权力,党组织有保护党员合理个人利益的责任。只要党员个人的利益与集体利益、群众利益、国家利益不矛盾,就不能要求党员放弃个人利益,就不应当被视为思想落后。党组织只有承认党员有追求和实现个人合理利益需求的权利,才有可能主动研究和解决党员的个人需求,消除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距离感。
二是要树立正确的党员个人价值理念。个人价值是指个人的知识、能力、能量作用于社会,并得到社会的肯定。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积极的要求。过去从宣传教育到社会实践,过多地要求人的同一性而忽视抹煞了特殊性,对集体的服从影响了人的个性发挥。党组织要求党员做“革命的螺丝钉”,却忽视了研究如何把“革命的螺丝钉”拧在最适当的位置,发挥最大的功效,把个人价值的追求与个人主义、自私自利划了等号。树立新的个人价值理念,就要认识到党员追求个人价值实现不仅是党员个人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应用于工作,作用于社会。要把党员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变成党员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本领的过程,作为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党员群众的心凝聚起来。
三是要树立科学的党员先进性评判理念。过去评判党员的先进性习惯以“思想好、干劲足、肯吃苦”为标准。新时期,先进性被赋予新的含意,强调党员敬业精神、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的统一,党员的先进性不仅要重态度、重精神,更要注重实际能力和工作绩效;不仅要有老黄牛精神,还要勇于开拓创新,能够成为工作骨干和业务能手。
四是树立积极的基层党组织维权服务理念。党章规定,严格管理党员是维护党的利益和党员个人利益,同时党组织也要为党员提供各方面的服务,维护党员的政治、工作、生活的权利,使党员更好地发挥个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要协调党员与组织之间、党员和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营造互助互爱、和谐的环境氛围,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这样可以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使集体更具凝聚力。
五是树立全新的党建与业务融合理念。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以党代政、党务冲击业务的现象,也出现过忽视政治、弱化党建工作的现象,都给我们的事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害。对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没固定的标准和统一的答案,二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不论是党建工作要围绕业务工作开展的“围绕论”,还是党建工作要以业务工作为中心的“中心论”,或是党建工作要结合业务工作开展的“结合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也都有其提出并存在的合理性。而现阶段,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关系越来越呈现出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把二者截然分开。因此,要树立全面的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理念,把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有机统一起来。
二、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是工作机制上的创新
基层党组织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的管理体制,推动自身工作机制的创新,切实体现党的政治优势,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经济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通过目标机制、决策机制、组织机制、联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实现工作机制的不断创新,这是实现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保证。近几年,特别是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北运河管理处党委在工作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不断地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是完善目标机制,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目标与中心工作目标有机统一。北运河管理处党委建立了基层党支部目标考核、工作管理等项制度。在去年进行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形成了党员先进性具体标准和要求。在完善支部自身工作目标的同时,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动员党员群众为实现水务工作的发展目标共同奋斗。处党委进一步完善了党员责任区制度。各党支部根据党员所从事的工作和担负的责任,确定党员责任区范围,明确了每位党员的职责、任务和所分工联系的单位或群众。对党支部的工作制度、工作目标以及党员责任区划分情况,制作成展板上墙,进行公示,提高了党员的责任意识,加大了对党员的监督管理。
二是改善决策机制,实现基层党建工作决策与水务中心工作决策有序衔接。基层党组织在集体决策、参与决策、监督决策的过程中,加强民主管理,畅通党员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旗帜鲜明地发挥政治领导和监督保证作用。
三是完善组织机制,实现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用制度约束人激励人。建立健全处、所两级党组织,选拔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领导和协调水平强的同志从事党务工作。同时根据党员队伍的特点和党建工作的实际,建立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制定了党支部工作制度、党员学习培训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发展党员制度等8项党员长期受教育的管理制度,制定了《北运河管理处2005-2008年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纲要》,使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为了严把入口关,保证新发展党员质量,从源头上保持党员先进性,在发展党员中我们实行了“双推双公示”制度和党建党史理论考试制度。即在确定发展对象和吸收预备党员前实行“双推”制度,在吸收预备党员和党员转正前实行“双公示”制度。这种形式,扩大了党内民主,增加了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便于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
通过完善目标机制、决策机制、组织机制,明确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任务,优化基层党建工作环境,激发了党建工作的动力。
三、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是教育模式的创新
随着形势的发展,党员的思想更加活跃,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判断呈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趋势,如果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上,采取传统的教育方式,就不能满足党员的需求,也不符合新时期党的建设的要求。如何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针对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育活动对基层的党务工作是个新的挑战。几年来,处党委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创新党建基础工作,实行党建工作的“双册”管理。为了使党建工作更加规范,处党委印制下发了《党支部活动手册》和《党员活动手册》,将党员管理的长效制度、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及支部活动、党员活动的各项内容及时记录,使党建工作一目了然,便于工作的检查和总结。
2、创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丰富活动载体。在教育活动中坚持“三个结合”,即思想教育与新形势、新任务相结合,与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和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相结合,与提高班子成员思想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相结合。改进传统的教育模式,创造符合时代特点和党员需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每年都开展行之有效的学习教育活动,例如邀请专家、教授做辅导报告,组织一些不同内容的专题讲座,召开学习交流会和论文交流会,组织参观活动、典型宣讲活动和主题党日活动等,把严肃的政治教育寓于生动的形式和载体中。
在教育活动中,转变教育理念,注意发挥党员自身的优势。今年上半年,在学习党章的系列教育活动中,我们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六次会议上的讲话,学习党章。在此基础上,分两批对全处在职党员进行了培训,党委主要领导以“学习党章,增强党性,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为题,采取互动的形式,为党员讲党课。在全处党员中广泛开展了“遵守党章从我做起”的研讨征文活动。在小组座谈的基础上,12名党员代表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在大会上作了学习交流。这种自己教育自己,同时也使大家共同受到教育的方式很受党员欢迎。
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处党委将4月7日作为全处“荣辱观”教育日,组织职工收看辅导报告,收看了《道德的力量》、《感动中国》等系列辅导光盘,并向全处党员发出号召:“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开展了“讲述我身边的荣辱故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家谈”等专题讨论。使广大党员切实掌握“八荣八耻”的丰富内涵,明确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党员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得到启迪,进一步增强了党员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是服务功能的创新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实现、维护、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凝聚群众共同奋斗是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核心,也是我们党先进性的生动体现。实践证明,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以增强服务功能为切入点,具体讲就是做好四个服务。
一是服务基层。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时,首先要从基层的实际出发,要建立和实施联系基层制度,工作调研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基层工作状况,想基层所想,急基层所急,千方百计帮助基层解决困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定、决议在基层贯彻落实。
二是服务党员。结合党员的思想工作实际,为党员提供学习教育的机会和实现价值的舞台。几年来,我们利用开展主题教育、组织党员培训、走访慰问老党员和一线党员、评优创先等多种形式,为党员提供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服务,达到了启发觉悟、提高素质、凝聚人心的目的。
三是服务群众。健全群众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拓宽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途径和方法。如:坚持三级谈心制度,即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班子成员和分管单位的干部职工之间、党员干部同群众之间广泛开展谈心。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和帮扶基金,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困难职工,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小组,为年老体弱、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同志上门服务。同时,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和各种扶贫帮困活动等等,用维权服务的真情温暖人心,使党群、干群之间更融洽、和谐,党组织更具战斗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赢得群众的信赖与支持。
四是服务中心。正确处理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找准结合点,把党务工作融合于中心工作中。真正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任务上同担”。近年来,我们围绕生态治河、污水治理等水务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利用《运河通讯》大力宣传中心工作和身边的先进典型,制作宣传中心工作的专题片、台历、展板,开展各种争优创先、岗位练兵等各种劳动竞赛,处党委向全体职工提出了“学习一门新知识,掌握一种新技能,应用一项新技术”的要求,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和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大力倡导职工做有“心”人:善于学习,心中有新观点;善于发现,心中有新情况;善于调研,心中有新思路;善于总结,心中有新经验。几年来,广大干部职工,坚持在本岗位建功立业成才,涌现出了许多技术领先的机闸工、水文工、电焊工和科技创新人才。这些都为推动中心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创新服务机制,凝聚群众,凝聚社会一切力量,使基层党组织不论在重大的政治斗争和社会事件中,还是在平常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都能体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第三篇:xx镇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申请书
xx镇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申请书 时间:2010-06-22 22:04:11来源:xx村委会网站作者:xx村委会
xx镇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综合推进党建工作示范点
支部名称:xx镇xx村党支部
书记名称:梁炳华
通讯地址:xx镇xx村xx大道13号
联系电话:***
申请日期:2010年5月14日
项目名称:综合推进党建工作示范点
起止时间:2009年4月-2010年7月
申请金额:
党组织名称:xx镇xx村党支部
成立时间:1956年
党员人数:85人
下属分支(小组):党小组5个
基本情况介绍及党组织近年来的主要或表彰情况:
我村位于xx市xx区xx镇西北部,现有常住人口2700多人,党员85人。经支部换届、第三届村委会选举后,实现了支村“两委”100%交叉任职。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支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团结支部全体党员在以梁炳华书记为核心的党支部周围,大力支持我村的各项建设。在07年、08年先后荣获“广东省文明村”、“全省民主法治村”、“xx市A级省卫生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广东省生态示范村”、“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9年1月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镇”称号。
所在村居现状与背景分析:
此前,我村支部在党组织生活、党务公开、党员联系村务、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创新,对于强化支部在农村管理工作上的核心领导地位,发挥党员积极性,保持良好的干群关系、党群关
系起到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我支部在党建工作方面不断发现问题、分析总结、探索创新。在09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活动中,我支部收集、整理了党员及群众对我村日常工作的评价及建议,分析总结得出党员及群众迫切要求全体工作人员提高办事效率,纠正以往对待难点问题“一拖再拖”的散漫作风,打造一支实干高效的干部队伍。为此,支部在整个综合推进党建工作过程中,侧重点在于整顿内部干部队伍,加强党内监督和党务公开,由内而外、系统地推进综合党建示范点建设工程。
示范点的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拟采取的方法和特色:通过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内部管理,完善党员管理、党务公开,推进廉政建设工作,以实现:支部领导班子强而有力,带领党员群众搞好村经济、文化、社会管理方方面面工作,进一步提升党支部的领导地位和组织能力,发挥党员先锋模仿作用,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的总体建设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综合推进我村支部的党建工作。
我村支部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一是部分党员积极性不强,在村务、党务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干部队伍的管理意识、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拟采取方式和特色如下:
一、干部队伍建设方面
为提高全体人员的办事效率,增加工作紧迫感,我支部将采取“内强素质,外施压力”的方式,即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端正作风,期望从制度管理逐步过渡到文化管理。参照镇政府对“两委”百分制考核办法,将各项指标下达到村四大工作办及办事员日常工作,组织内部评议领导小组对工作人员的工作实效进行评议、公示,鞭策队伍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
二、党员管理方面
我支部按照中央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要求,以自觉学习和集中学习两结合方式:为支部每位党员订党报、党刊;每月党员生活会上组织党员学习党章、党课,收看远程教育短片。
另外,日常探望在病、困难党员,为党员购买城乡合作医疗保险,体现党支部对党员的关心。“七一”党员大会上,还将向70岁以上老党员发放慰问金。
继续严格执行《xx村党员长效管理机制》的同时,为防止党员评优时候的“扎大堆”现象,我支部将给每个党员定下具体的量化任务,收集、提交至少一条群众意见及建议,并打算采用量化考核方法对党员进行等级评定。等级评定将参考党员每月参加支部民主生活会出勤情况、参加党组织活动情况、日常联系村务情况等。
三、党务公开方面
原来的“xx人”网站因远程管理较麻烦,而且原网站内容仅有文本和图片方式上传,为方便管理和丰富网站内容,将建全新的“xx人”网站。另外,还将与电信公司沟通,为我村开通短信平台,无偿向村民、党员提供村务、党务、便民信息。今年实现公告栏、村报、网站、短信平台四个渠道进行村务、党务公开,并由专人负责党务公开工作。
四、廉政建设方面
我村今年被区纪委定为全区仅有的两个廉政建设规范化管理试点之一,支部籍试点建设之机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学习。另外,在村内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廉政文化建设宣传栏”及村委会办公场所张贴廉政标语,要求干部提高警觉。
预期效果:
1.通过“内强素质,外施压力”的方式,端正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大大提高解决各类复杂问题的效率,尤其是激发、提升干部队伍的工作主动性和统筹能力。领导干部工作率先垂范,班子、团队强而有力,发挥核心领导的作用,打造效率高、威信高的班子团队。
2.每月民主生活会上坚持上党课,加强党性认识,使党员队伍发挥到先锋模范作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支部建言献策。
3.今年对“xx人”网站全新改版和搭建短信平台后,我村的公开方式不再停留在原有的公告栏、村报这样传统的平面公开方式,而是不再受地域、空间和资源限制,实时、全面、准确地向广大的党员、群众发布所有村务、党务、便民信息。这样,更充分地发挥“两公开”的作用,调动党员的积极性,极大体现党员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4.通过建宣传栏、张贴廉政宣传标语,将廉政文化建设在干部和党员心中扎根警醒。
经费概算:
一、资金来源
1.申请区组织经费:62900元
2.申请镇下拨经费:60000元
3.自筹经费:4151元
二、资金运用
1.“xx人”网站日常维护费用100元/月合计1751元/年
2.短信平台租用费用200元/月合计2400元/年
3.《xx村务》费用3100元/月合计37200元
4.党刊、党报订阅费用合计10000元
5.“七一”党员活动经费合计60000元
6.“七一”表彰先进党员奖励费用合计12000元
7.为党员购买合作医疗保险及对70岁以上党员慰问金合计3700元
5.廉政建设宣传栏及宣传标语(镇纪检监察部门支付)
具体安排及进度:
1.09年4月和今年3月,挑选含支部书记的6名后备干部到大良镇参加国学文化教育。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接受儒家文化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运用在日常工作中、村民服务上。
2.09年10月,研制《xx村干部及内设人员百分制考核办法》,组织内部评议小组每月对各工作办主任、办事员进行评议。为保证工作纪律,在村委会设置“打卡机”,登记各人的出勤情况,作为百分制考核的一个内容。
3.09年12月,在办公大堂建造LED电子屏幕,以电子信息显示向村民提供服务信息及各办工作重点提示。
4.每月25日坚持组织党员民主生活会,对党员出勤情况、党员联系村务情况、党员参与支部活动情况等做好登记,作为“七一”争先创优、等级评定的依据。日常探望在病、困难党员,为党员购买城乡合作医疗保险,体现党支部对党员的关心。“七一”党员大会上,还将向70岁以上老党员发放慰问金。
5.09年4月前,对原有“xx人”网站全新改版、开通,开辟“党务公开”专栏,实时更新党务信息。同时,培训专职的网站管理员,保证每月网站与村报同时更新,公开信息得以及时上网公示,书记信箱及时回复。
6.09年10月,发通知、收集、整理村民的手机号码,与电信公
司沟通购买短信平台,为村民无偿提供村务、党务、便民的短信息。
7.每月25日的党支部民主生活会上,由各办主任就上月工作进展状况向全体党员述职汇报并公示工作进展状况。党员就各办工作情况进行小组讨论后,向支部提出改进意见及若干合理化建议,监督工作的落实。2010年6月,召开xx村支部全体党员大会,向全体党员总结支部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对下阶段工作的安排和设想,干部述职述廉。并根据已制定的《xx村党员长效管理机制》,综合评定星级党员。内,工作情况将在次年“七一”支部会议上对各办主任进行总评。民主生活会上,还将向党员发放《党员分层量化考核小册子》。
8.每月向党员派发《xx村党员对村务工作的意见建议征询表》和月度工作重点,每月要求党员至少收集一条群众意见,与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群众心声。
9.09年7月,配合镇纪检监察部门,在我村文化中心内建设 “廉政建设专栏”,而在村委会内部各处则张贴一系列的廉洁建设宣传标语。
以上1-9项工作将由支村“两委”组成工作督导组,要求内完成上述工作任务。至今(2010年5月),上述任务已全部完成,日常管理、归档仍在继续进行。
第四篇: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探索型项目报告
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探索型项目报告
项目名称:“一对一”结对帮扶
项目所属领域:结对帮扶
项目实施单位:xxx社区项目拟实施时限:2012年
项目背景:xxx社区根据上级党组织有关精神和要求,在社区的党建积极分子中发展了批新党员,在发展党员过程中,有不少人纷纷向社区反映,自己对于党员发展以来党建工作等很多方面的业务知识还掌握得不够全面和准确,希望得到有关指导和培训。同时,社区还敏锐发展这次未被发展的一些党建积极分子情绪有些低落,士气有些消沉。针对上述两种情况,社区一方面迅速联系区委党校的老师,组织开展了社区基层党务知识培训暨社区书记结对交流活动,另一方面以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机关党员与建党积极分子“一帮一”实施方案》,通过这两个层面的结对和帮扶,充分发挥社区书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并让建党积极分子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帮助和培养。
项目设计与基本思路: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充分利用党支部的优势,大力发挥社区党建活动载体作用,积极开展了党员与建党积极分子“一帮一”活动。同时,搭建了学习锻炼的三人平台。是自学平台。社区开展了党员十部读书竞赛活动,平时党员十部坚持自学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 1
策,建立自学日志以及“月检查、季通报、年考核”制度,鼓励党员干部参加自学考试及各种函授学习。二是理论平台。开办了“大家讲坛”系列讲座,内容涵盖了党的理论、党建知识、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电子政务、民政社保等主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培训的菜单。让党员干部和建党积极分子,共同感悟人生观和世界观,思想认识和实践理念得到了升华和提高。三是实践平台。建立了社区制度,部分建党积极分子联系社区,积极帮助社区重点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结对帮扶,强化素质。党员和建党积极分子“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确定一帮一帮扶对象、调查摸底、实施帮扶等三个阶段进行。积极帮助了建党积极分子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帮扶活动,建立起双向沟通机制。如党员了解帮扶对象的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掌握思想状态,帮助分析原因,明确帮扶的内容和目标,认真制定帮扶领域。以解决思想问题为切入点,从强化工作措施入手,对帮扶对象进行全程服务,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支部还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和通报总结结对共建活动的进展情况,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沟通、交流,增进双方的了解。推进了结对帮扶和结对交流活动。
集思广益,共同发展。今年结对交流仪式上,社区书记,分别就《社区党员教育和管理》、《党员服务中心的建设》等
方面的工作特色作了经验发言,社区书记现场签订了结对交流共建责任书,明确了目标和责任。经过几个月来的运作实践,社区党支部打造了横向到位、纵向到底的共建体系,通过社区共建、警民共建、企居共建等多种形式,使社区、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到这计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中来。探索了社区共同管理党员加强组织建设的新途径。
预期结果:“一帮一”活动是有“结对帮扶”的基础上,使用党内帮扶和个人帮扶的结对的形式除了帮扶党员困难户,对社区的贫困居民户,孤寡老人、下岗失业职工等需要帮扶的对象,支部制定相应的帮扶方案,做到重要时刻资助钱物,平时送智力送技术,提高他们的造血功能。
实施计划与工作措施:积极创新党建理念和工作方法,以结对帮扶与结对交流为结合点,深入开展社区党建工作,推出了系列制度和措施保障。
一是落实目标责任、建立例会制度。党员和社区书记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结对帮扶的党员和社区党务工作者,交流工作情况、提出工作措施、落实工作任务。认真组织实施,并就“热点”、“难点”问题,交流探讨专题研究。
二是找准结对帮扶交流的结合点。党员建党积极分子和社区书记,围绕结对帮扶交流的具体目标任务,加强沟通协调,努力做到优势互补、打造亮点、创新品牌、共同发展。
三是强化考评考核。社区党委、支部具体分工,建立活
动记录制度,对开展活动的次数,办实事的件数,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登记备案,及时督查、通报情况,并将结对帮扶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对工作落实、措施明确、特色创新的给予表彰;对敷衍塞责,推诿拖拉、效果不明显的将予以通报批评。
项目领办领导(第一负责人):xxx
负责主体(直接负责单位):xxx社区
市委组织部审核意见:
注:该表申报项目,主要是针对基层党建工作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拟从点上进行创新探索的党建工作项目。
2012年4月
第五篇:基层党建创新项目课题方案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课题研究方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频繁,流动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适应新形势、探索党员管理工作新机制”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探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使流动党员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现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流向分布:大区域相对集中但小范围分散流动。流动党员流向在地域上、行业上相对集中,一般是从农村向城市、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兴山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目前全县流出党员218人,能证实身份的流入党员仅5名。流出省外的130名,流出至省内的88名,分别占外出总数的59.6%、40.3%。党员主要流向 等地。从行业上看,全县大多数流出党员分布在挖煤、建筑、饮食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二)流动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但增幅随改革而波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党员的数量迅速膨胀。我县2005年底流动党员为137名,2007年流动党员数达218名,同比增加了59%。我县流动党员外出主要集中在几个时期,在农村科技发展和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时期,农村出现大批剩余劳动力;国有集体企业普遍改制时期,使大量下岗职工党员外出;近年来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而使许多党员干部离岗待退或提前退休后变成流动党员。
(三)党员构成:主体突出但结构日益复杂。身份,全县218名流出党员中,农村党员204名,占93.6%,明显占据主体地位,但近年来下岗职工、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中的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多。年龄,全县流动党员仍以中青年为主,50岁以下者180人,占82.6%。文化程度,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的149名,占流动党员数的68.3%。
(四)思想状态:主流突出但消极趋向也很明显。流动党员思想主流是好的,大多数流动党员党性意识强较强,迫切希望有个“家”。企业业主和群众多数认为流动党员的敬业精神强,影响较好。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教育管理的松懈和滞后,流动党员的思想防线正经受严峻的考验和冲击,整体思想水平存在明显下滑趋势,部分流动党员党性意识、组织观念日益淡薄,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意识不断蔓延,流动党员不“亮证”。
二、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去向难掌握。由于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外出党员管理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教育管理不严,制度不全,流入、流出无登记,以导致部分党员“来去自由”,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
(二)活动难开展。外出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不参加从业地的党组织过组织生活,与从业地党组织保持联系的很少。有的党员因怕受约束,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成为“隐性党员”。相当部分外出党员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没有发挥“双带”作用。
(三)管理难到位。部分基层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外出党员管理措施,致使部分外出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有的地方党组织对流入党员管理也不够重视,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在外出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外出前,既不向党
组织报告,外出后又不向党组织主动汇报思想,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以致于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
(四)组织隶属关系难接转。一是不想转。因流动不定、不愿受监督约束、缘于利益顾虑不想转移,还有的认为用人单位对党员也没有任何优惠政策,不愿转移。二是转移组织关系程序复杂。目前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往往要经过“三上三下”,如一名农村党员转移组织关系到县外,要经过村支部——乡镇党委——县委组织部——外地某县委组织部——乡镇(街道)党委——接收党支部这样一个复杂过程,流动党员感觉费时费力,干脆不转。三是用人单位未建党组织,流动党员不知道党组织关系向何处转移,转出单位与接收单位缺少沟通衔接,党员组织关系是否实现转接存在管理上的脱节现象。
(五)身份难明确。一是流动党员的身份只是其本人说自己是党员,没有有关的证明材料,党组织难以确定其身份;二是有的党员在私营企业务工或给个体老板打工,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参与党组织的活动或不愿暴露党员的身份,成为“隐身党员”,不“亮证”。
(六)作用难发挥。一是部分流动党员认为流动党员将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视为负担,担心影响自己打工和
挣钱。二是一些流动党员感觉“报效无门”,有的想报效家乡,但苦于渠道不畅,缺少发挥作用的平台。三是一些流动党员长时间脱离组织,对自己放松要求,混同一般群众,放任自流。四是有的流动党员特别是一些企业下岗职工党员认为自己是改革的受害者,对党心存怨恨,思想抵触,牢骚情绪大,在群众中反而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三、指导思想
依托流动党员服务中心,以《流动党员活动证》为纽带,推行服务承诺制,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中,用党组织的真情关怀,吸引流动党员主动办证、亮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新机制。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服务承诺”主要内容
就业指导。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政策咨询。免费为流动党员提供人事、劳动、工商、税务等方面政策咨询服务。
权益维护。根据诉求,协调司法等部门提供法律援助,维护流动党员合法权益。
社会保障。协调用工单位为流动党员办理养老、工伤、生育、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
困难帮扶。对特困流动党员实行生活、创业、家庭
困难救助。
(二)、“服务承诺”主要措施
1、搭建服务平台。一是建立县、乡、村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点),形成三级服务网络。抓好中心的规范化建设,落实阵地、人员、经费。在相关单位实行流动党员出入登记制度。二是成立关怀理事会。农村和社区成立党组织领导下的关怀理事会在社区(村)无职党员中、社会工作人才中确定一批理事成员,为流动党员提供思想、工作、生活关怀服务,切实解决“流出党员外出之忧、流入党员居家之难”。
2、规范服务制度。一是服务承诺制度;二是分类教育制度;三是持证管理制度。
3、拓宽服务方式。立足主动服务、真情服务流动党员,采取三种不同方式提供服务。一是代理服务。服务站点都提供证照代办服务。二是上门服务。服务站点上门送政策、送信息、送书籍。三是专人服务。安排在家党员与流出党员、本地党员与流入党员开展“一联一”服务。
4、健全服务机制。推行服务承诺的过程中,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中,实行“四结合”。一是服务与持证管理相结合。承诺的五项服务,流动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享受。二是服务与教育相结合。抓好流动党员分类教育工作,实现教育和服务相互促进。三是服务与
发挥党员作用相结合。开展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树立典型,营造氛围。四是服务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相结合。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招收流动党员,既解决流动党员就业问题,又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促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
五、研究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作网络。一是构建县、镇、村三级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县、镇、村三级建立流动党员动态信息管理库。基层党组织为每个流动党员建档立卡,掌握党员各方面的情况;人才交流中心、劳动力市场和工商、计划生育等基层党组织建立流动党员信息资料库,配合搞好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实施规范化管理。二是建立双向互动管理体系。一方面,县内主要依托县流动党员管理领导小组、镇村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在“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三是建立镇村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关怀理事会。建立健全关怀服务流动党员和外出务工青年的网络。四是延伸管理链,实施“红色阳光”工程,培养关怀外出务工青年和在校学生的网络。
(二)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基层党支部每季度将外出、外来流动党员登记情况上报上级党组织,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实行在家党员和流动党员“一联一”结对。
三是建立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结合党员承诺制目标责任书,要求流动党员做出承诺,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流动党员的积极性。四是建立规范服务管理制度。建立服务承诺制度、分类教育制度、持证管理制度。五是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关怀理事会管理制度。
(三)建立健全承诺服务体系。一是着力营造环境。对流动党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引导和保护党员合理流动。同时,通过劳动等部门,及时为外出党员提供劳务信息服务,并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开展劳务输出。及时了解外出、外来流动党员的实际困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使流动党员安心务工经商。二是努力提供保障。为流动党员提供技能、物质等方面的保障,既提供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也及时与流入地党员组织取得联系,使流动党员外出有依靠。流动党员外出前,基层党组织指定专人进行行前谈话教育,重点引导党员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进一步强化党员的宗旨观念和党性意识。三是积极打造平台。加大对流动党员的关怀力度,通过开展“我为家乡献一策”等主题实践活动,增强流动党员的家乡观念,激发他们回乡创业、发挥作用的激情和愿望,真正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各种商会、专业协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在外来流动党员中开展“亮身份、树形象”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诚信经营、守法致富、扶贫济困。四是积极吸收外来流动
党员参加所在地党组织的党员代表会议,推荐优秀外来流动党员进入企业(协会)管理层,把外来流动党员纳入各级评选表彰范围,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权利。
四、工作步骤
整个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1、组织调研阶段。对全县流动党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准确掌握流动党员的数量、去向、来源、组织关系接转及个人基本情况等;建立外出和外来流动党员管理台帐,加强跟踪管理,实行定期登记和动态管理,逐步实现流动党员基本情况信息化管理。
2、组织实施阶段。召开专门会议,明确各相关单位部门的职责。选择2-3个乡镇和部分县直单位、企业开展试点工作。
3、总结阶段。认真总结工作做法和成功经验,查找不足,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并形成专题报告上报。
五、组织领导
成立创新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修武同志为组长,分管副部长杨四龙同志为副组长,抽调相关科室和相关乡镇、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将创新项目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强化流动党员领导小组相关
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定期通报和研究创新项目工作。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工作所需经费2万元。
加强对创新项目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指导和推动面上工作。对在工作中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的,要对有关责任人给予教育帮助,情节严重的,要作出必要的组织处理。
六、课题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