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结构化学学习总结
结束了一年的物理化学课程,终于迎来了传说中的专业课,这里面最难的据说就是结构化学。
老师第一节课开场便是对上一年纪学生成绩的总结,给我们一个下马威似的警告:不学就肯定不会过。
于是我们经历了从开始的将信将疑半信半疑到后来的深信不疑,对这片不曾涉足的微观领域以叹为观止的心态仰视,然后俯首自求多福似地祈求从字里行间寻出熟悉的味道,终于,在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痕迹中逐渐认识了这位蛋白质似的先生,也了解到原来所谓的结构化学真的是化学的结构框架,从前的结论也找到了前因,在化学潜游中愈行越深愈行愈远。
都说结构化学课程在化学专业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有利于完善我们的化学专业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探讨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相对联系的思维能力。
它主要是反映20世纪20年代以来,人们在研究物质微观体系得出的许多重要的化学知识和规律,而主要的核心内容是从微观的角度探讨物质的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不仅要有一定的数学、物理基础,还要有与化学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才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能的本质问题。
这对我这样并不是十分聪明,基础功也不是那么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可是上课时候因为不懂或是懒惰造成的溜号还是终止于老师课堂提问这武器,为了不至于被低着头红着脸说不会得六十,我们还是应激出了复习并且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这确实对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也渐渐养成了积极思考的习惯,虽然学习和理解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但是习惯就是一辈子的财富,所以我们学着珍惜。
可是扪心自问我做的并不好,有很多弄不懂的地方没有及时疏通,复习也不是那么到位,期末的纠结证实了长期以来的忧虑,总也不能算是对得起老师对得起自己,不过一定会再接再厉,为化学学习填上重彩的一笔。
关于老师的教学授课,我似乎并没有什么发言权,毕竟进入大学伊始就被告知大学的老师授课都是很有个人风格的,而风格既是不分优劣,我们自然会在逐渐适应中找到自己的学习之道,慢慢地历练成长可能才是进入大学的真正目标,所以接受就是一切,评价也许并不十分需要我们的参与。
但是关于这门课程,我确实认识到了它的“不好相处”,知识点细碎而且需要记忆的极多,对逻辑要求也并没有任何程度的降低,就像高中时候的文理小综合再综合了一下,是一整个知识体系的浓缩,而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但是,困难总是会激起斗志,难题是进步的阶梯。
如果说对于结构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期待的话,就是希望课时能多些,还是有很多内容被带过,虽然都是非重点,但是了解应该也会很有趣,自己看的话也不是很容易,所以就许下这个愿。
还有就是期待早日能看到老师编的书!
篇2:结构化学学习总结
《结构化学》课程包含两个核心内容:一是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波函数,即原子轨道和分子轨道,通过轨道的相互作用了解化学键的本质;二是分子和晶体中原子的空间排布,了解分子和晶体的立体结构。
与其它化学课程不同,该门课看物质的角度不同,涵盖的相关知识多,内容涉及面广,如需具备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量子力学等知识,同时包含的新概念比较多,如波函数,杂化轨道,点阵。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很难,有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很快跟不上老师讲解的速度,相当一部分学生死记硬背,甚至有个别学生由于太难太抽象而放弃对该门课程的继续学习。
事实上,这个问题的源头在于学生对该门课基础知识理解的不足,具体来讲,很多学生不明白什么是波函数,什么是晶体。
因此,如何更好地理解与数学和量子力学有关的波函数概念和不同于分子的固体的晶体结构成为学生学习的两大难点。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低
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的原因很多。
从学生角度来看,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且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造成学生对该门课产生误解,从心理上学生觉得该门课抽象、难学、难懂,导致学习非常被动,最终学习效果较差;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学方法必须要求多元化,如果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尤其对该门课难懂的波函数,如果使用文字的方法来讲解,势必会使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值得授课老师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教学方法
目前,对该门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使用板书和多媒体形式讲解。
这些方法有如下几个缺点:
1、缺少学生的参与,课题气氛呆板;
2、对具有立体空间结构的可观性差,学生理解受到限制;
3、对数字化的波函数缺乏形象化的表示,成为学习该门课其它知识的瓶颈。
这些将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因此,授课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根据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三、解决措施
该门课不像有机和分析等化学课程,没有实验教学部分,因此,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受到很大限制。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以下措施。
(一)引入实验教学
由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该门课程的课时数明显减少,即使采取板书、多媒体和演示相结合的讲述方式完成该课程系统的教学也已经变得较为困难。
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
通过教学,发现采用一种新型方法,即类似实验教学的方式对该门课的教学效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清晰地阐述这一方法,本文通过举例的方式来说明。
现以二氧化碳分子中存在的两个离域π键为例来说明。
在使用板书或多媒体教学中,老师的分析可能如下:
假设二氧化碳分子在直角坐标系的x轴上,碳原子有4个价电子,氧原子有6个价电子,分子中的两个氧原子分别表示为O1和O2。
碳和氧原子采用spx杂化,碳和每个氧原子形成σ键,每个氧原子的另一个spx杂化轨道被其上的一对孤对电子占据。
碳原子剩余的两个电子,分别占据在py和pz轨道上。
氧原子剩余的三个电子中,如果O1原子中一对孤对电子占据在py轨道上,另一个电子必将占据在pz轨道上,它的pz电子将会与碳原子的pz电子形成πz键,那么碳原子的另一个py电子必将与O2原子的一个py电子形成πy键,此时,在O2原子中pz轨道上必须安排一对孤对电子,那么,O2中由孤对电子占据的pz轨道将会与碳和O1原子形成的πz轨道重叠,形成π4z3离域键,O1中由孤对电子占据的py轨道将会与碳和O2原子形成的πy轨道重叠,形成π4y3离域键。
此时老师可能会将这两个离域π键的图片放在多媒体中。
但大部分学生听完之后,由于不能看到一个三维的直观图像,而且讲起来描述语言颇多,最终教学效果不佳。
如果我们利用一种软件,如Chem3D和Dmol3,通过计算得到二氧化碳分子的各个σ和离域π键的三维空间构象,通过空间旋转可以让学生清晰看到碳与氧原子之间的σ键和两个不同方向的离域π键,且通过查看计算结果文件得到这些轨道的波函数。
在这里学生还可以学到如下几点:
1、通过简单的类实验计算,学生获得来自书本上与波函数、杂化轨道和分子轨道等相关理论知识;
2、能获得由原子轨道波函数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波函数的明确数学表达式,并能与轨道图一一对应,解决了学生关于分子轨道理论复杂的薛定谔方程,能从图像上理解书本上的纯理论内容,进而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3、对杂化轨道理论,很多学生从书本上仅仅知道杂化的原因、目的和杂化后的原子轨道,但大多不明白杂化后这些轨道形成什么样的键。
通过这个实验的教学,学生可以从轨道上清晰看到碳和氧原子的sp杂化轨道相互重叠形成的π键,同时也能看到氧原子的一对孤对电子占据在氧的2p轨道上的分子轨道图。
通过比较上面两种教学方法,我们发现,由于该门课的教学内容偏重纯理论,学生经常感觉晕晕乎乎,似懂非懂,因此,引入类实验教学部分,可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例子,让学生深刻理解来自书本的较多知识点,同时,可以让学生清楚各个知识点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对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学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就该门课的课堂教学来说,将教学内容与其它化学课程及日常生活现象相结合,让化学专业学生感到该门课非常有意思或对学生学好其它课程起到重要作用,如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中,关于乙烯加氢气反应活化能大或反应速率慢等现象,离不开该门课关于前线轨道理论知识的理解。
再如,在实践中,我们看到的物体表面总是一个宏观的结构,如果额外引入晶体表面结构的教学内容,学生将了解到肉眼看到或感觉光滑的物体表面其实有很多原子缺陷,让学生对常规认识有新的视觉和认识,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好奇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改革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面,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有助于促进学生注重过程学习,进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目前,该门课常用的考核是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来自出勤、书面作业和期中考试。
如果在平时成绩中引入课外作业,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类似于实验设计的材料模拟,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部分的理解,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在《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中,针对“教”与“学”双方存在的不足,在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手段上主要引入实验教学部分,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实际教学,充分研究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手段的最佳组合,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3:结构化学学习总结
《结构化学》是一门化学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材料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已成为从事化学、材料和物理专业深入研究材料特性的一把钥匙。
但由于该门课是从微观结构研究原子、分子和晶体的结构及其与性能的关系,与宏观世界对物质的认识有很大差异,进而使学生感觉该门课抽象、复杂甚至混乱。
因此,本文将主要对该门课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探讨。
一、课程特点及难点
《结构化学》课程包含两个核心内容:一是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波函数,即原子轨道和分子轨道,通过轨道的相互作用了解化学键的本质;二是分子和晶体中原子的空间排布,了解分子和晶体的立体结构。
与其它化学课程不同,该门课看物质的角度不同,涵盖的相关知识多,内容涉及面广,如需具备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量子力学等知识,同时包含的新概念比较多,如波函数,杂化轨道,点阵。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很难,有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很快跟不上老师讲解的速度,相当一部分学生死记硬背,甚至有个别学生由于太难太抽象而放弃对该门课程的继续学习。
事实上,这个问题的源头在于学生对该门课基础知识理解的不足,具体来讲,很多学生不明白什么是波函数,什么是晶体。
因此,如何更好地理解与数学和量子力学有关的波函数概念和不同于分子的固体的晶体结构成为学生学习的两大难点。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低
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的原因很多。
从学生角度来看,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且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造成学生对该门课产生误解,从心理上学生觉得该门课抽象、难学、难懂,导致学习非常被动,最终学习效果较差;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学方法必须要求多元化,如果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尤其对该门课难懂的波函数,如果使用文字的方法来讲解,势必会使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值得授课老师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教学方法
目前,对该门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使用板书和多媒体形式讲解。
这些方法有如下几个缺点:
1、缺少学生的参与,课题气氛呆板;
2、对具有立体空间结构的可观性差,学生理解受到限制;
3、对数字化的波函数缺乏形象化的表示,成为学习该门课其它知识的瓶颈。
这些将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因此,授课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根据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三、解决措施
该门课不像有机和分析等化学课程,没有实验教学部分,因此,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受到很大限制。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以下措施。
(一)引入实验教学
由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该门课程的课时数明显减少,即使采取板书、多媒体和演示相结合的讲述方式完成该课程系统的教学也已经变得较为困难。
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
通过教学,发现采用一种新型方法,即类似实验教学的方式对该门课的教学效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清晰地阐述这一方法,本文通过举例的方式来说明。
现以二氧化碳分子中存在的两个离域π键为例来说明。
在使用板书或多媒体教学中,老师的分析可能如下:
假设二氧化碳分子在直角坐标系的x轴上,碳原子有4个价电子,氧原子有6个价电子,分子中的两个氧原子分别表示为O1和O2。
碳和氧原子采用spx杂化,碳和每个氧原子形成σ键,每个氧原子的另一个spx杂化轨道被其上的一对孤对电子占据。
碳原子剩余的两个电子,分别占据在py和pz轨道上。
氧原子剩余的三个电子中,如果O1原子中一对孤对电子占据在py轨道上,另一个电子必将占据在pz轨道上,它的pz电子将会与碳原子的pz电子形成πz键,那么碳原子的另一个py电子必将与O2原子的一个py电子形成πy键,此时,在O2原子中pz轨道上必须安排一对孤对电子,那么,O2中由孤对电子占据的pz轨道将会与碳和O1原子形成的πz轨道重叠,形成π4z3离域键,O1中由孤对电子占据的py轨道将会与碳和O2原子形成的πy轨道重叠,形成π4y3离域键。
此时老师可能会将这两个离域π键的图片放在多媒体中。
但大部分学生听完之后,由于不能看到一个三维的直观图像,而且讲起来描述语言颇多,最终教学效果不佳。
如果我们利用一种软件,如Chem3D和Dmol3,通过计算得到二氧化碳分子的各个σ和离域π键的三维空间构象,通过空间旋转可以让学生清晰看到碳与氧原子之间的σ键和两个不同方向的离域π键,且通过查看计算结果文件得到这些轨道的波函数。
在这里学生还可以学到如下几点:
1、通过简单的类实验计算,学生获得来自书本上与波函数、杂化轨道和分子轨道等相关理论知识;
2、能获得由原子轨道波函数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波函数的明确数学表达式,并能与轨道图一一对应,解决了学生关于分子轨道理论复杂的薛定谔方程,能从图像上理解书本上的纯理论内容,进而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3、对杂化轨道理论,很多学生从书本上仅仅知道杂化的原因、目的和杂化后的原子轨道,但大多不明白杂化后这些轨道形成什么样的键。
通过这个实验的教学,学生可以从轨道上清晰看到碳和氧原子的sp杂化轨道相互重叠形成的π键,同时也能看到氧原子的一对孤对电子占据在氧的2p轨道上的分子轨道图。
通过比较上面两种教学方法,我们发现,由于该门课的教学内容偏重纯理论,学生经常感觉晕晕乎乎,似懂非懂,因此,引入类实验教学部分,可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例子,让学生深刻理解来自书本的较多知识点,同时,可以让学生清楚各个知识点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对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学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就该门课的课堂教学来说,将教学内容与其它化学课程及日常生活现象相结合,让化学专业学生感到该门课非常有意思或对学生学好其它课程起到重要作用,如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中,关于乙烯加氢气反应活化能大或反应速率慢等现象,离不开该门课关于前线轨道理论知识的理解。
再如,在实践中,我们看到的物体表面总是一个宏观的结构,如果额外引入晶体表面结构的教学内容,学生将了解到肉眼看到或感觉光滑的物体表面其实有很多原子缺陷,让学生对常规认识有新的视觉和认识,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好奇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改革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面,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有助于促进学生注重过程学习,进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目前,该门课常用的考核是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来自出勤、书面作业和期中考试。
如果在平时成绩中引入课外作业,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类似于实验设计的材料模拟,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部分的理解,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在《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中,针对“教”与“学”双方存在的不足,在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手段上主要引入实验教学部分,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实际教学,充分研究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手段的最佳组合,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4:结构化学学习总结
大三下半学期的课要结束了,这学期学习的科目中要数结构化学这门课让我受益良多。
之前看到结构化学这本书还不是太明白,翻开书本看到一堆的公式和图画,更是晕头转向。
就问教我们的老师最严厉,但是备受学生欢迎。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终于了解学姐所说的话。
结构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分子构型与组成的相互关系以及结构和各种运动的相互影响的化学分支学科。
它又是阐述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其宏观性能的相互关系的基础学科。
结构化学小结4篇工作总结结构化学首先是一门直接应用多种近代实验手段测定分子静态、动态结构和静态、动态性能的实验科学。
另一方面,从结构化学的角度还能阐明物质的各种宏观化学性能(包括化学反应性能)和各种宏观非化学性能(包括各种物理性质和许多新技术应用中的技术性能等)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
由于课时的安排,我们这学期只学习了三章的内容,但是就是这三章让我们了解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以及分子、原子的复杂构造及其运动规律。
第一章量子力学基础研究物质结构的理论工具是量子力学,它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是结构化学的理论基础。
波函数和概率密度,态叠加原理,本证方程与本征值等基本假设是量子力学的基础。
第一章中最重要的公式就是一维势阱中粒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的意义。
第二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主要讲的是单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
求解单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的到其波函数、能量和量子数。
WiseMedia >第二章还包括中心立场模型、以及保理原理和洪特规则等一些关于原子的相关知识第三章双原子分子结构
主要讲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及其相关要点。
通过一学期的对结构化学的学习,让我收获颇多。
学习结构化学让我充分了解了原子和分子的运动状态及其结构,还了解了他们之间的规律。
并且通过对结构化学的学习,让我对其他学科的一些不怎么了解的地方也有了理解。
而且学完真门课我终于了解了学姐们所说的话。
结构化学这门课不仅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还锻炼了我快速思维的能力。
因为课时紧,所以上课是老师教授的内容较多,所以我们上课时需要认真听讲,及时做笔记,下课时及时复习,深入理解。
老师为了锻炼我们,会在每堂课前把上节课的知识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我们复习,而且在课堂上老师也会随机的让我们回答问题并要求我们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还利用加分的方法鼓励同学多回答,多思考。
让我们从各个方面提高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在其它课堂上学不到的。
通过这一学期,我发现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能力将使我受用一生。
最后,我想说:谢谢您老师,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