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形”“铸魂”同携手
乡村振兴稳步走(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坚持“塑形”“铸魂”携手同行,稳步走出一条“小乡村、大振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
坚持科学规划,绘就乡村振兴“全局图”。农民共同富裕是乡村全面振兴之本,从政策制定到项目实施,我们要从下而上地进行科学考核,多从农民角度收集产业发展信息,看是否能给农民带来切实的好处和实惠,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具体规划中,既要立足本地乡村资源,完善农村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合理布局,又要从各地乡村振兴面临的短板和制约因素出发,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制定具体明确的目标、路线图、时间表,让规划能用、管用、实用、好用,确保乡村振兴各项规划政策落地见效。
立足产业塑形,牵住乡村振兴“牛鼻子”。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我们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利用生态、旅游、土地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构建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坚持走特色化、融合化、绿色化、品牌化、数字化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服务、强化用地保障、狠抓组织保障等,切实为乡村产业振兴保驾护航。
注重文化铸魂,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力”。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文化振兴要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载体建设,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供优质的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快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赋能,积极营造有品位、有内涵的乡村文化氛围;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优良家风民风,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变革,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涵养文明乡风,提升农民乡土自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