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协同共享
构建中小学实践育人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提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落实总书记要求,要着力解决当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知、行分离问题。因此,要充分认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中小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共建机制、共享信息、共担责任的实践育人共同体。
共同参与,搭建相向同行的实践育人团队
多方联动,共同参与。首先,学校作为培育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主体力量,应主动作为,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上传下达,将教育部门相关文件精神充分传达至学生、家长、社会组织,引起多方重视,共同配合,共建实践育人环境。其次,教育部门应统筹资源,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到实践育人工作中来。再次,家长应通力配合学校的实践教育工作。家长作为培养孩子的首要主体,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实践教育工作,在引导学生学习、言传身教方面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组织学生“身入”社会,参与真正的实践活动,博物馆、科技馆、红色教育基地、生态保护区、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基地等应积极与学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活动场所。
共建机制,固化全过程的联合培养模式
将社会实践纳入中小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从四个方面健全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保障机制。一是运行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学校组织,家长配合。二是反馈机制。学校作为组织者应制定自我监督与评价机制,不断对实践教育进行反思和改进;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评价实践育人活动的合理性与可取性,通过专门渠道进行反馈,促进实践育人;社会组织应在教育资源供给方面提供相关方案和稳定的输出保障。三是激励机制。教育部门需与其他政府部门联动发力,共同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呼吁和引导各类企事业单位参与实践育人教育建设。四是考核机制。教育部门应构建符合中小学发展特点的考评方式和指标体系,将实践育人纳入学校考核体系;学校则可将实践育人活动纳入学分以及综合测评体系中,用奖惩“杠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共享信息,拓展多元化的实践育人活动
一是实践教学方式多元化。
学校应该从教育理念层面正确处理认知与实践的关系,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并将社会实践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融为一体,共享教学资源,建立“资源+课程+评价+师资”的实践育人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参与主体多元化形成家长、老师与学生良好的互动关系。三是活动设计多元化,可以根据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如国学朗读、中华书法、生物小实验等,帮助学生在行、观、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认”“体悟”,有效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资源配置上,可以由政府进行统筹与分配,学校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组织、学校与家长、家庭与家庭之间共享信息,相互合作,共同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创新能力。共担责任,发挥各方育人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学校作为育人主体,是实践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学校应承担的责任包括加强实践教育的师资培育、推进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开展具体的实践教育活动、打造实践育人精品项目、保护参与社会实践的安全与健康、搭建教育部门、家长、社会组织等相关方信息沟通的桥梁等方面;其次,教育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包括明确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传播与弘扬新时代实践育人观、树立实践育人典型案例、维护实践育人的良好社会环境、引导社会组织投身于实践育人体系等方面;再次,学生家长应承担的责任包括精神和物质支持孩子的社会实践行为、积极参与亲子实践活动、监督评价学校开展的实践教育项目等方面;最后,社会组织应承担的责任包括协同共享社会实践教育资源、主动建立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丰富实践教育项目供给、高度配合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