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李商隐诗歌的思想内容(共)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思想内容
内容提要:在晚唐诗人中,李商隐的成就最高,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政治诗、感怀诗、爱情诗三大类。本文通过对这三类诗歌的分析入手来重点讨论李商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政治诗。这类诗歌多是反映诗人对晚唐国运的关心以及在事业上的远大抱负。如《有感》二首和《重有感》三首,诗中对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揭露,表达了早日诛杀宦宦的殷切期望。
(二)感怀诗。这类诗多写时代乱离、壮志难酬的感慨。如《安定城楼》中用贾谊、王粲的怀才不遇自比,抒发自己忧时羁旅的哀伤,欲回天地的怀抱和郁有不得志的苦闷。
(三)爱情诗。在李商隐的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爱情诗,这类诗一般都以“无题”为题;有些时截取诗中开头的字为题的,诗中多是抒写爱情的痛苦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精神,如《无题》二首和《夜雨寄北》等。
李商隐的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表达了很高的水准,他的政治诗和感怀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尤其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诗歌和爱情戏曲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商隐
政治诗
爱情诗
感怀诗
中国古代文学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组成部分,诗歌更是这宝库中光茫四射的明珠。它从《诗经》开始,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诗歌不论从形式,还是到内容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盛唐时期达到了鼎盛。到了晚唐诗歌不及盛唐、中唐繁荣,但也出现了许多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李商隐的作品或反映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面貌,表现出诗人对国事的关心,有做一番事业的抱负;或抒写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或抒写自然界的幽静恬适之美;或对爱情的忠诚和对恋人的怀想。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从晚唐韩倨等人,宋初西昆派诗人,直到清代黄景仁、龚自珍等都在诗风上受过他的影响。除此之外唐宋婉约派词人以及元明清许多写爱情题材的戏曲家,也都向他学习。本文拟从他的政治诗、感怀诗、爱情诗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李商隐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
一、政治诗
李商隐是一个非常关心现实政治的诗人,他写了很多政治诗,反映了他对晚唐国
运的关心以及在事业上的远大抱负。如《有感》二首和《重有感》三首,就是直接反映了太和九年“甘露之变”的。《有感》诗对李训等人谋诛宦官跋扈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揭露,表达早日诛杀宦官的殷切期望,感情更为痛切。“甘露之变”三年后,诗人又写了《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追溯历史,反映现实,揭露时弊,同情民生疾苦,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政治诗主要是以咏史形式出现的。如《贾生》就很有代表性。
宣宝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坐,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中所用的历史事实是汉文帝深夜召见汉初著名政治家贾谊,向他询问鬼神的本原。诗人不写君主恩遇的表现而是巧妙地从“问鬼神”入手。引发深刻而新颖的议论,在诗人眼里,像贾谊这样有政治才能,有极大抱负的人才,理应受到恩遇,应该是治国之能臣,怎能是夜半不问“苍生”而谈鬼神呢?这就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能赏贤用贤的腐朽本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敏感性。
咏史诗是李商隐政治诗的典范之作,一般都是通过题写历史事件来抒发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感慨。在具体表现手法上,有借古喻今,托古讽今,以古鉴今等几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无论哪种形式,都是比兴寄托艺术技巧在咏史诗中的实际运用。如《筹笔驿》一诗写道
猿鸟将疑畏筒书,风云长为护储胥。
继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文吟成恨有余。
这首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可以与杜甫的咏怀诗相提并论。在诗中,诗人通过对筹笔驿这一古战场的游览、凭吊,在称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的同时,又对他的壮志难酬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诗中写道,虽然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胜过管仲、乐毅,而且六出歧山,兴兵伐魏,用兵如神。但是他正好生在末世,蜀国此时是上有昏庸无能的后主刘禅,下缺像关羽、张飞这样的贤臣大将,即使诸葛亮再努力,最终也不能挽回国破家亡的历史命运。而诗人笔下的蜀国历史,正是当时晚唐黑暗现实的真实写照。当时晚唐君主昏庸无能,在作者短暂的一生中,就经历了三朝君主,朝廷内部腐败不堪,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像当时颇有才干的宰相李德裕,也受客观环境的局限而难施抱负,反遭打击迫害,客死他乡。而作者本人,1
也成为当时牛、李两党相争的牺牲品。从这首咏史诗来看,诗人的写作技巧是极为高妙的,他并不局限于对历史人物诸葛亮这一典型及其事迹的议论,而是针对当时社会的现实,把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自然而然地贯穿于诗篇中的壮志难酬的诸葛亮身上,通过这人物的形象刻画和议论,加以引申和发挥,画龙点睛,从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现实感,使寓意更深一层;几个典故的巧妙运用,更使诗歌的主题进一步升华,寄托深远,耐人寻味。像这样的政治诗以咏史出现的还很多,如《瑶池》借周穆王故事讽刺唐代帝王的访道求仙;《齐宫词》,通过慨叹南齐统治者的荒淫灭国,表达了对唐朝最高统治者的荒奢的讽刺。在众多的讽刺中《隋官》更具代表性。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诗中借隋炀帝生活腐朽。迷恋江南繁华,常到扬州行宫寻欢作乐这一历史实事,警告晚唐统治者不要重蹈炀帝荒淫无度终于亡国的覆辙。诗中对炀帝这个穷奢极欲的亡国之君,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嘲讽。尤其是诗中“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更是讽刺了隋炀帝荒淫失国,与陈后主如出一辙。李商隐这类咏史诗,表现了他“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思想,讽刺了封建帝王不重用人才,只想求仙长生的行为,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二、感怀诗
李商隐身陷入牛、李党争之中,一生困顿失意,他曾怀抱壮志,但难以施展,因此,他所作多写时代乱离,个人失意的感慨。他的感怀诗,主要是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如《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鸩雏竟未休。
这首诗是李商隐青年时代的登临述怀之作,作于博学宏词科举落选之后。诗中以贾谊、王粲的怀才不遇自比,抒发自己忧时羁旅的哀伤,欲回天地的怀抱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最后还对庸碌无耻之辈的辛辣的讽刺。
诗歌首联扣题,写登楼所见。
颔联以古人自况。贾谊为汉文帝献《治安策》,条陈时势,中有“痛哭”“长太息”之语;王粲远道避乱荆州,投依刘表,作《登楼赋》;两人都有怀才不遇之痛。诗人化用杜甫“去国哀王粲,伤时哭贾生”的成句,写得更具体更动感情。上句一个“虚”字,既是对贾谊献策未售、英才埋没的惋惜,又是对自己报国无门的慨叹。下句则借王粲十七岁时远游荆州、十五年间不被重用、“冀王道之一平”的理想终于落空、英年早逝的故事,表示了自己前途的隐忧。
颈联由忧时感事、自叹不遇转而申述志趣,其中用了春秋时范蠡辅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浮于江湖”的典故。“永忆”是“坚持地向往着”的意思。这一联所表现的积极入世的态度,深得宋代王安石的激赏,以为“虽老杜无以过也”。但是,诗人这种要功名不要禄位的衷情,在朋党倾轧的环境下却屡遭歪曲,于是诗人愤愤不平地唱出了尾联。
尾联运用《庄子.秋水》中所写的鸱鹰嘴含腐鼠忌鵷雏抢夺而鵷雏不屑一顾的典故,既是自我剖白,又是冷峻的讥讽。表明自己应试博学宏辞,不是为了区区禄位。远道投幕,婚于王氏,也不是另攀高枝以求飞黄腾达。对于那些利禄熏心的权贵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无端造谣中伤,则表现了极大的愤怒。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失意,他的感怀诗多以感叹个人沦落为主要内容,如《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中写乐游原夕照之美,但这美好的夕阳转瞬即逝,因此诗中寄予个人的沉沦迟暮之感,也透露出对国家衰败的悲哀。如《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己惘然。
这是李商隐的代表作,诗中作者追叙生平,自伤身世。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无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诗的一、二两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
诗的颔联与颈联是全诗的核心。在颔联中,庄周梦蝶的故事见《庄子•齐物论》。
“晓梦”,指天将亮时做的梦。“迷蝴蝶”,指对自己与蝴蝶之间的关系迷茫。面对群雄逐鹿,变化剧烈的战国社会,庄周产生了人生虚幻无常的思想,而李商隐则是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政局**,命运如浮萍而用此典故的。用此典故,还包含着他对爱情与生命消逝的伤感。他似乎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要把深深的痛苦与怨愤倾泄出来。望帝的传说见《寰宇记》。诗人笔下美丽而凄凉的杜鹃已升华为诗人悲苦的心灵。深沉的悲伤,只能托之于暮春时节杜鹃的悲啼,这是何等的凄凉。
颈联紧接颔联,《新唐书•狄仁杰传》载:“(狄仁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少有才名,孙权谓其父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珠”、“玉”乃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
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结束全诗。“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可待”即岂待,说明这令人惆怅伤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难遣,此时当更令人难以承受。
全诗语言华美,对仗工整,表情典折,寓意深刻。另外,早年写的《初食笋呈座中》,以嫩笋为象征,抒发了对社会的愤恨和自己前途的忧虑;《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以为雨所败的牡丹象征自己,表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都是这类作品。李商隐的感怀诗,多流露出一种浓重的感伤情绪,带有明显的晚唐时代特色。
三、爱情诗
在李商隐的作品中,广为人们传诵的还是他的爱情诗,这类诗一般都以“无题”为题;有些是截取诗中开头的字为题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抒写爱情痛苦的诗篇,如《无题》二首(其一):
作夜星辰作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诗歌通过描绘昨夜相见的幸福和今晚相隔的苦思,抒写自己对恋人的热切怀念。这是有美好的追忆,也有痛苦的思愁,有想象中对方生活的热烈欢快,也有现实中自己处境的寂寞无聊。尤其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句既写出了间隔中无
翼双飞的苦恼,也写出了热恋中的复杂心理,表达了真挚缠绵的爱情。像这样的诗还有《无题》(其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用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中通过对难得的相见与难忍的离别的描写,表达了恋人之间缠绵执著的深情。这首诗可分两层:前四句写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诉说难舍难分的感情和爱情的坚贞;后四句写男主人公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
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烘托,显得摇曳多姿。大意是,双方见面极为不易,刚见面又要分离,想到此后不知何时能够再见,更感到难舍难分;何况正值暮春,东风无力,百花调残,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悲凄气氛。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了谐音的方法,组成了脍灸人口的名句。以“丝”谐“思”,思者,情思之谓也;“到死丝方尽”也就是我对你的爱至死不变,如此肺腑之言何等动人!对句写“泪”,这不单指别时的泪,也包括别后之泪。“成灰”与“到死”成对文,也就是不死泪则不干的意思。这两句把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深情厚意表现得格外真切。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由上文的思念转入叙述对别后的设想。先说对方,“晓镜”,早晨起来对镜梳妆;“愁”“改”二字说的是她此刻的感情状态,表现她时刻在想念男主人公。后说自己,也就是诗人本人,“吟诗”,其实是做诗怀念女主人公,“月光寒冷”不是专指深秋时的月光,而是泛指月夜,因为“寒”写的是男主人公的心境,此刻,由于情人不在自己的身边,他感到异常孤单,以致觉得月光也寒冷。在这里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尾联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蓬山”,海中仙山,这是指女主人公居住之处,“青鸟”,原指女仙西王母的信使,这是借用——女主人公既在莲山,自当有青鸟一样的信使。整个这一联写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见面,但总可以互通音问。这首诗美就美在诗人以低回往复的手法层层深入地开拓“别难”的境界,如同一支动
人的歌,久久留在读者的心上。
李商隐还有一些描写夫妻情爱的诗歌,著名的如《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诗以客中巴山夜雨,渲染羁旅之愁与盼归之心切,又以共剪烛芯的想象来突出对妻子的怀念。以朴素的语言,表现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精神,但基调多是伤感的。
李商隐的诗除在内容上形成一种忧郁感伤多愁善感外,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古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继承前人的方面较广,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既有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又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境界,在百花齐放的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成为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总的说来,李商隐诗歌的特殊风格、独特境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思谨严,立意高超,深情婉转;二是语言方面,绮丽典雅,词藻繁艳;三是表现手法,善于用典,工于比兴,象征、暗示的修辞技法比比皆是。
1、构思严谨 深清委婉
李商隐的诗歌非常注重艺术构思,往往匠心独运,在很一般的题材中发掘出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感受。而且诗歌立意高超,寄托深远,他人望尘莫及,这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很大关系。我们知道,作为封建晚唐社会,已经走向日益衰落的时代。特别是朋党之争,使当时的很多才子成为政权争夺的牺牲品。而李商隐,作为这时代的读书人,他想通过自己的才华来诓世报国,但本身却陷入牛、李两党的旋涡,屡遭不幸,在仕途上一生不得志,所以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很深的感触,从而培养了他过人的社会洞察力和批判现实的眼光。在继承和发展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上,进行了别出心裁的探索和尝试,将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写下了大量富有思想,富有深刻寓意的政治讽刺诗。在诗中,通过咏史,咏人,咏物和写景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从不同前人的新角度,对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进行揭露、讽刺和抨击。用心独到,思路开阔,别出心裁
2、语言清丽 词藻华美
李商隐诗歌的第二个独特境界是语言清丽,词藻华美,句式多变,对仗极为工整。诗人博学多识,语汇丰富,谴词造句挥洒自如。李商隐的诗如同“百宝流芳”,炫丽夺目。诗歌中成语典故,华语丽词,民谣民谚,口头俗语,比比皆是。用得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形成了辞澡华美,色彩徇丽,典雅清丽,清新隽永的语言风格。
3、工于比兴 巧用典故 寄寓深远
比兴寄托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艺术手法。历代诗人都采用比兴手法来歌其事,咏其乐。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白居易等也大力提倡诗歌要有“兴寄”,讲求“美刺比兴”。但是,他们都过份强调诗歌要蕴含深刻的社会政治内容,即“诗歌合为事而作”,而忽视了具体的比兴寄托艺术手法的运用。李商隐据此加以发展,在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中尤大量采用比兴手法,形成了意境曲折,寓意深隐,韵味隽永的独特意境,成为他对传统艺术手法继承与发展的一大贡献。这一突出的、独特的艺术境界,在李商隐的咏史诗(政治诗),无题诗和一部分的咏物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商隐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的分量是极为重要的,他本人在我国文坛上也享有极高的声望。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从晚唐之后的历代诗人,或多或少在诗的风格上都受到他的消极或积极影响。特别是唐宋婉约派词人,以及元明清时的爱情曲作家,都不断地向他学习、借鉴。纵观古代文学史的发展,李商隐的诗歌的独特境界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形成了古代诗词婉约派的一大风景。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因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3、蒋嫦花.《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成就》.4、《中国文华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二篇:诗歌思想内容教师版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复习目标】
一、掌握古诗词常见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高考题中古诗歌对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考查;
三、进行古诗鉴赏训练,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考点分析】
所谓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
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
【高考金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东)
晓上空泠峡①
王闿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注释: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狄保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是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的“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无所畏惧的傲岸之气充分表现了出来。2、(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规律总结】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常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注意几个切入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由于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诗人长期形成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应是大致固定的。比如屈原的爱国情思,陶渊明的自得田园,李白的傲岸不屈,杜甫的忧国忧民等等。同时,每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总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很深的印迹,诗歌鉴赏时注意这种社会的外在表象非常重要。比如,同是边塞诗,盛唐时是一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以天下为己任豪迈气概,南宋时则是一种“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的无奈伤感。
2、看注解
很多诗歌命题者作了一些注解以提醒考生,这对于鉴赏诗歌来说相当重要。一是有的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不同;二是不同的环境中感受不同,注解中作的提示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歌。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情一般难以理解,了解了宋之问因获罪被贬泷州,第二年从贬所逃归,途经襄樊附近的汉江而作了此诗后,这种精神痛苦才显得更加贴切和富于情致。
3、看诗眼
古代诗歌中往往有很多直接表现情感内容的词语,这些词语常会成为“诗眼”,把握这些词语对于鉴赏诗歌尤其重要。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把作者的主要思想情感透露了出来。
4、看意象
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写景叙事都离不开意象。从常见的意象入手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
二、了解古代诗歌常见题材 1、边塞征戍诗:
以边塞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包括:①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战士报国杀敌的意志和不畏辛劳的精神。②对亲人家乡的思念。③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厌恶和讽刺等等。盛唐时期边塞诗为主要代表。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兵车行》、范仲淹《渔家傲》 【学以致用】: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春夜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思考:这两首诗都是笛声而引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不同,试析之。答案:原题在《题库》246页,答案749页。2、山水田园诗:
东晋陶渊明创制田园诗派,南朝谢灵运创制山水诗派,唐朝王维、孟浩然形成山水田园诗派。主要写①山水田园风光、悠闲自然的生活;②对现实特别是官场的不满甚至愤怒;③追求恬淡闲适的心灵;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等。如李白《望庐山瀑布》、陶渊明《归园田居》等。
【学以致用】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思考;试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答案:自己查找
3、咏史怀古诗
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古迹等进行凭吊,寄托感情、抒发感慨来讽今。多用典故,一般较委婉。主要①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②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③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如杜甫《蜀相》 【学以致用】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答案:原题在《题库》226页,答案738页。4、送别贬谪诗 古人重友情,所以重送别,反映在诗歌里应是以珍重友情、心忧前途为主的离情别意。如送别诗主要涉及
①表达离愁别绪,多迷恋、伤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②表达深情厚意,多祝福、赞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③表达生离死别,多悲壮、慷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④表达豪放乐观,多豁达、理性: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⑤表达自己志向,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贬谪诗主要涉及:
①倾诉英雄末路之悲,壮志难酬之怅,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②表现出豁达、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③羁旅之苦,亲友之念
【学以致用】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请简要分析本诗最后一句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原题在《题库》230页,答案740页。5、思乡怀人:
思乡怀人也是诗歌中常见的类型,游子漂泊在外,难免有感而发。
①抒发游子逐客之羁旅愁思;②征人边关思乡;③闺中怀人、征夫思妇之幽怨;④思亲念友;⑤亲情友情之真挚。【学以致用】:
秋夜独坐
王维
夜深
宋•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两首诗中都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答案:原题在《题库》242页,答案747页。
6、咏物抒怀
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使景物带上人的感情色彩,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学以致用】:
卜算子
宋 ·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这首词借物抒怀,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原题在《题库》235页,答案743页。7、爱情怨女:
在古代诗词中占的比重相当大。其中不少精品以其丰富的内容、美好的情感、多样的手法,被人们世代传诵。如温庭筠的《菩萨蛮》秦观的《鹊桥仙》。主要内容①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感情,歌颂真挚爱情。②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和家人的思念。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③对虚度时光,青春易逝的哀怨,被丈夫冷落、抛弃的哀怨,或借此表达自己不被重用。如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学以致用】
瑶瑟怨 温庭筠
冰簟①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②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①冰簟:凉席之美称。②潇湘:两个水名,在今湖南省。批注说:“通篇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请你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答案:全诗用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这些景物组成一组凄凉的秋夜图来表现女子别离的悲怨之情。
【答题模式】
(一)“鉴赏情感内容型”答题模式
1、评价思想内容方面的表达术语: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
表现„„的情趣
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
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
2、答题模式: 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1)概括所抒感情型:通过什么(塑造的形象、意境、表现手法)+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情感(作品的思想意义)。
例1: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思考:
1、描写了哪些景物?
2、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型: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答题要领: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这首诗写了„„抒发了„„”。
例1: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思考: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山东济宁2月期末)霜天晓角
仪真①江上夜泊
黄机②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①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②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结合诗句分析,下片首句中提到的“诗情”是怎样一种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写作本词时,作者刚调任密州,年仅四十。密州不比杭州,贫穷粗陋,连年蝗灾,民不聊生。
(1)词的上阕专写钱塘上元,有什么作用?试作分析。
(2)下阕中山城的“寂寞”更是人的寂寞,寂寞中抒发了作者情感,试作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潘别驾韵
汪莘
野店溪桥柳色新,千愁万恨为何人。殷勤织就黄金缕,带雨笼烟过一春。
(1)有人说这首咏物寄情诗的抒情不滞不露,是一首文情并茂的佳作。请结合所咏之物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结合有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水调歌头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①。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鸸。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②。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①武陵溪:在今湖南常德。此处代指世外桃源。②拂金徽:指弹琴。(1)有诗家评“红露湿人衣”句中“红露”一词贴切恰当.请作简要分析。
(2)下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下阙共四句,每一句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请任选一句.进行评点赏析。参考答案
1、下片的“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交代了作者的感情,朝廷偏安,无心抗战;作者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远大理想无法实现,心中痛苦万分。所以该句所说的难以尽吐的感情应该是心系国事、报国无门的忧愤痛心之情。
2、⑴“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出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⑵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3.(1)上阕写钱塘上元的繁华与热闹,为下阕写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铺垫(衬托、对比)。
(2)密州的上元,火冷灯稀,天空阴云密布,将要下雪。人们击鼓吹箫,举行社祭,祈求丰年。作者此时感到年老而又寂寞难耐,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4.(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愁恨的情感。诗人用“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这一荒凉寂寞的背景相对比,自然便从柳的被冷落想到人的不如意,因而就产生了愁与恨。从柳的生长过程看,长出“黄金缕”一般的千枝万条是极不容易的,是柳经过千般“殷勤”方始织就,但这番殷勤的结果不过是“带雨”“笼烟”过一春就衰老、凋残了事,这怎能不使人“愁恨”呢?(2)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殷勤织就黄金缕”一句说柳很“殷勤”,尚且能“织”,赋予柳以人的行为、感情,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柳条说成“黄金缕”是用了比喻,形象地说明柳长出千枝万条的不易,便于抒发柳枝容易衰老、凋残的愁恨。将“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荒凉寂寞的背景相对比,突出了柳被冷落的感情;将“殷勤织就黄金缕”的不易与“带雨笼烟过一春”容易衰老、凋残相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愁恨之情。
5.(1)一是写出了花丛中的仙露之晶莹欲滴;二是间接写出了桃花丛色彩之美艳夺目。二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突出了环境之美。
(2)①写了词人超脱世俗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逸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一一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玉石、玉枕、金徽”等高洁不俗的事物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不与世俗合污,也寄予了词人高洁的人生理想。“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一一言外之意,是倾慕李白的飘逸旷放,感叹缺少这样的人生知音,他不以今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一一以比喻和象征的语言,写自己的志趣品格:愿为超尘的仙草,不作悦人趋时的妾妇(桃花),也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一一表现词人徜徉其间的狂态逸情和放浪自得之志,也让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
第三篇: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1.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1.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1.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1.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1.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这是因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最黑暗、最腐败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高门钜族生活糜烂,老百姓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之间等级森严,差别甚大.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出仕做了几年小官之后,终因不愿与腐败的官僚们周旋而宁可还乡归隐.当时的诗坛上也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而陶渊明却能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最终达到了同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俗话说愤怒出诗人,这说明只有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者才会言之有物,正因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但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1.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气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但陶渊明却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有许多接触,可以说,是生活给他以厚爱,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却能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具体地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 1.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陶渊明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如《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所以,他的田园诗在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1.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怀古田舍》诗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1.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归园田居》第四首说:“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 《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 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岁暮和张常侍》说:“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乞食》说: “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 叩门拙言辞.”田园生活过到如此困顿地步,田园诗写到如此辛酸程度,古今唯陶渊明一人而已.这些诗虽然大多数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1.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陶渊明田园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些田园诗寄托了自己的社会思想.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陶渊明是封建社会中的诗人.衡量封建社会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就是对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的曲折反映.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陶渊明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他不是主要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个人特定的社会思想所决定的.
第四篇: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成就最突出,他历来是以诗人的身份被载入文学史的。他现存诗近130首,具有丰富的内容。
(一)、悲叹为官行役的劳苦,表达静念园林的思绪
陶渊明抱着“大济于苍生”和“口腹自役”的情志而“投耒去学仕”(《饮酒》其十九),但官场黑暗,他又“志意多所耻”(同上),“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不肯屈己奉人,因此,虽几经进退而终无建树。他为官行役没有欢欣,反感劳苦,总是身在行役而静念园林。这种一心处两端的境况,在他宦游期间所写的行役诗中得以充分表露。如《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说:“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是边做官边后悔:“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甚至赴任途中也是如此,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他说: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陶渊明是为仕不能静心,归居又不甘心,心与形的对立,使他内心非常痛苦,也很无耐。这种对立与无耐,正显示了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他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写道: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有了这样的德操与心态,为官行役的劳苦,便可想而知。悲叹行役的劳苦是陶渊明之前行役诗共有的内容,而将为官行役之苦与静念园林之情合为一体,则是陶渊明行役诗所特有的。
(二)、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
在仕与隐的矛盾斗争中,陶渊明最终选择了隐,由对园林的静念化为了皈依的现实,心与形得到统一。描绘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写闲适自得的愉悦心境,成为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内容。他视田园为人生安身立命之所,是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对立的理想境界。如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应作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写诗人归田的原因和重返田园的愉快生活。诗人称官场为“俗”,称官场中逢迎应酬、钻营取巧为“适俗韵”,以“尘网”、“樊笼”喻肮脏无聊、束缚人性的官场,以“羁鸟”、“池鱼”喻误入官场的自己,可见诗人对官场的憎恶。归隐田园,正如笼中之鸟飞回山林,池中之鱼重返水潭,让诗人感到无比自由和愉悦。十余亩田地足以养生,八九间草屋足以托身。远处的村落与炊烟,近处的狗吠与鸡鸣,充满生机而又恬美静穆。人的本性在这至真至淳的境界中得到恢复。又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诗人归隐后闲适自得的心境,于采菊、见山、视夕、观鸟之间表露无遗。“采菊”二句历来为人击节赞赏。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东坡题跋》)王国维说此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在这“境与意会”、“无我之境”中,诗人领悟了人生真正的意趣。所以能够如此,皆因“心远”尘俗。又如: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这是写早春迷人气氛的。“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和郭主簿》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读山海经》其一)这是写夏季优美景致的。诗人就是在这种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中,品味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同上)的人生乐趣。
(三)、热爱农业劳动,强调劳动意义
作为一个不再追慕荣利、依赖官府供给的文人,陶渊明最可贵之处莫过于自食其力。他的不少田园诗是写农业劳动的。如《归园田居》其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写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富有诗意的感受。由于诗人刚开始学种庄稼,缺乏管理农田经验,所以“草盛豆苗稀”。但他不辞辛苦,“晨兴”而作,“带月”而归,希望庄稼长得好些,体现了对农业劳动的热爱。这种感情,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是罕见的,也是世家大族所蔑视的,正因为这样,更可见出陶渊明归隐之心的坚定不移与对抗官场和世俗的勇气。又如:“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其二)反映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关注。“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反映了他坚持躬耕的顽强精神。这种精神,是慨叹“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谢灵运《登池上楼》)的谢灵运等人所无法相比的。陶渊明特别强调劳动的意义。他有一首《劝农》诗,其中云: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植。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这是以后稷、舜、禹重视农业劳动作为事实论据,以《尚书·周书·洪范》中的“八政始食”作为理论论据,勉励人们从事农业劳动:“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陶渊明觉得孔子此说太高远,认为要坚守归隐独善的理想,还是要劳动的:“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他坚信:“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劝农》)“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正因为如此,陶渊明才能以“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的乐观心态从事农业劳动。对农业劳动如此充分的肯定并能如此真诚的歌颂,陶渊明之作是中国古代文人作品中的第一次;对农业劳动如此执著的热爱并能如此强调其意义,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第一人。
(四)歌咏闲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与人交往的情谊
陶渊明在劳动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又与下层文人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反映这方内容的诗歌,常常流露出一种其乐融融的生活情调。如《和郭主簿》其一中写道:
2 《和郭主簿》其一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这里写的是诗人的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书、琴、酒是他的三大生活嗜好。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晋书》本传说他“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又自称:“性嗜酒,„„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酒”也是其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有40几处,近于作品数的三分之一,这还不算无“酒”字而写的是饮酒的内容。萧统《陶渊明集序》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上诗中的“园蔬”二句说明家庭物质供给尚且有余,“弱子”二句说明家庭天伦之乐。这样的生活,让诗人感到“真复乐”而“忘华簪”。又如《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此诗记叙了诗人与友人在野外纵情游乐,以至于忘记了现实生活。陶渊明劳动之余,同农民“披草共来往”(《归园田居》其二),有着共同的话题:“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同上)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移居》其一,写诗人身居南村敝庐,与邻居朝夕相处,谈往事品诗文,十分融洽而快乐:“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其二是: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此诗写诗人和邻居们一起努力耕作,农闲时赋诗饮酒言笑的乐趣。大家息息相关,亲密无间,共同欢乐。这种恬淡无争的生活和真诚坦率的交往,与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和装腔作势形成鲜明对比。
(五)、反映诗人生活的贫困,揭示农村凋敝的惨象
在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也不都是惬意的,农村景象也不都是宜人的。时人范宁说,古时人民每年服役不过三日,今时人民服役是不得三日休息(见《晋书·范宁传》)。农民不堪徭役的繁重、赋税的苛刻,纷纷逃往山林,田园荒芜,农村破败。东晋著名的孙恩、卢循起义就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陶渊明本人也既遭天灾,又遇人祸。他品味了个人生活贫困的苦涩,也目睹了农村凋敝的惨象。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他写道: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此中“炎火”句写兵祸,“螟蜮”与“风雨”句写天灾,“收敛”句写天灾人祸的结果。既然如此,“长抱饥”与“无被眠”就在所难免了。“饥“字在其诗中也不止一次出现,如:“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xùn)田舍获》)“旬日以来,始念饥乏。”(《有会而作》序)“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有会而作》)诗人甚至还因“饥”而“乞”:“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3 每当此时,他的心思是:“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杂诗》其八)“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叔”、“心”二字组成,上下结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有会而作》)昔日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和郭主簿》其一),今日是“旧谷既没,新谷未登”(《有会而作》序)。这说明,陶渊明归田初期的“余滋”之乐,后来被这“抱饥”之忧取代了。这里虽然是诗人对自己贫困生活的倾诉,但从此也不难想象广大农民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在《归园田居》其四中,诗人写道: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余”
这当是诗人看到的田园真相。若以这一情景看,田园并非风和日丽,也很难说是复苏与净化人性之所。可见,陶渊明笔下那种田园之美,多少还是有理想的成分。
(六)、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
陶渊明对苦与乐的生活体验,最终使其晚年写出了表现理想社会蓝图的《桃花源诗》。它标志着诗人思想的进一步提高,也标志着他田园诗的进一步升华。在这个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里,人人劳作而没有剥削:“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民风淳朴而和乐安宁:“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自然天成而民无烦忧:“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也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相对立的、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它虽然有很强的理想虚构性,但也表现了诗人与广大民众反抗剥削压迫、要求和平幸福的殷切希望,因而又有很强的现实合理性。
(七)、抒发孤独苦闷和慷慨不平的咏怀诗与咏史诗
陶渊明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最明显的表现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矛盾冲突中,他感到孤独苦闷和慷慨不平。他的咏怀诗与咏史诗就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内容。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等为代表。如《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首诗写时光流逝,有志难展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这也是《杂诗》的主调。如其一:“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其五:“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其八:“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饮酒》主要表现诗人在晋宋易代之际对政事的感慨和归隐的决心,多是借饮酒来抒写情志。如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是写不满晋宋易代的政局。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是写怨恨善恶不分的世风。其三:“道丧千余载,人人惜其情。”是写愤怒正道沦丧而人人惜己。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是写以孤松自况而自持高洁人格。
4 《拟古》的内容大都是忧国伤时、追慕节义,讽刺追名逐利的人。陶渊明的咏史诗以《咏贫士》七首、《读山海经》十三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等为代表。咏史其实也是咏怀,只是借史抒怀。《咏贫士》通过歌咏阮公、荣叟等古代贫士,表现诗人在晋宋易代后思想的矛盾以及“君子固穷”的态度。《读山海经》是写诗人读《山海经》的感想,大多借古咏今,为诗人老年时期的代表作;《咏二疏》歌咏了汉代的疏广、疏受二人能见机归隐;《咏三良》歌咏了秦穆公时的奄息、仲行、鍼虎三人能与其主同死;《咏荆轲》歌咏了战国时的荆轲能赴秦替燕太子丹报仇的侠义精神。这四篇作品,都表明陶渊明晚年对政治并未忘情,仍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如《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这首诗歌颂了精卫与刑天顽强的斗争精神,表现了诗人铲除强暴、匡世济民的理想,抒发了诗人壮志不遂的刚烈愤激的情怀,展现了他“金刚怒目”的一面。
(八)、倾诉对友人真挚敦厚感情的赠答诗
陶渊明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对朋友,他能敞开真挚的胸怀,以敦厚待之。《赠羊长史》、《与殷晋安别》、《答庞参军》等赠答诗,都写得情真意浓、语重心长。如《答庞参军》: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这首诗融昔日相聚的欢乐、今日离别的伤感、情意绵绵的叮嘱为一体,平缓的语调中蕴含着深厚的友情。另如:“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贮。”(《停云》)“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与殷晋安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思接天地之间的悬念,情系山川之外的怀想。陶渊明诗歌除反映以上内容外,还有阐发哲理之作,如《形影神》、《连雨独饮》、《挽歌诗》等。另有教育孩子的家训之作,如《命子》、《责子》等,都颇可玩味。
5
第五篇: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
1.陆游诗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部分是爱国诗。他的爱国诗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全面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具体说来,作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其爱国主题的:
(1)热情讴歌北伐抗战,大声呼吁抗金救国。他不仅以现实笔法来抒写这种理想,还往往用纪梦诗的形式来表达统一祖国的美好愿望。这些诗作既表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洗雪国耻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作者横扫敌寇的英雄气概和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代表作品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2)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的和戎政策,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的罪恶行径。这些诗作具有尖锐的批判性和强烈的战斗性,甚至把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代表作品有《关山月》、《追感往事》等。
(3)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英雄迟暮的感慨。作者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使陆诗在激昂的声调中又加入了悲怆的音符。这类作品沉痛压抑又不失慷慨的风调反映了诗人面对现实的复杂心理。代表作《书愤》、《夜泊水村》等。
(4)描写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他们对故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希望,歌颂了广大民众纯洁的爱国主义品质。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2.吟咏日常生活情景的闲适诗和表现隐逸情趣的田园诗。作者善于即景生情地发掘生活中的诗意,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代表作品有《剑门道中遇微雨》、幽居书事》。
3.描绘农村生活景象、反映劳动人民疾苦。此类诗作有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有的描写了农民勤劳艰辛的劳动生活,有的歌颂了农民的纯朴品质和农村的淳厚风俗,表现了诗人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关怀,代表作品有《游山西村》、《东村晚归》等。
4.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爱情诗,主要抒发他对前妻唐琬始终不渝的情感,深挚凄婉,代表作品是《沈园》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