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国培中快乐前行
在国培中快乐前行
湖北通城县地理1班 邓春慧
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尤其是重点加强了对我们农村地区和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探索了置换脱产研修、函授学习等新的培训模式,确保了我们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一项重大举措。2011年初中史地生“国培计划”项目已接近尾声,我写了这篇感言,希望对今后参加其它学科的“国培计划”工作的培训教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培让我蜕变
元月中旬,寒假来临了,学校教导处下发了我校三十七位史地生教师的国培计划学员学习指导手册,我是通城县地理1班的一员。
说实在的,我开始有点不以为然,心想:教了二十多年的书,参加过很多的培训学习,不就是走走过场吗?应该好糊弄!用平时的俗语说是:“八十岁学郞中,治鬼”。但教育局在培训手册上说:“如果说教师没有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没有按时拿到结业证,学校将罚款。”平时,在学校里带十一个班的地理课,工作量重,好不容易才盼到寒假来临,又要培训,我心里十万个不痛快。所以,直到十八日晚上,我才十分不情愿的打开国培网。
开始网络不畅,经辅导教师吴老师在国培QQ群里点拨,带着试试看的心理在优酷网上观看了由韦志榕专家主讲的 “专题一: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的视频,受益匪浅;不知不觉接着又看了由王能智教授主讲的专题三第二讲:“关于探究式地理教学的内容选择和应注意的问题”的视频,耳目一新。专家的理论指导和优秀教师的案例教学,让我对国培学习的抵触情绪荡然无存了。第二天,便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将国培播出节目单下载了,还将地理国培的六大专题制作了索引文件,放在我校的网络上以及国培QQ群上,不仅方便了自己,也为其他同志的学习提供了的方便。一星期后,看到有些学员还在观望、犹豫,为了互助勉励,我就在留言簿里留下了这段话:“集体的智慧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让大家在教学上不再封闭,不再孤单。我很希望借国培这阵东风,咱们地理教师拧成一股绳,以后在教学中有什么金点子,好创意,到网络上来交流,共分享。贵在坚持哟!与你同行,我快乐!”
寒假里,国培网络像块磁铁一样牵引着我的思绪,只要一有空,我就在网上学习,并认真做笔记,与大家交流探讨。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和新年初一下午,我也没有中断过网上学习。因在家占用电脑时间过长,有时还因学习没有及时做家务,所以,女儿打趣地称我:国培网虫妈妈。
二、国培没有作秀
如果要问我国培学习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有什么特别的话,那我坦率的告诉你:国培没有作秀。
首先,国培的平台是和谐的。有专家和优秀教师送教上门,免去了我们边远山区教师离校离家带来的教学与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学习起来很方便;既有专家高层次的理论指导,又有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执鞭授教,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指导性极强;能直接向专家提问,面对面解决我们教学工作中积淀已久的许多困惑,为基础教学工作者指点了迷津和方向;在线学习与视频下载并举,学习时间可自行调整,方便学员主动学习,学习效果很明显。这些都实实在在的为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成长搭建了科学便捷的平台,开创了国培的新天地。其次,国培的研讨是活跃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互不相认的老师能够在网上有的放矢的学习交流,认真研讨。国培网上,学员踊跃研讨,有百家争鸣的氛围,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单打独干。例如,在我提交的作业二“巧识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评价栏里,襄阳市樊城区地理1班的徐静老师评价说:“经纬网是七年级地理的重点、更是难点。这些虚构的线,像拦路虎一样,拦在地理教学和学习的前面,每次都要费好大的劲去突破。你的设计值得我学习和借鉴!”,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地理1班的范义老师说:“认识很深刻,值得我们学习!”。在我提交“巧用重要地理分界线 提高地理复习课效率”一文后,宜城市地理1班的张宇涛老师说:“我也用常用此方法,但你的更准确详细!”,解金环老师说:“用此方法复习不仅效率高,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概念。”,对于《恰当运用时事新闻 提高地理课堂效率》一文,徐静老师说:“很好!将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显示了地理学科知识的实用性,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等等,我在研讨中提出的“你上课用地图册了吗?”、“填充图册也应该是教材的沿伸部分,并且是最精练的作业。可是怎么现在没有随教材发放了呢?”、“市局发行的那本《课外作业》能完成得了吗?”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大家踊跃回复,积极发言。这些交流研讨为我们排疑解惑,更为我们增强了教好地理的信心和决心。
再次,国培的评价是务实的。在以往的各类培训中,只要你参与了,甚至没出勤没出力,都能混到合格证。但这次国培奖惩分明,求真务实。开始没有注册的老师一一得到了催促注册学习的通知,作业没按时交的同志在QQ群里被点名,抄袭作业的同志被判不合格。上交的七篇作业和六次研讨,最少发表两篇文章,都必须是原创,辅导教师给予的评语和学员给予的评价,都是直面的。最后成绩不合格的同志,又被教育局通报点名批评,我县有17位教师包括我校三位教师被点名批评了,且督促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在网络还可看到不少地区的实名通报。同时,对于努力学习的教师,也得到了煲奖。像我,按时如数完成了作业,且作业四次被推优、二篇研讨为精华、发表的多篇文章中有两篇为精华、评论数19次、被评论数37次。我县教育局在国培结束时发的通报上,给予了我这样的评价:“参训学员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学习认真的好典型。寄宿中学教师邓春慧能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和学科特点,精准选题,做到作业次数多,发表文章多,且质量高„„”。国培给每一位教师学习和展示机会是均等的,奖惩也是分明的。
三、国培给我新生
通过这次国培学习,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教与学相长的真谛,收获了教学艺术新生的喜悦。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教学实践能力,都提高了一个层面。我上交的作业七(在岗实践)------日本的教学设计,辅导教师给我的评价是:“两个多月来,你是国培网上学习积极分子,能深刻体会专家和优秀老师的指导思想。看得出来,因你能精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大纲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制定了恰当的教学目标;优选时事材料创设教学情境,用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运用地图和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形象直观,让学生的感性认识自然的上升到理性认识;适当调整了教材顺序,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逻辑性;调整学生过去被动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分组协作主动学习。这些定能提高你的课堂效率。”事实上,三月份,我在学校里讲了这堂公开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参与率高,听课教师也交口称赞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四、国培没有句号 3月31日,初中史地生国培项目的网络要关闭了,但我们不想说再见,我们还希望能继续探讨教学方法,共享教育资源。下面这段话是我在交完最后一篇作业时,在评价栏目里写的:“通过二个多月的网上学习,终于完成了最后这篇作业。但我并没有感觉松了口气,这些专家、优秀教师,还有我们的网上学员,在给予我教学工作很大的帮助的同时,也让我感觉到要适应新时代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新时代学生的创新学习要求,任重而道远,鞭策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倍努力,不断学习,提高教学艺术,给孩子们一个高效的课堂,一个快乐的课堂。我不希望这是学习的结束,希望这是学习的开始。大家互相交流、鞭策,做一个有良心的教师,一个终身学习的教师,一个充实快乐的教师。”这是我参加国培学习后内心的真实写照。
最后,再一次感谢“国培”为我们提供了这次难得的自主学习机会。“活到老,学到老,还有好多没学到!”在教学中,我要不断进行反思,找出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努力与学生同进步、共发展,给我的学生不仅言传且要身教,做一个“乐学型的教师”、“智慧型的教师”!
第二篇:在学习中前行--“国培”有感
在学习中前行--“国培”有感
2010年的12月,可以称之为我的“国培月”。有幸参加了“国培”,而且一参加就是两项——小学数学学科远程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再加上之前的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算下来每天参加学习、培训的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
作为一名偏远地区农村学校的教师,平时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很少,因此,有这样的机会我是倍加珍惜。每天在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后,只要有空时间,就坐在电脑面前“充电”。阅读材料、学习理论、观看视频、学习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和反思、完成并提交作业、参加测验、撰写研修日志、进行主题研修、发帖和回贴……一个月的学习下来,尽管觉得累,但更是“累并收获着”:
第一,学习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技能。比如:“淘宝”购物开了“洋荤”,尽管是出不了少洋相,但至少是“跌跌撞撞”地体会了一下现代网购生活;以前自己就从没有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时使用过相关数据统计图表,这次学习学会了相关的使用技能并得到实际的操作;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小学数学的测试命题技术与创新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遇到一些自己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时,我或者向其他的老师虚心学习请教,或者充分利用网络,对相关的领域进行搜索、学习和借鉴。
第二,是对以前很多模糊的知识、认识,比如有关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工具的使用、课堂的提问与互动交流、课堂教学的观察诊断和评价等相关的理论和认知,现在有了更准确、具体、深入的掌握。特别是我充分利用在班级、小组的“发帖与回贴”,对自己以前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疑难、困惑向培训的辅导老师和学习的同行们进行了虚心的请教,得到了大家的指导和帮助。
第三,在学习中对照、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并自觉地将学习到的知识、理论、技能、方法和措施加以实践和运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我边学习边联系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对照和反思,平时自我感觉不错,但越学习就越发现自己存在的差距。于是,我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比较粗糙、与学生交流互动不够、不重视教学媒体工具的使用、对教学进行科学观察和反思不到位等问题进行了有意识的纠正或改进,感觉到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也更好了。
对我个人而言,感觉参加“国培”收获很多,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总结得完的,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整理,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加以应用,让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能实实在在地分享到自己的收获,同时我也将尽量运用自己所学的成果去帮助其他的同事。这一次的“国培”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没有终点的。“学不可以已”,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因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
第三篇:我们在国培路上前行
我们在国培路上前行
五大连池市教师进修学校 ccj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研员,平时深入一线调研,进行观课、议课、组织教研活动已经是我们的常规工作内容,然而2017年这一年我的教研工作较以往有所不同。2016年五大连池市成功申报国培项目县,教师进修学校初教部承担了“国培计划(2016)” —五大连池市小学各学科“送教下乡”的培训任务。进修学校根据各乡镇培训人数和地理位置,将我市13个乡镇划分为四个片区,我与四位市直一线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组成了小学数学送培团队,面向参与培训的172名小学数学教师组织送教下乡培训活动,我们本着活动要实效性强,效果好,活动双方做到互惠互利,共同进步的原则,围绕《践行学教统一 打造优质课堂》这一主题设计了“做好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规范数学课堂教学行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四个板块的培训内容,对参培教师进行了递进式培训。
2017年5月23日和24日我们小学数学送教下乡第三片区活动地点设立在建设乡中心学校,这所学校拥有一支肯钻研能吃苦的教学团队,他们在方兴校长的带领下扎根农村,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钻研,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建设乡全乡共有学生数90余人,中心学校六个年段学生总数为38人,虽然每个班级只有几名学生,但课堂上孩子们高涨的学习热情、探究学习的气氛一点也不比标准班额的学校差,同学们的出色表现给我们参加此次培训每位学员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两天的培训活动中我们听取了建设中心学校数学教研组做的《灵动数学文化 感受数学魅力》学科汇报,汇报教师从领导重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负责——营造轻松学习环境、学生参与——共享无痕快乐课堂,三个方面介绍了该校在数学学科建设方面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听取陈继贤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解决问题》、梁秀荣老师执教的六年级《圆柱的表面积》的两节校本课,我们对校本课进行评议与研讨,梳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指导教师设计契合主题的同课异构课教学流程,组织参训教师参与《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节课进行同课异构课型的集体备课,建设中心学校的孙淑莹老师与送教团队的高桂芬老师进行同课异构活动,两位老师课程设计各具特色,充满激情,能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都营造了一种思维开放、个性奔放的教学场景,模拟了一种互动、愉快的课堂。课后全体教师进行研课、磨课,培训团队针对学科递进式培训内容进行现场指导,最后我进行了递进式总结提升专题讲座。我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资源—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教案设计--教与学的结合点,三方面联系教学中发生的真实案例讲述如何做好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学员结合自己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创新、使之学以致用,实实在在获得提升。在短短的两天的培训时间里我们通过热烈的课例研修、互动研讨,成立教研网等活动促进校际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形成一种城乡互动共同提高的长效机制,活动既务实,又有成效得到了参训学员的认可。建设乡中心学校领导也主动参与此次培训的听课评课、交流研讨的活动中,为培训学员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送教下乡第三片区活动的顺利开展得力于承办单位--建设中心学校的大力支持。怎样解决四十多人的午餐问题?承办学校就下了一番苦功,学校把上午没有课的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临时炊事班,并在操场的一个角落里搭起了临时灶台。给养员按照菜谱外出买菜,采购主副食材料,炊事员也按照主厨、打荷、配菜、墩工等分好工,在大家的积极配合下为我们参训学员做出了一桌香喷喷、热腾腾的午餐。学员们在享用美食的时候谈笑风生,亲如一家,此时的场景与课例研讨时各抒已见,激烈争论的画面形成了鲜明对比,大家都说感谢国家实施的国培计划,给我们农村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培训不仅带给老师们思想上的洗礼、心灵上的震撼、理念上的革新,还积淀了教育教学知识,增长了教育教学的能力,大家都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由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全面实施的“国培计划”,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其中“送教下乡”活动为乡村学校送去的是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课改前沿信息、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城乡教师们在相互交流学习过程中共同提高、互利共赢。五大连池市小学数学“送教下乡”活动组织课堂观摩32节,同课异构32节,专题微讲座16场,学员评课议课、集体备课、研课磨课等研讨活动48余场。通过此次小学数学送教下乡活动的开展,我们搭设了校际间交流的桥梁,促进各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不仅开阔了送课教师和参训教师的课程视野,还让全体教师学会思考了,促使校本教研常态化,教学研究意识也蔚然成风。
虽然五大连池市国培计划2016“送教下乡”活动已经结束,但我作为小学数学教研员却丝毫没有卸下自己身上的担子,在以后的教研工作中我将带领我的培训团队继续发挥好指导、引领作用,积极投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研究中去,继续抒写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新篇。
第四篇:在国培中提升
在国培中提升 在实践中成长
背着简单的行囊,带着美好的憧憬,步入整洁的学员宿舍,仿佛就在昨天;专家精彩务实的讲座报告,学员积极而热烈的讨论交流,认真而创意的提交作业,仿佛就在昨天;丰富的分项基本功训练,热火朝天的竞赛,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仿佛就在昨天„„想想刚到时只是觉得日子的漫长,到真正学习过程中,伴随着紧张有序的日程安排,不知不觉中培训就已接近尾声,自己也收获颇丰,最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今年暑期,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国培计划”体育骨干教师培训,感受到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的高度重视、科学引领、务求实效,才使广大体育教师有机会参加高水平、专业化的国家级培训,这对于强化体育教师教学技能,促进体育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必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非常感激国家教育部制定这次培训计划,同时感谢北京教育学院为学员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学院每位领导与教师的严谨作风,都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工作的楷模。现将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明确角色定位,坚定教育信心
通过杨司长、宋司长、耿培新主任的讲话,学员全面解读了《中央七号文件》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教育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杨司长强调: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所以要充分发挥“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通过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我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
一粒粒种子的播种,播种的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希望,由此,我们更感到了自己所肩负的使命、更加坚定了教育信心,一定要将一种态度和精神带到工作中,用自己的力量去感染和带动同行们,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教育事业奉献终生。
二、总结反思探索,提升专业素养
李方院长就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并针对体育学科的特点,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陈院长针对体育教师的“五不会”(只会“上”体育课,不会“上好”体育课; 只会“教”运动技术,不会“教好”运动方法;只会“跟着”教材上课,不会“用好”体育教材; 只会“想当然”备课,不会“落实好” 教学实效; 只会“常规”组织管理,不会“改创好”课堂教学)与“五缺失”(体育教师基本功和真本事的缺失;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的缺失;职后学习和专业修炼的缺失;开拓创新和体育韧劲的缺失;专业发展和名优师资的缺失)在教学中的影响,以及中学体育教学中十个问题进行反思与解答,都是我们平时教学中最突出的矛盾所在,通过一一分析,可以说使我们豁然开朗。
毛教授、蔡教授等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对我们进行了培训,特别是毛振明教授的报告观点精深,紧密联系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研动态,结合精彩案例,对目前教学实际中广泛存在的问题、困惑和误区进行梳理、分析、点拨,提出并阐述了“上好体育课”的观点,论述纵横开合,激情洋溢,语态亲切自然,受到了培训者的热烈欢迎。这些问题,曾经让我们深深困惑,有许多问题至今仍然没有解决,通过这次学习,我们会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沟通、交流与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与专家的交流、同行的商讨与相互学习,通过转变、拓宽、更新、丰富,围绕课程改革与阳光体育主线,准确把握新课程学校体育中的问题和实效,争取成为一名有理论水平、有学科知识、有潜能开发的体育引路人和学科带头人。
三、生动案例展示,规范教学方法
本次培训还安排了部分一线骨干教师分专业对学员进行案例解析与培训。几位一线全国骨干教师为我们平时体育教学的一些教法学法进行现身说法,为我们体育教学疑难案例进行劈荆斩棘。如陈飞星教授的素质拓展案例教学;胡凌燕老师的投掷教学动作范例;周志勇老师的武术教学动作意图剖析;索玉华老师的体操教法中的保护与帮助及学生错误动作形成的原因及纠正方法,并亲自为我们做示范,他们都是总结了平时自己教学的切身经验,为我们一线体育教师解疑答难,我们真的感觉平时做的太少,与专家相比,我们终于找到了和专家的差距所在,就像张庆新博士所说,除了专业综合素质之外,一定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有心人。因此,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学校体育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四、在国培中提升 在实践中成长
为期两周的培训是短暂的,但是留给我的记忆与思考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与一名优秀体育教师的差距所在,我将以此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采,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通过多听、多思、多练、多悟,围绕教学技能与课例分析,进一步修炼基本功,创新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法,开发教具器材,确保每一节体育课的质量,教会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通过反思、引导、点拨、强化,围绕专业发展与能力提高,研究学生的体质和体能,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与锻炼能力,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向个别项目出色的学生学习并推广学生的亮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优良品德,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一分光、放一分热。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学习,提高自己策划、组织、实施阳光运动能力,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行胜于言”的作风,体会到老师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的力量;这次培训我明白了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善于积累、善于观察和学习;善于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善于控制自身的情绪;善于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人的潜力真的是可以不断挖掘的„„除了教学技能的学习,更让我体会到教师的严谨作风。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相信通过国培计划的执行,在培训骨干教师的积极带动下,会还给制定国培计划一个震撼。
这一次培训结束了,但思考没有结束,行动更是没有结束。我们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锐意创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收获着,感动着,反思着
9月14日——24日,我参加了由国家教育部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班主任培训者培训子项目的培训。本次培训安排了18场高端讲座,丰富多彩的培训内容让我收获很大,北师大精细的组织管理、周到细致的服务让我感动,收获、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不断地进行反思。
一、丰富多彩的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安排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有一线的优秀班主任,有班主任培训的理论专家、有国内知名的教育专家,如:国内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泰斗顾明远先生、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北京八中德育主任石伏平老师、全国著名班主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的特级教师李镇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和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魏书生等等。见到了久仰的专家学者,认真地聆听每一场讲座,都是对人生、对工作的一次又一次重新的感悟。
在9月15日上午的开学典礼上,国家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宋永刚出席并做了重要讲话。他从宏观政策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与机遇,指出“教育既是大计更是民生,既是今天更是未来”,并对“如何开展有效班主任培训?”“如何结合班主任培训这个点促进本地区其他学科培训?”提出了总体要求,他希望大家通过培训,真正提升能力,形成一批优质培训成果。
宋司长的讲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国家对教育尤其是对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视,以及对此次国培计划——班主任培训者培训班的重视,领导的期望成了我们前行的动力,也让我们对即将进行的培训充满了期待。
第一场讲座是由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带给我们的。他从为什么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工作总方针、战略目标、战略主题、发展任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十大工程和十大试点、教育改革发展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等十一个方面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行了解读。其将工作总方针凝练成了20字,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将战略目标概括为“二个基本,一个进入”: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其对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的进一步解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并提出建议:“爱孩子就是要理解孩子,相信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充分体现了一位老教育专家对家长、对教师的殷切希望。
北京八中的高级教师、德育处主任石伏平所讲的题目是《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李镇西为我们做了一场以“情感、思想、智慧”为关键词的《优秀班主任的哲学思维》讲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用忠告天下教师的四句话(1.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2.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3.习惯决定命运4.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为主线,给我们做了《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的讲座;北京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员、北京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宝祥老师从多个层面分析了某些观点的绝对性、片面性或伪科学性,特别从“爱与责任”的角度来谈班主任教师的职业道德,认为人格魅力是班主任工作成功的关键因素;魏书生给我们做了《班级管理中的民主与科学》讲座等等。
二、周到细致的服务团队
作为一名培训的管理人员,北京师范大学的组织管理也是我应该好好学习的。8月25日收到了第一个由北师大继教院发的短信:“尊敬的学员,欢迎参加教育部国培计划2010班主任培训者培训北师大班!现根据实际情况做如下调整……”从那时起就开始接触到了北师大的服务团队。9月14日报到,看到了发到学员手中的材料袋,看着刻有自己名字的笔记本、学员手册、教材、《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公交卡、校内临时卡、学员证等,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感动于服务团队的精心安排,感动于他们的细致考虑。轻轻地翻开学员手册,更让我大吃一惊,吃惊于它的印制精美、吃惊于他的内容详实,吃惊于它的用心编排。学员手册共包括致学员信、服务提示、常用电话、周边地图及乘车提示、培训日程、分组活动任务书、专家团队、网络平台使用方法、推荐书目、学员通讯录10部分内容。
培训期间的近距离接触,让我更深刻地见识了这只优秀的服务团队,为了满足学员的培训需求,连续多天熬到深夜,班主任杜老师每天早早地来到教室,为上课做好准备;摄像孙老师天天默默地记录课堂中的场景;余艳主任顾不上年幼的孩子,天天靠在培训现场,为学员排忧解难。我再次被深深地感动了,感动于他们的敬业精神,感动于他们的默默付出。
我一直保留着北师大继教院发的54条短信,享受着那种温馨,回味着那份感动。
三、优秀上进的学员队伍
本次培训共有来自中东部19个省的50人参加,他们或是经验丰富的培训者,或是优秀的德育工作者,可谓是藏龙卧虎,人才济济。每次上课,大家都早早的来到教师,寻找最佳的听课位置,课上认真听讲,并不时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后大家围拥着专家继续提问、或合影留念、或用U盘排队拷课件、或学员间互相讨论……在这些过程中,我们彼此收获着更多的知识和友谊。在整整九天的培训中,大家几乎每天都是急匆匆地从宾馆赶到教室,高密度的讲座,加上小组在晚上的学术沙龙确实很辛苦,但是大家在紧张中快乐着、在忙碌中收获着,享受着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和分享的快乐。
培训已经结束,但我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引领我们继续前进的号角刚刚吹响,我也将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将所学用于实际中,让自己这颗种子能在青岛教师教育的肥沃土壤中发芽并茁壮成长!
走进“国培” 为生命成长奠基
结束了!在不舍中结束了!短暂的十天培训生活真的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十天前,带着学校领导的殷殷期盼,怀揣着教学中种种困惑,我们在期待中走进“国培”,欣喜地邂逅了一群仰慕已久的教育人——费蔚、周卫、杨再随、夏家发,一位位全国知名的名师大家:李作芳、桂贤娣、沈旎、董耀红、董琼、屈小青、蒋卉、朱幼菊、董耀辉、夏循藻----走进“国培”,让我们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走进他们:就在我们的眼前,就在我们的耳边,温润如玉的费蔚老师旁征博引,含笑的眼神淡定深情;知性自信的沈旎老师纵横网络,教我们用博客紧握话语权,亮出“尘土中教师”的思想深度与质感;德高望重的杨再随教授激扬文字,评点三十载小语风雨路,指明小语教学该如何实现历史性转身;可爱的桂贤娣老师,带给我们一个笑声满堂的上午,为国培的日子抹上一分独特的炫彩,“我工作,我快乐;我生活,我阳光”的智慧人生,给参加国培的我们打开一扇灿烂的教师职业希望之门;优雅的耿喜玲老师,用智慧和真情,教我们如何抚慰自己的心,成为一个心灵强大的教师。感谢周卫教授,用丰厚的学术研究成果,指引我们在课例研究中走出一条合作学习共同发展之路;感谢夏家发教授,用深沉的拷问,坚定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决心;感谢王祖琴主任,用深情的鼓励,让行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我们懂得自己离教育家其实只有一步之遥;感谢我们湖北小语的各位名师们,她们倾情献上自己多年的教学研究成果,真诚讲述自己的教育人生历程,引领我们在小语道路上跟随她们一道幸福前行。
走进“国培”,静静的聆听着专家的讲座,教室里没有一丝杂音,老师们时而会俯下身子静静的写着,时而会眉头紧皱努力地思索着,时而会随着老师的讲座频频点头,他们的动作是那么一致,好像是经过了训练,又好像是心有灵犀。时而会悄悄的递上一张纸条,然后又像孩子一样满含期待的等待着老师的解答。走进“国培”,每一天都与精彩相伴,每一刻都与精彩同行,每一秒都写满精彩。
曾经以为自己能算一个佼佼者,然而当我走进国培班,发现这里高手云集,于是在众多教学精英当中我找不到自己的坐标,因为我发现原来的我竟是如此的渺小。面对那些著名的专家和特级教师,我更是迷失了方向,因为对于诗意的教学艺术,我竟然操作得如此简单。什么确定目标,萃取内容在我的教学中似乎永远没有变化。一切都按照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思维方式,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因此,每一节课除了平淡还是平淡。我惊叹于专家对于文本的个性解读,更惊叹于他们充满智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无论是长文短教,还是短文长教都一样精彩。我一遍一遍的叩问自己,是没有用心吗?是学生太笨吗?是学生不配合吗?都不是。我心中终于有了答案。我仔细的搜索着,努力地回忆着,有哪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我完整的看过,有哪一本文学著作我潜心去读过,沉淀在内心的东西到底有多少。就连《新课程标准》这本最常用的教学指导专用书,我都很少去关注过,每天除了机械的重复我还做过什么?所有的回忆都是那么零碎而模糊。面对犯错的孩子,我认真倾听了他们的解释吗?面对学习困难的孩子,我用心去关注过他们吗?面对孤僻的孩子,我真得走进了他们的心灵吗?我不断的敲打着自己的心灵企图找到合适的答案,然而,我只能原谅自己曾经的不该。时间常常在我们的抱怨声中悄悄溜走,我们除了一天天老去,什么也没有改变。
走进“国培”,听专家讲座,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又一次洗礼,在一次次洗礼中,我正在经历着一次心灵的脱皮与蜕变。在脱皮与蜕变中,我终于懂得该用什么来基奠自己的人生
国培计划学习心得
很兴奋参加本国培计划网络培训,形式新奇,效果明显。
开始我以为这无非又是一些走过场的东西,又会流于形式罢了,应付一下就可以了。后来觉得并非如此简单,领导及各部分及班主任老师和指导老师以及其他老师们都非常重视,天天都坚持上网学习、写作业、发表评论,也可在网上直接与专家交流,互动效果好,克服了以往只是专家讲,培训老师听的这种单一的形式。于是在客观条件下自己也开始转变熟悉和态度,把本次培训作为一件很重要的大事来对待。
随着学习的推进,自己对此事的熟悉也由被动的迫于环境,不得不学,转变为主观上主动的往学习,以为应该学。所以我天天都坚持在线学习、写作业。由于在培训和学习的过程中我的确感觉到受益非浅。下面我简单总结我在本次培训中的几点收获:
1、我的确是转变了学习的观念,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培训才会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
2、熟悉上和学习的自觉性上发生了改变,本次网络培训中的视频和全国各地的老师交流互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网络培训的魅力所在,这种形式从参与的程度上可以看出受到广大老师的认可。
3、培训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案例很多,易于接受,从而也认同了培训的内容,我从内心愿意接受这样的培训。
4、本次培训学习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内容,几位专家的讲座可谓: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学了之后确实获益匪浅。例如苏利康教授所讲的“专心学习”是教师最值得寻觅探求的地方,更是教师一生追求所在。这次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很多:有效的学习,应该是会学、会用的学习,总体来讲应该是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素养,人格的魅力,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自身成长就要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以爱为动力,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此次的学习,形式多样,让我最感爱好的是在网上与专家与同仁互动式交流、评论,在交流、评论中教师共同探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大家的观点来得更直接、更朴素、更真实。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快乐,还进步了自身文化素质。
老师们的答疑解惑让我在学习上信心百倍,更使我的学习进步很快,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动力和努力的方向。是网络学习让我体味到了人生从来未有过的快乐与欣喜。
第五篇:在创新中前行
在创新中前行
——静安区校外科技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科技教育活动主要由科劳技部门承担,其主要班底是原区少科站老师。目前,拥有专职教师12人,兼职科技教师5人,主要承担区高中学校高二,两千五百名学员每年的劳技教学及全区中小学校各类综合性、专业性科技大赛的组织、指导与管理工作。每年平均组织指导或由中心老师自己带队参加的各项大赛达五六十项。因此,工作极为忙碌。活动中心科技教育团队中有硕士3人,硕士在读一人,其他全部都是本科以上。高级教师5人,科技类专职教师数虽不足中心人员数的三分之一,但可以称为“三高”: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各部门最高,中级职称人数比例最高,硕士生人数比例中心各部门最高,这也是经过多年不断努力,在中心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亮点。在人才队伍建设迈上高度的同时,科普教育事业更是蒸蒸日上,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总结原因与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准校外科技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关键要素
影响校外科技教育发展因素很多,但对中国教育发展总体趋势的了解与认清科技教育中的关键要素极为重要,这是顺利推进区域校内外科技教育发展的源动力。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策略与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趋势来看。培养真正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未来中国建设者与合格的劳动者,这才是中国教育未来聚焦的方向。作为校外科技教育工作者,将在未来的发展天地必将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因为我们从事的教学项目往往是学校老师所不能承担或至少是暂时无力承担,却代表着素质教育发展方向的课程。因此,要充满信心地在学生科技教育上不断进取,理直气壮地发挥作用,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光有意识,没有策略与方法,那振兴与发展校外科技教育只能停留在口号上,至多只能随波逐流。因此一定要了解区域科技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并针对这些要素坚持不懈地采取各种措施,作为上海中心城区,分析与科技教育发展相关的关键要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是科技类课程的不断发展;其次是科技类学生社团重点建设;再者是硬件、师资与政策的全力支持。这是支撑校内外科技教育发展的三大必不可少的支柱。
二、科技类课程的开发与发展
我们采用策略是:首先必须是在科技类课程建设上尽可能求多求全,然后才逐步是求高求精,走内涵发展之路。因为从统计学上讲,没有一定的数量不可能有一定的质量,没有基础不能建成高楼。我们认为:仅依靠一两个具有标志性的科普项目就想建立所谓的“科普特色”,这种做法是近视的而且是靠不住的。不断增加科普课程项的项目,不但可以让学生有更多选择,丰富科普教育的内涵,最重要的是:为中心与学校科技教育贮备了极为宝贵的师资,为区域学校科技教育提供了后备的力量,从而提高了中心的影响力。目前,凡市科技艺术指导中心有的项目,中心全部都有,而且做到不止一个人从事这个项目的教学,目的是在同一平台形成一定的竞争机制,促进项目与教师个人的发展。各类全国赛事,只要老师愿意带队参加,中心全力支持。目前中心科技类培训项目或科技类社团共十九个,涵盖了模型、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机器人控制、生物、无线电通信、太阳能、环保、科普英语等等。从项目数量上保证了不断发展的基础。当然,“求高求精”形成特色也是课程发展的重要目标,但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目前中心集中部分优秀师资,从卫星通信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生物创新课题研究、信息奥赛等重点项目不断进取,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负责项目老师的示范更是带动了更多人奋战在教育一线,有所作为的信心与决心。
三、学生科技类社团的成长
我们采用的策略是:全力投入。不同于一般的社团活动项目,科技教育这颗种子比较娇嫩,需要更多的呵护。在目前乃至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校外科技类社团仍需要倾向性的支持,以保证它们的长远发展。中心首先要求每个从事科技教育的老师和干部都应该有社团,都应该在一线带比赛,特别是重大比赛,一定要有干部的身影出现。几年中,凡科技类社团教师提出要求购买器材,中心几乎都给予大力支持,凡老师要求外出竞赛,中心支付有关竞赛费用,鼓励老师带队比赛。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除了不断改善硬件以外,中心对每个社团学员提供每个学期五十元的材料费用于训练与活动,受到了学校师生与家长的欢迎。这更成为了静安每个学生科普经费的标准拨款。对于在竞赛中获奖的社团学员老师,中心不但给予奖励,并在全体会议上表彰。而这些老师的个人的成长,也明显比一般老师快。从而激发老师在社团培训中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积极性。
以此过程中,学校的支持同样必不可少,为了让区域学校能够全力支持中心的科技类社团建设,在一年一度编印的《静安区科技竞赛成绩册》上,凡有本区学校推荐到中心参加科技社团活动的学生,在得奖学校一栏中都注明了推荐学校的名称。这样大大鼓励了学校向中心推荐优秀学员的热情,激发了他们在各类科技活动中与中心并肩作战的愿望。
四、政策、师资与硬件建设
政策是动力。对此我们采用的策略是:积极争取。近年来中心乃至静安的科普教育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首行是得益于区教育局领导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从中也体现了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远瞻。他们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思考发挥校外教育的功能。早在2007年,教育局领导就多次到中心商议学校科普活动的开展和静安科技教育发展规划,在此过程中,中心主动出击,早就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且向教育局提供了清晰的发展目标与详细的发展路线图,还确定了许多硬软件建设的具体的指标,并保证出成果,出特色,其表现的勇气首先得到了区教育局的认可。在政策、资金上全力给予了支撑。指导中心制订了静安区中小学校科技教育发展的五年规划,从具体培养人的指标,硬件建设方面的要求,学校经费的使用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并通过正式文件下发。在此过程中,区教育局长还亲自指挥,协调,调动了广大学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管理是保障。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师资的管理。对此采用的策略是:积极引进,构建好人才高地。万事开头难,在2006年起步阶段,中心一线教师仅有九人,每个人只要上好劳技课就万事大吉,而且多劳多得,没有任何奖励的科技项目根本没有人重视,造成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中心从工作量设定入手,规定每个人必须要搞科技项目,必须保证有科技社团,再从奖励制度入手,加大了奖励的力度,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引进了大批青年教师,2006年一次引进达六人,但当时我们的一线教师只有九人,中心化大力气培养他们。中心大开绿灯,力排众议。在人手极端紧缺的情况下,他们有半年时间基本用于学习,完成“五个一”培训学习,主要精力在于学习与技能提高上,努力做到一专多懂。这六位老师五年后,其中两位成为了部门主任,一位成为教研组长、一位为团支部书记,两位为教学骨干。以后多年来坚持每年引进一到两位老师,他们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成为中心科普教育的绝对主力。另外区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做到每校都有一位科技总辅导员,我们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轴,全面提高科技辅导员们对科学的兴趣与实际能力,包括采购器材的能力。我们已经拥有一支人人能上钳台,个个能开车床的科技老师队伍,除了技能培训,我们每学期都有两节教育管理学讲座,从基本的沟通、组织、指导、协调、课程策划等方面,全面提高他们的处世水平与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视野与决策的勇气与协调的能力。我们每年都会邀请区教育局领导与辅导员们交流座谈,提高他们职业认同感与自豪感。
2、作为是关键。对此的策略是:认准重点,有所作为。除了规划、制度、队伍建设以外,必须要展示有标志性的教学成果,在此过程中,要认准目标,知难而上,敢于担当。更重要的是:敢于对强手们“亮剑”,中心与科劳部门领导更是带头冲锋,勇往直前,百折不绕。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创新大赛”与“明日之星”活动为重点突破。(2006年12月底,局领导对中心组织的创新大赛活动表示了看法,从区域层面进行了指示,当时的情况是参赛作品只够某中心城区的一个零头,人心浮动,“明日科技之星”更是几年没有),情况严峻到了极点。当时中心在该大赛中担当的角色是主力军,但主力军也几乎没有项目参赛。中心科技教育团队知难而上,立下军令状。经过几年不断的奋斗,创新大赛得奖数从2006年的53项升至2011年破纪录的131项,一等奖达21项。四大主要比赛项目的一等奖数与得奖数把某两个中心的重要城区的得奖数累加起来,都没能超过静安,静安以只有29中小学校的超小规模,得奖数与一等奖数却能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更可喜的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能得奖,而且得高等第奖,真正体现了教育的均衡化,静安科普教育及二期课改的成果。
3、硬件是基础。科技教育不同于一般项目,需要硬件设施的投入,对此我们的策略是:不断创新。中心自己建设了“金钥匙科普馆”与“海洋贝壳馆”,在局领导的支持下,以课程建设为先导,先后还建设了“新能源馆”与“创意梦工厂”。“新能源馆”以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科技为内容,以科普课程先行的形式,与同济大学合作,先后专为静安中小学编写了相关的科普读物、光盘等,并投资近175万,完成了整个馆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创意梦工厂”建设,这是近年来静安区独具创意而开发的一个项目,在各
地区“青少年科学院”四处开花的今天,它的名字显得极为平凡,但平凡中有着不平凡的含义,因为它点出了:真正的创新来自源于社会实践这个道理,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完成创新,在创新之前,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兴趣特长,设计他们喜欢的项目。而不是一味求“高”,求“尖”,培养学生当所谓的“科学家”、“院士”或“成功人士”,而是让他们能成为国家的“建设者”,“未来的工程师”。我们关注的是让学生们知识、实践与能力的成长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而不一定要马上出如何多的成果,不急功近利。区教育局、活动中心为此共拆资500万建设这个项目,现在除了部分需要政府采购的器材(三维成打印机以外),其它已经完成了70%,并已经定向开放,逐步形成网站项目申请,专家组项目审批,器材自动发放,场所专人管理的扁平化运作方式,为全体静安青少年服务。
静安区青少年科技教育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此基础上,中心将虚心学习各地及兄弟区县的先进经验与做法。积极思考构思新的五年发展规划,构建更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并以建设“国际静安”的思路,创新努力,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冯景华
2011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