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输血反应的预防及注意事项
输血是抢救大失血患者和危重患者的主要措施。输血尤其是输新鲜血可增加患者抵抗力,纠正患者贫血。现就输血反应的预防及注意事项做如下报告。认真鉴定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
护士执行操作首先做到三查七对,抽血时逐一对照化验单及病志的科别、床号、姓名、血型;输血前重新核对献血人血型及受血人的姓名、床号,由护士及值班医生双人核对。输血原则
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如果没有同型血,输“O”型血时,最好用“O”型血球,不用“O”型全血,因“O”型全血血浆中含抗A、抗B凝集素,可凝集“AB”型受血者的血球,在危重患者可发生DIC甚至肾衰竭。血库血存储注意事项
血库的血存储不得超过21天,不要加温,护士取血的过程中应稳,不要在走路时试图摇匀袋中的血,使其过度震荡,造成溶血。输血速度
为了预防输血反应,在输血的前15min内速度要慢,每分钟约20~30滴,因输血反应常在此阶段产生,如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医生处理。如无输血反应,可按医嘱进行输血。一般每分钟60~90滴,或在60~90min内输完400ml血。要求快速输血时可在20min内输完400ml,在急救的情况下要求8~12min内输完。输血不要太慢,最好在2~3h内输完,最长也不应超过4h,库血取来后最好在室温下放置30min为宜,不可过久,因在微温下红细胞破坏明显,而且血是细菌生长最好的培养基,因有轻度输血反应暂停输血后,如放置超过4h的剩余血,不应再输给患者,因其可能被细菌污染。输血时密切监测
患者在输血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反应,是否有烦躁不安、腰痛等症状。大量快速输血时注意事项
大量快速输血常可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及出血倾向。(1)避免快速输入库存冷血,使心脏突然降温,引起室颤心脏骤停。(2)要严格掌握输血量,避免过量,导致心力衰竭或因大量输入库存血引起出血倾向,要经常测定红细胞压积,根据其结果决定输血量,如红细胞压积高于45%,则不必再输血,改输血浆、代血浆或平衡液。红细胞压积低于30%,应输全血。(3)输血过程中注意查看是否有皮下血肿,血液外渗。(4)严重贫血及易发生过敏的患者,在输血前首先静脉滴入地塞米松10mg,皮下注射盐酸异丙嗪50mg预防或在输血前半小时口服苯海拉明。(5)酸中毒:大量输血时,血钾及氢离子的浓度大量增加,易发生酸中毒,可从另外静脉输入50%葡萄糖40~60ml,因葡萄糖代谢过程中可利用一部分钾而使其好转。(6)枸椽酸钠毒性反应:输血时有大量枸椽酸钠输入,从而缺乏充分的游离的或储备的钙以中和,引起枸椽酸钠毒性反应。患者可发生心肌收缩乏力,静脉压升高,肺毛细血管痉挛而心力衰竭,也可发生低钙性休克。预防的方法为每输血500~1000ml后经另一静脉注入10%葡萄糖酸钙10ml。以中和枸椽酸钠。
输血时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其恐惧心理,笔者就曾遇到1例,一个输血的患者输血速度并不快,但一位路过的医务人员说:“这血输的是不是有点快。”患者听到后,产生了心理反应,不到5min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后经过做患者的思想工作,清除其输血速度快这种顾虑后症状逐渐好转,安全输完剩余的血液。
输血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项基本操作,而且责任重大,如果出现差错会危及患者生命,所以笔者以工作中的一点心得体会写出来,以供同道共同探讨。
第二篇:预防输血反应及措施
预防输血反应及措施
(一)发热反应
预防: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有效预防制热源,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处理:反应轻者,减慢滴数即可使症状减轻,严重者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对症处理,并通知医生。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如:异丙嗪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二)过敏反应
预防:1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 献血员在采血前4小时内不吃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易用少量清淡饮食或糖水
处理:1 过敏反应时,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立即停止输血
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应给予抗休克治疗 根据医嘱给予0.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或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
(三)溶血反应
预防: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前仔细查对,杜绝差错,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规则,不可使用变质血液
处理:1 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保留余血,采集病人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2维持静脉输液通道,供给升压药和其他药物 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 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敷双侧肾区,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并做好记录,对少尿、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衰竭处理 出现休克症状,即按抗休克治疗
(四)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
大量输血一般是指在24小时内紧急输血量大于或相当于病人总血容量。常见的反应有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构橼酸钠中毒等
处理:严密观察病人意识、血压、脉搏等变化,注意皮肤、黏膜或手术伤口有无出血,可根据医嘱间隔输入新鲜血或血小板悬液,以补充足够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输入库血1000ml以上时,须按医嘱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钠10ml,以补充钙离子。
第三篇:输血反应及护理
输血反应与护理措施
(一)发热反应
发热是输血中常见的反应
1、原因
(1)血液、保养液、贮血器或输血用具被致热原污染。
(2)多次输血后,受血者血液中产生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再次输血时对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发热。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造成污染。
2、临床表现
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1~2h内发生。临床表现为畏寒或寒战、发热,体温可达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发热持续时间不等,轻者持续1~2h后缓解,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3、护理措施
(1)根据病情减慢低速或停止输血,给予生理盐水输入,爆出静脉通路并及时与医生联系。(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每半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至病情平稳。
(3)给予对症处理,寒战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并给予相应生活护理。(4)必要时按医嘱用药,例如激素、抗过敏药若异丙嗪等。
(5)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有效预防致热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二)过敏反应
1、原因
(1)病人是过敏体质,输入血中的异体蛋白与过敏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而致敏。
(2)献血员在献血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使输入血液中含致敏物质。
(3)多次输血患者,体内可产生过敏性抗体,当再次输血时,抗原、抗体相互作用而发生过敏反应。
(4)供血者血液中的变态反应抗体随血液传给受血者,一旦与相应抗原接触,即可发生过敏反应。
2、临川表现
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重者因喉头水肿出现呼吸困难,两肺闻及哮鸣音,甚至反生过敏性休克。
3、护理措施
(1)发生过敏反应时,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通路,通知医生。
(2)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应给予抗休克治疗。(3)根据医嘱给予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或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
(4)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献血员在采血前4h内不吃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宜用少量清淡饮食或糖水,对有过敏史的患者输血前给予抗过敏药物。
(三)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指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可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1、原因
(1)输入异型血:多由于ABO血型不相容引起,供血者与受血者血型不服而造成,一般输入10-15ml即可出现症状。
(2)输入变质血:输血前红细胞已变质溶解,如血液储存过久、血液保存温度过高,输血前将血加热或震荡过剧,血液受细菌污染均可造成溶血。
(3)血中加入药物:多由于血中加入高渗、低渗溶液或能影响血液pH变化的药物,致使红细胞大量破坏所致。(4)Rh因子所致溶血:Rh阴性者首次输入Rh阳性血液时不会发生溶血反应,但输血2-3周后即产生抗Rh阳性的抗体。如再次接受Rh阳性血液,即可发生溶血反应。Rh因子不合所引起的溶血反应发生较慢,可在输血后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才发生,并且较少见。
2、临床表现
轻者和发热反应相似,严重者可在输入10-15ml血液后即可出现症状,死亡率高,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由于受血者血浆中凝集素和输入血中红细胞的凝集原发生凝集反应,使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可引起头部胀痛、四肢麻木、腰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
(2)第二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释放进入血浆中,可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3)第三阶段:由于大量血红蛋白从血浆中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标称结晶体,致使肾小管阻塞;又因为血红蛋白的分解物使肾小管内皮细胞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也可导致肾小管阻塞。病人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3、护理措施
(1)出现症状立即停止输血,迅速通知医生紧急处理,并保留余血和病人血标本送化验室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2)给予氧气吸入,维持静脉输液通道,遵医嘱输入升压药和其他药物。
(3)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4)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
(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并做好记录,对少尿、尿闭者,氨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出现休克症状,即配合抗休克治疗。(6)认真作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前仔细查对,杜绝差错,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规则,不可使用变质血液。
(四)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
大量输血一般指在24h内紧急输血量大于或相当于病人总血量。常见的反应有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等。
1、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
2、出血倾向
(1)原因:长期反复输血或超过病人原血液总量的大量输血,由于库血中的血小板、凝血因子破坏较多而引起出血。
(2)临床表现:皮肤、粘膜瘀斑,牙龈出血,穿刺部位大块瘀血或手术后伤口渗血,严重者出现血尿。(3)护理措施:①应密切观察病人意识、血压、脉搏等变化,注意皮肤、粘膜或手术伤口有无出血;②可根据医嘱间隔输入新鲜血或血小板悬液,以补充足够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3、枸橼酸钠中毒反应
(1)原因:大量输血同事输入大量枸橼酸钠,如肝功能不全,枸橼酸钠不能完全氧化和排出,而与血中游离钙结合使血钙下降,以至凝血功能障碍、毛细血管张力减低、血管收缩不良和心肌收缩无力等。
(2)临床表现:病人手足抽搐、出血倾向、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心室纤维颤动,甚至发生心跳停止。
(3)护理措施:严密观察病人反应。输入库血1000ml以上时,须按医嘱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ml,以补充钙离子,预防发生低血钙。
(五)其他
如空气栓塞、细菌污染反应等,远期观察还可有因输血传染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疟疾、艾滋病等。
严格把握采血、贮血和输血操作的各个环节是预防输血反应的关键。
第四篇:输血反应应急预案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
1.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换输液器,输生理盐水。2.报告医生遵嘱给药。
3.一般输血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做好记录。4.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表,报输血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应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第五篇:输血反应的研究。
输血反应的研究
【摘 要】 输血引起的输血反应及并发症非常常见, 而输血反应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输血引起的免疫反应可引起机体发生过敏、发热、溶血等反应, 了解这些反应特别重要, 可有效的预防和避免其发生。
【关键词】 输血反应 免疫防治措施
【正 文】
输血反应,是指输血或某些血液制品引起的不良反应。由于供、受者间血细胞表面同种异型抗原型别不同所致,常见于红细胞ABO血型不符导致的溶血反应。输血反应,是输血或某些血液制品引起的不良反应。由于供、受者间血细胞表面同种异型抗原型别不同所致,常见于红细胞ABO血型不符导致的溶血反应。除了溶血性反应还有非溶血性反应。
一、溶血性不良反应
溶血性不良反应 输血中或输血后,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本身的红细胞被过量破坏,即发生输血相关性溶血。输血相关性溶血分急、慢性两类。
(一)急性输血相关性溶血
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的溶血。常出现高热、寒战、心悸、气短、腰背痛、血红蛋白尿甚至尿闭、急性肾衰竭和 DIC 表现等。实验室检查提示血管内溶血。该类溶血的原因有:①供、受血者血型不合(ABO 血型或其亚型不合、Rh 血型不合);②血液保存、运输或处理不当;③受血者患溶血性疾病等。处理该类溶血应及时、周全,如:立即终止输血,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碱化尿液、利尿,保证血容量和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血压,防治肾衰竭和 DIC,必要时行透析、血浆置换或换血疗法等。
(二)慢性输血相关性溶血
又称迟发性输血相关性溶血,常表现为输血数日后出现黄疸、网织红细胞升高等。多见于稀有血型不合、首次输血后致敏产生同种抗体、再次输该供者红细胞后发生同种免疫性溶血。处理基本同急性输血相关性溶血。
二、非溶血性不良反应
良反应的发生和降低输血传染病的发生, 需要所有参与输血工作的医务人员不懈努力和紧密合作。
四、输血的反应类型
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输血常见表现, 发生率各家报告不一, 随着输血器1致热原泛指能够引起具的塑料化和一次性使用, 发热反应率有所下降。原因: ○发热的蛋白质、死菌和细菌产物等,细菌毒素是一种可溶性多糖类, 随输血进入2由于多次输血而产生抗白细胞或抗血小板抗体, 与受血者人体可引起发热;○相应细胞抗原相结合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 进行处理后再释放至外周血成为致3 配制血液保养液的化学品不纯, 其杂质随输血进入体内;○4继续使用老热原;○式输血用具者, 应注意清洗粘着在输血管或采血器管壁上的血凝块等, 避免成为致热原。
临床上部分病人输血后有发热现象, 主要原因是因为多次输血后, 体内产生抗白细胞抗体, 此抗体与供血者白细胞发生作用, 产生凝集反应, 凝集的白细胞在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系统内破坏后, 释放出内源性致热源, 作用体温调节中枢而导致发热【3】。
1受血者为过敏性体质,平素对多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占1% ~ 3%。原因: ○种物质如花粉、尘埃、海产品、蛋类、药物等过敏。当供血者体内有某种抗原, 而受血者体内有IgE 时即可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紧密结合, 并促其释2由于多次输血使受放组胺、慢反应物质及嗜酸细胞趋化因子而出现过敏反应;○
3多次输血可产生免疫球蛋白抗血者产生抗IgA 抗体, 主要是IgA 缺陷患者;○体, 常见者为针对IgGFC 段的GM 抗体和针对免疫球蛋白轻链的InV抗体。
其原因主要是患者血液循环内有IgA 抗体与供血者体内的I gA 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导致临床过敏反应发生。
溶血反应: 是指输血后发生红细胞破坏者, 以ABO 血型不合溶血反应多见1免疫性溶血反应以血型不合输血多见, 且较严重, Rh血型较轻。病因: ○ABO 血型抗体属IgM, 易激活补体, 使红细胞迅速在血管内破坏。一部分吸附了补体2Rh阴性人接受Rh阳性血后可产生C3b致敏红细胞而被单核噬细胞吞噬;○抗体,以后接受Rh 阳性血时可发生溶血。Rh抗体作用较弱, 属IgG, 溶血反应3 血液库存时间久, 保存不当,运输途中红细胞发生机械损多在血管外发生;○伤, 或血液中混入低渗液体, 使红细胞在体外发生非免疫性溶解。【4】
者中提倡自身输血。在一般输血前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过敏史、受血史及妊娠史, 有无不规则抗体, 必要时做特殊配血。详细了解受血者疾病状况, 有无心、肾方面问题及肝炎等【7】。实验室工作人员做好配血工作, 特别是ABO 血型和Rh(O)血型。如条件许可, 优先选择输用洗涤红细胞, 避免输血反应。临床输注前严格“ 三查七对”, 输注后的30分钟内严密观察受血者生命体征, 如出现输血反应, 及时终止输血, 以免发生严重后果。应用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病原体检测技术, 尽早发现血液中的病原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 许多新的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中。病毒的核酸扩增技术(NAT)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NAT 可以大大缩短HBV、HCV和H IV 的检出时间, 缩短病毒检测的窗口期【8】。
总之, 临床输血工作一定要按照规范及输血技术操作常规进行, 严格把握适应症及禁忌证, 积极防范输血反应发生, 对高危人群进行评估, 及早采取干预措施,保证输血安全。输血是临床上抢救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保证安全、快速、有效输血, 输血之前认真检验血型、交叉配血是最为关键的一环。然而, 除了慎之又慎, 把好检验血型、交叉配血这一重要关口之外,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还经常遇到以下临床输血反应, 同样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加以研究。
六、科学合理用血
目前输血的发展趋势(即输血的新观念)由全血输注到成分血输注;由替代性输血向治疗性输血发展;由异体输血向自体输血发展;由人源性血液制品向基因工程技术制品发展【9】。
七、输血反应及并发症
输血反应分类: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又分为与输入血液质量有关的反应和与大量快速输血有关的并发症。与输入血液质量有关的反应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与大量快速输血有关的并发症有: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晚期为疾病传染有: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巨细胞病毒感染、黑热病、回归热、布氏杆菌病等。
(一)输血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常见。多发生在输血后1 h~2 h 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达9~40 ℃,伴有皮肤潮红,心搏、呼吸加快,头痛,多
血,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进行临床输血治疗
【11】。
总之, 无论哪一种反应都直接影响着病人的生命安全,所以一定把好献血员的筛选和交叉配合这些环节, 对反复输血的病人血清标本不能供多次配血使用, 更不能因输过同一献血员血液就免去交叉配合检测, 要尽职尽责,以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成民, 李家曾, 季阳.基础输血学[M].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0 【2】 陈方祥, 林武存, 曾旭升.白细胞过滤器临床研究进展[ J].中国输血杂志,2001, 14(2): 168-171 【3】 赵树铭, 林武存, 刘景汉.白细胞去除及其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2, 10(5): 478-482 【4】 C.V.Rao.Immunology.Harrow:Alpha Science International Ltd.Harrow,U.K.Chapter 18 : Hypersensitivity , 2005 【5】 朱自严, 等.提高输血疗效必须首先完善输血前血液的相容性 试验.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2009, 2: 134136.【6】 计惠民, 徐归燕.输血的观察与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 1995, 14(1): 67.【7】 B.J.Sotton and H.J.Gould.The Human IgE network.Nature,1993;366:421-428
【8】 牟君成, 罗德生, 罗海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1, 1(5): 707.【9】I Roitt ,J.Brostoff,D.Male.Immunology.6th
ed.Harcourt Asia Pte Ltd,2001 【10】 李小萍.基础护理学[M].第2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6-277.【11】 杨世明, 杜润家, 张勇萍, 等.去除白细胞的输注可明显降低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7, 23(10): 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