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文化与美术教学感悟点滴

时间:2019-05-11 22:4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谐文化与美术教学感悟点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谐文化与美术教学感悟点滴》。

第一篇:和谐文化与美术教学感悟点滴

和谐文化与美术教学刍议

马丽伟1

(咸阳师范学院附中,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美术教学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环节。在美术教学中体会和实践和谐因素,以“度”为标准使个性心理和美术教育环境和谐一致,使美术教学所实施的和谐文化教育能塑造美的心灵。

关键词:和谐文化;美术教学;美的心灵

中图分类号:G6

32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如何自觉地投入到构建和谐文化这一伟大的时代工程中去,为此重大工程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工作中笔者对此有所思考,以下谈谈我的点滴感悟。

一、和谐文化和美术教学的思想认识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个挑战性很强的新课题,既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特性,又要体现中心工作的要求,既要厘清理论问题,又要探讨实践对策。构建和谐文化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引领全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道德上的共同进步。

美术教学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环节。美术教学特有的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其理论意义和目标导向都应指向构建和谐文化。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把自己的教学与我们时代的需要和追求紧密结合起来,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上肩负着时代的重任,并在此具有庄严使命感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个人价值与时代价值的统一。有了这个认识,我们会带领学生在一点一滴的美术课学习中体会和谐,体现和谐,建立和谐理念,发扬和谐精神,从而达到精神的奋发和道德的进步。

二、如何在美术教学工作中体现构建和谐文化 1.以“度”为标准使个性心理和美术教育环境和谐一致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马丽伟(1967——),女,陕西武功县人,咸阳师范学院附中一级教师。个性心理是个人不同于他人、能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特征。有人热情活泼,有人沉默寡言;有人善思,有人能干。还有人爱耍小聪明,小动作多,爱笑,喜欢说闲话等等。课堂教学却是要在统一的、有组织的状况下完成课堂任务。这就需要有一个和谐的课堂纪律和氛围。为了实现课堂的和谐,需要每一个学生都要在一个适“度”的心理和行为中适应课堂要求,从而完成学业任务。这个“度”,笔者以为,就是庄正严肃和活泼热情、听从引导和发挥独特思维、公共动作与私下动作等等关系之间建立平衡。在四年级教学《漫画》一课时,有一个常常在课堂上莫名发笑的学生,笔者善意引导这个学生体会自己笑的“度”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用漫画的形式反映各种笑脸,并体会什么样的笑在什么环境中才是合适的。在初一年级教学“人物关系组合”时,针对个别学生爱做小动作,爱交头接耳说话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人与人、人与环境关系的“度”的问题,并要求在绘画中反映出不和谐因素给课堂带来的危害。如此等等,在绘画习作中,不但学生有反映的题材,而且受到深刻的关于和谐的教育。

2.在美术教学中体会和实践和谐因素

美术教学中的和谐因素无处不在。即使在比较夸张、富有个性的美术作品中,其根本的追求还是和谐统一。在美术教学中强调和谐统一,运用和体现艺术的和谐因素,能通过艺术的途径增强学生品质和心智中的和谐性,形成顾全大局、和谐沟通、友善待人、共同发展等诸多品性。

点、线、面的和谐统一。生活中的线,即面对自然界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如果用最概括的绘画语言来表达,想一想是什么?在生活中同学们是否看到线的存在?能否举例说明?线广泛存在于我们的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自然中有树木、斑马、海螺、水波纹;生活中有电线、旗杆、台阶、楼梯、建筑物,头发等。教师然后总结:线条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如直线、曲线、折线、斜线,不同的线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能启发人的联想。接下来就让学生讨论怎样的线的排列是和谐的,可以组成面,且能产生物象,体会不同线的形象显现的美感其实质就是和谐统一。学生通过观察寻找自然生活中线的形态,就能感受艺术中的线来源于生活,线的存在不仅使人的视觉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再丰富多彩的点、线、面,它们的组合搭配应该是和谐中的统一,美的发现就是和谐的发现,和谐在生活中。

色彩搭配的和谐。整个物质界的色彩极为丰富,但不论多么复杂绚丽的颜色,都是由红、黄、蓝、黑、白组合而成的,其中红、黄、蓝是基本的颜色,而黑、白是调节颜色明暗的元素。在《颜色的世界》一课中,我指导学生由三种基本颜色构造出其他颜色,如红与黄可组合成橙色,黄和蓝可组合成绿色,红和蓝可组合成紫色,由两种基本颜色组合成的颜色称为第二次 色(又称间色),间色的色彩比较艳丽。并在和谐理念下指导学生将三种原色组合成第三次色(又称复色),三种原色的比例不同,组合出的颜色就不同。如果在颜色中加入黑色,则可改变颜色的纯度,使色彩变得沉稳,如果加入白色,则可提高色彩的亮度,使色彩鲜艳透亮。调色的过程充满着“度”的把握,也即更好的体现环境,更好的表达自己心中的意象,也即色彩与环境,与自我心理的和谐统一。

构图的和谐。构图是指画面结构各种关系的总体。一般是指形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形式,同时也包括线条、明暗,色彩等在画面结构中的组织形式。中国画画面生动有节奏,情景能交融,对比上调和,动静上互衬,加上主大次小、虚实相生的理念,都是极妙的构图章法。西方绘画追求几何形式美构图。画家们认为,现代人越来越多地生活在高度的几何秩序中;人类的一切创造,机械的或工业的,都是依据几何美设想的。不管东西方艺术观念有何不同,都体现出和谐精神。美术教学中,同样的课题,笔者把个性柔和的学生和个性突出的学生分组指导,前者注重对比与互衬,后者注重对象在画面上的鲜明突出。前者具有自发的和谐性格特质,后者必得在实践中逐渐具有秩序感,最终可以使构图达于和谐。

画面及画面之间的和谐。这主要体现在绘画风格是否统一、和谐的问题上。以上述色彩搭配的和谐为基础,指导学生构建和谐画面。我们在九年级的《海报面面观》和《巧妙设计》课堂上,设计出一些问题,提请学生体会画面的和谐问题。例如:在一张海报上关于国画元素和欧画元素的风格和手法的统一、和谐的问题,关于系列作品(几张画面组成的一系列作品)组合安排的整体感觉的和谐问题,再比如一个产品做标志设计、手提袋设计、画册设计的手法、风格的统一问题等。关于后一个问题,如果从相反角度提问:特意将这一个系列的设计,如这一个产品,标志设计是一种风格、手法,手提袋设计又是另一种风格、手法,画册设计却又是另一种风格、手法,这可以吗?

通过这些问题设计以及在问题引导下的实践中,学生对画面的和谐问题有了感性的认识。

三、美术教学所实施的和谐文化教育最终目的是塑造美的心灵

“美是和谐的统一”,这是古希腊自毕达格拉斯以来的著名美学命题。我国古代的贤哲也很讲究美。早在春秋末期,楚国的一位大夫就给美下了一个定义:“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毕无害焉,故曰美。”这句话道出了美的本质特征———美在和谐。美术教学是审美教育,美术教学过程是学生与美同行的一段生活历程。新课改赋予学习生活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内涵,美术课堂因学生与生活的亲密接触而更美。实践证明,不同的心理特征的个体人适应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都能找到和自己相适应的社会角色,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他能和社会生活和谐一致。学生的学习、成长莫不是这种和谐的体现。不能想象,一个和家庭、班级、师生不能和谐的学生,能怎么成长起来。美术教学也是这样。和谐概念在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必将通向对美的心灵的塑造,对真的信念的追求,对善的感怀和体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二篇:创建和谐集体点滴感悟

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继而教育部也提出了创建和谐校园的战略决策。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这是古代哲人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环境,这是我们学校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先决必要条件。作为我们班主任老师来说,建设和谐班集体是我们首要的工作目标。下面就我工作的实践议一议关于创建和谐班集体的要领。

首先要确定“老师为学生的榜样”的理念。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班级就要有坚韧的凝聚力、向心力。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各自不同的父母,接受着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教育,受到不同家庭环境和周边社会环境的影响。无论是他们的智商还是情商,特别是情商,都是不相同的。可以说,他们进校读书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生活目标。要使他们较快地形成一个班集体,共同向着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发展,这就要为他们树立一个榜样,确定一个中心,形成合力,统一方向。这其中教师的言传身教都必须同时施展开来,而且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学生不能迟到,教师就要早学生一步到校;要求学生中午准时进班,教师就要早几分钟出现在班里。(经常会在中午看到每班两个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局面);要求学生讲卫生爱清洁,注重仪表,教师先要做到穿着整齐得体,仪表端重,不出现劣质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一个班级的学生认同老师,都崇敬老师,都以老师为榜样,那这个班级形成一个和谐团体就有了内容条件。

再次,对学生进行关爱教育,一个和谐班集体建设至关重要。学生受到父母长辈的关爱,他们已有实践体验,但同学之间互相关爱还必须重新树立培养。在这方面,班主任老师的表率作用不可忽视。班主任对自己班里的学生要随时观言察色,此外,教师因势利导,同学之间也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照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变为自觉行动。三年来,八年级每个班级,无论是在六年级还是现在,班里学生有困难,往往会有一些同学去帮助。有人有伤痛就会同时有好几位学生向老师报告。学生之间能互相关爱,能互相帮助,把他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这也表明和谐班集体已建成。

和谐班集体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接受优良道德修养,进行经常性的行为规范训练,更多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班主任,应把和谐班集体建设作为首要任务。

我们年级组教师都遵循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爱国、责任、诚信、奉献、尊重、合作”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争创和谐年级、和谐班级。

利用向灾区奉献爱心,各班主任包括任课教师都结合这个教育契机教育学生。八4班还在校领导和班主任的指导下上街募捐。此次社会实践之前和进行中班主任也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主要侧重责任、尊重、合作方面。有一个学生的总结中这样写道:(时昱)在表演节目中也能看到1、5班大半个班级的集体演出,在艰苦的拉练中,没有一个同学掉队,确实令老师们感动。

八3班上课听讲的状态一直都保持得不错,八2班学生的热情和挑战的精神也很令我们感动。借助学校蓝天博览课、少先队、团的活动、学校各项活动、学科竞赛,来约束每位学生,使年级班级的发展更加趋于稳定,还有很多例子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多举,总之,这与班主任、任课教师起到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发挥良好的主体作用很好的结合是分不开的。

弊端:有些学生抱团,孤立某些同学,不文明现象、不努力学习等情况的出现显然成为不和谐因素,还需要我们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我们的年级、班级更加和谐。

第三篇:点滴感悟

点滴感悟

一、有人说看动画片是幼稚的行为,可如果卡通片只能搏人一笑的话,那为什么唐老鸭、米老鼠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经久不衰?每部经典动画片都会阐释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轻松的氛围中给人以启迪。如《足球小将》、《棒球英豪》就告诉我们成功是用汗水换来的,坚持到最后一刻就会发生奇迹等道理。这比起家长苦口婆心的说教更有实际意义。

二、天才是心智比他人开发得较早的人。他们比别人能更考虑未来,存在忧患意识,从而更自觉学习。所谓先学者为师,我们与天才之间的差距在于掌握知识的时间先后。

三、现实生活中,人们只注重你工作的结果而不看过程,这是现代人优胜劣汰的方式。但,自己更要注重过程而不必太在意结果,做到问心无愧,尽力就好。

四、当遇到挑战性的事情时,和朋友在一起常常可以使你勇敢的面对它。这是由于对朋友的信任可以转移自己的害怕的缘故吧。因为在一起而增添了勇气,这就是朋友的价值之一。朋友之间的贫富差别在于情的付出有多少,而不是金钱关系。不过,凡是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总被别人的意见左右。

五、人为什么活着?我常在想这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为此,我的答案是:

1,人为体验而活。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体验生活,感受世间万物。人也就是在这些体验中成长起来的。

2,人为别人而活。这个说法乍听有点奇怪,但不难理解。一个人的存在就是生产东西,比如快乐、物质等等,为他人服务。但与此同时,他人也为你而活,所以不必感到不公平。任何一个人如果死了,总会有人伤心难过,何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千万不要藐视自己的生命。

以上是平时想到的许多感悟中有幸在记忆中残存的,若不再写出来,恐怕就要淡忘了。

第四篇:感悟点滴

感悟点滴

这段日子,我的脑海中一直萦绕着些许感触,总想写点什么。坐在电脑旁,缕着纷繁复杂的思绪,希望将实习旅途中的每一次感动,每一点快乐,每一丝成长记录下来,这样,当我离开钟楼,离开淄川,不管是穿梭于宁静的象牙塔,还是步入新的工作岗位,依然可以微笑着回忆那些青葱岁月中的点点滴滴。

我爱着这群警察,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在每一个日出日落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也许在大多数时候,他们并不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冲锋陷阵、除暴安良,但是在每一个需要他们的岗位上,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都说一种事物接触久了会厌倦,但是进入警院近三年来,每天穿着这一身藏蓝,看着大家齐齐“撞衫”,我却越发的喜欢。未进警院之前,看见那些穿着警服的警察们是崇拜,当自己着上警装时是忍不住的欣喜。而如今,我已经走过了崇拜和欣喜这些情绪,穿着警服,感受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穿上它,就等于背上了人民的平安,背上了社会的稳定,背上了祖国的安康。

曾亲眼见过一名民警连续两天两夜加班,两眼通红的又出现在工作岗位上,曾亲眼见过一名群众在派出所大嚷大叫,民警一次又一次的耐心劝说,曾听所里人讲过,一名民警在检查企业消防时企业主放出了两只藏獒……也许说起起这些事情,很多人都会说:谁让你们是警察呢。是啊,警察就意味着更多的奉献和付出,也正是这样,才让这支队伍,在一次次善与恶、是与非的较量中,在生与死、血与泪的考验中厚积薄发,无往不利,从而赢得最后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最坚挺的脊梁。

实习近平两个月来,对警察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不羡慕普通大学里的逍遥自在,也从不屑时尚女郎的浓妆艳抹。每天在电脑旁敲打着各种各样的文字,看着照片中群众一张张笑脸,心里总是暖暖的。虽说自己还不是一名真正的警察,但是那种“警察情结”却是越来越浓重,根植在心里,不动摇。又到了生机盎然的三月,又到了姹紫嫣红的季节。今天的我像一棵刚刚伸展枝丫的小树苗,在和煦的阳光里努力将根茎深扎进公安工作的土壤,努力汲取来自四面八方的甘露,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结出香甜的果子。在这些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心灵去感悟的日子里,我认识了许多奋战在公安一线的民警,虽然短暂的129天实习时间在人生中不过白驹过隙般匆忙,但他们在我的心中却会刻下永生。

第五篇:和谐文化与文化和谐

论和谐文化与文化和谐

谢子元1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是主张和谐的文化,我们应该继承这一丰厚的遗产,并加以发扬光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该是具有共同理想、和谐理念、包容精神、开放眼界的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只有在努力推进“硬文化”和“软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以及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关键词]社会主义

和谐

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是主张和谐的文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传统和谐文化资源,努力推进文化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因素

我们拥有丰富的和谐文化资源,关于和谐的思想主张,典籍所载,在在皆是,而且和谐观念深入人心,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表现。概而言之,这笔丰厚的和谐文化资源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和而不同、对立共存的辩证哲学。《国语·郑语》记载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孔子也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思想。“和”是将性质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安排在一起,即所谓“以他平他”,“同”是将无差别的事物凑合在一起,即所谓“以同裨同”。“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差异、矛盾,允许差异存在,并在差异中求得和谐统一,这样事物就能共生共长,不断发展,新事物也就能不断产生。我国传统文化不仅承认差异与对立的存在,而且还认为事物对立的结果应该是统一、应该促进统一。张载《正蒙·太和篇》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仇必和而解”如何实现?曾子有一个最恰当的比方:“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左传·昭公二十年》)就是要调和差异,使宽猛相济,刚柔相济,并且“执两用中”,把握好度,不过不及,这样才能达到“和”的境界。我们至今还把烹饪叫做“调和五味”,可见“和”的观念的深入。差异、矛盾可不可以调和,应不应该调和?“调和矛 1 谢子元,男,讲师,湖南省委党校2004级哲学专业硕士生。手机*** email:xieziyuan2005@126.com 通讯地址:长沙市八一路227号省文联,410001 盾”曾经一度被理解为和稀泥,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矛盾并不一定以一方克服另一方而最后解决,尤其是非对抗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很大程度上应该通过调和化解,来实现和谐。

二是和为贵、平和安详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和为贵”也很好地标明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取向。在人与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道与人道一致,人对于自然应该“参赞化育”,“成物成己”,达到天、地、人和谐发展的境界。在人事关系上,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强调和衷共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怎样实现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呢?古人提出了一系列的修养标准,如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等等,要做到“入则孝,出则弟”,“为人谋”则忠,“与朋友交”则信,要推己以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古人还描画了理想的和谐社会图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们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礼记·礼运》)。在人生态度上,古人认为“和气致祥”、“和气生财”,应该平和安详,达观乐天,心怀坦荡,俯仰无愧,“不忧不惧”(《论语·颜渊》)。“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还要“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以恕己之心恕人,“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种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对我们民族影响至深,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三是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厚德载物就是要以宽广的胸怀,以开放的眼界,兼容并包,吞吐万方。对待周边民族,我们的祖先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尚书·尧典》说:“百姓昭苏,协和万邦。”《论语·颜渊》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四夷臣服,远人来朝的局面,华夏与周边民族不断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在宋代还有大批犹太人进入中国,被赐赵、李、张、高等17姓,允其定居都城汴梁。这批犹太人完全汉化了。这种极强的民族融合力,得益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和谐文化,极好地体现了传统文化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的 特点。汉朝以后,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对周边国家民族都采取过和亲政策,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是这种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对外域文化,我们历来旁搜博取,积极吐纳。汉民族从服饰、器物、物种、生活方式、词汇各方面广泛吸收了周边民族的成就。唐朝的国子监和太学,接纳二万多外国留学生,胡装、胡食、胡舞盛行街头,“洛阳家家学胡乐”,文化交流蔚为一时之盛。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郑和七下西洋,则是我国对外传播先进文化、结好外邦的典型事例。

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和谐社会应建立在和谐文化的基础和背景上。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和谐文化,又要在新的实践中谱写新的和谐文化篇章,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根植于传统和谐文化,既包含传统文化的和谐因素,又具有新的特征:

首先,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具有共同理想的文化。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核,社会主义的一切文化建设都围绕着这一内核展开。和谐社会是自古以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从《礼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墨子的“兼爱”、“非攻”到孟子的“王道”、“仁政”等政治主张,从“世外桃源”到“乌托邦”、“太阳城”等理想蓝图,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全世界和谐”的理论,到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设计,人类关于和谐社会的理想一步一步地由空想走向科学,由理想走向实践。今天,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和坚实物质基础上的伟大目标和宏伟事业。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全面小康的社会,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十三亿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共同愿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围绕这个共同理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精神和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鼓舞亿万人民进行艰苦 的奋斗。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具有和谐理念的文化。和谐理念是和谐文化的思想哲学基础。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谐理念。一是要坚持“和为贵”的价值取向。要把追求家庭和睦、人民幸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际合作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努力营造一个互帮互助、共存共荣、和衷共济、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二是要发扬“和而不同”的辩证哲学。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承认和允许差异的存在,鼓励创造性活动,努力在对立中求统一,在矛盾中求和谐。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既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缩小收入差距,兼顾社会公平,努力建立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又要坚持效率优先,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并引导人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利益分配和调整中,要防止走回头路,反对平均主义和“齐步走”的错误思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要允许不同利益主体以适当的途径表达愿望,合理疏导不满情绪,引导人们积极而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三是要建构和谐的心理结构。要对人们固有的二元对立的心理结构进行纠偏,引导人们走出“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等思想认识误区,确立“互惠互利”、“双赢”、“多赢”等新观念;引导人们克服“仇必仇到底”、“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单纯斗争哲学的影响,形成“仇必和以解”、竞争共存的和谐哲学;引导人们克服“端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等盲目恋旧、仇富的心理,建立包融异己因素、宽容新生事物的心理张力;引导人们纠正人与自然对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等单向思维,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双向思维;引导人们克服“矫枉必须过正”、“一条道走到黑”等偏激人生态度,确立平和达观、积极向上而又善于自我调适的健全人生态度。

再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具有包容精神的文化。这种包容精神具体说来,又包括宽容精神和融合精神两方面。宽容是对异质文化要素的容忍和认同,融合则是通过与异质文化交流、竞争、共存、共生,通过对自身的扬弃,对异质要素的批判吸收,形成更加优秀的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主张“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鼓励各种思想文化流派的自由竞争,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对内,它坚持民族团结,主张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它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宽容和鼓励新生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鼓励人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外,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各层次各渠道的交往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建立国际和谐社会。在一些存在争端而又暂时不能解决的国际领域,则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它承认和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主张各种文明和谐共存,反对用一种文明压制另一种文明。同时,在坚持民族性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又自觉地、积极地与世界各种优秀文化进行交流和吐纳,以充分地取长补短,融会出最先进的文化。

最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还是具有开放眼界的文化。任何高度发达的文化都是视野开阔、眼界高远的开放的文化,封闭自守必然导致文化的衰败没落。我国历史上的汉唐气象,与文化的高度开放与对外的积极交流密不可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和世界文化圈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该具有更高的开放眼界。我们要立足传统,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更要以吞吐八荒的胸襟气度,视通万里的眼界,积极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广泛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融汇百家,以成其大。通过鉴别,凡是健康的、有益的、无害的文化成果,都可以实行拿来主义,并与自身固有文化进行消化融合。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地向外传播先进文化,努力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

三、在追求文化和谐的过程中建设和谐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总是内在地包含很多类别和层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要努力实现民族文化中的各个类别层次文化的和谐统一,使之凝结成为一个整体,又要努力使本民族的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共处,相互补充,这就是我们说的文化和谐。和谐文化只有在追求文化和谐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首先,要努力实现“硬文化”与“软文化”的和谐。硬文化即物质文化,主要是指物质财富。软文化既包括理论、观念、心理以及与 之相联系的科学、宗教、艺术、法律、道德等精神文化,也包括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社会遗传方式等方式文化。硬文化是文化的物质外壳,是文化的表层结构,软文化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一般来说,表层结构较容易随着时代和文化冲突、文化交流改变,而深层结构则相对稳定,不容易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了较大的丰富,应该说,我国的硬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软文化的发展则显得相对滞后,二者呈现出不协调的局面。单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来看,90年前杨昌济先生说:“中国人如能相戒不打麻雀牌,则中国尚可救。”时至今天,我国老百姓还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搓麻将上,而且愈演愈烈,麻将牌的吸引力大有与央视春晚一争高低之势。又如,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市政建设发展很快,街道修得又宽又亮,交通、通讯、卫生设施也比较齐全,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改变人们闯红灯、横穿大街、随地吐痰、故意毁损公共设施等陋习。由此看来,人们的文化素质并没有与硬文化相应的提升,特别是社会的整体创新能力没有明显的提高。

诚如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虽然是说的高等教育,但对文化建设也很有启发。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硬文化,这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基础,同时,更要加大力度引导和发展软文化,努力使二者协调并进。要大力改革教育制度尤其是考试评估制度,改进教育方式和方法,鼓励和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增强感召力和说服力,使社会主义思想观念、道德原则深入人心。要加强民主、法治、竞争、公平、正义、诚信等观念的宣传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和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要持之以恒地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引导人们参与到先进文化活动中来,用健康的、文明的、高雅的、卫生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落后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

其次,要努力实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和谐。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居于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是主流文化。今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占主导和统治地位,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 化是从文化的参与者来划分的,同时也包含对文化的品位、导向的判断。应当说,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并没有天然的好坏之分的,只要是符合道德伦理、具有文学、美学或社会意义的、可以指导生活工作和有健康娱乐价值的,都是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二者又的确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导向作用。大众文化一般是通俗文化,它参与性强,不需要特别的文化修养和专门训练,且能让参与者身心得到较强的刺激,因而它极易吸引文化层次较低且缺少良性兴趣爱好的参与者。但是某些大众文化活动如果往不良方向发展了就容易成为庸俗文化,对社会生活产生消极影响。相反,精英文化属于“阳春白雪”,它一般要求参与者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良好的文化背景,对精英文化的全情投入,能使人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心灵的愉悦,并使参与者产生再创造的欲望,推动参与者去追寻更多的高雅文化。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无疑应包括当代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内,并且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和协调发展。我们既要旗帜鲜明地发展主流文化,增强主流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而且要积极地引导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发展,取长补短,互相涵化,带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主流文化应该与时俱进,跟踪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及时抛弃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改变单调的、概念化的、说教式的弊病。既弘扬主旋律,又提倡多样化,既保持权威大气,又加强人文关怀和平民风格。从而使主流文化增强亲和力,真正成为时代的社会的主流。同时,还要打破精英文化对大众的封闭状态,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使精神文化大众化,大众文化精英化。要实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沟通与互动,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营造优秀文化的氛围,鼓励知识分子大力进行文化“传道”的工作,强化群众对优秀文化的参与意识。政府既要大力为优秀文化的普及创造和提供平台、载体,又要发挥民间文化组织的作用,引导它们为普及优秀文化作出贡献。精英文化要针对广大受众的实际状况,做一些切实的工作,改变自己高视阔步、自我封闭的形象,比如,对交响乐听众也可以进行必要的欣赏指南,对展览的书画雕塑作品,也可提供一些必要的介绍说明。同时,要努力在不同文化圈中提倡宽容精神,鼓励大众大胆参与精英文化活动。

再次,要努力实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无疑,民族性是文化最根本的属性。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同时又是或多或少地吸收和涵化了其他民族文化因素的文化。中华民族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同化力,是在不断地接受外来文化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更应以充分的文化自信力和高度的包容精神、开放眼界,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动、交流与和谐共处。

这种和谐应该是坚持民族性的和谐。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固有的民族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整理和发扬国粹;另一方面,要对外来文化加以严格的鉴别,进行积极的扬弃,将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中国化。任何时候,放弃文化的民族性,全盘西化,都意味着文化主权的丧失,意味着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消亡。

这种和谐又是开放的、宽容的和谐。长期以来,我们在处理中西文化问题上纠缠于所谓体用之争,或主张中体西用,或主张西体中用。今天,这种争论可以休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文化建设中我们既可以中西互体,也可以中西互用。从实践来看,我们立足于传统文化来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又以从西方引进并经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我们立足于独立自主地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社会事业,又大量学习借鉴西方发达的管理制度、科学技术和生活方式,正是中西互体、中西互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谐共处的成功范例。

总之,我们必须在处理好各种文化的相互关系,推进文化和谐的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并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下载和谐文化与美术教学感悟点滴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谐文化与美术教学感悟点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美术特长生的点滴感悟

    培养美术特长生的点滴感悟 伊通五中 张晓英 培养美术特长生的点滴感悟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结合美术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以及对提高美术特长生综合能力的考虑,在美术课的......

    美术教学感悟(精选)

    美 术 教 学 感 悟 算起来,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至今也有7年了,算是基础美术教育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了。回顾自己所从事的美术教学工作,内心不免有点想法,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想来想......

    小学美术教学点滴谈

    小学美术教学点滴谈 西和县晒经九年制学校:张鹏 在从事小学的美术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小学生对于美术课的兴趣有这样的规律,一年级学生带着对小学生活与美术课的好奇,兴趣较高,参加......

    小学美术教学点滴谈

    小学美术教学点滴谈 美术教育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化人类的情感,使人们从繁琐臃肿的现实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释放激情、传播动力,为人生增彩。肩负如此重任的美术教育......

    点滴生活感悟

    用宇宙大局的观点看世情,看人,看物一切皆渺小,用居高临下的角度看问题,一切皆不是烦恼,拥王者霸气,具男子气概,包容天下事,迎难事攀高峰,我就是要不断的超越自己,信心足,目标远,我定能实......

    感悟点滴幸福

    感悟点滴幸福 幸福,一个古老而又恒久的话题,一种简单而又微妙的感觉,是人们一生的追求,是我们说不出的感受,但她藏在每个人的心里。 ——题记 又是一年阳春时,虽说这是一个乍暖还......

    经典摘录及点滴感悟50条.

    经典摘录及点滴感悟50条 ——读《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李炳亭著) ■/齐家兰 1. 课堂之道在于,如何围绕学生的“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摘自《......

    家长会点滴感悟

    家长会点滴感悟 陈珂 5月19日,我们学校举行了家长会,家长会的主题是是家校共育,培养自主合作能力,、目的是通过这次家长会向各位家长展示我们学生自主管理下的小组合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