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典摘录及点滴感悟50条.
经典摘录及点滴感悟50条
——读《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李炳亭著)
■/齐家兰
1.课堂之道在于,如何围绕学生的“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摘自《课堂亦有“道”》
感悟:课堂之道在于,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学生,教师的“主导”才有了服务的对象。因此,“主导”总是围绕“主体”行动的,一切要遵循“主体”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
2.从事教育的人要知道,教师的思维不可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认知不可代替学生的认知,间接经验不可代替直接经验,唯有敢于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才会有真正的学习发生。
——摘自《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感悟:身为教师,我们要时刻谨记:教师永远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去亲历学习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3.课堂的意义和价值不是在于教会学生学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
——摘自《不教能学会吗?》
感悟: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者的责任,如果教师只教给了学生知识,而没有教给学生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这个教师就是失败的,也是不称职的。
4.总有一天,我们要让每一个儿童“嗜学如命”。
——摘自《让儿童嗜学如命》
感悟:当有一天,我们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把学习看作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自觉地学习,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时,我们就可以对自己说“我是成功的教育者”。
5.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培养“病梅”、畸形儿、伪君子、工具和奴仆。
——摘自《成为“他自己”》
感悟:教育要使每个孩子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他自己”,就必须尊重每个孩子,让他们保持自己的本色,而不是刻意模仿他人,这样的孩子才不会迷失自我,才能真正成为“他自己”。
6.能力来自于“动”中,知识只有在实践、体验、探究中才会转化成“力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生成为智慧。
——摘自《为智慧而教》
感悟: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本身没有力量,只有当一个人学会了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智慧,这时原本僵化的知识才有了力量。
7.“自主、合作、探究”,是教育的共同“魂魄”所在,是一切课改的“不二法门”,让学生在“学”中“生”。
——摘自《“六字箴言”是不二法门》
感悟:“自主”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彰显了集体的魅力,“探究”展示了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三者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教育的“魂魄”。
8.教师要尽可能抑制住自己的表演欲,而敢于放手让后学生“表演”;舞台是学生的,不是教师的!
——摘自《千万别“表演”》
感悟:教师演得再好,始终是教师的;学生演得再差,也是学生的,是学生学习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做的不是让自己的演技发挥到极致,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表演,这才是教师明智的选择!
9.“搞舒服”,你得知道他想什么、要什么,他惯常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他习惯于怎样学,他喜欢什么、拒绝什么。你得从他的角度、准许他下欧诺个一直的“被动”中走向“主动”,让他自我选择、自我思想、自我表达,他想说即说、想唱即唱,你得尊重他的眼睛和嘴巴。当他的行为、方式、思考、结论和你冲突时,你应该尊重和接受这种冲突。
——摘自《想法把学生“搞舒服”》
感悟:教师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需求,准许他们与你“唱反调”,这是课堂发生的质的变化。也唯有质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课堂的弊端。
10.为什么中国的教改典型都出在农村?从农村教育被有意无意边缘化那天开始,农村教育就必须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挣扎,这颇有点陈胜吴广起义的悲壮感。
——摘自《教育的希望在“民农”》
感悟:“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穷思则变,正是因为农村教育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如优质生源流向城区学校的问题、师资力量逊色于城区学校的问题等。于是,他们决定破釜沉舟,把目光投向了课改。结果,一改就改出了教育的春天!
11.满世界里教辅,尽管拿来,尽管发下去,这成绩比拼的是哪个教室更“心狠手辣”,谁敢于把学生往死里逼下去,谁就是“好”教师,谁心慈手软,谁的成绩必然吃亏。
——摘自《逼上梁山反“传统”》
感悟:读到这句话,我突然想起了从前一个同事说的一句话。他说:“你发现没有,每年暑假站在领奖台上领取质量奖的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会‘整’学生。”当时,我只是付之一笑,没去多想。现在看来,还真有这个理儿。
12.时代要求教师要建立一种全新的“教育信仰”——全面关照学生的成长需求。
——摘自《教育的信仰是“学生”》
感悟:我很庆幸,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努力做到这一点——全面关照学生的成长需求。我与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亦亲,他们有的已经大学毕业,有的和我一样走上了教育岗位,但她们念念不忘我对她们的影响和教育。我想,也许这些是我今生作为教师收获到的最大财富。
13.从“有法”到“无定法”,再到“得法”,恰好是教学必须经历的三层境界。
——摘自《没有模式的课堂叫“胡搞”》
感悟:教学很像是练武功,要想练好一种上乘武功,首先必须练好基本招式,这叫“有法”。扎实练好了基本功,就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地出招,要根据对手的招式灵活出招,这叫“无定法”。最后,习武者将所学的各种招式融会贯通,加以升华,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这就叫“得法”。
14.教育就是“选鞋子”。教育就是“打麻将”。教育即“放手”、“放生”。
——摘自《关于“教育”的四个隐喻》
感悟:传统的课堂总是让儿童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从不会考虑学生的感受,“选鞋子”让儿童找回了自我。教育仅靠枯燥的说教犹如纸上谈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样只会事倍功半,“打麻将”轻松解决了课堂的疑难问题。教师真正爱学生,就应该努力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发展自己。
15.学习即合作。
——摘自《关于“学习”的四个隐喻》
感悟:合作生出智慧,合作产生效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人合作的意识,并学会最大限度地与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从而获得学习的高峰体验,收获最美的果实。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让合作成为课堂学习的常态,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阶梯!
16.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尊重”,“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绝伦”。
——摘自《教育即解放》
感悟:怎样才算是尊重生命?我想:尊重生命的前提是相信生命,尊重最鲜明的特征应该是放手。唯有解放学生,才能生命之花尽情绽放。
17.假如你想“换个花样”创新一下,那一定会被指责,轻点叫“出风头”,严重点便是“邪说异端”。
——摘自《教育的“问题门”》
感悟:死守传统不放的人犹如井底之蛙,他们不愿跳出井口,因此,他们始终看不到天空到底有多大。倘若你告诉他天空比井口大很多倍,他一定会嘲笑你胡说八道、信口雌黄。真是可笑可悲!
18.变革在某些时候不仅需要割破“习惯”、“传统”,也需要割破那颗苍老的“心”。
——摘自《一把教育的“手术刀”》
感悟:很多时候,“习惯”和“传统”是外显的,具有操作性。要打破“习惯”和“传统”也并非特别困难。但是,“人心”始终是隐藏在人的内部深处的,看不见,摸不着,难于控制,却又十分关键。因此,要改变一个人,得首先改变他的思想,改变他的心智。
19.高效课堂正是对传统课堂的推翻和重建!
——摘自《课改的“补”与“建”》
感悟:学会放弃,实质上就是学会选择。人走在错误的道路上,速度越快,离目标只会越来越远,犹如南辕北辙。要想达到成功的彼岸,唯有一切重来,放弃传统的种种经验和套路,从零开始。
20.教育不是让人成为冷酷残暴的魔鬼,也不是再造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而是指向有血有肉的生灵,他们应该拥有一种基本的状态,叫做——“不平静”。
——摘自《平静的绝望》
感悟:《三字经》中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说,教育就是要唤醒每个孩子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并激励他们乐观向上,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生充满希望,在“不平静”中健康、快乐成长!
21.枪打出头鸟,“杜郎口们”理该受到“批评”。
——摘自《课改“泥腿子现象”》 感悟:的确如此,“枪打出头鸟”。但是,总有一只鸟会出头,总有一只勇敢的鸟会被打。因此,当我们下定了决心要课改时,就不要畏惧那黑洞洞的枪口。与其在“传统课堂”里裹足不前,最终憋死,还不如冒着被“枪打”的危险冲出去,在新课改的课堂里浴血奋战,或许还有生还的可能。
22.仅仅有课改的理念,而受困于“方法”,是当今课改遭遇的最大尴尬。
——摘自《不能忽视的“两率”》
感悟: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许多教师当前所面临的困惑,我们缺乏的不仅仅是理念的问题,更多的是“方法”的问题。不解决方法,课改永远落不到实处,无法走进我们的课堂。
23.“把课堂归还给学生”,是一切尊重的起点,也是高效课堂的“开始”。
——摘自《高效课堂是什么》
感悟:把课堂归还给学生,高效课堂才有了诞生的根基,这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放手。
24.好教育从不会因考试而改变,也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
——摘自《从课堂出发》
感悟: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教育不一定是好教育,但好教育一定会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也许,在课改的初期,会有一些波折,甚至会影响到成绩。但我相信,最终一定会获得满意的结果。谁笑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25.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摘自《高效课堂的两个基本点》
感悟:传统课堂总是视“双边关系”为圣旨,生怕忽视了“教”。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又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存在。于是,课堂就成了报告厅,学生多数充当的不过是听众而已。
26.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师就要真正确立科学的教学目的观——教学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教案,而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摘自《教师即开发》 感悟:发展学生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应该担负起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的角色。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好教学。反之,有碍于学生健康、快乐发展的教学就是劣质的教学,应该彻底与其决裂和摒弃!
27.所谓在学生的心灵上写诗,其实写的是“人性”二字,字后支撑着的是“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意义”,不对心灵施暴,也就是意味着从人性的角度,引导孩子认识生命、思考人生,然后才可滋润一生,让他们受用一生!
——摘自《做记忆一生的教育》
感悟:在学生的心灵上写诗,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一个懂得在学生心灵上写诗的老师,一定是一个能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人,一定是一个懂得呵护学生心灵、懂得学生情感需求的人!她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超越于知识之上的东西,是如何善待生命、善待人生的问题。
28.“零教案”可不是给教师们时间“减肥”,而是剔除那些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功效的“赘肉”。
——摘自《“零教案”不是盲目“减肥”》
感悟:想想我们平日里劳神费力撰写的教案,又有多少价值可言?可我们仍然每天坚持不懈地写着,做着这些毫无意义的无用功。有时撰写的教案根本就没用上,实在是一种徒劳。相反,我们几个老师坐在一起,口头交流教学中的问题,或者是产生一些争论对我们才是有益的。
29.教书就是“驯兽”,上课就是“对答案”,然后逼迫学生死记硬背,牛不喝水强按头,甚至会“逼牛吃肉”。
——摘自《逼牛吃肉》
感悟:一个“逼”字足以看出教育的无奈!而“逼牛吃肉”更是对“牛”的摧残!教育走到这步境地,实在是令人震惊。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也有“逼牛吃肉”的现象。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0.让学生动手、动口、动心、动神,只有坚持这样的“解放”,才能生长智慧、展现活力。
——摘自《教与学的矛盾》 感悟:好的课堂,应该是动静结合的课堂。因为灵动,思维才能得到碰撞,才能激起智慧的火花,灵感才能被激发。如果课堂上,学生一个个正襟危坐,却目光呆滞,这样的课堂,即使纪律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可言?
31.在今天的教室里,有多少教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就有多少学生在课堂里痛不欲生。
——摘自《不跪着学习》
感悟:讲台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因此,教师切不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得意忘形,置学生的感受于不顾。这样的老师不仅是自私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32.真正的名师应该体现在对一线教师成长的引领上。
——摘自《剥下“名师”的画皮》
感悟:一语道出一线教师的心声!我们需要的名师,正是能够引领我们专业成长的人,而不是名气的大小问题。
33.能让“每一位”学生,无论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异,都能体会学习的快乐,这才是教师的课堂艺术。
——摘自《名师,不要成为课改阻碍》
感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一个老师如果能让他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的学习,这样的老师就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有资格谈“课堂艺术”。
34.其实,不仅是名师,任何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应该以这样的努力去赢得敬重。
——摘自《向真名师致敬》
感悟: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如何为自己赢得尊严、赢得别人的敬重,李镇西先生为我们指点了迷津。倘若我们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即使我们不是名师,也同样可以赢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35.对于一线教育来讲,教科研应该就是教学本身,它不是专家的“专利”,而是贴近教师课堂和生活的最鲜活的“问题”,只是这样的问题有时候需要我们集思广益,需要花费些时间去分类进行研究。
——摘自《摒弃教科研“花瓶”》
感悟:我觉得教育科研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常态,一种习惯,而不应该带有功利色彩,不能为了考核加分或是晋升职称才去临时抱佛脚,也不能因为遇到困难而半途而废。
36.当某些经验过于狭隘、僵化甚至缺乏人道时,是否应该换一种思维试一试,或许立马会让问题迎刃而解。
——摘自《教师如何能有“三头六臂”》
感悟:经验就像一把双刃剑,有时可以帮助我们轻松解决问题,但有时也会禁锢我们的思维,扼杀我们创新的脚步!
37.山不在高,小课题是撬动学校的“支点”;水不在深,小课题能解决制约学校教学的“大问题”。
——摘自《小课题研究》
感悟:课题研究在于务实,在于它的实用价值,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而不在于课题本身有多华丽。好高骛远、追求虚名是课题研究的大忌。
38.教育是一种信仰,拥有信仰才能拥有幸福。
——摘自《教育是一种信仰》
感悟:人不可以迷信,但一定得有信仰。有了信仰,也就有了人生的目标。作为教师,如果能把所从事的教育看作是生命中的一种信仰,当作是人生追寻的梦想。那么,教师的人生之路将永远是光明的、美好的、幸福的!
39.为了我们的孩子,就算我们当教师的受点委屈行吗?管住自己的嘴巴,少讲点,再少讲点,让孩子们多说点、再多说点!
——摘自《为什么非要限定老师讲多少》
感悟:我常常想,老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少讲一点、让学生多讲一点,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关键是,目前的学生偏偏就金口难开。课堂上,一个个俨然是个听众,甚至是个局外人。所以,我得想办法撬开他们的嘴巴。万一不行,就先“逼”他们说,再慢慢让他们学会主动说,愿意说、爱说,这样我的愿望就实现了。
40.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好教师的价值只体现在“导学”上!
——摘自《“导师”要变身“导学”》
感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就是要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有灵性的,而不是僵化的。
41.高效教师一定是好教师,既然是好教师,那一定怀有责任和使命,为“人”而教;高效教师一定是备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阳光、热情、有责任心,把课堂狂欢视为教学的生命。
——摘自《高效教师》
感悟:一个好教师,首先一定要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引路,让他们健康、快乐地学习着、成长着。不能为了一味追求分数而逼迫学生学习,也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实行“满堂灌”,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压制学生的个性。这样的老师只会招致学生的厌恶,从而导致厌学情绪。这样的教师所在的课堂也一定是低效的!
42.传统课堂教学与高效课堂的最大区别正在于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发现”,传统教师和“高效教师”的区别在于是“施与者”还是“开发者”、激励者。
——摘自《好教师之“好”》
感悟:大道至简。“被动接受”和“主动发现”孰优孰劣?只要尝试,结果自然明了。“施与者”和“开发者”、激励者谁是真爱学生?你我心知肚明,学生心中也自有一杆秤。走出传统课堂的囹圄,解放了自己,也就解放了学生。
43.在高效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就是导演的责任,尽可能调动演员的表演欲望,挖掘演员的表演才华。这个“导”字,鲜活儿传神地给教师做出了角色定位。
——摘自《把责任交给教师》
感悟:教师要当好导演这个角色,就应该相信学生,不在课堂上和学生抢风头,要沉得住气,要耐得住“动”。教师要当好导演,还要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当好导演,还要做到脑中有标(新课标)、心中有本(教材)、眼里有人(学生),精心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开展自学、对学、群学,学会学习。
44.我们总是沾沾自喜得炫耀又有多少学生考上了一本、二本。多少清华北大,可我们从来不曾统计又有多少只“鸟儿”在这样枯燥残忍的学习里,失去了青春、创造和激情。我们今天还有多少只箱子和笼子,关着多少只可怜的鸟儿?
——摘自《养鸟师傅的“应试教育”》
感悟: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今教育仍普遍存在的一种怪现状,这是学生的不幸,也是教师的不幸,更是教育的悲哀!反思!觉醒!痛定思痛,拯救孩子,就是拯救我们教师自己!
45.当我们一边在重复着“自主”的谎言时,一边却又牢牢地把守着课堂,这样的课堂,哪里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而是教师展示技艺的舞台!
——摘自《教师的“占位”》
感悟:“自主”不能成为教师的口头禅,如果仅仅只是“口动”而不行动,即使说上一千遍一万遍,说得口舌生疮,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学生不需要这样虚伪的谎言,他们尚未成熟的心灵伤不起,咱教师也伤不起。
46.心与心的对话的核心是民主、平等。对话式教学以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为基本前提,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走到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关系中来。
——摘自《变味的“对话”》
感悟:心与心的对话,再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倘若能够俯下身子,敞开心扉与学生对话,相信学生也一定把心扉敞开,与教师交流。心灵与心灵地交汇,思想与思想地碰撞,情感与情感地沟通,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情感、爱与责任!
47.让儿童动起来的课堂正是从认知儿童的天性出发,巧妙利用儿童的天性,从而完成了传统课堂无法达到的教学飞跃。
——摘自《利用儿童的“太阳能”》
感悟: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好动的孩子更具有灵性。课堂一旦扼制了孩子的这一天性,必然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甚至凝固。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教师要想轻松达到预设的目标,那无疑比登天还难。
48.教室应该是“生长”的沃土和“成长”的摇篮。
——摘自《教室即成长》
感悟:每一个孩子就好像一粒种子,如果落到了肥沃的土壤里,又有煦暖阳光的普照、和风与细雨地吹拂和滋润,他们一定会生长得茂盛、水灵。反之,如果落到了贫瘠的土壤里,享受不到阳光的亲吻和雨露的滋润,他们一定会长得稀疏、干瘪,甚至长成畸形。因此,教师就是要努力给学生这片沃土,并带给他们阳光雨露,让学生在教室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长成参天栋梁!
49.班规其实测试出了教育者的境界,也考验从教者的教育智商。
——摘自《挑战克拉克的班规》
感悟: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站在大境界上,才能看得更高、更远。普通人看到老了的葫芦,只能想到把它锯开做成瓢舀水用,但是庄子却能想到把它绑在身上,畅游于大海之上,这就是境界的问题。教师的境界高远,才能看到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在制定班规时才能不拘泥于课堂行为规范,在运用班规时才不会循规蹈矩。
50.巧借“问题学生”解决“学生问题”,通过引入班级竞争,唤醒沉睡的心灵,并促使他们一步步、一点点走向人生成功的体验,从而也使自己的办学柳暗花明。
——摘自《巧用“问题学生”资源》
感悟:“尺有多短、寸有所长”。“问题学生”也有问题学生的优点,教师要做的就是努力放大“问题学生”的优点,并通过激励、竞争等多种方式,让“问题学生”走出问题的牢笼,挣脱问题的枷锁,重新找回迷失的自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长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李炳亭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buqima
齐家兰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107583444
儿子听完我的课,大呼过瘾
梁恕俭
第一次正儿八经地给儿子(初二)辅导作文,儿子听后“大呼过瘾”。现将自编的“教材”展示如下,并附“看点”与“用意”,语文老师可以推荐给学生读读(每篇教材都含链接)。
教材1.奇文共欣赏:执著(西城区初三“一模”作文题)
看点: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作者巧妙地以小泥人过河来比喻承受洗礼实现梦想,这个比喻很贴切,关联的喻体也很形象。是啊,对岸是天堂,想到达天堂就要经过炼狱,而小泥人过河中的所有痛苦正是追求理想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在蚕食消磨的过程中,“执著”是至关重要的,撤退是残缺,迟疑更痛苦,只有勇往直前坚定执著才能向梦想靠近。值得注意的还有,天堂里的“花草、小鸟”也要经历磨炼——只有让“生命的激流荡清肉体上的浊物”才能“让灵魂保留一颗金质的心”。此等立意,是多么高妙!此文多次发表,2009年12月发表于《初中生》课程·资源“作文导与练”栏目时,梁小平总编专门撰文予以点评。
用意:让学生明白,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写。
教材2.同题作文: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
看点:一位作风正派的女老师突然在博客上写了这么一篇文章,题目是《和丈夫以外的男人贴胸而眠》,开篇坦诚赤裸,内容大胆挑逗,以细腻的文笔描摩床上风月,正当读者想入非非胡乱猜测时,“坏儿子,你又尿床了”,文章戛然而止,读者恍然悟笑。读史然的这篇文章,我一直在猜测,这位与作者关系亲密的“你”到底是谁呢……
用意:一个题目,三种写法,条条道路通罗马。
教材3.校园情感:流泪的红蜡烛
看点:15根生日蜡烛,分三次点,穿插回顾三段时光,使得文章结构浑然一体。这是张子妍在《流泪的红蜡烛》(此文在《少年作家》发表)的首创。后来,好多同学在作文中“点过蜡烛”,可效果不是东施效颦就是画虎类猫。前段时间,郭豫蒙在《成长见证的可贵》一文中,成功借鉴这一框架模式,我称赞她:“借鉴得‘出于蓝而胜于蓝’,挥洒自如,后来居上。其实,好的构思,首创者固然值得钦佩,而善于拿来模仿者更值得学习。”
用意:框架可借鉴。如,《家教轶事:墙内开花墙外香》
教材4.怎样写材料作文:“尊重使人(我)自信”
看点:系统阐述什么是作文,怎样来“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对作文“立意”的讲解深入浅出,容易理解……
用意: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教材5.作文讲堂:如何写好《成长见证的可贵》
看点:考场作文要注意三点,一是扣题,二是扣题,三是重视前两项。那么到底如何扣题呢? 本文给你答案。
用意:明确“作文扣题”的基本要求。
教材6.作文赏析:成长见证泪水(挫折)的可贵
看点:前篇是“例题”,这篇是“练习”。
用意:直观呈现作文的选材与立意。
教材7.同题作文:心愿(东城区初三一模作文题)
看点:《心愿》好写,但想写好却很难。此文反其道而行之,借鸟眼观世界,借鸟语诉哀怨,借“小主人”的成功反衬遭囚禁的苦楚。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鸟即人,人如鸟,冲刺迎考的初三学子甚至连鸟也不如。作者的情感埋藏在平实的叙述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到“今晚家里又只剩咱俩了”,谁不会同病相怜?读到“把教科书撕得粉碎”时,谁不觉得畅快!文喜看山不喜平,好文章不是“竹筒倒黄豆”,好文章是山重水复后柳暗花明,好文章是铺垫渲染后引发共鸣。结尾的“我想飞,想有一次真正的飞翔……”更是余味悠长,令人感叹。
用意:学会变换视角,反弹琵琶。
教材8.考场作文:谁的眼泪最幸福(10篇)
看点:一位教授看完此文后留评:一个老师愿意花这么多时间把学生的作文及评语敲入电脑,发于网上,得到众人关注,我想学生若能体会到老师这片用心,一定会有人感动得流泪,那眼泪,就是最幸福的。
用意:阅读欣赏,布置“作业”,供学生点评。
教材9.故乡的冬:谁能想到这是初一学生写的 看点:此文写得非常精彩!
用意:用同龄人作榜样,激励作用最强。
教材10.下水作文:但求耕耘,莫问收获
看点:此文光在卷首就发表5次!
用意:让学生知道写作无尽无休。
第二篇:点滴感悟
点滴感悟
一、有人说看动画片是幼稚的行为,可如果卡通片只能搏人一笑的话,那为什么唐老鸭、米老鼠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经久不衰?每部经典动画片都会阐释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轻松的氛围中给人以启迪。如《足球小将》、《棒球英豪》就告诉我们成功是用汗水换来的,坚持到最后一刻就会发生奇迹等道理。这比起家长苦口婆心的说教更有实际意义。
二、天才是心智比他人开发得较早的人。他们比别人能更考虑未来,存在忧患意识,从而更自觉学习。所谓先学者为师,我们与天才之间的差距在于掌握知识的时间先后。
三、现实生活中,人们只注重你工作的结果而不看过程,这是现代人优胜劣汰的方式。但,自己更要注重过程而不必太在意结果,做到问心无愧,尽力就好。
四、当遇到挑战性的事情时,和朋友在一起常常可以使你勇敢的面对它。这是由于对朋友的信任可以转移自己的害怕的缘故吧。因为在一起而增添了勇气,这就是朋友的价值之一。朋友之间的贫富差别在于情的付出有多少,而不是金钱关系。不过,凡是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总被别人的意见左右。
五、人为什么活着?我常在想这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为此,我的答案是:
1,人为体验而活。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体验生活,感受世间万物。人也就是在这些体验中成长起来的。
2,人为别人而活。这个说法乍听有点奇怪,但不难理解。一个人的存在就是生产东西,比如快乐、物质等等,为他人服务。但与此同时,他人也为你而活,所以不必感到不公平。任何一个人如果死了,总会有人伤心难过,何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千万不要藐视自己的生命。
以上是平时想到的许多感悟中有幸在记忆中残存的,若不再写出来,恐怕就要淡忘了。
第三篇:感悟点滴
感悟点滴
这段日子,我的脑海中一直萦绕着些许感触,总想写点什么。坐在电脑旁,缕着纷繁复杂的思绪,希望将实习旅途中的每一次感动,每一点快乐,每一丝成长记录下来,这样,当我离开钟楼,离开淄川,不管是穿梭于宁静的象牙塔,还是步入新的工作岗位,依然可以微笑着回忆那些青葱岁月中的点点滴滴。
我爱着这群警察,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在每一个日出日落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也许在大多数时候,他们并不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冲锋陷阵、除暴安良,但是在每一个需要他们的岗位上,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都说一种事物接触久了会厌倦,但是进入警院近三年来,每天穿着这一身藏蓝,看着大家齐齐“撞衫”,我却越发的喜欢。未进警院之前,看见那些穿着警服的警察们是崇拜,当自己着上警装时是忍不住的欣喜。而如今,我已经走过了崇拜和欣喜这些情绪,穿着警服,感受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穿上它,就等于背上了人民的平安,背上了社会的稳定,背上了祖国的安康。
曾亲眼见过一名民警连续两天两夜加班,两眼通红的又出现在工作岗位上,曾亲眼见过一名群众在派出所大嚷大叫,民警一次又一次的耐心劝说,曾听所里人讲过,一名民警在检查企业消防时企业主放出了两只藏獒……也许说起起这些事情,很多人都会说:谁让你们是警察呢。是啊,警察就意味着更多的奉献和付出,也正是这样,才让这支队伍,在一次次善与恶、是与非的较量中,在生与死、血与泪的考验中厚积薄发,无往不利,从而赢得最后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最坚挺的脊梁。
实习近平两个月来,对警察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不羡慕普通大学里的逍遥自在,也从不屑时尚女郎的浓妆艳抹。每天在电脑旁敲打着各种各样的文字,看着照片中群众一张张笑脸,心里总是暖暖的。虽说自己还不是一名真正的警察,但是那种“警察情结”却是越来越浓重,根植在心里,不动摇。又到了生机盎然的三月,又到了姹紫嫣红的季节。今天的我像一棵刚刚伸展枝丫的小树苗,在和煦的阳光里努力将根茎深扎进公安工作的土壤,努力汲取来自四面八方的甘露,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结出香甜的果子。在这些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心灵去感悟的日子里,我认识了许多奋战在公安一线的民警,虽然短暂的129天实习时间在人生中不过白驹过隙般匆忙,但他们在我的心中却会刻下永生。
第四篇:点滴生活感悟
用宇宙大局的观点看世情,看人,看物一切皆渺小,用居高临下的角度看问题,一切皆不是烦恼,拥王者霸气,具男子气概,包容天下事,迎难事攀高峰,我就是要不断的超越自己,信心足,目标远,我定能实现。加油!GOGO.应该好学,努力去学。生活就是你付出的多些得到的更多。
最近好像质变了,像是醍醐灌顶,突然用太过理性的心思去看待这个世界和自己的生活,任何事情跳出逻辑的圈子宏观的去分析,总能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只是有时候太过理性的分析总感觉少了那么些人情味,达尔文老先生是真niubility,他归结出的自然最本质的现象放之四海而皆准,放在人类这个高级物种身上同样,只是表现的相比与动物界稍显委婉,但本质是一样的,弱肉强食。
每个人,以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生存者这个世界上,很多人犯了致命的错误,那就是用自己的思维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而少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去体会,其实这本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但转嫁在高智商的人类行为中这样做貌似收益的是自己其实自己是最大的受害者,当然并不是要求自己去光为别人思考,而是应该更加强大自己,在自己得到利益的同时恩泽于他人一些,这是一个双赢的社会,唯有这样才能更深远的成功。
怎么算是强大自己那?硬件与软件兼修,健康,知识,心理素质,一样都不能少,生在21世纪信息爆炸,计算机网络,我们享用了很多人类的高科技成果,我们从大学开始熟悉接触网络,游戏,对这种虚幻的事物难有抵抗性,周边的很多人沉迷于网络,看到网络上不同层次的信息心情变得异常浮躁,游戏消耗了大量的时间,而很少去学着和人沟通,与人交流,我认为这是走进一个误区,我们是生活在现实中的,应该更多去和人接触,了解人认识人,增加学习能让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活的更好的本领,网络计算机其实是我们更好的生活的辅助工具,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的机器学习知识的便捷途径,不要把他们摆放在错误的位置成了生活的依赖。
看看总结的这些,其实都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是我和我的朋友是不是都陷在这个圈子里那,还好认识的还算早,努力干好工作,多学,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
第五篇:感悟点滴幸福
感悟点滴幸福
幸福,一个古老而又恒久的话题,一种简单而又微妙的感觉,是人们一生的追求,是我们说不出的感受,但她藏在每个人的心里。
——题记
又是一年阳春时,虽说这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时节,可是阳光还是那样霸道地照在大地,浸入人心。窗外明媚地洒满一地,含苞待放的花蕾正在孕育绚烂的笑靥,柳条偷偷地吐出点点嫩芽,靠在树下的椅子上,闭目养神,阳光透过树枝斑驳的洒在身上,暖暖的很惬意,很幸福。
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与世无争,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
幸福是“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一生誓言,我愿今生起誓,当我们白发苍苍时,依然是你我相携,依然是你我蹒跚地走在夕阳下,依然是你我相视而笑。
幸福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渴望,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理想,是“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惊喜。
幸福是工地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豪迈,是“万丈电塔平地起”的成就感。
幸福是……
幸福是一种感受、体验,个中滋味难以描述。病榻上一句亲朋的问候;路途中一条“注意安全,一路顺风”的短信祝福;工地上一句“兄弟,戴好安全帽”的提醒话语;……。记得刚上班的时候,面对家人都不太了解的电建工作,他们太多担忧,但最关心,还是你的身体,你的安全,每每打电话或是发短信,都会说一句,“去工地,一定要注意脚下的路,周围的环境,安全最重要”;每当从家里坐上开往工地的大巴,总会收到爸爸发来的“姑娘,你坐的是晋Mxxxxx车,不要睡着,看好东西,到了告诉我一声”的短信。有的时候还会嫌他们烦,但这种殷切的关怀,深深的叮嘱,丝丝的担心,都能给你带来小小的幸福。
怎样我们才能幸福?有人说要懂得欣赏,欣赏任何事物美好的一面,那样我们就能收获到幸福;有人说要懂得尊重,尊重他人,才能获得相应的尊重,那样我们会感到幸福;有人说要坚强执着,工作中,坚韧地面对一切困难,生活中,执着着寻找着幸福;淡定坦然,积极进取,拥有愉悦的心情,抱有平衡的心态,用童年的眼睛看待世界,用真诚的态度对待别人,用宽阔的胸襟去处理事情,我们就会永恒地拥有幸福。
而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是家人能够在身边的渴望,是工作能够顺利的愿望,是父母身体健康的期望,是朋友相互关爱的氛围等等,等等。
幸福,很简单,很平凡,只要你有梦,只要你愿意,幸福就在不远处,点点滴滴地围绕在你身边。
让我们怀揣梦想,追求未来,领略幸福吧!
孔雅琳
25岁
越南河静项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