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
“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组委会第一批
推荐书目
首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简称“书博会”)于2015年10月16日在贵阳孔学堂开幕,2万余种国学类图书集中在此展出。“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组委会作为“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第二站“走进贵阳”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参加了本届国学图书博览会,并向广大领导干部和国学爱好者隆重推荐了一批干部学国学图书。
据悉,本届书博会是目前我国唯一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同意,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民间,融入社会为目的的专业博览会,是国内第一个国学类别的专业图书博览会。
1、《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用典》人民日报评论部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2月,定价:39
元。
【图书内容简介】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多处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据此,人民日报社特别组织编写《习近平用典》一书,旨在对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引用典故追根溯源的同时,并究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以期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文章)精神,准确理解总书记的思想精髓。《习近平用典》由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主持编写并作序,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组织撰写解读文字。全书共分为13个篇章,即敬民篇、为政篇、立德篇、修身篇、笃行篇、劝学篇、任贤篇、天下篇、廉政篇、信念篇、创新篇、法治篇和辩证篇。该书从习近平的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每则典故采用解读、释义结合,解读部分阐述了习近平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解说古典名句的出处和义理。
2、周桂钿:《中华传统文化与为政智慧》
周桂钿《中华传统文化与为政智慧》,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年2月,定价18
元。
【作者简介】
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是秦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和中国传统科学等。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个人著作20余种,合著多种。主要著作有《王充哲学思想新探》(1984)《董学探微》(1989)、《虚实之辨》(1994)、《秦汉思想史》(2000)、《中国传统政治哲学》(2001,合著,主编,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成果,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并在韩国翻译出版)、《中国儒学讲稿》(2008)和《秦汉思想研究》(全7册)等。
【图书内容简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树立文化自信。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潜藏着深厚的为政之道。《中华传统文化与为政智慧》一书将中华传统文化与为政之道相结合,分别从以民为本、为政以德、和而不同、浩然正气、义利之辨、知行合一和尊贤使能七个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旨在使中华传统文化中俯拾即是的为人之要、处世之要、治理之策,成为当代领导干部修齐治平的智慧之源。
3、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5年4月,定价38元。
【作者简介】
陈来,现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科委哲学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朱子学会会长。先后出版的著作有《朱熹哲学研究》(1988)、《朱子书信编年考证》(1989)、《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1991)、《宋明理学》(1992)、《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1996)等30余部。其中,多部著作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日文、韩文等。曾先后获得中国图书奖二等奖(1992)、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2)、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2003)等多种奖项。
【图书内容简介】
轴心时代中华文明形成的基本价值成为引导中华文明后来发展的核心价值。经过轴心时代以后两千年的发展,中华文明确定地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偏好,举其大者有四: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社群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中华文明核心价值所强调的仁爱原则、礼教精神、责任意识、社群取向,以及对王道世界的想象与实践,贯穿于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彰显出中华文明对关联性、交互性伦理的特别重视,以及对多样性和谐的特别推崇。中华文明的这些价值原理不仅在前现代的东亚世界被广为接受,在当今时代,对建立关联社群、合作政治、和谐世界,仍具有普遍的意义。
4、王杰主编:《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
王杰 主编 《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共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5月,368元。
【作者简介】
王杰,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哲学教研室副主任,领导干部国学论坛及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活动发起人,领导干部学国学(gxjt2014)官方公共微信平台创办人。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实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常务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兼宣传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多年来,先后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文史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杂志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及图书评论170余篇。出版著作有《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2000)、《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论稿》(2011)、《荀子注释》(合著,2001)等,主编《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领导干部国学课二十五讲》和《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箴言》等。曾获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优秀教师”、中央党校“优秀教学奖”。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录了国内外普遍公认的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及部分海外著名专家学者季羡林、许嘉璐、袁行霈、张岂之、李学勤、周桂钿等人的近百篇文稿,《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套装共4册)》按所选内容不同,共分为四大板块:总论篇、国道篇、国学篇及国艺国术篇。宏观阐释国学、中国文化等方面的文稿放在总论篇;儒释道等方面的文稿放在国道篇;经史子集等方面的文稿放在国学篇,书法、绘画、民俗、中医药等方面的文稿放在国艺国术篇。全书既有以汉文化为主的儒释道方面的内容,也有介绍少数民族儒释道医方面思想的文章;既有对诸子百家思想的介绍,又有对经史子集的娓娓道来;既有宏观性的论说,又有微观性的阐释;同时还包括礼乐文化、遗产保护、书籍汉字、教育法律、语言文字、诗歌文学、戏曲小说、中医中药、书法绘画、戏曲建筑、民俗节日、天文历算、文房四宝等,可谓是一部了解国学知识的百科全书,目的在于向广大领导干部推荐一部适合阅读和普及国学知识、国学素养及为政道德素养方面的书籍。
5、叶小文:《文明的复兴与对话》
叶小文《文明的复兴与对话》,孔学堂书局,2015年,定价58元。
【作者简介】
叶小文,1950年生,湖南宁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学博士,韩国东国大学名誉博士。曾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等职。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主要著作有《多视角看社会问题》、《宗教问题怎么看怎么办》、《化对抗为对话》、《把中国宗教的真实情况告诉美国人民》、《从心开始的脚步》、《宗教七日谈》、《小文百篇》和《望海楼札记》(中、日文版)等。论文《社会学否定之否定的进程及其内在矛盾》曾于198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论文奖。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以“文明的复兴与对话”为主题,分为“文化自信 文明复兴”、“以和为贵 文明对话”和“文化根基 价值支撑”三个部分,共47篇文章。“文化自信 文明复兴”部分,叙述了中国人增强文化自信,成于民族复兴进程中。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肩负着推进一场新的文明复兴的时代使命。中国文化既有自信也有他信,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因应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要求。“以和为贵 文明对话”部分,阐述了“内和乃求外顺,内和必致外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也真诚地期盼各种文化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共建和谐世界。“文化根基 价值支撑”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哪里?在传统文化里。但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过去没有、现在也不能把我们带进现代化。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支撑。
6、李军策划 赵宇飞主编:《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李军 策划,赵宇飞 主编《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孔学堂书局,2014年,定价
68元。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为主题,围绕文化自信与中国梦,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的培育,文化自信与中国未来等问题展开。主要选取了章太炎、梁启超、马一俘、陈寅恪、胡适、钱穆、林语堂、张岱年、费孝通、汤一介、李泽厚、李学勤、王蒙、许嘉璐、仲呈祥、梁衡、张西平等大家硕儒和当代学人的相关篇目编辑而成。该书是国学研究的成果集纳,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诚意、正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境界,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到“见贤思齐”、“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省吾身”、“君子慎独”的修身之方,“孝悌忠信”、“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忧后乐”、“舍身取义”的爱国情怀等,每个篇章都闪烁着传统文化的精神之光,是一部认识国学、弘扬传统文化的好书。
第二篇:读国学经典 行素质教育
读国学经典
行素质教育
在今年的读书活动中,我选择了阅读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至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化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读国学经典,在让思想自由驰骋,精神旷达美丽,成就清新高尚人生的同时,我想,教师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把国学精髓融入到我们的素质教育工作中去,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从阅读经典中受到中华文化的教育,以指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其修身养性之功效。
有理由吗?有。
第一、国学经典教育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小学生素质教育离不开国学经典教育。因为国学经典教育能够“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引导小学生从小就能够求真、从善、爱美,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道德理念,是历代仁人志士千锤百炼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经典,不仅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当代青少年学生 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一个文明的民族,必须借助于它的“经典”来承载其核心价值。著名学者杨叔子说:“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概念而非遗传基因的概念。基因只能决定是什么种族,不能决定是什么民族;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就没有这个民族。”从小学生阶段开始推行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传承文化命脉,增强民族自信心;有助于他们感受古人情怀,培植爱国情操;有助于他们继承优良传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他们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国学经典中的人格风范能够提升小学生的人格品位,提高审美情趣;国学经典中的“和合”思想有利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国学经典中的荣辱观具有立人导行的功能。
第二、小学生素质教育是国学经典教育的必然归宿。中国国学经典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代表某一时期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是我们祖先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活化石。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学经典。无论通过口耳传诵抑或是其他方式,国学经典都是需要代代相传的。而小学生阶段是接触国学经典的初始阶段,是引导小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最重要时期。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小学生素质教育,摒弃了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和逼迫式学习,为国学经典教育创设了平台,提供了载体。从当前各地各学校轰轰烈烈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素质教育成了国学经典教育的必然归宿。
第三、通过国学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国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但在当今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文化信仰失落与危机问题。由此,导致的是社会和国家凝聚的危机。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而传承文化命脉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全
民族的进步,应该说是起着关键的作用的。对于个人来说,从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了解学国学经典,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全面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责任感;可以促进学生对古代哲学、历史及其他文化知识的了解,启迪思维,增长智慧;可以继承和发扬古代先贤那种严谨踏实和勤奋不已的治学精神,提高人文学术创造力;可以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懂得社会伦理道德,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先人后己的处世态度。对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小学生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人生修养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
第四、以国学经典教育促进小学生素质教育。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小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国学经典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学生抓起,用祖国优秀的国学经典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不啻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尝试。这一远见卓识的做法,将国学经典教育与小学生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收效显著。
第五、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加强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提高人的素质,离不开本国传统的国学经典的教育、滋养、启迪与熏陶。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小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培养高度的责任感;让小学生学会“自强不息”,磨砺坚强的个人品格;让小学生懂得“厚德载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国学经典的诵读、传播与接受,有利于小学生道德完善、人格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小学生养成尊重他人、讲求合作的良好品格;有利于小学生讲信义、重信誉、言行一致的品行的养成,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取信于
人。国学经典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有利于小学生养成执着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高尚品德。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念,有利于小学生的创造意识、自信心的树立,有利于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的形成。其他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直不阿的正直人格,宽容大度、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和为贵”的处事理念,“将相和”的君子风范,忍辱负重、逆境成才的良好心理素质等等,都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和品格形成的精神养料,它可以激励小学生积极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自觉地树立高远的志向,培养高尚的情操,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 21 世纪的竞争需要。
第三篇:国学经典《行节俭》资料
国学经典——行节俭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清代·朱用纯《朱子家训》
注释:缕:线。维艰:非常艰难
一碗粥一碗饭,应当想想来处不容易;半根丝半根线,要常常想到得到这些东西很艰难。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修身:修养身心;养德:培养品德。
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cánɡ
足国之道,节用民裕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荀子·富国》
注释:足国:使国家丰足。裕民:使人民富裕。
臧(cánɡ):通“藏”。其余:指富余的财物。
使国家富足的办法途径是,节约用度,使百姓富裕,并且善于储备那些节余的东西。节用以礼是指以礼节制上者,不使他们奢侈无度,以避免加重人民的负担;裕民以政是指平政爱民,轻赋税省徭役,使得人民得以温饱而有余裕以增加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补充资料:
朱用纯(1627-1698):这是其原名,又叫朱柏庐。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今昆山市),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全书仅524字,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
《诫之书》: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全文短短八十六字,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富国》:是荀子论述其经济思想的文章。本段重在说明礼法等级对于协调人们关系的重要。
国学小故事:
季文子行俭
季文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重臣。但是,他一家非常朴素。他的妻子穿着普通,他家的马匹从不喂精细的饲料。同朝为官的仲孙它很瞧不起季文子的做法,他对季文子说:“你是鲁国的重臣,位高权重,然而,你的妻子从来没有穿过华美的衣服,你的马匹也没有吃过精细的饲料。国人都非常敬重你,可你不觉得这样做有失国家的体面吗?”季文子回答说:“先生错了!国人大都过着简朴的生活,我身为朝廷重臣,又有什么理由让家人去奢侈呢?何况,我听说过有以德行为国家长体面的,没听说过以家人的奢侈为国家长体面的。”后来,季文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仲孙它的父亲孟献子,孟献子听了非常生气,当即把仲孙它找来,让他闭门思过。经过七天的反省,仲孙它深受教育。从此,他以季文子为榜样,也开始过上简朴的生活。季文子知道后,说:“知错改错,才能有所作为啊!”不久,仲孙它被升为上大夫。
第四篇:《国学知与行》判断题
2011年《国学知与行》考试及答案
判断题
1.“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之外,再加《乐经》。(√)2.《大学》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的孔子关于“初学入德之门”的讲解。(X)3.孟子以“人性恶”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X)
4.《论语》是孔子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首创语录体。(√)
5.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基础,而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6.老子指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而且揭示了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规律。(√)7.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性好利而恶害。(√)
8.《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9.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被尊为“亚圣”,他们合称孔孟。(√)
10.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11.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12.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
1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14.二十八星宿指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X)
15.《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16.道家学说是道教创立和传承的,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X)
17.《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18.古时,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
19.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0.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X)21.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X)
22.《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X)
23.科举中“连中三元”指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状元。(√)24.《康熙字典》是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的著述。(√)25.“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X)26.《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2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2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孔子和孟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2.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创始人。(×)
3.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
4.《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5.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基础,而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6.道家学说是道教创立和传承的,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7.《大学》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的孔子关于“初学入德之门”的讲解。8.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9.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性好利而恶害。(√)
10.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判断题
1、儒家被列为九流十家之首。(1)
2、孔子的思想以“和”为核心。(X)
3、孔子的思想在政治上继承东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X)
4、儒学不仅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髓。(1)
5、孔子主张学习内容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1)
6、范蠡是越王勾践时的大将军。(1)
7、吕端是南宋时的贤臣。(X)
8、伯夷与叔齐是殷朝末年人。(1)
9、伯夷与叔齐是亲密朋友关系。(X)
10、蒋琬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臣。(1)
11、“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是对老师学问的赞美与推崇。(1)
12、《论语·乡党》中言“唯酒无量”是指孔子酒量惊人。(X)
13、《论语》中认为,学诗可以培养集体观念。(1)
14、“过犹不及”出自《道德经》。(X)
15、“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出自《孟子》。(X)
16、“吾日三省吾身”出自颜回之口。(X)
17、“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语出《孟子》。(1)
18、“逝者如斯夫”中逝者是指死去的先烈。(X)
19、“过犹不及”是指事情做过了头就不好了。(1)20、“脍不厌细”是指鱼肉不嫌切得细。(1)
2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出自《论语·乡党》。(X)
22、“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出自《论语·子罕》。(1)
23、孔子是在楚国闻《韶》乐。(X)
24、孔子认为,无论什么原因,只要“父母在”,都应“不远游”。(X)
2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后半句是指小人总是忧愁不安。(1)
26、《论语·子罕》中提到,孔子有固执己见的毛病。(X)
27、佾是指古代的舞蹈,每行八人为一佾。(1)
28、“君子周而不比”是指君子不喜欢与人比较。(X)
(×)(√)
29、“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语出子路。(X)30、“礼之用,和为贵”出自《论语·学而》(1)
31、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X)
32、“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X)
33、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X)34国学是指过去的学问。(X)
35数千年来,中国人做学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1)
36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其中以经部、史部为主。(X)37简而言之,国学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1)38国学一词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的学术名词。(X)39训诂学是中国人做学问的一种理论和方法。(X)40国学是中国人的性命之学。(1)
41诸子百家思想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X)42国学主要是文献之学。(X)
43国学中的每一种学问都有不完美之处。(1)44道家与道教本质上是一回事。(X)
45不了解儒家就不能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与精神源泉。(1)46现如今,我们可以将国学精神搬来作为时代精神。(1)47近代陈独秀曾提出“整理国故”以“再造文明”。(X)58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知识共同体。(1)49文学性较强是《孟子》的一大特色。(1)50《孟子》仍是语录体著作。(1)51孟子认为“人皆可以尧舜”。(1)52“仁者无敌”一词出自《论语》。(X)53孟子认为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当别人的老师。(1)
54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基础,而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1)
55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1)
56《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1)
57孟子以“人性恶”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X)58庄子为春秋时宋国蒙城人。(X)
59庄子所持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1)60庄子具有通达的生死观。(1)
61庄子主张在精神上逍遥自在,但在形体上需要有所约束。(X)62庄子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1)63司马相如是今天湖北人。(X)
64一个人的成就是可以由他的生活态度来决定的。(1)65庄子认为不应该勉强别人去成功。(1)
66道家主张削弱人的个性,以求得人的共性上的和谐。(X)67儒家强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X)68庄子从不借鉴儒家的观点来阐明自己的主张。(1)69道家学说是道教创立和传承的,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X)70韩非子是春秋时期韩国人。(X)71.“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之外,再加《乐经》。(1)72.《大学》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的孔子关于“初学入德之门”的讲解。(X)73.孟子以“人性恶”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X)74.《论语》是孔子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首创语录体。(1)
75.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基础,而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1)
76.老子指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而且揭示了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规律。(1)77.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性好利而恶害。(1)78.《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1)79.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被尊为“亚圣”,他们合称孔孟。(1)
80.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X)
81.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1)
82.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1)
8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1)
84.二十八星宿指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X)
85.《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1)
86.道家学说是道教创立和传承的,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X)87.《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1)
88.古时,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1)89.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1)
90.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X)91.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X)
92.《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X)
93.科举中“连中三元”指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状元。(1)94.《康熙字典》是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的著述。(1)95.“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X)96.《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1)
9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1)9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1)
一、判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
1、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正确
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错误
3、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错误
4、孔子认为学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正确
5、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见于《学校》、《取士上》和《取士下》三篇中。(正确
6、王夫之认为所谓后天之性就是指人的自然之质。(错误
7、黄宗羲和王夫之开创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正确
8、《对贤良策》提出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其教育作用是: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待教而后善。()错误
9、梁启超把教育看作是振兴民族精神的最重要的途径。()正确
10、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正确
11、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正确
12、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正确
13、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正确
14、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正确
15、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错误
16、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正确
17、《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正确
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错误
19、颜之推主张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树立一定的威信,不主张父母对子女的慈爱。()错误 20、《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错误
一、判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
1、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正确
2、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正确
3、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错误
4、“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错误
5、颜之推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正确
6、“行可兼知,而知亦可兼行”是王夫之的知行理论。()错误
7、“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黄宗羲的《习性诸论》。()错误
8、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错误
9、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正确
10、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正确
11、“道无定体,学贵实用”意思是修道不讲固定的形式,学习贵在适用。正确
12、乐可以使人心向善。()正确
13、颜之推是宋朝文学家、教育家。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等错误
14、“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勤学好问,使自己的知识达到广大而深入精微的境地,以提高自身修养。()错误
15、王夫之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与思结合。()正确
16、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错误
17、孔子认为学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正确
18、颜之推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正确
19、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错误
20、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正确
五、判断题
1.“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2.《论语》是“四书”之一。(√)3.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X)4.至圣是孔子,亚圣是孟子,他们合称孔孟。(√)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6.《论语》是一部对话体散文。(X)
7.孟子以“人性恶”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来阐述了教育的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X)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9.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X)10.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11.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X)
12.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13.《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X)
14.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15.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16.“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X)17.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X)
1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20.《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一、判断题
1、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
2、《论语》是“四书”之一。(√)
3、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4、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5、“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6、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7、“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8、《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
第五篇:《 国学知与行》心得体会
《 国学知与行》心得体会
上花小学 周文玮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我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很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像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学习《国学》有以下感悟: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