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以及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1 22:4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以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以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以及对策研究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以及对策研究

摘 要:实践教学能让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因此,其历来是大学生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高校在这一领域内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实践资源匮乏,实践经费缺乏,教师经验不足。本文意在对学校、社会资源整合,实践教学内容规范,教学基金、专项经费的设立等进行探索。打破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促进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

以实践操作为基础,以教师指导为前提,学生通过课程实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分析探索、阅读原著等途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知识获取、素质与能力提升,这种综合性教学行为就是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本质涵义。是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的主要构成部分,想提升教学效果,必需展开实践教学。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权威机构公布的调研结果表明,国内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年龄普通偏低,有超过60%的思政理论课程的老师在40岁以下。在这些教师中,因为大部分人对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奋斗历程的理解与把握,难以或暂时还未达到相应的深度。他们基本上是从学校毕业,在学校上岗,成为思政理论课教师。也就是说,为数众多的教师事实上是由学理论变成教理论。这就必然导致其相应的实践经验不足。这一课程的大部分教师甚至很长时间没有亲身融入校园之外的社会中,没有培训、考察、参观锻炼机会,从而表现为实践技能不足,对教学效果形成影响,进而从本质上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内的实践教学难度。而思政理论课的本质特征表现在,现实针对性强、变动性快、政治性强,对于任课的老师来说,必需要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及明显的业务能力。同时,这一领域内,教师同样必需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现状,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新情况要及时了解、掌握;对学科动态以及全球相关领域内的重大事件、焦点问题等必需要有效把握其涵义与基本观点倾向。适时亲身融入社会实践,就此增强自身的认识水平、更新理论思维,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唯有如此,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与实际紧密相联,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目标,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指导。

(二)专项经费不足

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关键在于,没有形成正确的实践教学理念,对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功能、意义关注不足。比如,有些人以为,大学生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大多属于现实社会生活层面的普通标准,抑或属于人的内在意识、社会、自然界等层面的一般规律等。进行此类教学,只要把相关理论知识在课堂内让学生阅读理解就行了,不必兴师动众,搞什么社会实践,这样的实践没有现实意义,劳民伤财,也没什么效果。究其本质来看,这些错误观点以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外延过大,不像专业课一样,可以在相对较小、固定的实习单位、实验室内展开,必需要有更大范围的课堂,才可以满足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需要,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无疑有更多的困难与困境。因此,对此类实践教学的投入存在一种迟疑或怀疑态度。久而久之,就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投与不投没什么区别。这样的错误思维想要扭转,非常因难。

(三)实践教学基地不足

不少单位以为,让学生到单位搞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等,会产生更多经费支出,造成人、财、物力紧张,认为这样是自找麻烦。因此不愿提供实习基地、岗位给大学生。而前文所说的教师经验不足,也难以有效联系到实践场所,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又少之又少。所以,导致这一实践教学基地的存在与使用并不稳定。

三、提升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设立教学基金与专项经费

开展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会必然产生相应的接待、食宿、门票、交通等方面的费用投入。基于这种现实需要,相关高校、政府机构有必要拔付相应的资金,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域内的专项经费,而且,必需要实行专款专用,确保实践活动可以如期、全面展开。与此同时,作为教育主导机构,高校必需强化这一课程的教师自身实践投入,让教师先从自身做起,强化教学实践基本功。也就是说,设立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专项基金,指定专人负责这块工作的运行,确保有限的资金能有效的运用于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考察、社会实践、教学成果奖励、业务进修、经验交流、教学培训等方面。让这一课程的任课教师首先可以全面提升学习能力、增长见闻,提升其教学基本功,以此来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相契合。

(二)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教学合力

事实上,提升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水平,如果只依据大学自身的力量,根本难以完成。有必要运用、调动大学校园内的既有教学资源、教学力量。和学校所在地所有能够利用的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结合,把参观考察、专题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社团活动、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和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全面融合,以此来实现教学实践工作的通盘考虑、综合设计。

(三)设立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稳定的教学基地可以有效保证大学生实践教学需要。因此,学校、政府机构宜与有关单位展开教学合作。把政策、技术提供给相关单位,融入单位发展与人才培养工作;换取单位这一有效的实践基地,服务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需要。以此实现互利互惠。并且,要寻找一种长效机制,确保这些基地的稳定性。对于外语类、师范类专业,学校、政府更有必要牵头,进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联络,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亲友所在单位、部门,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从有效性来看,后者的成功可能性更大。而且对于学生的人生安全,实践效果都有良好保障。

四.总结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成长具有决定性功能,对正处人生转折期的高校学子而言,至关重要。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增强他们对于社会事件、人生发展关键步骤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与分析能力。提升他们的事非辩别能力。要打破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困境,必需由学校、政府、教师、实践单位等方面多管齐下,如此才能确保这项实践教学工作有效、有序开展。(作者单位:张家口学院)

第二篇: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外名著阅读活动”论文

题目

作者和学号班级

日期

奴役之途还是自由之路?

奴役之途还是自由之路?

----读《通往奴役之路》有感

摘 要:《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的最知名著作。但由于其激烈的反社会主义立场,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国家被列为“禁书”。哈耶克称要将此书献给“所有党派的社会主义者”读一读,而我国是属于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那就让我们这些社会主义者来读一读马克思主义的死敌——哈耶克的这本书,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是有益处的。

关键词: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专制

一、引言

当代种种事件不同于历史之处,在于我们不知道它们会产生什么后果。而社会在不断进步,每个人也在不断进步,所以关于思想永远不会有一个永恒的正确定理,所谓的真理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正确。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出版时,因其激烈的反社会主义立场,遭到了众多社会主义拥护者,甚至是资本主义改良者的抨击,然而此书被翻译成超过20中语言出版,想必这本经济学名著必有其独到之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此书可以让我们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

二、哈耶克的基本观点

哈耶克在书中阐述道,所有的集体主义社会,都不可避免地会迈向专制极权。哈耶克主张,实行中央计划的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统治阶级决定资源和产品的分配和发放,由于没有市场机制和自由价格机制,统治阶级无从得知正确的情报,因此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后将导致计划者开始运用高压的强迫力量以维持计划的实行。但是社会大众会感觉计划的失败是因为国家权力不够、无法有效推行目标所造成的,这样的感觉会使大众开始支持中央集权,支持那些看似“可以让计划付诸实现”的“强人”攫取政治权力。在经过这一连串的恶化后,一个国家将会无可避免地转变为极权主义。对哈耶克而言,“通往奴役之路”代表了国家进行中央计划的开端,随著自由市场制度的瓦解,所有个人的经济自由和人身自由都将化为乌有。在哈耶克看来,苏联和纳粹德国这样的国家早已经在“通往奴役之路”上了,而当时许多民主国家也正在重蹈覆辙。哈耶克写道:“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在个人主义伦理学看来是对于所有道德的否定。但那在集体主义的伦理学里却成为了最高的原则。”尽管哈耶克对集体主义社会的态度是否定的,但他在书中也提及了:“对于那样的计划经济的批评,是不能与完全教条式的自由放任态度混为一谈的。”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的确支持政府对于邮政、道路、污染和工厂噪音等的管制。

(一)私有制是自由主义最重要的保障

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不仅仅是没有效率的,也是不自由的;如果个人只是计划人员实现其计划的工具,就不可能存在个人自由;私有财产对于政治自由和经济效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哈耶克把实行私有制的社会称作“富人得势的世界”,而认为实行公有制的社会,是“只有得了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尽管私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是平等,这也是两者之间唯一的共同点。然而在私有制社会,穷人的机会虽然比富人少一些,但只要通过个人努力,同样可以发财致富,虽然每个人的收入不可能均等,但走向致富之路的机会却是均等的,哈耶克认为这是真正的社会平等。而在公有制社会里,尽管穷人名义上是公有财产的主人,但实际上,哪一部分财产也没他的份。不仅如此,由于事无巨细都被当局牢牢控制.老百姓只得低声下气,任人摆布,靠当权者的“恩施”过日子。哈耶克于是问道,究竟是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好,还是“只有得了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好呢?

(二)计划经济导致效率损失,最终迈向集权政治

在哈耶克看来.一切类型的计划经济都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并没有多少区别,它们都是集体主义。哈耶克认为,迄今为止,对资源配置来说,竞争是最为有效的,计划是与竞争鲜明对抗的,它只有被用来弥补市场缺陷时,才能与竞争结合起来。如果完全限制竞争,而用计划取而代之.那么结果必将一塌糊涂。因为计划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和损失。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普遍而持久,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许多知识分子崇尚社会主义,认“社会正义”、“收入平等”和“就业保障”为理想目标。“铲除私有制度”和“推行计划经济”被认为是为了达到理想境界而必须采取的手段。哈耶克曾亲历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并目睹希特勒上台,他认定法西斯统治与社会主义者鼓吹的 “全民族最高利益”、“个体服从集体”等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警告英国和美国的知识分子:除了要进一步推敲社会主义理想目标的具体含义之外,还必须权衡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所要付出的代价。而这个代价是极其昂贵的,首先是效率方面的损失,在市场经济中,信息浩如烟海,情况复杂多变,一个人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面面俱到,考虑到所有相关因素。所以中央计划部门是不可能替所有的人作出“生产什么”和“怎样消费”的正确决策的,这样的决策过程会造成很大浪费,即便消费者有权选择买什么和不买什么,消费品的价格也将是严重扭曲的。

“效率损失”并不是哈耶克抨击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依据。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许多人相信:资本主义“盲目生产”所造成的浪费不一定比社会主义“计划失误”所造成的浪费小。哈耶克在书中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提出的命题是:彻底的计划经济和彻底的竞争经济,如果可能实现的话,都是有效率的。然而这两者的混合注定是效率低下的,除非“计划”是为了加强和改善而不是为了排斥“竞争”。

最重要的是经济计划必然导致政治集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难以统一,要想计划顺利进行,就得推出一个权威,由他独揽大权,最后一锤定音。这样,“独裁”就不可避免。而且,要大规模地推行计划,独裁的效果最为明显。因此哈耶克说,独裁和计划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伴相随,形影不离。

在中央计划体制下,当局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总是开动一切宣传机器,一日复一日地向人们灌输同样的思想。结果全体人民形成了同样的思想模式,最后由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思想支配一切。比如30年代德国政府为了消灭犹太人,找出了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大造舆论,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个观念: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可恶的,必先诛之而后快。双手沾满鲜血的德国青年,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罪孽,反而洋洋自得,充满崇高的使命感。他们空有健康的躯壳,却已经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哈耶克深信:“我们选择的自由,就一个竞争社会而言,依赖于这样的事实,若某人拒绝满足我们的愿望,我们可以转而与另一人谈判。但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垄断了我们命脉的权威,我们就只能寄希望于他的仁慈了。”哈耶克认定,在这种情形下,个人将丧失一项最宝贵的权利--自由思想的权利。

三、我的感悟

哈耶克,一个反共产主义的旗手,一个自由主义的战士写下了逻辑严密、结局夸张的文字,论证了公有制的社会体系必然走向独裁专制与腐败,使我一个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小公民深受震撼。但哈耶克的论证对于中国的前进方向是极有警示意义的。尤其在当今社会,统计阶级的贪污腐败事件被不断揭露。社会主义的策源地德国走向了自由的对立面,是一次彻底的失败,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社会主义亦是半路夭折,朝鲜等国饱受计划之苦,世界范围内至今还没有成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先例。我们还应沿着这条看不到希望的路走下去吗?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很可能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震惊地发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思想与纳粹上台前夕的德国思想是如此的相似。而在这两者之后,同是令人不堪回首的文化大革命和纳粹的残暴罪行。想来有些后怕,倘若中国没有掉转船头,仍朝着国家社会主义的方向驶去。今天的中国会是怎样?今天的我们又是怎样?恐怕我也会如那些以为自己正在通往自由之路的社会主义者那般欢欣鼓舞地走向奴役之地。

但是社会主义作为目标并没有错,它反映了人类对更加美好、更加自由的生活的向往,每一个人只要不是彻底的宿命论者,就是一个计划者,每一个行为都是或应当是有计划的行为。计划本身并没有错。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新中国成立前,当时的中国人过得是没有主权的日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何来思想自由,何来人人平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才当家作主站起来了。我们能否认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吗?社会主义在中国,那是毋庸置疑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踏上的并不是一条奴役之路,而是自由之路。

社会主义有很多种,哈耶克论证了社会主义的多种表现形式,如民主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斯大林主义等等,而这其中有一种极端的,那就是社会主义会发展成为纳粹制度——法西斯主义或是说极权主义。正如孔子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社会主义发展到极端是错误的,自由主义发展到极端,那就是完全放任,这也是极不合理的。真理具有相对性,在具体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因此,我认为哈耶克如此极端的批判社会主义是不合理的。

现在的我们就好像初中学过的那篇文章--《两条路》中的主人公。回忆曾经有两个选择,我们选了其中一条,却永远会在好奇另一条路上的风景会是怎样,会是荆棘密布还是春暖花开。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踏踏实实走好我们选择的路。尽管我不同意哈耶克的观点,但我敬佩其学术成就,作为一名读者我觉得长了些见识,但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觉得我们要有危机意识,要反思为什么我们的理论研究没能如此的深入?为什么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尽管在不断发展但似乎离社会的现实在不断的远去?为什么我们对于自由主义的借鉴是那么的少,对这些理论的研究是那么的不屑一顾,似乎我们的理论研究者总是那么的胆战心惊的去论证什么而不是去发现什么抑或是极为偏执对自由主义的理论嗤之以鼻?

我想我们党的许多领导人还是有很多精辟的治国治党经验的,但是我们的政治理论研究却过于单薄,极少有人提出前瞻性的理论设想。作为今天的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我们应以更为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各种各样的理论,不仅仅是经济理论,让这些理论为我所用,同时需要对这些理论以系统化。当然这是需要极大的魄力的,就像当年邓小平,能摆脱姓资姓社的纠葛一样。真正的正视社会现实,求真务实,以极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开展党的理论创新,迎接反华、反共人士的理论挑战,树立中华崛起的文化影响力是当前我们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我相信我们走的绝不是通往奴役之路,而是一条通往自由之路,是一条走向社会民主、国家富强的道路!

第三篇: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新探

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新探

【摘要】 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坚持创新课堂教学理念,秉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课堂主体实践教学进行了长期探索,构建了一套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专业特点、社会发展特点、思政理论课课程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新模式。

武汉轻工大学校级青年教学研究立项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Q20120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是依据教学大纲,立足于课堂消化吸收基础理论知识,以强调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为形式,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创新为特征,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参加课堂内的系列实践活动,并在课堂主体实践主动参与活动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能力,深刻理解中国国情,透彻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几年来,笔者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坚持创新课堂教学理念,秉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课堂主体实践教学进行了长期探索,构建了一套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专业特点、社会发展特点、思政理论课课程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内容

1、专题参与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是以专题为中心,以提高当代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关键点的一种新型课堂主体实践教学的模式。主要做法是从综合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生活环境、专业特点等)出发,并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来设计专题,并组织、合理安排和分配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搜集素材、撰写讲稿、制作课件等,并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讲解,然后分组进行互动交流,最后依据课程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通过专题的准备、策划和凝练,切实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意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当代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教材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内容,组织实施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特色鲜明的民族区域文化”这一专题活动。课堂主体参与活动中同学们利用各种形式展现各具特色的文化,内容丰富,氛围热烈,如山东的学生代表展示特色说书、东北的学生代表展示脍炙人口的二人转等。这次亲身体验活动不仅使大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中来,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介绍家乡文化特点的人生舞台,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更加热爱家乡和祖国各地的风俗和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自豪热情。

2、学生授课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是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组织学生以小组或以宿舍为单位采取分散与集中的形式查阅资料、收集素材、书写教案、制作课件、规划板书亲临课堂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第一章第5节《科学发展》作为以学生讲课为主授课形式,在学生热情参与和老师、学生、辅导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主体实践教学能发挥传统教学模式所起不到的教学效果:一是在教师主导下,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二是能引导学生求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求知意识;三是能切实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便于今后开展教学活动;四是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3、身临其境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具体内容,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社会信息与相应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设置一些真实或虚拟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觉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最终实现教学目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设置当时情境、学生自编并模拟情景、感悟当时急切心态、教师引导总结、反思前进等完成教学计划,使学生反思历史的同时也反省了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提高了大学生认识自我、认清自我、提高自我的重要性。

4、社会实践调研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今社会高速发展,作为年轻的大学生们,怎样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跟上时代的节奏呢?一所最好的大学摆在他们面前,那就是社会。在社会这个大学里,没有了老师的监督,没有了他人的约束,绝大部分的事情,要靠自己来处理。因此我们将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环节引入到了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环节中:一是设计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当前热点、重点、难点和大学生比较关切的社会实践调研题目,让学生个体和分组的形式深入社会去调研并撰写调研提纲、调研报告和调研心得体会。如根据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内容设计了当前几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大学教育改革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毕业后住房问题等等。二是带领部分学生深入到革命圣地、社区、农村等实地考察调研,并组织学生书写调研报告。三是组织学生听学校组织的报告和讲座、其他单位组织的公益讲座等。社会实践调研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整个社会调研活动中既需要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又需要分组团体写作完成,发挥了团体的协作作用。二是切实让学生在社会中锻炼了自己,了解了国情等。三是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获得了人生的成就感。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组织实施

1、结合思政理论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科学合理、取舍等当的规划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内容。一是坚持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材学习内容有机结合;二是课堂主体实践教学的内容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所学专业、心理特点分层分级的安排不同的实践内容,做到务实高效,切实让学生真学到知识、真学会知识、真懂知识、真会用知识。

2、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专业特点,精心设计选题,并探求务实高效的操作形式。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找准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联系的结合点,根据文、理学生的具体特点、专业特点、理论水平、兴趣特长等选择一些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能力的选题,以激发他们参与课堂主体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时效性,还要探求务实高效的教学操作形式,如课堂演讲、案例分析、视频资料、学长访谈、名著选读、精彩课件等。

3、在“备”上下功夫。一是课前悉心布置与分类指导。在确定课堂主体实践教学的活动后,教师要将课堂主体实践的教学方案、目的、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提前告知学生。并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二是课堂上的精心组织与协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课后做出鼓励式评价和纳入期末考试总评。通过教师鼓励性的点评和学生自评、互评,形成课堂上的良性互动。另外,并把学生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学生的表现纳入期末总评成绩范围。

总之,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突出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局面,切实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四篇: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应以“三贴近”为切入点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应以“三贴近”为切入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高度整合,该课程具有要求高、难度大、发展快的特点。为了使难懂理论通俗化、生动化,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必须以“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为切入点,方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承载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责任,具有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以及对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认同的功能。而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践,提高理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革命、改革、建设最新理论成果,因此,实践教学在“概论”课程的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是理论性有余而实践性不足。“05方案”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进教材、进课堂、更要进大学生的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获得思想政治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一)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国家政策方针的认同感

“概论”课程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阶段理论成果的总结。实践课的开展利于学生将课堂上教师所讲的理论和社会实际相结合,深入具体地把握“概论”课的精神实质,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二)实践教学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上教师在台前演“独角戏”,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造成了教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不满意老师的现象。而实践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概论”课的实践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写调研报告、如何做PPT等加强了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得以确立。

(三)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形式最为常见,包括专题式研讨、知识竞赛等形式,其中每一种都是以团队形式完成的。如“概论”课都是大班上课,课内实践教学多数是以分组形式完成的。在这一实践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都得以培养。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要做到“三贴近”

“概论”课最忌讳的是空洞的说教,如何把一节沉闷的政治理论课上的精彩,吸引学生的眼球。这就要求教师在本门课程中穿插“三贴近”的实践教学,坚持学以致用。

(一)贴近实际

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激发学生对理论的共鸣。比如“概论”课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讲民族精神时,选取了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涌现的几个典型事例,突出说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凝聚起来的核心精神理论。

(二)贴近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唯有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运用生活中的现实例子来讲述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更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概论”第十一章和谐社会,和谐社会2006年就已经提出了,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所以这一章节教师简单讲解书本知识后,就由学生来讲。可以讲“和谐家庭”、“和谐宿舍”等等,围绕“和谐”自由选题。

(三)贴近学生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教师要讲明白的;对于他们困惑的问题,就是教师要解释清楚的。在“概论”课上,可以留出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提问,自由回答,回答不了的,由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多种多样,如在《蜗居》这部电视剧热播时,有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毕业后,我们究竟应在大城市工作还是在小城市工作?

三、“三贴近”的实践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一)“三贴近”的实践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05方案”新课程体系的突出特点就是整体性和综合性较强,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概论”课共15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革命、改革等内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配合理论的讲解外,需具备以下素质:

第一,较强的应变能力。理论教学都是根据教师事先作好的教学设计,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但是实践教学,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比如学生有可能用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谈一些共产党员腐败的事情,质疑共产党的先进性,谈一些社会的黑暗面,质疑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等。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瞬间判断其正误,并作出合乎理论的、令学生信服的解答,就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第二,充足的心理学知识。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恋爱的烦恼等心理问题。所以,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有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利用心理学知识为学生服务,在实践教学中解决学生的困惑。

第三,良好的沟通能力。一次成功的实践教学,是师生双方密切配合、共同交流下完成的。在这一沟通过程中,教师亲切的态度,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使学生热情的学习,主动的思考。

(二)“三贴近”的实践教学对高校大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大学生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群体,他们个性独立,追求成功,但与人合作及沟通的能力普遍不强。因此“三贴近”的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以下能力:

第一,应用信息的能力。“概论”课的课内实践教学以研讨和演讲为主,研讨和演讲的主题是一定的,但是从材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及课件的制作等就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就培养了大学生信息的获取、处理,提高大学生运用已知知识去发现问题,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人际交际的能力。“宅男”、“宅女”现象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交际能力的欠缺。实践教学尤其是课外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利用假期搞调研,这一过程就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以后走入社会奠定基础。

第三,团结协作的能力。课内实践活动的开展,多数是以小组为单位,材料的收集者、演讲稿的组织者、PPT的制作者及演讲者这些都需要小组成员的密切配合,无形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实践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三贴近”的实践教学能够促使大学生深入实际,体验社会改革变化,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信仰,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奉献力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五篇:思政理论课教师成了“高校明星”

思政理论课教师成了“高校明星”

浙江理工大学 郑显理

“高校明星教师”:15年真情、智慧和执着付出,学生追捧,同行公认,媒体关注。

郑显理,男,1973年出生,中共党员,浙江理工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部主任,副教授,国家精品课程执行负责人。省首届教坛新秀、省“经济技术创新能手”、浙江电视台科教频道特约讲师,浙江之声、浙江经济电台特约评论员。教学事迹被《浙江日报》等多次报道,浙江电视台、《钱江晚报》对其进行了人物专访,新华网等60余家知名网站转载,媒体称:“政治课老师成了高校明星”。

潜心教书育人,学生真心喜爱,业内好评如潮。多次被评为校“最受欢迎老师”、“三育人”先进个人。选课人数与课堂容量超过4:1,众多学生前来“蹭课”;多次在重要会议上介绍教学经验,吸引20余所高校同行慕名前来听课;在12所高校举行40余场讲座,听众超过2.5万人次。

科研齐头并进,教研硕果累累,成果普及推广。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11项,发表论文17篇;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获教育部“精彩多媒体课件”二等奖,主编制作的课件在全省56所高校使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服务社会成效突出。应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邀请,已试讲“晚清重臣张之洞”。在浙江电视台科教频道主讲了“春节的文化和精神价值”等5个专题系列讲座,在浙江之声、浙江经济电台播出了20余期新闻评述节目,获得好评。

下载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以及对策研究(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以及对策研究(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调查问卷(学生)(精选合集)

    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状况调查问卷 同学,您好! 为了配合山西潞安职业技术学院完成山西省教育厅通过的立项项目《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的课题......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迈向社会。在实践教学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研究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由于国际风云的变幻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下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探析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下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探析 网络,作为不同于报纸、电视、广播等的一种重要传播媒介,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基于......

    高校贫困生的双重困境及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的双重困境与解困策略 蒋文宁陈振中 .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摘要:高校贫困生面临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困境,应从从国家、社会、学校三个层面上去寻求解决高校贫......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体育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成功的体育理论课教学能够弥补体育实践渫教学方面的不足,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体育与健康方面的问题,对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及习惯的......

    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 题目: 高职学生道德现状调研分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 信1307 指导老师:张老师 姓名:马艳 学号: 33......

    试论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内实践方式的合理性论文5篇

    论文摘要:课内实践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础性环节和重要方式。在界定课内实践内涵的基础上,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课内实践方式的必然性及其合理性,对于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