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内实践方式的合理性论文
论文摘要:课内实践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础性环节和重要方式。在界定课内实践内涵的基础上,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课内实践方式的必然性及其合理性,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是大有裨益的。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合理性
高校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研究者们倾情投入,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讨与实施。但是,毋须讳言,一直以来高校普遍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多囿于社会实践教学,并呈现出“重形式,轻实效”、“内容简单”、“组织形式不规范”、“覆盖面有限”等诸多的困境和弊端,使教师们已经意识到社会实践不是实践教学唯一的内涵,因此,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更具有合理性和实效性,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成为教师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课题。在这种形势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方式及其合理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界定课内实践的内涵
纵观学术界、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各种界定和解析,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围绕其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的自我主动学习,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依此看来,实践教学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它是课内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课内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式之一。它既不同于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理论传授和知识灌输的课堂理论教学,又不同于对场地、经费、时间和安全管理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的社会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课内实践教学是摒弃传统的知识的灌输和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运用丰富生动、原汁原味的“实践资料”(比如:学生专业实习获得的资料、学生社团实践活动资料、假期接触社会积累的资料等等)或利用直观鲜活的图像、案例、情境等实施教学,从而达到让学生间接接触社会,将所学的政治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用相关理论观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近年来,这种“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看‘社会’”的课内实践方式在实践中逐渐被验证,教师们开始认同它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合理方式和最佳途径。
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课内实践方式的合理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内在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拓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从广泛意义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在笔者看来,课堂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落脚点,我们只有使“理论”和“实践”的整合发生在每一堂课上,让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把握时代的脉搏,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实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因此,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瓶颈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貌合神离”的。“课堂教学”即是“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即是“社会实践教学”,一个在课堂内展开,一个在课堂外开展,导致了这两种教学出现各行其是的局面和难以整合的困境。其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要是教材的解读、知识的灌输和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讲授有余,研讨不足,偶尔的提问式教学或启发式教学也是单向的互动,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热情,课堂抬头率不高,教学流于形式。
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际上没有把其中的“课堂实践”环节剥离出来,没有给学生以任何的活动空间,妨碍了学生的活泼发展;也没有给学生以任何的思维空间,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没有给学生以创新的空间,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从而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第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很长时间以来,不少学者把它狭义地理解为将课堂实践活动排除在外的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教学活动,以至于高校普遍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多囿于社会实践教学。然而,社会实践教学在目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首先,它需要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事实证明,只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建立实践教学指导老师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经费管理体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其次社会实践教学组织困难,覆盖面有限。实践教学作为必需的教学环节,应该像理论教学一样,面向全体学生。然而涉及学生众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行普及性的社会实践教学都将面对场地、交通和安全管理方面等问题,使得实际组织起来难度较大。最后,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导致社会实践教学可操作性不强及其效果无法保证。目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组织形式上采取大班合堂教学形式,每个思政课教师要面对好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学生,实践教学无法积极实施,而且,很难落实对学生社会实践的逐个检查和指导,造成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第三,通常情况下,高校组织学生社实践活动的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还有高校的其他部门,如学工处、团委、学生社团组织和各系(部)等,即使他们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一致的,但由于负责授课的教师与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分属不同的管理系列,两者各自为阵,不能有效结合,从而使“知”与“行”之间的距离人为拉大,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者,如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仅仅是要等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以后才开始,那么,这种整合是难以如愿的,因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在现实中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总是滞后或被搁置。
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立足现实,想方设法,克服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瓶颈,探索更加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方式。
(二)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方式合理性的认知
“教学相长”是自有教育以来的一条古训,也是现代教育与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所谓教学相长,就是教者与学者,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一种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正是教学相长规律在具体教学中的真正落实,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克服了“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课内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和谐,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自己在知识的重新建构中获得真知,在面对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社会矛盾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与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相比,课内实践具有其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一是课内实践对经费需求少,其他条件要求也不多,学校现有的硬件设备基本能够满足课内实践的实施需要;二是课内实践可操作性较强,只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可开展课内实践,教师可在课堂上精心组织覆盖全体学生的实践方式,使所有学生受益,并且能够杜绝安全事故发生,如果在开展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随时都可调整。三是在课内实践的教与学中,教师与学生可以面对面相互交流,积极互动,使得师生感情不断增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相长。因此,在当前资源不足、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探索课内实践方式显得既必要又迫切,它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三)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实践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同时注重课堂理论教学效果与实践教学效果的取得。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课堂理论教学是基础,敷衍理论教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会失去根本;实践教学是深化,轻视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势必流于空谈。因此,一方面,实践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和内容展开,以课堂教学的理论为指导,来进行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环节的选择、教学地点和方式的确定。另一方面,课堂理论教学要依赖于实践教学,搞好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其实效性。只有高水平的课堂理论教学与高质量的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才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可靠保证。
尽管如前所述,课内实践相对于社会实践具有节约教育资源、时间短效率高、可操作性强、参与面广等独特优势,能够做到教学相长,但课内实践毕竟只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它不能完全取代社会实践实现“外化践行”和校园实践强调“现实体验”的作用。课内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是三种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方式,三者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共同构成比较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三、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方式的创设
课内实践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秉承着“育人为本”的根本目标,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着重对课内实践教学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创设了一套突出“合作学习”特色、形式灵活多样的、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的实施方式。合作学习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观察社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合作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其主要做法是教师将每班分成4-6人组成的若干学习小组,组员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设计的各种学习任务。
以“合作学习”为特色的课内实践实施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生活感悟或时事评议。这是根据课程性质创设的实践方式(“生活感悟”适用于“基础”课,“时事评议”多用于“概论”课)。学习小组可以近期你所见、所闻的事件为选材范围,包括最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生活中让你有所思有所悟的大小事件,提炼2-3个关注主题,学习小组充分讨论,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形成共同的感悟或评议,并利用课余时间分工合作完成资料收集整合、编辑制作PPT课件的学习任务,并由学生主讲人在课堂上进行5-8分钟的陈述,由教师和其他学习小组进行点评。这种课内实践教学,给学生提供张扬个性、展示能力的舞台,激发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理性想问题慧眼看世界,端正世界观、价值观,效果显著。
(二)专题研讨。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出相关的研讨题目,提前把任务布置下去,让各学习小组在课后进行充分讨论,并形成小组相对一致的认识写成发言稿。课堂上围绕研讨题目,各小组代表上台发言,其间,对有争议的观点,可以展开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最后由教师结合知识点进行点评及总结。这种实践方式既可以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与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在表达中加深理解,在讨论中自主学习丰富知识。
(三)情境模拟。即根据教材章节内容,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通过现身说法消化教学内容。如“基础”课,上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可根据课程内容组织“人生价值拍卖会”;上社会公德时,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小品表演;在法律内容时,可以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展现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四)主题演讲。这是强调“说”的实践活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演讲的主题,如“我的大学生活我做主”、“今天,这样的爱国行为令我感动”等,学生课前已经过思考和讨论,在课堂进行演讲比赛。这种方式,学生的参与率一般不高,但效果良好。即便不参加比赛,作为观众欣赏别人演讲也会获益颇多。
(五)案例评析。教师选取与授课内容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或典型行为,在案例阅读与背景介绍的基础上,提出精心设计好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形成小组集体意见,并推荐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各小组之间可以交流看法,最后由教师予以引导或总结。以案例评析方式开展的课内实践教学最终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在于通过案例评析,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意在锻炼学生作出决策的能力,推导、验证伦理和法律知识的能力,培养思维能力。精选案例与问题设计是关系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案例选择要具有典型性、时效性、贴近性和情趣性,设计的问题要有理论含量、有现实感、有一定的深度,要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
(六)影视观摩。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选择播放具有代表性的、经过剪辑的、短小精典的视频或教育类影片。教师设问,学生边观看边思考,最后,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或课后写一篇读后感。影视观摩教学是学生最喜爱的课内实践方式,借助于形象生动的画面与声效,教学效果最好。
“合作学习”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较好地把课程内容渗透到了实践教学环节中,有效地践行了思政课“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使学生既掌握了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应有的综合素质。如通过“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生活感悟”等合作学习实践方式,使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视角观察社会,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实、关爱自身成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还让同学们锻炼了思维,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彼此协作,体会了合作学习的成就感和培养了团队精神。这种“入脑入心”的课内实践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思政课的“到课率”和“抬头率”,有效地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魅力,解决了学生上课参与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的难题,同时,有利于学生逐渐由学习角色向社会角色转变,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
商英20___-2班的钟文秀同学在座谈会中说:“我蛮喜欢上思政课的,喜欢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老师的精彩讲授,尤其是课堂的实践教学方式把我们松散的心带动起来。如新闻播报、感悟活动等课堂合作学习活动,既锻炼了同学们的思考能力,带动我们的积极性,也让我们有机会锻炼自己和体现小组的合作精神。”;数控20___-3班李仕威同学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集思广益’的教学思想,让我们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也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使我们对学习充满热情,使课堂充满快乐。”
第二篇: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外名著阅读活动”论文
题目
作者和学号班级
日期
奴役之途还是自由之路?
奴役之途还是自由之路?
----读《通往奴役之路》有感
摘 要:《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的最知名著作。但由于其激烈的反社会主义立场,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国家被列为“禁书”。哈耶克称要将此书献给“所有党派的社会主义者”读一读,而我国是属于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那就让我们这些社会主义者来读一读马克思主义的死敌——哈耶克的这本书,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是有益处的。
关键词: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专制
一、引言
当代种种事件不同于历史之处,在于我们不知道它们会产生什么后果。而社会在不断进步,每个人也在不断进步,所以关于思想永远不会有一个永恒的正确定理,所谓的真理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正确。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出版时,因其激烈的反社会主义立场,遭到了众多社会主义拥护者,甚至是资本主义改良者的抨击,然而此书被翻译成超过20中语言出版,想必这本经济学名著必有其独到之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此书可以让我们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
二、哈耶克的基本观点
哈耶克在书中阐述道,所有的集体主义社会,都不可避免地会迈向专制极权。哈耶克主张,实行中央计划的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统治阶级决定资源和产品的分配和发放,由于没有市场机制和自由价格机制,统治阶级无从得知正确的情报,因此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后将导致计划者开始运用高压的强迫力量以维持计划的实行。但是社会大众会感觉计划的失败是因为国家权力不够、无法有效推行目标所造成的,这样的感觉会使大众开始支持中央集权,支持那些看似“可以让计划付诸实现”的“强人”攫取政治权力。在经过这一连串的恶化后,一个国家将会无可避免地转变为极权主义。对哈耶克而言,“通往奴役之路”代表了国家进行中央计划的开端,随著自由市场制度的瓦解,所有个人的经济自由和人身自由都将化为乌有。在哈耶克看来,苏联和纳粹德国这样的国家早已经在“通往奴役之路”上了,而当时许多民主国家也正在重蹈覆辙。哈耶克写道:“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在个人主义伦理学看来是对于所有道德的否定。但那在集体主义的伦理学里却成为了最高的原则。”尽管哈耶克对集体主义社会的态度是否定的,但他在书中也提及了:“对于那样的计划经济的批评,是不能与完全教条式的自由放任态度混为一谈的。”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的确支持政府对于邮政、道路、污染和工厂噪音等的管制。
(一)私有制是自由主义最重要的保障
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不仅仅是没有效率的,也是不自由的;如果个人只是计划人员实现其计划的工具,就不可能存在个人自由;私有财产对于政治自由和经济效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哈耶克把实行私有制的社会称作“富人得势的世界”,而认为实行公有制的社会,是“只有得了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尽管私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是平等,这也是两者之间唯一的共同点。然而在私有制社会,穷人的机会虽然比富人少一些,但只要通过个人努力,同样可以发财致富,虽然每个人的收入不可能均等,但走向致富之路的机会却是均等的,哈耶克认为这是真正的社会平等。而在公有制社会里,尽管穷人名义上是公有财产的主人,但实际上,哪一部分财产也没他的份。不仅如此,由于事无巨细都被当局牢牢控制.老百姓只得低声下气,任人摆布,靠当权者的“恩施”过日子。哈耶克于是问道,究竟是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好,还是“只有得了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好呢?
(二)计划经济导致效率损失,最终迈向集权政治
在哈耶克看来.一切类型的计划经济都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并没有多少区别,它们都是集体主义。哈耶克认为,迄今为止,对资源配置来说,竞争是最为有效的,计划是与竞争鲜明对抗的,它只有被用来弥补市场缺陷时,才能与竞争结合起来。如果完全限制竞争,而用计划取而代之.那么结果必将一塌糊涂。因为计划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和损失。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普遍而持久,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许多知识分子崇尚社会主义,认“社会正义”、“收入平等”和“就业保障”为理想目标。“铲除私有制度”和“推行计划经济”被认为是为了达到理想境界而必须采取的手段。哈耶克曾亲历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并目睹希特勒上台,他认定法西斯统治与社会主义者鼓吹的 “全民族最高利益”、“个体服从集体”等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警告英国和美国的知识分子:除了要进一步推敲社会主义理想目标的具体含义之外,还必须权衡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所要付出的代价。而这个代价是极其昂贵的,首先是效率方面的损失,在市场经济中,信息浩如烟海,情况复杂多变,一个人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面面俱到,考虑到所有相关因素。所以中央计划部门是不可能替所有的人作出“生产什么”和“怎样消费”的正确决策的,这样的决策过程会造成很大浪费,即便消费者有权选择买什么和不买什么,消费品的价格也将是严重扭曲的。
“效率损失”并不是哈耶克抨击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依据。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许多人相信:资本主义“盲目生产”所造成的浪费不一定比社会主义“计划失误”所造成的浪费小。哈耶克在书中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提出的命题是:彻底的计划经济和彻底的竞争经济,如果可能实现的话,都是有效率的。然而这两者的混合注定是效率低下的,除非“计划”是为了加强和改善而不是为了排斥“竞争”。
最重要的是经济计划必然导致政治集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难以统一,要想计划顺利进行,就得推出一个权威,由他独揽大权,最后一锤定音。这样,“独裁”就不可避免。而且,要大规模地推行计划,独裁的效果最为明显。因此哈耶克说,独裁和计划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伴相随,形影不离。
在中央计划体制下,当局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总是开动一切宣传机器,一日复一日地向人们灌输同样的思想。结果全体人民形成了同样的思想模式,最后由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思想支配一切。比如30年代德国政府为了消灭犹太人,找出了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大造舆论,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个观念: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可恶的,必先诛之而后快。双手沾满鲜血的德国青年,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罪孽,反而洋洋自得,充满崇高的使命感。他们空有健康的躯壳,却已经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哈耶克深信:“我们选择的自由,就一个竞争社会而言,依赖于这样的事实,若某人拒绝满足我们的愿望,我们可以转而与另一人谈判。但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垄断了我们命脉的权威,我们就只能寄希望于他的仁慈了。”哈耶克认定,在这种情形下,个人将丧失一项最宝贵的权利--自由思想的权利。
三、我的感悟
哈耶克,一个反共产主义的旗手,一个自由主义的战士写下了逻辑严密、结局夸张的文字,论证了公有制的社会体系必然走向独裁专制与腐败,使我一个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小公民深受震撼。但哈耶克的论证对于中国的前进方向是极有警示意义的。尤其在当今社会,统计阶级的贪污腐败事件被不断揭露。社会主义的策源地德国走向了自由的对立面,是一次彻底的失败,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社会主义亦是半路夭折,朝鲜等国饱受计划之苦,世界范围内至今还没有成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先例。我们还应沿着这条看不到希望的路走下去吗?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很可能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震惊地发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思想与纳粹上台前夕的德国思想是如此的相似。而在这两者之后,同是令人不堪回首的文化大革命和纳粹的残暴罪行。想来有些后怕,倘若中国没有掉转船头,仍朝着国家社会主义的方向驶去。今天的中国会是怎样?今天的我们又是怎样?恐怕我也会如那些以为自己正在通往自由之路的社会主义者那般欢欣鼓舞地走向奴役之地。
但是社会主义作为目标并没有错,它反映了人类对更加美好、更加自由的生活的向往,每一个人只要不是彻底的宿命论者,就是一个计划者,每一个行为都是或应当是有计划的行为。计划本身并没有错。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新中国成立前,当时的中国人过得是没有主权的日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何来思想自由,何来人人平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才当家作主站起来了。我们能否认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吗?社会主义在中国,那是毋庸置疑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踏上的并不是一条奴役之路,而是自由之路。
社会主义有很多种,哈耶克论证了社会主义的多种表现形式,如民主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斯大林主义等等,而这其中有一种极端的,那就是社会主义会发展成为纳粹制度——法西斯主义或是说极权主义。正如孔子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社会主义发展到极端是错误的,自由主义发展到极端,那就是完全放任,这也是极不合理的。真理具有相对性,在具体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因此,我认为哈耶克如此极端的批判社会主义是不合理的。
现在的我们就好像初中学过的那篇文章--《两条路》中的主人公。回忆曾经有两个选择,我们选了其中一条,却永远会在好奇另一条路上的风景会是怎样,会是荆棘密布还是春暖花开。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踏踏实实走好我们选择的路。尽管我不同意哈耶克的观点,但我敬佩其学术成就,作为一名读者我觉得长了些见识,但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觉得我们要有危机意识,要反思为什么我们的理论研究没能如此的深入?为什么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尽管在不断发展但似乎离社会的现实在不断的远去?为什么我们对于自由主义的借鉴是那么的少,对这些理论的研究是那么的不屑一顾,似乎我们的理论研究者总是那么的胆战心惊的去论证什么而不是去发现什么抑或是极为偏执对自由主义的理论嗤之以鼻?
我想我们党的许多领导人还是有很多精辟的治国治党经验的,但是我们的政治理论研究却过于单薄,极少有人提出前瞻性的理论设想。作为今天的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我们应以更为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各种各样的理论,不仅仅是经济理论,让这些理论为我所用,同时需要对这些理论以系统化。当然这是需要极大的魄力的,就像当年邓小平,能摆脱姓资姓社的纠葛一样。真正的正视社会现实,求真务实,以极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开展党的理论创新,迎接反华、反共人士的理论挑战,树立中华崛起的文化影响力是当前我们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我相信我们走的绝不是通往奴役之路,而是一条通往自由之路,是一条走向社会民主、国家富强的道路!
第三篇: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新探
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新探
【摘要】 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坚持创新课堂教学理念,秉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课堂主体实践教学进行了长期探索,构建了一套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专业特点、社会发展特点、思政理论课课程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新模式。
武汉轻工大学校级青年教学研究立项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Q20120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是依据教学大纲,立足于课堂消化吸收基础理论知识,以强调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为形式,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创新为特征,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参加课堂内的系列实践活动,并在课堂主体实践主动参与活动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能力,深刻理解中国国情,透彻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几年来,笔者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坚持创新课堂教学理念,秉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课堂主体实践教学进行了长期探索,构建了一套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专业特点、社会发展特点、思政理论课课程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内容
1、专题参与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是以专题为中心,以提高当代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关键点的一种新型课堂主体实践教学的模式。主要做法是从综合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生活环境、专业特点等)出发,并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来设计专题,并组织、合理安排和分配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搜集素材、撰写讲稿、制作课件等,并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讲解,然后分组进行互动交流,最后依据课程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通过专题的准备、策划和凝练,切实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意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当代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教材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内容,组织实施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特色鲜明的民族区域文化”这一专题活动。课堂主体参与活动中同学们利用各种形式展现各具特色的文化,内容丰富,氛围热烈,如山东的学生代表展示特色说书、东北的学生代表展示脍炙人口的二人转等。这次亲身体验活动不仅使大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中来,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介绍家乡文化特点的人生舞台,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更加热爱家乡和祖国各地的风俗和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自豪热情。
2、学生授课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是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组织学生以小组或以宿舍为单位采取分散与集中的形式查阅资料、收集素材、书写教案、制作课件、规划板书亲临课堂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第一章第5节《科学发展》作为以学生讲课为主授课形式,在学生热情参与和老师、学生、辅导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主体实践教学能发挥传统教学模式所起不到的教学效果:一是在教师主导下,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二是能引导学生求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求知意识;三是能切实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便于今后开展教学活动;四是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3、身临其境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具体内容,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社会信息与相应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设置一些真实或虚拟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觉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最终实现教学目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设置当时情境、学生自编并模拟情景、感悟当时急切心态、教师引导总结、反思前进等完成教学计划,使学生反思历史的同时也反省了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提高了大学生认识自我、认清自我、提高自我的重要性。
4、社会实践调研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今社会高速发展,作为年轻的大学生们,怎样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跟上时代的节奏呢?一所最好的大学摆在他们面前,那就是社会。在社会这个大学里,没有了老师的监督,没有了他人的约束,绝大部分的事情,要靠自己来处理。因此我们将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环节引入到了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环节中:一是设计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当前热点、重点、难点和大学生比较关切的社会实践调研题目,让学生个体和分组的形式深入社会去调研并撰写调研提纲、调研报告和调研心得体会。如根据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内容设计了当前几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大学教育改革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毕业后住房问题等等。二是带领部分学生深入到革命圣地、社区、农村等实地考察调研,并组织学生书写调研报告。三是组织学生听学校组织的报告和讲座、其他单位组织的公益讲座等。社会实践调研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整个社会调研活动中既需要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又需要分组团体写作完成,发挥了团体的协作作用。二是切实让学生在社会中锻炼了自己,了解了国情等。三是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获得了人生的成就感。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组织实施
1、结合思政理论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科学合理、取舍等当的规划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内容。一是坚持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材学习内容有机结合;二是课堂主体实践教学的内容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所学专业、心理特点分层分级的安排不同的实践内容,做到务实高效,切实让学生真学到知识、真学会知识、真懂知识、真会用知识。
2、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专业特点,精心设计选题,并探求务实高效的操作形式。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找准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联系的结合点,根据文、理学生的具体特点、专业特点、理论水平、兴趣特长等选择一些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能力的选题,以激发他们参与课堂主体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时效性,还要探求务实高效的教学操作形式,如课堂演讲、案例分析、视频资料、学长访谈、名著选读、精彩课件等。
3、在“备”上下功夫。一是课前悉心布置与分类指导。在确定课堂主体实践教学的活动后,教师要将课堂主体实践的教学方案、目的、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提前告知学生。并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二是课堂上的精心组织与协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课后做出鼓励式评价和纳入期末考试总评。通过教师鼓励性的点评和学生自评、互评,形成课堂上的良性互动。另外,并把学生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学生的表现纳入期末总评成绩范围。
总之,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突出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局面,切实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四篇:思政理论课教师成了“高校明星”
思政理论课教师成了“高校明星”
浙江理工大学 郑显理
“高校明星教师”:15年真情、智慧和执着付出,学生追捧,同行公认,媒体关注。
郑显理,男,1973年出生,中共党员,浙江理工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部主任,副教授,国家精品课程执行负责人。省首届教坛新秀、省“经济技术创新能手”、浙江电视台科教频道特约讲师,浙江之声、浙江经济电台特约评论员。教学事迹被《浙江日报》等多次报道,浙江电视台、《钱江晚报》对其进行了人物专访,新华网等60余家知名网站转载,媒体称:“政治课老师成了高校明星”。
潜心教书育人,学生真心喜爱,业内好评如潮。多次被评为校“最受欢迎老师”、“三育人”先进个人。选课人数与课堂容量超过4:1,众多学生前来“蹭课”;多次在重要会议上介绍教学经验,吸引20余所高校同行慕名前来听课;在12所高校举行40余场讲座,听众超过2.5万人次。
科研齐头并进,教研硕果累累,成果普及推广。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11项,发表论文17篇;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获教育部“精彩多媒体课件”二等奖,主编制作的课件在全省56所高校使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服务社会成效突出。应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邀请,已试讲“晚清重臣张之洞”。在浙江电视台科教频道主讲了“春节的文化和精神价值”等5个专题系列讲座,在浙江之声、浙江经济电台播出了20余期新闻评述节目,获得好评。
第五篇: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应以“三贴近”为切入点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应以“三贴近”为切入
点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高度整合,该课程具有要求高、难度大、发展快的特点。为了使难懂理论通俗化、生动化,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必须以“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为切入点,方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承载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责任,具有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以及对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认同的功能。而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践,提高理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革命、改革、建设最新理论成果,因此,实践教学在“概论”课程的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是理论性有余而实践性不足。“05方案”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进教材、进课堂、更要进大学生的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获得思想政治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一)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国家政策方针的认同感
“概论”课程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阶段理论成果的总结。实践课的开展利于学生将课堂上教师所讲的理论和社会实际相结合,深入具体地把握“概论”课的精神实质,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二)实践教学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上教师在台前演“独角戏”,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造成了教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不满意老师的现象。而实践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概论”课的实践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写调研报告、如何做PPT等加强了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得以确立。
(三)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形式最为常见,包括专题式研讨、知识竞赛等形式,其中每一种都是以团队形式完成的。如“概论”课都是大班上课,课内实践教学多数是以分组形式完成的。在这一实践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都得以培养。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要做到“三贴近”
“概论”课最忌讳的是空洞的说教,如何把一节沉闷的政治理论课上的精彩,吸引学生的眼球。这就要求教师在本门课程中穿插“三贴近”的实践教学,坚持学以致用。
(一)贴近实际
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激发学生对理论的共鸣。比如“概论”课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讲民族精神时,选取了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涌现的几个典型事例,突出说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凝聚起来的核心精神理论。
(二)贴近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唯有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运用生活中的现实例子来讲述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更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概论”第十一章和谐社会,和谐社会2006年就已经提出了,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所以这一章节教师简单讲解书本知识后,就由学生来讲。可以讲“和谐家庭”、“和谐宿舍”等等,围绕“和谐”自由选题。
(三)贴近学生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教师要讲明白的;对于他们困惑的问题,就是教师要解释清楚的。在“概论”课上,可以留出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提问,自由回答,回答不了的,由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多种多样,如在《蜗居》这部电视剧热播时,有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毕业后,我们究竟应在大城市工作还是在小城市工作?
三、“三贴近”的实践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一)“三贴近”的实践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05方案”新课程体系的突出特点就是整体性和综合性较强,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概论”课共15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革命、改革等内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配合理论的讲解外,需具备以下素质:
第一,较强的应变能力。理论教学都是根据教师事先作好的教学设计,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但是实践教学,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比如学生有可能用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谈一些共产党员腐败的事情,质疑共产党的先进性,谈一些社会的黑暗面,质疑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等。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瞬间判断其正误,并作出合乎理论的、令学生信服的解答,就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第二,充足的心理学知识。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恋爱的烦恼等心理问题。所以,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有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利用心理学知识为学生服务,在实践教学中解决学生的困惑。
第三,良好的沟通能力。一次成功的实践教学,是师生双方密切配合、共同交流下完成的。在这一沟通过程中,教师亲切的态度,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使学生热情的学习,主动的思考。
(二)“三贴近”的实践教学对高校大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大学生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群体,他们个性独立,追求成功,但与人合作及沟通的能力普遍不强。因此“三贴近”的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以下能力:
第一,应用信息的能力。“概论”课的课内实践教学以研讨和演讲为主,研讨和演讲的主题是一定的,但是从材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及课件的制作等就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就培养了大学生信息的获取、处理,提高大学生运用已知知识去发现问题,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人际交际的能力。“宅男”、“宅女”现象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交际能力的欠缺。实践教学尤其是课外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利用假期搞调研,这一过程就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以后走入社会奠定基础。
第三,团结协作的能力。课内实践活动的开展,多数是以小组为单位,材料的收集者、演讲稿的组织者、PPT的制作者及演讲者这些都需要小组成员的密切配合,无形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实践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三贴近”的实践教学能够促使大学生深入实际,体验社会改革变化,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信仰,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奉献力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