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重点总结[共五篇]

时间:2019-05-11 22:4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经济学重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经济学重点总结》。

第一篇:农业经济学重点总结

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获取的是动植物产品。农业一般指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

植物栽培是指人们通过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热和自然界的水、气以及土壤中的各种矿物质养分,加工合成为植物产品;

动物饲养是指人们通过以植物产品为基本饲料,利用动物的消化合成功能,转化成动物性产品。因此,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

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性。

0.2.1 农业的地位

0.2.1.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

首先,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其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0.2.1.2 农业在不同国民发展阶段的地位 首先是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

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也符合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

农业由于自身的上述特性使得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

农产品供给的概念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供给规律

农产品供给定理又称农产品供给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供给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1 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 2 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 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4 农产品生产者数量 5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7 其他因素

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

1土地是农产品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是有限的稀缺资源 2.农产品生产周期比一般商品生产周期长,周期性供应是一个规律。3.农产品供给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

4.农产品供给的政府调控程度较大

需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1消费者的收入水平2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 3中间需求的变化 4人口的数量与结构

5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观念 6消费者的文化习俗

7消费者对农业产品的未来价格的预期 8政府的消费政策

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

农产品供给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 1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

2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3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

4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

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

1消费者对某种农产品的需求程度 2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 3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

4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5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市场的涵义

最初,人们认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后来人们认为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再后来又有人把市场理解为是某类商品的购买者或购买集团,也就是人群、购买力和购买欲望。这是从卖方的角度,如何使三者结合起来形成购买行为,是商业上通用的市场含义,即指的是市场需求。

农产品流通特点

1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制约,生产的季节性、区域性明显 2农产品具有易腐、易损、不耐储藏的特点 3农产品体积偏大,重量偏重

4消费者零散购买,一次购买数量少,购买频率高

5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机器需求的收入弹性相对小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涵义

农产品批发市场又称中心集散市场,是“有形市场”的一种较高级的市场形式。它是指将来自各产地市场的农产品进一步集中起来,经过加工、储藏与包装,通过销售商分散销往全国各地。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 1商品集散功能 2价格形成功能 3供求调节功能 4信息中心功能 5综合服务功能

影响零售业态供给的因素 1政策动因和政策激励

2零售业态及零售企业间的竞争 3零售经营管理技术 4社会技术的水平5产业链构建方式

影响零售业态需求的因素 1人均收入水平

2消费者需求结构升级 3消费者偏好

4安全健康消费需要 5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

超级市场的含义

超级市场是大规模、低成本、低毛利、消费者自我服务的零售经营方式 正规连锁 特许连锁 自愿连锁

标准食品超市 大型综合超市 便利店

农业食品连锁经营生产的原因 1行业集中化的要求

2零售企业经营合理化与快速成长的要求 3降低经营风险的要求

农产品连锁经营产生的条件

1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日趋丰富,买方市场形成

2人们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对零售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为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4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等技术的进步为农产品连锁经营提供了支持

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对接 1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2构建农产品配送中心 3创建农产品品牌或名牌

4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安全体系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概念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构成

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结算所、期货经纪公司和期货交易者组成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特性 1交易对象的特殊性 2交易商品的特殊性 3交易目的的特殊性

4交易场所与交易方式的特殊性 5交易保障制度的特殊性 6交易机制的特殊性

期货交易的运行特征

(1)期货交易是“买空卖空”的交易行为

(2)期货交易是一种委托性质的交易行为

(3)期货交易是以期货合约自由转让为前提的交易行为

(4)期货交易是在交易所进行的交易行为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 1.规避风险功能

是指生产经营者通过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业务,有效的规避、转移或分散现货市场上价格波动的风险。2.发现价格功能

是指在期货市场通过公开、公正、高效、竞争的期货交易运行机制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价格的过程。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 宏观

1减缓价格波动

2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 3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 微观

1锁定生产成本火利润

2引导农业产品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拓展农产品的小受与采集渠道 4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绝对成本学说(亚当斯密)绝对成本学说认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之上。即某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比其它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要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应该生产这种商品出口。

比较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如果在进行两国优势比较时,一个国家各个产地的产品成本都高于另一个国家时,国际贸易仍然能使贸易双方得到好处。

WTO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基本规则 1 扩大市场准入,消除非关税壁垒

1取消非关税壁垒 降低关税税率

2削减进口关税,扩大市场准入机会

3关税配额水平的约束及其非歧视形实施

4规定最低市场准入机会

5特殊保障条款

2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

3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1绿箱政策、S&D政策、蓝箱政策

2国内支持减让

4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

土地的概念与分类 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被等一切自然条件。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在有的情况下,土地仅指地球上的陆地表层,或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面。

土地的特征

1.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积是有限的。(2)土地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的

(3)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肥力可以不断提高。

(4)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利用的区位性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

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

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

(1)劳动集约型。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去获得较多的产量和收入的方式

(2)技术集约型。指通过采用较多的先进技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较高产出和收入的方式

(3)资金集约型。指通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更多的使用物化劳动而提高产出和收入的方式。

实行土地集约经营,对我国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弥补我国人局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

2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3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

提高中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

1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广泛应用线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4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5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概念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意义 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更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机器设备,采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方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进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经济效益。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

(1)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1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2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3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2)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

(3)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 1重视土地项目械生产项目集中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 3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4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

土地制度的含义

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关系的总和。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土地金融制度、土地税收制度等内容。狭义的土地制度仅包括土地所有制度与土地使用制度。

土地制度的特点 ①地位的基础性

②构成的复杂性

③各国(或地区)的差异性

产权的含义

产权就是财产权利,它是一组权利,包括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

产权的特征 ①明确型

②排它性

③有限性

④可分解性

⑤可交易性

⑥行为性

产权的功能 ①激励功能

②约束功能

③协调功能

④增进资源配置功能

土地产权的含义

一般地说,土地产权是指由土地制度界定的关于土地这一财产的一切权力的总和。常用“权力束”加以描述,即土地产权包括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

土地产权的权能构成

①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理其土地的权利。

②土地占有权是依法对土地进行实际支配、控制的权利。③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④土地收益权是基于拥有或使用土地所应取得经济收益的权力。⑤土地处置权是指当事人依法处置土地的权利。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含义

是在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情况下,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后产生的一种特殊权利。是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及其权利义务关系等一系列规定。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 1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2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3土地承包经营权呼唤 4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5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6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7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 1平等 资源 有偿原则

2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4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水资源的概念

水资源通常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并可以不断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包括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

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

(1)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

(2)水资源同其它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在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3)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体,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4)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5)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1.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市场机制

2.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利益调节或补偿机制 3.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 4.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技术创新和推广机制

农业劳动力的概念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的特殊性

(1)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

(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

(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

(3)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

(1)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的规模和构成(2)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实际供给的多少

(3)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

(4)农业劳动时间供给量的多少,同样是决定农业劳动力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

(1)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

(3)农业劳动力需求的质量在提高、数量在减少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

(1)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小

(2)社会人口和经济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状况

(3)政府的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①政府的人口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影响

②政府的教育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影响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 1.刘易斯模式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2.拉尼斯—费模式

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的对应

关系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3.托达罗模式

(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收入城乡差异。

(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5.吉佛的引力理论

引力理论探讨了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与迁出地两个地域的人口规模和距离有明显的联系,迁移量与两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

6.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舒尔茨和夏斯达则从迁移的成本和收益出发来解释人们的迁移行为。

人口迁移的成本收益理论将收益定义为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

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交通、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非货币成本包括迁移时减少的收入以及心理成本等。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做出迁移决策。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

1.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可分为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

2.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可将剩余劳动力分成以下几种类型(1)积累型剩余。(2)结构型剩余。(3)替代型剩余。(4)季节性剩余。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

农业技术进步是指不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1)渐进性

(2)系统性

(3)外生性

(4)复杂性

(5)周期性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容

1.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 2.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的技术进步 3.农业管理技术的进步

4.农业生产劳动者与管理者的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

3.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可以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

5.可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

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

诱导性技术进步的概念最早是由希克斯提出来的,其理论发展分为两个分支: 一个是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旺格假说,强调要素的相对稀缺性; 另外一个是施莫克勒——格里克斯假说,强调市场需求。

1.要素稀缺性诱导的技术进步 2.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

3.要素稀缺与市场需求假说的互补性质

4.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与工工农业科研体系的构建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

1产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2质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3利润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4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目标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

1农村产业结构的变个引起对农业的技术进步 2城镇化的发展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

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推进农业的技术进步 4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 5农业现代化建设直接引发了农业的技术进步

农业资金的概念

广义的农业资金是指国家、个人或社会其他部门投入农业领域的各种货币资金、实物资本和无形资产,以及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总和。广义的农业资金实际上也就是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种财物和资源的总和,并且总是以一定的货币、财产或其他权利的形式存在。

狭义的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

农业资金的运动特点 1周转期长,周转速度慢 2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3效益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4在循环周转过程中不完全通过流通流程 5农业资金的低收益型和效益的外部性 农业资金对其他生产要素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农业资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历史趋势

1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资金基本处于强制外流态势

2在工业化基本完成以后,农业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重任,单农业的发展依然需要财政资金的注入。

农业财政资金的含义

国家财政预算中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

农业财政投资的理论依据

1农业公共产品需要财政投资来提供 2农业生产的外部性需要财政投资来校正 3农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财政投资来支持与保护

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原则 1.效率原则

所谓效率原则是指财政部门对农业财政资金支出进行有效配置,使既定的资金产生最大的产出或效益。2.公平原则

为反映农村社区全体居民的利益,政府在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向和数量上应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利益。

3.稳定原则

一是农业财政资金投入本身要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率,不能忽高忽低,从而造成农业经济增长的波动。二是要求农业财政资金成为农业经济波动的稳定器。

4.持续原则

持续原则首先要求农业财政资金投入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求农业财政支出要可持续。

农业财政资金的政策取向 1.农业公共性财政资金

是指国家财政对农业纯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公共产品生产、管理和维护方面的投入。

2.农业调控性财政资金

是指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户行为、缓冲市场冲击等农业宏观调控方面的财政支出。

3.农业保护性财政资金

是指用于对农业产业进行支持和保护的财政支出,它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农业信贷资金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1.农业信贷资金与农业技术进步 2.农业信贷资金与农业公共投资

3.农业信贷资金与农业大规模私人投资

农户农业投资的行为

1.农户是市场中的一个理性主体 2.农户资金在生活和生产上的分配 3.农户自有资金和外部资金的均衡 4.农户资金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的分配

农业信息的内涵

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和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

农业信息技术的内涵

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对农业系统中的信息进行获取、存储、处理、传输、发布和应用的电子技术。

农业信息技术的内容 1农业数据库技术

2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技术 3动植物模拟模型系统技术 4人工智能与农业专家系统技术 5农业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技术 6 3S技术

7农业自动控制技术 8农业多媒体技术 9农业网络技术

农业信息资源的内涵

广义的农业信息资源包括农业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与信息机构; 狭义的农业信息资源一般仅指信息内容本身 人们通常把狭义的农业信息资源同物质资源、能量资源相提并论,认为它们共同构成农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农业信息资源的经济特征

1.有用农业信息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2.农业信息资源在主体和地域之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3.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竞争性

4.农业信息资源的商业性与公益性并存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包括信息内容开发、信息技术研究、信息系统建设、信息设备制造以及信息机构建立、信息规则设定、信息环境维护、信息人员培训等活动。这种定义系统考虑了以农业信息资源为核心的开发活动及其联系紧密的其他社会行为,能够揭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过程的系统性、复杂性和交叉性。

农业信息商品的内涵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商品是用来交换且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当人们通过感官或仪器,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对感知的东西进行分析整理,形成信息资源,当这些信息资源有助于人们对农业及相关问题理解、认识、生产和经营决策,并能与他人交换时,该信息资源就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成为农业信息商品。

农业信息商品特性

外部性,易扩散性,使用者依赖性,时效性,高固定成本低复制成本,体验商品

农业信息市场的主体及其作用

(一)农业信息的使用者

农业信息用户特别是农民用户由于受到文化水平,收入水平,农业产业本身发展的限制 相对于其他产业的用户来说,信息有效需求不足,对农业信息的运用水平较低,需要商家和社会给予精心的培育。

(二)农业信息的生产者

开发信息资源 生产农业信息产品 提供信息服务

(三)具有多种角色的政府

信息用户 调节者 信息生产者 信息中间商

农业家庭经营的涵义 所谓农业家庭经营,就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其为农户或家庭农场。

农业的特点与农业家庭经营

1农产品是不可间断的生命连续生长过程的结果,各个生产环节只有继起性,没有并列性。2农业生产活动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样,农业劳动支出具有不均衡性。

3在光照条件下,农业生产一般不可叠加,具有广阔的地域性。

综上,这些特点决定了家庭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一种较为合适的组织形式。

当代西方合作经济思想的流派 1.改革派

(1)社会主义学派。这一学派认为社会主义是合作运动的最终目标,合作仅仅是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或准备阶段。

(2)合作联邦学派。这一学派认为合作经济应是社会中起支配作用的经济体制。第一,它把合作运动的进程视作终结,合作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为达到另一种体制的手段或途径;第二,它把私有财产作为其经济结构的基础 ;第三,主张消费者至上。2.进化派

(1)竞争尺度学派。这一学派以美国的艾德温•诺斯(E.G.Nourse)等人为代表。他们以合作为尺度来衡量资本主义体系的功效,把合作运动视为抑制资本主义阴暗面的手段。他们认为,合作经济不可能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起支配作用的经济机制,只能起辅助作用。

(2)萨皮罗学派。①合作社应按商品种类而不是按地域关系组织起来 ②合作社成员应只限于农场主 ③民主管理 ④与合作社签署长期的、带强制性条款合同的入社农户应达到相当的比例 ⑤使用专家从事经营管理活动 ⑥高度集中的管理结构

(3)美国学派。他们认为,合作是一种市场现象,合作社是独立的经济主体间的不完全联合,合作这种形式仅合并了各个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功能,但企业本身还是完全独立的。因而,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体化与分化、独立与合并间的中介,合作只是业务的联合,而不是人的联合。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基本原则 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合作社原则 1.自愿开放的会员资格

2.成员民主管理

3.成员经济参与

4.独立性与自主性

5.教育、培训与信息 6.合作社间的合作 7.关注社会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原则 1成员以农民为主体

2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3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4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

5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比例返还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基本特征

1.合作目标的双重性,即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性和盈利性 2.合作经营结构的双层次性,约定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 3.合作经济组织的民主性,自愿基础上的有效结合

农业合作社的作用

1农业合作社有助于促进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 2农业合作红色有助于减少农产品交易的不确定性 3农业合作社有助于减少农产品和农业专有资产的损失 4农业合作社有助于节约交易成本和寻求规模经济

农业合作社在国外的发展趋势

1政府对农业合作社的保护和支持在加强 2农业合作社的运行越来越注重效率提高 3农业合作社的专业化、横向与纵向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多方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1.生产专业化 2.企业规模化 3.经营一体化 4.服务社会化

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农业保护政策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

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从市场失灵的角度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要性 1农业的外部性 2农业的公共产品性 3农业的弱质性 4农业的不稳定性

二.从农业的基础地位出发来论证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然性 三.围绕农业的发展阶段来分析农业保护政策的产生

四.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可能性

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 1经济结构主义观点

2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

传统农业保护政策所造成的问题

1农业保护政策作用的相互抵消和贸易摩擦加剧 2农业保护政策的效率损失严重

3农业产品贸易流向的扭曲、国际市场价格的疲软与被动。4发达火甲的农业保护政策严重的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现代农业保护政策的改革方向与基本趋势

1农业保护政策主要目标的重要程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2农业保护政策实施实现了从黄箱政策到绿箱政策的转变 3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在加速,非关税贸易壁垒更为森严

食品质量安全的内涵

1绝对性与相对性之分 食品安全标准不一,食品安全至今尚无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生产经营者行为 1所获经济利益的大小

2经营目标的长短与成本收益的比较 3经营规模的大小与专有资产的多少 4声誉机制的建设 5纵向协作策略

视频之狼安全管理中的消费者行为 1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感知风险 2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等的信息搜索 3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及购买行为 4消费者对质量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

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监管

1征服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目标

1只注重保护城市消费者的利益

2注重提高本国视频的国际竞争力

3注重保护农业

4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5注重解决最为迫切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2建立协调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 3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的控制体系

4加强对消费者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教育 5促进质量安全信息有效传递

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

农业产业结构也称为农业生产结构,是指一定地域(国家或地区或农业企业)的农业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它是农业生产力合理组合和开发利用方面的基本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

1.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

2.农业产业结构的多层次性

3.农业产业结构的动态性

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

1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

2对农业内部物质能量相互转化的影响 3对农业劳动力资源利用的影响 4对满足社会农产品需求的影响

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条件

1.生产力水平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2.需求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3.地理环境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4.劳动力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

5.资金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6.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条件

农业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1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所占比例逐步增大 2在终止也中饲料声场所占比重逐步增大 3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所占比例逐步增大

4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一定程度的多部门经营相结合 5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地位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

6在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演变中林业受到国家的保护支持力度最大

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涵义

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通过对农业结构的调整,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从而使农业产业结构的效益、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

1.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2.能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 3.能最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4.农业各部门能协调发展

传统农业中稀缺资源的特性

(1)农民无法自行提供,大多数稀缺资源都必须社会性地供给

(2)许多稀缺投入物的需求与工业发展并无冲突,它们主要依赖于相对丰裕的资源,加上训练有素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3)这些投入物的互补性要求供给方面的协调与配合

(4)在不同的地区,由于资源、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差别,这些投入物的生产率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5)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一定形式的稀缺资源可能已经大量充分地使用了

(6)机会成本很低的资源与相对稀缺的资源一起使用,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7)稀缺资源不可随心所欲地移动

传统农业中的稀缺资源(1)提供刺激的制度

(2)改进生产可能性的科学研究

(3)使用新型和改进的投入物的生产设备

(4)农业生产的服务机构

(5)帮助农民作出更好选择的教育工作

传统农业的改造

1.市场经济制度的构建

2.有效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制度的建立 3.农业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 4.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的加强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1.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农业是从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农业。它的基本特点是物质和能量开放式循环,从农业以外投放大量的能源和物质,因而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现代农业是人类第一次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大规模自觉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的结果,是广泛采用以机械、化学和生物技术群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农业,同时,它又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农业现代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农业现代化仅指农业生产技术上的变革,而广义农业现代化包括协调发展的工农业关系、经济体制和组织管理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的动态性 2.农业现代化内容的广泛性 3.农业现代化的地域性和阶段性 4.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继承性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1.生产条件现代化 2.生产技术现代化 3.经营管理现代化 4.集约、高效、持续

5.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1.生态持续性 2.社会持续性 3.经济持续性

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系统的压力 2.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自然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 2.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利用原则(1)最低安全标准原则

(2)公平性原则

三.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特性

(1)环境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和制约的双重性,二者既对立又统一。(2)环境问题具有传递性

(3)环境污染往往具有累积性,呈指数式发展

(4)环境问题的外部性

2.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思路(1)产权管理思路

(2)国家干预思路

四.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业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科学技术落后

2.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3.某些技术进步可能产生负效应,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技术进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但它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根据《农业协议》将那些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政策称为“黄箱”政策措施,要求成员方必须进行削减。“黄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价格补贴,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部分有补贴的贷款项目。

“蓝箱措施”(Blue Box Measures)是指,一些与生产限制计划相联系的直接支付的“黄箱措施”支持,被称为“蓝箱”的特殊措施,可得到免除减让。但其条件是必须满足下列要求之一:(1)按固定面积或者产量提供的补贴;(2)享受补贴的产品数量不超过基期(即1986-1988年)平均生产水平的85%;(3)按牲口的固定头数所提供的补贴。

绿箱政策(GreenBox Policies)是用来描述在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下不需要作出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政策的术语,是指政府通过服务计划,提供没有或仅有最微小的贸易扭曲作用的农业支持补贴。绿箱政策是WTO成员国对农业实施支持与保护的重要措施。

第二篇:宏观经济学重点总结

1、凯恩斯理论,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因素有哪些?

交易动机--交易需求预防动机--预防需求投机动机--投机需求

对利率变化最敏感的是:投机需求

2、GDP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3、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GDP是一定时期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年生产100万,只卖掉80万,所剩20万同样计入GDP.年生产100万,却卖掉120万,计入的仍是100万。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若某人花20万买了一幢旧房,包括19.8万的旧房价值和2000元的经纪人费用。只能计2000元。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是地域概念,GNP是国民概念。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4、GDP曲线

5、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

支出法:GDP=C+I+G+(X-M)

收入法: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增加值法:GDP=第一产业的增加值+第二产业的增加值+第三产业的增加值

6、指标: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7、I=S+(T-G)

8、GDP合>=GDP甲+GDP乙

1、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发生在家户部门,生产和投资行为发生在企业部门。假定投资是自发的或外生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这样简单的经济关系称为二部门经济。

不论需求量多少,经济社会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2、均衡产出的概念: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3、消费量由可支配收入决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MPC=△c/△y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

5、利率的变化对消费的影响: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就低收入者而言,利率越高,主要会发生替代效应,故利率提高会增加储蓄。就高收入者而言,利率的提高,主要会发生收入效应,从而减少储蓄。

6、人民收入增加,中国股票市场的现状萎靡不振,对消费的影响?

7、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的倾向关系?

8、乘数论:投资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9、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10、四部门经济

11、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收t=250

(1)求均衡收入

Y=AD=C+I+G=100+0.8yd +50+200=100+0.8(y-250+62.5)+250Y=1000

(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均预算乘数11、12、1、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

(1)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处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

(2)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量也和收入成正比。

(3)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2、利润与国民收入关系?

3、假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0.12,没有超额准备金,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金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法定准备金率仍是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解答:(1)在本题中,没有考虑现金存款比率问题,因此,货币乘数是准备率的倒数。于是,货币供给

M=1 000+400/0.12=4 333.33(亿美元)。

(2)若法定准备率提高到0.2,则存款变为400/0.2=2 000(亿美元),现金仍是1 000亿美元,因此货币供给为1 000+2 000=3 000(亿美元),货币供给减少了1 333.33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ΔM=10×10.12=83.33(亿美元)。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财政机关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直接制定的。

政策目标不同: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

联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国债把本来分别由财政机关和中央银行执行的相互独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结起来,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

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越陡峭,政策效果越大。

2、M0、M1、M2的影响:

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之和是指流通中的现金。

狭义的货币供给M1是指流通中的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的总和。

3、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4、再贴现率政策的影响:再贴现率是中央英航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5、公开市场业务与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比较的优点: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1)中央银行可及时地按照一定的目标来买卖政府债券,从而比较易于准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

(2)如果中央银行希望大量地变动货币供给,就可以根据该变量的规模来决定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的数量;如果中央银行只希望少数地变动货币供给,就可以用少量的债券买卖来达到目的。

(3)公开市场操作灵活,便于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变动方向,变买进为卖出债券,里脊就有可能使增加货币供给为减少货币供给。

(4)中央银行可以连续、灵活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自由决定债券的数量、时间和方向。即使有时会出现某些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纠正。

6、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创造货币的多少?

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越来越难。

7、利率效应、实际余额效应、外贸效应

8、失业的分类: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周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何时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游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9、二战后,自然失业率提高,为什么?怎样降低自然失业率?

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降低社会福利

10、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1、轻微的通货膨胀能促进经济增长?为什么同意(促进论的条件3点)

(1)通货膨胀具有一种有利于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在通胀过程中,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比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加得更多。通胀可以提高全社会的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

(2)通货膨胀增加了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由于实物资产和现金余额这两种财富形式之间的替代性,经济单位会增加对实物资产的需求,从而推动投资和产出的增加。

(3)通胀直接表现为货币供给过多,多发行的那一部分直接成为政府的收入,可用于增加投资。如果居民消费不变或消费的下降小于投资的增加,产出仍能通过乘数效应上升。

12、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就要提高失业率。只要他们能容忍高通货膨胀,他们就可以拥有低失业率,或者他们可以通过高失业来维持低通胀率。

1、有什么办法缩小人均GDP的差距

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情况

2、经济增长的概念、影响因素?

直接原因:经济中的投入要素,如与资本和劳动的积累有关,还与能够影响这些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变量,如规模经济与技术变化有关。

3、哈罗德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假设条件、基本公式

假设一:储蓄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投资;

假设二:该国对外国的资本转移(发展援助)具有足够的吸收能力;

假设三:资本--产出比不变;

假设四: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是消费品,也可以是投资品;

假设五:社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且两种要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假设六:技术状态既定,不存在技术进步且不考虑资本折旧。

基本公式:ΔY/Y = s ×ΔY/ΔK

其中:Y——产出,ΔY——产出变化量,ΔY/Y——经济增长率;s——储蓄率;ΔK——资本存量K 的变化量。ΔY/ΔK——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可以增加的产出,即资本(投资)的使用效率。

如果不具备,对经济的影响?

4、索洛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指导意见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又称作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外生经济增长模型,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的经济增长模型。

5、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1)较高的储蓄率

(2)大量引进外资,k(人均资本拥有量)增加,人均产出增加

(3)控制人口政策,使人均储蓄中更多的用于资本的深化,促进k增加。

(4)科教兴国、高考的规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同的投入有更多的产出。

6、经济周期的特征:衰退阶段和扩张阶段

衰退阶段:

(1)通常消费者购买急剧下降,同时,汽车和其他耐用品的存货会出人意料的增加。由于厂商会对此作出压缩生产的反应,所以实际GDP会下降,对工厂和设备的企业投资也急剧下降。

(2)对劳动需求的下降。首先是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减少,其后是被解雇员工的数量和失业率上升。

(3)产出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步伐放慢。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导致其价格跌落。工资服务的价格下降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在经济衰退期它们的增长趋势会放慢。

(4)企业利润在衰退中急剧下滑。由于预期到这种情况,普通股票的价格一般都会下跌,同时,由于对贷款的需求减少,利率在衰退时期一般也会下降。

经济周期扩张阶段的情景是衰退阶段的镜像,呈现相反方向的变动。

7、乘数——加速数模型

2、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哪些?

第三篇:餐饮经济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

一、餐饮经济学是什么?

餐饮经济学是研究餐饮企业为实现其产品(服务)在从生产向消费的转移过程中表现出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餐饮经济活动的市场运行机制,是通过餐饮需求与餐饮供给之间的商品交换的经济联系实现的。

餐饮经济学以研究餐饮企业在从事产品及服务的生产、交换、消费的过程中形成的交往关系、交易关系及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

在餐饮经济活动中,有两类规律在发挥着作用。一是体现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一般经济规律,如市场竞争规律、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等价交换规律、商品自愿让渡规律、贱买贵卖规律等,这些规律只是在餐饮经济活动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餐饮经济学对这些规律的研究,着眼于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二是体现餐饮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

餐饮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交往与交易关系。服务劳动者和服务对象之间以交往关系为纽带。交易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

餐饮企业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因而服务不能储存。服务是开放系统。

二、餐饮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A 餐饮经济学及应用经济学,不是理论经济学。

B 应用经济学是要解决问题,理论经济学则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则和系统。C 餐饮经济学是一门产业经济学。D 主要研究内容:

餐饮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餐饮业的性质

餐饮业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互动及结构餐饮市场机制及供需关系餐饮市场的竞争餐饮业的业态餐饮产品与服务

餐饮业的行业管理中外餐饮业的比较

10餐饮业的发展与评价

三、餐饮经济学的框架体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A 餐饮业的微观经济分析 B 餐饮业制度经济分析 C 餐饮业与国民经济分析 D 政府规划与餐饮业发展

第二章

餐饮业的发达程度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反应

1餐饮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生活水平下对餐饮服务的要求不同 2

综合实力的提升为餐饮业走向现代化提供支持 第二节 餐饮业的性质及特征

餐饮业的基本性质加工业性质

A 产品规格多、批量生产少 B餐饮产品生产时间短 C 餐饮产品的生产量难以控制 D 餐饮产品及其原材料保存成本较高

服务业性质

餐饮业的基本特征

经济特征 2 服务特征: A 无形性 B 不可储存性

C 生产与销售的同步性

D 差异性文化特征

A 增强就餐环境的文化内涵,环境设计要与人文需求相协调,与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体现民族特色

B 增强饮食产品本身的文化内涵,为顾客提供烹制精良的美味佳肴,是餐饮业的重要服务职能

C 餐饮文化需要通过企业员工的语言和行为体现出来

多元化特征 餐饮业的结构特征 投资主体与市场格局多元化消费需求大众化 餐饮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扩大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拉动市场潜在消费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三章

餐饮业与农业 一方面,农业为餐饮业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餐饮业也大大刺激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联系的纽带 产品联系:农产品是餐饮业与农业最基础的联系渠道。

劳务联系

生产技术联系

首先,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推动了餐饮业加工技术的发展

其次,餐饮业对生产技术要求的提高将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第三,餐饮业对产品的高质量标准将刺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第四,餐饮业向现代产业化方向发展,不仅会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而且会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催化作用

价格联系

二、联系的方式

依据不同的维系关系,产业间的关联方式常分为三种;一是前向关联,二是后项关联,三是旁侧关联

前向关联:是通过供给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后向关联:是通过需求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旁侧关联:经济活动中的各个产业依据前向,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了顺向的产业链关系

(三)餐饮业与农业关联的组织形式

1.餐饮企业加农户2.合作经济组织加农户3.农场加雇工4.餐饮企业加农业协会 第二节 餐饮业与食品工业

一是依照原料来划分,根据食品的主要原料来源,可分为农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三种

二是依照加工程度划分,可分为四类:原料加工、半成品加工、成品加工和调理加工

三是依照食品产品功能划分(一)餐饮业与食品工业的关系

1、餐饮业的发展依赖于食品工业的发展

2、餐饮业的发展带动了食品工业的发展 二 餐饮业与食品工业的关联趋势

工业食品根据其被加工的程度,为人类饮食提供了不同等级的食品:一是初级食品,它是由农产品的初加工而来,如辗米、榨油等,它为人们的饮食提供原料;二是中级食品,它是由初级食品再加工而来;三是高级食品,它更贴近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需要。3.3二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分析

1.旅游业已成为我国重要产业之一

2.旅游市场的开发力度增大

3.旅游行业规模扩大,旅游人才不断涌现

4.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状况改善 三、餐饮业与现代旅游业的关系

(一)餐饮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提高餐饮服务质量、改善餐饮设施已经成为发展旅游服务的重要手段

其次,在旅游活动的支出中餐饮占有很大比例

第三,餐饮是实现特色旅游的一大法宝

最后,餐饮已经不仅仅是旅游业中的一个要素,而日益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品牌

(二)旅游业的发展带动餐饮业的发展

四、我国旅游餐饮业现状分析及相关对策

(二)旅游餐饮业存在的问题

1.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景观污染.欺客现象

(三)旅游餐饮业发展的原则及对策 1 旅游餐饮业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生态性原则;第二,因地制宜原则;第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四,满足旅游者舒适用餐的原则 旅游餐饮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第一,选择体现旅游特色的食品;第二,使用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的食品包装材料;第三,采用合理的食品生产经营方式;第四,选择适宜的用餐地点;第五,采取品牌经营战略;第六,实施有效的管理监控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主要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点:以示公平性原则;二是持续性原则;三是共同性原则

第一,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第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是要求人们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

第三,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四,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 中国餐饮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该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证餐饮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餐饮业发展应该与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总目标相适应,应能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第三,实现餐饮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就餐者、餐饮经营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三、影响餐饮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餐饮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包括餐饮资源、餐饮设施、管理系统、区域经济支持条件以及区域社会发展条件等几个方面的因素

四、餐饮业可持续发展的标志

第一,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投入要素使用量获取最大的餐饮福利总量

第二,贫富地区均应实现餐饮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餐饮企业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五、餐饮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 绿色餐饮

1.正确认识绿色餐饮的概念

(1)区别客人,制定有针对性的菜单(2)采购绿色食品原料

(3)每个产品环节都要扎实细致的工作(4)绿色消费服务

2.全面认识在餐饮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措施

如今在餐饮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原料残留超标;二是餐饮污染;三是假冒伪劣;四是超量使用或滥用化学品 相关措施解决:

一是严格防范,拒病于国门之外;二是加强管理,防范于未然;三是坚决执行绿色食品政策

3.餐饮企业实施绿色餐饮的步骤

1)收集绿色信息 2)制定绿色营销计划,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开发绿色资源 4)开发绿色产品 5)制定绿色产品价格 6)开展绿色促销 二 科技餐饮 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呼唤餐饮业的科技化 国际餐饮业的发展新态势要求我国餐饮业实现高新技术化

我国科技、经济发展将促进餐饮业高新技术化

我国餐饮业实施科技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A 我国餐饮业实施科技化发展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科教兴国”战略的组成部分

B 餐饮业实施科技化发展战略是实现餐饮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C 餐饮业实施科技化发展是推动我国餐饮业发展国际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基础

D 餐饮业实施科技化发展战略是餐饮业开拓新的产业领域、扩大产业规模的重要途径

五 餐饮科技大基本组成

大体上可以有餐饮科学基础性研究系统、政府决策支持系统、餐饮业科学管理系统和餐饮产业工程技术管理系统四个部分

七 餐饮科技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加强餐饮业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

A 对餐饮活动社会功能的理解 B 对餐饮资源的理解 C 加强对国际餐饮市场的研究

积极发展餐饮业工程技术,为餐饮业的再次创业开辟道路

A 走转化发展和规模经营的道路 B 全面实施餐饮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

餐饮业实施科技化步骤

A 首先要在餐饮业内把“科技兴餐”战略落实到实处

(3)通过建立相应的机构,具体实施餐饮业科技化发展工作(4)成立餐饮科技化研究机构(5)完善和发展我国餐饮教育体系

第四章

(一)餐饮市场机制的含义

经济机制指的则是在经济运行中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联因素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功能。

市场是经济运行和经济活动的载体或现实表现。所以餐饮市场机制是餐饮经济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餐饮市场机制的特点 1.客观性。指的是餐饮市场机制的自然协调组织能力,是各种餐饮市场要素相互之间存在的客观联系自然运动产生的结果,并不是人们的主观设计。

2.内在性。指的是餐饮市场机制的自我协调组织能力,这种能力是由于机制内部各种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并不是由外部力量的作用形成的。

3.连锁性。指的是餐饮市场机制是一系列市场要素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的运动过程。4.制约性。指的是餐饮市场机制通过对餐饮市场主体利益的盈亏来发挥作用。

5.动态性。指的是餐饮市场机制在各种市场要素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

二、餐饮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一)市场价格混乱

1.价格欺诈行为。2.价格站愈演愈烈。

(二)相关法制落后

(三)人才建设不适应餐饮市场的发展。要符合“四个相结合”的基本标准,即宏观性与微观性相结合、普适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思想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1.在宏观层面上。首先要塑造有利于人才培养与发展的环境。其次要做好中国餐饮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工作。最后建立基于人才分类、分成机制的教育体系。

2.在微观层面上。首先要加强对国外先进理念、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学习,提高餐饮人员素质。其次要加强餐饮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最后要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立企业人才流动机制。

三、中国餐饮市场的新特点:1.餐饮市场发展一体化;2.市场竞争要素复杂化;3.餐饮市场竞争规范化;4.餐饮市场运作科学化。

4.2餐饮需求的概念: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餐饮产品的需求。

需掌握以下几点:1.餐饮需求是消费者对餐饮产品渴求满足的一种欲望,即餐饮产品的购买欲望。

2.餐饮需求表现为一定条件下消费者对餐饮产品的购买能力。3.餐饮需求还表现为有效的餐饮需求。

(二)现代餐饮需求的产生条件

1.人们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是产生餐饮需求的前提条件。2.生活节奏的加快,是产生餐饮需求的必要条件。

(三)影响餐饮需求的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等。

二、(一)餐饮需求规律

对餐饮需求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主要是餐饮产品的价格和人们的收入状况 1.餐饮需求量与餐饮产品价格成反比。2.与人们的收入成正比。

(二)餐饮需求弹性:指影响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即餐饮需求量随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状况。

1.餐饮需求价格弹性。指餐饮需求量对餐饮产品价格的反应及变化关系。(1)当/EDp/>1时,这时称餐饮需求富有弹性。(2)当/EDp/<1时,这时称餐饮需求缺乏弹性。(3)当/EDp/=1时,这时称餐饮需求为单位弹性。

2.餐饮需求收入弹性。指餐饮需求量与人们收入之间的反应及变化关系。

(1)当EDi>1时,可支配收入发生一定的增减变化,会引起餐饮需求量发生较大程度的增减变化。

(1)当EDi<1时,可支配收入发生一定的增减变化,只能引起餐饮需求量发生较小程度的增减变化。

(1)当EDi=1时,即餐饮需求量与人们可支配收入按同比例变化。

(三)餐饮需求衡量。餐饮需求变化状况及水平,可以通过餐饮经济指标来反映和评价。餐饮需求指标:1.在外就餐人数指标。2.消费者餐饮消费支出指标:餐饮消费支出总额、人均餐饮消费支出额、餐饮消费支出率。

(四)餐饮需求调查和预测:是开发餐饮市场,进行餐饮产品销售的前提,也是餐饮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内容:1.餐饮需求构成;2.餐饮需求动机;3.餐饮需求行为。

进行餐饮需求调查的信息渠道:1.餐饮企业内部统计质料;2.社会统计质料;3.餐饮行业内外交流活动;4.实际调查活动等

4.3餐饮供给:指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的价格向餐饮市场提供餐饮产品的数量 餐饮供给可划分为相互依存的两大类,即基本餐饮供给与辅助餐饮供给

(二)餐饮供给的特征

1.餐饮供给的一般性质。第一,对产品质量的高度依赖性。第二,与需求互为因果性。

(三)餐饮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餐饮价格、餐饮资源、餐饮设施、餐饮服务、餐饮成本、社会状况、政策、信息传媒、劳动力素质、科学技术。

二、1.餐饮供给的形成,是微观系统向宏观系统进化的过程。2.餐饮供给弹性分析。(1)Ep=0,供给无弹性。(2)Ep=无穷,供给弹性无限大。(3)Ep=1,单位供给弹性。(4)Ep<1,弹性不足。(5)Ep>1,弹性充足。

(一)餐饮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

1.餐饮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依存。最基本的影响来自于餐饮需求。2.餐饮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冲突。表现在质、量和结构三个方面。

(二)餐饮供给与餐饮需求的均衡

餐饮供给与餐饮需求的矛盾是绝对的,二均衡时像对的、有条件的。

(三)餐饮供求平衡的调控

(1)调控目标:包括量的均衡与质的适应两部分。(2)调控方式:宏观和微观调控两个方面

第5章

5.1广义的餐饮市场是指餐饮产品交换过程中所反映的各种经济行为、经济关系的总和 狭义的餐饮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中存在的餐饮产品具有支付能力以及支付愿望的现实和潜在的购买者,是人群、购买力和购买欲望的综合体现

狭义的餐饮市场就是指广义的餐饮市场中的客源市场或者说是餐饮市场中的需求方 餐饮市场的形成必须具备一下要素:餐饮产品购买者、餐饮购买力和餐饮购买欲望 餐饮产品购买者和餐饮购买力都是构成餐饮市场的必要的客观因素,这两种因素是不以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的。而餐饮购买欲望是构成餐饮市场的主观因素,是决定餐饮需求者购买餐饮产品的主观愿望和需求 二 影响餐饮市场的因素 影响餐饮市场的企业内部因素

即餐饮市场的经营要素,是指餐饮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各种经营的手段

餐饮产品决策

餐饮产品价格决策

餐饮产品经营业态及产品售卖方式决策

餐饮产品促销决策 影响餐饮市场的企业外部因素

影响餐饮市场的企业外部因素即餐饮市场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可以分为宏观环境要素和微观环境要素 二 餐饮市场的特点 餐饮市场的多样性

餐饮市场的地域性

首先,餐饮市场上的购买力更多地来自与本地消费者

其次,餐饮市场的地域性还源于餐饮产品的地域性

3餐饮市场的层次性4餐饮市场的广泛性5餐饮市场的波动性

三 餐饮市场的功能 一 促进餐饮产品与服务的交换

二 促进旅游市场的发展

三 调节餐饮与旅游经济活动

四 拉动国内需求增长,促进国民收入增加

五 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节 餐饮市场的布局与结构 餐饮市场布局的概念:指餐饮供给与需求在空间上的分配格局及其与地区间的空间联系状态 二 影响餐饮市场布局的因素 地理状况及气候等自然条件因素2 人口因素 3 社会经济因素 4 技术因素 餐饮市场的结构

餐饮市场结构的含义

狭义的餐饮市场结构是指餐饮市场的竞争结构

广义的餐饮市场结构不仅包括整个餐饮市场中供需双方力量及数量的比例协调关系,同时还反映了餐饮市场中各组成要素只见到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 二 餐饮市场的竞争结构

影响餐饮市场竞争结构的因素

主要因素有市场集中度、餐饮产品的差别化、餐饮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等 决定某一特定市场中的行业集中程度的因素有两个:企业规模和市场容量 2 餐饮市场竞争结构状况

一般市场的竞争结构组成

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种竞争态势,即: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

三 餐饮市场结构的其他分类

餐饮市场结构的其他分类有以下5种结构 餐饮市场的消费结构 2 餐饮市场的餐类结构 3 餐饮市场的餐式结构及菜系结构 4 餐饮供给市场中的企业所有制结构 5 餐饮市场的经营业态结构 四 餐饮市场结构的优化 餐饮市场结构优化的含义:指通过一系列的调节活动过程,是餐饮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或结构之在数量、规模的比例方面形成一种动态的协调,以逐步提升餐饮市场中的整体经营水平,最终促进餐饮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餐饮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餐饮市场结构优化的意义 餐饮市场结构的优化是餐饮经济健康运行、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的基础和保证 2 餐饮市场结构的优化有利于餐饮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餐饮市场结构的优化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的需要 餐椅市场结构优化的内容

餐饮市场结构的优化包括餐饮市场结构的完善化和餐饮市场结构的合理化 餐饮市场结构的合理化是在餐饮市场结构完善化的基础之上 餐饮市场的开拓

一 餐饮市场开拓的意义

餐饮市场的开拓是指餐饮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扩大餐饮产品的销售,实现餐饮产品的价值,提高市场占有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经营活动

只有不断地开拓餐饮市场,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只有不断地开拓餐饮市场,才能保证餐饮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只有不断地开拓餐饮市场,餐饮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稳脚跟并寻求发展壮大的途径 餐饮市场调查的含义和作用 餐饮市场调查的含义: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餐饮需求、现有餐饮供给状况和影响餐饮市场要素等信息进行科学系统的搜集、分析和研究的活动 2 餐饮市场调查的作用

餐饮市场调查能够帮助企业及时把我餐饮市场需求变化的特点,掌握餐饮市场供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餐饮市场调查能够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帮助企业承受住市场波动为企业带来的经营压力

餐饮市场调查能够使企业在开拓市场时了解消费者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要求 二 餐饮市场调查的类型

根据餐饮市场调查的对象和范围进行划分,餐饮市场调查可以被分为宏观餐饮市场调查和围观餐饮市场调查

四 餐饮市场调查的内容

1餐饮市场环境调查

政治环境调查

政治环境调查

地理气候环境调查

经济环境调查

法律环境调查

社会文化环境调查

科技环境调查

餐饮市场需求调查

餐饮市场容量及结构调查

餐饮消费动机调查

餐饮消费行为调查餐饮市场供给调查

行情调查

餐饮设施及接待能力调查

地域及地理位置调查

餐饮产品及服务调查

餐饮市场预测的含义是餐饮企业根据历史资料和市场调查的结果,应用各种分析方法对餐饮市场中的各种变化及餐饮需求的变化趋势做出分析和判断

餐饮市场预测的基础是餐饮市场调查 餐饮市场预测的内容

餐饮市场环境预测餐饮市场需求总量预测 2 餐饮市场客源预测 3 餐饮需求结构预测餐饮经营效益预测

三 餐饮市场预测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类

四 餐饮市场预测程序 1 决定预测目标 2 资料袋收集和整理 3 预测方法的选择 4 实施预测 5 调整预测误差 6 完成预测报告

四 餐饮市场开拓策略

一 餐饮产品策略

二 餐饮价格策略

三 餐饮促销策略 第四节 餐饮市场的竞争

一 餐饮市场竞争的必然性

市场竞争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餐饮市场的特点导致餐饮市场的竞争

餐饮业的发展以及餐饮文化之间的交融汇合必然加剧餐饮市场的竞争 二 餐饮市场竞争的目标和内容

一 餐饮市场竞争的目标 1 争夺客源2 提高市场占有率 3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三 餐饮市场竞争的内容 1 产品竞争 2 价格竞争 3 促销活动的竞争

一 餐饮企业的产品竞争行为 1 产品创新竞争 2 产品质量竞争 3 文化竞争 二 餐饮企业的定价行为

针对消费者的定价行为 2 针对企业自身的定价行为 3 针对同行业竞争企业的定价行为 三 餐饮企业的促销行为优惠促销 2 活动促销3 广告公关促销 第六章

业态变迁学说

业态的变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技术变革的必然产物

第一,流通零售业态的导入取决于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

第二,业态的变化适应了消费需求的变化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第三,业态模式经验的运用和推广,加速业态的成型比

第四,为适应市场竞争,注意选择和调整适应消费格局变化的业态 餐饮业态的含义

餐饮业态的概念:餐饮业态是指企业为了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已经营商品的重点和提供服务方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经营形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第一,业态与业种是一对既有内在联系,又不相同的两个概念。

业态说明的是企业的经营形态;业种则说明的企业经营的范围或品种

第二,业态与连锁经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第三,业态是动态变化的、发展的 为什么要用业态划分餐饮业?

其主要原因是: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的确立,要求餐饮业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 餐饮市场日益丰富,消费者行为趋向成熟,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餐饮业不断地改革

业态的生命周期

创新阶段 2加速发展阶段 3 成熟阶段 4 衰退阶段

影响业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2 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购物习惯变化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4 同种业态的企业之间和不同业态的企业之间的竞争

如果以消费趋向、消费层次加以区分,餐饮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业态:以家常菜为主的大众餐馆类业态 2 以个人便捷消费为主的快餐类业态以菜系区分的中高档类餐饮业态以老字号闻名的餐饮类业态以满足个性化为特色的餐饮业态

业态创新工作 其一,面对传统业态,结合引进的新型业态进行现代化改造;其二,对已选择业态进行专业化提升;其三,开发新的业态,引领消费

第七章

四、餐饮产品的概念

餐饮产品是餐饮企业提供给消费主体的消费对象,是餐饮企业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A 餐饮产品的基本概念

狭义的餐饮产品概念指餐饮企业经营者利用餐饮设施设备所生产出的可供消费者食用的、具有色香味形的、各式各样的有形菜肴和面点等失误成品。

广义的餐饮产品概念指餐饮企业经营者凭借餐饮设施设备,通过劳动和服务,向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在餐饮消费活动中综合需要的物质及精神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五、餐饮产品的特征

餐饮产品既不同于工农业生产的物质性产品,又不同于其他服务行业提供的服务性产品。它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性 2.生产性与服务性相统一3.对设备设施的依赖性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割性4.不可储存性5.文化艺术性

六、餐饮产品的构成 餐饮产品的一般构成

核心部分-----餐饮产品的核心部分是指餐饮产品本身的功能。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它们可以满足消费者最基本的饮食生理及其他心理方面的需求。

形式部分-----是餐饮产品整体中的主体部分,它是指餐饮产品的载体、质量、品牌、特色、风格、声誉等产品形象及这些要素的组合方式等。具体而言,形式部分的餐饮产品可以分为餐饮产品的物质载体和餐饮产品的具体形象两类。

延伸部分-----餐饮产品的延伸部分是消费产品时所获得的一些附加利益或优惠条件的总和。

七、餐饮产品的供给构成

1.餐饮食物产品2.餐饮设施设备及就餐环境3.餐饮服务4.餐饮文化 一般来说餐饮产品的需求构成包括以下2点 满足生理需求的餐饮产品2 满足心理需求的餐饮产品 餐饮产品的价值 餐饮服务具有价值 2 从餐饮文化的经济价值

具体餐饮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特点体现如下四个阶段 1 投入期2 成长期3 成熟期4 衰退期 特殊餐饮产品的生命周期 成长期无限延长型2 不断改进或周而复始型3 一时风尚型 餐饮产品开发创新的意义 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饮食及服务需求 2 营造餐饮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 3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4 促进各地菜系间的借鉴和融合,加强国际间餐饮文化的交流

餐饮产品开发创新的原则

1.满足市场需要,符合消费心理。2.综合全面创新,营造餐饮文化特色。3.形成品牌效应和产品系列。4.讲求开发速度,注重开发效益。5.提高技术水平,发挥技术优势。

餐饮产品开发内容

1.菜点品种开发与创新。2.服务开发与创新。经营设施与环境的开发与创新。4.餐饮文化的开发与创新。

餐饮产品开发与创新的策略

1.抢先开发策略 2.仿制产品策略 3.引进产品策略 4.改进产品策略 5.品牌策略

餐饮产品开发与创新的途径

1.消费需求途径 2.员工途径 3.竞争对手途径 餐饮产品开发与创新的程序

1.条件:市场调查,要具备人才、技术、资金实力

2.过程:构思阶段、选择阶段、研制设计阶段、试销阶段、上市阶段

第八章

第1节 餐饮行业与企业和市场的关系

行业、企业与市场

现代经济社会是由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三大组成部分构成的。企业的本质是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单位。它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构成行业的基本要素

市场有两层含义:一是商品买卖的场所,如商品交易所、集市等;二是指一定地区内商品或劳务等的供给和有支付能力需求者的关系

行业的产生源于市场有反作用于市场,一方面它是市场发育的结果,另一方面它的成长又在促进着市场的发育。餐饮行业的历史沿革

我国餐饮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

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

三是我国餐饮行业的真正大战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A 餐饮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逐步转变为现代产业部门

B 餐饮企业正在从传统餐馆向现代企业转变

一是企业结构调整呈现全新格局

二是国际化进程加快

三是餐饮连锁经营发展迅速 建立行业发展机制

主要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餐饮企业规模小,现代化水平低

二是餐饮市场秩序有待整顿,饮食卫生状况急需改善

三是餐饮业经营的软环境令人担忧

建立餐饮行业的发展机制,关键在于建立三个方面的有效措施:

一是建立行业的自我保护机制

二是建立行业的自我约束机制

三是建立行业的市场促进机制,在此之上建立起行业的管理体制 第2节 餐饮行业管理的目标、内容和手段-----餐饮行业管理主体

行业管理的主体有两类,一类是政府管理部门,一类是行业管理组织

政府管理部门——包括两部分

一是行政综合执法部门

二是行业行政主管部门

行业管理组织——行业协会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组织,最初的雏形是早期的商会或商行

现代的行业协会一般是指:介于政府、行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并为其服务、咨询、沟通、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

行业协会是指由同行业的企业按照自愿的原则,自下而上组织起来的民间组织的通称 餐饮行业管理的内容

行业管理的内容可分为三类: 一是市场引导和维持秩序的内容

二是行业服务性的内容

三是行业协调的内容

餐饮行业协会发展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行政色彩浓 2 管理体制不顺 3 政策法规不完备 4 合作意识不够

措施:1 结合政府改革,理顺行业协会和政府的关系

加速政府引导,积极稳妥地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

强化学习机制,行业协会需要不断完善自身职能

制定政策法规,营造行业协会发展的良好空间 餐饮行业协会的作用

具体体现在:

A 服务

一是提供信息服务,降低企业信息成本

二是通过举办各种讲座、研讨会、培训班来提供培训服务,使员工的技能和知识不断更新

三是通过培训人员、提供信息、促进商机和辅助商务等职能,提供中介服务,为企业牵线搭桥,增加成员的交易机会

四是积极开展企业辅导、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鼓励和支持个人创业,积极配合政府建立和经营“孵化器”

B 沟通

C 整合 D 维权

E 协调

F 仲裁

G 引导

第九章

第1节 我国餐饮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餐饮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行业开放程度较高,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 经营领域不断拓展,经营方式不断创新 3 外部环境促使餐饮企业形成特色经营 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5 大众化经营 存在的主要问题 餐饮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2 餐饮市场秩序有待整顿3 餐饮业经营环境亟待改进 4 操作手段相对落后

餐饮业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3各方面 由品牌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 逐步实现标准化、工厂化、规模化与科学化 3 市场竞争逐步规范,企业行为更加理性化 第2节 外国主要国家餐饮行业发展现状 美国餐饮业的发展-----概况 行业规模大,市场兴旺发达 2 发展速度较快,前景继续看好 市场竞争激烈,消费个性化与多样化的趋势明显 4 快餐市场繁荣,突出品牌连锁经营 5 中餐店遍布美国,档次与地位有待提高 6 行业法规健全,协会作用突出 美国熊猫快餐集团的主要特点:

一是熊猫快餐是快和热的结合

二是广泛采用现代经营手段,强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三是注重企业效益,不急功近利的盲目发展 美国餐饮业突出创新发展 快餐特许经营2 餐馆菜品创新3 品牌联合扩张4 送餐5家庭厨房和外卖餐饮食品 日本餐饮业的特点: 餐饮口味趋向同一化和简单化,由于标准化程度较高,质量和味道差别不大,因而形成分散就餐的局面 西化倾向比较突出,并且快餐业占市场主导地位 3 餐厅规模与我国相比相对小型化,餐馆规模普遍较小 法国餐饮业的简况 法国餐饮企业仍以“古典”为其主要特色 第3节 外国餐饮业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重视发展企业规模而不是一味扩大店面规模 提高服务质量 3 重视人分培养 4 实行集团化、标准化

第四篇:新制度经济学重点总结(精选)

1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2马克思的制度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关系: 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马克思注重制度分析并吧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变量。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制度分析的三种方法: ①科斯,诺思的交易成本方法 ②布坎南 托利森,塔洛克的寻租方法 ③ 奥尔森的分利集团方法。

4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①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来研究人。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人类历史上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双重动机均衡的结果。②第二个假定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即有限理性。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由于参加者很多,同一项交易很少重复进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人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有限的,人不肯能无所不知。③威廉姆森把理性分为三个层析 一是强理性,即预期收益最大化,二是弱理性,即有组织的理性,三是中等理性,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5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一是人的因素:①有限理性②机会主义。二是与特定有关的交易因素:①资产专用性②交易的不确定性③交易频率。三是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指潜在的交易对手的数量。6总量交易与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的变化趋势:

7产权的功能:产权不是一项权利,而是一组权利,产权并不意味着享有者可以为所欲为,他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驶其权利,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各项交易实质上都是产权交易。①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②激励和约束③资源配置

8科斯定理:①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权利如何配置,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有利状态 ②在正常交易费用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同效率 ③ 在正常交易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成本,改进经济效率。

9企业制度的三种组织行形式:①业主制。②合伙制。③现代公司制

10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①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 股份公司不同于业主制和合伙制的最主要差异在两方面

一是所有权归属是典型的集体所有,即股权(所有权)结构分散化 二是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

②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 1股份公司通常存在两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之间,以及三种不同的角色承担风险的所有者,发挥战略决策作用的董事会,执行和承担经营管理的总经理及高级管理层。

2股份公司中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分离

问题解决: 两种途径

①激励(年薪制 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管理层收购)②约束-公司治理(内部通过设计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将形成相互配合,协调制衡的机制。外部: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11公用地悲剧: 公共资源的自由使用会毁灭所有的公共资源。实质上是产权界定不清情况下每个人都想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出现的集体悲剧

12寻租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一是 把企业家引导到非生产性活动中,从而大大降低了一国科技竞争力 二是 产生了寻租成本,导致社会资源的无谓损失。(寻租社会成本;①为获取和保持垄断权,寻租者所进行的努力和支持,即这些企业和个人向政府开展各种各种游说活动的支持费用,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②政治创租 所需的费用,即政府官员为获得潜在垄断者的支出或对这种支出所作反应的努力。③ 寻租造成的垄断和资源配置的扭曲,也是种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三是

把社会精英集中到非生产性活动中,大大降低了一国未来的竞争实力

13为什么少数人的利益集团一般处于有利地位: 大集团由于成本难以分担,个人贡献难以监察而造成的普遍搭便车行为阻止了集体行动的实现。

小集团容易实现集体行动,一是成员数量少,相互之间易于监督,而且个人的行动对实现集体收益影响明显,有利于克服搭便车的行为。二是因为成员人数少,联系机密,社会激励与社会压力能有效控制搭便车行为,三是成员人数少,较之实现的集团总利益,集团的总成本更小,个人在集团收益所占的份额可能大到足以弥补由他个人提供全部集体收益所付出的成本,从而激励他提供集体收益,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

14减少集体行动的困境对制度选择的影响: 个人选择的自由。权利的分散。系统的开放性。社会的平等程度。

15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非正式制度包括对正式制度的扩展,细化和限制,社会公认的行为规则和内部实施的行为规则,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

16影响制度需求与供给的因素: 需求

①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 ②宪法秩序③技术④市场规模⑤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⑥偏好的变化⑦偶然事件

供给:

①宪法秩序 ②制度设计的成本③现有知识的积累和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④实施新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⑤现存的制度安排⑥规模性行为准则⑦上层决策的净利益。

17制度均衡:人们对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的现行制度

18制度的非均衡及其类型: 制度非均衡是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意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类型①制度供给的不足

指制度的供给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制度的需求从而导致制度的真空的存在或低效制度的不能被替代(分为制度的长期供给不足和制度的短期供给不足)②制度供给过剩

是指相对于社会对制度的需求而言有些制度是多余的,或者是故意提供或维持一些过时的低效的制度。19为什么会发生制度变迁:①制度的稳定性(稳定性是制度存在的理由,又是制度变迁的原因)②环境的变动性和不确定性(如果环境不发生变动则人们一旦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就不必再为之操劳,制度变迁就不会发生)③利益极大化的努力(人类对利益的追求既导致了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也导致了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20帕累托改进:一种制度变迁过程中,如果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得到改善而没有任何一个福利受到损害。(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环境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21卡尔多·西克斯改进: 尽管新制度安排损害了其覆盖下一部分人的利益,但另一部分人因此获得的收益大于受损人的损失,但总体还是合算的

22路径依赖:①被用来描述技术变迁过程中的自我积累,自我强化性质,即指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收益递增性质。②诺思则进一步把技术变迁中的正反馈机制扩展到制度变迁中,用“路径依赖”概念来描述过去的绩效对现在和未来的巨大影响力。③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一路经产生依赖。正是这种路径依赖性的存在,使得一个社会一旦选择了某种制度,无论它是否有效率,都很难从这种制度中摆脱出来。

23有效制度演化的四大构成要素:①效率②自由与竞争③民主与全体一致性④交易费用最小化

24国家的分析模型三种模型:①无为之手(把国家作为一个外生变量)

②扶持之手(建立在福利经济学基本思路 基础之上)③掠夺之手(把国家作为一个内生变量来处理,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分析的框架)

25国家的职能:①国家作为制度的最大供给者,②国家作为产权的界定和保护者③ 国家作为制度的实施者④ 国家作为不同利益集团利益矛盾的平衡者。

26什么是强化市场型政府,如何建立 ?

一个政府如果有足够的权利去创造和保护个人财产权利并且能够强制执行各种契约,与此同时,它还受到约束无法剥夺或侵犯私人权利,那么就是一个强化市场型政府。包括四项内容:1创造个人财产权2 保护个人财产权 3执行各种契约4 政府权利受到制约

怎么建立:加强民主制度和法治社会的建设。创建现代市场经济所赖以运行的外部制度条件。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

我国需要建立独特的市场经济运行制度条件: 建立一套法律体系和政治体系来强制执行合同或抵押协议,提供负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安排,并且保障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及有效运行。

从制度安排人手建立我国强化市场型政府(从自然政府到强化政府道德转变—政治与经济分离,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的界限要清楚,从保护精英阶层的产权到保护全社会产权的转变,从认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变)

27掠夺型制度的特点: 掠夺型政府就是少数人的利益通过制度的形成最大化。第一,制度设计有利于少数人或既得利益集团。第二,制度的实质更有利于非生产性活动或相关知识的积累。第三,在制度设计中公民的参与度低,政府的权利没有受到制约,政府控制的资源太多,第四,掠夺型制度下也有增长,但这种增长往往是非共享型增长,或者说会出现不利于大多数人的经济增长。

28掠夺型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掠夺型制度不仅仅带来再分配,而且会造成巨大的效力损失,掠夺型制度主要问题促使人们去再分配。②在掠夺型制度下,不仅使有才能的人被配置到寻租职业而不是生产性职业上来,降低经济增长,而且最大的问题是把社会精英吸引到寻租上来,使整个社会的动力机制扭曲,这会降低创新和技术的进步。③掠夺型制度导致不利于穷人的增长。

29诺思悖论:国家提供的基本服务主要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没有国家权力及其代理人的介入,财产权利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界定,保持和实施,因此,国家权利就构成有效产权安排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此来看,没有国家就没有产权,另外一方面,国家权力介入产权安排和产权交易,又是对个人财产权利的限制和侵害,就会造成所有权的残缺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的衰落。30资源诅咒: 指的是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限制作用,自然资源丰富的经济体反而呈现出令人失望的经济发展绩效的现象。

31为什么说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①诺思认为没有投入要素的增加,而只有制度创新的情况下也能产生经济增长。②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建立制度化的设施,并确立财产所有权,把个人的经济努力不断引向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使个人的收益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因此有效的制度安排是经济增长的关键。③制度提供了一种经济的刺激结构。

32发展中国家形成掠夺制度的外因是什么: ①殖民者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了掠夺型制度。②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外移植了带有掠夺型的制度。③狭隘的发展观演化为掠夺型制度。

33信息悖论:信息搜寻不可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因为在收集搜寻之前不可能知道信息价值,信息的价值不可能在获得它之前得到评估,它使信息搜寻成为一项有风险的活动,从而大大地限制了人们对信息的搜寻。

34创租和抽租:

创租是指政府官员利用行政干预的手段来增加私人企业的利润,人为创造租,诱使私人企业向他们‘进贡’作为得到这种租的条件。

抽租 是指政府官员故意提出某项会使私人企业利益受损的政策作为威胁,迫使私人企业割舍一部分既得利益与政府官员分享。

35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认为中国官僚体制重农抑商,因而无法把工匠的技艺与学者发明的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是中国未能自发产生科学革命的原因。钱文源等人则强调帝国的统一和意识形态的统一不容异说,阻碍了现代科学理论方法的发展。林毅夫认为在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所提供的特殊激励机制,使得有天赋充满好奇心的天才无心学习数学和可控实验等对科学革命来讲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本,因而,对自然现象的发现仅能停留在依靠偶然观察的原始科学阶段不能发生质变为依靠和控制实验的现代科学。多数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中国早在14世纪的明朝就已几乎全部具备了,但忽略最主要的条件,就是中国当时没有一套有效保护产权,调动人的积极性产权制度。中国当时除了父传子,师傅传徒弟这种保密措施外,还没有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

第五篇: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

◆国际收支平衡:

全面理解国际收支的内涵

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含义及基本编写原则

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组成内容

掌握国际收支失衡的基本含义、判断、原因及调节

◆汇率和外汇市场:

理解汇率的含义及标价方式

全面理解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掌握外汇资产收益的决定因素(公式)

掌握外汇市场均衡的利率平价条件(公式)

掌握利率和预期对当前汇率的影响(结合图形掌握)

◆货币、利率与汇率:

理解个人货币需求、货币总需求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掌握短期货币供给对一国汇率的影响机制(含图形)

掌握长期货币供给对一国汇率的影响机制(含图形)

了解汇率超调的基本内涵

◆长期价格水平和汇率:

全面掌握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含一价定律)

掌握建立在购买力平价上的长期汇率决定模型(含费雪效应)了解购买力平价出现的问题

掌握超越购买力平价的长期汇率一般模型(含实际汇率的含义及影响因素;决定长期名义汇率的影响因素)

了解国际利差的决定和实际利率平价条件

◆产出与短期汇率:

掌握短期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DD曲线的内涵及移动因素)

掌握短期资产市场均衡的条件(AA曲线的内涵及移动因素)

掌握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均衡决定

掌握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暂时变动和永久性变动与经济均衡的关系 理解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项目的关系(XX曲线)

◆汇率制度的选择:

理解汇率制度的基本内涵

掌握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含义

理解现行汇率制度的不同类型

理解各国选择不同汇率制度安排的影响因素

◆国际货币体系:

了解不同阶段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历程

掌握国际金本位制的作用机制、对一国内外均衡实现的影响

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政策选择及崩溃

了解各国汇率制度从固定汇率制向更灵活汇率制的变化趋势

◆最优货币区实践及理论:

全面了解欧洲单一货币的演化历程(建立、执行和未来发展)掌握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核心内容

下载农业经济学重点总结[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经济学重点总结[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注:如果书上和PPT上答案有冲突,则两者都可以。老师说不需要一字不漏背下来,答到要点、意思对即可) 第1章 导论 1.农业贡献包括哪些方面并作简要分析(回答四......

    农业经济学作业(共5篇)

    家庭农场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提法。我们国家的农业是小户经营,规模相当小,也相当不规范。农业要现代化,经营形式也要与时俱进。有一部分承包地可以通过转让的方式,在集体所有制的条......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

    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人们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 相关商品的价格 消费者的收入及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 消费者偏好(嗜好)......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复习内容 1、基本知识2、基本概念3、基本理论4、联系实际 二、习题类型 1、名词解释(五个,共15分)2、单选题(十五个,共15分) 3、判断题(十个,共10分)4、简答题......

    农业经济学论文范文

    家庭经营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课程名称 农村农业经济学 姓名刘金泽 学号21080212 主修经济学摘要: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处于微观基础主导地位,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家庭经营制......

    农业经济学论文

    经济与管理学院 农管111班 王梦 2011021432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摘要: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果,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中......

    农业经济学论文

    农业经济学论文 学院:经济与法律学院 专业:金融学 班级:金融112班 姓名:张娜 学号:120113902033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班级:金融112班,姓名:张娜) 摘要:农业保险是指专为......

    农业经济学论文范文

    农业产业化特征1·生产的专业化2·经营的一体化3·服务社会化4·布局区域化5·管理企业化二·我国农业产业化产生发展的背景(一) 农村经营体制改革1978年后,我国农村进行了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