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采购部门对预算会计的影响研究论文
采购部门对预算会计的影响研究论文范文
[摘要]政府采购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公共支出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尚存在政府采购资金运动过程与实务不相适应、影响会计核算等弊端。应实行政府采购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引用权责发生制,建立成本效益指标体系,以使政府采购健康发展。
[关键词]政府采购;预算会计;国库集中支付
政府采购作为我国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一环,是政府支出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其在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延伸财政支出监督职能,规范政府消费行为,从源头抑制腐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成为宏观经济改革的一个兴奋点。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需实行配套联动式的改革,尤其是要完善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
一、现行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弊端
政府采购制度建设使得现行的会计核算原则和会计处理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致使政府采购难以实行规范化管理。政府采购资金运动过程与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不适应
现行的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是根据机构设置与经费领拨关系制定的。每年财政部门按预算指标和各单位用款进度,层层分解与下拨,年末又层层上报经费的使用情况以编制决算,同现行国库制度共同实现对经费的拨付和支出。这种方法在政府采购方面没有实现采购人和结算人的相互独立,使合同的订立与执行过程中缺乏对资金流动必要的外部监督,容易出现资金挪用、拖延支付等问题。根据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操作程序,财政部门不再简单按预算下拨经费,而是按批准的预算和采购合同的履约情况直接向供货方拨付货款,此规定完全改变了政府采购资金的运动过程,将过去的财政拨款———用款单位采购———财政审查,这种事后监督模式改为了用款单位申报———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审批———政府采购中心采购———用款单位验收———财政结算。由于现行会计制度还没有和政府采购资金运动实现一致,也没有对相应的会计业务进行统一口径的核算,从而导致各地的采购实体在账务处理上不统一。现行预算会计体系滞后于会计实务
近年来,作为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政府采购制度正在不断地完善之中,这势必影响预算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内容和方法,但预算会计并未因此进行相应的改革。新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政府采购都缺乏规定,政府采购如何列报支出,是否应在行政事业财务制度中增设有关政府采购内容,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从而使各单位难以真实、准确、完整地全面核算和反映本单位的政府采购活动,政府采购会计管理滞后于政府采购会计实务的情况越来越突出。预算会计体系下的现收现付制影响政府采购会计核算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除事业单位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外,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都实行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入账的依据,但在实际的政府采购中存在着以下一些弊端:一是政府采购的实施,存在采购环节与付款环节相分离的现象,出现了货物已到,发票账单未到款未付的业务,也出现了货款已一次性支付,但货物尚未到达的业务。在物资采购的货款支付方式上,可采用一次付款、分期付款,或按合同规定在采购完成后,要保留一部分尚欠由以后支付等方式。在现收现付制下,行政事业单位对未支付货款却已收到的物资不登记入账,不利于对各项物资进行全面管理;对仅支付部分款项的物资,也只能按拨款的实际支付金额确认和计量,显然不能对政府采购业务进行确切地反映。二是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尤其是对项目工程,通常是集中进行决算,当年拨入的专项经费,如果不能及时付款,只好当作“结余”转入下年,使年终结余出现虚增。这种做法极不规范,预算的执行情况也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三是不利于进行准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不利于对政府采购效率和绩效的考核。四是不能预警某些决策的长期影响,难以全面地反映政府采购状况和提供关于政府采购行为的长期持续能力的信息,不能将政府采购的成本与绩效公务员之家http://www.xiexiebang.com配比,难以满足更加注重成果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没有建立科学衡量政府采购成本效益的指标体系
政府采购既要讲究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更要讲究经济效益。研究政府采购成本效益的内涵和外延,制定政府采购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对于科学地评价政府采购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采购效益,促进政府采购向纵深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起科学衡量政府采购成本效益的指标体系。不能从财务的角度全面反映政府采购状况
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只能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没有提供政府采购的营运业绩及会计信息,相应的财务报告没有体现政府采购的数据,不利于对政府采购情况进行全面把握。在我国预算会计体系下,预算单位会计报告主要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必要的附表及会计报表说明书组成,其格式未涉及政府采购的有关项目,从报表中无法反映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规模、金额、所用资金性质等,在固定资产报表中也没有体现政府采购的情况,因此,不能全面反映单位政府采购的情况,无法披露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果。
二、现行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和调整方向 实行政府采购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实行统一的政府采购制度后,采购资金不再层层下拨给用款单位,而是直接支付给供货商。因此,需要对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实行直接支付及其核算办法,以适应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需要。要增设政府采购资金专户。目前政府采购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包括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需要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单位预算外资金,自有资金和其他收入,国内外贷款与捐赠款,各级政府规定的其他资金等,但实践中规范政府财政行为在短时期内无法完成。作为一种过渡措施,设置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因为所有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资金都要存入财政设立的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所有用于政府采购的资金都只能从政府采购资金专户中支付,这样财政就能对政府采购资金进行有效的全过程监督与控制。财政部门掌握资金支付权,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而不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可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政府采购引用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是以权利和义务是否在本期实际发生为标准。因而它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水平,是国际公认的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但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时期,预算会计体系还不完善,预算会计准则还未制订,现有从业人员的技能有待提高,因而在我国现阶段,还不能“一步到位”地将预算会计基础全部转为权责发生制,而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条件,先从政府采购引入权责发生制,待时机成熟再逐步过渡。政府采购引入权责发生制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更准确地核算采购货物的支出情况,尤其是对跨年度的工程支出能进行更准确地核算,更好地实现财政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配比和协调。超级秘书网 制定更完整的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资料的高度浓缩,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等。应在现行的月度和年度财务报告中增加政府采购的项目和内容,以全面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规模和金额,更好地进行预算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政府采购成本效益指标体系
成本效益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二者互为条件,相伴共存,又互相矛盾,此增彼减。政府采购成本既包括直接的、有形的成本,也包括间接的、无形的成本。因此,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意义深远。与政府采购成本分析相对应,政府采购效益也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直接的、有形的效益;二是间接的、无形的效益。为了准确地反映政府采购的成本和效益,必须建立科学的政府采购成本效益体系,既反映政府采购过程本身直接的、有形的微观成本效益,又能囊括政府采购广泛而深远的宏观成本效益。在此基础上,对各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成本控制,降低不合理费用开支,提高政府采购的成本效益比。
[参考文献]
[1]张弘力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新机制[J] 中国财政,2004,(11)。
[2]阕辉 论政府采购财政效益及其对策[J] 中国政府采购,2003,(4)。
[3]张凯军 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几个相关问题的再认识[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5)。
[4]杜伟 关于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思考[J] 改革与开放,2003,(2)。
第二篇:采购部门对预算会计的影响研究论文
采购部门对预算会计的影响研究论文范文
[摘要]政府采购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公共支出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尚存在政府采购资金运动过程与实务不相适应、影响会计核算等弊端。应实行政府采购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引用权责发生制,建立成本效益指标体系,以使政府采购健康发展。
[关键词]政府采购;预算会计;国库集中支付
政府采购作为我国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一环,是政府支出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其在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延伸财政支出监督职能,规范政府消费行为,从源头抑制腐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成为宏观经济改革的一个兴奋点。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需实行配套联动式的改革,尤其是要完善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
一、现行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弊端
政府采购制度建设使得现行的会计核算原则和会计处理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致使政府采购难以实行规范化管理。政府采购资金运动过程与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不适应
现行的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是根据机构设置与经费领拨关系制定的。每年财政部门按预算指标和各单位用款进度,层层分解与下拨,年末又层层上报经费的使用情况以编制决算,同现行国库制度共同实现对经费的拨付和支出。这种方法在政府采购方面没有实现采购人和结算人的相互独立,使合同的订立与执行过程中缺乏对资金流动必要的外部监督,容易出现资金挪用、拖延支付等问题。根据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操作程序,财政部门不再简单按预算下拨经费,而是按批准的预算和采购合同的履约情况直接向供货方拨付货款,此规定完全改变了政府采购资金的运动过程,将过去的财政拨款———用款单位采购———财政审查,这种事后监督模式改为了用款单位申报———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审批———政府采购中心采购———用款单位验收———财政结算。由于现行会计制度还没有和政府采购资金运动实现一致,也没有对相应的会计业务进行统一口径的核算,从而导致各地的采购实体在账务处理上不统一。现行预算会计体系滞后于会计实务
近年来,作为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政府采购制度正在不断地完善之中,这势必影响预算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内容和方法,但预算会计并未因此进行相应的改革。新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政府采购都缺乏规定,政府采购如何列报支出,是否应在行政事业财务制度中增设有关政府采购内容,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从而使各单位难以真实、准确、完整地全面核算和反映本单位的政府采购活动,政府采购会计管理滞后于政府采购会计实务的情况越来越突出。预算会计体系下的现收现付制影响政府采购会计核算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除事业单位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外,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都实行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入账的依据,但在实际的政府采购中存在着以下一些弊端:一是政府采购的实施,存在采购环节与付款环节相分离的现象,出现了货物已到,发票账单未到款未付的业务,也出现了货款已一次性支付,但货物尚未到达的业务。在物资采购的货款支付方式上,可采用一次付款、分期付款,或按合同规定在采购完成后,要保留一部分尚欠由以后支付等方式。在现收现付制下,行政事业单位对未支付货款却已收到的物资不登记入账,不利于对各项物资进行全面管理;对仅支付部分款项的物资,也只能按拨款的实际支付金额确认和计量,显然不能对政府采购业务进行确切地反映。二是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尤其是对项目工程,通常是集中进行决算,当年拨入的专项经费,如果不能及时付款,只好当作“结余”转入下年,使年终结余出现虚增。这种做法极不规范,预算的执行情况也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三是不利于进行准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不利于对政府采购效率和绩效的考核。四是不能预警某些决策的长期影响,难以全面地反映政府采购状况和提供关于政府采购行为的长期持续能力的信息,不能将政府采购的成本与绩效公务员之家http://配比,难以满足更加注重成果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没有建立科学衡量政府采购成本效益的指标体系
政府采购既要讲究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更要讲究经济效益。研究政府采购成本效益的内涵和外延,制定政府采购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对于科学地评价政府采购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采购效益,促进政府采购向纵深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起科学衡量政府采购成本效益的指标体系。不能从财务的角度全面反映政府采购状况
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只能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没有提供政府采购的营运业绩及会计信息,相应的财务报告没有体现政府采购的数据,不利于对政府采购情况进行全面把握。在我国预算会计体系下,预算单位会计报告主要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必要的附表及会计报表说明书组成,其格式未涉及政府采购的有关项目,从报表中无法反映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规模、金额、所用资金性质等,在固定资产报表中也没有体现政府采购的情况,因此,不能全面反映单位政府采购的情况,无法披露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果。
二、现行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和调整方向实行政府采购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实行统一的政府采购制度后,采购资金不再层层下拨给用款单位,而是直接支付给供货商。因此,需要对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实行直接支付及其核算办法,以适应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需要。要增设政府采购资金专户。目前政府采购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包括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需要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单位预算外资金,自有资金和其他收入,国内外贷款与捐赠款,各级政府规定的其他资金等,但实践中规范政府财政行为在短时期内无法完成。作为一种过渡措施,设置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因为所有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资金都要存入财政设立的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所有用于政府采购的资金都只
能从政府采购资金专户中支付,这样财政就能对政府采购资金进行有效的全过程监督与控制。财政部门掌握资金支付权,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而不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可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政府采购引用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是以权利和义务是否在本期实际发生为标准。因而它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水平,是国际公认的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但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时期,预算会计体系还不完善,预算会计准则还未制订,现有从业人员的技能有待提高,因而在我国现阶段,还不能“一步到位”地将预算会计基础全部转为权责发生制,而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条件,先从政府采购引入权责发生制,待时机成熟再逐步过渡。政府采购引入权责发生制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更准确地核算采购货物的支出情况,尤其是对跨的工程支出能进行更准确地核算,更好地实现财政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配比和协调。超级秘书网制定更完整的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资料的高度浓缩,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等。应在现行的月度和财务报告中增加政府采购的项目和内容,以全面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规模和金额,更好地进行预算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政府采购成本效益指标体系
成本效益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二者互为条件,相伴共存,又互相矛盾,此增彼减。政府采购成本既包括直接的、有形的成本,也包括间接的、无形的成本。因此,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意义深远。与政府采购成本分析相对应,政府采购效益也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直接的、有形的效益;二是间接的、无形的效益。为了准确地反映政府采购的成本和效益,必须建立科学的政府采购成本效益体系,既反映政府采购过程本身直接的、有形的微观成本效益,又能囊括政府采购广泛而深远的宏观成本效益。在此基础上,对各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成本控制,降低不合理费用开支,提高政府采购的成本效益比。
[参考文献]
[1]张弘力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新机制[J] 中国财政,2004,(11)。
[2]阕辉 论政府采购财政效益及其对策[J] 中国政府采购,2003,(4)。
[3]张凯军 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几个相关问题的再认识[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5)。
[4]杜伟 关于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思考[J] 改革与开放,2003,(2)。
第三篇:预算会计期末论文
事业单位净资产的核算
审计122 杨璐 1251059
事业单位的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主要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和专用基金。
事业基金
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
(一)、来源
1、各年收支结余的滚存数,是事业基金的主要来源。
2、已完项目的拨入专款结余,按规定留给本单位使用的,转入事业基金。
3、单位年终结账后,发生以前会计事项调整或变更,涉及到以前结余的,一般应直接转入或冲减事业基金。但国家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4、对外投资时,投出资产的评估价或合同价、协议确定的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直接记入或冲减事业基金。
(二)、形成与性质
认识事业基金的形成与性质是正确处理事业基金相关业务的前提。根据事业单位的具体业务,事业单位的事业基金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①单位未分配收益。即事业单位事业收支结余和经营收支结余在进行结余分配后的转入,其会计分录通常表示为借记“结余分配”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它是事业基金的最主要来源,事业基金的多少直接取决于与事业单位专业业务及相关业务开展的好坏。
因此事业单位要想获得更多的事业基金,必须努力开拓业务,降低业务支出。
②按规定留归单位的专项拨款结余。即有拨入专款的事业单位,其专项活动(或工程)结束后的净结余,经拨款单位同意后留归本单位的部分。其会计处理通常表示为借记“拨入专款”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这种来源所形成的事业基金,对于事业单位而言,首先要取决于有拨入专款的存在,其次专项拨款有结余,再次要经拨款上级单位同意,因此它对于事业单位事业基金的形成是相对偶然的。
③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货币资金、无形资产和材料等。其会计处理通常表示为借记“现金”、或“材料”科目等,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它对于事业基金而言也是一种非经常性形成渠道。
④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所形成的权益。新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业务进行了前瞻性的考虑和制度规定,体现在会计核算方面增设了诸如“对外投资”等科目。
而事业基金的另一来源正与此有关,事业单位以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对外实施投资时,评估价高于或低于原帐面价值的部分按规定应增加或减少事业基金。这部分所形成的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是一种由投资而形成的潜在权益,而非现实的资金,对此,单位应区别于第一种性质的事业基金加强对权益项目的管理,让其为单位带来更多现实的收益。
上述1-3项来源所形成的事业基金即为事业基金中的一般基金,是一种未限定用途的资金。而第四项来源即为事业基金中的投资基金,更多表现为投资权益。
(三)、运用与管理
事业基金是事业单位未限定用途的宝贵资源,在事业单位中起的是“蓄水池”的作用,用来调节之间的收支平衡。即事业单位以后如果收入大于支出,则其差额继续转入事业基金,如果支出大于收入,则其差额用以前的事业基金来弥补;在确定年初单位预算时,如果支出安排出现缺口,也可以用一部分事业基金来弥补这一缺口。具体而言事业基金的运用方向主要有: ①事业单位日常周转所用,即体现非限定用途的本色。需要指出的是,事业单位在周转使用事业基金时,不得随意冲销事业基金,如动用事业基金购买材料时,其会计分录只能为借记“材料”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而不能处理为借记“事业基金”科目;此外,应积极做好预算,尽可能做到收支平衡,防止随意动用事业基金,助长单位吃老本、不思进取的倾向。②弥补事业超支。事业单位在经营中,如连续出现超支(亏损),经报上级单位批准同意,可核销部分事业基金,其会计处理表示为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结余分配-弥补超支(亏损)科目”。对此,首先应总结超支原因,积极探索解困措施;其次,应严格遵守核销程序,不能擅做主张、随意核销。
③投资转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材料等资产协议评估价高于或小于原值或净值的差额。作为事业基金的增减项,对此应积极做好协议评估工作,努力使单位资产保值增值。防止人为操纵评估活动,损公肥私。
此外,应针对事业基金的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对于一般基金,应本着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出发,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而对权益性的投资基金,则侧重投资分析,善于行使权益,争取让潜在的权益变为现实的收益,实现由投资基金向一般基金转化。
(四)、核算
事业单位应设置“事业基金”科目,核算事业基金的各项来源、运用和结存,并在该科目下设“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两个明细科目。
举例
【例1】年终,某事业单位将未分配结余860000元转入事业基金。会计分录如下:
借:结余分配 860000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860000 【例2】某事业单位某专项任务完成,按照规定,专项结余4000元留归单位使用。分录如下:
借:拨入专款——某专项任务 4000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4000 【例3】某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的帐面原价为350000元,评估价为220000元。会计分录为:
借:对外投资 220000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220000 同时,借:固定基金 350000 贷:固定资产 350000 【例4】某事业单位属于一般纳税人,某日对外投资材料一批,该批材料原价为56000元,双方协议作价60000元,增值税为10200元,会计分录为:
借:对外投资 60000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6200 贷:材料 56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0200 同时,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56000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56000 非流动资产基金
非流动资产基金是指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
(一)、非流动资产与流动资产的区别:
一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一定量的资产,而这些资产还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种类型.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主要区别就是能不能在一定的周期内把资产转变为流动的资金使用,对于这个周期一般都是在1年之内. 非流动资产就是不能在一年之内通过某种经济运作转化为可以资金,例如有企业的长期设备,减值物等等;相反来说,流动资产就是能在一年内转化成资金,其例子有,企业的现有或在银行的资金、商业中的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还包括商品的存货等等。
(二)、核算
1、非流动资产基金增加的核算
非流动资产基金应当在取得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或发生相关支出时予以确认。
例子
某事业单位购买一台设备,价款30000元,已通过银行存款付讫,购买过程中没有发生其他支出。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3000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30000 同时,借:事业支出
3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
2、非流动资产基金减少的核算
(1)、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的核算。(2)、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冲销该资产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的核算。
(3)、出售或以其他方式处置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冲销该资产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的核算。
(三)专用基金
专用基金是按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规定提取、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住房基金、其它基金等。专用基金的用途明确、单一,要求单位专款专用,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的用途或挪作他用。
专用基金的管理原则:
1、先提后用:指各项专用基金必须根据规定的开源渠道,在取得资金以后才能安排使用。
2、专设账户:指各项专用基金应单独设账户进行管理和核算。
3、专款专用:指各种专用基金都要按规定用途和使用范围安排开支,支出不得超出资金规模,保证基金使用合理、合法。
特点
1、专用基金的提取均有专门规定,即根据一定的比例或数额提取。
2、规定有专门的用途和使用范围,除财务制度规定可以允许合并使用外,一般不得相互占用、挪用。
3、他的使用属于一次性消耗,没有循环周转,不可能通过专用基金支出直接取得补偿。
核算
(一)专用基金提取的核算 1 提取修购基金的核算
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修购基金的,按提取金额,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
例子 某事业单位事业收入为150万元,经营收入为50万元,提取修购基金比例分别为8%和10%,共提取修购基金17万元,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事业支出
120000 经营支出
50000 贷: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170000 2 提取职工福利基金的核算
年末,按规定从本非财政补助结余中提取职工福利基金的,按照提取金额,借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贷记“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
例子
某事业单位年终结转后,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余额未120000元,按20%的比例提取职工福利基金。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24000
贷: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
24000 3 提取、设置其他专用基金的核算
若有按规定提取的其他专用基金,按照提取金额,借记有关支出科目或“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等科目,贷记“专用基金”科目。
若有按规定提取的其他专用基金,按照实际收到的基金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专用基金”科目。
(二)专用基金使用的核算
按规定使用专用基金是,借记“专用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使用专用基金形成固定资产的,还应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
例子
某事业单位用修购基金62000元购置一台机器设备,款已通过银行付讫,设备已投入使用。做会计分录如下:
借: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62000
贷:银行存款
62000 同时,借:固定资产
62000
(三)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62000
第四篇:浅析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论文
浅析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
[摘 要]建国以来,我国预算会计制度随着不同时期经济体制的改革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财政部于1997年制订并发布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8年又发布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从而构建起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基本框架,经过十几年的运行,这些制度在政府预算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保障和推动了我国政府预算的改革。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的大趋势下,我国应适时改革政府预算会计的收付实现制,逐步过渡到权责发生制。本文针对我国预算会计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改革的措施,服务当前政府预算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政府预算现状;政府预算改革思路;政府预算改革措施
当前,在全球经济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我国预算改革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改革的重点要求政府建立公共透明的预算制度,政府预算提供完整、公正、全面、反映财务收支状况的财务报告。要求政府预算报告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我国应适时改革政府预算会计的收付实现制,逐步过渡到权责发生制。
一、现行收付实现制下的政府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这种核算方式主要特征就是以当年的现金收付为基础确认收支。当年预算收入是以实际收到的收入来确认,当年预算支出按实际支出来确认,这种核算方法已经不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和财政改革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不能全面、客观的反应政府资产状况。
政府部门增加的资产不管是流动资产还是固定资产,不管其使用年限都列入当年支出,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在使用期内保持原值不变。不提取折旧,也不进行成本核算。除非固定资产进行清理,资产价值才能反映在账面上,不利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再如,政府用结余资金购买国债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除非到期或卖出,其债券收益不在账面反映,不能体现其公允价值,造成政府财务报告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政府资产的现状。
(二)不能全面反应映政府的负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政府负债问题越来越突出,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财务报告上只能反映实际现金支出的部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务,财务报告则不能反应。造成当期实际已经发生数和财务报告反应数不相符,造成现任政府办超政府财力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致使政府的负债得不到及时的反映,形成欠发工资、粮食亏损挂账,社保基金缺口等政府债务的延续。
(三)政府财务会计报告失真,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财务收支状况,造成政府决策失误。
由于收付实现制按收付款项的时间作为记账的依据势必造成权利和义务不同步、往往形成当年要承担的支出,没有在当年支出中体现。当年已实现的其它收入,没有在当年其它收入中体现如:利息支出,政府支付的社保金。一方面虚增了可支配财力,另一方面,政府待支付款项没有在账面显现,再如,有价证券及银行利息收入,都与账面反映不同步。这种情况往往给决策者提供不实的会计信息,造成政府决策失误。
(四)预算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难以保证
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收付为核算的标准,不是根据业务发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应收应付的,因此,造成收付实现制核算下的政府预算提供的财务数据缺乏充分的可比性。不同部门会计指标相互可比性较差,造成政府部门业绩不明,不利于提高政府效率,其核算真实性、有用性、及时性、清晰性得不到保证。
(五)不适应当前预算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国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深入,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相继出台,这些新举措有力的保障推动了预算改革,同时,也需要相应的会计制度配套。但是由于收付实现制本身的局限,带来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部门预算改革需按部门分项目核算,如果一些项目当年无法支出,按收付实现制就形成当年结余,造成财政结余资金虚增。同样政府采购,如果采购和支款时间不一,一方面资产增加,而另一方面账面没有反映增加的负债,导致账实不符。不适应当前建立公共透明的政府预算体制的改革要求。
二、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路和相应的措施建议。
(一)改革思路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公共透明和世界接轨的政府预算制度,是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而政府会计改革的基本思路应是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适时引入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指在确认收入和费用时按权责是否发生来确认,而不论款项是否收付。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比,有利于准确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有利于收入和费用的配比。有利于客观填报财务报表。有利于建立公共透明和世界接轨的政府预算会计制度。
(二)改革措施建议。
1、尽快修改、完善预算法,政府预算适时引入权责发生制尤为重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更多的是执行社会管理者的职能,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多种所有制形成的企业和广大居民依法缴纳的税款。企业和居民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提供者,在依法纳税的同时,必然要求政府担负起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责任。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居民个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监督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否合理有效,是否节约,是否能谋求最大化的福利。政府财政活动是否真实客观。势必要求政府预算提供正确、及时、完整、反映财务收支状况的财务报告。因此,我国应尽快修改、完善预算法,国家预算适时引入权责发生制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引入权责发生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进行成本核算。
(2)政府的预算收入应当与企业的应付税金相互协调。
(3)预算支出应采用应计制。
(4)政府工资制度应引入成本核算制度。
(5)对于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共性业务,可直接采用企业会准则执行,并就政府部门如何应用这些准则作出必要解释。
(6)对现行会计准测中个别准则,不适合政府部门业务活动特点的规定,进行补充、调整和说明。
(7)尽快研究出台权责发生制下的政府预算财务报告编制方法。正确、及时、完整的向纳锐人提供财务信息报告,以便他们对政府预算执行的监督。
2、政府预算改革与我国政府预算形式改革同步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政府预算都采用的是单一式预算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只有一种预算形式即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单一的政府预算形式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必须尽快实行复式预算,建立
一个由政府公共预算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组成的新的复式预算体制,以适应政府预算改革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适时引入权责发生制的需要。
3、政府预算改革应与我国国家预算发展状况相适应。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预算会计财务报告的重心是预算执行结果,目前,能提供的也就是预算执行结果。对于政府负债,准确核定的地方可用财力,需另外计算统计,财务报告没能体现政府预算管理的业绩和政府的工作效率,不能全口径反映预算结果。未能对或有负债实施有效监控,鉴于目前的政府预算的状况,国家预算必须适时引入权责发生制,全面、客观的反映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另外,我国已加入了WTO,与国际间接触不断增加。政府部门也不例外,只有逐步实行权责发生制,相互间财政收支数量才有可比性,才能与世界接轨。由此可见,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应结合本国国情,考虑本国政府部门业务特点,循序渐进的推进。
4、政府预算改革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政府财务报告国际趋同做准备
在全球经济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近年来所执行的政府会计改革都是由传统的收付实现制会计逐步转向权责发生制过渡的基本趋势,以达到提高财政透明度,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提供政府会计信息。以英国为例,2001~2002年财政,英国首次在中央政府部门预算中采用权责发生制。2008年4月1日起英国中央政府开始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编制预算和财务报告。目前,各国在进行公共部门会计改革中参考和借鉴的国际会计标准主要有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公共部门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我国进行政府会计改革,也应对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国际会计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借鉴其中的可取部分加以利用,为政府财务报告国际趋同做准备。
5、政府会计改革应当稳步推行
近几年来,我国财政管理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使财政工作进一步规范、公开和透明,有利于财政,财务信息的正确反映,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的决策。如建立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制度,推行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改进会计核算和报告体系等。这些措施的出台,有力的推动了改革的进程,鉴于目前政府预算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要经历一定的过程,需要我国政府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选择世界各国先进经验加以借鉴和吸收,我国只有适时研究出台国家预算改革方案,选择性的在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政府机构内引入权责发生制进行试点,待积累了经验后,再全面扩广,只有这样国家预算才能使财政工作进一步规范、进一步公开、透明,财政信息,才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的决策和财务风险的防范。为适应新的改革需要、完善和改进预算会计制度适时采用权责发生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其意义有四:
(1)正确、及时、完整反映政府财政会计信息,适应财政改革需要。
(2)有效制止政府不利行为,使各种政府债务公开化,透明化、对各级政府部门具有一定的约束力,防止超财力上“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财政风险起到预防作用。
(3)为政府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平台,有利于政府效率的不断提高。
(4)有利于国际财务报告相趋同,和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经济科学出版社,中级会计实务,2008年。
2、张娟、黄贇 经济科学出版社,财务会计.综合版.2008.年第08期。
第五篇:预算会计改革问题研究
预算会计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预算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逐渐暴露出滞后性和不适应性。“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预算会计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全方位实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对充分发挥会计服务财政,促进公共财政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预算会计改革 背景与意义 国际经验 未来会计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预算管理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即预算会计的作用越来越突显,政府预算会计的核算职能、反映监督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职能亟需得到加强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也促使我国的政府预算会计工作改革势在必行。
一、预算会计的概念和功能
新中国初期就开始使用“预算会计”概念,但学术界和政府相关法规与文件缺乏清晰而严格的定义,对“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的关系与界限也未加以澄清,目前国际上关于预算会计的标准定义是:预算会计是用于追踪拨款和拨款使用的政府会计。这个概念简明扼要,它清楚地表明预算会计是政府会计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和功能在于追踪财政资金的流动——从拨款开始到付款结束,其间经历承诺和核实两个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支出周期。
预算会计的功能广泛,从负责财政管理和预算事务的核心部门和
支出机构的角度来看,预算会计提供的信息对于三个领域尤其具有重大意义:有效监控预算执行过程(财政监督)。从预算会计系统产生的关于拨款和拨款使用的信息是政府国库等部门有效监控预算执行过程的前提条件,同时预算会计也是衡量国库系统运作效率的关键尺度之一。管理财政风险。各级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事与风险相关的财政活动,如贷款担保、养老金计划,这些风险活动在预算会计系统中加以记录和报告,就会对管理财政风险极为有利,有助于采取预防性行动。评估政府财政状况和财政可持续性。预算会计记录的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对比,政府资产与负债的对比,对于评估政府财政状况和可持续性意义重大。
二、我国预算会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是立足于1997~1998年财政部制定发布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度框架上,实施至今已近十五年。随着财政管理和预算的改革,现行预算会计的“不适应性”矛盾日益突出,存在的问题和弱点也越来越凸显,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散”,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相互割裂成互不关联的“三张皮”,彼此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方法,一方面导致会计信息失去了宝贵的可比性,另一方面导致财政部门和其他核心部门无法实时获得机构层交易信息,以致无法实现有效的财政监督;二是“缺”,大量的政府支出义务、应计支出和财政拖欠信息游离于现行预算会计的视野之
外,而这些会计信息对于核心部门监控预算执行过程、评估政府财务状况以及管理财政风险举足轻重。因此现行的预算会计已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使用需求,尤其是财政管理部门履行关键职能的需要。
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也在大刀阔斧地推进预算和财政管理的改革,预算会计改革是其中内容之一,国际上主要的会计学术组织也在全球范围内致力于政府会计改革,以促进更高的财政透明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更加剧了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使得我国的预算会计改革面临着良好的契机。
三、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内容和国际经验
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和近期。早期以制度建设、整合政府会计、扩展政府会计的覆盖范围为主,早期的改革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奠定了基础。近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会计的改革速度加快,其主线是将应计基础引入政府会计领域、财务报告甚至预算领域。推动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力量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它的推动下已有超过一半的oecd成员国在政府财政报告中采用了应计制会,他们的实践表明,在支持绩效导向的政府预算改革、鉴别与控制财政风险以及改进政府对长期资产管理等方面,应计基础政府会计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日趋发展和成熟,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又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点:政府会计越来越向企业会计靠拢。许多国家正致力于
发展全新的、以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为基础的政府报告模式,其核心是将反映短期()预算执行情况为重点的财务报告,扩展为反映长期而全面的财务状况和营运结果的财务报告。
虽然国际上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预算会计模式”,但发达国家在其长期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预算会计模式,对我国的改革仍有不少可借鉴之处,其中值得重视的经验主要有:预算会计的全面性,以支出周期确定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对支出周期进行全程式支出控制。采用2~3个会计基础,与成本会计和绩效计量系统相结合。在保留现金制的基础上,对承诺阶段的交易采用应计基础,对公共组织的盈利性活动采用修正应计基础,同时开发成本会计与绩效计量系统,以提供与绩效相关的信息。严密的财务合规性控制,既记录预算数也记录实际数,通过预算会计系统对支出周期各阶段进行严密的财务合规性控制,以防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能的财务违规,确保预算执行过程得到有效的监控。采用准则规范模式。即通过制定和发布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方式,对重要的会计与报告事项予以清晰的界定,尤其是财务报告的规范。
四、对我国未来预算会计改革的理解和判断
预算会计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的设计和稳妥的推进才能取得进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预算会计实践的成功经验,我国现阶段预算会计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是“发展为更为全面的预算会计”,将预算会计扩展到全程式追踪支出周期各个阶段的交易,包括至关重要的承诺和付款阶段的交易。虽然目前
实施应计会计基础的条件尚不成熟,但随着转向应计基础的压力不断增大,改革的中期目标是引入修正应计基础以便为报告政府资产、负债和或有事项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改革的长期目标则是全面转向应计会计基础。我国未来的预算会计改革,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主张:
扩展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主要包括:将预算单位的一切活动纳入预算和核算,预算会计不仅反映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支及其相关资产负债情况,同时还要将已纳入预算但并不属于财政性资金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外资金以及相关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一并进行核算和报告;对政府债务和债权进行完整地反映和报告,包括或有负债,如直接隐性负债(政府欠发工资、社会保障支出缺口等)、或有直接负债(政府担保的各种借款、政府未决诉讼等)、或有隐性负债(国有企业的潜亏、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坏账等)、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等;加强对财政支出形成的资本金以及长期资产的核算,这种支出实际上是一种有利于提高政府服务潜能和未来服务效率的资源投入,需要同时以资产形式进行计量和核算;将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纳入单位“大账”进行统一核算,以完整的反映事业单位资金全貌和资产占用情况。通过扩展核算范围,实现更加准确和全面的反映预算单位的资产状况、负债压力和偿债能力。逐步转向修正应计制会计基础。引入应计制会计基础与扩展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是相辅相成的举措,当前我国实行部门预算、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等改革措施,财政管理的重心已由
收入管理转向支出管理,支出管理的目标是提高支出绩效,渐进式引入应计制来确认和计量政府财政活动是不可缺少的。结合我国现实,在政府部门建议按业务类型逐步推进应计制改革,对于预算收支及结余业务,仍按现金制核算,以全面客观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对与服务成本与费用、社会保障收支、国债收支、政府担保等业务实施应计制核算,逐步树立成本管理概念,同时用应计制来解释和披露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将应付未付款项纳入预算会计核算范围,既增加财务核算透明度,又便于预算安排的前瞻性。对事业单位则可以将应计制推进得更深入些,将现行的计提修购基金改为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按照合理年限进行摊销,年终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修改对外投资的核算,按照投资的性质和目的引入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权益法,对债券等有价证券计提应计利息,引入“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等科目等,通过应计制的应用来推动事业单位加强和提升资产管理、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价水平。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以立足财政部门职责、突出行政事业单位特点为基点,制定体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特殊性的内部控制规范,是确保预算会计提供可靠信息的制度保障。加强预算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和制度的建设,进一步完善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等制度,规范单位内部财务审批程序,将收支、采购、资产负债、基建、经济合同等重点控制业务纳入统一的管控体系,实现各项相关政策规定有机衔接。重点加强部门预算的控制,预算编制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
上,强化和细化零基预算;预算执行不仅关注支付行为的规范性,还应建立合理、高效的预算调整机制,赋予财政部门、主管单位、预算执行合理的预算调控权;在财务预算时限上,要加强预算管理的时效性。通过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来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和内部管理水平,为预算会计的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从制度规范转向准则规范,建立健全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政府会计采用准则规范是大势所趋,不仅符合国际通行做法,而且比传统上采用的“制度规范”模式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包括基本准则、若干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在内容上应当对各级政府及其组成主体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现金流量等的会计核算及财务报告编制做出全面规范,以满足政府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信息需求为主要目标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是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所在。同时,政府会计准则的建立和实施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在逐步建立准则体系的同时,必须探索研究准则的实施机制和实施方案,包括实施步骤、与现行制度的过渡与衔接、相关配套措施等方面,这些都是确保改革取得成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参考文献:
[1]王雍君.政府预算会计问题研究.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财政部会计司.《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之九—— “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大力推进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财政部网站政策解读专栏,2012 [3]林常青,宗文龙.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建设.财务与会计,2012 [4]佘定华,汪会敏.规范地方政府或有负债会计信息披露的几点建议.财务与会计,2011 [5]黎广就.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及对策.会计师,2011 [6]丁鑫,荆新.政府会计三元系统初探.财务与会计,2011 [7]吕子颖.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的运用.会计师,2011 [8]李飞.权责发生制应用于我国政府会计的思考.财政监督,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