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悦读的姿势有感
读“悦读的姿势”有感
省总民集办 杨华
“悦读的姿势”一文深刻点明了怎样对待读书学习的态度和读书能力问题。在这个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能否经常读书、不断学习,自觉提升学识素养,不仅关系一个人能力水平的高低,更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发展的速度和高度。阅读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能否读好的书、把书读好,更是一种能力。读此文,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和体会:
体会一:要勤于读书,激发自身学习的根本的原动力。《礼记•中庸》中,孔子有一段论学问的话,最为人称道,他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他把人的学问来源分为三种途径,但如果细究起来,无论是学而知之,还是困而知之,都离不开读书学习,真正能生而知之者,恐怕是少而又少。读书学习,始终是我们获取学问、洞悉世事、探求规律的首要途径。反思自己,读书学习的动力往往来自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现实需要,因而可以说是“困而知之”。正如文中所说,读书过于“功利性”,有时反而很难体会到读书之乐。因此,不仅要“苦学”,还要善于“乐学”,争取每天挤出一定时间读书,特别要善于把各种零碎时间利用起来读书,真正使阅读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1 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体会二:要转变心态,自觉养成读书的习惯。《颜氏家训•勉学》中有一段话比较契合当下中国人读书的现状和心态,“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求暖而惰裁衣也。”是说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的事广,但却又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吃饱却懒得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得裁衣一样。当前,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较大,一部分人崇尚利益至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热衷于吃喝应酬、迎来送往,坐下来读书思考的较少,往往以工作忙、压力大,抽不出时间为借口。爱因斯坦曾说,“人的差异往往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生产着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牌迷和赌徒。由此不仅使工作业绩有所差别,也区分出高低优劣的人生境界。”《曾国藩家书》在“治学”一篇中更是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中无时不可的活动,“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因此说,只要真正转变心态,把读书当做一种高度的自觉和习惯,随性而读,总能有所收获。
体会三:要善读好书,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古人说,“开卷有益”,认为只要读书就会有好处。但书也有良莠好坏之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开卷未必有益,关键是要有自己的选择。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在《读书与书籍》中所说,“坏书 2 有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在文学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它们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的,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人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因此,它们不但无益,而且危害甚大。”特别是在当前出版市场异常火爆、知识激增的情势下,读什么样的书,一定要心中有数、有所取舍,绝不能漫无目的,甚至追求低俗。当下在读书选择性的把握上,特别是应当读一些古代经典、读一写理论、读一些伟人的书、读一些启迪智慧、开拓视野的书,读与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自己有兴趣的书来读,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以此来打牢做人做事的“基本功”,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体会四:要读思结合,力争学有所获。只读书不思考,便不会有创造力,充其量是活书橱。人们从市场上把图书千挑万选地买来,往往或是买而不读、束之高阁,或是浮光掠影、读而不精。读好的书,也要有好的读书方法。其一是不能贪多,正如食物一样,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如果吃得太多,反而会伤及到胃乃至全身,读书也是如此。其二是要反复阅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叔本华说,“温习乃研究之母。”任何重要的书,再读时更能了解其中各种事情间的联系,也会有不同的情调和心境,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同一件东西一样。其三是要读思结合。读书如果不加以思考,就不会有心得,也就决不 3 会有好的效果,即便是有些印象,也会“浅而无根”,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淡忘和流失。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把“读”与“思”结合起来,如朱熹所说,熟读之后“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要边读书边思考,既要广泛阅读,更要联系实际,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力求把粗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精深的理性认识,提高思想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俯而读,仰而思”,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这是我们每个人履职尽责的必然要求。悦读的姿势,是一种世界上最美的姿势,我们要扑下身子亲近文字,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以忘忧。
第二篇:读《自己的姿势》有感
读《自己的姿势》有感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一本好书,可以让人终生受益。今天,我就读了一篇让我受益终身的文章——《自己的姿势》!
他跑起来挺胸鼓肚,腰板笔直,正看如箭猪飞跑,侧看如小板凳横窜,后看像一道黑烟。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迈克尔·约翰逊。素有“阿甘”,“板凳飞侠”的美国田径“飞人”。
迈克尔·约翰逊身高1.84米,出生于1967年9月13日。他曾在1992、1996、2000年奥运会上共获得5枚金牌,并保持着200米和400米的世界记录。1998,年,他就在美国的田径赛上获得男子200米和400米两项冠军。正是他用他那与众不同的,邪门的姿势使得他在1990年到1997年之间,在他自己的最强项400米中连续夺冠58次„„
读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坚持自己的姿势,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勇气,如果你做什么事情总是瞻前顾后,被别人的眼光所禁锢,那么,你就跳不出自我,必定难以成功。这个世界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标准,所以,只要你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保持自己的姿势,那么,你就是成功的!所以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用大家眼里怪异不正确的跑姿7年获得58枚金牌,就是一个例子。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个像迈克尔·约翰逊一样杰出,有坚定信念的人。并且,在新的一年里,我一定要让我的成绩越来越好、越来越棒。
三门峡市第一小学四年级:谭佳瑶
第三篇:读《母亲的姿势》有感
读《母亲的姿势》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使我非常感动,题目是《母亲的姿势》。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半夜里,一栋楼房遭遇了火灾,当楼下成了一片汪洋火海时,而楼上的一对夫妇和五个孩子才惊醒。于是他们只得砸开天花板攀上后墙逃生。砸开天花板后,父亲先爬了上去,他一手紧抓房顶横梁,另一只手伸向墙内的母亲和五个孩子。母亲蹲在地上,抓牢一个孩子的脚,再交给父亲,就这样帮助每一个孩子攀过墙。父亲和五个孩子都得救了,可是那位伟大的母亲却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大火扑灭后,人们去寻找这位母亲,看到了极为悲壮的一幕:母亲跪在墙下,双手向上高高举起,依然保持着托举的姿势。人们不禁潸然泪下。
母亲用并不强壮的肩膀托起了五个孩子生存的希望,自己却葬身火海之中。母亲永远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却从来不会顾及自己的处境,甚至生命的安危,是多么令人敬佩!勇敢是母亲的本能,它把母亲发自肺腑的爱淋漓致尽地表现了出来。
可有一些人却忘恩负义,小时候“理所当然”地接受着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长大以后却对自己的母亲视而不见,甚至对母亲恶语相向,这样的人真是令人们气愤!平时我们要些什么东西,父母总是尽量满足,为我们上刀山、下火海都愿意。如果遇到了什么令自己开心的事,我们就会兴奋不
已,母亲也就跟着我们高兴;如果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我们都免不了唉声叹气,抱怨一下,而母亲总是默默的安慰着我们,使我们继续充满信心。母爱如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恩情永远也无法报答的。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
丁卯中心小学 五(2)班 仇子萱
第四篇:读《母爱的姿势》有感
读《母爱的姿势》有感
今天,我怀着悲痛的心情读了《小学生之友》中《母爱的姿势》一文,我的心被一种巨大的力量震撼着:2008年的地震浮现在我眼前,“轰”的房屋倒塌声,“呜、呜”的哭声这一切令我终生难忘。
“在2008年5.12大地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一位母亲,她很年轻,当救援人员发现她时,她已经死亡了,但她死去的姿式引起了救援人员的注意。她半跪着,一只手撑着地,身子又尽量往上挺着,果然救援人员从她的身下发现了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婴儿毫发无损,依然平静地睡着。搜救人员抱着孩子被这种母爱所感动以致落泪。在婴儿怀中有一部手机,屏幕上有几行字:孩子,如果你能活着: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当我读到这里时,泪珠从眼眶里涌出来。
读了这动人的故事,我的眼中又浮现另一个故事。在几年前7.31
空难中,飞机上的乘客大部分都死亡了,只有20多名幸存者,然而在这20位当中一个名字叫丹妮的女婴却安然无恙,没受一点伤。原来在飞机失事的瞬间,她母亲贡红梅紧紧把丹妮搂在怀里,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乱石异物,她用自己的死换来了小丹妮的生。母亲把女儿搂得那样紧,以致救援人员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小丹妮抱出来。
这样的事迹多么感人,在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母亲做出各种各样的姿式保护自己的儿女。这让我们明白,世界上唯一施恩于我们而不求回报就是母亲!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忘我的。母亲不仅给予我们生命,更给予我们无穷的爱,用爱铸就我们的成长历程,给予我们放飞的翅膀,用爱的心灵撒播着希望,为我走上希望之路散满阳光雨露……
我的妈妈也给予了我无穷的爱,可我却不知回报还顶撞她。现在,我读了这篇文章为自己感到羞愧。
母爱无限!让我们用心去品味、体会!因为母爱就像空气、阳光
和水,拥有它就拥有了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母爱!
宜春市宜丰县潭山中心小学五(4)班许玲玲
小学高段组 指导老师:曾远安
读《勇救同伴的“美丽天使”》有感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拿起2008年第9期的《小学生之友》来看,无意中我发现了一篇文章——《勇救同伴的“美丽天使”》,这篇文章让我看过后久久不能忘怀。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张春玲,13岁,是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石坎小学六年级的一名学生。在她3岁时一场灾难降临在她身上——她那美丽的脸庞被大火无情的烧毁了,左手又截肢了,而且右手每个手指只剩下了半节。这灾难并没有使张春玲害怕,反而让她的毅力变得更加坚强,她慢慢学会了做饭、写字画画等一些平常事。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她奋不顾身地用自己残缺的右手救出了3名同学。到了晚上,由于老师人手不足,这时疲惫不堪的张春玲知道后就主动来帮助老师,她就像大人一样照料着这些受了伤的同学,这些同学都热情地称她是“美丽小天使”。
在这篇文章中有两个地方让我十分感动。当我读到张春玲自己本身是一个残疾人,可地震发生时她却还奋不顾身地去救别的同学。如果我是她的话,我会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待着,哪也不出,那些被压在废墟底下的人向我求救的话,我才不会管,只会静静等待着救援部队。看到这里我感到非常惭愧。第二个让我感动的地方是晚上急需照料受伤同学的时候,她主动帮助老师给同学们喂药、喂水,还安慰那些情绪不稳定的同学,我十分敬佩她。看到她这样热心,我不禁想起了那一次我弟弟生病时,他提出了要我帮泡药的请求,而我呢,正看着我喜欢的课外书,装着没听见。现在想起来我真是羞愧难当。
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张春玲这种身残志不残,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令我感动。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许多,我以后要向这位小女孩学习,只要自己有力量去帮助别人,就一定要去帮助,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宜春市宜丰县潭山中心小学五(4)班姚陈秋子
小学高年级组指导老师:曾远安
第五篇:读《最后的姿势》有感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
静升小学六年级2班郑佳怡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了许多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就是记叙了当地震发生时,谭老师不顾自己,英勇无畏地扑到逃不出去的四位学生身上,用自己的宝贵生命,挽救了四个学生的感人事迹。
读着课文,我的心绪真得无法平静。谭老师在地震来临的那一刻,不是在想他的小女儿,而是在担心着教室中的学生,这体现了谭老师在危难之际,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仔细想想在我的身边,就有许多像谭千秋老师一样的人,灵石县应急救援队长王强就是其中一位。
暮春三月,天气阴沉沉的,王强接到上级通知,让他去左权县救灾。王强到达左权,跳下消防车,带着身着橙色救援服的救援人员冲向火场。王强奋不顾身地拿起灭火器和水枪向火源根部喷去。火一直在蔓延,王强看到这一情景,便跑到火源跟前,拿起冲击性极强的水枪向那火焰喷去。忽然,他眼前一黑……在王强和其他人员的努力下熊熊大火熄灭了,可是我们的英雄却永远回不来了!
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我想对谭老师和王强说:“你们的死是为人民利益的死,是重于泰山的死。你们以身作则,忠于职守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评语】文章段落层次清晰,过渡自然,能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深入谈出读文后的感受,值得一读!
------指导教师:王志青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