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考核80个针灸穴位总结
20130419整理考研者1 手太阴肺经穴:
尺泽 孔最 列缺 鱼际 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穴: 商阳 合谷 手三里 曲池 肩髃 迎香
足阳明胃经:
地仓 下关 头维 天枢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条口 丰隆 内庭 足太阴脾经:
公孙 三阴交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手少阴心经穴
通里 神门
手太阳小肠经穴
后溪 天宗 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
攒竹 天柱 肺俞 膈俞 胃俞 肾俞 大肠俞 次髎 委中 秩边 承山 昆仑 申脉 至阴 足少阴肾经
涌泉 太溪 照海
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 大陵 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穴
外关 支沟 翳风
足少阳胆经穴
风池 肩井 环跳 阳陵泉 悬钟 足厥阴肝经穴
行间 太冲 期门
督脉穴:
腰阳关 命门 大椎 百会 神庭 水沟 任脉穴
中极 关元 气海 神阙 中脘 膻中
经外奇穴
四神聪 太阳 印堂 定喘 夹脊 十宣
---常用针灸穴位
手太阴肺经穴:尺泽 孔最 列缺 鱼际 少商
联系脏腑器官:肺、胃、大肠、肺系、喉咙。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尺泽 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尺泽:咳喘咽痛咯血肺,中暑吐泻儿惊风,肘臂挛痛局部病。
2.孔最 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寸。
孔最:咯血咳喘咽肿痛,肘臂挛痛局部病。
3.列缺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列缺:咳喘咽痛肺系病,头项齿痛口眼歪
4.鱼际 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鱼际:咳血咽痛肺失音,小儿疳积为第一
5.少商 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少商:肺系实热热痛衄,昏迷癫狂少商寻
手阳明大肠经穴:商阳 合谷 手三里 曲池 肩髃 迎香
联系脏腑器官:大肠、肺、口、面颊、下齿、鼻。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目、鼻、齿、咽喉病,胃肠疾病,神志病,皮肤病,发热病。
6.商阳 井穴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商阳:五官齿咽热昏迷
7.合谷 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合谷:头目口齿鼻耳官,经闭滞产外感热
8.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手三里:上肢不遂臂无力,齿痛颊肿腹痛泻
9.曲池 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高血压;④癫狂;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操作】直刺0.5~1寸。
曲池:上肢热病高压癫,胃肠五官皮外科
10.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②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肩髃:上肢不遂肩臂痛,隐疹特色肩髃寻
11.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塞、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②胆道蛔虫症。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迎香:胆蛔口歪鼻塞衄。
足阳明胃经
地仓下关 头维 天枢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条口 丰隆 内庭
联系脏腑器官:胃、脾、鼻、眼、口、上齿、乳房。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2.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面局部病证。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地仓:口歪流涎三叉痛
13.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①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操作】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下关:齿病三叉口眼歪,耳鸣耳聋聤耳疾
14.头维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 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操作】平刺0.5~1寸。头维:头痛目眩与目痛
15.天枢(大肠募穴)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操作】直刺1~1.5寸。《千金》:孕妇不可灸。天枢:痛胀秘泻痢疾肠,痛经经乱妇科病
16.梁丘(郄穴)
【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①急性胃病;②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③乳痈、乳痛等乳疾。
【操作】直刺1~1.2寸。
梁丘:下肢不遂膝肿痛,急胃乳痈与乳痛
17.犊鼻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疾患。
【搡作】向后内斜刺0.5~1寸。犊鼻:屈伸不利并膝痛,下肢麻痹关节病
18.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足三里:胃肠虚劳乳肠痈,癫狂神志肢痿痹
19.条口
【定位】上巨虚穴下2寸。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主治】①下肢痿痹,转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操作】直刺1~1.5寸。
条口:下肢痿痹与转筋,臂膀疼痛脘腹痛
20.丰隆(络穴)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③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④下肢痿痹;⑤腹胀,便秘。
【操作】直刺1~1.5寸。
丰隆:头痛眩晕癫狂痰,腹胀便秘肢痿痹
21.内庭 荥穴)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②热病;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内庭:热病鼻咽齿五官,吐酸泻痢便秘肠,跖趾节痛足背痛
足太阴脾经 公孙 三阴交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联系脏腑器官:脾、胃、心、咽、舌。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偱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2.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操作】 直刺0.6~1.2寸。
公孙:痛吐泻痢胃肠病,失眠心狂气冲心
23.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证。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三阴交:妇科产科脾胃虚,遗精阳痿遗尿泌,心悸失眠高血压,阴虚诸症下肢痿
24.地机(郄穴)
【定位】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①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证;②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③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操作】直刺1~2寸。
地机:经乱痛经妇崩漏,腹痛腹泻脾胃病,脾不运水癃水肿
25.阴陵泉(合穴)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②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阴陵泉:水肿黄疸腹胀泻,小便不利与膝痛
26.血海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证;②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操作】直刺1~1.5寸。
血海:经乱痛经与经闭,隐疹湿疹丹毒皮
手少阴心经穴
通里 神门
联系脏腑器官:心、心系、小肠、肺、目系、喉咙。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7.通里(络穴)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①心悸、怔忡等心病;②舌强不语,暴喑;③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做屈腕动作。通里:暴喑舌强心悸忡,腕臂疼痛局部病
28.神门(输穴;原穴)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②高血压;③胸胁痛。
【操作】直刺0.3~0.5寸。
神门:痛烦惊忘眠呆癫,胸胁疼痛高血压
手太阳小肠经穴 后溪 天宗 听宫
联系脏腑器官:小肠、心、胃、咽喉、鼻、目、耳。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29.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②耳聋,目赤;③癫狂痫;④疟疾。
【操作】直刺0.5~1寸。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后溪:头项腰背指肘臂,耳目疟疾癫狂痫
30.天宗
【定位】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主治】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②气喘。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天宗:肩背损伤肩胛痛,气喘莫忘取天宗
31.听宫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②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1~1.5寸。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听宫:鸣聋聤耳与齿痛
足太阳膀胱经
攒竹 天柱 肺俞 膈俞 胃俞 肾俞 大肠俞 次髎 委中 秩边 承山 昆仑 申脉 至阴
联系脏腑器官:膀胱,肾,脑。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32.攒竹
【定位】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 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 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目部病证;③呃逆。
【操作】 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攒竹:眉棱头痛目睑病,呃逆治疗效果奇
33.天柱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 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痹证;②鼻塞 ;③癫狂痫;④热病。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天柱:后头项强肩背腰,鼻塞癫狂与热病
34.肺俞(肺之背俞穴)
【定位】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②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操作】 斜刺0.5~0.8寸。
肺俞:咳喘咯血肺系病,阴虚盗汗骨蒸热 35.膈俞(八会穴之血会)
【定位】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②贫血;③瘾疹,皮肤瘙痒;④潮热,盗汗。
【操作】 斜刺0.5~0.8寸。
膈俞:呕吐呃逆喘吐血,贫血潮热与盗汗,皮肤瘙痒如隐疹
36.胃俞(胃之背俞穴)
【定位】 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操作】 斜刺0.5~0.8寸。胃俞:痛吐胀鸣等胃疾
37.肾俞(肾之背俞穴)
【定位】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头晕、耳鸣、耳聋、腰酸痛等肾虚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0.5~1寸。
肾俞:肾虚晕鸣聋腰酸,痿泄不育与遗尿,经乱带下不孕症
38.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
【定位】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操作】 直刺0.8~1.2寸。大肠俞:胀泻便秘腰腿痛
39.次髎
【定位】 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 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遗精;④疝气;⑤腰骶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1.5寸。
次髎:经乱痛经带下病,遗精疝气小便窿,下肢痿痹腰骶痛
40.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 丹毒。
【操作】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委中:下肢痿痹腰背痛,腹痛吐泻癃遗尿,丹毒特色委中求
41.秩边
【定位】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 ①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小便不利;③便秘,痔疾;④阴痛。
【操作】 直刺1.5~2寸。.秩边:下肢痿痹腰骶痛,阴痛癃闭痔便秘
42.承山
【定位】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
【主治】 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
【操作】 直刺1~2寸。不宜做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承山:腰腿拘痛痔便秘
43.昆仑(经穴)
【定位】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等痛证;②癫痫;③滞产。
【操作】 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昆仑:后头项腰足踝痛,癫痫滞产昆仑取 44.申脉(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
【定位】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证、失眠等神志疾患;③腰腿酸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申脉:癫狂痫眠头晕痛,腰腿酸痛膀胱经
45.至阴(井穴)
【定位】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③鼻塞,鼻衄。
【操作】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至阴:胎位不正与滞产,头痛目痛鼻塞衄
足少阴肾经
涌泉 太溪 照海
联系脏腑器官 肾,膀胱,肝,肺,心,喉咙,舌。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6.涌泉(井穴)
【定位】 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主治】 ①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疗,及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患;②头痛,头晕,目眩;③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证;④大便难,小便不利;⑤奔豚气 ;⑥足心热。
【操作】 直刺0.5~0.8寸。临床常用灸法或药物贴敷。
涌泉:昏厥中暑儿惊风,癫狂痫眠晕痛眩,咯血咽痛喉痹肺,小便不利大便难,奔豚气急足心热
47.太溪(输穴;原穴)
【定位】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 ①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②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证;③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④消渴,小便频数,便秘;⑤月经不调;⑥腰脊痛,下肢厥冷。
【操作】 直刺0.5~0.8寸。
头目眠忘精阳痿,咽齿耳病阴虚火,咳喘咯血胸痛肺,消渴月经腰脊病
48.照海(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
【定位】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 ①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疾患;②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④小便频数,癃闭。
【操作】 直刺0.5~0.8寸
照海:咽痛目痛失眠癫,经带阴挺尿数癃
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 大陵 中冲
联系脏腑器官:心包、心、肺、胃、三焦。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9.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
【定位】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①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③中风;④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⑤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⑥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寸。
内关:痛闷心动速或缓,癫狂痫眠与郁证,胃痛吐逆晕动症,肘臂挛痛内关寻
50.大陵(输穴;原穴)
【定位】 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①心痛,心悸,胸胁满痛;②胃痛、呕吐、口臭等胃腑病证;③喜笑悲恐、癫狂痫等神志疾患;④臂、手挛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胸胁满痛心痛悸,喜笑悲恐癫狂痫,胃痛呕吐口臭病,臂手挛痛寻大陵 51中冲(井穴)
【定位】 中指尖端的中央。
【主治】 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中冲:中风昏迷舌不语,中暑昏厥儿惊风
手少阳三焦经穴 外关 支沟 翳风
联系脏腑器官:三焦、心包、耳、眼、膈。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2.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
【定位】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 ①热病;②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③瘰疬;④胁肋痛;⑤上肢痿痹不遂。
【操作】 直刺0.5~1寸。
外关:热病头目耳五官,胁痛瘰疬肢痿痹
53.支沟(经穴)
【定位】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 ①便秘;②耳鸣,耳聋;③暴喑;④瘰疬;⑤胁肋疼痛;⑥热病。
【操作】 直刺0.5~1寸。
支沟:热病便秘胁肋痛,鸣聋暴瘖与瘰疬
54.翳风
【定位】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①耳鸣、耳聋等耳疾;②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等面、口病证;⑧瘰疬。
【操作】 直刺0.5~1寸。翳风:口眼牙耳面颊瘰
足少阳胆经穴 风池 肩井 环跳 阳陵泉 悬钟
联系脏腑器官:胆、肝、膈、耳、眼、咽喉。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5.风池
【定位】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 ①中风、癫痫、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证;②感冒、鼻塞、鼽衄、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③颈项强痛。
【操作】 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风池:内风外风颈项强。中风癫痫痛晕鸣,感冒鼻塞口眼歪
56.肩井
【定位】 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 ①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②难产、乳痈、乳汁不下、乳癖等妇产科及乳房疾患;③瘰疬。
【操作】 直刺0.5~0.8寸。内有肺尖,慎不可深刺;孕妇禁针。肩井:上肢颈项肩背病,难产瘰疬乳房病
57.环跳
【定位】 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 ①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②风疹。
【操作】 直刺2~3寸。
环跳:痿痹不遂腰跨痛,风疹特色环跳寻 58.阳陵泉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定位】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②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患;③小儿惊风。
【操作】 直刺1~1.5寸。
阳陵泉:黄疸胁痛苦吐酸,膝盖关节肢痿痹,小儿惊风特色症
59.悬钟 八会穴之髓会
【定位】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 ①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疾患;②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0.5~0.8寸。
悬钟:痴呆中风髓不足,颈项胸胁下肢痿
足厥阴肝经穴 行间 太冲 期门
联系脏腑器官:肝、胆、胃、肺、膈、眼、头部、咽喉。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60.行间 荥穴
【定位】 足背,当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主治】 ①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所致的头目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阴中痛、疝气;④遗尿、癃闭、五淋等泌尿系病证;⑤胸胁满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行间:头目妇科阴中泌,胸胁满痛与疝气
61.太冲 输穴;原穴
【定位】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 ①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④癃闭,遗尿;⑤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太冲:头目肝经风热病,经痛闭乱带下崩,肝胃胀痛呕黄疸,癃闭遗尿痿痹痛
62.期门(Qīmén,LR 14)肝之募穴
【定位】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①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②奔豚气;③乳痈。
【操作】 斜刺或半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期门:吐酸呃逆腹胀泻,胸胁奔豚与乳痈
督脉穴: 腰阳关 命门 大椎 百会 神庭 水沟
联系脏腑器官:肾、心、脑、阴器、咽喉、口唇。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腰骶、背、头顶、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神志病。有少数腧穴有泻热作用。
63.腰阳关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主治】 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等男科病证。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腰阳关:腰骶疼痛下肢痿,男精阳痿女经带
64.命门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男性肾阳不足性病证;④小腹冷痛,腹泻。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命门:腰脊强痛下肢痿,男精阳痿女经带,冷痛腹泻不孕育
65.大椎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②骨蒸潮热;③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④项强,脊痛;⑤风疹,痤疮。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
大椎:外感咳喘热疟疾,潮热癫狂儿惊风,项强脊痛风疹痤
66.百会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 ①痴呆、中风、失语、瘈疭、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病等神志病证;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④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毁的下陷性病证。
【操作】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灸法壮数不能太多,头顶皮薄)百会:一切神志头面病,脏器脱垂阳举陷
67.神庭
【定位】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 ①癫狂痫、失眠、惊悸;②头痛、目眩、目赤、目翳、鼻渊、鼻衄等头面五官病证;③失眠、惊悸等神志病证。
【操作】平刺0.5~0.8寸。
神庭:失眠惊悸癫狂痫,五官头目与鼻病
68.水沟
【定位】 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 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一;②癔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③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③闪挫腰痛。
【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水沟:惊风神志急救穴,面鼻口病闪挫腰
任脉穴
中极 关元 气海 神阙 中脘 膻中 联系脏腑器官:女子胞、咽喉、口齿、目。
主要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证有较好的作用,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少数腧穴可治疗神志病。
69.中极 膀胱募穴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 ①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证;②遗精、阳痿、不育等男科病证;③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尽、带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孕妇慎用。中极:泌尿男性妇科病。
70.关元 小肠募穴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 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②少腹疼痛,疝气;③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④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⑤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证;⑥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关元:元气虚损肠腑病,泌尿男科妇科病,腹痛泻痢血疝气 71.气海 肓之原穴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 ①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③小便不利,遗尿;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气海:气虚肠腑与疝气,泌尿男科妇科病
72.神阙
【定位】 脐窝中央。
【主治】 ①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②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证;③水肿,小便不利。
【操作】 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法。神阙:中风虚脱阳暴脱,痛胀泻痢秘脱肛,小便不利与水肿
73.中脘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中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①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②黄疸;②癫狂,脏躁。
【操作】 直刺1~1.5寸。
中脘:黄疸胃病儿疳积,癫狂脏躁寻中脘
74.膻中 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主治】 ①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②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胸乳病证。
【操作】平刺0.3~0.5寸。
膻中:心痛咳喘逆不畅,产后乳少乳房病
经外奇穴 四神聪 太阳 印堂 定喘 夹脊 十宣
75.四神聪
【定位】 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主治】 ①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证;②目疾。
【操作】平刺0.5~0.8寸。
四神聪:头痛晕眠忘癫痫,目疾单列要记清
76.印堂
【定位】 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 ①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证;②头痛,眩晕;③鼻衄,鼻渊;④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操作】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印堂:头痛晕眠忘呆痫,子痫血晕鼻儿惊
77.太阳
【定位】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 ①头痛;②目疾;③面瘫。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太阳:头痛目疾与面瘫
78.定喘
【定位】 在背上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 ①哮喘,咳嗽;②肩背痛,落枕。
【操作】 直刺0.5~0.8寸。78.定喘:喘咳肩背痛落枕
79.夹脊
【定位】 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操作】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夹脊:心肺上肢上胸部,下胸胃肠腰下肢
80.十宣
【定位】 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主治】 ①昏迷;②癫痫;③高热,咽喉肿痛;④手指麻木。
【操作】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十宣:昏迷癫痫与高热,手指麻木咽肿痛
本期中介绍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作为心电图学习的一个基本知识,需要理解体会。
1、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形态:P波的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一般呈钝圆形,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心脏激活动起源于窦房结,因此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是指向左、前、下的,所以P波方向在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均可。
时间:正常人P波时间一般小于0.12s。
振幅: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2mV。
2、PR间期:指是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s。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下,PR间期相应缩短。在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情况下,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不超过0.22s。
3、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时间:正常成年人QRS时间小于0.12s,多数在0.06-0.10s。
波形和振幅:正常人V1、V2导联多呈rS形,V1的R波一般不超过1.0mV。V5、V6导联QRS波群可呈qR、qRs、Rs、R型,且R波一般不超过2.5mV。正常人胸导联的R波自V1-V6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下,V1的R/S小于1,V5的R/S大于1.在V3或V4导联,R波和S波的振幅大体相等。在肢体导联,Ⅰ、Ⅱ、Ⅲ导联的QRS波群在没有电轴偏移的情况下,其主波一般向上。aVR导联的QRS波群主波向下,可呈QS、rS、rSr或Qr型。aVL与aVF导联的QRS波群可呈qR、Rs或R型,也可呈rS型Ⅰ导联的R波小于1.5mV,aVL导联的R波小于1.2mV,aVF导联的R波小于2.0mV。
6个肢体导联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一般不应都小于0.5mV,6个胸导联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一般不应都小于0.8mV。否则称为低电压。
4、R峰时间(R peak time):过去称为类本位曲折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指QRS起点至R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如有R波,则应测量至R峰;如R峰呈切迹,应测量至切迹第二峰。正常人R峰时间在V1、V2导联不超过0.04s,在V5、V6导联不超过0.05s。
5、Q波:除aVR导联外,正常人的Q波时间小于0.04s,Q波振幅小于同导联中R波的1/4.正常人V1、V2导联不应出现Q波,但偶尔可呈QS波。
6、J点: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点。
J点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S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有时可因心室除极尚未完全结束,部分心肌已。还可由于心动过速等原因,使心室除极与心房复极并存,导致心房复极波(Ta波)重叠于QRS波群的后段,从而发生J点下移。
7、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正常的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亦可有轻微的偏移,但在任一导联,ST段下移一般不超过0.05mV;ST段上抬在V1-V2导联一般不超过0.3mV,V3不超过0.5mV,在V4-V6导联及肢体导联不超过0.1mV。
8、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电位变化。
9、QT间期指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32-0.44s。
10、u波:在T波之后0.02-0.04s出现的振幅低小的波称为u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其产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u波方向大体与T波相一致。u波在胸导联较易见到,以V3-V4导联较为明显。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
第二篇: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心得
医学教育网()提供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心得
我把自己参加实践技能考试的经验总结一下,以帮助参加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的考生更好的复习。
实践技能考试分为三个部分——操作、病历、答辩。
操作考试是我要着重强调的。因为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既要考中医的临床操作,又要考西医临床操作,很多考生都惧怕西医的临床操作内容,所以感觉很难。其实,对于中医的实践技能考试操作部分中,真正比较难拿到分数的是中医的部分。中医操作大多考的是针灸,拔罐等内容。很多考生都不是针灸专业毕业,取穴、针刺法等技能的操作功底较差。在考试中,考官会要求考生操作同时进行口述,这就更增加了难度。因此提醒参加200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广大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针灸部分内容。对于西医操作的部分,通常不会太难,大部分都是考诊断学基础及手术室基本操作,尤其是穿脱手术衣、隔离衣。病历书写考试。不用记忆病历书写的格式,在考试中都会给出该填写的提示。只要把该填写的内容对应写进去就好了。把大纲要求的四十个病的证型、治疗、方药等一定要记清。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会抽到简单,常见的题目。因为我的很多同事都抽到了当时认为比较偏的病证。
临床答辩这一站,没有什么特殊可说的。在病史采集和临床思维能力的考查上,一定要细心、全面。复习的时候多注意辅助检查方面知识,因为中医专业的学生这个方面可能相对薄弱一些。
仅就自己参加2006年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的经验做一总结,希望能对今年参加考试的考生起到提示的作用。愿大家能顺利通过今年的考试。
医学教育网()提供
第三篇: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试题汇总
1.第一站:崩漏血热(实热)
第二站:下颌淋巴结的触诊,列缺、气海、悬钟的定位。主治病症,操作演示穿隔离衣第三站:胁痛肝络失养型的症状、治法、方药。问病史是个阑尾炎。还有一道医德题。
2.第一站:郑某,男,40岁,干部,已婚。发现慢性乙型肝炎6年,近半年常觉两胁胀痛,胁下触及肿物,刺痛,固定不移,消瘦,面色黝黑,舌紫暗,脉涩。血生化:ALT:110U/L,AST120U/L
B超:肝,脾光点增强,肝硬化,脾大。
第二站:1)请演示右肾触诊2)请说出内庭,手三里,角孙的定位与主治3)请演示胫骨中1/3骨折的夹板固定
第三站:请说出淋证的治疗原则。
3.第一站:经断前后诸症;肾阴虚。
第二站:颈项强直。阳陵、中极的位置,主治,刺灸。胸外心脏按压。
第三站:水肿的病史;心悸、心虚、胆怯的主证,治法,方药。
4.第一站:暑湿感冒(有人抽到小儿惊风、阑尾炎、崩漏、着痹、中消、湿热痢。)第二站:第一题是脊柱的叩诊;第二题是头维、阳陵泉、太溪的定位和主治作用;第三题是穿脱隔离衣。
第三站:
1、解黏液浓血稀烂便1天。要求围绕主诉问诊。
2、心悸心虚胆怯的主证、治法、方药。(有人抽到了崩漏、着痹、梅核气、风寒感冒、阳黄和阴黄鉴别、阳水和阴水鉴别)。
5.第一站:病例:感冒,暑湿型,新加香薷饮
第二站:1.脾脏触诊2.针灸:尺泽,主治、位置;昆仑,中极,位置、主治、禁忌3.无菌手套的戴法操作(不仅要按规范戴,还要描述清楚)
第三站:1.病史采集:患者出现心悸,发热,关节肿痛,请围绕主述进行相关的病史采集。
2.湿热痢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6.第一站:消渴(上消)
第二站:肺部语颤触诊;心脏胸外按压;针灸操作:头维、阳陵泉、太溪,定位与主治
第三站:问诊题:心前区憋闷性疼痛10天;主证题:肠痈的淤滞型,主证和治法。眩晕(肝阳上亢),液波震颤,腰椎骨折的搬运。
7.第一站:辨证论治:于某,50岁,女,工人。患者既往平素肥甘食物,体形肥胖。近一个月来多食易饥,每次进食500克,食后易饿,近来渐进消瘦,伴心烦,喜渴冷饮,小便多。舌红苔黄,脉数。T、P、R、BP均正常。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2.9mol/L,餐后血糖18.7mmol/L尿糖(++++)。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中医辩病依据、中医辨证论治、中医病因及病机、中医鉴别诊断、西医辩病依据、初步诊断、中医病名、中医证型、西医病名、治法、方剂及药物成分、剂量服法(还有考了瘿病-甲亢,湿热痢疾,小儿腹泻,崩漏,暑湿感冒,湿热血淋等)
第二站:西医操作:怎样戴无菌手套;体格检查:脾脏的触诊(还有考了穿隔离衣,脾脏的测量,常用的止血方法,浮髌试验并讲出阳性意义等)。
中医操作:尺泽、中极、昆仑定位,并指出尺泽(咳血)、中极(妇科疾病)用途,昆仑的禁忌证(孕妇忌用,防止滑胎)。
第三站:病史采集:患者消瘦,心悸伴胸闷等。
临床答辩:湿热痢的主证,治法,方药(还有考了急惊风之湿热疫毒型)
8.第一站:病例:除了大纲的常见内科病以外还有妇科、儿科的问题。例如有考的是痄腮、血证、瘿病、胁痛。病例大家应该注意除了有常见的病史内容和查体以外,还有辩证分析,辩病分析,病因病机,西医诊断依据,诊断不需要背格式只需在相应的栏目下填写。第二站:操作:有考指鼻试验、心脏叩诊、胫骨中下三分之一骨折夹板固定的方法。第三站:问答:有考妇科崩漏的三要法的(塞流,澄源,复旧)
9.第一站:胁痛(肝胆湿热)
第二站:腹壁检查;穴位:少商、承山的定位及主治,关元的定位及针刺禁忌;开放性创口的止血方法。
第三站:风湿热的问诊,瘿病的辨证要点。口述三棱针的刺法?(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10.第一站:张某,男,50岁,已婚。咳嗽,咳谈3年,每年发作3个月,现加重2个月,经当地医院青霉素输液治疗无效,现见:咳嗽咳吐白色粘稠痰,早晨和饭后咳甚痰多,进食甘甜油腻后加重,苔白腻,脉濡缓。中医辩病辩症,西医辩病,辩病辨证依据,类证鉴别。第二站:操作:颈部受伤病人,心肺复苏,浮髌试验。
第三站:1)病历:眩晕——肝火上炎
2)心脏叩诊,腹水触诊;腰椎骨折的搬运,穿手术衣。高热的针灸选穴。
3)呕吐痰阻的症状、治法、方药。
11.第一站:腹痛(急性胰腺炎),中医辨病分析,辩证原因、病因病机分析,类证鉴别。
第二站:抽搐时应针刺那些穴位;血虚患者的配穴;一般出血的止血方法;霍夫曼征。第三站:小儿急惊风的病史采集;便秘的分型、治法、方药。
12.第一站:消渴,中消(胃火炽盛)(有考消渴的中消和上消的,然后有眩晕,胃痛,瘿病,头痛,水肿,崩漏,黄疸,郁证,哮症,喘症,小儿泄泻,胸痹,痹症。)
第二站:1)牙痛的取穴,主治,配穴2)肾区叩击痛3)口对口呼吸(还有考呕吐的取穴,主治,配穴;莫菲征;脊柱损伤的搬运;高热的取穴,主治,配穴;心绞痛取穴,主治,配穴;晕厥取穴,主治,配穴;移动性浊音;心脏骤停的判定;换药;穿脱隔离衣;手术消毒范围;穿脱手术衣;心脏瓣膜听诊;头痛取穴,主治,配穴;抽搐取穴,主治,配穴;心肺复苏;巴彬斯基征;膝反射的)
第三站:1)阳水跟阴水鉴别2)患者女全身小关节肿3个月,加重1月(采集病史)
(1、气虚便秘的主症,治法,方药;
2、急惊风的主症,治法,方药;
3、肾虚腰痛的主症,治法,方药;
4、糖尿病的诊断)
13.第一站:眩晕,痰浊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有考黄疸、胁痛的)
第二站:1)振水音,膝反射2)列缺、悬钟、气海的定位、主治(有考天枢、风隆、风门)
3)脊椎受伤病人的搬运(要注意说头部有专人扶,还有考小夹板固定的)
第三站1)解脓血稀便1天2)心悸,心虚胆怯的主证、治法、方药
14.第一站:病历:瘀血头痛
第二站:膀胱的触诊;角孙、三阴交、列缺的定位及主治;颈部受伤病人的开放气道第三站:围绕一个3岁小儿,发热,抽搐询问病历;以及淋证的治疗原则。
15.第一站:风寒感冒
第二站:心界的叩诊;商阳
承山、腰阳关的定位与主治;普通伤口的换药方法。
第三站:痢疾的问诊;哮病的肺脾气虚证的症状、治则、方剂。
16.第一站:中风后遗症
第二站:颈部受伤病人开放气道的操作方法;牙痛主穴、刺法、风火牙痛配穴;颌下淋巴结检查方法。
第三站:腹大一个月采集病史;着痹症状、治法、方药。
17.第一站:胃痛-肝胃郁热证。
第二站:左下颌淋巴结的触诊;太溪,肩髃,中极的定位和主证;穿隔离衣
第三站:1)肥胖,腹胀10年,加重伴乏力。肝肿大10年,既往有嗜酒史20年(2)呕吐痰饮内停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
18.第一站:水肿-风水泛滥;咳嗽,小儿惊风,瘿病。
第二站:六十个穴位的定位和主证,每个人都要考三个穴位,还有穿脱隔离衣的各个注意点也要去留意一下。
第三站:基本也和第一站所要掌握的差不多。
19.第一站:黄疸,阴黄的寒湿阻遏证,注意要与萎黄类证鉴别;
第二站:1)演示莫菲氏征;
2)丰隆、列缺、肾俞的定位,丰隆、肾俞的主治,列缺的刺法;
3)颈部受伤患者如何开创呼吸通道(注意说病人睡在什么地方,要清理口咽)。第三站:1)病史采集:男,头晕、目眩三个月;
2)哮证的诊断要点
20.第一站:着痹
第二站:肾区叩击痛的操作;四白、后溪、涌泉的定位、主治及四白的刺法;脱隔离衣。第三站:病史采集:甲亢的(有消瘦、烦躁等主症)
21.第一站:病历考的是淋证;
第二站:心脏听诊、痛经实证的主证主治主穴刺法、手术区的消毒;
第三站:眩晕的病史采集;郁证痰气郁结的症状、治法、方剂。
22.第一站:病例辩证:消渴(上消)
第二站:1)膝反射操作;
2)风门、悬钟、十宣的定位、主治、刺法;
3)穿手术衣;
第三站:1)男,60,胸痛,胸闷6天
2)肠痈,气滞血淤的主证,治法,方药
23.第一站:病历是崩漏
第二站:操作:肾叩痛;肩髃、翳风、阴陵泉的取穴、主治;胫骨下部骨折的小夹板固定。
第三站:瘿病的心肝阴虚的症状、主治、方剂
24.第一站:病历考:淋证;
第二站:心脏听诊、痛经实证的主证、主治、主穴、刺法;手术区的消毒。第三站:眩晕的病史采集;郁证,痰气郁结的症状、治法、方剂。
25.第一站:胃痛-肝胃郁热证。
第二站:左下颌淋巴结的触诊;太溪,肩髃,中极的定位和主证;穿隔离衣。第三站:1)肥胖,腹胀10年,加重伴乏力。肝肿大10年,既往有嗜酒史20年
2)呕吐痰饮内停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
26.第一站:上消
第二站:心脏叩诊,肝触诊;穴位:少商、天枢的定位及主治,关元的定位及针刺禁忌;穿隔离衣。
第三站:患者消瘦,心悸伴胸闷的问诊;瘿病的辨证要点。
27.第一站:淋证 第二站:1.脊柱叩诊
2.商阳、承山、腰阳关的穴位和主治
3.穿手术衣
第三站:1.问诊:头晕目眩,视物旋转2.哮病的诊断依据
第四篇: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站完美总结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chǐ)桔梗汤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wēirúi)汤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múlì)汤合参附汤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二)虚证
(一)阳黄
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 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 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záo)饮子
(二)阴水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ào)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gã)散合加减泻白散
4.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一)发作期
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二)缓解期
1.肺睥气虚: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 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一)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gãjiâ)粉
五、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六、心悸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七、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guālǒu)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xiâ)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八、不寐
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3.心脾两虚: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九、痫病
1.风痰闭阻证: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证: 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证: 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亏虚证: 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 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
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一、呕吐
(一)实证 1.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2.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
3.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十二、腹痛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府逐瘀汤
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十三、泄泻
(一)暴泄
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2.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
(二)久泄
1.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2.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3.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十四、痢疾
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加银花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5.虚寒痢: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十五、便秘
(一)实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
(二)虚秘 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 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 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 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
十六、胁痛
1.肝郁气滞: 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 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瘀血阻络: 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4.肝络失养: 养阴柔肝——一贯煎
十七、黄疸
(二)阴黄
1.寒湿阻遏(â):健脾和胃,温中化湿——茵陈术附汤 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
(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1.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
2.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
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十八、头痛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
2.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
3.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4.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十九、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
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
4.痰湿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
二十、中风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
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
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二)中脏腑 1.闭证
1)痰热腑实:通腑泻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 2)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 3)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 2.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三)恢复期
1.风痰瘀闭: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
2.气虚瘀络: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 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二
十一、水肿
(一)阳水 1.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2.肾阳虚衰:温肾助阳,行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瘀水互结:活血祛瘀,行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二
十二、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
3.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
4.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5.膏淋:清热化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bìxiâ)分清饮 6.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二
十三、癃闭
1.膀胱湿热证: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证: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
5.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证: 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 二
十四、阳痿 1.命门火衰证:温肾壮阳——赞育丸
2.心脾亏虚证:补益心脾——归脾汤
3.肝郁不舒证:疏肝解郁——逍遥散
4.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 5.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 二
十五、郁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
4.心神失养: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5.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6.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二
十六、血证
(一)鼻衄
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二)齿衄
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三)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四)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 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 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三)阳虚 1.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 2.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3.脾胃虚弱证: 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3)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3.血热证
(1)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
(2)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灵调肝汤
3.瘀滞胞宫证:逐瘀荡胞,调经助孕——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4.痰湿内阻证:燥湿化痰,行滞调经——苍附导痰丸 四
十七、肺炎喘嗽
(一)常证
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五)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六)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七)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qiàn)根散 3.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二十七、消渴
(一)上消
1.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二)中消
1.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2.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
(三)下消 1.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2.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二
十八、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证: 滋阴清热——清骨散
2.血虚发热证: 益气养血——归脾汤
3.气虚发热证: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4.阳虚发热证: 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 5.气郁发热证: 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栀逍遥散 6.痰湿郁热证: 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7.血瘀发热证: 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二
十九、虚劳
(一)气虚 1.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 2.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 3.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 4.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
(二)血虚 1.心血虚:养血安心养心汤 2.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
(三)阴虚 1.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 三
十、癌病 Ⅰ 脑瘤
1.痰瘀阻窍证: 息风化痰,祛瘀通窍——通窍活血汤 2.风毒上扰证:平肝潜阳,清热解毒——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
3.阴虚风动证: 滋阴潜阳息风——大定风珠 Ⅱ 肺癌
1.瘀阻肺络证: 行气活血,散瘀消结——血府逐瘀汤 2.痰湿蕴肺证: 健脾燥湿,行气祛痰——二陈汤合栝萎薤白半夏汤
3.阴虚毒热证: 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4.气阴两虚证: 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 Ⅲ 大肠癌
1.湿热郁毒证: 清热利湿,化瘀解毒—槐角丸
2.瘀毒内阻证: 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膈下逐瘀汤 3.脾肾双亏证:温阳益精——大补元煎 4.肝肾阴虚证:滋肾养肝——知柏地黄丸
Ⅳ 肾癌、膀胱癌
1.湿热蕴毒证: 清热利湿,解毒通淋——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
2.瘀血内阻证: 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桃红四物汤 3.脾肾两虚证: 健脾益肾,软坚散结——大补元煎
4.阴虚内热证: 滋阴清热,化瘀止痛——知柏地黄丸 三
十一、痹证 1.风寒湿痹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3.痰瘀痹阻: 化痰行瘀,蠲(juān)痹通络——双合汤 4.肝肾亏虚: 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 三
十二、痉证
1.邪壅经络证: 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 2.肝经热盛证: 清肝潜阳,息风镇痉——羚角钩藤汤 3.阳明热盛证: 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4.心营热盛证: 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
5.痰浊阻滞证: 豁痰开窍,息风止痉—导痰汤
6.阴血亏虚证: 滋阴养血,息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三
十三、痿证
1.肺热津伤证: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证: 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 三
十四、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1)肾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
(2)肾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 三
十五、乳癖
1.肝郁痰凝证: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2.冲任失调证: 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 三
十六、蛇串疮
1.肝经郁热证: 清泄肝火,解毒止痛——胆泻肝汤
2.脾虚湿蕴证: 健脾利湿,解毒止痛——除湿胃苓汤 3.气滞血瘀证: 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 三
十七、痔 Ⅰ 内痔
1.风热肠燥证: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 2.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
3.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 4.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 Ⅱ 外痔
◆静脉曲张性外痔
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萆薢化毒汤合活血散瘀汤 ◆血栓性外痔
血热瘀结证:清热凉血,散瘀消肿——凉血地黄汤合活血散瘀汤
三
十八、脱疽
1.寒湿阻络证: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
2.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
3.湿热毒盛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
4.热毒伤阴证: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黄芪鳖甲汤 三
十九、肠痈 1.瘀滞证(初期):行气活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2.湿热证(酿脓期):通腑泄热,利湿解毒——复方大柴胡汤
3.热毒证(溃脓期):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 四
十、崩漏
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2.肾虚证
(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2)肾阳虚证: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 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四
十一、痛经
1.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
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或银甲丸
4.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
5.肾气亏损证: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四
十二、绝经前后诸证
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 2.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 四
十三、带下病 Ⅰ带下过多
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2.肾阳虚证: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
4.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 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Ⅱ带下过少
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
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
四
十四、胎漏、胎动不安 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或安奠二天汤或滋肾育胎丸
2.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或清热安胎饮或当归散
3.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
4.血瘀证:活血消癥,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四
十五、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汤
2.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穗四物汤或参苏饮 3.血瘀证:活血化瘀,和营退热——生化汤或桃红消瘀汤 4.血虚证:补血益气,和营退热—补中益气汤 四
十六、不孕症 1.肾虚证
(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温养冲任—毓麟珠
(2)肾阳虚证:温肾暖宫,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
(3)肾阴虚证:滋肾养血,凋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或百
1.风寒闭肺证: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
2.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3.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4.毒热闭肺证: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5.阴虚肺热证: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6.肺脾气虚证: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
(二)变证
1.心阳虚衰证: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2.邪陷厥阴证:平肝息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四
十八、小儿泄泻
(一)常证
1.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
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
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二)变证
1.气阴两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
2.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四
十九、水痘
1.邪伤肺卫证: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
2.邪炽气营证: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 五
十、痄腮
(一)常证
1.邪犯少阳证: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
2.热毒壅盛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
(二)变证
1.邪陷心肝证: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清瘟败毒饮
2.毒窜睾腹证: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 五十一.桡骨下端骨折
桡骨下端(包括桡骨远侧端3cm以内)骨折
1.多为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下端而发生骨折。
(1)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置一平垫,然后放上夹板,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1/3,桡、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
第五篇: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2013年)范文
2013年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
一、诊断能力
1.中医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主要内容及运用技巧
2.中医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及要点。
二、基本操作
(一)中医望诊、闻诊、切诊的操作
(二)针灸操作
1.下列穴位的定位、主治与操作(共50穴)
(1)尺泽(2)列缺(3)少商(4)商阳(5)合谷
(6)曲池(7)迎香(8)地仓(9)下关(10)天宗
(11)梁丘(12)犊鼻(13)足三里(14)丰隆(15)三阴交
(16)阴陵泉(17)血海(18)神门(19)攒竹(20)肺俞
(21)膈俞(22)胃俞(23)肾俞(24)大肠俞(25)委中
(26)承山(27)昆仑(28)涌泉(29)太溪(30)内关
(31)中冲(32)外关(33)翳风(34)风池(35)环跳
(36)阳陵泉(37)太冲(38)命门(39)大椎(40)百会
(41)水沟(42)中极(43)关元(44)气海(45)神阙
(46)中脘(47)膻中(48)太阳(49)印堂(50)十宣
2.针灸技术的操作
(1)毫针刺法
(2)艾灸法
(3)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
①晕针
②滞针
③弯针
④断针
⑤血肿
⑥皮肤灼伤(起泡)
(4)下列常见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
①落枕
②呕吐
③泄泻
④痛经
⑤扭伤
⑥牙痛
⑦晕厥
⑧虚脱
⑨高热
⑩内脏绞痛
3.拔罐技术的操作
(1)拔罐的吸附方法
(2)拔罐方法
(3)起罐方法
三、临床答辨
就下列各病种的概念、常见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辨证分型、治则治法、代表方药进行答辩。
1.感冒
2.咳嗽
3.哮病
4.喘病
5.肺痈
6.肺痨
7.心悸
8.心痛
9.不寐
10.汗证
11.血证
12.厥证
13.痫病
14.胃痛
15.呕吐
16.腹痛
17.泄泻
18.痢疾
19.胁痛
20.黄疸
21.便秘
22.鼓胀
23.头痛
24.眩晕
25.中风
26.水肿
27.淋证
28.消渴
29.内伤发热
30.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