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视频讲座心得体会
学习《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视频讲座心得
体会
最近我认真学习了关于《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的视频讲座,对于突发事件以及如何应对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国正处在突发事件高发时期,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无以数计。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突发事件在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
作为一名普通的公司员工,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学习危机管理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强化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车间人员的本职工作就是保证生产安全顺利的进行。“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最大的民生问题,被社会广泛关注,这与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妥善处理好各项工作,健全完善预防和处置各类事件的工作责任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人负责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如何来应对突发事件,如何能防患于未然,结合基层人员工作之实际,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突发事件和各种不测事件到来之前,努力做到未雨绸缪。危机管理在我们生产第一线就更加显得重要。车间具有参加设备多,人员杂,控制困难的特点,特别是生产持续运行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所以我们必须 健全完善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工作责任体系,同时对车间人员严加管理,事先介入,防止安全事故发生。一方面是要对车间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于没有通过安全检查批准使用等存在安全隐患、不合规格的设施及行为应严格禁止;另一方面是要在工作期间安全检查工作:在工作开始前加强监管,查看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定期对易发隐患的区域进行安全检查,同时加强对现场的巡查工作,发现有安全措施不到位、存在事故隐患的单位应要求及时整改;同时还应建立专门的安全考核等制度,对组织落实安全措施不力的单位和车间、对未按要求整改的单位和车间,要加大打击力度。
在工作现场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和各种不测事件到来之时,要做到客观判断、从容应对、一切以工作人员的利益为第一位。要准确判断突发公共事件所发生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并相应提出应该采取何种应急措施。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积极采取应急措施,清醒冷静处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经过应急实践,进一步增强预案的完备性和实际应用的合理性。
其次,作为基层的工作人员,我们还应该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以责任为先。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处处对员工负责,善于从细小的表面现象,观察分析出带有全局性的可能发生的问题。车间现场与人们的安全问题息息相关,车间负责人 承担着保障员工安全的责任,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如遇到突发事件,要以积极耐心的态度尽快消除员工出现的焦虑、急躁的情绪,防止事件激化,确保有效地控制事件的局面,防止事态向不利的方向发展。
最后是要服从大局,服从领导。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不能鲁莽,要考虑全局的利益,在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发生矛盾不能兼顾的时候,一定要舍弃个人利益,听从指挥,服从安排,与党和组织保持一致,尽快解决问题,平熄事件,尽量将突发事件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经过本次学习,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在于增强了忧患意识,提高了对突发事件应对管理的思想认识,也丰富了相关知识。总之,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在处理与工作人员的关系中,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认知,不断提高处理和应对各类危机事件的能力,正视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才能缓和问题,化解问题。
第二篇: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心得体会-2
《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
——心得体会
近日,公司组织观看学习了《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系列讲座。作为焦化企业的一名管理人员,焦化厂特有的高压、高热、高燃点特点决定了焦化厂是一个突发事件有较高几率发生的单位,本次学习使我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现就此谈几点感想:
对我们中层领导干部来说,平时最担心,最感到棘手的,就是遇到各种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特点是事发突然,危害严重,影响恶劣,而且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一旦不能及时果断地控制局面,让矛盾激化、事态扩大,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处理突发事件很难,难就难在往往让人措手不及;处理突发事件也很硬,硬就硬在它是一个硬活儿,需要硬本事。
一、要沉着冷静,迅速控制事态。首先要有不同于常人的心理素质,一定要临危不惧,沉着冷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决策,指挥得当。也只有这样才能给广大职工以信心,起到稳定人心、稳定局势的作用,使处理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次,要当机立断,迅速控制事态。在控制事态方面,我的体会是要因地因时、因人因事制宜。坚持心理控制法、釜底抽薪法和组织控制法,多措并举。所谓心理控制法,就是领导者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要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沉着。如果领导者以“冷”对“热”、以“静”制“动”,镇定自若,组织成员的心理压力就会大大减轻,并能在领导者的引导下恢复理智。在弄清情况的前提下,掌握对方的目的和行为的破绽,作为分化、化解对方的依据和突破口。比如对突发事件,一方面要在组织内部和广大群众中迅速进行正面教育,使大多数人有个清醒认识,稳住自己队伍的阵脚;另一方面要迅速查清突发事件的头目,予以重点控制,也就是俗话说的“擒贼先擒王”。这样事态才不会继续扩大。
二、要找准症结,标本兼治。控制事态使其不再扩大不是事件的真正解决,只是事件处理的开端。重要的是利用控制事态后的有利时机,千方百计地掌握事件的各种情况,并透过现象看本质,据此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迅速而准确地找到事件的症结。首先要收集事实。因为事件的原因和实质不是一眼就能发现的,尤其是社会性突发事件,它隐含在各种现象之中,只有大量地收集事件的各种现象,才能从中分析出事件的原因和实质。所以领导者必须在超常的情况下进行超常思维和运作,动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准确掌握大量现象和事实材料。其次要坚持标本兼治。一般来讲,突发事件的处理时间比较仓促,要达到立竿见影,迅速控制局面的效果,有时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但是为了事态的稳定和事件的彻底解决,还必须在治“标”上下功夫,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最佳效果。
三、要反应快捷,果断解决问题。首先,要组织周密。在这个阶段,领导班子必须
团结一致,共同组织对付突发事件。主要领导者要协调好班子的思想认识,保持高度统一,使领导班子成为坚强有力的指挥部。然后,层层落实责任,人人承担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次,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和主要矛盾。找准突破口,抓住关键环节,有时需要从关键部位,单刀直入;有时则要从其他部位入手,迂回作战。要注意针对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采用不同的策略。再次,要真正实现反应快捷,应允许越级报告。在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如果再按常规做法,逐级上报危机信息,就有可能错失处理控制危机的最佳时机。同时,还要从制度和法律上对于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时间做出一定的规定并严格执行。此外,突发事件的处理,既要敢于打破常规,敢冒风险,又要循序渐进,力求可靠。有时需要改变一些常规状态下的行为模式,甚至采用一些冒险的做法。但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也应该选择稳妥的阶段性控制的决策方案,以保证能控制突发事件的发展,留下尽可能少的后遗症。
四、要协调联动,共度危机。协调联动就是参与突发事件处理人员的行动要围绕同一个目标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做到快速有序。为此,在处理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协调一致就特别重要。加之突发事件的不可回避性以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紧迫性,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在事件发生后,能及时迅速协调不同职能部门,明确相关部门与机构的责任和义务,优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整体优势,从而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突发事件处理必须在有关协调机构的领导下有序进行。协调联动需要由制定的机构负责,在专门的机构统一指挥下,各部门分工协作,有序高效地完成突发事件处理中的各项工作。
五、要充分发挥主要领导人员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作用。很多突发性事件涉及较大的破坏范围。因此必须让有关主要领导出现,以确保危机应对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以利于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组织成员之间应对危机的协调运作。在一些必要的时候,由主要领导出面担当危机应对的领导职责,可以保证和外界保持畅通的渠道,表明组织应对危机的信心和决心,维护组织在公众中的地位和形象。让主要领导人亲赴突发事件处理现场,发挥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不仅表明组织对突发事件的责任和重视,具有凝聚和威慑的作用,提高工作人员的自信心,而且组织的主要领导人在事发现场也便于调动组织内外的各种资源和各方积极沟通,并实施有效决策。
生产技术科-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心得体会-1
《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
——心得体会
近日,公司组织观看学习了《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系列讲座。作为焦化企业的一名管理人员,焦化厂是有毒有害气体、废水、噪音等不利因素都有的单位,高压、高热、高燃烧点的环境导致单位突发事件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系列讲座学习使我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对一名单位的中层管理人员而言,在面对企业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的前后,应理性处理,做到临危不乱,泰然处之。不仅要要勇于应对,更要做到善于应对,引导舆论的正确方向,有效处置、化解矛盾,推动和谐的目标。
突发事件的特点: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人们难以准确把握其是否发生,发生的时间、地点、以何种方式爆发及爆发程度等情况。二是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事态的变化、发展趋势及事件影响深度、广度不能事先描述和确定,难以预测。三是危害性。直接损害体现在人员的伤亡、组织、财产的损失和环境的破坏上,一目了然;间接损害体现在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进而渗透社会生活各层面,损害具有长期性和不稳定性。四是公共性。主要体现在突发事件必须借助于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五是紧迫性。突发事件关系到社会、组织或个人安危,它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就会迅速扩大和升级,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害。
首先,要树立积极应对的意识。突发性危机事件有一个必然性,它是一对矛盾极端化的表现。只要有矛盾存在,突发性危机事件就不可回避。干部的维护职责不可因必然性而弱化,这不仅与领导和职工的努力有关,做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增强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能力。深入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传,围绕重点预防对象,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进一步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知识,适时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因此,必须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挺身而出,深入职工,积极应对,接受监督。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增强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自觉性、坚定性;二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实增强工会发挥重要职能和作用的主动性、务实性;三要坚持针对性的宣传方向,加强对相关应急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广大
工会干部和职工在应对中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第二,要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应对,是一个全方位联动运作的系统工程。通过信息情报监控系统及时发现端倪,发布预警信号,为及早化解各类突发事件奠定基础,避免仓促应战、盲目应战等不良现象发生。为此,我们必须适应历史变化,建立统筹各方的坚强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并将应急管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完善对劳动争议的调解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完善劳动关系预警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做好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做好突发事件紧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危机一出现就能得到及时处置和妥善化解。出现有一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必须尽快、及时上报到上级,同时向党委、政府等报告,不得随意向社会传播。要认真研究,周密部署,制定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安排,清醒理性应对。
第三,加强对干部的学习培训。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的前夕,虽然有一些前照,但事件一旦发生,必然是来得突然,演化迅速。这就需要干部快速反应、沉着应对。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因此,要加强对领导和干部的培训力度。要突出专业性,在学习工会法、劳动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培训,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应急预案知识等。要强化实践性,借鉴西方国家的政府、企业的经验,专门编制详实、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文件,每年还要举行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危机的演习,使每一个受训者都可以按照预案比较熟练地操作。通过在各级工会系统中举办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培训班,尽快提高工会干部的引导能力和依法应对处置的能力。
“居安思危,思而有备,有备无患”,是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有效方法。只要掌握好方法,我们当遇到考验时,也必将大有作为。
生产技术科-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公共性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学习心得
公共性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学习心得
突发事件的内涵
本法关于突发事件的内涵,采取了概括和列举相结合的表述方式,它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的内涵包含了以下核心要素:
一是本法所指的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应对“公共危机”是国家启动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初衷。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要解决和应对的是“公共危机”,本法所调整的“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由此可见,国家启动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公共危机是指在公共领域内发生的危机,即危机事件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给公众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其影响和涉及的主体具有社群性和大众性。因此,公共危机管理与个体、企业危机管理的本质区别就是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公共性或社会性。这种公共性或社会性表现在事件本身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不能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就不具备公共性,就不是公共危机事件;对公共利益产生较大消极负面影响,如危及公共安全、损害公共财产和广大民众的私有财产,甚至严重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的基本价值等;事件本身与公共权力之间发生直接联系尤其是形成某种公法关系时,才能构成公共危机事件。如果突发事件不需要公权力介入,只需要在一定群体中自行解决,这样的事件就不具有公共危机事件的公共性。
二是本法所指的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就会迅速扩大和升级,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害。
三是本法所指的突发事件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危害性和破坏性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一旦发生本法所称的突发事件,就会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应对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或社会秩序的严重动荡。
四是本法所指的突发事件必须借助于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
在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非常规状态下,政府同样必须依法行政。依法积极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是政府的法定职责。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应当遵循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职权法定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和比例原则等依法行政原则,这些原则在抗击汶川地震过程中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应当将非常规状态下的依法行政与常规状态下的依法行政结合起来。重视非常规突发事件在常规状态下的依法管理。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论政府还是公众,都需要认真学习,努力探索,提高应对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关键是把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的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意识,逐步把握规律,主动采取防范准备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无法完全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要总结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第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效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第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机制。认真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政府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第三,加快建设科技应急体系。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第四,加强组织协调应急管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应急管理,落实好各自负责的专项预案,还要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
第五,积极开展应急宣传培训。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特别是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深入开展应急专题培训,特别要加强对公务员进行危机管理专题教育及应对重大危机的培训实践,全面提升应对管理水平。
应对突发事件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政府与公众都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充分做好了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质准备和技术准备,建立健全了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了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更加平安幸福,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突发性公共事件政府应急投入应该是超前的、量力而行的公共管理投入,特别是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和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投资周期长、投入总量大,建成后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公共资源配置上往往不能作为优先发展的(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目标。但是考虑到在无准备情况下一旦危机爆发后的成本,这样的投入还是应以事前安排更为经济。更为重要的是,提前应对所体现出的体制优越性、政府信任度、国际影响力等都将是无法用数字计算的。
但是作为一个处在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倾国财力去建立一个“美国版”的应急机制显然又是不可取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发展和公共事务管理水平才是适宜的、最佳的,因此,尽管应急机制的建设十分必要,但建设的速度、程度又必须是量力而行的。
然后,要提高政府在重大突发危机事件中的处理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培养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在和平发展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通过模拟危机情势,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能够使政府和公众培养危机意识,这就好像不断进行的消防演习一样,通过演练各种可能在实战中碰到的问题,培养消防人员的消防意识,从而使消防人员能时刻做好防火的心理和物质准备。建立具有分权性质的危机管理体系
虽然,现在的突发性危机多具有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高度流动性,但在政府的危机管理上,还是应该多发挥地方或下面的作用。这是因为,分权的政府不仅能促使政府管理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转变,使之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并产生更强的责任感和更高的效率;而且,随着公民对公共政策需求回应性的提高,社会治理多元化的需要,政府建立分权性质的危机管理体系也成为可能。稳定社会并动员社会参与危机救治
对社会来说,公共危机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社会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并由此带来社会心理的脆弱,所以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保持原有的社会运行轨迹是首要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公关和信息公开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的参与,一方面可以缓解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使公众了解真相,祛除恐惧,消除危机制造者希望危机伴生的流言、恐慌等副产品,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处理成本.
第五篇: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突发公共事件中,属于事故灾难的是(C)
A地质灾害B森林草原火灾
C环境污染D经济安全事件
2、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并且有不同的颜色表示。其中红色代表(A)AⅠ级(特别严重)BⅡ级(严重)
CⅢ级(较重)DⅣ级(一般)
3、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预警信息包括(D)
①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 ②预警级别 ③起始时间 ④可能影响范围 ⑤警示事项⑥应采取的措施 ⑦发布机关
A①②③④B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4、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B)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A预防B应急
C管理D支援
5、以下不属于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是(D)
A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B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C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D大范围流感
6、以下突发公共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C)
A矿难B群体性事件
C地震D民族宗教事件
7、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害影响的人口都不会少于(B)
A一亿B两亿
C三亿D四亿
8、指出下列说法中,哪一种不正确(A)
A.安全是相对的概念;危险是绝对的概念
B.安全是人类社会活动永恒的主题
C.安全是相对的概念
D.安全和危险均是相对的概念
9、以下不属于安全教育培训方法的是(C)
A.实际操作演练法B.讲授法
C.自学提高法D.读书指导法
10、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A)
A 2小时B 3小时
C 4小时D 5小时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ABCD)A自然灾害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D社会安全事件
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工作原则包括以下哪些选项(ABCD)A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B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C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D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3、预警信息包括(ABCD)
A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B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
C突发公共事件的警示事项
D突发公共事件的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
4、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ABCD)
A特别严重B严重
C较重D一般
5、突发事件中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ABCD)
A水旱灾害B气象灾害
C地震灾害D地质灾害
6、“一案三制”是指(ABCD)
A体制B法制
C机制D应急预案
7、我国自然灾害的特征(ABCD)
A发生频率高
B灾害类型多
C受灾损失严重
D季节性强
8、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ABCD)
A.预防与准备B.监测与预警C.应急处置与救援D.恢复与重建,评估与总结
9、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ABCD)
A及时B准确
C客观D全面
10、突发事件应对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ABCD)
A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突发事件,或者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导致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B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造成后果的C不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的 D不及时归还征用的单位和个人的财产,或者对被征用财产的单位和个人不按规定给予补偿的三、判断题
1、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不能越级上报。(√)
2、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3、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不能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
4、“一案三制”建设中的“一案”是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三制”是指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
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6、全球气候变暖绝不是危言耸听,由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性天气现象已经不断发生在日常生活中。(√)
7、汶川地震是我国政府第一次邀请国际救援力量参与应急救灾,同时也呼吁各国支援。(√)
8、中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就是经济危机。(×)
9、突发事件发展的非常迅速,果断正确地采取措施,可使结果有质的变化。(√)
10、当事故灾难发生之后,能否正确应对、果断处理事故后果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