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学医之路——暑期跟诊老师学习心得
我的学医之路——暑期跟诊老师学习心得
我的学医之路——暑期跟诊黄仕营老师学习心得
时光向来刻薄,像吹散一朵蒲公英似的,把我们吹往不同的地方。大抵人生总是这样,充满一场场盛大的邂逅与别离。
——苑子文《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
跟诊心得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极其幸运的人,因为自我打小入学开始,每个阶段我都会遇到一位让我感恩戴德、学会成长的老师。而暑假这两个月,又遇到了一位能让我真正领悟到中医魅力的老师,那便是黄仕营老师。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相信每一位中医学子对这句话都不陌生。按理说我现在不过读方五年,理应处于天下无病可治的阶段,可我在实习时遇到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背方三百余首,却仍觉无方可用。
刚考完研不久的我,满脑子都是教科书的内容,没错,方子我都背了,理论我都学了,可一上临床就懵了,半天想不出开什么方,现在的病人又有多少会按照课本生病,教科书只授我们以鱼,而疾病却有鲽、鳓、鲐、鲔、鲕、鲼、鳕、鳢、鳟、鲻、鲋、鳙…如此之多。我知道,我仍深深处于中国式教育的“毒害”中。
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为什么我学医这么多年了,却仍只会点皮毛,甚至连三脚猫功夫都不如?我我想改变这个局面!是的,如同我当初想考上研的决心一样强烈。
我想找个厉害的老师跟诊,我想学点真本事,我第一个想到了黄仕营老师。黄仕营老师是我的温病学老师,大四第一学期上《温病学》的时候,老师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传闻老师在念大学期间,就已经看遍了图书馆的所有藏书,可谓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且仅在三十而立的年纪,门诊病人量就多得用“门庭若市”来形容也不夸张,且疗效很好。早就想亲眼看看我们这位“雪藏”在南医大的中医大家,恰好黄老师今年6月份刚转至南方医院中医科出诊,于是和舍友一拍即合,决定暑假留下来跟诊学习。
在跟诊之前,我对黄老师并不了解,我只在上课的时候了解到,黄老师是陈宝田老教授的博士后,陈教授是我们学院的镇院之宝,虽然早已白发苍苍但依旧精力充沛,80多岁仍在南方医院出诊,当之无愧的名老中医。我是打心底里敬佩像宝爷爷这样能把自己的毕竟精力都奉献给医学事业的人!
“既然黄老师是宝爷爷的学生,那我是不是也算宝爷爷的半个徒孙?”啧啧,心中暗自窃喜。
初次跟诊的时候,老师很客气地让我们坐在身旁观摩。来就诊的第一位病人王某,男性,62岁,因体检做胃镜时发现胃部糜烂半个月前来就诊,无其余不适。老师很快开好了方,待病人离开后,老师说道:“像这种胃炎的病人,吃几剂荆芥连翘汤就好了,荆芥连翘汤是首后世经验方,最早记载于明代龚廷贤的《万病回春》,上世纪初期日本医家森道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黄连、黄柏、薄荷、生地,依然名荆芥连翘汤,成为日本汉方流派贯一堂医学的经验方。宝爷爷特别爱用荆芥连翘汤,老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又调整了方药和剂量,所以才有了现在南方医院的协定方,效果特别好。很多胃部不舒服的病人,其实不需要按照胃病来治,这些人往往伴有焦虑,你按照焦虑来治,一下子就好了。”就这样,每每有空闲之余,老师便会激情澎湃地跟我们畅谈自己学医之路的收获,对理法方药的理解和感悟。其实我对老师所说的很多理论都不太理解,可能是自己行道太浅,还达不到一点就通的地步,只能似懂非懂的记在小本本上。
一天跟诊下来,我发现老师开方用药有两大特点:一是用药多,用量大;二是经方少,合方多。还没等我开口问,老师便早已知晓我的小心思,坦言道:“现在人的病症早已不像古人的病那般简单,现代人的病都特别复杂,而且现在的中药材也不如以前的药材药效好,在几代人不断的对比摸索中,才有了现在的合方。宝爷爷也是花了大半辈子才摸索出来的,我很感恩老师能把他的经验方传授于我,才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我自己后面也摸索了很久才有了现在的思
路,你们想学是好事,我也没什么秘密可留,只要你们以后出去不要做坏事就行了。”我非常感恩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传道受业解惑也,我是带着一片空白的大脑过去,却装满了知识回来,心中无比感恩,“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个暑假,一定要认真学!”我在心中暗暗起誓。
几次跟诊下来,我发现老师确实是博览群书,对各种疾病都能侃侃而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不敢再夸老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免得你们觉得我太浮夸,可老师确实是学贯中西医,大至人体解剖,小至基因细胞,几乎对各类事物都知晓一二。
很多人都误以为我们学中医的,大部分都是书呆子,只会照着老祖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古书开方,对人体结构、细胞组胚等西医知识一窍不通。亲~敢问以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不怕你学不会,就怕你不学,我们中医专业的孩子们也要学各种西医的课程的好嘛~~“生理生化,必有一挂;病理病生,九死一生;局解系解,不得正解;分生细生,考死学生;诊断局解,学到吐血;微生物,为何物?寄生虫,何生人?”!以上这些,我们通通都要学!只是我们和黄老师的区别是,老师能把看过的书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能通过基因、神经等机制解释向来玄乎的中医中药,而我,依然云里雾里不知所以。
我自认为我还算是一个比较理智的人,凡事我都不信绝对。我虽喜欢中医,但我并不是狂热的中医迷,我会客观评价中西医的疗效,甚至有一段时间,我极度怀疑我学了几年的中医是否真有神效。所以,唯一能让我信服的办法只有一个,那便是疗效。是不是真的、有没有效果,病人一吃就知道了。
为了能见识到更多奇奇怪怪的病,我们决定去中西医结合医院跟诊,去看看老师的成名之地。早上坐校车7:45就到了医院,发现门诊外面已候满了病人,而老师已经开始坐诊了。果然这边的病人是真的多,一个上午都没停歇过,除去复诊和开药的病人,我最后记录了将近30个医案,记录的速度根本赶不上开药的速度,幸亏我是个有手机的人呐。很多病人见到我们来跟诊学习,都夸黄博士医术高超,让我们好好学。每每这时,老师都自谦道:“我也不是什么神仙,你们不要把我神化了,有的病我也还没攻破。但哪些病看的好看不好我心中有数,看不好的病我也很自责很愧疚。”
我喜欢这里的医患关系,这是一种超越契约关系的信任之交。这里的病人有的身染怪病,有的恶疾缠身,有的癌症晚期,到处求医而不得,直到在黄老师这里才找到了解救的方法,所以大家对老师都是极为尊敬的。我终于见证了中药的神奇,这里每一位病人都在告诉我,他们相信老师,相信中医,那是一种不用言语表达就能看透的疗效。
很多病人都习惯了找老师看病,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便成
了朋友,没有啥交集的久而久之也成了熟人。“医生和病人之间也讲究一种缘分,我们称之为‘医缘’,有医缘的病人很好相处,没有医缘的病人我也没办法,有时候我想救他们,但就是很无奈。”老师说。由此我想起上次在南方医院找老师看口干的一个病人,这位患者自述已有口干数年,辗转很多医生都看不好,这次也是碰碰运气才挂了老师的号,或许是看到老师太年轻,没有传统“老中医”的样貌,仅仅问了几句话就直接扭头走了,连方都没开,我们都很无奈的相视一番,“也许吃了老师的药,他的病就好了。”舍友说道。这大概就是没有医缘吧!
说实在话,我之前是不相信这些因缘关系的,作为一个从小受到社会主义九年义务教育熏陶的无神论者,我觉得神佛之说太悬幻了,平时口中所谓的“随缘随缘”,也不过是随口说说罢了。直到老师推荐我看一本书——《僧侣与哲学家》,我才渐渐感受到佛学的奥妙。当时我正巧处于对某件事物苦求而不得的苦恼之中,深夜中的数次惊醒,才让我明白原来“可望而不可即”真的是一种很痛的领悟。老师拿了几本书给我们看,我随机挑了这本《僧侣与哲学家》,在看的过程中,我真的感受到佛教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无欲无求的平和心境。看完之后豁然开朗,曾经我苦苦追寻的不可得之事,也一并看淡了,也顺带理清了很多曾经的“无缘”之事,心态变得格外平和,这种感觉真的太奇妙了。没有相同的经历就不会有感同身受,现在我体会到了,于是我开始相信缘分之说。老师说我们这次暑假能有跟诊之缘,也许就是上辈子的交集产生之果。大概就应了那句话吧:“佛说:前世的500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我想我和老师最有缘分的一件事,莫过于我终于在老师这里弄清楚了我的胃病缘由。熟悉我的小伙伴都知道我从小就有慢性胃炎的病史,尤其是去年考研前后,胃疼得厉害,而且这种疼痛很奇怪,与体位有关,只要站着便会烧心疼,但是一躺下就啥事没有。所以考完研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照了个胃镜,结果却只显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医生也只是建议我注意饮食就好,我其实倒真希望照出点什么溃疡出来,好让我明白为啥老是疼,可最终也没弄出个所以然来。直到数周前某次跟诊期间,我的胃病又犯了,一番问诊后,老师当即让同学下去买药给我止疼,说我这是因为焦虑引起的胃疼,并为我开了专门治根的中药方。“焦虑引起的胃疼?”我开始在脑海里思索,我记得第一天来跟诊老师就说过这个问题,8月12号去参加的《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会议里,李凌江教授和张璐璐主任有提到焦虑引起胃病的神经生理机制,再回想我去年胃疼大部分时候都在考研前,照完胃镜得知无碍之后便再无发作,如此一串一串联系起来,解释得在合理不过了。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亲身经历,又让我不得不再次佩服老师对中医理论竟如此参透。
老师是相信因果报应的,所以老师做事向来光明磊落,损人利己的事老师一概不做,不义之财一概不要。也是,依老师这一身本领,到哪都可以发财,所幸老师对身外之物看得很淡,一心只求提升自己的医术。很多人都觉得老师的运气很好,总是能遇到各种达官贵人相助,其实我想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优秀的人总是互相吸引的。老师不断告诫我们,以后出去了要多好事,要有大格局,不能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就放弃自己的追求。“我看啊,你们以后还是要经常回来被我骂一骂才行。”嗯,我会谨遵医嘱的!
暑假已经接近尾声,假期余额不足,我的跟诊之旅也要告一段落了。一人对另一人造成影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予以强烈的冲击,其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黄老师是两者兼有的,跟诊之时是中医的碰撞使我们大开眼界,工作之余是良好的修养散发人格魅力。在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太多太多,也意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所以,接下来才要更加努力才行。
“没事,去吧,你们去忙你们的,多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走了就不要再回来了。”哎老师~不是说好了让我们常回来挨挨骂吗?现在又不要我们了,虽然我知道,老师说这话也是因为不舍。“你们是我带的第一批学生,我也很用心教你们,可能以后来跟诊的学生,我都不会教他们这么多,你们出去后一定会混得不差,但记住,一定不要做坏事。”
好的!小伦君向来是饮水思源之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的话字字句句铭记在心,师恩如山定不负!
第二篇:我的跟诊心得
让针灸回归体质
——我的跟师心得
在近8年的中医学习生涯中,我经历了从好奇、惶恐、迷茫到坚定的心路历程。中医的学习有着它的特殊性,因它有着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而每个人对于这套理论体系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各不相同,由此在其两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涌现了浩如烟海的各家理论,这使得初入宝殿的我,曾惶恐不已,感觉无从下手。所幸,我成为了傅杰英老师的硕士生,在近三年的跟师学习过程中,深深地为傅老师的体质学说所吸引,观老师将其用于指导临床,无论诊断或是治疗,多能一矢中的,获得良效,实为执简驭繁之良法。
体质,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和性格心理方面的综合的,固有的一些特质。体质虽是人体的固有特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傅老师认为体质更具有动态的可变性。因此,通过调理体质保持人体健康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在跟师学习过程中,从每一个病人身上,对于体质辨证指导针灸治疗的认识,我都经历了“信”、“ 疑”、“悟”、“行”这四个过程。“信”,即相信体质辨证的思维方式、理论,并将其用于临床实践。“疑”为存疑,在学习及实践体质学说的过程中,应大胆存疑,深入思考,从而解答疑问,提高认识。“悟”就是在运用知识时用心去想,去体会,从而在临床实践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领悟。“行”即通知实践,切身体会体质辨证在针灸治疗疾病中的疗效。
我曾接触一个年轻女性病人,该患者自觉双下肢沉重无力数月,曾至多家医院门诊就诊,曾按“劳损”“中央型颈椎病”予中药、针灸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我曾考虑该患者是否存在神经病变或者水电解质紊乱,思来想去后仍是一头雾水,一片茫然,不知从何入手。随后在接诊时予体质辨证表格评估,结果提示该患为痰湿体质。突然间,我似乎明白了。“湿性趋下”,人体内的水湿之邪若堆积太多,按其趋下的特点,自然会偏重于下肢,“湿性重浊”,当人体内湿邪稍重,就会感觉双腿很累,湿邪严重时自然感觉 “两腿沉重无比”„„再向患者询问,该患者的确有困乏,纳差,大便粘滞等痰湿困脾的证候,观其舌象,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这使我更深刻认识到体质辨证在诊断中抓住本质的优势。
但随即,我又对这个判断心生疑惑:痰湿乃是阴邪,困阻脾阳,谷道不通,患者理该不喜饮水,卫阳受遏,汗出当不畅,但该患者却有口干欲饮,汗多等症。该作何解释?因门诊病人较多,不便与老师探讨,我便我揣者疑问在一旁干活。过后当老师嘱患者煲平素可选用白扁豆、赤小豆、茯苓煲汤,都是利湿之品。广东人喜爱煲汤,对这些常用药材的功能也熟悉,便见患者一脸疑惑:我现在口干、多汗,东西也吃不进去,阴都快虚了,再用这些要没问题吗。傅老师微笑地解释,脾有个将水谷化生的精气向上输送的功能,痰湿之邪困脾,津液无法上承,便会觉得口干,想喝水;而你的多汗,是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反映。痰湿这些邪气困在人体,若是大小便的排泄功能不足,那么人体便会从汗液排除邪气,这说明了你的身体还是不错,懂得自己保护自己啊。一席话,顿时令我茅塞顿开。
过后,当我查看内经中的有关条文时,才发现古人早对津液的代谢有了精辟的论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的代谢与肺、脾胃、肾及膀胱等上中下三焦的脏腑功能都密切相关,因此傅老师曾对痰湿体质的养生食疗中提出痰湿体质的人应根据自己病情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食疗。如党参、扁豆、砂仁、陈皮、淮山、薏仁、赤小豆、白芥子、冬瓜皮、茯苓等都有一定的去痰湿的作用。但是这些药物祛痰湿的部位不同。比如白芥子,陈皮,主要是祛肺部的,上焦的痰湿;陈皮如果和党参、白扁豆合起来,它祛中焦的痰湿,赤小豆主要是让湿气走于下。
针对该患者的针刺治疗,傅老师则选用了脾俞、胃俞、足三里、阴陵泉、水分健脾利湿,并在神阙采用隔盐灸以温阳,助祛阴邪。数次之后,该患者自述下肢沉重无力的症状明显缓解。这使得我对采用体质辨证指导针灸治疗又增添了不少信心。
在我的跟师过程中,我认识到了体质决定了我们的健康,决定了我们对疾病的易感性,也决定了得病以后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转归。因此,体质是认识疾病,认识人体,制定治疗原则和维护健康的一条思维的主线。抓住体质,就可以从根本上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作为一名刚刚步入中医殿堂的学生,能在傅老师指明的方向上学习,实乃此生之幸。
第三篇:跟马老师学习心得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出诊 徐竹云
女,30多岁,主诉:乏力,腹胀,间断2年?。
患者乏力明显,伴腹胀,下午明显,偶有头晕,食欲佳。软便1次/日,偶不成形,夜尿频,寐安。月经量少。患者形体偏胖,既往乙肝病史15年,自述肝功能等均正常。
舌质暗红,边有齿痕,苔腻微黄,舌尖部微红。脉弦细?
辨证:脾气亏虚,痰饮内生,血行瘀滞夹热。患者肝病病史15年余,且有症状。《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本质属脾虚,不能运化则水停,化生气血不足,则乏力,肝主疏泄而藏血,肝既病则调节血量功能失调,故致月经量少。脾虚水湿内生,偏渗肠间,则大便不成形;清阳不升,水湿上蒙均可致头晕。水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脾虚水停,久则肾气亦受损;乙癸同源,子病及母,亦可及肾。肾气虚不固,可见夜尿频。治以:益气健脾,行气利水化痰,和血、清热。方: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二陈汤裁化
RP:生黄芪30 g
汉防己15g
茯苓30g
生白术20g
泽泻15g
当归15g
川芎10g
香附10g 清半夏10g
陈皮10g
荷叶10g
山楂10g 六神曲15g
桂枝8g
丹皮6g
栀子6g
君以黄芪补气,生白术健脾。脾得健运,防水湿痰饮不升;脾旺不受肝木克制。臣以 防己、茯苓、泽泻;陈皮、半夏祛除由脾气虚生的多余之痰水。“归芎芍齐调肝血”去白芍之酸寒,补肝血兼调经血。香附、陈皮兼行气,荷叶、山楂、六神曲治标之品。加丹皮、栀子微清上焦热,量小方可。2012年10月29日
二诊:方剂
汉防己12g
茯苓20g
生黄芪25g
生白术20g 当归15g
川芎10g
香附10g
陈皮 10g 甘草10g
半夏10g
山楂10g
炒神曲15g 荷叶15g
丹皮10g
炒栀子10g 莱菔子15g 牛膝15g
郁金10g
2.赵桂荣,♀,65岁?患者便秘,有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大便排除艰涩不畅,或用开塞露,方能排除。腹胀,曾用苦寒泻下药,虽能一时奏效,终难解决长期问题。平时畏寒,喜热饮。舌质淡苔薄白。辨证:阴虚气滞便秘。
老年患者,本身肝肾精血不足。气虚推动乏力,糟粕滞涩不通,久则便秘。大便排除费力,但并非很干结。脾主大腹,脾气虚。脾阴液不足,无水行舟。生黄芪30
当归20
川芎10
香附10
生首乌20
乌药10
火麻仁30
郁李仁20 黑芝麻10
莱菔子10
决明子20
枳壳10 生白术30
茯苓15
桂枝8
甘草6
黄芪
当归
首乌
黑芝麻
补气补血。川芎、香附、乌药、枳壳、行气,莱菔子、决明子补而不滞,兼行气除胀。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生白术大量用以健脾润肠。茯苓、白术健脾,妙在桂枝辛温发散,助脏腑功能,“辛以润之”,合甘草,助心阳虚以补心阳不足。“下之后,其人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二诊:当归20g
川芎10g
香附10g
黑芝麻10g 莱菔子10g
白术30g
茯苓10g
桂枝10g 决明子10g
甘草6g
炙黄芪15g
熟地黄20g 杜仲15g
枳实
10g 党参15g
炒神曲15g 制首乌10g
乌药6g
菊花10g
三诊:服药后效果不佳,血压仍高,大便稍微稀,但仍不容易排除,鼻干,皮肤干燥,自觉腿凉,舌质微热,脉沉细。减补气之药,故上方去掉香附
党参,加玄参10g 麦冬10g,加重养阴力度。马老师治疗便秘的基本方药:(黄芪15 当归10g 肉苁蓉10g 白芍30g
生地黄10g
生白术15g
茯苓10g
枳壳10g 莱菔子10g
玄参15g)-------------------------3田昀 女,31岁,怀孕7个月。主诉:近来心悸,上楼梯时尤为明显;泛酸。舌边尖红,苔薄白,前面稍有剥苔,脉数,右手脉稍弱,尺脉尤甚。禁忌:理气、活血药断不可用!
辨证:心悸,上楼、运动则明显,心气虚,从舌苔“前面稍有剥苔”断定有气阴不足。
治法:益气养阴,制酸、安胎。
药:太子参10g 麦冬10g
五味子10g
菊花10g
茯苓20g
乌贼骨20g
煅龙骨10g
煅牡蛎15g
黄芩6g
白术10g
大枣3枚
炙甘草6g 制酸常可用乌贝散(乌贼骨30、浙贝母10),煅瓦楞子、煅龙骨、煅牡蛎、热者合左金丸。胃热口苦者,可用金铃子散。顽固口苦可选柴胡6~9 龙胆9~15 生牡蛎15~30,在辨证基础上用药,良效。口甜,经云“脾瘅”,治之以兰,泽佩兰各10g,不效,加用苦味药,相反用药,苦来甘祛,加大量黄连,属热者,泻黄散。口酸者,从肝论治,加用辛味药,辛胜酸。口咸者,肾水上泛,真武、五苓等,不效加甘味药,镇潜类药。
-----------------------------
4、女,70岁左右,有高血压病史,心肌缺血病史。主诉:乏力,11点钟时感觉莫可名状的不适感,有胸闷、憋气症状。有时夜间明显,且夜间血压高的更明显。曾经查止血血糖餐前 5.4mmol/L,随机血糖6.4mmol/L。以往检查报告,Cr ↑,肝功能差。平素心率慢,感觉不舒适时心率偏快。舌质红,苔薄腻。
辨证:依据患者所述,1心律不齐;2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II级。此外,应该有空腹血糖受损,虽然查指血血糖并不高。肝脏、肾脏亦有问题。成药:稳心颗粒(炙甘草汤的加减)。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李秀秀,女,22岁,患者倦怠、乏力、气短、胸闷不适,伴心悸;偶有夜间睡觉时自觉憋闷,即使坐起亦不能改善。曾体检,提示脉率不齐;大便溏,不成形,舌色紫暗(青),舌形有齿印,苔薄白,脉弦?
前医予逍遥散加减,服药后自觉效果尚可。马老师稍事加减,方剂如下:黄芪
党参
泽泻
陈皮
川芎 神曲
桂枝
柴胡 乌药
山药 等。●2012年11月8日 门诊
今天又一个不寐的病号,初诊时间是11月5日,据曹姗叙述患者状况,患者女,约55岁,主诉不寐。大便溏薄,自觉双下肢凉,夜寐易醒,平素易惊惕。舌质淡暗,苔薄白,脉 ? 马老师用方如下:
酸枣仁15g
茯苓20g
知母15g
川芎10g
炙甘草10g 生地黄20g
当归10g
白芍20g
百合15g
麦门冬15g
合欢花15g
五味子10g
枸杞子15g
首乌藤30g
黄连5g
肉桂8g
柏子仁15g
牛膝15g 纵观此方以 补血养阴,收敛,酌加安神药为主,病位在心、涉及肝肾。以方测证当有虚烦、虚劳、不得眠,阴血不足之象。然而大便溏,双下肢凉,平素易惊惕,均显示虚寒之象,为何会导致宜阴虚?且患者二诊是反应效果很好呢?老师有与上方中加重炙甘草量为15g,加龙眼肉10g。不寐不外,邪扰、脏虚。本例患者缺乏足够的四诊资料,故分析病机欠佳。但愚认为患者心胆气血、脾亦不足,主要在心、肝。治疗当以降敛心肝之气,补足心肝之阴血,鼓动肾水上交于肾。使肝血充足,心血旺盛,则心胆不虚。自可安寐。
不寐的原因很多,内科教材总结:总病机阴阳失调。阴虚不能纳阳,阳亢不得入阴。《类证治裁》载:“不寐,阳不交于阴也„„”
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阳不交阴,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心虚胆怯,心神不安;胃气不和,夜卧不安。经云:治病必求于本!辨证求因。属实者:痰火、热。肝郁化火,龙胆泻肝汤。痰热者,温胆汤。阴虚火旺: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心脾两虚:归脾丸。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心肾不交,虚阳上扰,交泰丸。病后血虚肝热,琥珀多寐丸(琥珀多寐丸用于清心养营,安神定魄。平肝安神。主治健忘恍惚,神虚不寐。肝阳上僣,心神不守,惊悸怔忡。琥珀200g 羚羊角200g 党参 200g 茯苓200g 远志200g 甘草200g);血虚阳浮,虚烦不寐,酸枣仁汤。谦斋《内经类证》云:“1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2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不暝,阴气盛则瞑目。3壮者之气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荣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4人又卧而有所不安者,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5人又不得偃卧者,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
阴虚不寐证 1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2卫气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太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前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暝。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
水气不寐证:1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者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胃病不寐证:1 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气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也,其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观夫《临证指南医案·不寐》的六个案例,可以明显看出虚实各半,有心火、胆火、阳跷脉虚、脾营虚、胆液亏阳升虚烦,肝肾阴亏阳浮。其中胆液亏阳升虚烦者,计有四案,叶氏恒用仲景酸枣仁汤原,基本不加减。
《金匮要略》:“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第六 17)”
本质是肝阴血虚,心不得肝血所养而神烦,血不舍魂而魂妄动。补肝养血,微清热定魂。酸枣仁(先煎)48g 甘草3g 知母6g 茯苓6g 川芎 6g 酸枣仁补敛肝气,安肝胆;魂不归容,必有浊痰燥火,加川芎调血以养肝,茯苓、甘草培木,兼除痰,知母消热滋燥。肝魂得藏。
今天好多患者诉咽痛,秋冬交替季节,气候变化快。燥邪行令。咳嗽、咽痒的患者很多。伤寒论提供了四个方子:猪肤汤、桔梗汤、桔梗甘草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看邢斌的书,言清燥救肺汤很管用,尚有自创方:咳嗽用枇杷叶、苏子、降香、白芍、麦门冬缪希雍的降气法、山栀、黄芩凉膈法、玄参、桔梗、生甘草利咽法。
咽燥咳痰,少量的痰,以利咽为主:玄参30~90、僵蚕
15、蝉蜕
15、生甘草
10、桔梗
9、薄荷5(后下)、木蝴蝶12。
若痰极少,难咳出者,以大队养阴药为主:玄参、生地、天冬、麦冬、熟地黄、南沙参、当归、桔梗、甘草。
痰多,或成饮者,可用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二陈汤等。偶可少佐麻黄,效果佳。熟地治咳,勿怪。
第四篇:我跟名师学育人学习心得
我跟名师学育人学习心得
北杨小学 王彩云
新学期开始我校组织教师观看几位名师讲座的光盘,通过聆听他们的精彩讲座,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一、教师要热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在校期间越是调皮捣蛋、受老师批评多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和老师们越是亲近,因为他们终于明白了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也正是有了这样一些调皮的学生,才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得有一颗包容的心:他是孩子,所以他会犯错误;他在成长,所以他不完美;他对未来一无所知,所以他无所畏惧;他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所以他更需要我们的爱。教师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才有了存在的必要,面对这些更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如果在他们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时候踹他一脚,或许他会偏离轨道;要是拉他一把,或许他会走上阳光大道。他们是受全体老师、同学关心、呵护的第一对象。
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健康等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是教师发挥其引导作用的保证。
二、教育需要智慧,也更需要努力。教育是需要智慧的艺术:更好地理解自我和学生,更好地与学生相处的学问。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一位学生的可怕心声:一位学习一般的学生给我写信:“如果我的眼睛可以杀人的话,班主任已经被我杀了一千次!”教育的令人激动之处和挑战性在于:我们的工作是跟性格、行为多样化的人打交道,每年在同一所学校,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新的面孔、新的天赋、新的需要和新的挑战。没有临场的应变,没有快速、明智的反应,没有合理的智慧,我们肯定不会有职业幸福。
我越来越觉得,作为一名好老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化育人。教师在课堂上传播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用心科学地做教育,使受教育者知书达礼,成有对社会有用之人。同时,我更加认同:时代呼唤有智慧的教育,教育要培养有个性的孩子。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更需要成为科学的研究者、思考者、实践者。
三、教师要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首先应当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具备丰富、渊博的知识。专业知识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新课程中有不少新知识、新实验、新方法,不学习就会落伍。首先,要主动地学、用心地学、创新地学,做学习中的有心人,要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决不能满足于自己的学历,应积极、主动地接受继续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其次,要与其他教师之间应多交流、多学习。不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我们可通过听讲
座、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形式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切磋教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更多地了解学生所需、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
此外,反思是教师具备的一项能力,通过反思,可以完整地看到教师在课堂中存在的不足。在上课完成之后,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反映,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如哪些问题设计的过于简单,哪些问题设置的有难度,激发不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哪些问题设置的相当恰当,从而能够激发起学生讨论的热情与积极性,也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们应将反思有效地运用到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
教师的精湛业务是其传授知识的基础。只有博学多才,传授知识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才能使自己传授的知识丰富多彩、更具说服力。
四、教师应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较强的亲和力,从生活上和学习上真正关心学生。教师不仅是师长,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如果说社会生活是一幅充满多种标志的地图,教师就是学生识别地图的图例,其作用就是帮助学生识别地图上的各种标志,使学生明白不同标志的真正含义。也就是说,教师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引路人。
总之,我们教师要与时俱进,自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实践探索,不断地学习充电,提高各方面素质,以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向名师学习先进的经验,真正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就一定会让自己越来越优秀。
第五篇:《我跟洪亮老师学书法》
我跟洪亮老师学书法
我是一名书法爱好者,习书多年,也临过几本帖。但总感觉力不从心,进步颇慢,字成无韵,书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模糊和困惑始终是我不能突破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看到书法报刊登了中国书法篆刻名家工作室高级研究课程研究•洪亮工作室招生的消息,我就报名参加了这个学习班。通过学习,收获很大,基本掌握了笔法原理,字法原理和章法原理等知识。主要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名师指点 效果明显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是否有名师指点与自己摸索,速度和效果有着天壤之别,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有老师指导,就可以少走弯路。可以作一个这样的比喻:我以前的学书是徒步或骑着自行车在乡间小道上踽踽独行,如今是开着轿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
师从洪亮先生是我书法旅途中的的荣幸。洪亮老师是一位理论型、研究型书法家,是大彻大悟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清贵的人。洪亮老师对书法的矢志不渝、心无旁骛、潜心研究的执着情怀,及对书法与人生的感悟深深地感染着我。他教学实际,一丝不苟,因材施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学习书法首先学习做人,古人论书云“一须品高,二须师法古”。做人高于作书,作书先做人,洪亮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
二、选准帖 用心临
我以前临帖,要么是不会选贴,要么临帖不得要领,反正是临了几年贴收效甚微。通过一年的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书法,临帖就像学画要写生、写作要深入生活一样,是书法技法难度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没有发展。临帖,选贴很重要,首先要选自己喜欢的贴,自己喜欢的贴,才是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其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眼到、心到、手到,不急不励。二是对临、背临、填红、描摹等方法的结合。三是临帖,针对一本适合的帖子,长时间练习,以半年为期,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养成书写的好习惯,做到临帖的过程是书法作品创作的过程。五是临帖是临习古人的笔法和字的精神,只要掌握了书法的方法,书写中做到顺势贯气,把字的体形精妙临写出来,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六是学习书法要下苦功,耐住寂寞,多想多悟,多临多写。我以前临帖也就是临了个大概。临帖一定要入贴,不入贴,何谈出贴。扎实慢行,才能跃然纸上,妙笔生花,对字帖了然于心,自然能够从容不迫,得心应手,因此,临帖要伴随一个书家的一生,是书家每天的必修课,必须长期坚持。
三、文化滋润 书品更高
就像文学家必须具备政治家的素养一样,书法家必须具备文学家的修养。我以前只注重学书,读书很少,对古书读的更少,看来要写好书法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放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的汲取,书法艺术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精神气质,要想真正成为一名书法家,使你的书法作品大气,有祥和之气、书卷之气,就要有深厚的古典文化和书法理论作支撑,互相陶冶,情动形言,领会风骚。书法本质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的产物,是书写者内心寻求表现的冲动,有了文化的沉淀,才能写出格调,性情,写出风格,如果你只是写字,不去读书,不做理论和研究方法,最后也只是一名写书匠子而已。古人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现在,我特别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仅学习书法理论,更注重对古典文化的汲取。我立志做一名理论型和研究型相结合的书法家,使自己的书法充满着更多的文化氤氲和更多的艺术元素。
四、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点画之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每每到这个时候,发现书法是越来越难了,时有一划,常常临摹数十天才能心手相应,足见书法的精微奥妙,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书无百日功,非一朝一夕尽美,这就需要将学到的知识慢慢咀嚼,反复体味,真正的写好书法作品,把学到的知识落到纸上,还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书法只有在交流中才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博采众长有助于自我的升华与提高,作品才能精益求精。很庆幸通过中国书法篆刻名家工作室高级研究课程研究•洪亮工作室这个平台,结识了书法旅途上的同伴,我们之间既有鞭策,又是一种激励,老师和同学都给予我很多的帮助,不仅修正了很多年的书写陋习,自己的书写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有了书法理论的支撑,想必我的书法之路将如鱼得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