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杨树滨老师《我的成长之路》报告心得(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23:2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听杨树滨老师《我的成长之路》报告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听杨树滨老师《我的成长之路》报告心得》。

第一篇:听杨树滨老师《我的成长之路》报告心得

《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学习心得

向阳实验学校贾巧云

近日,聆听了肥城市龙山中学杨树滨老师的报告,我感慨颇多、心情很不平静,自认为受益匪浅。培训会后又专门从网络上查找杨老师的《我的专业成长之路》进行系统学习,整篇文章如实写出了杨老师从一名普通语文教师,不断学习、充电,完善自我,成长为一名在语文教学领域有一定名气的专家,从中,我看到了杨老师历经磨炼、心有理想,不断成长进步的历程。

一、勤勉敬业,远离浮躁是取得优秀工作成绩的基础。正如杨老师的报告指出的“勤勉敬业,远离浮躁,是奠定专业成长的基石”、“心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个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他想走多远。思想是指导一切行动的指南,没有正确的思想来引领,是成就不了事业的。杨老师把想不想学、想不想干的问题上升为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工作,付出常人难以想像的心血和努力,才能勤勉敬业,远离浮躁,才可以“志强者智达”,成为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教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正需要这样的思想来指导自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认认真真的学习、兢兢业业的工作,才能在个人教学领域有所成就。

二、要成为专业教师,就要学会读书、思考和写作。读书、思考、写作贯彻杨老师工作的全过程,他不断的读书学习、用心思考、积累写作。“学而不思则惘”,书本上的知识再多,都是别人的,只有学有所思,才能变成自己的,为我所有;书本上的知识再好,都是死的,也只有学有所思,才能真正变成活的,为我所用。一个人如果不注重把学到的知识适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即使这个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能真正达到了读书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杨老师的讲座,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教师,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带着思考工作,我们就会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就会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而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寻找到教育的规律,渐渐的积累教育的智慧。能够带着个问题在教育的路上且行且思,是快乐而智慧的。要勇于学习杨老师把工作的经验和感悟记下来,写下来,如此既能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借鉴,也可以为他人提供帮助,共同成长。

三、创新实践,优化教学,才能实现专业成长价值。杨老师的报告深刻阐述了创新、勇气和用心等关系,指出在工作中要敢于创新实践。杨老师讲了个人的做法和许多生动的教学实例,提出了“大语文”教学观,可以指导我教学工作的实际运用。特别是杨老师提出的活动语文宏观建构、活动语文中观建构和活动语文微观建构给我的感受最深刻。决心在自己的工作中更加注重学习引用。做好引领,师生共享成长。“任何事情都有一百种方法”。“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等,引起大家诸多共鸣。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平时潜心教学研究,用务实的心态去思考问题,博采众长,做到不断完善自己多元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善于用独特的眼光大胆创新,才可以取得好的成效。

总之,学习了杨老师的《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后,使我深切感受到杨老师的敬业精神,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对我来说,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升华,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也使我对教育教学充满信心。我要全副武装,决心把新的教育思想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第二篇:杨树滨: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杨树滨: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一、勤勉敬业,远离浮躁,奠定专业成长基石

1、有想法——追求。一个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他想走多远;也正如中央电视台的一句主题词‚心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现在的信息交流如此方便快捷,仅仅网络上就几乎无所不有;所以说真的是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想不想学,想不想干的问题。说的再根本一点,其实就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就是一个要做一位什么样的教师的问题,想达到怎样的教育教学境界的问题。我始终认为,品质、理念,习惯是第一位的,知识、技能、技巧是第二位的。我很欣赏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很欣赏墨子的‚志不强者智不达。‛我很欣赏爱迪生的‚人生太短,要干的事情太多,我要争分夺秒‛。我最欣赏‚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过的,回忆往事,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唯我独尊,自我中心,这不好。但更不能看轻自己,人来到世上走一遭不容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真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我经常听《摘下满天星》、《豪情壮志在我胸》、《最真的梦》、《一生何求》等,最爱听的是《一生何求》,这是一首粤语歌曲,尽管至今没有听懂一句歌词,但就是这一个题目就足够了。

或许我们应当拥有入世的事业,应当有我们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5年——在区内崭露头角,10年——市教学能手,15——省课,20年——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影响,特级教师、教学专家

当然我们也可以拥有出世的精神: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守望着自己教育的田园,静静地倾听孩子们生命拔节的声响。

2、有态度——面对。2010年11月份,我到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国培计划培训时,有幸聆听了诸多专家、名师的报告。其中三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于漪老师就讲到了当年她开放课堂,天天公开课,节节观摩课的经历。正是那样的一段经历,使得自己得到了真正的锻造,为终成一代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郑桂华老师十七年不看电视,一件几十块钱的毛衣已经穿了十几年,在这个时代,在上海这个大都市,如此苦行僧般的生活。一边听课一边打字记录,课听完了,一千多字打完了,整理一下就是一篇课例研究。充分利用点滴时间。三是李明洁教授。我的观察——鞠躬的姿势,郑桂花老师的介绍李明洁教授有句名言‚每次登上讲台就是登上人生舞台‛。所以,她精心准备每个细节,某个学生的回忆——或许已经不记得老师讲过什么,但总记得老师进到教室里,向大家微微一笑,‚我可以把大衣脱下来吗?‛非常优雅的脱下大衣,整理一下瀑布般的黑发,开始上课。我想我们的老师最不愿做的事情就是上公开课、观摩课,随着年龄的增长,甚至连优质课评选也不愿参加了。究其原因,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再也不愿面对这样的磨练了。凡是举行过公开课、参加过优质课评选的老师,都对那段静心准备的过程记忆犹新,永不忘记。的确,那段过程是十分艰难的、艰苦的;可以说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可以说是凤凰涅槃的过程。但这又是一个必须的过程。

回想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历程,我曾经到外地讲过几节课,每次都要准备很长时间。2010年我曾经根据省教科所的要求录制了两节课,录制这两节课,我用了近一个学期;其中一节是我主动学习、模仿运用了一次杜郎口模式,这节课我录了四遍,让我对这种模式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另一节是探讨了‚用语文教科学‛的问题。去年的3月至11月,我从学校、肥城、泰安,一路走来,最终得以参加省能手比赛。就是这一次次的磨砺给了我很多财富,我发表的有限的几篇文章几乎全部来自上这几节课的感悟。因此,我想我们要勇敢的、主动的迎接每次磨砺,仅是纸上谈兵不行,只想终南捷径不可;真的只有百炼才能成钢。

3、有行动——沉浸。我现在仍然保留着一张剪报,那是刊登在1994年的《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浮躁》。的确,‚浮躁‛几乎成了一种时代病。不知道用‚人们太过浮躁,不能沉浸下来‛回答‚李约瑟之谜‛‚钱学森之问‛是否合适;但最起码是原因之一吧。每个人都难免心浮气躁之时,我有自己的方式方法来克服和调整。一是纵向比较。我极少和人横向比较,当然并不全是因为‚人比人气死人‛的俗语,其实横向比较运用的好也会给人以动力的。我经常做个人的纵向比较:这一段是不是比前一段更努力,这学期是不是比上学期收获更多,今年是不是比去年有更大的突破和更多的提升。二是正确归因。我在以我的思维方式进行归因,每当遇到一些挫折和不顺,我总是在告诫自己,是自己的内涵不够,实力还不够;必须更加努力,必须进一步武装自己,使得自己有足够的素养和底蕴。这样的归因方法就会使得自己越挫越勇,永不停歇。三是自我警示。我会写些语句来警示自己。近段时间,我也有时颇感疲惫,想要有些松懈。于是4月28日我写到‚为什么在最有可能梦想成真时却不再百倍努力,这样会愧对自己的人生。多少人停滞在了成功的门槛上,不能登堂入室。竭尽全力吧,创造奇迹,我要我的精彩人生‛。4月29日我提示自己‚珍惜金色年华,杜绝浮躁心态,珍惜分分秒秒,不负精彩人生‛。6月12日我扪心自问‚看看这些年啊,这些誓言……看我这一生到底何求?‛。

必须要把心灵静下来。这也指导着我工作的方式和风格。我称之为‚鸵鸟战术‛。在具体的工作中,我就像乒乓球前世界冠军郗恩庭,从不过多的考虑结果,从不总是想着冠军;只是认真打好每个球,努力战胜每个对手。认准方向之后就低头努力前行吧!不要左顾右盼,不能纸上谈兵,不要在意一些世间纷扰,不要幻想着终南捷径,每天扎扎实实的去经营,每天勤勤恳恳的去打造。或许有一天,当你抬起头时就会发现尽管前面的路仍然很长,但起点也早已远远的甩在身后。

从一百名做起。2009年12月份,山东省第二期齐鲁名师人选共100人齐聚长清大学城,这是我们这一批人第一次集合到一起。在四五天的培训中,我既学到了很多东西,更感觉到自己就是一只孤孤单单的、最不起眼的丑小鸭,无意之中闯进了一堆美丽高雅的白天鹅中间。我静静的观察着每一个人,努力的捕捉他们的一些细节。尽管这是第一次开会,但有几位老师是带着自己的专著来的,来向与会的领导进行汇报。这是第一次开会,和我同住一屋的老师与我见面寒暄两句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说真的,我从未考虑过,哪来的什么方向。我默默的观察着,静静的感受着。会后的感想,我就一句话‚从第一百名做起‛。链接‚千锤百炼‛之大事记

有一次在读书时,我曾有所感的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必须有宗教徒那样的虔诚和疯狂,至少也要有几年的这样的虔诚和疯狂,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二、学习积累,交流共享,走向专业成长阶梯

1、读书。读书、学习对我们每位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几次外出学习,曾与多位名师进行交流。我发现名师群体的两大特点:读书和熬夜。对这两大特点感触颇深。在这里,我没有什么资格进行炫耀。因为,在这方面我也做的不够。但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是多么需要读书。

我有时要开车去接送上学的孩子。所以,我的车里总放着一两本书,在等时间的时候就随手拿起来看一看,学一学。我前一段看的是上海郑桂花老师的《名师教语文》。刚看完序言,就已经给我带来了收获和震惊。因为,我这一两年也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也发现,我的课堂始终停留在给学生‚挖坑‛,‚设陷阱‛的地步,还是在拉着学生、拽着学生走到自己的思路上来,只不过我的设计相比而言比较巧妙罢了。这种教学思想是落后的、陈旧的。于是,这一年多来我陷入迷茫之中,不知道何去何从。上学期,我还让学生登上讲台来给同学们上课。有的老师说我是在搞实验,有的老师说我是在借鉴某某学校的做法;其实,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该怎样讲了;我困顿如此,迷茫如此。但当我看到了这本书序言时,我就豁然开朗,找到了答案。序中郑老师对自己多年前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描述和批判,其实就是我的课堂。而郑老师现在的课堂被许多名家认定是‚朴素的、本真的‛,‚最具有课程意识‛的。这也就是我一直在朦朦胧胧中依稀看见,却始终无法准确表述的理想境界。尽管我现在的水平仍然有限,但是课堂教学的方向已明。

另外,在去年五月份,我还进行课堂教学的专项学习、研究。我的具体做法是每天学习一节名师的课堂教学,或者看录像,或者学习课堂实录。具体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在第一天观看视频或实录,边看边在一个草稿本上记录或直接勾画标注;经过一天的沉淀,到了第二天,再回忆整理到我设计的《课堂教学学习记录》中。这样经过了‚观摩——沉淀——整理‛的流程后又开始新一课的学习。一个月下来,完成了30节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形成了两万多字的记录和感悟。

一个月的观摩学习,我也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一个明显不足,那就是关键时候的深化和提升不够。不能在最要紧处精进一步,让人颇感惋惜。为了弥补这一点,去年整个暑假我进行了两方面的学习。一是学习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这是一本语文界公认的进行微观分析个案研究最为精到的一部书,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一些经典文本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分析。为了买到这本书,我托付过上海的同学,北京的朋友,最终还是从网上淘来的。加入《不要做低层次重复》二是通读高中语文教材和教案。一来初中教学的确要解决和小学、高中进行衔接的问题,二来我曾经幼稚的认为教学中的关键处适当朝着高中方向努力一点或许就是深化和提升吧,当然现在看来这是有些偏颇的。但从高中教学的角度反观初中教学是很多名师的成功做法。

我随身携带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是《语文课程标准》,经常拿来翻阅。我们的教育教学绕来绕去,一会儿学习这,一会儿弄点那;其实学习《课程标准》,扎实落实《课程标准》才是最朴素的真理。2011年12月份,我倒济南参加齐鲁名师人选届中考核时,为了使得自己的表述更精准,我又拿出了《课程标准》。和周围几个名师一交流,才知道这其实不是我的专利,很多名师都是随身携带、经常学习的。

2、思考。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们要用思考的眼光审视我们的工作,用思想引领我们的生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那么教育的外延更应当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我们应当养成一种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在这里举几个语文教学之外例子。

思考课堂教学的境界:课堂教学的三境界。‚帖‛‚挤‛‚流‛。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形象、准确地概括了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三种境界。一曰‚贴‛。课堂上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不管教与学的实际,只是一股脑的把自己的观点、主张,甚至是连自己都还没搞清楚的‚标准答案‛灌给了学生,生硬的贴在了学生心间。此时的课堂哪还有什么互动可言,学生只是单纯的、被动的、囫囵吞枣似的接受。这是典型的‚满堂灌‛、‚填鸭式‛,是陈旧的、落后的教学方式,但在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还不时的出现、部分的存在。

再曰‚挤‛。一提及这个字,我们首先想到的场景恐怕就是挤果汁、挤牙膏、挤牛奶……挤压者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被挤压着严重的扭曲变形。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挤压之下或许也真的终于挤出了一点答案,压出了一点思想;但学生显然是压抑的,他们的心灵是在重重重压之下,是在种种束缚之中,哪有一丝的解脱与灵动。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幸福,成长的快乐。在课堂上始终战战兢兢、一脸的愁与苦。

三曰‚流‛。一个‚流‛字形象地描绘出了一个较为理想的课堂教学的境界,教师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师生之间没有隔阂,生生之间没有距离;课堂上教师是洒脱的,学生是欢悦的;汩汩知识的清泉从学生的心田自然流淌,阵阵思想的清风从学生的心间轻轻拂过。天很高,学生可以自由的翱翔;海也阔,学生可以轻灵的跃动。一个‚流‛字高度概括了和谐课堂的要义,是我们每个教师所努力追求的境界。思考一些基本的教育原则:因材施教的理解。‚因材施教‛是实施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近段我一直在思考着,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是不是应当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更多层次的理解呢?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运用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最先实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孔子。《论语?先进》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两人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有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这就是‚因材施教‛。后来宋代的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敦‛一词的来源。《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因材施教‛的:‚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所有这些便是人们所熟悉的‚因材施教‛,这种理解使正确的、规范的。

‚因材施教‛也可以理解为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教学方法。自从人类有教学活动开始,随之也就有了教学方法的创造和应用。在千百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人们创造和总结出难以记数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例如: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如陶冶法等。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同时,还有导入新课的技巧,提问的技巧,课堂调控的技巧等等。每位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运用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显然也应当是‚因材施教‛的要义所在。

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运用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应是‚因材施教‛的内涵。

我早在1996年就有幸聆听了魏书生老师的报告,其中魏老师就指出,他要求他们学校的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根据自己的专长来进行教育教学。擅长讲的就多讲一点,擅长写的就多写一点,擅长读得就多读一些,擅长唱得就多唱一些。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观点是符合实际的,是人本的,是魏老师科学、民主教育思想的体现。

反观我们现在很多地方的要求,甚至是被奉为至宝的经验却是典型的‚一刀切‛:无视每位教师作为个体的差异,无视每位教师的特点,你讲得再精彩每节课也不允许超过10分钟,你写得再好黑板上的板书设计也不能超过20个字;有的教师不擅长诵读却非要让他范读那些名家名篇,有的教师不擅长表演却非让他和学生一起表演课本剧。使得我们的教师有时是有劲不让用,有劲用不上;有时是被赶着上架,不伦不类。

很难想象,被紧紧的束缚住了手脚,禁锢了个性,消磨了灵性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创造性的学生。很难想象,在这样的束缚禁锢之下还能涌现出多少儒雅厚重、君子之风的程翔,激情荡漾、诗情画意的窦桂梅,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李镇西……相反,只能形成千人一面的课堂,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应当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来或听、或说、或读、或写,甚至是吟、唱、演、画,为什么不能给我们的教师一个相对宽松的,能够展示个性的环境呢?

我们不否认自由是在纪律范围内的自由,只有先入格然后才能出格等道理;但是在我们高喊要尊重、保护、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的同时请不要忽视了教师个性的发展,风格的形成。因此,‚因材施教‛也应当包容了让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特长实施教育教学的涵义。

由‚因材施教‛到‚因教施学‛。无论如何阐述‚因材施教‛的内涵,毕竟都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来考虑的,都是在阐述‚教什么‛、‚怎样教‛。那如果换个角度,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去理解,从‚学什么‛、‚怎样学‛的角度去考虑会如何呢?是不是应当有一个‚因教施学‛的概念。学生要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来开展自己的学习,学生要主动的适应不同学校的不同氛围和传统,主动的适应不同教师的风采各异的教学风格和管理模式,主动适应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具体内容。在个别教学中,因材施教是完全有必要的;可在班级授课制中,因材施教更多的是一种理念;在实践中更加不能忽略‚因材施教‛的现实意义。让我们反复的感悟这些熟悉的教学原则,教育理念,更深入的、多层次的、全面的进行理解,用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会促进教师的发展,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思考生活中的教育:(一)我和女儿一起成长。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已有近二十年的教学经历,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我们这个小县城的初中语文界也算小有名气了。一路走来,我得到过很多领导、专家的关照和指点,对此自己永远心存感激。然而,近两年来,我的两岁的女儿却也成了我的老师,让我改变了许多,甚至是长进了不少。我一向是以严师的形象示人的:一米八的个子,一脸的严肃甚至是阴沉。在学生面前几乎从未笑过,很多的学生在毕业时都把希望能见到我的笑容写在给老师的留言中。我所教过的所有学生无一不是远远地见到我就溜掉了;只要我一出现在教室门口,无论原来多么喧哗热闹立刻就会悄无声息,有学生在背后戏称为‚消声器‛,更有甚者称为‚冷酷杀手‛。可是,当我面对两岁的女儿时,真的是春风拂面、笑靥如花,能有多灿烂就要多灿烂;女儿也因此特别喜欢和我在一起,有时我的妻子甚至都会有点嫉妒。如果我能以微笑面对学生肯定也会有这样的结果的,他们肯定也会围绕在我的周围;一起探究,一起学习,一起高谈阔论,甚至是海吹神聊;而不再是敬而远之。慢慢的,我在学生面前的神情在改变,‚消声‛依然,因为还是要保证纪律的,而‚冷酷‛已不再。严师形象表扬学生懂得交流

做好某件事这是学生的本分,况且好了还要更好。这样的思想使得我对学生的要求近乎苛刻,也使得学生总感觉比较压抑,总有着高不可攀的理想境界朦胧在前方;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只是永远的向前、再向前。我对女儿却从不吝啬溢美之词:真漂亮、真聪明、真可爱…。面对女儿的只言片语、一举一动、一笑一颦我都在极力的寻找着她的点滴进步并赞美有加。女儿也在快乐的愉悦的成长着。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也能多看到学生的成功之处及时给予的表扬和鼓励,而不是把些许的不足来百倍放大;每位同学不也会轻松快乐的成长吗?这应当才是每位学生成长的常态。

女儿刚出生时,我或小心翼翼的抱着她,或轻轻摇动着宝宝车。女儿睁开好奇的双眼后,我们用眼神互相了解着。女儿呀呀学语时,我们进行着简单的对话…。女儿让我懂得了要交流。而原来的我是很少和学生交流的。我的课堂设计应当还算是巧妙,讲解也算是清晰透彻,语言精炼还包含些冷幽默。但是缺少和学生的交流,课下更是形同陌路般。这样学生对我更多的是敬畏,而我对学生的世界也比较陌生。这种隔膜使得我的教学缺少真正的互动,使得课堂无法实现真正的和谐,使我的教育教学无法达到更高的境界。

这两年多来,我是所有亲戚中公认的一位好父亲。我从来没有打骂过、甚至没有大声呵斥过女儿。面对女儿的对与不对、懂与不懂我都以极大地耐心一遍又一遍的引导着。从不简单的处理任何一个问题,从不直接的包办任何一件小事。我自己认为基本做到了循循善诱。一句‚小鸭子,一身黄。‛,我从一个字到一个词再到一句话耐心的去教。从插图中小鸭子的形状、颜色、再到文字耐心的去教。拿着玩具中一身灰的老鼠和一身白的兔子比较着去教…想想对待学生的简单化甚至是有些武断粗暴的态度、做法,我们每位教师真的应当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尤其是对待那些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更应如此。女儿两岁多了,也开始写写画画、信手涂鸦了。我买了本教简笔画的书,自己在工作之余反复学习着、临摹着。因为要教女儿,要和女儿比赛呢。这一段时间以来,十几种常见的动物已画得有模有样了。我作为一位教师,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基本功上有着一些长处:我的普通话水平是全校唯一一个达到一级乙等的,硬笔书法在单位上也小有名气。但在某些方面也急需加强,画简笔画就是其中一项。多年来,我也曾几次想学习一下但都没有付诸实践;是女儿让我终于有了良好的开端,也必将会有好的结果。

若问及年轻的父母面对一、二岁的婴儿时头疼的是什么?我想恐怕都会认为一是给小孩喂药,二是父母要上班了,孩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出门。让小孩吃药,确切的说是给小孩‚灌药‛。往往需要三、四个大人在场,分工负责,捏鼻子的,按住手脚的,稳住头的,常常是小孩又哭又闹,灌进去又吐出来。一来二往孩子产生了畏惧心理,同时这样强行喂药还可能伤及儿童的性命。

这一次孩子又感冒了,并且咳嗽,看了医生要喝有甘草味道的止咳糖浆。一提喂药,不要说孩子不高兴了,我也很头疼。但这次女儿竟然很痛快的喝下去了,并且煞有介事的摸着肚子对我说:‚爸爸,肚肚里甜‛。原来这是妻子的功劳,她告诉孩子,尽管糖浆喝到嘴里有些苦,但咽到肚子里会很甜的,对身体有好处。至于父母要上班了,如何解决小孩哭闹的问题,这次是我想出了一个主意。我对女儿说:‚爸爸妈妈要上班了,要挣钱。今后只要到了时间,你就要催着爸爸妈妈上班去。‛一番引导,还真见效。从此只要我一说‚到上班时间了‛,女儿马上对我们说‚上班、上班‛,有时看我们行动迟缓,她还一个劲的向外推我们呢。的确,我们在管理学生时也应是这样,不能一味的强拉应拽,更不能武力征服。要注意多变换一种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方式一变,角度一变,天地自宽。

两岁的女儿让我学会了微笑着面对学生,学会了及时表扬鼓励学生,懂得了要多与学生交流,懂得了要耐心帮扶教育学生,促使我弥补了教学基本功的不足,知道了变换角度对待事情。女儿也健康茁壮的、无忧无虑的成长着。我会继续努力培养我的女儿,也会继续努力培养我的学生,也努力完善着自我。

哄女儿睡觉。低声轻语,烘托氛围。站在孩子的角度,抓大放小,保证主流。(经常听到有人呵斥孩子要躺好、别乱动、别把脚伸到被子外面,别睁眼,)

培养完成作业的习惯。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感到在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培养一些学习的基本习惯是多么的重要。按时完成作业是最基本的学习习惯之一。但是总有部分学生初三毕业了还没有形成这一习惯,老师们也颇感无奈。所以,当幼儿园布臵了作业后,我都会及时的督促、鼓励孩子按时完成。尤其是一些需要家长一起来做的作业,不管多忙多累我都会和孩子一起完成。有一次纸盒与橡皮筋做琴,全班上交的不到10人;又一次用鸡蛋壳做不倒翁,全班不到5人;前一段,老师要求每天中午查找几个带某个偏旁的字,则只有这样一个天天按时完成的了。我感觉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基本养成。

‚这孩子越来越皮了‛(‚I love you‛PK‚你长的不如小时候漂亮了‛)葛丹的报告结束后,我们的很多老师兵分两路和葛丹、当翻译的刘老师进行交流攀谈。我则是静坐壁上观,我没有机会提出问题进行交流;但我细听两个群体的交流,捕捉着尽量丰富的信息。刘老师的几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刘老师讲到,她来美国二十多年了,深深感触到中西文化的不同。刘老师举了一个小例子:一个美国的学生高高兴兴的回家了,迎接他的第一句话是来自父母的深情的‚I love you!‛。一个中国的学生蹦蹦跳跳的回家了,迎接她的第一句话往往是‚这孩子,越来越不如小时候漂亮了!‛。

刘老师讲,就这两句话,就可以反映出中西文化的不同,也可以想象两个孩子的不同心情和感受,甚至可以想见两个孩子一个类似于良性循环的成长,一个接近于恶性循环的也在长大。

或许我们习惯于因求全而责备,我们的家庭中如此,教育教学中也是如此。我们总希望每个孩子、每个学生好一点再好一点,总是希望他们十全十美,总是希望他们完美无缺;因此,总是敏锐的发觉,极力的扩大,苛刻的要求,严厉的批判孩子们的所有不足。而忘记了他们仅仅是一个正在长大的孩子、学生。他们更多的是需要鼓励。面对孩子,你表扬他什么他就会强化什么,同时,你批评他什么有时也会强化什么。我们平时的教育太多的强调‚整枝打杈‛,结果很多时候,枝杈没有修整好,主干也没长健壮。

思考生活中的教育:(二)两个球员的PK2011年1月15日,星期六。刘老师请我们去欣赏冰球比赛。在比赛中,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一个裁判执法的细节;当然,不是发现了了执法不公,更不是发现了‚黑哨‛。而是两队球员的单独PK。

因为我这是第一次欣赏冰球比赛,感叹那风驰电掣的速度,惊叹于那双方球员挤撞在围栏上时的‚怦怦‛巨响;但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判罚。因为,场上形势出现了一点变化。

比赛节奏太快,球员运行速度太快。我没有看清是何原因。双方的两个球员都已经碰掉了头盔,扔掉了手中的曲棍,也摘掉了手套。此时,双方的其他球员并不出手帮忙,也不过来阻止;观众则比看到进球还要兴奋的高呼、尖叫;尤其是裁判也没有要将两个人分开的意思,反而有点像拳击台上的裁判,鼓动、怂恿、还是挑拨,反正并不阻止。

一场单独PK开始了。两个球员一只手努力的抓住对方,另一只拳头极力的攻击对方。撕、拉、拽、打……观众高声助威,裁判冷眼相关,队友呐喊加油。冰球比赛成了散打搏击,直至有一方被打倒在地。这时,裁判又恢复了平时的迅捷,及时的将两个人分开了。两个人也都比较顺从的进入到禁闭区,接受处罚。并不是面对所有的散打、混战时,裁判都无动于衷。根据我的观察,除非双方的两个球员要单独PK时,否则裁判总是及时的进行劝解和分开。

我无暇考证冰球比赛的规则,也不愿去了解,因为对于美国,我只是个匆匆的过客,对于冰球,我也无意培养自己新的爱好。但两队球员的单独PK却也暗示着西方文化的某些东西吧!

我总是在用思辨的角度来看比赛,没有周围人的放松和陶醉。其实,这也不好,为什么不放松心情,也鼓掌、也欢呼、也叹惋…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考虑到自己的年龄和身体,要注重锻炼和放松了。人活一世为什么?为名?为利?为扎扎实实的生活!人生太短暂,太短暂。

3、积累。学习还要注重积累。古往今来,这样的典型事例不胜枚举。唐朝‚鬼才‛诗人李贺,他早上背上锦囊,骑着毛驴,外出游历,观察生活,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于锦囊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则准备了许多陶罐,整齐的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把平时收集到的资料按不同门类放到各自的陶罐中。姚雪垠创作长篇小说《李自成》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查阅了大量资料,仅记录与李自成有关情况的卡片,就有两万张。

我也有我的发现和积累的方式。从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开始,这位与我形影不离的朋友就成了我最及时的思想记录器。每当我读书学习、思考教学、观察社会、感受生活略有所得时,我都会及时的用手机编辑短信息来捕捉闪现的点滴思考和灵感,然后再抽时间静下心来反复思量、多次修改,最终成文。

4、写作。在和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张伟忠老师的一次交流中,张老师说:‚一个老师的课讲到一个水平以后,能不能写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我想我们首先要有写的意识,在座的都是骨干教师,都有很多的经验和感悟,不记下来,不写下来,实在太可惜。顿悟真的是灵光一闪,灵感真的是稍纵即逝;用心感受,及时捕捉,细处着手,推敲斟酌,最终成文。我认为:‚写作是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生命的一个总结、记载、交代‛。人的生命总有终结,但是我们可以依靠写作来使得我们的思想、理念永流传。

至于一提到写作,老师们自然更关心投稿发表问题,真的就是一个功到自然成的话题。我当年写的第一篇论文至今还存放在我的电脑中,可能永远都没有发表的机会了。因为,现在再审视这篇文章,其中对一些教学的原则和理念的理解是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或许在不少的眼中,写论文是高不可攀,核心期刊是遥不可及。其实,你只要去做,用心去做,着力于一点用心去做;没有什么不可以。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在2007年3月,从一开始的一年发表一两篇,到上半年也可以像很多名师一样每月发表一篇了。就这样敲开了初中语文绝大多数‚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大门,如《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月刊》、《语文学习》、《中学语文》等。写作会使你的思考更加精细,会使你的教学更加精致,会使你的工作更加精深。只有写作你才能体会到那种字斟句酌的滋味,写成一篇论文你会感到你是经历了一次蜕变。

角度要小。研讨教育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环节(罗列几个原则、方式、例子《精彩设计妙幻板书》,这大概就是我们很多教师的论文)——抓住一种方式。发表文章,几年来,我始终在关注着课堂教学的一个并不起眼的环节——板书设计。为此,我写了一组文章。2009年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发表了第一篇,今年6月发表了第二篇,8月发表了第三篇。或许我可以成为在核心期刊上成体系的阐述板书设计的一位老师。

研讨要实。每篇文章共列举五个例子,但在一开始写作时每篇都要找到十余篇课文的板书示例。仅这组论文就引领着我研究了初中教材的四十多篇课文。链接三篇文章。

表达精致。完成后放几天在修改,进行淬火。对联式板书的修改事例

三、创新实践,优化教学,实现专业成长价值

1、创新,工作提升的不竭动力。

我的第一次创新实践。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我1991年10月份的一点小小的举动。那是我刚刚工作不到两个月,校长、教研室主任和乡镇文教助理员来听我们这些新分配的教师的课。那次讲的是《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一文。我想在黑板上画出‚印刷所‛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涉及到‚烟囱‛、‚栅栏‛等图形。为了既快速又整齐的画出来,我把一截粉笔的侧面中间部分挖空一点,形成凹槽形,这样一笔下来两条直线,既形象又准确。这一点小小的创新得到了听课的乡镇文教助理员的肯定,给予了表扬,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自创‚双色备课‛模式。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看到很多学生手中都有一种双色学案,其内容用两种颜色的字体组成的。两种颜色,分别表示出问题与答案,重点与非重点等;学生在使用时反映良好。看到这样清晰明了的颜色显示,这样层次分明的编排,我就联想到了我们老师的备课,是不是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方法来呈现呢?于是创设了‚双色备课‛模式,把体现知识内容的用蓝色笔书写;把最能体现教法、学法和新课改理念的文字、步骤等用红色笔书写标明。这一简单的创造,使得原来备课中普遍被弱化的教法、学法等内容得到了加强,得到了凸显。老师们在备课时更用心于考虑如何去教、如何引导学生去学,而不再是以前那样只是单纯的知识的罗列。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多年来不少教师对此投入的精力不够,一直在沿用着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常常是结合几篇写作水平较高的作文面对全班所有同学在同样的层面上大谈立意、选材、谋篇……其实,我发现学生在经历了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跨入了中学的大门之后,作文水平已是参差不齐。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根本没有顾及到学生间已经出现的作文水平的较大差异,教学针对性不强。如何解决教学要求的整齐划一与学生实际学习已经出现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采用分层教学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和策略。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切实有效的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较好发展。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并且给予不同的要求和指导。对于班级里作文水平较高的部分同学,总是让他们放手去写,然后相互交流和赏析,并鼓励他们进行投稿和文学创作。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往往是这些同学出现了迷惑不解、无法突破之时。对作文水平在中游徘徊的同学,主要是指导他们学习借鉴好的写作方法、表达方式等使得写出的文章更具文采,因为他们现在的作文已经是‚中规中矩‛了。对待作文水平较低的同学则从真情实感的抒发,语句的通顺,立意的集中明确,常用标点的运用,段落层次的划分等最基本的层面指导。同时,在作文批改和评语形成中也分层区别对待;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作文进步与成功的喜悦。

就这样,我努力从教育教学的点滴细节做起,努力创新实践。

《现代教育导报》曾在2009年7月6日,以《创新才能不断攀登新高峰》为题,用整版,约4000字,报道了我二十多点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做法。

2、整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整合、课程整合,是一个非常时兴的话题,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命题。张志勇厅长在给齐鲁名师开会时不止一次的强调,一个名师一定要有自己的课程。我想作为我们并不一定也没有能力直接去编写一套教材。这显然也不是张厅长的本意。以课程标准为根本,以现有教材为主要素材,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进行整合,这大概才是更加实际的做法,也是我们每位老师通过努力能够做到的。教学中,注意教材内部的整合,也注意课内外的整合,注意整合语文和生活。

一是需要教师具有主动的意识。

我研读过不少名师的课堂实录,大凡名师均是教材整合的高手。如果我们的眼中只有一本教材、几篇孤立的课文,那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枯燥的、乏味的,是缺少灵气的,是缺乏生活气息的。我们应当根据教学实际整合一个单元甚至一册教材,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整合课内与课外,整合语文和生活;况且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本应相等,况且语文本就是生活。

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的‚一个语文老师成熟的标志,就是自己能独立处理教材。‛我想这里的‚能独立处理教材‛显然应当包括‚整合‛的意思。

二是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发觉。

我感觉真的还是那句名言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感悟,就会发现生活丰富多彩,语文无处不在。一次我收到一封特快专递,我看到了封面上印有的宣传口号‚全心、全速、全球‛。那天语文课的第一个小活动就是排列这三个词语的顺序。‚全心‛,全心全意是‚全速‛和‚全球‛的基础,‚全速‛是‚特快‛专递的突出特点,‚全球‛则突出了覆盖范围之广,是另一特点。

三是需要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

只有老师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内涵,谈及整合才有意义;因为这是整合所必需的根本和源泉。为了设计《素材多维品读》这节课,我翻阅了学校图书室三十多本关于作文方面的期刊,上网搜集了大量素材,最终精选出来很多经典的小故事。我愿把我的另两节作文训练课的教学过程——《我的老师》写作指导以及《我和我的名字》汇报给大家,以求得各位的指正。

《我的老师》写作指导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初一年级的写作训练向来是以写人叙事为重点的。而鉴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视野,写人叙事类的训练题目最常见的恐怕就是《我的老师》、《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同桌》等。但这些题目学生在小学阶段早已反复写作,一提及这些题目,学生那索然无味的、无可奈何的、无聊乏味的神情就立即显现在我的脑海中;同时学生那‚老三段‛的结构、陈旧的素材、‚流水帐‛式的记叙也让我感到一遍遍的训练却没有太大起色。面对这些问题,面对这老生常谈的训练题目该如何指导呢?我陷入了沉思……渐渐的一节别出心裁的训练课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这节课上,我先后给同学们提供,并和同学们一起感受了的《我的老师》,海伦?凯勒魏巍贾平凹的《我的老师》,的《我的老师》。

三篇同名作品的阅读,三次感悟讨论,同学们深受启发、思路大开,激发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写出了很多文质兼美的佳作。用经典的同名作品的阅读引导、启发、指导学生面对那些老生常谈的作文题目,也不失为一好途径、好办法。

《我和我的名字》

那是2009年9月份,当我第一次拿到这一届学生名单时,就感觉到不少名字都很有特点,很有讲究,很有内涵。再看看学生的基本情况简介,这一届学生家长大都已经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生人,不少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了。名字是每个同学天天、时时与自己相伴的符号,应当和自己最亲近、最熟悉;却也是比较容易忽略的一个话题。就从这一点入手吧,于是生成了《我和我的名字》这节作文课,并形成了四个层次的训练。

第一个层次‚用一句话对你的名字进行解释或说明(10个字左右)‛。

第二个层次‚用一段话对你的名字进行解释或说明(60个字左右)‛,同学们按照的训练要求是开始了自我介绍。第三个层次的训练要求:围绕‚我和我的名字‛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同学们开始了回忆和构思。在批阅作文时,同学们告诉了我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

第四个层次的问题:课下拓展探究:很多人的名字不仅仅饱含了家长的美好愿望,往往还都印有时代的烙印。在举国同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之际,查阅材料,询问长辈,看看不同时代的人们的名字都有什么特点?

‚大家都认为我是冬天出生,希望像冰雪一样纯洁、晶莹吧。但其实是生于一九九七年的六月份,父母是取自‘雪百年耻辱,迎香港回归’得到的‘雪迎’二字。‛武雪迎同学的介绍让大家真正了解了她的姓名的真意。

看看几天探究的结果吧。‚解放、建国、振国‛的名字表现了建国初期人们的无比喜悦和建设美丽富饶的国家的愿望。一个‚援朝‛又使得那场举世瞩目的战争永远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一个‚文革‛时时提醒着人们那十年的动荡的教训。‚招第‛、‚赛男‛中饱含着一点美好愿望,也隐约透露着一点封建思想。改革开放初期,‚志强、立伟、朝阳‛又大量涌现。而现在,所有的名字都那样的精彩纷呈,多元的思维、多样的价值观、张扬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就是我给初一新生入校后上的第一节作文课;因为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一个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恰当的切入点,同学们乐于接受,我也感悟颇多。三样东西别忘记。一直以来,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还算是努力的。总是要反复阅读课文,总是要尽力去感悟、提炼,也总是比较注重文章的整体定位,问题的设计,背景的补充,等等。但是,近段时间以来,我越来越感觉我是在舍近求远;甚至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我越来越感觉到有三样东西是那么重要,不应不管不问。这是三样最基本的东西: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单元提示,每一篇文章前的阅读提示,每篇课文后面的研讨与联系。这是教材的编者花费了很多气力和心思,字斟句酌的形成的一些最基本、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东西。而我们不少的教师对这些东西视而不见,没有静心体会其内涵,没有静心领悟其用意。我感到我以前是忽略了它们。

其实,这三样东西恰恰是教和学的基础和重点。当我们学习某篇文章时,联系联系单元提示,看看课前阅读提示,把课后研讨与练习解决一下。就是这样的简洁和自然。当然,若能在联系到第四样更加基本的东西——《语文课程标准》,就会是我们的所有设计和内容有本可依,建立在更加扎实的基础上。

3、品味(浸润、感悟、字斟句酌),确立‚小语文‛教学观。

孙绍振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再重复着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重复着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语文课堂里充斥着一些‚假、大、空‛的现象,总是浮光掠影的邂逅文本后,轻盈的荡开一笔,来进行政治的、思想的拔高或做所谓的扩展。语文学科的东西被忽略,这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学生也品不出语文的味道。不要把《南京大屠杀》上成政治课,不要把《化石吟》上成生物课,不要把赞美母爱当作了《小巷深处》的唯一教学内容。语文课就应当有语文的味道。

学生语文学习三境界。我们经常遇到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同学,经常遇到数理化非常优秀,但是语文学习却乏善可陈的学生。不少的家长也问我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我做了一些思考,也提出来语文学习的三境界。一是感受到文章的美。二是赏析出文章的美。三是写出美文。

我曾问过一个数学特别优秀的学生,他也诚实的告诉我,他在面对教材中的每篇经典时就是感觉不到文章的好,文章的美。

看看我们的课堂,再看看名师的课堂,很多时候,两者涉及的内容差不多。但在同一感点上研读的程度和教学方式大不相同。我们都教过《中国石拱桥》,都涉及到赵州桥大拱和小拱的关系,但没人像程翔老师那样引导学生理解,用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我们都教过《大堰河——我的保姆》,都赏析‚紫色的灵魂‛,但没有人像韩军老师那样的赏析。我们都教过《陋室铭》,都解释‚白丁‛一词,但没有人像李卫东老师那样的解释说明。这都表现出了我们的教师功力不够,教师本人对很多问题大都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也就是让学生直接记住答案,而无法生动的、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再以几个文言词语教学的小例子来说明。

‚沙鸥翔集‛(《岳阳楼记》)中‚集‛解释为‚栖息、停歇‛。上面是‚隹‛(zhuī),古书上指短尾巴的鸟;下面是‚木‛。

‚小大之狱‛(《曹刿论战》)中‚狱‛解释为‚案件‛。‚狱‛的两边各为一只‚犬‛,中间是一个‚言‛字。俨然就是两只狗在对叫,发生了争执,有了争执就要上诉,就产生了‚案件‛。

‚之次所旁从祠中‛(《陈涉世家》)中‚次‛解释为‚停留、驻扎‛。介绍甲骨文中的‚次‛,表示人的喉咙里有东西刺在那里,不走了。

‚南市买辔头‛(《木兰诗》)中‚辔‛解释为‚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同时该字的字形非常复杂。一辆车的两侧各有一根缰绳栓在拉车的牲口的嘴上。理解了字义,记住了字形。

‚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辨日》)中‚汤‛解释为‚热水‛。一个北方人到福州旅游,在饭店点了饭菜吃完后,客人说:‚来一点汤!‛店家应声端来一盆洗脸的热水,服务真周到。但总不见店家送汤来。又叫:‚来一点汤!‛店家应声又端来一盆洗脸的热水,客人自然喜欢,洗过脸,再次道:‚来一点汤!‛店家急了:‚你好难伺候,你要了两次汤就算可以了,怎么还要第三次啊?‛客人摸不着头脑,细交流才知道在福州的口头语中,‚汤‛就是热水。

4、载体,初步形成‚活动语文‛教学观。针对大量存在的‚就知识讲知识‛的现象,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寓教于乐的理念,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的;尤其是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从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看,教学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和情境,从而引发学习者主动的加入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是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自我主动学习为特征的,这种学习过程是认知、情意和学习者个性协同发展的过程。学习者对学习方向和目标的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和方法的自我选择,才会获得最好的效果。

在课堂上我经常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就是我所谓的‚给知识寻找恰当的载体‛,也就是‚活动语文‛。这也是我结合自身特点逐渐形成的一种思路。‚活动语文探究与实践‛研究课题刚刚通过泰安市级课题验收。我把‚活动‛理解为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几个层面。

一、活动语文宏观建构

1、成立文学社,创办社刊《惜时湖畔》。

2、成立‚《齐鲁晚报》小记者团‛,定期向‚齐鲁晚报?晨刊‛投稿。

3、建立维护好‚班级博客‛,定期印制优秀作品集。

4、引导学生利用阅读课和课余时间开展读书活动。

5、七年级至九年级共六个学期,每学期组织一项中心活动。从七年级上学期到九年级下学期依次为书法比赛、成语积累大赛、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辩论比赛、写作大赛等。

二、活动语文中观建构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文章的文体特色,初步形成以下典型活动:

1、小说和写人叙事类的文章:采用讲故事、编演课本剧、改写、续写、缩写等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感悟情感。

2、写景类的文章:采用导游介绍、改写解说词、编辑画面、弹唱美文等活动,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重在培养形象的思维能力。

3、说明类的文章:采用导购员、科技者、大卖场、斯德哥尔摩会议等形式,锻炼学生准确、严密组织语言,科学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4、议论类的文章:采用辩论会、焦点访谈、新闻评论、理论播报等形式,培养学生提取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5、诗歌类的文章:采用诵读、多形式的表演等形式,感受文学的魅力。

三、活动语文微观建构

主要体现为‚课前五分钟活动‛。

七年级:成语记诵。要求学生每天记熟一个成语,每学期末举行一次相关比赛。

八年级:诵读经典:本届学生选定的是《论语》。从中选取适宜的篇目让学生背诵,简要翻译,初步理解;汲取文化滋养、陶冶个人情操。每周一则。

九年级:素材品读:每周就一个选定的故事进行多维品读,丰富学生写作素材,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5、引领,师生共享成长。我把教师的成长分成四个阶段:侧重传授知识阶段、侧重给予方法阶段、侧重培养习惯阶段、侧重精神引领阶段。第斯多惠曾经说:‚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绝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我经常把自己的成长和收获介绍给同学们,同学们在老师的精神引领下也有了主动学习、成长的意识。曾经有一节课,我和同学们共同修改了一位同学的习作,学生的习作得以发表,我以此教学实践撰写的论文也刊登在《中学语文》。我引领学生努力做到精致。2009年,我被评为齐鲁名师人选后,我也给自己的发展制定了两步走的战略,一是前两年采取广撒网的方式,尽力的去试探、接触、研讨更多的思想、模式、环节。力争做细、做精。二是后两年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精选突破口,努力实现提升和跨越,力争做大做强。因此,一段时期以来,我对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进行一番思考,甚至包括了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教辅材料,我也写成了《三招应对教辅》。参加完省能手评比后,我曾写了一篇文章《能手是怎样炼成的》。其中写到我的课堂教学有两大弱点。我的课堂教学深度不够,在关键时候的深化和提升不够。不能在最要紧处精进一步,让人颇感惋惜。为了弥补这一点,整个暑假我进行了两方面的学习。另一个明显的弱点是朗诵不行。为了训练朗诵能力,我专门请了我市开办朗诵培训班的老师给我具体指导。我也终于冲破了心理的障碍,能够张开嘴,投入感情的去朗诵了。按照要求,参赛老师可以自定四个篇目,为了选定这四篇文章,我翻阅了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沪教版、鲁教版等诸多版本,花费了大量气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风格特点的文章,避开大家热情追逐的篇目。细节真的会决定成败。上级要求参赛选手10月22日报到,我是21日报到的,21日的宾馆里也许还有些宾客,但是和此事无关。我是要早一天调整状态,早一天适应那种氛围。在规定的20分钟的和学生见面的时间里,我充分的加以运用,我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我还留下了四个组长的电话。晚上,我又给四个组长分别通了电话,了解学情,鼓励学生。我了解到第四组的组长文言文诵读特别棒,所以,在讲课时,当前三个小组都读的不理想的时候,我并没有慌张,当然也等到了预期的精彩,我顺势引导从而打开了局面。一段时期以来,我曾经努力思考班级管理的每个环节,我从学生第一天入校时班主任该怎么办,一直写到学生中考毕业后我《打开学生的毕业照》,形成了一组共25篇文章。

我引领学生努力形成系列。我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设计,连续三篇文章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自今年期,每期发表一个板书设计。谈谈被边缘化的板书设计。我研究作文教学中的素材品读,在语文报社《作文素材快线》上连续刊载10期。两年来,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进行专项研讨,共活动了19次。两年来,我学习了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30余节,形成详尽记录的19节。等等。

努力引领学生做到‚任何事情都有一百种方法‛。努力引领学生感悟‚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我总感觉,学生对我的尊重更多的是因为我对他们的人生态度、治学态度的引领,而并不是首先因为我教给了他们多少知识。

前几天,我在教本上写道:‚每节有所获,真好!每天有所得,真好!‛。是的,如果能沉浸下来,去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那真的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实事求是的讲,这种美妙的感觉我也是刚刚品尝到一点。在登堂入室的过程中,我只不过是刚刚敲开大门。但越是这样,神圣殿堂里的无限风景就更令人期待。我已经开始起步,踏上了充满希望和梦想,但也一定充满艰辛的征途。在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不断追求教育教学新境界,实现专业成长的漫漫征途中,我会以今天为新的起点,不断追求、不断超越!

第三篇:成长心得:我的求职之路

成长心得:我的求职之路

在2008年的落榜后,我考虑了很久放弃去打工漂泊的念头,带着和美好的希望来到了安徽理工学校,走进了电子082这个班集体。

记得刚来这个学校,学长们说,在安徽理工,我们算是进入了半个社会,确实,不管是在班集体还是学生会干部,不管是勤工俭学还是义务劳动的日子里,让我有了很大的成长和进步,让我懂得了将来的路一定很艰辛。2010年4月22日早晨,我背上了行囊走出安徽理工的大门,搭上了去青岛haier(国际)有限公司的工厂实习的路程,这一天,我真正的走上了社会。在haier的一年多的实习,给了我很多的东西:

第一次发工资,打开工资单看了卡上是144.88元,这似乎是第一次这么大的打击,后来才明白挣钱的不容易……走进工厂实习的前几个月,我一直不习惯,总是很浮躁,很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记得是在7月份,我多次打电话到学校的招就办诉苦,然后学校就派罗明忠老师和青岛haier总部人力资源部主任来到了我们的车间,并在当天下午找到我当面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这个时候才明白自己是在一步一步的成长。2011年,我的实习期结束了,我便回到了家乡安徽,来到省城合肥开始我的事业生涯,因为缘分走进了安徽的龙头企业JAC江淮汽车。

从安徽理工到江淮汽车,这一步,似乎让我开始了我真正的成长和成功的开始。也许,很多人不理解,电子专业的学生为什么会从事汽车行业的发展?其实,这个对于毕业后是很常见的,在刚刚开始去haier实习的时候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老是给老师打电话诉苦。到今天,走进JAC已经一年多,我很快乐。JAC的氛围很好,不像其他的企业只是在干活,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现员工风采;这里,是一边工作还要一边学习,每个星期40个小时的工作4小时的学习。每天的早晨,看见同事微笑的说声早,工作前同样和学校一样要做早操坚持锻炼身体,集体唱《JAC之歌》,开晨会等工作前的准备工作,接下来,我们新的一天工作就正式开始了……

走进车间,不管学历如何?都要从零开始,通过成长路径,然后努力去一步一步成长。在学校有着严格的纪律,是为了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更快的去适应这样的环境,只有从学生的时候尊长守纪,走进了单位,才会简单的做到这些,走斑马线,正确穿戴工作服和上岗证等,说文明话,办文明事……从学校的言行举止,绩效考核直接影响了今天的工作成绩。

走进JAC,身着红色工装,标志着是新时代的红军队伍,在我们的新红军精神里这样写道:“自强不息,坚定必胜信念;艰苦奋斗,保持创业激情;令行禁止,建立严明纪律;学习创新,持续追求卓越!”作为企业的小小一名员工,我牢牢记住!

走进JAC,不仅仅要有知识的进步,更必须有一个很良好的品格和素质要求,我是负责生产加工汽车前桥零件的,在我们车间有这样两句话:“件件无小事,攸关人命天”这是一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意思是说我们的工作件件工序不能忽视,若忽视便是出人命的。“树人品,才能出精品!”告诉每一位JAC人,只有我们每一个人树立很好的人格素养品质,才能够制造更好的产品。在学校我应聘学生会干部,今天做一个青年志愿者,其实,我只是希望自己在自己的职业素养上有更好的提高。

从安徽理工到江淮汽车,这才是我的第一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程去走,所面临的困难会更多,不管是在企业还是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自己去面对。我们时刻要欣荣的说自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第四篇:我与杨树共成长

我与杨树共成长

泗阳县双语实验学校三(11)班韩子墨指导老师:徐红梅“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每当我听到这首《爱的奉献》,胸中便激情澎湃。作为家乡未来的建设者,我要时刻牢记我们家乡的杨树精神,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奉献。这使我觉得生活更加精彩,生命更加绚丽。

今年寒假,我有时间整理了书籍。

我把书分成了已读和未读的两类。分好之后,我不由得犯了愁。我看过的书有高高的两摞了,大约有上百本了呢!这些书都怎么处理呢?晚上我看电视时,一个节目震撼了我。节目里播放的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孩子们的生活。他们渴求读书却买不起一支铅笔,吃难以下咽的饭菜,穿破烂的衣服,还有那么多孩子失学在家。想想我们的生活,相比起来,他们太需要关心了。也许有我的一摞旧教材,他们就能走出山村改变命运。我得到了妈妈的大力支持。我精心挑出了一些书:小学一至三年级的教材,一些故事书、识字书、童话、字典等,寄给以下的地址:甘肃省会宁县杨集乡邢坪村石岔社柳岔小学。我又想到她们没有厚衣服穿吧,而我的衣物不多,我就和几个好朋友商量了一下,捐出了自己不穿的棉衣、手套,在家长的帮助下,一同寄了出去。

我多希望可以号召家乡的少年朋友们,发挥咱们泗阳的杨树精神吧,牢记着“朴实、向上、奉献”的教导,伸出你的手,给他们一些帮助。哪怕是一本旧教材,可能帮一个失学儿童重新回到学校,哪怕是一双旧鞋,可以让他暖和一个冬天!让我们的爱化作无边的绿荫,给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洒下幸福和快乐!

第五篇:我的成长之路

我的成长之路

六(3)班

吴彦锴

从我来到这所学校起,就意味着我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我觉得像是推开一座新豪宅的大门。我在这座新宅里,住了四五年,同学是我的兄弟姐妹,师长是我的长辈,我和他们风雨同舟,共同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这期间,有过欢笑,也有过泪水,有过感动,也有过难忘。

要说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是有个“好同桌”。开学的第一天,我坐在一个新生的旁边,我们互不相识,却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我暗自庆幸:还好不是那个“恶霸”,不然我可就惨咯。窗外,树沙沙地响,像是一首美妙的乐曲。天空是那么湛蓝,阳光是那么灿烂,空气是那么清新。不愧是个好日啊。

“报告”,这一声报告如雷贯耳。所有同学都到齐了,班主任说:“我们开始换位”。我大吃一惊,总感觉有不好的事情会降临。果不其然,我的同桌竟然成了“恶霸”。我极其用力地捏了自己一下。“啊!好痛啊!看来不是在做梦啊!”我怅望灰天,天空不再那么晴朗,阳光也不再那么灿烂,空气仿佛夹杂着沙子,我失望极了。

一开始我们就吵起来。“嘿,久仰大名——擦鞋的”。哈哈,他之所以叫我“擦鞋的”,是因为我的排名总在他后面。我本想揍他一顿,但是想了想:在这个文明的社会上,动手打人,既表示缺德,又表示你的无能。经过周密的思考,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用舌头战胜敌人)。我回了他一句:幸会!幸会!“恶霸,您的大名如雷贯耳啊”。后来,我才知道,他虽然个子高,看起来凶巴巴的,原来是个近视眼啊。“恶霸”,你可要好好保护眼睛呀。

我们争执,我们辩论,经常吵得不可开交。我多次向老师请求换位,可老师都是同一个回复:你会明白的。一次考试后,我终于明白了老师的用心良苦。他不仅样子凶巴巴,学习更“狠”。“恶霸”的一些话刺激了我,让我下定决心超越他,然后奋发图强。我要感谢老师,也要感谢这位“好”同桌。

回过头看看,那布满荆棘的小学的道路就快要走完了,面对前方的坎坷,我深思:还会发生什么?

下载听杨树滨老师《我的成长之路》报告心得(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听杨树滨老师《我的成长之路》报告心得(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成长之路

    我的成长之路 丰镇市马桥街小学于建平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很高兴与大家欢聚一堂,共度今天的美好时光。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成长之路》。 岁月葱茏,一晃就走过了......

    成长之路.我和师傅

    成长之路我与师傅 转眼新的一学期又过去将半,想想从参加“青之蓝”师徒结对到现在,已经快半年了,而在这半年时间里,自己从心理到教学实践上的确成长了许多,在此很感谢在成长学堂......

    我的成长之路

    我的成长之路 我今年已经是一个十岁孩子的的母亲 ,在哺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才知道,成长中父母为我的付出,所以感谢成长中给了我无微不至照顾的父母,同时也感谢给了我细心教育......

    我的成长之路

    我的成长之路 转眼间,参加教师工作已近一年了。这一年中,我对教师这一行有了更深的认识。回想起刚来朝阳学校的时候,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我从小的梦想。为此,我付出了许多的汗水,......

    我的成长之路

    我的成长之路 ——读《百年哈佛给年轻人的人生课》有感哈佛大学流传百年的成功原理,今天将成为你走向巅峰的法宝;每一堂哈佛人生课,都能促进你事业的发展,每一种哈佛精神,都将照......

    我的成长之路

    我的成长之路这次我有幸参加天水市骨干教师网络培训,结识了很多教育同行。使我受益匪浅。边学习边实践,提高了我对教师职业的再认识。在实践中体会了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从教......

    我的成长之路

    我的成长之路 我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父母都是农民。虽然爸妈的文化不高,但是他们对我和哥哥姐姐的要求很严格。不仅是在学习方面,而且还在于为人处世方面。 爸爸经常对我们......

    我的成长之路

    【我的成长之路】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之路,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他们自己的故事。我的成长也和大多数的孩子一样是在学习中度过的。有人说,成长是痛苦的,因为它把一个人从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