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往权利之路》有感

时间:2019-05-11 23:2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通往权利之路》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通往权利之路》有感》。

第一篇:读《通往权利之路》有感

《通往权利之路》——撒切尔夫人自传

人们有足够的理由告诉我们说,人类所有的成就都是建造在沙子上的,我们的胜利和我们的不幸都转瞬即逝。我们不能预见未来,更不用说决定未来。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能够取得的最大成果是让我们的孩子们能享有更美好的前景,但是要由他们在此前景上继续有所作为。同样,作为首相,当时我渴望取得的最大成就也就是给予我的继任者一个更美好的国家„„这是撒切尔夫人开篇引语,从中我不得不佩服她的魄力与雄心。

玛格丽特·撒切尔,1925年10月13日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镇一个经营杂货的小商人家庭,年轻时代加入保守党,1975年成为该党领袖。1979年当选为英国历史上的首任女首相,开启三度蝉联首相、连续执政11年(1979~1991)的传奇经历。是当代世界政治中最卓越的权力女性之一,并以其强硬、干练的领导风格被称为政坛“铁娘子”。本书是撒切尔夫人的回忆录。

作为撤切尔夫人的第二本自传,本书以亲历者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位生来与政治结缘,以强硬干练著称的政坛“铁娘子”,在入主唐宁街10号之前五十余年的人生中所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不但为“撒切尔时代”英国的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础,而且深刻影响了世界政治的走向。它还带领我们走进撒切尔夫人的内心世界,讲述“女人统治世界”的精彩故事,感受“铁娘子”光芒四射、激动人心的传奇人生。

撒切尔夫人小时候受艾尔弗雷德-罗伯茨(她的父亲——一位从食品杂货商人发家致富成为格兰瑟姆市市长的保守派人士)的影响,对保守派的观点和立场有一定的认识并对政治有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能够去牛津大学继续学习,她用一年的时间学习了通常学四年的拉丁文,1943年进牛津大学她学习化学专业,对于化学的热情远没有她对政治的热情,她到这里不久就参加了这里的保守党协会并成为主席,18岁的她曾说过“政治已溶进了我的血液”。1947年至1951年任两家化学公司的化学研究员,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法律。她大学毕业后虽在一家塑料制造公司工作,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追求,她经常在周末乘车到伦敦或别的地方去参加保守党的会议,辩论,群众大会等活动。她把工作挣来的钱作为参加政治活动的经费,对此毫不吝啬。后来,在1948年保守党年会上她代表牛津毕业保守党协会发言,影响巨大,她被米勒提名为大特福选区的议员代表。

在1950年和1951年的选举中,玛格利特·玛嘉烈·希尔达·罗伯茨,出选一向为工党所占有的达特福德选区,在当时成为最年轻的保守党女性候选人。而她在肯特郡保守党活动中的活跃参与,使她结识了丹尼士·撒切尔·戴卓尔,两人后来坠入爱河,于1951年结婚。丹尼士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因而有能力资助她投考律师公会,而她亦成功于1953年取得讼务律师的资格。同年,夫妇俩又诞下了一对孪生兄妹,分别取名为卡洛儿和马克。

她在1951年结婚后攻读法律,是因为竞选议员时通晓法律是很重要的。1953年她就取得了当律师的资格。在作为在野党影子内阁人士时,她为了反驳对手,不断的积累大量数据与信息,以无法反驳的语言击败对手。在作为保守党领袖竞选期间,她马不停蹄地到全国各地进行演讲,早上7点起床,忙到次日凌晨2、3点才就寝。

1959年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议员。1975年竞选保守党领袖获胜,成为英国政党史上第一位女领袖。同年5月,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经历工党与保守党之间经年累月的权力争夺和保守党内部领导权的斗争,最终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并开启蝉联三届、任期长达11年之久的首相历程。

本书的第一章主要讲撒切尔在边陲小镇度过的童年时光。“家里的人常说我小时候很乖。这一点我的政敌恐怕很难相信。但是我并没有出生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家庭。”我始终坚信那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撒切尔身上再次验证了这段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受不了苦的人怎么会成功,没有坚定信念的人也不会成功。她的父亲曾说过:不要因为别人这么做,你也这么做。不因别人持有不同意见或得不到别人的支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这些正直的品质在撒切尔的少年时期就灌输进了她的头脑。所以可见她父母亲对她以后政坛的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一章中主要介绍了撒切尔家人的基本情况,并强调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对她以后的影响。

在以后的几章至十二章中主要介绍了撒切尔夫人在牛津大学的状况,学的是的化学专业,但是她对化学的热情远没有她对政治的热情高,她的化学专业为她以后的政治道路提供经济基础。我们对自己的梦想爱好应该像撒切尔一样执着,在大学里尽量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一点很重要,大学是什么地方?大学是提供实现梦想的平台,现如今的大学生能有几个像撒切尔一样度过自己的大声生活。我不愿如行尸走肉般的度过我的大学生活,行动起来了。接着撒切尔走向了婚姻的殿堂,成家立业,走向议会。在成为保守党的议员后她采取外围圈子,初试立法等措施。再者就是影子世界,议会讲坛,掌管教育,屡起**,内阁参政,教训无穷。这一时期为撒切尔当选首相奠定了基础,她的才干在这一时期得以展现,大展拳脚。她与财政大臣作对,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立场,绝不退让,纵然他是财政大臣。就是因为她的这种魄力与才华让大部分党内人慢慢的肯定她、认可她,不再带有色眼镜看待撒切尔,要做到这一点在当时从没女子进过内阁的环境下是多么的艰难,但是撒切尔做到了。在已经牢固的党内地位下,撒切尔抓住机遇,敢领风骚,竞选保守党领袖。组织影子内阁,崎岖征程,任反对党领袖。在当选为党的领袖后撒切尔做了共同市场东方西方,准备掌权,率党获胜,对外政策和出访等事情。

撒切尔的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的时候来了,在1979年撒切尔夫人抓住机遇,出任首相,开始了她长达11年的首相之路。她上台便抛弃了“共识政治”。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在1982年的马岛战争的胜利和一个四分五裂的反对派帮助撒切尔夫人在1983年换届选举中赢得压倒性胜利。1984年,她侥幸逃生,当爱尔兰共和军种植在布莱顿的保守党大会的炸弹。在外交事务上,撒切尔夫人与美国总统里根的密切的政治和个人关系,基于对共产主义的共同的不信任,与自由市场经济思想相结合。撒切尔夫人被戏称为英国的“铁娘子”。她热烈欢迎改革派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崛起。在1987年大选,撒切尔夫人在办公室赢得了前所未有的第三个任期。但争议性的政策,包括人头税和她反对任何与欧洲更密切地结合起来,保守党内部分裂,从而导致一个领导力的挑战。1990年11月,她同意辞职,继任保守党魁、首相为约翰·梅杰。1992年,撒切尔夫人被册封为终身贵族。曾四次访问中国,并于1984年在北京代表联合王国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为香港回归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这就是撒切尔轰轰烈烈的一生。“你可以随时改变立场,如果你想那样做的话,但我决不妥协。”不要因为别人这么做,你也这么做,不因别人持有不同意见或得不到别人的支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与众不同就人云亦云,不要怕不同。就我所看到的现象,现在的人不敢与众不同,怕事,怕自己的不同,努力使自己和别人相同,有不同的意见不敢发表,在别人都一致的意见下,怀疑自己的想法,最终自己的想法沉入大海。我想说的是即使我们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年轻人该有冲劲,有胆量。“我没有注意到我是个女人,我只当自己是个首相。”撒切尔那颗坚毅的内心,女人怎么了,难道女人天生就不如男人吗?在撒切尔看来自己和男人一样,男人能做的她也能做,男人不能做的她也能做。“ 我不会关心我的下属们说了什么,只要他们能按我说的去做。”当之无愧的“铁娘子”。“ 政治上,假如你想要的是空谈,去找男人,假如你想有所作为,去找女人。”极其难得的魄力。

第二篇:读 《通往奴役之路》

读《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是在我读关于中国当下劳工问题相关资料时,了解到的。一直都想读一下,中间,因为各种原因,拖了很久,直到今天——六月的最后一天,才将这薄薄的一本书读完。读完以后,还是很有一点启发的,这中间既有计划体制何以必定导向极权政治的深层经济、政治、社会、思想原因,也澄清了许多司空见惯的谬论。尽管哈耶克是在1944年完成这部批判“国家计划等于全民奴役”的作品的,但他对于计划经济之下,自由、民主、法治覆亡的精彩论述,仍值得我们深思。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我国实行了长达30年完全的计划经济,而直到1992年才正式宣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直到今天,计划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人的生活,与此相对,经济计划之下,人的被奴役、法治的被搁浅、自由的被践踏、民主的被虚化等问题仍深深困扰着民众。在此背景之下,读《通往奴役之路》所引起的思考,就多了一层现实的东西。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世界上为数众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开始相信中央计划经济可能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哈耶克在这时出版这本书,警告人们,中央计划经济是“用通往天堂的美好愿望来铺设一条国家通往地狱之路。”在这里,我们要追究,何以当时的众多学者和知识分子包括底层的民众越来越倾心于中央计划经济呢?何以在英国——自由主义和人权观念最为坚实的国度,中央计划思想竟会逐渐泛滥呢?哈耶克认为“自由主义的衰退,正是它的造成的,”即人们越来越不满于自由市场经济下,产生的种种问题,譬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以及社会上存在的特权、垄断,这些在自由经济的语境下,都被算在了自由竞争的头上。如果细心思考的话,自由竞争使得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私有财产使人们获得经济自由的同时,人被更大程度地解放了,然而正是自由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人们产生了更大的欲望——通过有意识的计划可以使人们规避经济中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完全的保障。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无疑在二战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增强了,其显著表现就是福利国家的兴起,这也算是契合了人们的心愿吧,不过,1973年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滞胀,则宣告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模式存在着深刻的弊端,而这,也正是哈耶克所主要攻击的。

哈耶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央计划经济的弊端,理论主要针对的是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主要针对德国、俄国。

对自由主义信条造成主要威胁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主要前提是,伴随着自由竞争和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行业会逐渐由垄断组织所控制——规模化生产的低边际成本和大企业的先进技术使得竞争没有可能。而哈耶克则认为与其说垄断是竞争的结果倒不如说垄断是政府具有偏向性政策的结果。譬如,如果说垄断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之后的结果,那应当是资本主义越发达的地方,越早出现大型垄断组织,但事实是,垄断组织首先是在比较年轻的工业国家美国和德国出现的。而德国大型垄断组织的出现,和政府周密的扶植政策密不可分的。换言之,使得垄断组织能够长期在某一领域居于垄断地位而免于受其他竞争者挑战的,与其说是因其规模和技术而导致的竞争的不可能,到不如说是政府高度保护性的政策使得竞争变得不可能。而英国也只是在过渡到经济保护政策以后,垄断组织才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的。哈耶克在本书中认为事情之所以会这样,是德国以及之后的许多国家追随19世纪的思想家的思想的结果,即“没有什么是不可避免的,使其不可避免的是思想。”我觉得除了思想方面的因素,具体的现实更可能是加剧众多国家逐渐倾心于国家计划的原因。而现实就是,1929年,大萧

条之后,使众多西方国家走出经济危机的并不是古典传统经济理论中的政府的不作为,而恰恰是政府的大有作为使得人们逐渐走出失业的阴影,与此同时,两个典型的中央计划国家德国和俄国的迅速崛起,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计划的魅力”,二战的特殊情况,加重了国家在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系列的事件,使人们觉得似乎19世纪的思想家们关于中央计划经济的鼓吹和对自由经济的诘难是对的。现实和思想的互相促进加剧了这一过程。

然而计划的核心魅力在哪里呢?它勾起了无数人理想状况下的狂热。在自由经济状况下,事物出于一种自生自发秩序之中,这不仅意味着任何人都没有对局面的控制能力,更意味着无数人关于经济的完美设想不能强有力地推行下去,这实在是令很多人沮丧的——明明有更完美和更高效的方式,却无法实施。而计划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憾,它可以迅速集中大量的资源完成某一个单方面的目标,这种速度和效率是自由状态下所根本不能想象的。正是计划的这一优势,使得许多胸怀理想的人幻想借助国家计划迅速实现某个理想或者社会抱负,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他们的目标只有借助计划才能充分实现。然而,这里有一个致命的矛盾——社会的最优和某一领域最优的矛盾。无数的人都希望通过计划来实现他们认为的最重要的社会目标,而除非他们的价值观是统一的,他们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否则他们就无法在具体在哪些方面集中资源得出统一结论。而这时,就只有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来做决定,但事实是,我们完全没有理由相信一个人或者是几个人能够清楚社会资源运用的最优解是什么。这样出于美好愿望的结果只能是资源运用的非效率,比如和运输量不匹配的公路,和一个城市经济发展不匹配的政绩工程,这统统都是资源的误用。

民主和计划是不相容的。民主与计划的矛盾主要在于民主议会在产生一个包罗万象的计划时的无能,这就必须使得政府摆脱民主程序的羁绊,自由地制定计划,自由地实施计划,换言之,计划必然产生经济上的独裁。如果没有经济上的独裁,在民主之下的中央计划经济只能是混乱不堪——经济领域的过于庞大使得无法通过表决来达成一致意见。从根本上讲,人们之所以对于庞大的全社会的经济资源的配置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不仅仅因为任何人的智力和想象力的有限使得他不能形成一个可以衡量全社会的价值尺度,还因为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有限经验所形成的价值尺度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这意味着,人们所能达成一致的仅限于某些一般性的规则和十分有限的共同目标,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根本性的不同,使得表决无法形成一个包罗万象的经济计划。然而,一旦经济上产生了独裁,独裁就势必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坦率的讲,民主只有在人们可以自由地处置私有财产的竞争体制下,才能实现。而独裁的结果是,人们自由的丧失,人们重新回到等级森严的“身份”社会中。

法治和计划是不相容的。计划要求的是独裁者无限的权力,法治要求的是将权力关在规则的笼子里。具体的讲,法治要求必须有一种一般的规则,这种规则首先是针对政府本身,然后是针对所有公民。规则的存在,意味着,人们在一件事未发生以前,就可以根据规则预见到政府或者其他公民会采取什么行动,从而根据这种预见来调整自己的行动。而计划经济下,政府不可能根据一般性的规则办事,因为,计划当局面对的是复杂的经济运行,从一般性的规则当中根本找不到答案,它必须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行动,而且具体的行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可能直接和决策者的情绪、偏好、利益相关,人们根本就无法预测政府的所作所为,因为政府是不受限制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不再通过努力预测各种不确定因素和尽量做出准备,而是设法使得决策者做出有利于人们的决策,这意味着,对于不同的人的差别对待,人们又回到了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在这样的社会里,只有掌权的人才能致富,人人都是被权力奴役的工具,这种奴役程度又因为现代先进的技术设备达到古代所不能达到的地步。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经济控制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对社会全方位的控制、对人全方位的奴役。从根本上说,私有财产是我们能自由做出选择的最后保障。哈耶克认为控制一切经济活动的人,等于控制了我们可以用以实现目标的所有手段,这意味着,我们作为个人,将不再有能力去选择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我们将失去所有自由。马克思主义者可能会说,资本主义之所以是万恶,最根本的是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必须接受资本家的奴役和剥削,因为他别无选择。这里有一个致命的漏洞,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是众多的,劳动者有着充分的选择权,正是劳动者自由的选择权保证了劳动者不可能被无限地奴役,因为他可以转向其他人。但是,当所有资本都被集中在国家手中时,不管资本名义上的所有者是谁,劳动者必须为一家雇主——国家劳动,他没有任何的选择权,而国家资本的实际管理者可以凭自身利益、偏好、情绪施行任何的差别待遇,因为,国家对于经济的控制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个人一旦摆脱国家,将无路可逃。

摆在人们面前的是两条路:自身命运由几个人决定或者是自身命运由自身的才能和运气决定。前者以失去选择的自由为代价来获得语义上的绝对平等,后者以相对不平等为代价来获得选择上的自由。不可否认的是,在竞争的社会里,穷人的机会比富人的机会要少得多得多,但是也只有在竞争的社会里,穷人才能靠自身的努力而不是掌权者的恩惠获得成功,因为,他至少有选择的自由。由于生产资料私有,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而在完全的中央计划经济中,谁掌握生产资料的管理权,谁就有掌控我们的全权。这种掌控,不仅仅是外在行动上的掌控,还包括精神上的掌控。赋予计划正当性的不是计划本身,而是为计划量身定做的理论,这种理论不仅仅是独裁者自我陶醉的麻药,还是统一价值观的社会麻药,这种麻药不是理性的逻辑说服,而是信条的重复,在全社会被高度管控的国度,谎言不用重复一万句就已经成为了真理,而且是被民众心悦诚服地接受为真理,这种业已成为真理的麻药使得一切不合理事物成为理所当然。

人们被全方位的掌控意味着,不是“不劳动者不得食”,而是“不服从者不得食。”服从组织、服从上级、服从集体、服从领袖变成至高的信条。而相应的,国家也许诺给人们一种保障,这种保障是绝对平均的,换言之,人们获取的酬劳,不因为他们对社会的用处不同而不同,人们的所作所为只是一种齿轮式地例行公事,因此,希望人们能竭尽全力只是一种幻想。保障的代价不仅是选择的自由还是效率的低下。在当下社会,绝对平等的保障没有了,但是在特定领域内的保障即特权十分严重,随着有保障的人和无保障的人的差距(地位、薪金)越来越大,一套新的社会价值标准就会形成,人们不再被自身的能力被评价,而是被是否获得某种确定的保障为评价标准。每年有众多的高校毕业生希望进入体制内,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特权性质的保障。

在总结何以德国、俄国最终走上计划经济、极权政治的道路时,哈耶克认为,不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过于发达,而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不够强大。这也充分说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法治、自由只有在以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才能充分实现,而在资本主义不够发达、资产阶级不够强大的地方,民主、自由、法治必然是不稳固的,自由、民主观念必然是不能深深扎根于民众心中的。通读《通往奴役之路》,最使人玩味的就是,一切道德的热忱、理想主义的狂热、天

堂般的梦幻都可能是通往地狱的前兆,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当个体被群体裹挟、当群体被某些人的狂热裹挟、当某些人被自己一厢情愿的某种理想裹挟,后果是灾难性的。我们需要反思的不是何以会有如此狂热的人,譬如希特勒、毛泽东等人,而是无数的个体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何以会被群体所裹挟,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失去自己的价值判断?低水平的小农经济,历史上长时间的专制,文化上长时间的对圣王的渴求,畸形的民族优越感所引发的的狭隘的民族主义,都是民族狂热的原因。但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在自由竞争经济之下,在现代观念的洗礼之下,在越来越多人的公民素质提高之下,人们必定会有自觉运用自身理性的勇气和能力,这也是启蒙的真正含义。

第三篇:读《通往奴役之路》

经济思想史课程论文

哈耶克眼中的计划经济

——读《通往奴役之路》有感

摘要 1944年,F·A·哈耶克出版了他的划时代作品——《通往奴役之路》,这并非仅仅

意味着他的首部畅销书问世。这部著作不仅惊动了经济学界,而且很快引发了一场迄今为止仍然令广泛的阶层感兴趣的辩论,《通往奴役之路》几乎唤醒了所有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在该书最初被左派成功地唾弃以后,最终成为80年代最强有力地启发英国的政策重返市场经济原则的那样一部著作,哈耶克也被尊为里根---撒切尔主义的精神导师。《通往奴役之路》是对古典自由主义和自由意志理论中最著名、而有最受欢迎的著作之一,哈耶克在1974年凭借该书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关键词 计划经济 自由主义 民主法治

一、哈耶克所代表的新奥地利学派以及本书出版的背景

哈耶克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杰出知识份子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经当过兵,退役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期间师从维塞尔和米塞斯,也正是米塞斯将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传授给哈耶克,后者则一生奉行了这个思想,并被视为30年代新近崛起的凯恩斯学派终身的对手。

以哈耶克和米塞斯为代表的新奥地利学派在继承了奥地利学派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致力于经济行为理论、资本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及货币理论等问题的研究而形成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其核心思想在于注重市场竞争的行为性、过程性。此外,新奥地利学派的主要观点还包括行为理论,效用理论,货币经纪周期理论,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反对社会主义等。

1944年《通往奴役之路》出版时,作者所在的英国正饱受经济恐惧症之苦——古典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已经摇摇欲坠,经历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并目睹希特勒上台的哈耶克,很清醒的认识到干预主义理论的谬

误,对于“全民族最高利益”、“个体服从集体”等价值观的现状和前景深感忧虑。正是基于这种紧迫的情况下,哈耶克奋笔疾书,写下了后来成为阐述古典自由主义和自由意志理论中最著名、最受欢迎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如哈耶克在该书自序中所言,《通往奴役之路》的全部核心思想都来自他1938年一篇题为《自由与经济制度》的文章。

二、哈耶克眼中的计划经济 1.计划经济的经济思想

该书第二章的开篇引用了艾利·阿列维的名言:“社会主义者信仰两种截然不同甚至也许是相互矛盾的东西:自由和组织。”哈耶克直截了当的揭示了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内在矛盾。某种意义上,实行社会主义必然意味着废除私有企业,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创造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决策者的计划指令取代了市场配置,中央的计划机构取代了为利润而工作的企业家。哈耶克进而论证了经济计划的“不可能”,以及集体主义几乎必然导致的独裁统治。计划经济下,由于缺少市场价格作为资

源配置的引导,很难确定每一单位的资源在各个部门的边际产出,也就没有了分配资源的标准。我们现在很难想象中央集权的计划机关通过把新古典经济学为证明市场的有效性而做出的假设当做现实本身进而模拟出的竞争市场能够告诉全社会应该生产什么,怎么样生产,为谁生产,定多少价格。既然没有了市场“无形的手”的引导,那么该怎样分配,或者,计划经济该怎样计划,这就给“社会的代表”们留下了操作的空间。进一步的,原本出于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的初衷而集中起来的社会财富完全落入了社会上一少部分的当权者手中,其后果显而易见,各种有关系的社会群体能够轻易得到“计划”,而更多的平民只能是等待被计划。

计划经济的拥趸又说了,为了达到更高的自由的目标,暂时的放弃眼前经济自由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美国最著名的经济计划者之一蔡斯如是说“在一个有计划的社会里,政治民主是能够保持的,如果它把自已几乎仅限于经济事务的话”。这种说法往往包含这样暗示:只要放弃我们生活中属于(或应当是)比较不重要的方面的自由,我们就会在追求更高的价值方面获得更多的自由。然而,失去了经济的自由,人之于社会,还有何种自由可言?哈耶克在书中说:“钱是人们所发明的最伟大的自由工具之一。在现存社会中,只有钱才向穷人开放一个惊人的选择范围——这个范围比在以前向富人开放的范围还要大。”只有经济权利的独立,私人财富的神圣不可侵犯,社会民众才有了立足社会的根本。控制了财富生产,也就控制了人类生活的本身。而计划经济,亦即这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制度,是极权主义统治者控制民众生活的必然途径。

府的一切行动都经过立法机关正式授权,法治就会被保持下去。他认为法治和政府的一切行动是否在法律的意义上合法这一问题没有什么关系,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机关授权政府享有无限的权力,这样一来政府的任何所作所为都能很合法,但仍可能不符合法治。事实上,纳粹统治下的德国,希特勒是以严格的合乎宪法的方式获得无限权力的,但是谁会认为德国实行的是法治呢?

哈耶克指出集体主义类型的经济计划必定要与法治背道而驰。集体主义的政府不能事先用一般性的形式规则约束自己以防专断。当人民的实际需要出现时,计划当局必须预为准备,然后必须在这些需要之间进行有意识的选择,而有意识的选择必然参杂了决策者的价值判断,即必须将不同人们的需求区分出尊卑轻重,允许这个人做一定要禁止另一个人做的事情。它必须通过法律规则来规定,某一种人处境应如何和允许各种人应当有什么和做什么。而这,就意味着计划经济下的统治实际上回到身份统治的局面。哈耶克认为的最理想的形式规则都是工具性的,我们并不知道这些工具的具体效果,并不知道这些规则将会有助于哪一种目的或会帮助哪一种特定的人,它们只不过是被赋予了一种大体上最有可能使一切受到它们的影响的人们都能得到好处的形式。例如,我们大家沿着马路的左边还是右边开车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有了规定以后,我们都可以预测到别人的行为,只要我们大家都做同样的事,我们就都能从中获益。

三、反思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驱使他反对任何形式的集体主义存在。在本书中,哈耶克先是通过无知的知识论否定了经济计划的可行性;接着哈耶克又通过人造秩序和自生自发秩序的对比,说明在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是有效的。但是,哈耶克显然对于大众的理性以及自发秩序表现得过分自信了。在人类的知识无法设计出计划经济所需要的各种计划时,人类同样也无法自发形成有效市场。诚然,在今天看来,兰格提出的“计算

2.计划经济之于法治

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事前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使得一个人有可能十分肯定地预见到当局在某一情况中会怎样使用它的强制权力,和根据对此的了解计划它自己的个人事务。同时,哈耶克指出,并不是只要政

机社会主义”理论是幼稚的,但是,在没有政府引导的市场中,仅仅依靠理性人假设避免系统性风险是不太可能的。作为一部政治性的书,该书中的部分观点带有作者的价值判断,在此,我们应该理性对待。正如哈耶克本人所言:“所有党派的社会主义者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我们作为中国当代的青年,更应该从书中的观点汲取经验,清醒的认清现实,避免重新走上计划经济的老路。[1]哈耶克.王明毅,冯兴元译.通往奴役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赵恩朋,朱军.自由至上主义:哈耶克的自由政治观梗概.法制与社会.2009(06)[3]肖炳兰,黄礼娥.评哈耶克对计划经济的批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04)

[4]高国顺.经济自由与资源配置效率——兼评冯·哈耶克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湖北大学学报.2001(2)

【参考文献】

[5]张维迎.再搞计划经济就是无耻.价值中国网.2011

第四篇:读《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有感1000字

读《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有感1000字

龙猫先生

1关于作者

李笑来,是连续跨界创业者,做过销售、英语老师、留学机构合伙人。

目前是区块链专家,专注于区块链的投资。著有《把时间当作朋友》、《托福核心词汇21天突破》等书。

2关于专栏

本次与此前的书有所区别,这是一个专栏,并且是用一年的时间打磨出来的作品,订阅者同样跟随作者的脚步,进行了一年的学习、成长与进步。

关于专栏,与其说是实现财富自由,不如说是关于财富观念的升级,即“财商”.因为作者认为财富这个东西,最为核心的是对其观念的升级,若是没有升级观念,那么人无法做出准确的思考,也无法做出正确的行动。

作者列举了52个看似与财富毫无相关、实则息息相关的观念,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念与社会上流行的观念往往是相反的,也会让人感觉到不适,因为它是反认知。

3书中的两点摘要

通读专栏,我发现作者主要围绕以下两点来开展:

第一,什么是财富自由?

第二,如何实现财富自由?

第三,为此,你需要做些什么?

1)什么是财富自由?

我们一看“财富自由”一词,自然会联想到有一天再也不用为钱发愁,有钱想干就干嘛。

这很正常,但实则对此的片面理解。

作者给出的定义是:有一天你再也不用为金钱出售自己的时间。

怎么来看?

我们去工作赚钱,就需要付出我们的时间,一天8个小时,那么企业就是购买我们的时间。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需要为金钱出售自己的时间,那就意味着你有能力、有实力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换言之,你已经有了足够钱,用来购买属于自己的时间,并且用钱来购买他人的时间。

2)如何实现财富自由?

作者给出的颠覆认知的52个观念,比如选择、成长率、鼓励、抱怨、学习能力、写作能力……

同时作者认为如果读者不主动升级自己的观念,不去思考与行动,那么永远只停留在知道52个观念而已。

其实,实现财富自由之路的最重要途径是思考与行动。

对作者提供的观点,作为读者的我们应该要学习、辨别、实践、反思,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观点进行批判、修订、增补、升级等。

更为重要的是要实践作者的观点,先不管正确与否,尝试去做着,在行动中的思考永远是最有效的。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与作者的观点进行比较,最后不断修正自己的行动。

由于这本书所涉及的都是观念层面上,因此所提供的方法也是这个层面上。

3)你需要做什么?

作者认为有以下三个点:

第一,你需要只字不差地阅读这个专栏。

第二,你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与行动。

怎么来看呢?

来看第一点,作者认为这个专栏不是随随便便阅读是可以的,()而是要一个字不差地阅读,因为这是作者二十多年才捣鼓出来的东西。

从时间价值上来看,十分重要。更为关键的是,这些知识都是与现实流行的知识相反,甚至让人感到不适,若是没有仔细阅读,便容易断章取义。

第二点的话,作者认为所有的改变都来自思考与行动,只有你深入思考了,你才能去行动。

如果你连思考都不清楚,怎么可能去行动呢。而如果你只是思考,但不行动,也是毫无改变。

4小结

这个专栏我文字版阅读了两遍,音频版听了两遍,每次重复都有所收获。

一个很重要的体验:每当我重复时,总会发现之前遗漏或者没有重视的地方,然后这次阅读就发现了,就立马查漏补缺。

读这个专栏,需要耐心,这是最大的阅读感悟!

第五篇:通往廉洁之路

通往廉洁之路

——使反腐在国企运转起来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杨辉)

为什么掌握一国能源命脉的石化一雄的高管会走向自毁之路;为什么担负守卫“国门”的机场首脑会滑入堕落之谷;为什么老牌的”轻骑帝国”会产生腐败窝案;为什么肩负国家新型能源开发的中核集团总裁会坠入贪腐之海„„,陈同海、李培英、康日新,一个个昔日代表我国各自领域的顶层企业高管没能经得起利益风浪的考验在纪检监察和国资委的反腐倡廉浪潮中倒下。因腐败而倒掉的国企和因腐败而倒掉的高管并不代表国企腐败的倒掉,中国的国企离廉洁还有多远,中国的国企高管离责任还有多远,中国的国企反腐最需要做什么?国企在通往廉洁之路还有多少障碍,反腐如何能才在国企中运转起来?

国企腐败的轨迹

细观国企管理层的腐败行径,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列出一条曲线即倾吐国有资产,不断为个人及他人谋取私利,导致让人痛心的国有财产流失甚至是企业破产,有一部分高管东窗事发后逃之夭夭,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和形象。在高管的腐败轨迹中我们可以清楚滴看到这样的腐败节点:

一是浑水摸鱼,捞取资本。其表现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重组改制、兼并、破产、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资本运作中,千方百计地藏匿、转移侵吞国有资产。在这方面学者汪晖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在《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一文中详细分析了江苏通裕集团公司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被侵吞的个案。通裕集团的主管顾雏军在出售集团资产过程中对财产估算、收购折扣和企业职工身份置换金问题上进行一系列的暗箱操作,致使另一集团仅以600万的总价收购了一个资产良好年利税达6000多万元的大型国企85%的股权,一时间给公司所在地的扬州的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冲击。“扬州国企转制的案例揭示和印证着地方国企改制的一个广泛存在的模式:企业原管理层为自身收购低估净资产,但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最终将企业卖给外部投资者,这样一来,原先管理层对企业资产的压价就为低价甚至零价的外部收购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是失察渎职,视国资如无物。其表现是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疏于管理,盲目投资以及泄露企业机密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人们依稀记得当年著名央企“中投集团”投资黑石集团的失利之举,企业管理层不够重视风险评估,使得对黑石集团的投资亏损超过55亿元。此外,在投资摩根士丹利公司过程中也损失数亿美元。人们不禁要问“中投”为什么总是“投不中”,我想因该是体制之殇,管理层的失职腐败所致,视国有资产如无物。人们也不会忘记2009年的力拓对中国钢企的间谍门事件,正是由于钢企内部的{“钢奸”因收受力拓公司的贿赂而出卖钢协机密致使中国钢企在矿石定价上损失上百亿元,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谭以新和其他钢厂代表被带走审查。祸起于萧墙,我们的国企还能经受的住几起这样的失察渎职、泄密“重伤”。

三是大权独揽,据国企为己有。其表现是领导人员违反“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利用职务便利为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自定薪酬。国有企业虽不是中国独有,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的国企却是个“怪胎”,我国宪法在第七条中明确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据此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是“全民所有”,但在现实中人民很少享受到经营权和所有权。某些国企的高管却在获得企业法定经营权的同时正在一步步蚕食国企的所有权,他们俨然已蜕变为家族式的企业家。中央制定的 《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如同耳边之风。为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自定薪酬,在某些普通民众看来更是“名正言顺”。尤其是近年来垄断性国企高管的天价薪酬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中央在2009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对国企高管的薪酬也仅仅是“一限了之”。

是“屡反屡腐”还是“屡腐屡反”?

中国式反腐究竟是“屡反屡腐”还是“屡腐屡反”?从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原总经理、董事长李培英到古井集团原董事长王效金,从中国石油化总经理董事长陈同海到中核集团原总经理康日新,中国的国企反腐篇章中从来都是省略号。作为国企“全民所有”者的我们在国企“屡反屡腐”的困局中,对国企天价腐败瞠目结舌、怒不可止。作为普通公民的我们在中央和地方对待国企“屡腐屡反”的高压势态中,对政府的立场感到了欣慰。国企的反复腐败与针对国企的反复反腐是一场胜负已定的斗争,但是我们需要以什么样的方式使这场激烈的斗争以较为平静的方式收场,以保持社会的持续繁荣与稳定呢?我们是否要继续保持这种同国企的腐败分子进行信息不对称的博弈困局?目前国企反腐所遭遇的尴尬现状要求我们对其进行严厉的制约。

以“硬性权力”制约“软性权力”

国企的性质在宪法上是服务于我国的国体的,但是部分国企的腐败现状却与政府和民众的愿望相去甚远。国企就像一只快要断线的风筝虽然飞的很高,实现了风筝的“价值”,但是同时也脱离了政府的制约,飞出了政府和民众的视线,这样的风筝却没有达到愉悦放筝人的最终目的。国企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工具,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其作用之广重要性之大不言而喻,但国企的权力却没有超出“软性权力”的范畴,其权力的作用领域还是集中在经济、生活和社会领域。我们过去一直在上述领域对其进行围追堵截,相继出台一些制约性措施来制约国企的腐败问题,如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对国企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从而实现对国企管理层从经济上作出制约,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对管理层从企业日常生活上作出制约,还有一些地方对管理层所享受的生活和社会待遇做出了制约性的规定。制约何其多,监督何其多?我们的国企反腐收效在哪里?

当时下各式制约、各式审查、各式审计、各式巡视和各式监督的边际效用逐步递减或失效时,我们该怎么办?美国的宪法之父麦迪逊提出以“宪法制约权力”,法国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提出以“社会制约权力”,针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企所处于的特殊腐败困境,以权力制约权力方是良策,而且这种制约就是以政治性的国家所特有的政治层面的“硬性权力”制约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国企所持有的“软性权力”。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自由主义学者、经济学家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将政治和经济目标分离看做是实现个人自由的保证„„经济权力虽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但它在私人手里绝不是排他性的或完整的权力绝不是支配一个人的全部生活的权力。同样国企所拥有经济权力是不完整的,与强大的政府政治权力相比显得很弱势。

所以针对“财大气粗”的国企反腐工作在软性约束失灵的时候必须用政治“硬权力”做矫枉过正的制约。这种制约首先是对国企“一把手”的绝对任免和制约权。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提出“要让央企领导‘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必须首先要从破除‘一把手’体制入手,建立起真正有效、威慑力强的制约、监督和问责机制”。

反腐制度与反腐精神

著名政治学家帕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中对意大利的制度绩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信任、互惠规范与公民政治参与网络是制度成功的关键。制度对于民主的有效运转的研究在世界学者中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民主重要步骤的反腐当然也需要制度使反腐运转起来。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和针对国企近二十年的改制历程使得我们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反腐领域亦然,由以往的个人权威式的反腐逐渐过渡到规章制度式的反腐上,而且制度制定正在向各个专业领域纵深发展。近年来中央针对国企反腐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的重磅制度规章如:《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关于中央企业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整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企领导 人七项要求》等,此外,江苏在国企领导人员选拨、上海在国企领导人员去行政化、天津在国企权力制衡、陕西在国企财务监督、湖北在国企廉洁风险控制等方面对国企反腐做出了多种制度性的尝试,收效良多。这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看到了制度在反腐上的基石性作用,但是制度也有生命和周期,制度能运转多久,我想说的是制度需要精神来维持生命。

作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的韦伯在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论证了西方民族在经过宗教改革以后所形成的新教,对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他认为某些宗教观念对于经济精神的发展,或者说是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在论述科学精神时写道“有系统之真知识,叫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因为缺乏上述定义所包含的三种精神所以呈现出“笼统、武断、虚伪、因袭、散失”等病症。

同样在反腐领域中国不仅需要反腐制度做基石还需要反腐精神的支撑。正是由于缺乏国外深入人心的反腐精神,中国的国企腐败案件才会处于靠美国披露的尴尬境地。虽然在反腐制度仍不健全的环境下谈反腐精神有些漫无边际。但是反腐精神的力量之巨大且其成本之小,代价之低是制度所不及的。反腐制度的制定和运行需要我们努力,反腐精神的构建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或许只有在中国形成公民型政治文化和公民社会中才能得以构建,但中国的国企反腐需要精神的力量。

著名政治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在《政治与市场》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政府官员眼中,实业家们不是简单地作为某个特殊利益的代表出现,像利益集团的代表那样。他们是以履行职守的官员身份行事,这种职守在政府官员看来是必不可少的”。我国的国企高管不能简单地以企业利益的代表出现,更应该以为民谋利的“管家”代表出现。通往廉洁之路——使反腐在国企中运转起来,中国的国企需要像创造财富那样追求廉洁!

下载读《通往权利之路》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通往权利之路》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通往奴役之路》毛概读后感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外名著阅读活动”论文题目:读《通往奴役之路》有感作者和学号:班级:日期:2011年5月29日读《通往奴役之路》有感 摘 要:《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各种著......

    读《复兴之路》有感

    国庆有感一年一度的国庆又到了,举国欢庆,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安康,一派喜气洋洋。 新中国的诞生,使中国的每一个公民都骄傲起来。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读《幸福之路》有感

    《幸福之路》是罗素通俗作品中的一本名著, 他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经验主义的实践论者,反对理性主义的先验论思想,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虽然这是一本大半个世纪以前的书,但......

    读天使之路有感专题

    读《天使心路》有感沈卫兰 拿到这本《天使心路》,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把它细细的阅读了。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该拥有的书,虽然它没有优美的诗句,没有太过精美的语言,但......

    读《勇士之路》有感

    读《勇士之路》有感我想应该也有人读过《勇士之路》吧!那我今天就来说说他吧。这本书只有六册,我只看了两册,分别是“鬼手之路”和“迎战未知的命运”,这两本是我最爱看的书。......

    读复兴之路有感

    读复兴之路有感 “刚才呀,我们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这个展览呀,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也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观后感触良多,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启示。......

    读复兴之路有感

    读《复兴之路》有感 这几天我阅读了记载中国成长历程的书——《复兴之路》。 看完了《复兴之路》这本书,我深深为之感动。这本书分上篇、中篇和下篇,其中上篇和中篇记叙了1840......

    读《复兴之路》有感

    《复兴之路》读后感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这是《复兴之路》全文中一句简单而又令人动容的话语。 通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