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感想——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时间:2019-05-11 23:2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改感想——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改感想——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第一篇:课改感想——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课改感想——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咸安外国语小学

王华光

新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在小学数学课改工作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 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被动接受多;自我意识少,多有依附性。学生完全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而我认为:课改中学生应该是教学中的主人,老师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2、20、2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2元=20角=2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2元=2.0元=2.00元;2米=2.0米=2.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不一定要用面积公式来计算。我笑着问:“那么你说呢?”学生自豪地回答:“圆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直径的一半,因此我认为:圆的面积s=1/4cd。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值得赞扬,毕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小组合作”。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机会,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一题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我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拼摆,很快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行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于是推导出了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我提出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有的学生便讲出自己的方法,即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我给予了肯定。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更有丰富内容的思想。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发散思维”。传统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研究表明: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如学习比的知识以后,根据班级里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4/7,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通过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从教学中,我体会到: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意识和精神,应将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使课堂上处处闪烁创造的火花。

第二篇: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努力创设活动情景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考生姓名:张秀芳准考证号: 090105101218

工作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库联小学

内容提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关键词:创新质疑交流想象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已当用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已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已独特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如果发现教材中有错误的地方,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培养学生有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如第十二册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城到乙城要行8小时。如果改从高速公到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只需几小时?学生提出质疑,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同一条路,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吗?若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国道就好了。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就不能违背现实生活,不能单为解题而解题,应该符合现实生活。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敢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经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

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应倍加爱护和引导。如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π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老师面带微笑,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学生自豪地回答:“圆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宽是只金直径的一半,因此我认为:S=1/4cd=1/4πd2”。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值得赞扬,毕竟是学生自想出来的。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已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学生个体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学习形式,是学生民主和明智的选择,是提高课堂参与效率,拓展学生情感交流的方式。这种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现出积极的状态。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一题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

维发展。

1、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心理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和提供机会。

如教学组合图形体积时,有这样一题,如图所示:学生的解题思路几乎都是圆柱体的体积加上圆锥的体积。这时教师启发:“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这个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再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求?”这时一个学生小声说:“这个组合体积是上面圆锥体积的4倍。”这个学生的发现是智慧的闪光点,是创造性的想象。我及时鼓励他大声说一遍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1/3×3.14×(20/2)×15×4。老师的鼓励激发了全班学生的想象。一个学生抢着说:如把这个组合体看作一个高为30cm的圆柱体,它的体积可这样求:3.14×(20/2)2×(15+15)-2/3×3.14×(20/2)2×15。还有一种解法更有趣,假如可以像揉橡皮泥一样把圆锥的高缩小3倍,把它想象成一个高为15÷3的小柱,这样组合体就可以看作一个高为(15+15÷3)=20的圆柱体了,他的体积:3.14×(20/2)2×20。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人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如学习比的知识以后,根据六(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4/7,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必须具备培养创造力素质。(1)注意发现学生的创新萌芽,学生在学习中显现每一点新意图、新想法、新见解、新做法,教师都应留心予以鼓励,爱护学生创新萌芽。(2)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孩子们的欲望是老师激发出来的。教学中要在适当的地方有意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创新。(3)善于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创新源于动手动脑,在动手动脑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潜能得以培养和发挥。在课堂上就应多创设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品尝创新的快乐。有些抽象的概念,应用题的理解等教学,创造性地转化为富有动感的实际操作、演示,那学生理解越来越就会容易的多。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第三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内容提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关键词:创新质疑交流想象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如果发现教材中有错误的地方,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如第十二册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城到乙城要行8小时。如果改从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只需几小时?学生提出质疑,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吗?若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就好了。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就不能违背现实生活,不能单为解题而解题,应该符合现实生活。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

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1.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

如教学组合图形体积时,有这样一题,如图所示:学生的解题思路几乎都是圆柱体的体积加上圆锥的体积。这时教师启发:“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这个圆锥与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再想一想还可以怎么求?”这时一个学生小声说:“这个组合体积是上面圆锥体积的4倍。”这个学生的发现是智慧的闪光点,是创造性的想象。我及时鼓励他大声说一遍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1/3×3.14×(20/2)2×15×4。老师的鼓励激发了全班学生的想象。一个学生抢着说:如把这个组合体看作一个高为30cm的圆柱体,它的体积可这样求:3.14×(20/2)2×(15+15)-2/3×3.14×(20/2)2×15。还有一解法更有趣,假如可以像揉橡皮泥一样把圆锥的高缩小3倍,把它想象成一个高为15÷3的小柱,这样组合体就可以看作一个高为(15+15÷3)=20的圆柱体了,它的体积:3.14×(20/2)2×20。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如学习比的知识以后,根据六(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4/7,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第四篇:弘扬学生创造个性

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弘扬学生创造个性

江苏省江阴市新世纪外国语学校:蒋仪

内容提要:

本文从“创设质疑情境,主动探索发展;创设交流情境,发展创造个性;创设想象情境,激发想象能力”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如何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通过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使学生的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关键词:质疑交流想象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每一个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探索了创设各种不同的情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主动探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并要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培养独立思考、提出独特见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如果发现教材中有错误的地方,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

例如在学习“工程问题”后,在数学活动课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1、某农场有甲、乙两台打麦机,甲机工作效率是乙机的2倍,先用甲机打完麦子的3/5,然后用乙机全部打完,所需时间比同时用两台机器全部打完麦子所需时间多11天,问分别用一台机器打完全部麦子各需多少时间?

这道题目较为复杂,用一般方法解答较为麻烦,我启发学生能否找想出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并组织学生讨论。这时候一个学生提出了考虑用设具体值的方法进行解答,他的解题思路为:设打麦机要打的麦子共30吨(只要既是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即可)。甲每天打2吨,乙每天打1吨,这样可得完成任务共要用:30÷(2 + 1)= 10(天)。甲单独完成任务要用的为:30÷2 = 15(天);乙单独完成要用的天数为:30÷1 =30(天)。甲先完成了:30×3/5 =18(吨),用的天数为:15×3/5 =9(天),或者:18÷2 = 9(天)。离开预定的天数还有:10-9 = 1(天),还剩下的由乙单独完成还要用的天数是:(30-18)÷1 =12(天),超过计划的天数为:12-1 = 11(天),而实际上乙完成任务刚好超过了计划11天,同假设正好吻合,因此可得,甲单独完成任务要用的天数即是:30÷2 = 15(天);乙单独完成任务要用的天数是:30÷1 = 30(天)。

2、培养探究质疑,激发创造欲望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一定要“S=π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我则面带微笑,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这个学生回答:“圆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直径的一半,因此我认为可用:S=C 2/4π或者用1/4×πd 2”这位学生的回答无疑是一个创举,我和同学们都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在课堂上学生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应该值得我们赞扬,因为这毕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因此,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创设交流情境,发展创造个性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一题多解,交流学习。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突破难点,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学习圆面积公式时,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三、创设想象情境,激发想象能力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1、鼓励大胆想象、拓宽思维思路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

例如,在教学了“比的应用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2、某校有若干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其中男女生人数的比为7∶5,后来又有4名女生参加,这时候女生占总人数的44%,问参加数学竞赛的男生有多少人?

这题的一般解法是先求出参加数学竞赛的总人数,再进而求出参加数学竞赛的男生的人数,但有一位学生却提出可以不求出参加数学竞赛的总人数,而直接求出参加数学竞赛的男生人数,我请他说出解题思路,他这样回答:原来参加数学竞赛的人男女生人数的比为7∶5,后来又有4名女生参加,这时候女生人数发生了变化,参加数学竞赛的总人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参加数学竞赛的男生人数未发生变化。原来参加数学竞赛的的男生人数占参加数学竞赛的总人数的比为:7÷(5+7)=7/12 = 14/24 ;在又有22名女生参加了数学竞赛后,参加数学竞赛的男生人数占参加数学竞赛的总人数的:1-44%=56%= 14/25。在多了4名女生参加数学竞赛前后,女生人数和参加数学竞赛的总人数均发生了变化,但男生人数没有发生变化,而参加数学竞赛的总人数却从原来的24份变成了25份,增加了1份,正好是多了4人,因此可得,参加数学竞赛的男生人数为:4×14=56(人)

由此我们教师应该想到,如果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2、训练思维能力、思维灵活跳跃

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如学习比的知识以后,我出示了“六(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这个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学生马上就会想到:(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2)、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4/7;(3)、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并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并要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

差异,不断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创造个性得以弘扬,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第五篇:课改感想

2010年3月18日下午,我听了来自南大附中窦老师的讲座,了解了关于高中英语课改方面的内容以及意义,受益匪浅。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求从教学观念、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新《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

一、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从根本上讲,新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落实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正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基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以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用这些全新的理念审视教育,结论之一就是基础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而重新构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新课程改革在如何激发每位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引导高中生形成自主思考、规划人生的发展以及培养高中学生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以及批判意识等方面将做出突破性的探索与贡献。

二、把握课改精神,教师的观念要更新

新课程实验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观要随之改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课程设计上必须注意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立足于学生思维的展开;注意概念规律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生动地学,富有个性地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新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的先进的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它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上。

总而言之,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指素质的提高,既是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正所谓“教学相长”。新课改的到来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让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力争高中课改有一个好的开端。高中英语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注重锻炼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用英语去交际,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我对这次英语课改教学理念的理解就是:现在的英语教学中师生角色和教学策略都有较大转变,作为一名老师,所懂得掌握的不只是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在多方面有所长,成为一个“杂家”。

下载课改感想——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改感想——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享受课改 创造精彩

    享受课改创造精彩 沐浴着贾得一中课改革的春风,在陈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在实践和探索中走过了一年。这一年很辛苦,为了小组合作,我们召开了大大小小的会议,参加了这样那样的学习。......

    享受课改创造精彩[定稿]

    享受课改创造精彩沐浴着贾得一中课改革的春风,在陈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在实践和探索中走过了一年。这一年很辛苦,为了小组合作,我们召开了大大小小的会议,参加了这样那样的学习。陈......

    课改十年感想

    《课改十年名思教研》学习体会 金凤凰学校 曾燕华 2011-11-07 11日四日,我有幸参加东莞市体育馆举办的课改十年名思教研活动,聆听了郑毓信《立足成长》的报告、黎锦才、黄爱......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姜堰市东桥中心小学 吴秋仲 有这样一则的事例: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志趣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志趣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一还表现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不同之上。......

    培养学生写作个性

    写作教学如何来培养学生写作个性?写作教学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个性是培养他们审养创造力最直接的体现,下面结合学生考场作文,谈谈几点个人看法。一、......

    创造和谐气氛 张扬学生个性

    创造和谐气氛 张扬学生个性 寺 前 中 心 学 校 刘 爱 红 创造和谐气氛 张扬学生个性 21世纪是一个创造和谐社会的时代,21世纪的教育也是尊重学生个体,张扬学生个性的和谐、绿......

    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尊重学生,发现个性。对有“棱角”的学生,我们要见“怪”不怪,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