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8月2日战训新干线学习情况通报.(最终版)
关于8月2日“战训新干线”学习情况通报
各大队,特勤一、二中队: 为认真贯彻落实总队党委“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部署和要求,提高消防灭火抢险救援战术、战法能力,支队于6月上旬按照总队通知要求,组织全市官兵学习由总队司令部开展的“战训新干线”案例视频学习,现将8月2日新干线学习情况通报如下:
1、各单位都能按照通知要求,按时组织官兵收看新干线的视频学习活动,并做好相应的笔记。
2、通过总队、支队视频点名,总体出勤率较高。特别是鲤城大队、开发区大队、德化大队、特勤一、二中队的大队领导、中队干部能积极做好表率。
3、部分单位在不能出勤的情况下认真落实请销假制度。如:鲤城大队、石狮大队、开发区大队、安溪大队大队领导因公差不能参加学习做到提前向支队司令部请假。
但在学习过程中仍存在不好的方面,个别单位不够重视学习活动,大队领导没有及时参加学习,视频学习纪律较差。希望存在以上现象的单位及时纠正,并严格按照规定时间组织本单位全体官兵参加“战训新干线”学习,总队、支队将继续对学习情况进行督察。
泉州消防支队司令部 二OO六年八月三日
第二篇:战训工作部署材料
在支队党委扩大会上发言材料
2011年1月XX日
同志们,根据会议安排,现在我将司令部2011年主要
工作报告如下:
2011年,我部将在支队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警心为本、固强补弱、全面创优”为基本思路,全力打造铁军、强化应急体系建设、狠抓精细化管理、积极服务机关,努力实现战斗力更强、管理更精和部队更稳的目标。为此,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抓实打造铁军提升攻坚克难能力。深入推行“月考核、季比武”练兵模式,开展“铁军大(中)队”评比和“我是标兵”争创活动,强化梯次掩护等应用技能训练,坚持全员练兵、全员提高;举办战训理论月讲坛,试行大队军事主管每月轮流视频授课,每季度举办一期战例研讨班,举办攻坚组队员“尖刀”培训班,积极向总队输送全国铁军比武队员,开展入警2年内的大学生干部综合培训,夯实官兵理论水平和攻坚克难能力;强化车辆装备“人机结合”训练,完善遂行作战指挥制度,自下而上编制完成十类灾害事故预案,开展战例研讨及预案评比活动,提高消防部队职业化水平;常态化“六熟悉”活动,集中开展石油化工灭火实战测试训练,着眼于最大、最险、最难扑救,深化“一队一类型”重点演练活动,原则上中队每周、大队每半月、支队每月组
1织实战演练或跨区域拉动演练,年内霍邱大队着重开展厂矿建筑、厂矿地下部分灭火救援战法研究和演练;开发区大队重点进行大跨度大空间建筑、仓储类火灾扑救战法研究和演练;金安大队侧重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大型商(市)场火灾扑救战法研究和演练;金寨、霍山大队重点开展铁(公)路桥、隧道和山岳救援战法研究和演练;寿县大队着重进行文物古建筑火灾扑救战法研究和演练;舒城大队探索水上救援和森林火灾扑救战法研究,提升灭火救援针对性。
二是抓实应急体系提升综合救援能力。力争完成特勤中队建设任务,落实人员、装备,开展处置特种灾害事故训练,担负执勤任务,发挥灭火救援尖刀作用;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加强应急救援指挥、力量、装备、保障和训练“五大体系”建设,抓好与社会相关应急力量的协同配合,完善各应急救援力量之间的事故分级响应和应急联动机制,加快市、县两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工作;在抓好队伍建设的同时,逐步配齐应急救援装备、训练设施,确保市、县两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有实质性突破;倡导消防大安全,继续推行“镇有队、村有组、社区企业有义务”建设模式,实现城乡消防力量全覆盖,拟提请政府制定多种形式消防队联勤制度,常态化多种形式消防队拉动演练,提高联动反应和初期火灾控制能力。争取政府支持,开展多部门应急救援联动演练,力求支队级演练一年一次,大队级每半年一次,提高协同作战能
力。
三是抓实精细品牌提升正规建警能力。以深入贯彻新条令为载体,规范“四个秩序”,提升正规化建设水平;加强士官队伍建设,突出士官骨干地位,明确士官骨干作用,将士官队伍推到队伍管理和执勤备战的一线;加强义务兵管理,抓好部队生力军建设,夯实部队根据;坚持《士官量化考评制度》,建立《义务兵量化考评制度》,量化士兵日常表现,实行同入党、学技术、考学等有机结合;按照“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的精细化管理思路,以舒城大队为红色部队精细化管理试点单位,力争3月份召开全市消防部队精细化管理试点会议,逐步由点到面推广精细化管理,利用一年时间摸索研究一套新时期部队管理新模式、新路子,叫响皖西红色消防部队,打造红色精细化管理品牌,力争召开全省消防部队精细化管理现场会。
四是抓实制度落实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继续推行安全工作“100-1=0”理念,已部队安全稳定和持续和谐发展为目标,扎实开展安全“五无”创建和“条令条例”学习月活动,发挥行政车辆GPS卫星定位系统作用,抓好安全防事故重点预防;突出灭火救援现场安全,做好作战一线安全预防;设立安全“安全365”警示牌,突出安全预防“渗透”作用,完善安全工作“六项机制”,推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和“风险保证金”制度,将安全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确保部队安全稳定。
五是抓实信息建设提升警务高效能力。以抓好全勤指挥部值班备勤为牵引,提高灭火救援通信指挥保障能力。进一步规范通信保障机制,加大基础通信网络建设,积极配合总队建设灭火救援指挥系统、部队管理系统等应用平台;推进信息化综合集成建设,积极组建支队应急通信保障分队
(班),加大配备装备器材力度,确保重大灭火救援行动遂行通信畅通,为最快速度救人、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提供信息保障;加强视频会议系统等系统维护保养,保证通信“零故障”;强化“三台”配备,实现作战现场通信“零盲区”;按规定报送各类信息,确保信息报送“零迟误”;积极构建信息系统安全防御体系,实现信息安全“零泄密”,拓展服务功能,以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全力打造公开、透明、高效的服务平台。
2011年的支队战训工作和信息化建设任务十分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各单位要千方百计、不打折扣高质量完成,提高灭火救援能力,擦亮红色部队精细化管理品牌,提升正规化建设水平,推动支队全面建、整体上,争先进位。
我的发言完毕!
第三篇:战训心得
战训心得
作为合巢经开区城市管理局的一员,我有幸参加了10月31号到11月5号为期一周的战训活动。在合肥市市委党校,通过几天的队列训练和法侓法规的理论学习,我对城市基层执法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现就几天的具体学习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第一,为期两天的军姿、队列训练,让我感受到了作为新城管人应该具备的素质。队列整齐、动作规范、士气高昂、姿态端正的队列训练强化了我们的组织纪律观念、时间观念、集体观念,培养了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于更好地做好当前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第二,对于城市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结合自身从事的市容方面的基层执法活动,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强化依法执法意识。法治理念第一项内容和要求就是依法治国,城市管理工作的具体行为就是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主体是城管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无论是城管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都要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观念。当然我们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有自己的特殊性,但这并不与依法执政相悖,相反正正因为我们区城市化建设加快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才更要求我们以坚定的依法执政理念,创新的执法手段,来更好的为合巢经开区的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二)强化文明执法意识,依法维护群众权益。要做到文明执法,必须坚持依法管理城市,正确维护群众的权益。一方面要违法当事人强制依法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又要依法保障违法当事人的法定权利,二者均不能偏颇。为此,城管执法人员要牢固树立执法和守法观念,切实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强化处罚公正意识,树立公平、公开的理念。作为一名新城管人对于我们的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求城管执法人员的一切执法活动必须客观、适度,体现公平、合理。二是要求城管执法工作程序必须规范,做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纠正只重视执法处罚,忽视执法程序的倾向。三是要求城管执法必须做到公正与效率并重。
(四)强化服务理念。城管执法工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理念关于“服务大局”的要求,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大局观念,明确城市管理工作是为人民管理好城市的性质和职能,每位城管执法人员都应感到肩负的责任艰巨而光荣。以高度责任感作好本职工作,全面提高城管执法质量,维护城市市容市貌的干净整洁。
第三,一天的拓展训练时间虽短,收获却很大。回顾在训练中承受的挑战和磨练,感受颇深。这次训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训练,而是团队合作精神的完美体现.经过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了很多。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往往能力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勇往直前的勇气,有没有与你共同拼搏的战友.如果你具备了这些,相信你做什么事都会是成功多于失败。我们的实际工作,也是如此。一支队伍成员之间的能力和特长应该是能够取长补短的,只有这样,整支队伍才能健康向前发展。显而易见的是,城管队伍不是个别突出而拔尖的队伍,而是高度互动、高度合作的组织,没有一个协调作战的团队是不可能取得城市管理工作进步的。相信大家都会从拓展中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启发,但我们是否能真正把拓展中的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能真正把在拓展中得到的启示运用到生活的困难当中,还需要一个更长的磨练时间。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时刻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让自己能真正的融入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中去。
最后,通过一周来的培训并结合自身工作中的实践,充分认识到城市管理的服务性,复杂性,琐碎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城管工作在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科学的长效管理来维护城市市容整洁,提高人民素质,提升城市形象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重要作用。也通过此次培训作为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契机,为在今后更好的从事这份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云锋
第四篇:战训工作
为进一步推动消防部队战训工作改革和发展,提高部队灭火救援能力,日前,湖南消防总队根据全省实际情况,结合部局新《训练大纲》精神要领,下发《关于改革和加强战训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针对全省战训工作提出“六点意见”。
随着全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防部队承担的灭火救援任务日益艰巨繁重,湖南省消防部队与部分省(市)比较,无论在技术装备,还是实战能力上有一定的差距;全省各地在装备、能力、素质上也发展不平衡,应对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灭火救援任务,准备不足,能力不强。为此,总队要求:
一、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战训工作的紧迫感
全省消防部队各级领导必须从传统思想观念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有所作为,要树立“大消防、大战训”的思想,要把思想统一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上来,统一到履行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上来,统一到提高消防部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驾驭火灾形势能力、处置重特大火灾和灾害事故能力和推进队伍正规化建设能力上来,推动部队战训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坚持科技强警,提高战训工作的科技含量
要大力加强通信指挥能力建设。现代灭火救援现场,投入的警力多、装备多、人员杂,没有良好的通信指挥作保障,势必导致战斗指令不畅、战斗秩序混乱和战斗质量不高。加强通信指挥能力建设,保障火场指挥通畅,是部队战斗能力发挥的关键环节。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城市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加强各级通信指挥系统的建设。要严格执行建前报审,建后验收的有规定,标准要统一,建设要超前,确保通信指挥系统建设质量。要加强总队、支队两级通信指挥车的建设,择优选择前端图像传输系统,提高现场通信调度和决策指挥能力。建立和完善地理信息、消防力量、灭火救援专家、战例、灭火药剂等数据库,提高灭火救援组织指挥的辅助决策能力。要规范消防通信术语和全省火场指挥频率,推行无线通信监控技术,提高现场通信指挥三级组网的使用效益。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县(市)级“三台合一”工作,逐步实现“集中接警,分专业处警”的目标。
要打造科技练兵的平台。部队训练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以科技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推进部队训练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新《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业务训练大纲》的实施,对训练内容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传统的抛梯、甩带和简单的塔式训练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各单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缺乏高科技含量的训练,同样经不起现代火灾扑救的检验。要加强战法的学习和研究。加强灭火救援战法研究,本身就是科技练兵的重要内容。针对各类火灾特性,总结其规律,创新作战理论,研究用兵之道,结合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才能提升部队灭火救援专业化水平。
三、坚持防消结合,拓展战训工作新领域
消防工作是灭火与防火相结合的有机体系,灭火与防火业务的相关性,决定了灭火、防火人员要共同了解掌握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在经济、科技、城市建筑、消防装备迅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要加强灭火与防火工作的互相结合,使战训工作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客观要求。首先,坚持防火档案与灭火救援预案相结合。这两项基础工作是做好重点单位火灾预防和火灾扑救的重要依据。战训、防火人员对两项的准确性、合理性与实用性要共同负责,以便在灭火救援中能充分利用单位自身的消防设施,灵活采取相应对策。其次,坚持重大危险源调查与重大火灾隐患排查相结合。危险源与火灾隐患密切相关,战训部门开展重大危险源调查评估必须有防火监督人员参加,防火监督部门要积极为战训部门提供必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持。第三,完善战训人员参与工程项目竣工消防验收机制。要切实贯彻公安部《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管理规定》,重点工程的竣工验收和批准投入使用必须有战训人员参加。战训人员在参与竣工验收时,既要检查妨碍灭火救援的隐患,又要掌握建筑特点和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的性能,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坚持多策并举,推动消防力量的新增长
随着公安消防部队职能的拓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消防部队信赖值越来越高,消防部队的地位凸显。然而繁重的灭火救援任务与现有警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直接影响了灭火救援工作的质量。立足自身、依靠社会,改革消防力量的增长方式刻不容缓。要以消防特勤站建设为基础,按照《湖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逐步建立社会联动应急救援机动队伍,提高跨区域应急救援能力。要加强与政府部门间的协调互动,整合社会抢险救援资源,逐步建立政府主导下的重特大火灾及特殊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响应机制。要加快推进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的步伐。要以公安部消防局即将下发的《专职消防队伍执勤训练管理暂行规定》为契机,会同省政府有关部门出台《湖南省贯彻〈专职消防队伍执勤训练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从专职消防队伍的战备工作、灭火救援战斗行动、火灾预防、教育训练、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创新管理机制,拓展专职消防队伍的生存空间,增强其生命力和战斗力。对全省目前发展空间不大、难以维持现状的专职消防队,要由当地政府统筹,企业配合,公安消防部门具体组织实施,采取企事业单位出资,消防部门派员管理,社会招募队员的方式进行资源重组,科学整合,再生力量。要大力推动建设合同制专职消防队伍,由政府出资建站、购置装备,社会招聘队员,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明确专职队与个人的工作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五、坚持管教结合,大力加强战训干部队伍建设
战训干部是战训工作的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战训工作的好与坏,关键看战训干部队伍强不强。目前全省战训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干部成长渠道不多,队伍不稳定,基本素质偏低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和困扰战训工作改革和发展的 “瓶颈”。各单位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关注战训干部队伍的建设。要强化战训干部的学历培训。当前,应统一规划,采取硬性措施,积极抓好基层指挥员的学历培训工作;要积极组织参加院校培训、函授、自修等,并从制度上保证人员、时间、效率和相关政策的落实,逐步推进战训干部从低学历向中高学历跨越;要抓好基层指挥员知识更新的培训。要为基层指挥员提供各类业务信息服务,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尤其要发挥消防网站远程教学优势;要落实岗位培训。培养一批懂业务、会指挥、能独挡一面的中、高级灭火救援指挥员。
六、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和完善战训工作长效机制
要坚持党委议训。各级党委必须认清形势和任务,加强对战训工作的领导,尽快建立和健全战训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战训工作的健康有序地发展。各级军政主官是战训工作的主责人,要审时度势,统揽全局,突出战训工作的主导地位,倾注主要精力,为战训工作把关定向、排忧解难,对战训工作实行人才倾斜、物资倾斜、经费倾斜,努力实现党委抓战训工作的决心和意图。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密切协同,形成抓战训工作的合力。总队党委将把战训工作作为考察各级领导班子绩效以及单位评先的主要内容之一。
要保持战训岗位的连续性。要把战训业务能力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今后,凡异地交流的中队干部需熟悉辖区情况后方可单独担任战备执勤,消防部队院校毕业学员原则上半年内不能单独担任中队战备执勤,地方院校毕业学员原则上一年内不能单独担任中队战备执勤,中队主官根据需要可以适当高配。战训专业人才要保持相对稳定,原则上应保持3-5年不轮换,确因工作需要调整,要征求总队司令部的意见。
要完善奖惩激励机制。要把战训工作绩效与单位目标实绩考核和评先创优结合起来,与官兵的任职资格、晋职晋衔、评功评奖、福利待遇等切身利益挂钩,奖优罚劣,增强做好战训工作的内在动力。对战训工作开展不利或不落实的单位和个人,要实行责任追究和限期改正。要严格落实“三个必训”制度,今后,凡未经训练(培训)并考核不合格的不得补入、任职、授衔、晋升。要实行严格的工作检查督导,要通过经常、有效的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就地解决问题,提高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要落实战训经费保障机制。各地要本着抓中心工作、保中心工作的要求,在现有政策下,将正常性政府财政拨款、城市三项费用拨款、罚没款下拨、行政事业性的预算外收费的50%用于部队执勤经费,20%用于训练经费,确保部队执勤训练经费充足,促进部队战训工作的健康发展。
消防部队的教育训练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方法、手段等方面,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上,在适应新情况和新特点上,在战法研究成果的转化上,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训练改革,不断创新,寻求突破。
一、更新观念、转变思维,思想观念上要来一次全新的变革。
(一)牢固树立第一时间的观念。
一是要在第一时间调集最有效装备和足够的力量到达灭火救援现场。在救援力量编配上,应当突出以救人为主,救人和灭火并重的理念,在接到报警求助时,应当从最不利处考虑,根据火灾和灾害对象不同,尽可能地一次性调集处置行动所需的各类车辆、装备和人员。过分地考虑力量调集数量上的“合理性”,“零打碎敲”的调集方式和观念,只能固步自封,贻误战机,是火灾和灾害处置的大忌。
二是要在第一时间运用最先进的装备和技术,采用最有效的方法,果断救人。“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是事物结果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对于灭火救援行动而言,就是要坚持“科技强警”,发挥精良装备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救援行动的效率。在救援力量的功能配置上,应当注重加强首车和第一出动力量灭火救援综合能力。三门峡支队近年来围绕如何加强第一出动力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02年一次性投入200余万元,为所属大中队的首车配备了组合破拆器具、移动照明灯组、防毒保护、移动水炮等,这些装备的配备,可以增强部队战斗力,尤其是增强第一出动力量的快速展开,有效拓展灭火救援作战的综合实力,是成功处置火灾、灾害事故的物质基础和可靠保证。2008年11月28日6时50分,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路455号的兰州塑料厂塑化车间发生火灾。这次火灾造成这家塑料厂700平方米的车间过火,烧毁3台大型设备及车间
内配套设施,大量的高密度聚乙烯树脂原料也被烧毁。兰州市消防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第一时间先后调集7个中队,18台消防车,120名官兵参加灭火战斗。4个小时左右,大火被基本扑灭。
三是要在第一时间建立快捷、高效的指挥体系。火灾发生后,现场容易形成混乱无序,一些复杂情况如人员密集场所火灾现场更是如此,由于其内部易发生大量人员被困滞留,对参战的指挥员、战斗员的思维和心理冲击更大。要在灭火救援行动中,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拯救现场内部的被困人员,扑灭火灾,除了具备强烈的救助意识、精良的器材装备、娴熟的战术技术和对场所内部的情况熟悉以外,高效迅捷的现场组织指挥能够使上述相对独立的要素得以最佳整合,是灭火救援行动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不少支队采取的将灭火救援预案随首车携带,利用计算机制定、管理预案,将网络技术应用于预案的实时查询和数据传输等,都是建立快捷、高效的指挥体系的具体做法。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一是要重视对战斗人员的生命保护。灭火战斗中的自身防护,是指挥消防队员到达火场后,在实施救人,灭火过程中,充分合理利用消防装备和灭火常识进行自我保护,安全灭火的防范措施。自身防护是灭火战斗展开的前提,也是迅速扑灭火灾的重要条件。只有在灭火战斗中,加强自身防护,才能更好有效地扑灭火灾,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从而为灭火的最终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2003年湖南省衡阳市“
11、3”火灾坍塌事故让人记忆犹新,永远难忘。充分说明做好灭火战斗中的自身防护的重要性。
二是要重视对被抢救人员的生命保护。积极营救火灾中的被困人员,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人民的安居乐业是我们消防部队在火灾扑救中的首要任务和使命。1996年3月公安部颁布实施的新《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条令》对此也作了明文规定,并明确指出,消防部队在灭火战斗中必须贯彻“救人第一”这一指导思想。
(三)建立训战一体化的观念。
一是训练要与灭火和抢险救援任务一致,突出针对性。围绕作战的各个环节,进行现场侦察、内攻与掩护、破拆、供水、救人、排烟、通信联络等技能训练,进行熟悉掌握车辆装备的技术训练,进行实地演练、战例研讨等战术训练。把战斗行动的基本单元,如单兵、小组、班、中队分解,然后逐一把各单元分级组合,按战斗行动基本要素设置内容,按《执勤战斗条令》列出战术课题,使部队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组合训练。
二是训练要与灭火和抢险救援环境一致,缩短训练和实战的距离。要摒弃过去那些观赏性强、操场味浓的训练内容,充实实战性内容。如单个消防战士训练,应着眼其在灭火及抢险救援行动中具备的知、动、防、灭、救等知识和能力,增加相应的训练内容,并通过模拟训练设施进行适应性训练,使训练贴近实战。
三是加大训练内容的高科技含量。对每一层次、每个对象的训练内容加大高科技含量。战士应构建智能、技能、体能“三能合一”的训练内容体系,强化贴近实战的应用性和适应性训练,提高战斗人员的熟练作业能力和个人防护能力;干部突出作战指挥训练,充实新知识、新技能、新装备、新战法等内容,提高基层指挥员的独立作战能力和临机处置能力、中高层指挥员的指挥决策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部队应突出快速反应、攻坚作战、协调作战和综合保障等训练,加强联合作战、新装备训练,提高消防部队整体作战能力。
(四)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的观念,大力推进科技强警。
一是要加强指战员个人防护装备,为完成抢险救援任务提供安全保障。
二是要加强特种消防车辆和特勤器材装备,尽可能购买一些先进的消防抢险救援装备,保证指战员手中武器先进、好用。
三是建立健全消防装备维修保养机制,完善消防装备供、运、修“一条龙”服务,避免车辆和装备损坏影响正常使用。
四是要建设先进的作战指挥调度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便于统一指挥和调度,确保在不确切原因和具体情况下发生事故,救援工作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和快速反应。
五是要加强装备管理,支队、大队、中队应建立详细的装备档案,对器材装备的型号、产地、性能、购置时间、使用情况、损坏情况等数据及时输入计算机,实行微机化管理,提高装备使用的综合效益。
六是突出官兵对各种新装备、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训练,对于新配备的装备器材做到了“五知一熟练”,即知器材名称、保养方法、功能用途、技术参数、操作程序,事故现场能熟练操作。
二、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为手段整合提升部队战斗力。
(一)建立一支既懂业务又懂计算机的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补充到消防专业技术队伍中来,并将一批文化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的同志输送到地方院校进行计算机专业知识培训。同时,还应选配好各级管理人员和数据采集录入人员,确保整个系统能够正常运转。
(二)根据消防部队灭火作战特点,建立运行高效、使用方便、网络化的数据管理系统。辖区消防信息和重点单位灭火作战计划应分类输入微机,建成了战训基础业务数据库,建立火灾、爆炸、危险品泄漏、建筑物倒塌等灾害事故处置的相关基础资料和特种灭火救援装备器材管理以及灭火剂供应数据库,在总队、支队、大队、中队范围内对装备器材和灭火剂实施统一的动态化管理。
(三)开发和应用灭火救援软件。结合实际,制作辖区消防情况熟悉、灭火救援预案、业务理论知识、战法研究等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在灭火救援实战中积极推广应用公安部消防局开发的化学危险品灾害处置系统。
(四)开展网上练兵。利用局域网的功能优势,将所有作战对象录入计算机,组织理论教学、网上研讨、案例评析、问题解析、模拟指挥,着力提高(中)队警官的指挥技能、灭火能力估算、灭火救援计算机制图的能力和水平。
(五)研讨开发灭火战术演练系统,建立数字化的指挥平台,提升指挥的手段的层次。
三、加强抢险救援的训练,适应消防部队任务的转变。
(一)要加强特勤队伍建设。特勤队伍必须具备六种能力,指挥员必须熟知和运用这六种能力。即能堵能释、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启能断、能测能识、能综合协同作战“六种能力”。
1、能堵能释是指堵截易燃可燃、有毒、腐蚀、高低温等气体、液体的泄漏处置方法,实施“堵”“释”能力。
2、能进能出是指消防特勤队员能否深入现场内部进行救人处置的能力,如在浓烟、黑暗、遂道、火焰、高温、毒气、爆炸性物品等恶劣环境下的进出救人排险实战能力。
3、能上能下是指上到高层建筑,下到地下、水下、矿井进行灭火抢险救援的能力。
4、能启能断是指消防特勤队员根据灾害事故现场破拆任务的需要而熟练使用启门器、剪断器、链据、切割机、起重气垫等破拆装备进行启断作业的能力。
5、能测能识主要是针对易燃可燃或有毒气体的泄漏,用仪器设备测出气体的浓度和空气中的含毒量,根据掌握的毒化品有关知识,各类气体的颜色,嗅觉敏感度,与周围物质的反应程度等,识别是何种气体,从而采取相应的战斗措施的能力。
6、能综合协同作战主要应提高班组、中队、支队及各警种之间的4种协同作战能力。
这样,指挥员在复杂的灾情面前,就会临阵不乱,运筹帷幄,正确有效地实施救人排险处置任务。
(二)要加强特勤装备建设。按“六种能力”的需要,从种类、数量、质量、科技含量综合考虑,应配备以下装备。
1、堵漏用的堵漏枪、内(外)封式堵漏袋、捆绑式堵漏带、堵漏密封胶、木楔,法兰夹具、金属封漏套管、带压堵漏装备等堵漏专用器剂。多功能抽吸器、吸附垫等疏导输转装备。
2、进出灾场用的防化物、避火服、防毒衣、潜水衣、空气呼吸器、电绝缘(防高温、防割)手套、消防呼救器、方位指示灯、导向绳等防护装备。
3、配备登高消防车、照明、排烟、防化及抢险专用消防车,登高用的拉梯、挂钩梯、软梯、射绳枪等各种攀登工具,潜水用的自携式潜水服和专用工具。
4、破拆用的切割机、双用剪、开门器、无齿锯、链锯等切断器具及牵引起重用的起重软垫、扩张力器、液压撑杆、牵引机等器材。
5、侦检用的有毒气体探测仪、测爆仪,核放射侦检仪、生命探测仪,烟雾视像仪、漏电探测仪、智能型水质分折仪等侦检装备。
6、另外还应配备警戒用的警戒标志杆、灯、牌;救生用的救生气垫、缓降器、救生衣、冲锋舟等救生设备;洗消设备;联络指挥用的通信器材;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新的科技装备如消防机器人以及纳米技术在消防的应用等等。
(三)要强化特勤业务训练。
1、身体素质训练。主要包括力量、耐力、灵敏性、爆发力、柔韧性、协调性和恢复训练等。
2、技术训练。按“六种能力”需要和现有的装备开展操作运用训练,如防护装备佩带训练、破拆训练、堵漏训练、潜水训练等。这里我们注重的是一个人技术训练、熟练操作手中装备,做到人与装备最佳组合。
3、战术训练。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特定对象和环境下的组织指挥和应变能力的训练、战术研讨、案例剖析及想定作业、辖区重点单位(部位)抢险救援实地演练及抢险救援演习。
四、改革训练方法,贴近实战需要。
(一)立足于火场职责,强化官兵分训。干部练兵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研究灭火对象尤其是现代火灾的特点、战术方法、灭火措施、组织指挥和各方力量协同上。结合辖区重点单位情况、新型装备的配备和使用、现代火灾事故特点,深入研究灭火救援战法,增强训练针对性。尤其要组织干部对高层、地下、石油、化工、公众聚集场所火灾以及建筑倒塌、有毒气体泄露等灾害事故的处置,进行认真研究,分类制定出处置战法、灭火操法、多队协同作战战术,并深入开展学习训练和实战运用,提高各级指挥员的灭火救援指挥能力。士兵主要开展体能、技能达标训练,辖区重点单位“四掌握,六熟悉”活动,基本灭火理论学习,装备器材性能的熟练掌握及操作使用,班战术训练,重点单位灭火演练等。
(二)立足于兵员配置结构,强化士官组训。在练兵中,我们应分别为各级各类士官确定练兵岗位,规定士官训练的内容、标准和考核方式,把灭火理论相关专业知识、体能训练、辖区熟悉、基本战术方法做为共同训练内容;把熟知辖区水源情况和火场供水、辖区地理和道路概况、化学危险品的理化性质和处置对策、先进的灭火救援装备的操作方法做为分业训练内容,采取岗位自学、集中培训、分类指导的方法,真正把士官培养成灭火救援工作中的“水源通”、“地理通”、“化救通”和“装备通”。同时,要把士官大胆地推到组训一线上来,强化职责意识,帮助转换角色,明确工作目标,让士官以管理者的身份负责起训练的组织、管理和教学任务,担当训练教员,突出抓好士官的“四会”能力训练,达到会讲解、会操作、会示范、会做思想工作。
(三)立足于执勤岗位,强化机关全员参训。支队机关做为“一线指挥部”,应注重把机关训练作为岗位练兵的“重头戏”来抓,做到以岗定责,以责定标,以标考核。在支队级指挥员中开展“四个掌握”活动(即掌握部队作战实力,掌握重点单位数量变化情况,掌握灭火组织指挥程序和掌握基本战术方法);司令部门要在达到“四通”(即通灭火相关理论,通灭火救援处置对策,通重点单位基本情况,通部队组训方法)的基础上,发挥组织协调、检查指导和考核验收“三个职能”;政工部门要制定相应的《灭火救援政治保证预案》,达到“三会”(即会思想动员、会宣传典型、会组织群众疏散);后勤部门要制定《大型火场和抢险救援现场后勤保障预案》,形成具有饮食服装供应、医疗保障、防化器材、灭火剂供应等功能的后勤综合保障网络;防火部门要以执法工作为基础,强化专业理论学习,实现消防监督管理网络化,下达消防法律文书微机化,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并为灭火救援提供专业技术资料和重点保卫目标的基本情况。
(四)立足于四级指挥,强化各级组织指挥训练。按照《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条令(试行)》规定,公安消防部队现场组织指挥通常分为总队、支队、大队、中队、班五个层次。但由于除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外,其它省辖市所辖地区发生火灾,非特殊情况下,都有支队级以下组织指挥。因此,在全面抓好支队级组织指挥训练的同时,要狠抓大队、中队、班级组织指挥训练。对于大队级,做到“一个健全、三个强化”,即健全大队级组织指挥程序和调集程序,明确大队所辖中队和防火人员在灭火救援中的工作职责;强化灭火理论知识学习,重点学习火场指挥程序和灭火基本战术等内容,提高大队级指挥员的业务理论水平;强化实地想定作业训练,根据重点保卫目标情况,分别设定不同的想定作业内容,每月开展一次综合训练;强化灭火指挥训练考核,坚持每季度以理论测试和现场指挥的形式,对大队级指挥员进行业务知识和指挥能力的考核。
对于中队级,主要抓住第一出动面临抢救人命、扑灭火点、控制火势(险情)、抢救重要物资、保护重点部位等任务,设立训练科目,培养战术意识,着力解决第一到场力量混乱的现象。为解决扑救复杂火灾的难点问题,针对现代火灾燃烧猛烈、蔓延迅速、伴有毒气、爆炸、人员被困,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灾害事故的实际,结合城市的火灾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建筑倒塌、化学危险品泄漏等抢险救援预案,编排科学适用的第一出动、装备器材和各类战斗编成,要重点编制救人的战斗编成,明确火场救人和自救的方法,实现人员、装备、战术的最佳结合,达到进得去、出得来、打得赢。
对于班一级训练,要针对在灭火救援中现场侦察、复杂情况下救人、火场供水(泡沫)、内攻掩护、破拆、排烟、通信联络和利用建筑内部消防设施灭火等基本手段存在薄弱环节的问题,开展利用自然条件、自制道具的仿真训练和以计算机为依托的网上训练,制定防毒、防爆、堵漏、救人等各类班操法,加大训练力度,以提高班长的临机处置能力和战斗员的心理适应能力。
五、加大对对象火灾扑救的研究,做到心中有数。
针对现代火灾和特种灾害事故呈现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研究现代火灾的特点,尤其是战术方法、灭火措施、组织指挥和各方力量协同上。结合辖区重点单位情况、新型装备的配备和使用、现代火灾事故特点,深入研究灭火救援战法,增强训练针对性。重点组织干部对高层、地下、石油、化工、公众聚集场所火灾以及建筑倒塌、有毒气体泄漏等灾害事故处置的基本程序和战术要点,进行认真研究,分类制定出了处置战法、灭火操法、多队协同作战战术等训练方案,并深入开展学习训练和实战运用,进一步提高各级指挥员的灭火救援组织指挥能力。
战训工作室消防部队一项基础性、经常性中心工作,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子。近年来,消防部队多样化作战任务成倍增加,在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各类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1、部队管理训练手段滞后
一是创新思想不强,重技术,轻战术,在众多的灭火救援现场,通常可以看到只会凌乱、战术措施不合理、装备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等情况,导致灭火救援效率不高。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单位仍停留在重消防基本功、操场体能和技能训练等单一的常规训练上,没有形成体能技能、理论教学和抢险救援施展演练相结合的全方位训练模式,忽视了对战术的训练和研究;另一方面没有把技术训练的重点转移到发挥和挖掘装备功能上,造成了部队灭火基础训练开展的较多,其他
第五篇:战训讲课
文物古建筑火灾特点预防与扑救对策
文物古建筑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也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奇特的建筑构思令人叹为观止,但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其耐火等级、防火间距等又为建筑安全带来巨大的先天性火灾隐患。2003年1月20日,作为世界遗产地的武当山,名噪千年的遇真宫主殿化为灰烬;2004年6月20日,具有700余年历史的北京护国寺西配殿被完全焚毁;2007年3月7日,铜仁市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川主宫突发大火,尤其是2014年1月11日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1.11”独克宗古城火灾事故的发生,使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及火灾防控工作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如何针对文物古建筑的不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补救和保护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火灾损失便成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消防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文物古建筑群火灾特点
我国古建筑多采用松、柏、杉、楠等木材建造。一般的古建筑下部以高大台基相托,上立木柱以支承巨大的屋顶,用大量木材加工制作斗拱、梁、衍、椽、望板等构成的大屋顶,包括天花板、藻井部分架于立柱上部,顶上以灰背、陶瓦、鎏金瓦等覆盖。据有关部门测定,古建筑火灾荷载若以木材计,每平方米就达几立方至几十立方米。古建筑中的木材,经过多年的干燥,含水量极低,特别是一些枯朽木材,由于质地疏松,在干燥的季节,遇到火星就易发生火灾。
(一)受建筑风格材料所限,易造成“火烧连营”
贵州许多文物古建筑成群布置,毗邻建造连成一片,甚至没有间隔,多为砖木、木制结构,有的古建筑之间广泛利用木质廊子相连,屋檐交错在一起,有的甚至连隔墙和楼板都是可燃材料制成。特别是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地区,苗乡侗寨,到处是古楼,古建筑层层叠叠,鳞次栉比,上下串联,没有分隔,加之经历多年的干燥风化,一处起火,极易引起整个建筑群“火烧连营”。
(二)受建筑位置所限,消防车不能及时到达火场,难以扑救
古建筑单位多分布在远离城镇、环境幽静的高山、深谷之中或大海、江河、湖泊附近。一般都利用地形地势,建筑峻峭,随坡建造,院落相错,通路曲折逶迤,构建在半山腰或山顶或深山环抱之中,人们徒步到达都非常困难,消防车就更难靠近,甚至无法到达失火现场,这些古建筑单位一旦发生火灾,只能依靠其内部自救。少数建在城镇附近的古建筑,由于普遍存在建筑形体高、院墙高、台阶高、门槛高、过门窄、过道窄、无消防车通道等问题,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队即便能及时赶到现场,消防车也难驶入或靠近失火的古建筑,给灭火救援带来困难。
(三)受消防基础问题所限,易造成“火起难控”
大多数古建筑都建在比较偏远的地方,有的还在高山或深谷之中。管理部门往往把精力放在项目争取、修缮及经营上,在安全尤其是消防安全上考虑不够深远、充分,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更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消防管理制度,防火巡查、检查制度落实不力。同时大多古建筑单位由于受历史的局限不可能有现代科学的消防规划,无水源设施、无消防管道、无灭火装备、消防通道狭窄及防火间距严重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初期火灾扑救不能及时得到有效遏制。
(四)受历史文化所限 易造成重大的文物损毁和社会影响
古建筑火灾往往使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毁于一旦,除了造成难以挽回的文物损失,还会在国内外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如2003年1月19日18时40分许,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中重要宫庙的主殿――著名的遇真宫在大火中全部烧毁。火灾后国内外反响强烈,一些古建筑研究专家痛心地表示:“武当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宫庙之一的遇真宫是武当山惟一一座真昂斗拱纯木结构的宫殿,宋、元以来已很少见,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文物价值,毁于大火是无法挽回的损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曾提出质疑。目前,我国已拥有各类世界遗产29处,这些世界遗产如因火灾被毁,那将在国内外造成巨大的反响,甚至直接影响我国世界遗产的申报和旅游业的发展。
二、文物古建筑群火灾防控措施
(一)落实古建筑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根据我国消防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古建筑单位应认真落实消防安全的主体责任,寺庙的主持、方丈等管理者应对古建筑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1)是要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制度,狠抓各项安全制度的贯彻落实,用严格的制度规范内部人员或游客的消防安全行为。(2)是要组建寺庙义务消防队,并对义务消防队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防火和灭火技能,具有一定的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3)三是要加大消防安全投入,创造条件建设固定消防设施,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材和工具,要使内部人员都会使用灭火器材,提高全员的自防自救能力。四是要及时整改火灾隐患。古建筑单位对存在的火灾隐患要坚持“三不放过”原则,能整改的要及时进行整改,一时难以整改的要列出计划限期整改,同时要给予财力支持,切不可养患成灾。
(二)保留民族风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在不改变建筑原貌风格开展寨改、房改、电改、灶改、的前提下,可采取如下技术措施。(1)对可燃构件进行阻燃处理。直接采用防火涂料进行防火处理。涂防火涂料时要求不能改变古建筑的可燃构件及装饰物等的色彩质地和尺度。对古建筑的木质部分(如木楼梯、木墙面、木吊顶)等应在保持原状的前提下涂刷透明的防火涂料进行处理。可借鉴黔东南州部分县市推广使用的木楼防火阻燃液“燃必克”。(2)加强自动报警系统建设。根据初起火灾较容易扑灭的原理,在不影响原有古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古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安装先进的火灾自动报警设备、烟气控制及向消防人员自动报警的通讯系统。也可利用先进的红外线光学探测技术,采用缆式线型定温探测器、火焰探测器以及吸气式火灾探测器等消防设施,同时还可以借鉴雷山西江“千户苗寨”使用的图像型火灾探测报警系统。(3)推广使用新型能源。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新型能源代替木柴、煤炭等燃料,减少房前屋后可燃材料堆积容易引起火灾的不安全因素,降低火灾发生的机率。
(三)严格管理用火、用电、用气、用油
古建筑单位在消防安全管理中,要支持把严格管理用火、用电、用气、用油作为预防火灾的重要工作。(1)是要管好动态火源。所谓动态火源,是指不固定的火源,如吸烟、明火作业等,其用火的地点、场所不固定。在古建筑内不得吸烟,未经批准不得动用明火作业。不管是内部人员,还是外部游客,吸烟后不得乱丢烟头。(2)是管好生活区用火。一般的古建筑单位,生活区是允许用火的,如使用明火做饭、取暖等,但要严格管理,用火后要及时熄灭。(3)是管好用电。电视机、计算机、空调器等电器具使用后应及时关闭或切断电源,不得乱拉乱接电线,更不可超负荷用电,对临时用电要审批,用后及时撤掉。(4)是管好燃烧液体。古建筑单位内一般不得使用汽油、稀料等易燃液体,避免因使用不当引发火灾。厨房使用食用油时也应防止引起火灾。
三、文物古建筑火灾扑救对策
(一)摸清辖区情况,充实基础数据,做到“底数清”消防官兵应有组织有计划的对辖区内古建筑涉及的所有道路、水源及内部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火灾处置资料,对单位消防组织、消火栓构件、管网水压、灭火器数量、消防水池等进行检查,及时清理堵塞的消防通道,为灭火行动创造条件。大力开展古建筑单位
“六熟悉”活动,掌握建筑结构、耐火等级、火灾危险性、火势蔓延的一般途径、方向等,为扑救火灾奠定坚实的基。
(二)科学制定预案,加强联合演练,做到“程序明”
文物古建筑群大多远离城市,在制作预案时,要着眼于“从火灾最大面积、最大难度和最不利的情况”,一是在力量调集上,要以当地乡镇、村寨或管理单位为第一到场力量和主要灭火力量,公安消防部队只作为增援力量;二是在施救原则上,要按照“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指导思想,充分评估灭火力量与火势大小的对比,当灭火力量比较充足时,采取分割、合围、穿插等方法,当灭火力量不足时,要将主要灭火力量放在保护重点建筑重点部位上,采取堵截、破拆、开辟防火隔离带等方法;三是在消防水源上,要加强对消防水源的建设和管理,并作为灭火准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予以保证,因地制宜地建设高位水池或室内外消防水池或充分利用天然水源等,保证火灾发生后供水不间断。同时所在地政府要定期组织镇干部职工、派出所和周边村寨等开展灭火演练,重点检验灭火救援力量调集、器材操作、消防供水、灭火方法等内容。
(三)运用“灭疏结合,重点保护”的灭火战术
扑救古建筑火灾的重点是保护历史文物。因此,灭火指挥中要运用“灭疏结合,重点保护”的战术,尽最大努力保护好火灾现场没有着火的文物和局部着火仍可保护的文物。对于可以疏散的文物,为避免受损,应组织人员及时疏散,对难以疏散的文物应该布置人员进行就地保护。(1)灭疏结合,在扑救古建筑火灾的同时,组织疏散文物的战术。由于古建筑内存放有大量的珍贵文物、经书、各类雕塑等,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对这些珍贵文物造成的损失,指挥员在实施灭火的同时,要及时组织人员,对受到火势威胁可能造成损失而且容易疏散的文物,迅速转移疏散至安全地方。疏散文物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既要保证被疏散文物的安全,又不能因疏散对文物造成损坏;既要快速进行疏散,又不能对被疏散文物造成丢失。因此要科学分工,精心组织,尽量避单人行动。疏散时要有古建筑单位专人负责监护和技术指导,避免因疏散方法不当对文物造成损坏。疏散出的文物要集中存放在指定地方,有专人看管,防止丢失和损坏。(2)重点保护,对古建筑中难以疏散转移的文物采取重点保护措施的战术。古建筑中有许多固定的雕塑、佛像、壁画、雕刻等珍贵文物,有的难以疏散,有的不可能疏散。这些文物在火灾中受到火势威胁或灭火中受到消防射流的冲击会造成损坏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可以采取:①覆盖法,即用不易燃烧或不易透水的盖布覆盖住受火势威胁的文物,使其不受火或水的侵害。②包裹法,即对可能遭受灭火水流侵害的一些佛像、雕塑等,使用大块塑料布将其包裹起来,避免水流的侵害。③遮挡法,即用大块塑料布或其它防水布将可能受水侵害的壁画等遮挡起来,避免水流的侵害。(满忠琪 彭奕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