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每一个学生 感受每一颗心灵

时间:2019-05-11 23:1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赏识每一个学生 感受每一颗心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赏识每一个学生 感受每一颗心灵》。

第一篇:赏识每一个学生 感受每一颗心灵

赏识每一个学生 感受每一颗心灵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

一本好书犹如良药,善读可以医愚,又如滋润心灵的甘露,入口之时但闻清冽醉人,令人荡气回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是指引方向的航标,荡涤我的心灵,把美好的教育种子播种于心田。整本书渗透着苏霍姆林斯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包含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针对教师的最恰切的建议,特别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赏识教育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之中,让我感触颇深,这对我深入理解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思考与新见,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常想,要是孔雀的开屏根本得不到异性的青睐,根本得不到人们的喝彩,在它的进化史中是否还有保留此功能的必要。同理,在学生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始终得不到一丝的关注和肯定鼓励,在其心中还有值得为之不断努力的动力吗?成功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如果你的学生都没有学习的动力,那么即使你有最好的口才、最靓的板书、最高的学历也会无能为力。可见,要点燃学生心中的智慧火花,培养刻苦的学习精神,教师须努力创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更多的赏识与肯定,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诱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变对学习不感兴趣为学习有趣;变不想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课堂不只是为师生的成绩设置的,更是为师生的共同成长而设置的。成长就有烦恼,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不断消除成长中的烦恼。烦恼的消除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赏识获幸福。没有赏识、信任就构建不出快乐无限、思绪飞扬的课堂。课堂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允许出错,鼓励异端,让微笑的脸庞、赞许的目光、炽热的话语、善意的提醒沁入课堂中每个生命体的心脾。教师对学生赏识要走向多元,不局限于书面测试,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在教学中,每当学生在分析、猜想、判断、探究、验证、讨论中哪怕有了一个正确步骤或活动中刹那间的闪光细节,我们都百般呵护,以激发学生持续的认知冲动和思维活跃。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实行“三优先”政策——优先心灵互动,优先生活互动,优先学习互动。我想,师生的幸福感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幸福感是随学生成长而生成的。我欣赏,我追求,我实践如阳光般的数学课堂,这样的课堂必然弹奏着师生和谐的音符,唱响着师生共同发展的旋律,她是师生心灵的喜悦,理想的放飞,生命的礼赞。享受如阳光般的课堂,就是享受生命。

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发现并赏识每个后进生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促使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得到发展。当学生做错事,遭遇失败,缺乏勇气时,教师要用心去理解、激励、尊重、宽容、提醒、信任学生,给学生一个微笑,有了教师的赏识,学生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他会充满信心努力去实现;当学生完成某一件事情,取得一些成绩时,或者只是跨出了第一步,老师都应该不吝惜地进行表扬,肯定学生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在告诫教育工作者时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如何缺少这种内在的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如果我们对学生的成果和行为视而不见,缺乏欣赏学生的眼光,那么我们就会变得不会表场,不会赏识,就会使学生变得令我们无法赞美。

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富有生命力、充满欢乐的教育,是让教师、学生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赏识教育思想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健康人格、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尊重宽容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理解学生的桀骜不驯,宽容学生的调皮捣蛋,原谅学生的屡屡失败,赏识学生的异想天开,只有这样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们才有可能多一份赏识之心,平静坦然地接受学生的过错,也才能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改正错误,用爱去包容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赏识中快乐成长,让他们在一次次跌倒之后又一次次站起来。

二、对学生要善表扬。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励学生主动成长,走向成功。“对,你能用猜想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不简单!”“你的理解虽然比较复杂些,但有你自己的独创,学习就需要有这种精神。你可以尝试简单一点的方法。”课堂上几句赞美的语言、激励的话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打消回答错误的恐惧心理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手段。

三、给学生真正的爱。赏识,本质特征是欣赏、重视、肯定、赞扬,其本源是爱,真挚的爱,面向全体学生的平等的爱,这是赏识教育的根源与核心理念。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只是用书本上的知识去教育学生,而是用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用自己对事理的洞见、用自己饱含的激情、用自己高尚的灵魂去从事神圣的教育。中职的学生本来就觉得自己“不行”,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我们更应该给予爱,让他体会到来自家长、来自老师的不离不弃的爱,才能树立其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四、关心后进的学生。赏识优生是锦上添花,赏识学习困难的学生才是雪中送炭。“赏识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受教育者,一个孩子总有他的闪光点,总有他在社会中对应的人生定位,不能简单因为成绩差而否定一切。只要我们肯赏识,相信人人能够成才,人人都有前途这句话一定会实现。

数学课堂上教师如何把握好赏识教育的这个度

浙江省青田县城东小学 吴丽春

摘要:课程改革正在各地有序的展开,各地教师按照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赏识教育作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往往起到至关重要。但是教师必须把握好赏识教育的这个度。

关键字:赏识教育 适度 评价

“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做起事来心情愉快,按照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干起事来有劲。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的“赏识”,对于学生来说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评价形式。新课程实验中特别提出,要将鼓励性评价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将评价日常化、通俗化。但是,这个“赏识”也不可滥用,教师必须要把握好赏识教育的这个度

一、赏识教育要适量

时下课堂上“真聪明!”“你真行!”“真不错!”等激励性语言随处可听,“表扬他,你真棒!”再加上有节奏的掌声比比皆是,教师的手臂上布满了闪闪发光的金星,课堂上不时的来一句“表扬他”,然后在学生的脑门上贴上一颗。„„久而久之,人们也开始冷静思考这一现象:这样的赏识是否可行,这样的评价是否客观,这样的评价是不是有点贬值了呢?

新课程强调“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其目的是在于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偶尔用一用像上面这样的赏识,是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如果老师在一节课里,夸奖语的频率高的十分惊人,不管学生是否回答正确,均享受“好的”、“真好”、“了不起”、“嗨!嗨!嗨!你真棒!”的特殊荣誉,那么会不会使部分孩子迷失方向的呢? 例如:一节一年级的“卖铅笔”的数学课,教师拿出15枝铅笔(一捆10枝和散的5枝),从中拿出9枝,卖给小红,列式15-9后.问:你是怎样拿的?学生相继说出想加算减等几种方法后,教师给予表扬,且还追问:还有其他方法吗?其中一生勇敢的说:“我是一根一根的拿,共拿了9次,还剩6枝”,教师随即板书15-1-1-1-1-1-1-1-1-1=6。并表扬:“你真聪明!大家表扬他!”„„。

课后,我们就有疑惑:这种方法到底好,还是不好?他真的聪明吗?这样做是有点“聪明”呢,还是有点“笨”?值得表扬吗?该表扬他什么呢?从本课来说,这不过为了体现“算法多样化”,而表扬他,并没有实际应用的价值。作为学生来说,如果他一旦受到教师表扬、认可后,他会把它转化为动力,且朝着方向努力,这就有可能使这位学生停留在原始经验的积累上。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使她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扬起自信的风帆,尤其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提倡教师和学生把评价的重心由“鸡蛋里挑骨头”式,转变为寻找亮点、肯定长处、激励进步方面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赞赏也应该有个“度”,不可滥用,因为过多、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惰性,长此以往就会“迷失了自我”,盲目乐观。

二、赏识教育要适时

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有用之人的条件,每个学生都有待开发的潜能,有他们的自身价值。但不可否认,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各人具有的潜能不尽相同。赏识时就要正确把握时机,结合学生所完成的任务给予精彩的点评,以避免赏识的“失真”或“浮夸”。

如:教学《20的认识》,教师给每位学生发了20根小棒,并首先复习20以内的数,问:老师发给你几根小棒?生:不知道。师:怎么办?生:数一数就知道了。学生已经开始数,不一会儿,学生相继数出,争先恐后的说有20根;师见机说;数得真快,那真得只有20根吗?生一愣,但又说:再数数!一会儿,又数完,师表扬了学生两次数数的正确性,随后又说:你自己肯定数对了,那你的同桌也会不会数错呢?生:同桌交换数。这又一次的复习了20以内的各数。老师接着还说:你怎么样让人家一看你就有20根小棒呢?„„

在这里,教师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牢牢抓住了学生会不会数错的心理特点,及时的给予与引导,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求上进的环境。使口头评价发挥应有的教学效应,抓住了课堂激励的时机,将激励同学的反应和心理作用合拍,这样恰到好处的激励,显示出口头评价其特有的威力。

当然,赏识教育时,面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更要注意他的一举一动,观其眼神,察其面色,只要他们有一点想学的样子,就要充满信任地请他发言。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要机智地处理,使学生不失“面子”。在学生欲言有止时鼓励学生发言,在学生不知如何是好时,设法将错误的想法引到正路上。评价不仅仅是表扬,更是引导。

然而,要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时效性,教师就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在尊重、理解和爱护的前提下争取的使用评价的语言,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赏识教育要有深度。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注重赏识性教育。不像过去那样辱骂、嘲笑学生,更多的是鼓励和尊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的张扬个性的策略总感到有些不尽人如意,对学生的回答,总是用这样的语言评价:“好的!”“你回答的不正确,但很好!”“真能干,请坐!”即使学生回答错了,甚至是离谱的,或者根本就不会回答,教师也不敢否定学生,仍然采用这样的评语。仿佛是学生只要一开口说话,一句表扬:“好的!”“很好!”才能体现出尊重学生张扬个性。这种做法是不是太离谱了呢?

下面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教学判断(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初步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在日常生活中的二分之一,学生开始举例:

生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师:你真棒!)生2:把一条鱼平均分成二半,每一半就是二分之一。(师:你真聪明!)生3:把教室的电视机从中间平均分成二份,每份也是它的二分之一。(师:你真会观察!)

生4:把一个人从头到脚平均劈开成两半,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师:好的!并面向全体学生说;还有吗?)“把人的眼睛平均分成二分,每份也是它的二分之一。” „„

至此,类似的说法越来越多,场面也有点混乱„„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说出“平均电视机”看似有道理,但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这样去做,显然不合适,它体现不出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却是一句表扬“你真会观察”概括了所有。因为有了这个学生的“榜样”,致使后面的例子牵强附会,越来越可笑,甚至有些荒唐。不难看出,这位教师真是太爱学生了,太尊重学生了,对于“无忌的童言”可谓是“尊重之至,保护有加”。可是,在课堂上,如果只注重表面,只会说表扬说:“好的!”“你真棒!”这样缺乏深度的评价语,不讲实效,不区别正误,那么用什么来保证质量呢?学生究竟学的是什么呢?你再多的“奉承语”,再多“甜言蜜语”又一定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吗? 一味保护学生发言自由性,这也对,那也没错,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哪里?其实,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需要鼓励,需要表扬,但更需要挑战,唯有在一次一次的挑战中,才能证明其实力,树立其学习的信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过多的外在奖励并不利于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学生会在起伏的掌声中渐渐退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致使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在盲目的赏识中,飘飘然,它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专家也认为:夸奖语应是一种真诚的客观评价,既不能吝啬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又要把握夸奖的度。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回答出来的问题,亦给予过度的夸奖,会使学生怀疑教师的真诚态度。过度频繁和千篇一律的“你真棒”也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夸奖的贬值,有的甚至适得其反。作为教师来说,当他倾听学生的“真情告白”后,还能简单的用一个“好”字概括所有吗?

周宏老师认为,赏识教育时教师要学会发掘,要有一双善于捕捉孩子身上闪光点的“火眼金睛”,对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断的赞赏,反复的激励,使孩子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不可能每次都尽人如意,当学生的发言出现问题时,也不要像过去那样不置可否地“嗯”一句就过去了,更不能像现在这样“你说”、“他说”“谁还想说”地到处点将。教师应发挥组织、引导作用,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而不是独霸课堂,居高临下,也不能退居“幕后”,放任自流。要让赏识发挥他应有的作用,在平和而有朴素的语言中,让学生在关键处得到支持,在模糊时给予澄清。教师要有春风化雨、点石成金的功夫——启发、引导、点拨、疏导。教育教学就应该这样,犹如做学问一样,必须是老老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矫揉造作,也根本没有必要注重形势,追赶时髦。要让深情打动学生,用真情唤醒学生,以激情来鼓励学生,这才是教学不懈的追求。

赏识是一种方法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对教育者的赏识不仅听而不闻,而且会产生那样的歧义呢?在广泛运用赏识教育时,教育者必须注意:赏识教育不仅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方法。赏识教育能否取得成功或达到预期目的关键是这种教育理念运用得恰当与否。从根本上说,赏识教育的作用不在于赏识行为本身抑或用于表示赏识的几句话。赏识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因此在运用赏识教育时,须因时、因人、因地地选择使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误解,才可以防止学生的抵触与反感。

综观赏识教育之方法,我以为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1.赏识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并尊重学生,教师要独具慧眼

“学校是一座有四堵墙、里面藏着未来的屋子。”学校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与归宿的,它尊重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是一种“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能够负责地参与到这个多元而且变化的世界中去,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教师在进行赏识时,内容不要老是停留在学生习以为常的优点上,而是要去挖掘寻找甚至是搜索出他们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的独特眼光,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效果会更好。爱因斯坦曾说过:别人赞美他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他一点都不激动,作为大科学家这类话他听腻了,但如果谁赞扬他小提琴拉得棒,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当然,这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有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要独具慧眼,要练就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做“美”的发现者,尤其要善于在细微处见真谛、见精神,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教师应坚信没有一个人是全能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无能的,要善于发现隐藏在缺点、错误中的优点,隐藏在生命中的潜在能量,要注重发现学生的特长,寻找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创造条件让学生各展其能、各显其才,享受成功的快乐。

平时沉默寡言不起眼的学生因为默默地帮助了骨折朋友的生活而大受赞赏,竟使他兴奋异常,性格开朗起来;一心埋头读书而不顾窗外事的学生在一次竞选中直抒己见而让同学和老师吃惊之余,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大家尊重他的意见并重新考察,竟使他热衷于社会活动;一个众人眼中的另类学生,某一天在老师无意中的一个欣赏的目光和一句“你今天很可爱”后,竟努力“淑女”起来。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潜能,及时的表扬和赏识,犹如生病以后及时服药一样,能帮助他们发挥潜能。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赏识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

2.赏识教育要借助于合适情景,教师要善于设计

赏识教育必须遵循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原则,赏识要有一定的依据,并且当赏识内容具体而有针对性时,才能激发起学生生命中的能量。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一定的情景,创设条件进行赏识。

课堂是学生活动最多的地方,也是自我表现和体验成功的最佳场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主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课堂又是教师“欣赏”的重要场所,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也就是成功的机会。德国心理学家阿德勒回忆道: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毫无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迸发出来。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连老师也不会做的数学难题,这次成功改变了他对数学的态度,找到了数学天才的感觉。结果他成了学校里的数学尖子。

教师在课堂教育中行使赏识教育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就是会让学生产生水到渠成的感觉,而不会给学生造成刻意表扬或虚情假意之感。优秀的教师总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之优点,用各种方法,创设各种渠道发挥赏识之功效。有一位老师说到,每次上数学课她都鼓励学生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解题方法,并且每次她都非常认真地听学生说完自己的想法。就这样,他们班里已经有不少同学获得了以自己姓名命名解题法的殊荣。这一切无疑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增强了自信心,而教师的教育功效也就事半而功倍了。

课堂教育中的赏识力量不仅来自于老师,还可以来自其他学生的共鸣、欣赏和赞扬。情感信息巧妙地进行交流传递,欣赏的影响不仅促进被欣赏的学生,同时亦影响周围的同学,给周围同学以良好的心理支持。

3.赏识要有科学性,教育要注重艺术性

赏识教育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育,它需要赏识者的聪明才智、科学方法以及充满艺术的感召力。

首先,赏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体现在赏识的方式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而定。不同的学生,因年龄、性别、性格、爱好的不同,其所能够接受的赏识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更需要热烈的奖赏之词;而自信、内向、含蓄的学生,可能只要一个特定的手势,一个微笑,一个鼓励和赞赏的眼神就可以尽传含义;而内向又自卑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与爱护,需要老师多注视并及时表扬其优点。此外,同样的赏识方式长期重复使用也会失去效用,所以又要时时增添新意,寻找有创造性的赏识方式。

其次,赏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体现在赏识要有依据,要具体,并有针对性。赏识内容不能盲目和随意,要对事不对人,要针对学生对某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效果,而不要针对学生的性格和本人。常常听到教师说“你很好”、“我很喜欢你”、“你是个好学生”。如果这样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事物,没有让学生明白“你什么方面做得很好,同学和老师都很喜欢,大家都认为你是好样的”,而只是教师赏识意识下出现的“规范”话语,那么在学生心中不仅起不到预料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认为是教师对自己的迁就,学生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不是尊重,反而是一种忽视与轻视。这种感受越积越多、越积越深时,爆发出来的只有愤怒。

再次,赏识方式要尽量不留痕迹,而且要投其所好。微笑是一种不着痕迹的赞扬,微笑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感。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微笑。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都能给学生以被重视、被赏识的快乐,从而让学生感到无限的温暖。赏识方式要能选择合适的强化物,并能正中其义时效果最佳。是口头表扬还是以光荣榜的形式写出来,是当众表扬还是单独谈话时称赞,是精神表扬还是物质奖励?不同的学生对表扬与奖励的反应不同,故应因人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表扬与奖励方式。对经常调皮捣乱、破坏纪律、人缘不好的学生,当众表扬可以帮其恢复声誉;对性格内向、成绩落后的学生,可单独谈心,表扬其遵守纪律的优点,鼓励其大胆发言,积极参与活动,改进方法,提高效率。有位教师在全班学生中开展“幸福清单”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自己描述在学校生活中,能让自己感到最为幸福的十件事,以及最希望得到的十种褒奖方式。这些资料成为这个老师的法宝,它们不仅帮助老师更深层次了解学生,而且为以后“对症下药”的赏识留下了财富。

当然,任何一位赏识者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赏识教育在把做人的权利还给学生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承担起做人的责任。赏识教育不是培养温室中的花朵,而是要让他们的生命更经得起风雨的磨难。

4.赏识要恰到好处,教师要让批评绽放魅力

任何事物都不能过分,赏识教育亦如此。提倡赏识教育并不是否定或拒绝批评和惩罚,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对学生的缺点或错误进行批评和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技巧的问题。在赏识理念指引下,能产生有效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批评,可以有无穷的魅力,它同样具有“励志”性,能催人向上,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改正缺点和错误,可以将一个人引向成功,使他一生受益。如英国的皮特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是出自一名小学生之手的作品。因为好奇,这名小学生想看一下小狗的心脏是什么样子,于是偷偷地打死了校长宠爱的一只小狗。怎样惩罚他呢?校长了解到他打死狗的原因后,做出了独特的惩罚决定:要他画两幅画——一幅是狗的骨髓图,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环图,这就迫使那个小学生认真地研究狗的内部结构,并由此对动物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欲望。后来,他就成了有名的解剖学家。又如,某学生对游戏热衷有加,老师告诉他,游戏是聪明人为聪明人设计的,且很多游戏是益智的。大家都说你很聪明,但聪明与否是用事实来证明的,聪明人不仅学习轻松,而且成绩显著,如果你能用事实证明那我也认可你。再者,如果你也能编制出所需的程序或设计出精美的游戏也可算是聪明人。好强的他不仅把玩游戏的时间用来钻研编程,而且学习起来也是干劲倍增。还是高中生的他竟已成为著名网站的兼职一员。

提倡赏识,并不是要教师对学生的缺点视而不见,而是要教师有包容之心,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学会等待,让学生在失败的基础上找到“登天的感觉”,尝到甜头,并且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对待自己的不足,发现生命的宝贵,珍惜享受生命。从而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形成技能,学会学习。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父母、家庭、老师也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适合于所有学生的赏识方式,怎样的赏识对你的学生,你的孩子是最合适的,要靠自己创造性地去发现,以理念为指导,结合具体的情况才是最好的赏识

从人的心理需要来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当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获得满足后,高一层次的需求就是对爱和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欣赏,得到社会积极与肯定的评价。

从人的本性来说,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是渴望得到赏识,也就是说,渴望被别人信任和重视。曾有一精辟的概括:“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试着让我们每个人反思一下自己,不可否认的是,哪怕是再理智的人在听到赞美和赏识时都会喜上眉梢,心里会为之一动。从青少年的需求和发展特点来说,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时期,随之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特别希望能得到别人的承认与认同,希望得到他人的羡慕、好感与赞扬,渴望得到老师和其它成人的尊重与赏识。因此,赏识教育是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的,它满足了学生内心深处的需求,能激发出学生的潜能。近年来众多赏识教育的实例和实验也证实有诸多的优点: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责任感,激发创新,促使完善自我。应该说,赏识教育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的,对学生的成长十分有利。

赏识是一种方法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对教育者的赏识不仅听而不闻,而且会产生那样的歧义呢?在广泛运用赏识教育时,教育者必须注意:赏识教育不仅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方法。赏识教育能否取得成功或达到预期目的关键是这种教育理念运用得恰当与否。从根本上说,赏识教育的作用不在于赏识行为本身抑或用于表示赏识的几句话。赏识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因此在运用赏识教育时,须因时、因人、因地地选择使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误解,才可以防止学生的抵触与反感。

综观赏识教育之方法,我以为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1.赏识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并尊重学生,教师要独具慧眼

“学校是一座有四堵墙、里面藏着未来的屋子。”学校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与归宿的,它尊重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是一种“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能够负责地参与到这个多元而且变化的世界中去,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教师在进行赏识时,内容不要老是停留在学生习以为常的优点上,而是要去挖掘寻找甚至是搜索出他们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的独特眼光,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效果会更好。爱因斯坦曾说过:别人赞美他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他一点都不激动,作为大科学家这类话他听腻了,但如果谁赞扬他小提琴拉得棒,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当然,这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有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要独具慧眼,要练就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做“美”的发现者,尤其要善于在细微处见真谛、见精神,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教师应坚信没有一个人是全能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无能的,要善于发现隐藏在缺点、错误中的优点,隐藏在生命中的潜在能量,要注重发现学生的特长,寻找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创造条件让学生各展其能、各显其才,享受成功的快乐。

平时沉默寡言不起眼的学生因为默默地帮助了骨折朋友的生活而大受赞赏,竟使他兴奋异常,性格开朗起来;一心埋头读书而不顾窗外事的学生在一次竞选中直抒己见而让同学和老师吃惊之余,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大家尊重他的意见并重新考察,竟使他热衷于社会活动;一个众人眼中的另类学生,某一天在老师无意中的一个欣赏的目光和一句“你今天很可爱”后,竟努力“淑女”起来。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潜能,及时的表扬和赏识,犹如生病以后及时服药一样,能帮助他们发挥潜能。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赏识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

2.赏识教育要借助于合适情景,教师要善于设计

赏识教育必须遵循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原则,赏识要有一定的依据,并且当赏识内容具体而有针对性时,才能激发起学生生命中的能量。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一定的情景,创设条件进行赏识。

课堂是学生活动最多的地方,也是自我表现和体验成功的最佳场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主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课堂又是教师“欣赏”的重要场所,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也就是成功的机会。德国心理学家阿德勒回忆道: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毫无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迸发出来。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连老师也不会做的数学难题,这次成功改变了他对数学的态度,找到了数学天才的感觉。结果他成了学校里的数学尖子。

教师在课堂教育中行使赏识教育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就是会让学生产生水到渠成的感觉,而不会给学生造成刻意表扬或虚情假意之感。优秀的教师总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之优点,用各种方法,创设各种渠道发挥赏识之功效。有一位老师说到,每次上数学课她都鼓励学生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解题方法,并且每次她都非常认真地听学生说完自己的想法。就这样,他们班里已经有不少同学获得了以自己姓名命名解题法的殊荣。这一切无疑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增强了自信心,而教师的教育功效也就事半而功倍了。

课堂教育中的赏识力量不仅来自于老师,还可以来自其他学生的共鸣、欣赏和赞扬。情感信息巧妙地进行交流传递,欣赏的影响不仅促进被欣赏的学生,同时亦影响周围的同学,给周围同学以良好的心理支持。

3.赏识要有科学性,教育要注重艺术性

赏识教育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育,它需要赏识者的聪明才智、科学方法以及充满艺术的感召力。

首先,赏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体现在赏识的方式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而定。不同的学生,因年龄、性别、性格、爱好的不同,其所能够接受的赏识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更需要热烈的奖赏之词;而自信、内向、含蓄的学生,可能只要一个特定的手势,一个微笑,一个鼓励和赞赏的眼神就可以尽传含义;而内向又自卑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与爱护,需要老师多注视并及时表扬其优点。此外,同样的赏识方式长期重复使用也会失去效用,所以又要时时增添新意,寻找有创造性的赏识方式。

其次,赏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体现在赏识要有依据,要具体,并有针对性。赏识内容不能盲目和随意,要对事不对人,要针对学生对某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效果,而不要针对学生的性格和本人。常常听到教师说“你很好”、“我很喜欢你”、“你是个好学生”。如果这样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事物,没有让学生明白“你什么方面做得很好,同学和老师都很喜欢,大家都认为你是好样的”,而只是教师赏识意识下出现的“规范”话语,那么在学生心中不仅起不到预料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认为是教师对自己的迁就,学生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不是尊重,反而是一种忽视与轻视。这种感受越积越多、越积越深时,爆发出来的只有愤怒。

再次,赏识方式要尽量不留痕迹,而且要投其所好。微笑是一种不着痕迹的赞扬,微笑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感。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微笑。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都能给学生以被重视、被赏识的快乐,从而让学生感到无限的温暖。赏识方式要能选择合适的强化物,并能正中其义时效果最佳。是口头表扬还是以光荣榜的形式写出来,是当众表扬还是单独谈话时称赞,是精神表扬还是物质奖励?不同的学生对表扬与奖励的反应不同,故应因人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表扬与奖励方式。对经常调皮捣乱、破坏纪律、人缘不好的学生,当众表扬可以帮其恢复声誉;对性格内向、成绩落后的学生,可单独谈心,表扬其遵守纪律的优点,鼓励其大胆发言,积极参与活动,改进方法,提高效率。有位教师在全班学生中开展“幸福清单”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自己描述在学校生活中,能让自己感到最为幸福的十件事,以及最希望得到的十种褒奖方式。这些资料成为这个老师的法宝,它们不仅帮助老师更深层次了解学生,而且为以后“对症下药”的赏识留下了财富。

当然,任何一位赏识者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赏识教育在把做人的权利还给学生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承担起做人的责任。赏识教育不是培养温室中的花朵,而是要让他们的生命更经得起风雨的磨难。

4.赏识要恰到好处,教师要让批评绽放魅力

任何事物都不能过分,赏识教育亦如此。提倡赏识教育并不是否定或拒绝批评和惩罚,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对学生的缺点或错误进行批评和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技巧的问题。在赏识理念指引下,能产生有效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批评,可以有无穷的魅力,它同样具有“励志”性,能催人向上,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改正缺点和错误,可以将一个人引向成功,使他一生受益。如英国的皮特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是出自一名小学生之手的作品。因为好奇,这名小学生想看一下小狗的心脏是什么样子,于是偷偷地打死了校长宠爱的一只小狗。怎样惩罚他呢?校长了解到他打死狗的原因后,做出了独特的惩罚决定:要他画两幅画——一幅是狗的骨髓图,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环图,这就迫使那个小学生认真地研究狗的内部结构,并由此对动物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欲望。后来,他就成了有名的解剖学家。又如,某学生对游戏热衷有加,老师告诉他,游戏是聪明人为聪明人设计的,且很多游戏是益智的。大家都说你很聪明,但聪明与否是用事实来证明的,聪明人不仅学习轻松,而且成绩显著,如果你能用事实证明那我也认可你。再者,如果你也能编制出所需的程序或设计出精美的游戏也可算是聪明人。好强的他不仅把玩游戏的时间用来钻研编程,而且学习起来也是干劲倍增。还是高中生的他竟已成为著名网站的兼职一员。

提倡赏识,并不是要教师对学生的缺点视而不见,而是要教师有包容之心,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学会等待,让学生在失败的基础上找到“登天的感觉”,尝到甜头,并且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对待自己的不足,发现生命的宝贵,珍惜享受生命。从而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形成技能,学会学习。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父母、家庭、老师也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适合于所有学生的赏识方式,怎样的赏识对你的学生,你的孩子是最合适的,要靠自己创造性地去发现,以理念为指导,结合具体的情况才是最好的赏识

把赏识融入数学教学

一件事情能不能取得成功跟一个人的自信心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们从小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如何让孩子们培养自信心呢?我认为,赏识教育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办法。孩子们最渴望得到大人们的赞扬和认可,有了赞扬和认可才能让他们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如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到自信与活力、体验到“我能行”的感觉,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1.用赏识开启学生的心扉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也不是缺少好信息,而是缺少发现好信息的心灵。我班有个学生,非常顽皮,课堂上总是不大安份,不时在老师讲课时插上几句,喜欢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并经常在老师提问题时抢先答题。因此没少遭老师们的白眼,老师们总是看他不顺眼,对他在课堂上的表现不是大声呵责就是冷嘲热讽,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而我却对他非常赏识,并不时夸他脑子灵活,有机会就让他回答问题,总是有让人出乎意料的答案,当然,他对这个顽皮学生的缺点也不是一味的放纵,而做了适当的引导。偏见给了他内心的打击和恐惧,使他的其他学科学习进入恶性循环,兴趣锐减。而 赏识给了他信心和动力,使他的数学学习进入了良性循环,因此成绩名列前茅。

2.用赏识震动学生的心灵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痛苦,而忽略了学习的快乐。其意在劝导学生勤奋刻苦地学习,但也容易使学生的情感闸门关闭,让学生找不到学习轻松有趣的感觉。有这样一种情况,当学生喜欢哪一位老师时,那老师所教的课就学得好,学生不喜欢哪一位老师时,那一位老师所教的课就学得不好。这实际上是情感在起作用,如果学习时调动了大脑的兴奋神经,大脑就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由于老师的赏识,师生之间仿佛架起了一座沟通之桥,把师生的情感联结在一起。老师不是在传授知识,而是把知识轻松地“流动”给学生,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吸收,这样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效果就会非常好。由此可见,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3.用赏识敲开学生的心梦学生都有好活动的天性,但在教学情景中的学生活动应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性的行动,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的活动,学生就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或导致老师的“博学”压抑学生天性的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把学生引入良性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我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发言踊跃,发言积极性高。然后评出日冠军、周冠军、月冠军、学期冠军。在舒展每个人天性的同时,又培养团体精神。对于缺乏竞争心理的学生,实行轮换“助教”制。让大家有比较,有竞争。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抱负,打破自身的局限性。课堂,最好的“老师”就是学生本身,因此,课堂上老师有时故意向学生“请教”,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迅速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最活跃的状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教”了老师之后有了成功的愉悦。对整节课的把握,老师就是不断地设问,通过问题来让学生开动脑筋,并跟上老师的思维,老师的作用是控制课堂的气氛,把握问题的方向,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来做。提倡学生采取科学的态度进行争论,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给予正面的鼓励。即使是错误的答案,也不采取全盘否定的办法,尽量找出其闪光点。

4.用赏识走进学生的心田赏识教育的灵魂就是沟通。适当地转换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让老师成为学生,学生成为老师。我班有个学生,其它学科成绩都非常优秀,唯有数学成绩落后。通过交谈,我了解到该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由于种种原因,对数学课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给她讲大道理,而是用笔与他交谈,使他逐渐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我还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找一些数学兴趣题给她做,使她有一种成就感。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的成绩提高很快,在最近的一次的数学考试中考了85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实践着,理解赏识激励学生,就是说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中,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捕捉、分析,把握学生的内心需求。老师应理解尊重和鼓励学生强烈的再现欲,和敢于突破创新的精神,把握学生的渴望成功的内心需求。当差生高高地举起手时,教师应该把握他们渴望关爱、关注的心理,用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学生的自信,已是必不可少。赏识教育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服“良药”ninini

第二篇:让法治光芒照耀每一颗心灵

法治中国主题演讲稿——让法治光芒照耀每一颗心灵

今年是“六五”普法的第四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以“五年规划”的形式开展普法教育以来,这场声势空前的全民普法运动已持续近30年,无论在规模、内容和形式上,都堪称中外法治建设史上的一大创举。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后,记者走访了多位法律界专家、官员和基层干部群众,他们对全民普法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同时也提出,在中央提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历史新起点上,普法教育应进一步调整定位,理顺机制,增强针对性、创新性与实效性。全民普法:一场深刻的观念革命 20多年前,曾有一位老农把一头生了病的牛送到检察院,请他们帮忙“检查”“检查”牛得了什么病。“这并不是一个冷笑话,而是在基层普法干部流传甚广的一个真实故事。”福建晋江市司法局副局长王腾阳对记者说。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法律常识还处于亟待启蒙的阶段。建设法治国家,离不开“知法、用法、守法、敬法”的公民,规模宏大的全民普法正是这种背景下开展的。“从‘一五’到‘六五’,近30年持续不断的普法教育,如同一场深刻的观念革命。【法治中国主题演讲稿——让法治光芒照耀每一颗心灵】法治中国主题演讲稿——让法治光芒照耀每一颗心灵。”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说,我国国民法律知识和法治素养,相比当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全民普法功不可没。

全国普法办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司法行政机关中普法和依法治理专兼职工作人员超过1.1万,普法志愿者队伍达4.7万多支、总人数超过157万,各类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法制宣传栏目总数达2.4万个。一个由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各负其责、司法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全社会参与、“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民普法工作网络基本形成。持续多年普法教育使公民与法律之间的疏离感明显降低,多年从事普法工作的王腾阳对此深有感触。王腾阳告诉记者,晋江一个外来务工人员高密集中的地方,以往发生劳资纠纷,工人们习惯于找老板、找政府,甚至以跳楼自杀、堵门堵路相挟;但近年来这种状况发生变化,司法部门受理的劳资纠纷、劳动仲裁案件逐年增加、申请法律援助的也越来越多。“全民普法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说,从20多年前不知“法”为何物,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懂得法律是维护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这本身就是普法效果的具体体现,也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从“知法”到“守法”:普法教育永远“在路上”

受访的法学专家们认为,近30年的全民普法在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常识层面成效斐然,但在“用法、守法、敬法”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认为,“知法”并不等同于“守法”、“依法维权”也不代表法治的全部内涵。当前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尤其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中法律意识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法治思维,现实生活中行政权、司法权屡遭滥用,公民合法权益屡被侵犯;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信官不信法、信闹不信法”;全社会“敬法”氛围尚未形成,钻法律空子、虚假诉讼、恶意诉讼层出不穷;“法不责众”心态下,法律底线屡屡被突破;守法环境差,“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悖论依然存在。

受访法律界人士认为,在权利意识空前高涨、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公众对法律常识和法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亟待提升,而现有的普法模式显然难以适应新的要求。

从基层反映来看,当前的普法模式仍旧偏向于单向的法律知识“灌输”,在普法实践中也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做法。有基层干部向记者反映,普法就是“发张卷子、做做样子”,一些地方每年组织一次普法考试,卷子下面就附着标准答案。“这样的普法难以产生实效,就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 中国法学会研究部主任方向、湖南省律师协会副会长秦希燕等专家学者认为,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以面向普罗大众为主的“教化”式普法,今天的全民普法更应注重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法治思维、法治信仰的养成。只有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带头敬法、守法,才能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守法”的深厚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全民普法还任重道远。全社会参与:让法治光芒照亮每一颗心灵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目标。新形势下,法制教育的机制体制亟待改革,全民普法功能也必须重新定位。

全国人大副秘书长沈春耀说,从新时期法治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来分析,人权保障和人本取向是当前法治建设的重点,全民普法的重心和功能定位应作出相应调整。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公权过度膨胀、私权缺乏保障”的问题,因此全民普法应区分不同的重点,对公民普法的重点是树立依法维权的意识、不弃权;对公权力普法的重点则是严格依法、不越权。

在普法的形式上,要更加注重“参与度”与“互动性”。从操作方式看,单向“灌输”式普法模式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要求。增强全民普法的“互动性”、“参与度”,应在继续发挥原有渠道作用的同时,整合各地现有普法网络,开辟全国统一的普法网络平台,更加重视发挥新媒体作用,以更广、更活、更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丰富全民普法的形式和内容。从普法的主体上看,司法部副部长张彦珍认为,全民普法不能仅靠行政推动和部门实施,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民间组织和企业参与,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搭建全民普法平台。

与此同时,全民普法还应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加快推进法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通过全民普法的深入推进,使公众逐渐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护法”转变,把普及法律知识与培育法治信仰,法制宣传与法治实践,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在整个社会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使法治真正融入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

第三篇:班主任教育叙事:温暖每一颗心灵-班主任工作日志

班主任教育叙事:温暖每一颗心灵

作为一名新班主任,很容易把自己扮成“庙堂之上的”的“严师”,以为这样就可以有威严了,能让学生敬畏三分。按照常理这样做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刚开始担任班主任的前几个月里,我就以自己所认为的班主任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天天拉长了脸,特别是对待差生、调皮捣蛋的学生,没有一个好脸色,见到他们有什么不良行为,立即当面呵斥,当时的自己还觉得自己工作做得很及时、认真负责。可是我没有体会到我在学生特别是差生心目中的地位在一天天降低,慢慢地我觉得与他们心灵的距离上越来越远。特别是在一次“与你交流”班级活动中,很多学生都写到“老师你对后进生太苛刻了,所以他们都不喜欢你”.我突然幡然悔悟,如果长此以往,那么班级的这部分后进生我是永远也转化不了得。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有人格尊严、有思维、有情感的人。“情”的投入是教师工作的内在要求,情到深处,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向你敞开,他有话愿意和你交流,有困难愿意请你帮助,有苦闷愿意向你倾诉。你的“爱”他能领悟,你讲的道理他能接受,你指出的缺点他愿意改正,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

从那之后我开始着手改变自己,一点一滴地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开始打心眼里关注他们,关心他们,遇到事情不再是呵斥他们,而是先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让其自己来陈述自己的问题,也就是给予他们发言权,不再是自己先劈头盖脸来一顿了。慢慢地,我发现这些问题孩子也不再是像以前那样讨人厌了,开始发现原来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

班级里有位女同学“晴”.性格内向,孤僻,喜欢自己一个人独来独往,学习习惯差,基础差,班级里的同学都不太喜欢和她一个组,因为她每天作业上交都很困难。了解到这个情况,我开始每天来关注、关心她,因为她家远,每天需要走15分钟的路,坐40分钟的公交车才能到学校,而且在家时不时还要挨打。了解到这一情况,我先把孩子的妈妈叫到学校跟她沟通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这位母亲也是如此,只不过她的方式方法存在问题,一味急于求成。而孩子是很反感这种方法的,所以有抵触心理,这样母亲就会越来越抱怨,乃至于动手打孩子。这时我能够想象到“晴”的内心是多么地痛苦,没有人理解她,没有人倾诉,没有人安慰,有的只是无情的冷漠,长此以往把自己封闭在黑暗的内心世界里。我开导了其母亲,她的母亲含泪离去。

对于“晴”我不打算找她安慰她,我怕揭她伤疤,她会排斥我。我就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她忘带作业要去打公用电话,我就把我手机借给她,她忘带钱无法吃饭,我就借钱给她。她作业不会,我就找同学帮助她,而且跟她组长提出要经常表扬她,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要表扬她。由于基础差,所以成绩非常差,为此她一直抬不起头来,为此,我隔三差五地给她补习语文、数学,还让她的妈妈给她专门找了个辅导老师,慢慢地我看到她脸上偶尔有了丝笑容,慢慢地她碰到我会怯生生地挤出“老师好”.一次家长会上,我当着所有的家长表扬了她,并且开完会后单独把她留了下来。她主动跟我说,老师,我英语能跟上了,但是数学还是跟不上,你能不能跟我爸爸说说,找个老师给我辅导辅导。一句简单地话语,让我看到了“晴”内心积极向上的劲头,看到了她那颗紧闭地内心世界在慢慢地打开,我知道这一段时间来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而且我也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性格内向的孩子。

从那之后,我经常地表扬她,小到值日、作业,大到考试,从她脸上看到了自信的笑容,从她的身上看到了积极努力进取的精神面貌。

可以说我做的这一切其他同学也都看在眼里,看到了她们对我的信任,看到了她们对我的尊重,周记里学生写道:老师,您变了!您变得容易接近了。我能跟你说说心里话吗?老师,今天我碰到一件事情……我知道我与孩子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近了。

那些学习有困难、性格有偏差的学生,其实他们更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温暖的鼓励,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充满爱意的关切,会改变一个学生的行为;反之,哪怕是一次不当的批评,也可能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每个孩子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乐园,我们不能发现它,那是我们还缺少一双智慧的眼睛。我们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我们要相信:每一朵花都会绽放熠熠光彩。用我们的真心去温暖每一个学生,去关爱每一颗稚嫩的心灵,那么你将收获整片天空。

第四篇:赏识每一个孩子(教学故事)

赏识每一个孩子,为学生翘起大拇指。

我也毫不吝啬地把表扬给了我的学生。有个小朋友叫张韵聪,作文成绩很不好。三年级上学期开学刚不久,他终于写出了一篇文从字顺的文章,那篇作文竟没让我动一个字。激动涌上了笔端,想写几句鼓励的话。三年级的小朋友,思维靠的是形象。对!于是话变成了一幅画——我在作文本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的手,并在旁边写了一个“棒”字,还加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我在班里读完他的作文后,郑重宣布:下次张韵聪的作文还能写得这么好,全班同学为他唱一支歌。小朋友们鼓掌,定了。

我想,作文本上那只翘起的大拇指的手对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恐怕这比什么评语都好。后来,当全班同学动情地为他唱了一首歌时,他欲行队礼,手举到半截,发觉手里还拿着作文本,于是“急中生智”,改为鞠躬,全班大笑。

从此,全班小朋友以作文能得到我画的一只翘起的大拇指的手为荣。几乎人人都在争这只手。特别是后进生们,对张韵聪连获两次殊荣颇为眼红。他都能,我们为什么不能?

一天晚上,学生顾嵩阳有他的父亲领着,推开了我家的门,顾嵩阳手里还提着礼品。

一落座,家长便迭声说:“谢谢您,王老师!谢谢您,王老师!……”

我一时摸不着头脑。半分钟之后,我明白了——他儿子嵩嵩的作文得了我画的一只翘起的大拇指的手。手的旁边还有四个字:“全班第一”。“第一”后面还有一个大感叹号。如此而已。翘起的大拇指的手,能撩起学生喜欢作文的情,我信,但,能劳家长大驾光临,让他们激动破费,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由此可见,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此,在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赏识每一个学生,也要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优点和缺点),并经常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竖起大拇指,也为他们每写得一个好字,认真做的每一道题,画上我翘起的大拇指的手。

班主任老师话细节

——用温暖的心融化他心头的冰块儿

205小学

王瑛 2008、7、22

第五篇:用爱浇灌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用爱浇灌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徐古中学

漆君秀

如何把班级管理好,这是每个班主任都探索和追求的目标,从我当上班主任的那天起,我一直尽心尽力地为做一名称职的班主任而努力着。在与学生相处的同时,我不断地成熟。我付出了自己辛勤的汗水,收获的是学生们可喜的成绩。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需要的是阳光的温暖、爱的呵护。温暖的阳光能哺育学生健康成长,精心的呵护能培养他们美好的心灵。学生们有喜欢的教师和温馨的班级是他们茁壮成长的温床.今天我把自己当班主任的体会和感受谈一谈,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视班会,开好班会;二是重视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多与学生谈心。重视班会,开好班会,为的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大环境。初三学生正值青春期,很多道理都明白,但自尊心却很强,直接的批评换回来的可能是思想的叛逆,行为的抵触。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是避免单调重复的批评说教而引起学生的反感,相比之下班会课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能切实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除了周五的班会课之外,我还利用一些零碎的又不影响学科学习的时间开短小精悍的班会,把及时发现的不良的思想苗头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对事不对人,进行警示性的引导教育,往往能把一些影响班风、学风的不良思想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样取得良好的效果。重视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多与学生谈心,侧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和因材施教。我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谈心,及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这个时候,我就是他们的好朋友,尽量为他们排忧解难,也正因如此,我得到了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喜爱和信任。他们一般有什么困难和想法,都愿意找我倾诉。今年班上有个女生叫谢秀玲,母亲在她很小时就离家出走,弃她而不顾,现在他的父亲给她找了个后妈,她非常珍惜,也特别依恋这位母亲。有一天上午科任老师上第四节课上到了一半,我正准备离开办公室时,她突然跑到我跟前,告诉我她现在很难过,然后就哭个不停,一开始还真把我给吓坏了,以为是教室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我慢慢安慰她,她才平静下来说,妈妈走了,她特别想她,她离不开这位妈妈,于是我就帮她拨通了在蕲春娘家住着的母亲的电话,通过电话沟

通一下,谢秀玲的情绪稳定多了,听到了妈妈的声音,有了妈妈的鼓励,她马上破涕为笑,安心的走回了教室,继续上课。试想,若平时我不注意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在他们内心感到孤独和难过的时候就没有一个可以倾诉和寻求安慰的人,他们是多么的痛苦,后果是多么的可怕呀。

二、多与家长取得联系,家校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

作为孩子,他们是家庭的希望; 作为学生,他们是学校的太阳;作为人才,他们是社会的未来。可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凝聚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期盼。所以,教育好一个孩子,单纯依靠学校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要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形成合力,整体培养,齐抓共管,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针对于九年级而言,每年的4月到6月这个时候可以说是学生的“多事之秋”:厌学、与老师发生冲突、打游戏、早恋,丧失斗志,迷茫等等都是初三特别是后期极易出现的问题。比如,今年我班上有个女生陶芸,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成绩一般都能排到前十五名,但分配生中没有考取,之后就表现得非常的失落,沮丧,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劲头,没有了自信。我通过找她谈心,进行鼓励,但效果甚微,后来我通过电话联系到他的妈妈,及时向他反应了孩子的情况,并且要求其家长能在最后的时间里回来照顾她的生活,情感上给些安慰,幸好,陶芸妈妈非常配合,听取了我的建议,辞掉了外面的工作,在最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天天送饭,及时嘘寒问暖,让她感受到亲人的关怀和期待,这给了陶芸心里上很大的安慰,她也逐渐变得快乐起来了,有了好的心情,学习自然突飞猛进,中考出乎意料的考了542分,在全校以一分之差排名第二,我想这个成绩,应该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当初不和家长取得联系,我想应该不会产生这么乐观的成绩。

三、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在学生管理方面,我认为班主任的工作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1、尖子生的培养。

2、中等生的促进。

3、后进生的转化。

4、珍爱贫困生。因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希望,越是后进生越需要老师的帮助和鼓励。而不能歧视学困生。所以一般情况下我都会深入调查摸底,搞清他们所以成为后进生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对他们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相帮,真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成为他们最可信赖的人。构建一种公平,公正,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用理想和信念去激励学生,让他们都有一个奋斗目标。

初三的学生面临着中考,随着课时和知识复杂程度的加重,有的学生很容易散失斗志,缺乏上进心,选择放弃,退缩,有的学生甚至会感到迷惘,对前途失去信心。这个时候班主任就要及时的正确引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目标。我今年所带班级有个男生叫刘港,他是作为前十六名选手分过来的,按照惯例,这批学生可都是要靠一中的目标生。但是他却对自己要求不是很高,经常性的迟到,尤其是早晨,全班同学都在教室书声琅琅,他的座位还是冷冰冰,几乎每天都是我在教室门口接待他,嘱咐他下次来早,但最多管一天。有一次科任老师在课堂上居然发现刘港在玩手机,并把没收来的手机交到了我的手里。迟到的原因终于揭晓,原来每天晚上他都在玩手机到很晚。

于是我利用一个中饭后的时间找到了他,通过交谈我知道了刘港的目标就是四中,他把自己定位在了四中,难怪拿不出干劲来读书。后来我告诉他,人是要有所理想和追求的,以你现在的成绩状况,的确考个四中没多大问题,但是这样一个读法,那叫虚度光阴,那叫混日子。人应该要有远大的理想,老师希望你重新给自己定个目标,并且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去,做一个能为理想而奋斗的人。最后刘港就是我们班考取一中杀出来的一匹黑马。我想,作为班主任,若不能及时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帮助他制定一个奋斗目标,恐怕是很难有这个结果的。

五、做好联系班级和任课老师的纽带

在与任课教师的交往中,我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又把他们当作班级的主人,视为自己的良伴、知己。凡事都主动地同任课教师协商,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能够慎重地处理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关系,在处理师生矛盾时,尽量避免了激化矛盾,在这方面,我平时注意到多教育学生,让学生懂礼貌,尊重老师的劳动,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

作为班主任我有意地向学生介绍任课老师的一些优点:如性格、爱好、特长、教育教学方面的成绩等,以博得学生对任课老师的尊敬和信任,使他们“尊其师

而重其教”。同时自己还与任课老师密切配合,经常与任课老师取得联系,以了解学生的特长、爱好,课堂纪律如何,学习态度如何,是否能按时按量完成作业等。对于这些我都要做到心里有数,这样也有利于更好的、恰当的抓好班级工作。

总之,班主任工作精细而又繁琐,是把光和热撒播到每一个学生的职业,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会一如既往,继续耕耘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

下载赏识每一个学生 感受每一颗心灵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赏识每一个学生 感受每一颗心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

    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 ——商城县伏山乡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工作汇报 伏山乡第一中学于1969年建校,是一所公建配套的农村普通初中。学校现有班级12个,850名......

    赏识--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本站推荐)

    赏识—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曾经有人这么问过哈佛大学的校长:“建校三百多年来,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他回答:“最值得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

    宽容赏识.点亮学生的心灵 4

    宽容赏识.点亮学生的心灵 :邹瑜开学初,我班转来一个“特别”的学生——潘丽,普通的名字,普通的相貌,不普通的是她特别的装束。刚报名,就吸引了众多眼球。瞧,多时髦,头发烫后再在头......

    赏识学生

    赏识学生赏识教育强调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使之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从而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都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产生求知的......

    赏识学生

    让赏识的阳光照耀 李文武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 不喜欢轰轰烈烈,愿意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不喜欢庸庸碌碌,愿意简单平凡中思考;不喜欢武断地批评学生,愿意......

    赏识教育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第五届健康杯征文 赏识教育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曹会玲 石家庄市阳光小学 联系电话:*** 赏识教育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内容提要: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

    让阳光照耀每一个心灵

    让阳光照耀每一个心灵龙赛中学侯宣红美国教育家托马斯.阿姆司特朗写过一本〈〈in there own way〉〉,这本书翻译过来的书名叫〈〈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

    读懂每一个学生

    读懂每一个学生淮安市新渡小学汪兵培养创造性和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