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增强文化建设,振兴中华民族
增强文化建设,振兴中华民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学习了十九大报告。习近平主席在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番讲话触动了我,我也认为必须要增强文化建设,才能振兴中华民族。
习主席认为,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我也将习主席的讲话主要内容归结为五个大点,分别是: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二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四是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五是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通过这五点内容,让我们了解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光是国家的要求,这也是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做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所代表的群体更加是重中之重,我们是当代年轻一代的代表,是国家建设的基石的一部分,我们也即将要踏上社会,了解这类问题使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帮助国家完成一系列我们应当做的事。
文化的建设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所需要的,名族的强大必不可少的依赖着文化的繁荣,而文化建设也是本次十九大报告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说明了文化建设在我国的重要性。同时,作为一个拥有五十六个名族的大国家,这也是一门必修课。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阐释,彰显了一个伟大民族在苦难与奋斗的历程中积淀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丰富的精神食粮不可或缺。
过去五年,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有这样一组数据振奋人心:从2013年到2016年,我国文艺演出观演人数年均近10亿人次,全国公共图书馆累计流通人次近23亿,博物馆参观总人次近30亿,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48%提升到2016年的4.07%。
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又会有一个新的角度。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化失落了,这对于弘扬爱国主义、树立民族自信心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是不利的,应该加以恢复,但也不是简单地恢复,而是加以现代化。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过去,不必要也不可能加以恢复。传统文化立足于传统社会之上,现代文化立足于现代社会之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存在着中断与继承的关系,不能只承认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继承而否定其间的中断,也不能只承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继承而否定其间的中断。传统文化失落不等于中国文化失落,难道中国现代文化不是中国文化?显然,在建设中国现代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妥善地处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民族虚无主义与复古主义都是错误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世代代的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斗争中逐渐形成起来的,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之中,其影响虽然也有负面的,但也有许多正面的东西,于今天仍有重要意义,是不应抛弃的,而且也不可能抛弃。但是,如果要一成不变地加以保留,或者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取代现代文化,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际是完整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但物质生活是西方的),既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可能的。批判与继承是对传统文化唯一正确的态度。
与此同时,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可以概括四句话: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换中,当代中国人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满足文化需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除了这些,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言以蔽之,当今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秉承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坚持中国的文化立场,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现状,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人关心的文化问题,提出中国的文化方案。还有就是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三个坚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放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文化建设部分的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总书记也说“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可以讲文化自信是处于一种基础性的地位。为什么总书记把文化自信提得这么高?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之源。我们讲文化自信是基于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我们之所以能够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是基于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力强盛,一个国家的文化往往也会比较繁荣。
第二,先进的文化理念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就像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文化自信作为文化乃至民族复兴的一个动力之源。总书记的论述深刻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和逻辑,马克思主义讲经济是基础,但同时也讲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有强大的反作用力。
第三,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兴盛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的,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所在。有以上三种文化的支撑,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也正是在这点上,是其他民族乃至政党所难以比拟的。
在十九大报告中,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创新。
创新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线,也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主线。报告开篇就讲“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谈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时,在第七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第七大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在论述新时代文化建设目标时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谈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时,强调要“提升文艺原创能力,推动文艺创新”。在谈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时,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此外,还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创新文化等等。总之,创新贯穿在总书记有关文化建设论述的全过程,也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主线。这也提示我们要鼓励创新创造,就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正像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需要有包容的精神,需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
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创新,我们大学生也是社会群体的新力量,我们应当抱着创新,奋进的态度去迎接未来的文化建设。把这作为未来目标的一部分,这也是中华民族所需要的。
增强文化建设,振兴中华民族!
以上为我关于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一点感触。
商务1602 王光直
第二篇:振兴中华民族演讲稿
振兴中华民族演讲稿
(我知道有这么一句话:“每个人迈出一下步,就会使社会跨出一大步!”这让我深切地意识到:虽然我很渺小,但是我依然可以为造就一项伟大的工程尽自己一份力量,哪怕只是一簇零星的火点!)
我们的誓言
红旗擎起耀神州,华夏儿女振中华!――五星红旗下我们共同的誓言.沧海桑田,风雨坎坷.然,我们的祖国将永远讫立于最雄伟的峰颠.历史的书卷在内心翻阅着,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呼吁在古老版图上回荡不息,中华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刻: 1840年6月英国发动使我们国民痛苦不堪的鸦片战争,并且侵占了我国香港岛;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北京圆明园,将这一艺术瑰宝、建筑殿堂的精华,化成一片灰烬;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但是,重若苦海的灾难,漫漫修远的长路,并没有使东方巨人从此消亡.一位位以着天下兴亡为已任,振兴中华为革命誓言的英勇志士,开辟出了我们民族的历史新纪元.我们古老的中国像一艘搁浅的大船,尽管沉重,尽管缓慢,尽管历尽坎坷,但依然还坚挺着前进的风帆。终于我们祖国的五星红旗于世界人民面前冉冉升起了!成功进军WTO,国民经济的腾越发展;神州号载人火箭的发射,常饿工程的完美启动;人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显著提高,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这些无不说明着中华民族于五洲人民面前站起来了!展望现在,随着五环旗从爱琴海边来到了万里长城脚下,全世界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北京,投向了这个迅速发展且富有文明理韵的国度――中国!听!奥林匹亚圣火的传递正是在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宣读华夏儿女振兴中华的誓言。
此时,我想大家心中都还深记着“美英法幕后指使,藏独分子破坏圣火”这一让国际都为之谴责的焦点话题。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种种让我们视为龌龊可耻的恶劣行径,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是令人骄傲的:在突如其来的疯狂举动中,我们的“微笑天使”金晶,那个坐在轮椅上,用自己的身躯紧紧护住圣火的美丽女孩;在藏独闹事追捕行动中,身中六枪光荣牺牲的青海达日一刑警队长拉玛才旦;还有无数位自觉团结起来维护圣火的热血海外华侨及留学生.这一个个美丽的身影都在印证着一个共同的誓言—振兴中华!尽自己一份爱国心,为祖国的复兴出一分力.此刻,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足下的这片红土地就是我们的战场.首先,我们惟有学好知识,掌握好技能,方能不愧于五星红旗下我们许下的誓言.以奥运为契机,我们是奥运的小主人,意气风发的我们要用五星红旗上那五颗耀眼的金星给予奥运五环一个展新的诠释,来吧,让我们一同用实践来印证我们的誓言!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06级工程造价二班林小芳
第三篇:弘扬长征精神 振兴中华民族
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伟大创举,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幅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迹。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国民党发动派置民族利益于不顾,在日本侵略军的进攻前一再退让,但却集中兵力“围剿”红军。由于中国共产党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艰苦的长征和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此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六军团(后来组建为红二方面军)也相继撤出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等根据地,踏上了长征的征途。红军纵横11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历经千难万险,于两年后的10月胜利到达陕北。
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把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与北上抗日结合起来,以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克服了罕见的艰难险阻,战胜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实现了红军主力在陕甘地区的胜利会师。从此,党和红军从挫折走向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局面,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物质极其匮乏,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红军将士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靠的是当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血肉关系;靠的是全党全军的坚强团结和军民之间的大团结;靠的是红军战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精神。
红军长征以战胜世多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征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典范。长征途中,我们党在理论上和政治上逐步走向成熟,并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中国革命的发展从此打开了新局面。纵观整个长征的全过程:放弃湘西,转向贵州;取消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确立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舍弃川西,北上陕甘;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智取娄山关,突破腊子口„„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套战略战术的实施,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与共产党人的探索和求实精神息息相关。长征中培育出来的实事求是精神,在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依然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用优良的作风保证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长征是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凯歌。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基本的原因是由于它的正义性和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革命力量,是完全地为着解放人民的,因而就理所当然地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革命根据地也好,在长征路上也好,广大群众都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号召,打土豪,分田地,积极参加红军,支持和配合红军进行革命斗争。许多群众为了支持革命事业,义无返顾,不怕危险,前仆后继,甚至献出了他们的宝贵生命。红军这支正义之师也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大力支持,他们也纷纷协助红军筹粮筹款,踊跃参军。全党全军和军民之间实现了革命大团结。红军将士政治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刻,总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困难和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红军所到之处,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坚强的团结保证了长征的胜利。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时刻不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既要体现在制定和贯彻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也要体现在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当年,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闹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就是要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开创美好的生活。今天,我们要把党也人民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依然要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革命传统,深深扎根于人民之心,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要继续发扬长征途中这种伟大的团结精神,使之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振兴的巨大力量。
长征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英雄史诗。长征途中,红军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所罕见的。但是,千难万险压不倒红军将士。没有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面对一条条波涛汹涌的江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荷枪实弹的堵军,后面有铺天盖地的追兵,上有狂轰滥炸的飞机,红军将士硬是战胜了酷暑严寒、干渴饥饿,爬雪山,过草地,涉沼泽,眠雪野,食草根,艰难跋涉25000里,翻越18座高山,渡过24条江河,转战11个省,终于在同兵力多达100万的敌人的苦战中杀出了一条生路。长征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这种精神鼓励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继续迎难而上,艰苦创业;要继续自强不息,奋力拼搏;要继续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既是为了缅怀红军的光辉业绩,也是为了记取长征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要把弘扬长征精神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结合起来,与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要把长征精神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作为在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解决好新形势下的各种矛盾,用实际行动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增强中华民族凝
聚力
本文摘要: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这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统一战线提出的战略任务。本文试从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在关系;统一战线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独特作用;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具体途径等三个方面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华民族凝聚力统一战线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指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并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力量。它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发展力,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强,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思想文化因素的不断优化和发展。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推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重要政治因素,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在关系,利用统一战线更好地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服务,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展望和探索未来所必须进行的。
一、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在关系
(一)二者之间的联系
1、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统一战线的灵魂和支柱
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就是团结和联合一切可以团结、可以联合的力量,最大
限度地把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凝聚在党的周围,并不断增强这一凝聚力,这是统一战线的灵魂。同时,中华民族凝聚力又是统一战线的支柱,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通过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推翻三座大山,从客观条件来说,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在反动政府的统治时期,不能很好地迸发出来,处于潜在、被束缚的状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依靠统一战线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把它充分地释放出来,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2、建立统一战线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目的就是将一切爱国力量凝聚起来,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目的就是将全体劳动者与进步人士凝聚起来,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当前和平时期建立爱国
统一战线的目的,就是要把海内外一切中华儿女凝聚起来,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凝聚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二者之间的区别
从学科角度来看,统一战线学归为政治学,而中华民族凝聚力学则是介于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之间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从哲学角度来看,统一战线是一种关于联合的政治战略和策略,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中华民族凝聚力则是一种伴随着民族的产生、发展,将民族凝集成一个整体的、存在于民族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客观力量,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二、统一战线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统一战线有利于促进民族的融合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利用统战谋略推进民族融合的例子非常多。中华民族 的共同祖先炎黄二帝,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部落。他们在对以蚩尤为首领的东方部落的战争中结成战略联盟,击败蚩尤后进入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民族的起源由此开始。唐代贞观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善于实施统战战略,视中华与夷狄为一家,对周边民族实行以礼相待、和亲以及一定程度的“自治”政策,大大增强了各民族对唐政权的向心力。这一时期,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为五代、宋金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统一战线有利于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
1840年的鸦片战争翻开了中国历史上苦难的一页,在倍受列强宰割的黑暗日子里,除却封建反动势力和卖国投降势力,各民族之间精诚团结、共同抵抗外来侵略。由于中国各族人民的英勇斗争,使得任何一个列强都无法吞并中
国、都无法将中国完全变成其殖民地。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华民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组织下,中华民族一切爱国力量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各族儿女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用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的全面胜利。
3、统一战线有利于为国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包括统一战线在内的三大法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六,国家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更是大大增强了全民族的凝聚力,今天全世界的目光都已聚焦到正在高速发展与变革的中国。但面对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
醒地看到,目前国家发展面临的形势与环境还是异常严峻的。从国际看,少数西方大国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极不希望看到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政治上,寻找各种借口干涉我内政;经济上,利用各种手段抬高我贸易与生产成本;军事上,扶持台独分裂势力,并从空间上对我实施战略围堵,千方百计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千方百计阻挠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从国内看,一方面,台独势力甚为猖獗,始终没有停止所谓的“正名制宪”、“去中国化”等分裂祖国的行动;“东突”等民族分裂势力破坏民族团结的暴力活动也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我们自身发展也面临着资源短缺、效率低下、收入差距过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最根本的就是要发挥统一战线团结人心、凝聚力量的优势,团结海内外一切热爱祖国、爱好和平、反对霸权的力量,消除一切不利于发展的消极因素,瓦解一切阻碍我和平崛起的敌对势力,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统一战线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政治使命。
三、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1、构筑体系、加强宣传,在各民族中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贵财富。为此,要在充分认识中华民族整体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构建有关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观念体系,并大力宣传。要使各民族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都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特别是在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对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各兄弟民族都作出了牺牲和贡献。并不仅仅岳飞、文天祥为民族英雄,少数民族中的将领如左宝贵、马本斋同样也是民族英雄。要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评选“中华英难”活动,用各
民族共同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激励当代、昭示后人,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心聚力促发展
历史证明,民族凝聚力的状况总是和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状况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物质生活状况是决定民族凝聚力状况的基础条件。只有解决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生产力迅速向前发展,人民的生活才能获得提高,社会才有可能实现全面发展,民族成员的自信心、自豪感才有可能激发出来,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根本措施,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统一战线要始终服务这个中心,积极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调研,积极建言献策;要发挥统一战线海内外联系广
泛的优势,帮助开展招商引资、招贤引智活动;组织统一战线成员开展智力支边,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发挥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积极作用,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开展光彩事业,帮助贫困地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依托基层统战组织,支持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贯彻落实党的侨务政策,吸引和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为国服务,从而更好地推动祖国的经济建设。
3、发挥优势、促进合作,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希腊人在2500多年前提出的,并指出民主的基本内核是让人民当家作主。2000多年来,人类在民主进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从根本上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政治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明确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制度。2005年中共中央
颁发了5号文件,明确指出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当前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这是统一战线的纲领性文件,各地统战部门要在具体工作中进一步发挥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与优势,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加强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要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中的作用;进一步拓宽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民主监督的渠道;充分调动和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在关系本地区发展的重大决策过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协商于决策执行过程中,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对民主党派广大成员的教育
引导工作;加大选拔党外干部力度,创新选拔党外干部方式方法,将真正能干事、想干事、会干事的人才凝聚到党的周围;积极探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式和途径,更多地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4、协调矛盾、维护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由于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和巨大的宽容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1)妥善协调好各阶层利益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多样化,利益关系
日趋复杂化。面对这些,统一战线要密切同各阶层群众的联系,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的利益,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使社会各阶层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同时,重视团结新的社会阶层,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帮助他们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守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充满活力、稳定有序的和谐局面。
(2)妥善处理好民族与宗教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证。要把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讲话精神,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提倡各民族相互亲近、相互交流、团结友爱,增加各族群众的兄弟情谊;千方百计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实现各民族的协调发展。认真贯彻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
相适应,把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不断健全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法制环境;积极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
5、着力做好海外统战工作,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最广泛的力量支持
当前摆在中华民族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台湾问题,横阻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就是台独分裂势力和西方敌对反华势力。解决这个问题最正确的政治策略就是坚持爱国统一战线,认真积极主动地做好海外统战工作。当前,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两岸分隔已近六十年,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治体制差异很大。绝大部
分台湾民众既不接受台独,又想保持现有的生活方式、政治权利。他们不希望两岸之间因为台独问题而燃起战火。统一战线应当求大同、存小异,在认真贯彻“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原则和胡锦涛总书记“四个绝不”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岛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时刻分析岛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充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统战策略,团结一切拥护统一、反对分裂的进步势力,争取安于现状、反对战争的中间势力,打击以武拒统、坚持分裂的顽固势力;团结海内外一切华人、华侨和支持中国进行和平统一的国际正义力量,最大程度地争取岛内民心,最大程度地孤立台独分子和暗中支持其搞分裂的西方敌对势力,最大程度地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最广泛的力量支持。
6、大力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是,民族素质的高低,无
疑是最重要、最具潜力也是最为根本性的因素。统一战线应当更好地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奋发向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着力培育国人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着力培育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着力培育国人的道德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推动全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
第五篇:浅谈如何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浅谈如何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程志彪自动化1004班2010001158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既是既往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未来文化建设的方向指针。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灵魂,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生生不息、永续发展;只有将蕴含在人民大众中的创新能力普遍激发,13亿人的文化创造才会使中国文化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是民生的需要,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今日中国,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的同时,文化力量悄然开枝散叶,正在成为更为雄厚扎实的“中国软实力”。正是因为有了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有了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明进步的责任担当,才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才有了振兴中国文化的自觉行动。
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为了增强软实力,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并取得了突出成效。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长期被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所束缚、压抑、扭曲的文化生产力喷薄而出,文化创造激情四射,中国文化的面貌随之焕然一新。10年里,我们基本建成了堪称世界规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主要文化产品——从影视、图书到动漫、游戏——数量规模跃居世界前列。今天的中国,文化站点星罗棋布、农家书屋遍地开花、图书杂志琳琅满目、舞台演出争奇斗妍„„这一切正在展示着一个具有无穷活力的文化中国。
尽管成绩喜人,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方面。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就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核心价值体系是指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体现国家本质、代表人类共同理想与追求的价值观。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作统领,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高我国文化创造力的必然途径。
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做得不错,近年来不断寻找时代榜样,弘扬榜样的力量,“当代雷锋”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抗震救灾的消防战士、台风暴雨中的交警和普通市民、奥运会世博会中的可爱志愿者等等,榜样就是精神,精神的力量无穷,能够激起全社会对真善美的强烈呼唤,能够引发全社会道德力量的蔓延生长。但是,我认为国家应该弘扬理性的正能量,理性认识人性的真
善美。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就要将改革创新作为加快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借鉴世界文明成果。鲁迅先生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文化拥有五千年灿烂历史,但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着眼进行自身的调整和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建设发展、博采众长、交融互汇,主动担当起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使命。增强文化的创造活力,要在延续与传承的基础上,注重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与重塑、本土文化向外来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文化内涵到外延的不断创造与更新,朝着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大步迈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文化体系愈是吸纳多种不同的文化特质,其文化体系就愈丰富愈有生命力。
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发展传承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刻保持紧迫感,而不是在韩国将端午节申报为非物质遗产后,才恍然大悟,悔不该当初。只有政府强化政策,公民积极响应,做大做强特色文化建设指日可待。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要树立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促进传统产业创新的先导产业,更是能够以较低的资源消耗、较少的环境污染来迅速推动新兴产业崛起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和民生产业。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途径,是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和有效载体,反映了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在当今世界,凡是具有强大软实力的国家,无不拥有发达的文化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传播呈现全球化的趋势,文化传播的途径和载体也更加复杂多样,其中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文化传播力的大小,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今年的十八大记者会上,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讲述的一组数字耐人寻味:今年1月至10月底,我国电影票房收入已达132.7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0%。但与此同时,国产影片的份额只有41.4%,比去年同期明显下降,多年来国产影片的市场主导地位受到了动摇。一面是票房连年大幅增长,另一面则是国产影片备受冷落,所占的份额不高,其实这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现如今,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文化产品数量非常多,但是精品的东西很有限,我想这是我们国家文化建设下一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新能力。一个没有文化底蕴,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难以持续发展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们要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质机制以及传播方式的创新,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维护和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减少文化垃圾。另外,我们应该不断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我认为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归根结底是增强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力,积极唤醒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的创造力,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源头活水。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必须建立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的基础上。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和文化作用的认识,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担当,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的珍视,对西方文化、异域文化、人类共同文明的借鉴与包容。
文化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漫长过程,它的繁荣,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投入,另一方面更需要民间的文化自我觉醒,文化与经济建设不同,后者的增长可以通过盖房子搞项目来拉动,但前者,必须植根于国民内心之中,方有不懈的成长空间和动力。特别是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需求愈发地强烈。
对于我们这个发展中大国来说,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文化软实力,也是一个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面向未来,我们需要着力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在既有的文化建设成绩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浅谈如何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程 志 彪
2010001158
自动化1004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