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
2011-2012第二学期工程抗震课程过程考核:课程总结报告
课 程 总 结 报 告
姓 名:学 号:专业班级:成 绩: 张志星
0901012045
09土木 2 班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学习总结
通过一学期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学习,虽然时间很短暂,但还是了解和认识到了,结构抗震设计对房屋建筑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到了抗震设防的目标和思想,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一、了解地震知识和设防思想
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不断升高,从地下20km到700km,温度从大约600°C上升到2000°C。另外,地球内部的压力也不均衡,在地幔上部约为900MPa,地幔中间则达到370000MPa。在这样的热状态和不均衡压力下,地幔内部的物质处于缓慢运动之中,地壳岩层也不停地连续变动,不断产生变形和应力,积聚了大量的能量。当岩层的应变达到其极限应变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断裂和错动,积聚的应变能得到突然释放,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从而形成地震。这从局部地质构造上解释了地震的成因,称为断层学说。地震引起的振动将能量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此即为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在地表传播的面波。体波又包括纵波和横波,面波包括瑞利波和乐夫波。
地震烈度——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既反应地震后果又是地面运动强度的一种度量。表示一次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然而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不一样,随着距离震中的远近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烈度。一般来说,距离震中越近,烈度就越高;距离震中越远,烈度就越低。
抗震设防的思想
抗震设防目标应达到经济与安全间的合理平衡,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遵循“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我国“抗震规范”的三水准设防目标是:第一水准——当遭遇多遇的、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遇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使用功能或其它方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规范要求对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二、抗震概念设计
抗震概念设计就是根据实际的震害和工程经验、科学和试验研究等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做好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和细部构造,避免不利于结构抗震的做法。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涉及勘察、设计、施工等环节,包括场地选择、建筑平立面造型、结构体系的选择、非结构构件的处理以及材料的选用等。2、1场地、地基与基础
在建筑选址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尽量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避开不利和危险地段。主要的考虑方面:断裂带、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孤突地形、非岩质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软弱土、液化土、延性及均匀性等。对山区建筑,场地勘察应有边坡稳定性评价和防治建议,边坡设计应符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的要求。边坡附近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震稳定性设计,建筑基础与土质边坡、强风化岩质边坡的边缘应留有足够的距离。为减少地面运动传给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应选择具有较大平均剪切波速的坚实场地,较薄的场地土覆盖层可以减轻柔性建筑的震害。尽量将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地震的卓越周期错开,避免共振的情况出现。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也不宜部分采用桩基础部分采用天然基础,充分考虑到地基不均匀沉降可能带来的影响。2、2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建筑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并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不应采取严重不规则的建筑。规则性评价需综合考虑几何布局、结构设计以及使用等因素,总的要求是平面布置、质量和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局宜规则、对称,立面变化和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的突变。2、3防震缝的设置要求
1)当不设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的计算模型,分析判明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地震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2)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防震缝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应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断开;
3)当防震缝兼作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防震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结构(含设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增加5m、4m、3m和2m时,宜增加20mm;(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小于上述宽度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不小于上述值的50%。均不可小于100mm;(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较宽者和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三、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结构抗震验算 3、1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
平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最常用的振型分解法。“平动”表示只考虑单向的地震作用且不考虑结构的扭转振型;“反应谱法”表示采用反应谱将动力问题转换为等效的静力问题而不是用时程分析获得各个振型的反应。平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适用于可沿两个主轴分别计算的一般结构,其变形可以是剪切型,也可以是弯剪型和弯曲型。3、2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的底部剪力法 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比较复杂,能否采用简单近似的方法?前面的例题中发现,总的地震作用效应与第一振型的地震剪力分布相近。用第一振型的地震作用效应作为结构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称为底部剪力法。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和假定:适用条件:建筑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假定:位移反应以第一振型为主,为一直线。思路是:首先求出等效单质点体系的总作用力(即底部总剪力),然后再按一定的规则分配到各个质点。最后按静力法计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3、3结构地震反应的时程分析法
为了了解不同结构在不同地震历程中的反应过程,从70年代开始,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开始在理论界作为分析结构地震作用的主导方法。该方法对一条具体的具有某种频谱特点的地震波,根据给定的场地条件、具概念意义的加速度直接求解结构的动力方程。不满足于反应谱法中对延性的总体考虑,根据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建立结构(构件)的非线性恢复力模型,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以期把握结构在地震过程中任一时刻的力和位移的反
应、薄弱部位、甚至各构件的状态和屈服机制。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时程分析方法、结构或构件的非线性性能(各种滞回模型)的研究、振动台试验、拟动力试验、频域分析方法、抗震可靠度和多维多点地震输入等问题。动力时程分析理应能更好地反应结构的地震行为,但由于对结构的非线性性质和地震动特性认识的不足,分析过程中所用的结构或构件的恢复力模型和合理的地震动输入问题等尚需进一步发展,相对复杂的分析过程也限制了这种方法的普及。3、4建筑结构抗震验算
地震作用的方向:规则结构对抗震有利,对分析的结果也易于把握,因此尽可能保证结构的规则性。对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的抗侧力构件承担。对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交角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对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它情况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计算模型: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质量和刚度分布接近对称且楼、屋盖可视为刚性横隔板的结构可采用平面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其它情况应采用空间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除抗震规范特别规定外,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假定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内力和变形分析可采用线性方法。不规则或具有明显薄弱部位的结构应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可采用弹塑性静力或时程分析方法,符合条件时可采用简化方法。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分析时,可采取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应符合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的内容和依据。多遇地震下复杂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分析应采用不少于两个合适的不同力学模型,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所有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过程设计。当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10%时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楼屋盖的刚度对受力影响很大。现浇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楼屋盖等刚性楼屋盖建筑,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宜按抗侧力构件的等效刚度的比例分配;木楼盖、木屋盖等柔性楼屋盖建筑,宜按抗侧力构件从属面积上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普通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等半刚性楼屋盖结构,可取前述两种分配结果的平均值。
四、总结
通过本次抗震设计,使我认识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一门土木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对于我们灾防专业的学生来讲,是必须掌握的,眼下会对以后相关的课程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特别是毕业设计时会有很多的相关知识设计,长远来看,对我们以后的从事工作有很大帮助。而且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地震灾害愈来愈多的出现,对于我们抗震设计将会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课程设计我们进行了
1.地基砂土液化评价;2.判别地基砂土液化等级;3.计算底层抗震墙-框架侧移刚度;4.计算地震作用标准值;5.计算层间地震剪力;6.画出力学分析简图。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设计让我意识到结构抗震设计对房屋建筑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到了抗震设防的目标和思想,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
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抗震设防的思想
抗震设防目标应达到经济与安全间的合理平衡,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遵循“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我国“抗震规范”的三水准设防目标是:第一水准——当遭遇多遇的、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遇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使用功能或其它方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规范要求对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第二篇: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
2011-2012第二学期工程抗震课程过程考核:课程总结报告
课 程 总 结 报 告
姓 名:学 号:专业班级:成 绩: 张志星
0901012045
09土木 2 班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学习总结
通过一学期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学习,虽然时间很短暂,但还是了解和认识到了,结构抗震设计对房屋建筑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到了抗震设防的目标和思想,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一、了解地震知识和设防思想
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不断升高,从地下20km到700km,温度从大约600°C上升到2000°C。另外,地球内部的压力也不均衡,在地幔上部约为900MPa,地幔中间则达到370000MPa。在这样的热状态和不均衡压力下,地幔内部的物质处于缓慢运动之中,地壳岩层也不停地连续变动,不断产生变形和应力,积聚了大量的能量。当岩层的应变达到其极限应变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断裂和错动,积聚的应变能得到突然释放,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从而形成地震。这从局部地质构造上解释了地震的成因,称为断层学说。地震引起的振动将能量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此即为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在地表传播的面波。体波又包括纵波和横波,面波包括瑞利波和乐夫波。
地震烈度——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既反应地震后果又是地面运动强度的一种度量。表示一次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然而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不一样,随着距离震中的远近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烈度。一般来说,距离震中越近,烈度就越高;距离震中越远,烈度就越低。
抗震设防的思想
抗震设防目标应达到经济与安全间的合理平衡,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遵循“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我国“抗震规范”的三水准设防目标是:第一水准——当遭遇多遇的、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遇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使用功能或其它方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规范要求对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二、抗震概念设计
抗震概念设计就是根据实际的震害和工程经验、科学和试验研究等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做好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和细部构造,避免不利于结构抗震的做法。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涉及勘察、设计、施工等环节,包括场地选择、建筑平立面造型、结构体系的选择、非结构构件的处理以及材料的选用等。2、1场地、地基与基础
在建筑选址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尽量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避开不利和危险地段。主要的考虑方面:断裂带、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孤突地形、非岩质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软弱土、液化土、延性及均匀性等。对山区建筑,场地勘察应有边坡稳定性评价和防治建议,边坡设计应符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的要求。边坡附近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震稳定性设计,建筑基础与土质边坡、强风化岩质边坡的边缘应留有足够的距离。为减少地面运动传给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应选择具有较大平均剪切波速的坚实场地,较薄的场地土覆盖层可以减轻柔性建筑的震害。尽量将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地震的卓越周期错开,避免共振的情况出现。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也不宜部分采用桩基础部分采用天然基础,充分考虑到地基不均匀沉降可能带来的影响。2、2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建筑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并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不应采取严重不规则的建筑。规则性评价需综合考虑几何布局、结构设计以及使用等因素,总的要求是平面布置、质量和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局宜规则、对称,立面变化和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的突变。2、3防震缝的设置要求
1)当不设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的计算模型,分析判明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地震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2)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防震缝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应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断开;
3)当防震缝兼作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防震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结构(含设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增加5m、4m、3m和2m时,宜增加20mm;(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小于上述宽度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不小于上述值的50%。均不可小于100mm;(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较宽者和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三、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结构抗震验算 3、1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
平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最常用的振型分解法。“平动”表示只考虑单向的地震作用且不考虑结构的扭转振型;“反应谱法”表示采用反应谱将动力问题转换为等效的静力问题而不是用时程分析获得各个振型的反应。平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适用于可沿两个主轴分别计算的一般结构,其变形可以是剪切型,也可以是弯剪型和弯曲型。3、2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的底部剪力法 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比较复杂,能否采用简单近似的方法?前面的例题中发现,总的地震作用效应与第一振型的地震剪力分布相近。用第一振型的地震作用效应作为结构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称为底部剪力法。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和假定:适用条件:建筑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假定:位移反应以第一振型为主,为一直线。思路是:首先求出等效单质点体系的总作用力(即底部总剪力),然后再按一定的规则分配到各个质点。最后按静力法计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3、3结构地震反应的时程分析法
为了了解不同结构在不同地震历程中的反应过程,从70年代开始,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开始在理论界作为分析结构地震作用的主导方法。该方法对一条具体的具有某种频谱特点的地震波,根据给定的场地条件、具概念意义的加速度直接求解结构的动力方程。不满足于反应谱法中对延性的总体考虑,根据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建立结构(构件)的非线性恢复力模型,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以期把握结构在地震过程中任一时刻的力和位移的反
应、薄弱部位、甚至各构件的状态和屈服机制。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时程分析方法、结构或构件的非线性性能(各种滞回模型)的研究、振动台试验、拟动力试验、频域分析方法、抗震可靠度和多维多点地震输入等问题。动力时程分析理应能更好地反应结构的地震行为,但由于对结构的非线性性质和地震动特性认识的不足,分析过程中所用的结构或构件的恢复力模型和合理的地震动输入问题等尚需进一步发展,相对复杂的分析过程也限制了这种方法的普及。3、4建筑结构抗震验算
地震作用的方向:规则结构对抗震有利,对分析的结果也易于把握,因此尽可能保证结构的规则性。对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的抗侧力构件承担。对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交角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对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它情况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计算模型: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质量和刚度分布接近对称且楼、屋盖可视为刚性横隔板的结构可采用平面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其它情况应采用空间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除抗震规范特别规定外,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假定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内力和变形分析可采用线性方法。不规则或具有明显薄弱部位的结构应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可采用弹塑性静力或时程分析方法,符合条件时可采用简化方法。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分析时,可采取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应符合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的内容和依据。多遇地震下复杂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分析应采用不少于两个合适的不同力学模型,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所有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过程设计。当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10%时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楼屋盖的刚度对受力影响很大。现浇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楼屋盖等刚性楼屋盖建筑,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宜按抗侧力构件的等效刚度的比例分配;木楼盖、木屋盖等柔性楼屋盖建筑,宜按抗侧力构件从属面积上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普通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等半刚性楼屋盖结构,可取前述两种分配结果的平均值。
四、总结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一门土木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对于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讲,是必须掌握的,眼下会对以后相关的课程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特别是毕业设计时会有很多的相关知识设计,长远来看,对我们以后的从事工作有很大帮助。而且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地震灾害愈来愈多的出现,对于我们抗震设计的人员是一大考验,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好这门专业课。在这里,感谢江老师在这一学期里的教导和帮助!
第三篇:工程结构抗震抗震复习提纲
《工程结构抗震》复习提纲
第1章地震基础知识、抗震设防 1.地震波有类型、各有特点。
2.地震常用术语,地震按震源深度分类。3.震级、地震烈度的概念!地震烈度如何分类 4.基本烈度区划与地震动参数区划。
5.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划分、抗震设防标准。6.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依据、抗震设防的目标、两阶段设计方法。
第2章场地、地基和基础
1.场地的概念、建筑物选择场地的原则。2.场地土类型、土层等效剪切波速、覆盖层厚度。3.场地类别划分的依据。
4.地基抗震承载力确定,地基和基础的抗震验算。5.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范围。6.液化的概念,液化产生的震害,影响场地土液化的因素。
7.液化判别方法,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施。第3章地震反应分析和结构抗震验算 1.结构的地震反应概念,结构抗震设计步骤。2.场地条件、震中距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特点。3.动力系数、地震系数、地震影响系数的概念。4.多质点体系的简化计算简图,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求法。
5.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公式和每个参数的含义。6.底部剪力法的适用范围、计算步骤、注意要点。7.结构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荷载效应组合。8.多遇地震作用的结构抗震变形验算目的、方法。9.罕遇地震烈度下弹塑性位移验算目的、范围、方法。
10.薄弱层弹塑性层间位移简化计算方法:楼层屈服强度系数、薄弱层(部位)。
11.薄弱层弹塑性层间变形计算方法。第4章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多道抗震防线;刚度、承载力、延性;结构整体性;非结构构件处理。
第5章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
1.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常见的震害,分析其原因。
2.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适用高度、高宽比、抗震等级、结构布置。
3.框架结构抗震计算:抗震设计步骤。
4.房屋适用高度的概念、限制房屋的高宽比意义。5.钢筋混凝土结构划分抗震等级意义、划分依据。6.截面设计、延性设计原则、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7.框架梁、框架柱的内力调整。8.框架梁、框架柱的截面承载力计算。9.节点核心区钢筋的锚固和搭接要求。
10.轴压比计算、限制钢筋混凝土柱的轴压比意义。11.框架结构要对梁柱端进行箍筋加密作用。第6章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1.震害、震害分析。砌体结构房屋的概念设计。2.限制砌体房屋抗震横墙最大间距目的。3.楼层剪力在各墙体间的分配原则。4.墙体截面抗震承载力的验算方法。5.墙体承载力验算位置选择。
6.各类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计算方法。
7.圈梁、构造柱作用及设置原则。8.楼梯间的构造要求。
9.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设计要点。第7章多、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1.高层钢结构结构体系 2.高层钢结构结构的布置原则
第8章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设计 1.单层厂房结构的主要震害。2.单层厂房结构在平面布置要求。
3.单层厂房在屋盖系统、柱、柱间支撑和围护墙体等的要求。
4.单层厂房横向抗震计算有哪些基本假定、横向抗震计算方法、步骤。
5.单层厂房纵向计算的修正刚度法和拟能量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范围。
6.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构造要点
第四篇:工程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
1构造地震为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面振动。建筑的场地类别,可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
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丙类建筑房屋应根据抗震设防烈
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表征地震动8.抗震分组目的:震级较大震中距较远的地震对长周期柔性结构的破坏,比相同烈度下„„造成的破坏要严重,因为存在“共振效应”。为了反映同样烈度下,不同震级和震中距的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补充和完善烈度区划图的烈度划分,将设计地特性的要素有三,分别为最大加速度、频谱特征 和 强震持时。震划分为三组,以近似反映近、中、远震的影响。
多层砌体房屋楼层地震剪力在同一层各墙体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9.多层砌体房屋中,为什么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楼盖的水平刚度(楼盖类型)和各墙体的侧移刚度及负荷面积。角处?(1)楼梯间横墙间距较小,水平方向刚度相对较大,动力平衡方程与静力平衡方程的主要区别是,动力平衡方程多
惯性力和阻尼力。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第i层受剪实际承载力与第i层弹性抗震剪力的比值)。限
制构件的剪压比,实质是防止梁发生脆性的斜压破坏。框架
结构的侧移曲线为剪切型(抗震墙弯曲型)。框架结构防
震缝的宽度不小于70mm。桥梁结构动力分析方法,一般情况
下桥墩应采用反应谱理论计算,桥台应采用静力法计算。当
判定台址地表以下10米内有液化土层或软土层时,桥台应穿过
液化土层或软土层。建筑结构扭转不规则时,应考虑扭转影响,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层间位移不宜大于楼层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 倍。为了避免发生剪切破坏,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
宜小于4。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
时,对于T1>1.4Tg时,在结构顶部附加ΔFn,其目的是考虑高
振型的影响。
3.现行抗震规范计算地震作用所采用的三种计算方法为:底部剪
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
适用条件:(1)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
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
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2)除上述结构以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规范规
定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6轴压比:柱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
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和。轴压比大小是影响柱破坏形
态和变形性能的重要因素,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随轴压比增加而
减小,为保证延性框架结构的实现,应限制柱的轴压比。配置箍
筋形成约束混凝土后,能提高混凝土强度和延性。在矩形和圆形
截面柱内设置矩形核芯柱,可以提高柱的受压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承担的地震作用亦较大,而楼梯间墙体的横向支承少,受到地震作用时墙体最易破坏(2)房屋端部和转角处,由于刚度较大以及在地震时的扭转作用,地震反应明显增大,受力复杂,应力比较集中;另外房屋端部和转角处所受房屋的整体约束作用相对较弱,楼梯间布置于此,约束更差,抗震能力降低,墙体的破坏更为严重 10.为什么要限制多层砌体房屋抗震横墙间距?(1)横墙间距过大,会使横墙抗震能力减弱,横墙间距应能满足抗震承载力的要求。(2)横墙间距过大,会使纵墙侧向支撑减少,房屋整体性降低(3)横墙间距应能保证楼盖传递水平地震作用所需的刚度要求。11.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实质是什么?如何通过截面抗震验算来实现?(1)使梁端先于柱端产生塑性铰,控制构件破坏的先后顺序,形成合理的破坏机制(2)防止梁、柱端先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以保证塑性铰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在截面抗震验算中,为保证强柱弱梁,对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其中为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为保证强剪弱弯,应使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大于构件弯曲屈服时实际达到的剪力值,对一、、二、三级框架梁,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调整为:对一、、二、三级框架柱,柱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调整为:12.动力系数是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的比值。地震系数是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是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是地震系数与动力系数的乘积
第五篇: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论文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提出原因及必要性
每栋建筑物都是一个空间结构体,在荷载作用下各构件并非是以脱离体系的单一构件独自工作,而是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共同工作,精确计算其作用和受力是相当困难的,在计算地震作用时尤其如此,由于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构件受力状态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人们对地震时结构响应认识的局限性和模糊性、理论计算中的假定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性,注定了在现阶段无论计算工具再如何发展,计算过程再如何严格,其结果也只能是一种比较粗略的估计,甚至有时还根本无法计算。
显然在结构设计中,仅依靠现有理论进行抗震计算往往不能满足结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无法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因此在不确定因素众多,受力状况复杂的结构抗震设计中,抗震概念设计的提出和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涵义
所谓抗震概念设计,一般是指不经过计算,尤其在难以做出精确理性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结构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实验现象和工程经验中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从总体的角度来进行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从而从根本上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
(一)建筑场地的选择
地震造成建筑的破坏,除地震动直接引起结构破坏以外,还有场地条件的原因,诸如:地震引起的地表错动与地裂,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陷、滑坡和土体液化等。因此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建筑场地是减轻建筑物地震灾害的第一道重要工序。
(二)建筑物的平面、立面及竖向剖面的布置建筑物平面和立面的规则性是抗震概念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规则的建筑方案体现在: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基本对称;结构体型简单;抗侧力体系的刚度和承载力上下变化连续、均匀。因为,简单、对称的结构容易估算其在地震时的反应,容易有针对性的采取抗震措施并对其进行细部处理。因此,这就要求建筑专业的设计人员具有一定的抗震知识素养,应该对所设计的建筑的抗震性能有所估计,避免采用抗震性能差的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三)结构体系的确定和结构布置
结构体系的.确定是结构设计中头等重要的大事。结构设计时应通过综合分析使结构体系尽量合理且经济,应优先采用抗震能力强、延性好、耗能能力强、便于施工且具有多道防线的结构体系(如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设置耗能连梁的剪力墙结构等),避免采用抗震能力较低的结构体系(如板柱-剪力墙结构,单跨框架结构等),尤其应避免采用看似“合法”(符合规范)但不合理的结构体系(如当房屋高度接近规范框架结构类适用高度上限时,仍采用框架结构,震害表明,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小,整体性较差,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此情况下应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为宜)。
而在结构布置时,应采用概念清晰、传力途径明确的布置方式,尽量避免造成结构扭转、平面和立面的里出外进、竖向传力杆件的间断与不连续等问题。
(四)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
单一结构体系只有一道抗震防线,一旦破坏就会造成建筑物倒塌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当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地震动卓越周期相近时,建筑物由此而发生的共振,更加速其倒塌进程。而如果建筑物采用的是多重抗侧力体系时,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在当第一道抗侧力防线因共振而破坏,第二道防线接替工作,建筑物自振周期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与地震动卓越周期错开,使建筑物的共振现象得以缓解,避免再度严重破坏。在双重结构体系中一般应优先选择不负担或少负担重力荷载的竖向支撑或填充墙,或轴压比值较小的抗震墙、实墙筒体等构件作为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如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框架-填充墙结构中的填充墙,单层厂房纵向体系中的柱间支撑,均可作为各自体系中的第一道抗震防线。如因条件限制,只能采用单一的框架体系,则框架就成为整个体系中唯一的抗侧力构件,此时应采用“强柱弱梁”型的延性框架。
在地震作用下,框架梁成为第一道抗震防线,框架柱为第二道抗震防线,用框架梁的变形去消耗地震能量,使框架梁的屈服先于框架柱的屈服,从而保护了框架柱的相对完整,最终达到“大震不倒”的要求。
(五)结构抗震设计关键点的把握
在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中,还应注重对结构体系中的关键部位(如薄弱层,加强层等)、关键部位中的关键构件(如加强层的重要竖向构件、转换层的水平转换构件等)、关键构件中的关键节点(如梁柱节点,柱根部位等)几个关键点的把握,从而实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强柱根弱杆件”的设计理念。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不是拒绝进行复杂结构设计,而是要求在处理复杂结构设计时明确:什么是结构设计的最佳选择?采用不合理的结构方案或结构布置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需要采取哪些补救或加强措施,并对这些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保证结构性能目标的实现,确保房屋安全。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不是指手画脚的空洞说教,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实实在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