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课 我的劳动感受
第七课 我的劳动感受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再现,唤起学生已有的劳动的体验,感受到劳动的苦与乐。
2.指导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真切体验劳动的过程。
3.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第1课时
一、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录像(拍摄一段学生在学校用完中餐后的劳动场面)图片、文字及录音(体验日记)
歌曲:《劳动最光荣》
温馨提示:劳动小提示
2.采访用具:话筒、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
校内各工作岗位名称的展示派
二、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再现生活情境,感受劳动的苦与乐。
1.情境再现,导入课题。
(1)同学们,《品德与社会》课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哪里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出示:情境再现录像(播放学生自己在教室吃完午餐后劳动的一段录像)(2)交流:这段录像中的小朋友,你们认识吗?他们正在干什么?
(3)小结:同学们每天吃完午餐后,都会这样来打扫教室的。瞧,大家有的抹桌子,有的扫教室,有的洗拖把拖地,还有的清理水池、擦瓷砖……那你们在做这些事情时感受如何呢?
(4)揭示课题:我的劳动感受
2.现场采访,唤起劳动感受。
(1)让我们先来采访一下,刚刚录像中出现的一些小朋友吧!
(2)采访生1:老师发现你洗拖把和别的同学不一样,你还用自己的小手用力地在水池里搓洗呢!你不嫌拖把脏啊?
洗完后,你也吃力地挤了挤,你为什么这样做呢?
像你这样洗一次拖把,你感觉如何?
看见被你洗得干干净净的拖把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采访生2:你在擦瓷砖时,老师发现有一块地方你用了特别长的时间,一会儿用嘴巴哈气,一会儿用手指甲划,是怎么回事啊?
那你的小指甲还疼吗?
擦完瓷砖后,你又有何感受啊?
(3)过渡:这两位同学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劳动,真真切切的感受和体验了劳动的过程。其实我们同学个个都很能干,回忆一下,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怎样的劳动感受?我们先来听听江都实验小学四(6)班陈葛必鑫的劳动感受吧!
(4)出示:陈葛必鑫劳动时的画面与体验日记。
播放:录音(陈葛必鑫的体验日记)
(5)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劳动感受与同桌交流交流。
3.小结:从同学们真实地感受中,我们清楚地认识了:劳动的过程是艰辛的,然而劳动的结果却是让人感到快乐的。让我们一边沉浸在劳动时多元的滋味里,一边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
设计思路: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是不存在的。即: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是无源之水,是空洞说教,不能深入人心。所以在课堂伊始,就源于学生身边周围的事情,来调动学生自主愉悦的情绪和兴趣。在“情境再现”环节中,通过自班学生日常劳动的一个场面,唤起学生对劳动的回忆,再通过现场采访身边的小劳动者,一步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使体验、感悟这种心智活动落实在实处。
(二)访一访,了解学校岗位,设计劳动的体验方案。
1.我们的学校是一个温暖的家庭,为了我们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学校有许多人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者。你知道学校里还有哪些岗位?
2.交流:校长、教导主任、门卫、校医、图书管理员……
3.你最想了解哪个岗位?想知道他们在这些岗位上是如何工作的吗?他们在工作时又有何感受呢?让我们一起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吧!
4.现场分组,实地采访。
(1)出示校内各岗位名称的展牌,指导学生有选择性的自主分好采访小组。
(2)引导组内学生进行任务分配。
小组长:负责全组工作。
小记者:负责拟定采访提纲。
记录员:负责记录采访过程。
摄影员:负责拍摄采访照片或者采访录像。
录音员:负责录音。
计时员:负责控制采访时间。(5-8分钟)……
(3)各小组在学校内实地进行采访。
5.采用多种形式,交流采访结果。
(1)口头汇报式
(2)实况转播式
(3)照片介绍式
(4)录音回放式
……
6.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他们说一些什么呢?
7.过渡:我们的学校只是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在社会大家庭里,还有更多更多的工作岗位呢!你知道哪些?
(1)交流。
(2)想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吗?
出示:劳动小提示。
(3)设计自己的劳动体验方案。
设计思路:活动设计要符合儿童的需要,在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世界中尤为强烈。在设计“现场分组,实地采访”的环节中,正是保护、满足了孩子们的精神需求,个个有“工作”,人人有“任务”,把他们置身于智者、强者之中,容易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引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从而让他们更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本环节是从校内的岗位认识拓展到社会中各行各业的认识与了解,对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不分贵贱有强烈的热爱之情。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回味了以往参与力所能及劳动时的感受,认识了许多的岗位,和他们进行了“零距离”的交谈,让我们更真切地体验到劳动的过程。从心底里感谢他们。
设计思路:简短的语言,又一次把学生带入劳动情景,带入采访现场,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与尊重。
(四)实践作业:
利用一周的时间,把想亲自做的工作好好实践一番,把当时的感受随时记录下来,下周交流。设计思路:鼓励学生亲自实践,亲自体验,从而真切感受到劳动的过程是辛苦的,但结果却是快乐的。
第2课时
一、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使用智能清洁机时的卡通动画场面。(配有使用说明的录音)
2.劳动展示会的用具:学生体验的各种劳动岗位名称。
医生护理小组:医生护士的服装、医药箱、听诊器、纱布、绷带、夹板…… 插花艺术小组:花篮、花泥、各种鲜花
裁缝模特小组:各种纸张(报纸、卡纸、彩色皱纹纸、包装纸……)剪刀、胶带、模特表演音乐…… 美味烹饪小组:一周实践学习的音像资料、各种水果、沙拉酱、蔬菜…… 美味糕点小组:蛋糕托盘、奶油、蛋糕…… ……
二、教学过程
(一)露一手,展示劳动成果,交流分享劳动的滋味。
1.谈话导入:
(1)因为劳动,我们的祖先从猿进化为人;因为劳动,我们丰衣足食;因为劳动,我们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劳动最光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的劳动感受》。
(2)上周,我们利用课余时间体验了各种各样的劳动岗位,一定学到了许多本领了吧!谁来说一说,你体验了什么岗位?学会了什么?
2.交流。
3.露一手,展示劳动成果。
(1)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有的同学向医生、护士请教,学会了包扎;有的同学跟蛋糕师傅学徒,会做蛋糕啦;有的同学向花店老板求教,学会了插花艺术;还有的跟饭店厨师学习,会做一手可口的饭菜啦;还有的同学和裁缝学徒,会裁剪衣服了……一周不见,咱们班同学都成小能人了啊!你们真不简单啊!
(2)想不想展示一下你们的劳动成果啊?就让我们都来露一手吧!
(3)现场分组,分工合作。
出示:学生体验的各种劳动岗位名称。
医生护理小组:
插花艺术小组:
裁缝模特小组:
美味烹饪小组:
美味糕点小组:
……
(4)宣布展示成果的要求。
劳动可以是现场展示,也可以用拍摄的照片、音像资料。
展示的同时还要说明自己在这次劳动中的感受。
(5)分组展示劳动过程,分享劳动的滋味,进一步感受劳动的伟大。
医生护理小组:以表演小品的形式展示。
插花艺术小组:当场献艺,用美丽的花篮来装点教室。
裁缝模特小组:以报纸、卡纸、彩色皱纹纸等纸张为原材料,当场裁剪,做成款式多样的服装,以模特表演的形式展示。
美味烹饪小组:用音像资料先展示组员各自跟大厨学艺的过程,再现场制作水果沙拉、水果拼盘等美味,请同学品尝。
美味糕点小组:做蛋糕,请同学品尝。
…… 4.同学们精彩的展示,让老师不得不为你们竖起大拇指!
(1)老师想请你们每一组选派一位代表谈谈自己的劳动感受好吗?(生纷纷举手)
(2)交流各自的劳动感受。
(3)同学们刚才都谈了自己的劳动感受,看到你们的成长和进步老师感到非常欣慰。
设计思路:感受劳动过程,体验劳动滋味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创设了一定的劳动场面,让学生放开思想,放开手脚去尝试“零距离”地有意识的参加劳动,没有上成理性的讲道理的品德课。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体验到劳动的苦与乐,从而更加热爱劳动。
(二)想一想,献出金点子,设计劳动小发明小创造。
1.劳动的过程是艰辛的,能不能开动你的小脑筋,想出金点子,让劳动变得更轻松吗?
(1)出示图片:智能清洁机。
从图片上看,小朋友设计的智能清洁机给我们的劳动提供了哪些方便?
(2)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有很多发明创造减轻了我们的劳动工作量了。你知道哪些?
(3)组内讨论交流。
(4)是呀,劳动不仅要讲究卫生,还要学会不断创新呢!在劳动中,你有没有项出让劳动更轻松的金点子呢?画出自己的创意图,最好加上文字说明。
2.学生创造交流,共同评出“金点子”创意。
设计思路:在展示体验的基础上思考,为减轻劳动工作量我们能做些什么,即由感性的体验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畅想未来的劳动场景,激发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创新意识,培养孩子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全课总结,升华主题。
此环节以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全文为主。
一、说教材分析
《我的劳动感受》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的生长与他人”的第一课。这一组教材的专题是“我的家乡(社区)”,直接体现的是“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结果。” 由于过去对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教育只是停留在道德认知的层面上,同学对劳动意义的认识肤浅,感受匮乏。本课通过身体力行的不同劳动,重在让同学“零距离”接触,真切体验和感受劳动过程。进而同学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新课程规范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同学的学习实际水平,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同学在校参与劳动,感受、体验劳动的过程,激发同学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2、让同学了解学校内的各个工作岗位,培养同学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理解;
3、让同学在劳动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受、体验劳动过程的情感,让同学“零距离”、有意识地参与劳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准备:
1、提前一周,要求每位同学参与一项劳动,可以涉和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劳动。
2、让同学写一篇劳动体验日记。
二、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的优秀教案思路应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因此,在本堂课的优秀教案中,我以同学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同学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和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沛体现同学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同学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劳动的“苦”与“乐”,使同学形成新的劳动价值观,逐渐协助同学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同学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激起同学的兴趣;在学法上,让其主动参与劳动,自身去感受劳动的苦与乐,体验劳动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倡议教师应是同学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优秀教案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播放歌曲《劳动最幸福》,同学欣赏,谈话导入。
1、你觉得歌中小蜜蜂、小喜鹊劳动时心情怎样?(随即板书:幸福、快乐)。
2、是呀,劳动有收获让小蜜蜂、小喜鹊发生了幸福、快乐的感受,那么我们每个同学劳动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3、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我的劳动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播放的动画歌曲有趣、生动,一下子激发并唤起同学对劳动的兴趣和过去曾经的劳动过程和体验,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谈劳动,重感受。
1、出示课余时间在小朋友们劳动时拍的照片,让同学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我们班谁的身影,他在干什么?心情怎么样?
2、找几个在照片上劳动的小朋友询问:你当时劳动的心情怎么样?你觉得累吗?经过你们的劳动,学校变得干净了,你高兴吗?
3、平时你还参与过哪些劳动,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受?赶快拿出你的劳动体验日记和朋友们交流交流。
4、课件出示一则劳动体验日记,同学欣赏。
5、师小结:是呀,这就是我们的劳动感受,累,并且高兴,累,但很幸福。是吗?(随机板书:累,并幸福着)。
(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应该着重引导同学讲出劳动时的感觉和劳动后最终的感受。累,并幸福着。正是因为劳动这种独特的感受,才干鼓舞小朋友为着最终“幸福”的感觉而克服劳动过程中的种种不良情绪和感受,体现了教育的有效性。)
(三)现场采访,了解他人的劳动。
1、同学们,你们劳动的感受是“累,但幸福”,我们学校也有很多的劳动岗位,很多的劳动者,你们想了解他们的劳动感受吗?想,就请把你的问题准备好。同时课件出示:采访问题提示。(同学主要讨论采访时该怎样提问,教师指导同学在采访时要注意礼貌,并协助同学归纳采访问题。)
2、请出学校管理学校电路、多媒体的教师—孙瑞炎老师,让同学们做现场采访。采访后,说一说自身的感受!
3、老师对采访的情况作了总结:是呀,孙老师的感受也和我们一样,虽然很忙、很累,但看到你们在一天天地健康生长、慢慢幼稚,他还是感到了一种幸福!
(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课程资源在老师与同学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互动、传送和升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学发生经历,感受经验,形成新知。在这个环节中,小朋友们通过现场采访孙老师的劳动感受,不但深化了自身的劳动感受,也从另一个侧面使小朋友们有机会走近老师,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实现了师生互动。)
(四)现场劳动,体验真实。
1、刚才,我们听了班上同学的劳动感受,也现场采访了老师的劳动感受。既然劳动能让我们快乐、幸福,那么我们就在课堂上尝试一下吧!
2、分工合作,布置劳动任务:第一组:叠衣服;第二组:缝纽扣;第三组:剥花生;第四组:整理教室。(课件出示课本P42页“劳动须知”)
3、同学进行劳动。
4、刚才的劳动,你遇到困难了吗?你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同学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我预设同学可能会说:①原先我觉得“穿针线”是很简单的工作,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呢!②叠衣服时需要耐心才干叠好。③我在剥花生时,发现有些壳特别硬,我怎么也剥不开,后来我就用东西把它砸开了。④拖地板真累,现在我知道妈妈平时干家务很辛苦。)
5、展示劳动效果:整齐的衣服、缝好的衣服、一盘花生仁、干净整洁的教室。当你看到这些后,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
6、劳动让你有什么收获呢?(课件出示:课本P45页“劳动的收获”)让同学说一说。
7、师小结:同学们在劳动中学会了方法,开动了脑筋,培养了能力,所以劳动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给我们发明出幸福的生活,劳动最光荣。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会从劳动中得到更多的快乐,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板书:忙,但有乐趣!)(新课程强调,同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实践性的发展不只是一种依靠道德知识灌输的单向传送过程,而是依靠同学在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经历、体验、建构的高效率的品德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以同学个体的亲身经历、主题体验为前提的,离开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同学德育的自立建构,提高品德课堂效率就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激活同学主体,通过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的创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自主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发明性,引发和深化同学的感受和体验。本课堂我以“劳动感受”为主线贯穿课堂,通过“谈自身的劳动感受”、“访问他人的劳动感受”、“当堂劳动体验感受”这些亲身经历或互动体验活动,实现了同学的主题道德教育与构建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累,并幸福着!
我的劳动感受: 幸福 快乐 忙,但有乐趣!
(本堂课我引导同学从自身的劳动经历动身,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劳动的“苦”与“乐”,获得了对劳动的真实感受,从中得出了劳动的最终感受:累,并幸福着!忙,但有乐趣!为此,我设计了以上板书,让同学真切地体会到劳动的感受。)
第二篇: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一.课程标准的依据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二、本课内容结构
注意:“▲”为知识点,“★”为理解 “ ●”为运用 “※”为落脚点或结论
第一框 走近法律
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本目从学生身边熟悉的规则引入,分析了法律的特征,重在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法律的含义:
★结合实际情况,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我国法律的本质: ▲法律的三个特征:
★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具体内容见《掌控中考》P6)
※ 主要是树立这样的信念──按规矩办事,尊重规则;对于法律的特征,多采用典型材料说明,要求分析说明。
第二目“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具有规范和保护的作用。(具体内容见《掌控中考》P6)▲ 法律的规范作用:
▲ 法律的保护作用:
★ 为什么生活离不开法律?(※要充分思考,从多角度回答问题,感悟到法律不仅对我们有约束作用,更对我们有保护作用,法律是我们的守护神,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的有利武器。)
第二框 法不可违
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具体内容见《掌控中考》P6)
▲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行为的类别: ★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
●如何认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搜集身边案例,例举违法行为。※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要知道,A、有了违法行为,就要承担法律责任,接受法律制裁。(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如赔偿损失、返还财产、支付违约金等。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处罚如罚款、行政拘留等,以及行政处分如警告、记过、降职、撤职、留用察看、开除公职等。对于违反刑法的犯罪行为来说,则要求承担刑罚处罚的法律后果。)
B、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维护人们额合法权益。
C、明确是否犯法关键要看是否触犯了法律;要落实在行动上,真正能够自觉守法。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
▲ 犯罪的含义: ▲ 犯罪的特征: ▲ 刑罚:
▲我国刑罚的种类: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
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具体内容见《掌控中考》P6)
▲不良诱惑及其危害: ▲抵制不良诱惑的具体方法
●认识自己身边有哪些不良行为,明确其危害,寻找矫治这些行为的方法,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认识到犯罪不仅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也给自己的家庭、给自己带来灾难。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青少年应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已满16周岁的人对所有的犯罪都要承担刑事责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 ●怎样预防犯罪?
※此部分内容是重点内容,要利用发生在身边的类似事例来进行分析、充分思考,自己归纳,真正认清犯罪的危害,特别是对犯罪者本人的危害应有深刻的认识;要真正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保护遵循的原则,即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一、课标的具体要求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学法用法”:“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二、本课内容结构
第一框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第一目“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国家制定专门的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是必要的。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具体内容见《掌控中考》P6-7)
▲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 ▲国家制定的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 其一,关于家庭保护。
▲ 了家庭保护的含义:(也就是家庭保护的基本要求)。
▲ 家庭保护的作用:(来自家庭方面的侵害主要有;家庭虐待未成年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动辄打骂,随意体罚,迫使应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等。)
※、认识到家长只顾自己一时的快乐,不对孩子尽保护的职责,这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学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后盾。离家出走对家人和自己都会造成伤害。
其二,关于学校保护。▲ 学校保护的含义: ▲ 学校保护的内容: ▲ 学校对学生进行保护的重要作用。
第二目“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具体内容见《掌控中考》P6-7)
其一,社会保护
认识社会保护的必要性。未成年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而社会环境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它们都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和生理都未成熟,如果缺少社会保护,就难以避免未成年人在社会环境中受到损害或伤害,就难以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社会保护的含义: ▲社会保护的内容: ●拓展延伸如:“未成年人为什么不宜涉足营业性舞厅?”“淫秽、暴力、凶杀、恐怖书刊、音像制品对未成年人有什么危害?” 其二,关于司法保护
▲、“司法机关”是指哪些部门。广义上的司法机关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司法保护的含义: ▲司法保护的内容:
第二框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未成年人对依法维权认识和行为方面的偏差有:涉世不深,缺少社会经验,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经常要么忍气吞声,要么私自报复。本课向学生介绍了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途径和方法,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保证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一目“求助有路”。
★未成年人为什么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具体内容见《掌控中考》P7)★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与途径有哪些?(具体内容见《掌控中考》P7)
(注: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服务和帮助机构)
第二目:“敢打官司”(打官司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这种维权方式是在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使用的。)
▲诉讼的三种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具体内容见教材
P108)
第三目:“善于斗争”。
★面对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具体内容见《掌控中考》P7)※ 要增强维权意识,否则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也是对违法犯罪分子的纵容,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行之有效的智斗方法:如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等。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狡猾的,青少年与其作斗争时,要讲究智斗,力求在免受伤亡的前提下,巧妙地或者借助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善于斗争对学生来讲是最为重要的。
※、虽然青少年作为弱势群体需要得到保护,但是只有青少年自己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依法律己、依法做事,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成长,同时又能捍卫法律尊严、维护社会稳定。要认识到,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青少年的责任。同时,还要认识到,要树立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的维权意识。
※ 要知道,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一定要想办法求助可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找到维护权益的有效途径;要有发散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第三篇: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班级姓名
一、填空(每空1分,共23分)1.我国法律作为和,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2.犯罪是指具有、的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3.违法行为分为三种:①违法行为,指违反6.人们把法律称之为“国法”,因为它是()。的行为;②违法行为,指违法的行为;③A.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B.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违法行为,指违反的行为。C.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
4.刑罚,又叫、,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的约束力 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办法。7.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
5.选择下列项目填表。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①国家立法机关制定②在校学生③舆论、C.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习惯和信念 的约束力
④自然形成⑤教育、行政的力量⑥全国适8.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是()。用A.制定或认可B.制定或实施
⑦教育行政机关制定⑧普遍适用⑨国家强C.广义或狭义D.习惯与执行 制力 9.法律体现的是()。
A.少数人的意志B.剥削阶级的意志C.统治阶级的意志D.广大人民的意志
4分,共12分)
10.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是()。A.道德谴责的行为不一定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B.二者都是人们的行为规则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C.二者的实现方式不同D.二者的调整范围不同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道德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B.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意志
C.无论国家制定法律,还是国家认可法律,一般都以文字的形式出现
D.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自觉守法12.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则,是()。
A.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B.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C.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中D.主要靠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信念予以维护的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3.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主要有哪两种?它们有什么区别?
14.法律作为一种特别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规章等规则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15.有人说,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必须遵守的唯一准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6.“违法及犯罪,犯罪及违法。”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7.简要回答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五、材料分析题(18、19题各7分,20题9分,共23分)
18.中学生马强做事我行我素,不守规则,他的口头禅是“自由万岁”。在马路上,他横冲直撞,还闯了红灯,被警察严肃地批评了一顿。自习课上他高声谈笑,引起了同学们的不满和指责。篮球场上,他屡屡犯规,被裁判罚下了场。他遗憾地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真正的自由。”
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对马强的言行加以评析。
六、探究创新题(10分)21.探究以下情景,思考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19.私营企业主李某欠个体户王某的货款,久拖不还。为此王某将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其行为受到了什么处罚? 李某告到法院。法院依法判决李某归还王某的3万元货款,但李某在判情景1: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工作人员多次决生效后拒不归还,于是王某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在李某阻挠执行的情劝阻无效,只好请来民警将其带走。公安机关给予三人警告的处罚。况下,法院依法对李某实行司法拘留,并查封了李某的小轿车。慑于法情景2:朱某在工厂浴室捡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两天后归还,律的威严,李某归还了王某的货款。后又称手表丢失,拒不归还。苏某起诉后,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否结合上述案例,说明国家强制力的作用。则赔偿损失350元。
情景3:中学生赵某手持三棱刮刀,抢夺9名小学生财物,得赃款 400多元。法院判定赵某犯有抢劫罪,判处了赵某有期徒刑。①按照你的理解,将下列选项分别填入表格。A.行政法B.民法C.刑法D.行政制 裁E.民事责任F.刑事处罚G.行政违法H.民事违20.某甲和某乙为争夺公园中的座位而争执起来,甲动手打了乙。法情况一:甲只是推了乙一把,乙摔倒在地,并未受伤。情况二:甲打了乙两个耳光,致使乙面部红肿,口角流血。情况三:甲把乙打成重残,丧失了劳动能力。
质?应受到处罚吗?如果应受到处罚的话,甲应受到何种处罚?
第四篇:我的劳动感受 活动方案
我的劳动感受
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学习一些基本的劳动方法,能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工作。
行为与习惯:通过活动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平时乐于进行各种劳动。
情感与态度:通过看录像、体验交流、小采访等活动感爱劳动的好处,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乐于参加各种劳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小组交流、访问等活动形式,使学生了解劳动的快乐,并寻求更好的劳动方法。
活动准备:
1.安排学生参加家庭、学校、社区的劳动。2.学生写体验日记
活动过程:
活动一 我的劳动感受
1.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能来给你们上课老师学得特别开心,所以想送一份礼物给大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看礼物。(出示幻灯一:小朋友们在劳动的组图)
3.谈感受
老师的这份礼物看来大家都很喜欢,那谁愿意来说说刚才你都看见我们班的哪些小朋友了?你觉得他们当时心情怎么样?为什么?
你平时有没有参加过这些劳动,你当时心理是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平时你还参加过哪些劳动?你是怎么做的?
征集感受
附件:表格
第五篇: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测试题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测试题
一、填空(每空2分,共24分)
1.我国法律作为的体现,通过规定和,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2.犯罪是指具有、并依法应受的行为。
3.违法行为分为三种:①违法行为,指违反的行为;②违法行为,指违法的行为;③违法行为,指违反的行为。
4.刑罚,又叫、,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
行惩罚的一种强制办法。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这部法律在维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同时,侧重于维护处于弱势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双方力量与利益的平衡,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这部法律的实施是由_____来保证实现的。
A.普法宣传B.道德约束
C.国家强制力D.自觉遵守
2.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有()
A.未成年人与法律没有什么密切联系
B.只要不违法犯罪,就不用与法律打交道
C.只要自己奉公守法,就与法律没有关系
D.生活中处处有法律,公民生活离不开法律
3.海南中院以受贿罪判处海南文昌原市委书记谢明中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其个人全部财产;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对财产予以追缴;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中附加刑有()
A.死刑B.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C.没收个人全部财产D.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4.人们把法律称之为“国法”,因为它是()。
A.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B.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C.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5.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6.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是()。
A.制定或认可B.制定或实施
C.广义或狭义D.习惯与执行
7.法律体现的是()。
A.少数人的意志B.剥削阶级的意志
C.统治阶级的意志D.广大人民的意志
8.高中生王某曾因偷同学的小额钱物被学校处分,但他仍然执迷不悟,不思
悔改,最终因持刀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这一案例说明()
A.有不良行为若不加以改正,有可能走向违法犯罪
B.王某持刀抢劫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C.一般违法行为必然发展为犯罪
D.王某偷同学的小额钱物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三、简答题(9.题10分10.11题各11分,12题20分,共52分)
9.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主要有哪两种?它们有什么区别?
10.法律作为一种特别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规章等规则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11.简要回答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2.中学生马强做事我行我素,不守规则,他的口头禅是“自由万岁”。在马路上,他横冲直撞,还闯了红灯,被警察严肃地批评了一顿。自习课上他高声谈笑,引起了同学们的不满和指责。篮球场上,他屡屡犯规,被裁判罚下了场。他遗憾地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真正的自由。”
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对马强的言行加以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