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及效果分析
摘要: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不只是简单的翻译技巧转换和运用,它还涉及到学生语言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的完善、教材的选择和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等诸多因素。基于国内外有关翻译教学的研究理论,结合翻译课程的教学实践,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为突破口,推动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翻译能力;翻译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与外界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个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翻译工作变得不可或缺[1]。因此,在大学的翻译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外语教师在翻译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而作了不少的尝试和努力,如李瑞林等(2002)、肖珑(2002)、许钧(2000)、魏令查(2001)等。作者将根据我院外语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论述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为突破口,推动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建构全面培养学生的英汉语言能力素质及其应用能力的模式,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二、理论依据的提出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2]。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备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为我们明确了培养目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对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水平的要求,“初步了解翻译基础理论和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并掌握常用的翻译技巧,能将中等难度的英语篇章或段落译成汉语。译文忠实原文,语言通顺。”[3]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学体制的转型,教学内容和形式都必须随之变化[4]。然而在翻译教学中普遍存在四大不足:(1)学生翻译能力欠缺;(2)翻译教材陈旧、内容单调、译论薄弱以及对语篇缺乏重视;(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千篇一律;(4)考试手段总是采取同一种方式———期末闭卷。
三、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四大举措
(一)培养翻译能力在翻译课程教学中,第一,我们从课程设置上入手。在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中,我们增开了《高等语文》、《中国文化》、《中西文化对比》、《英美概况》、《英语国家国情》、《英语国家国情与文化》以及《英美文学选读》等有关训练和提高学生英汉语言综合素质能力的课程。第二,培养学生自身知识修养。(1)向学生推荐英汉文学阅读书目和有实用价值的翻译参考书目。(2)我们规定学生在大一至大二期间至少阅读四本英文原版小说和我国文学名著。(3)阅读译著、译文。我们向学生推荐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版本的译著和译文,要求他们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比较,并写下心得体会便于课堂上交流。第三,举行翻译能力测试和竞赛。我们通过对试点班的一系列有目的的语言运用能力训练后,在大三进行了两次翻译能力测试。在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之前有一个说明,三次翻译能力测试的难度不一,第一次测试为英语一般水平的能力测试,第二次试题的难度相当于英语专业四级水平,第三次试题的难度相当于英语专业八级水平。能力测试结果分析只是在这4个实验班的3次测试结果中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从实验班01级
2、班翻译能力测试结果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看,第二次测试结果的分数质量一般和良好明显高于第一次测试的分数质量4,良好中高出将近43个百分点,优秀中也高出近5个百分点。第三次测试的分数质量低于第二次的分数质量属于正常情况,也是意料之中的。从实验班02级1、2班翻译能力测试结果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看,第二次测试结果的分数质量良好只高于第一次测试结果的分数质量良好9个百分点,但令人可喜的是,第三次测试结果的分数质量一般和良好明显高于第二次测试结果的分数质量,一般成绩中(60-74分)高出40个百分点,良好(75–84分)也高出近11个百分点。我们还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的5月下旬举行了“韶关学院外语系翻译竞赛”活动。从翻译竞赛结果的数据统计的分析情况来看,01级参赛学生中一般成绩占46.4%,良好成绩占26.8%。02级参赛学生中一般成绩占46%,与01级的相比较,几乎持平;02级参赛学生中良好成绩的占44.5%,比01级的高出将近18个百分点。而在差的成绩之间相比较,02级明显比01级的要少了近10个百分点。我们在测试和竞赛后采用了分析的做法,使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一改他们以前那种测试、竞赛后不管不顾的习惯。
(二)加大教材建设力度翻译教材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20世纪40年代以来编写的翻译教材分为三种不同理论流派的教材:词法、句法流派、功能流派和当代译论流派[5]。有的教材的结构编排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架构,以符号学理论或社会学理论为基础(柯平,1993;陈宏,1996),或以译论专题为教学单位(范仲英,1994)。我们教材编写组的三位老师,在结合长期担任翻译课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讲义的编写和使用,最终完善和编著了《新编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于2007年7月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并在全国发行。这本教材在韶关学院外语学院(普教和成教学生中)已连续使用了两届,反映良好。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我们采取了课内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1)我们采用了口头讨论→笔头练习→教师讲评→自己修改的教学方法,效果很好,很受学生欢迎。(2)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不同时代的译作、佳作赏析,使学生从对译作的评析中提高翻译能力。课堂外,组织一系列翻译实践活动。例如,学生陆卓玲、冯燕婷、陈燕颖等约100多人次分别为企事业单位、社会人士以及历届亚太国际汽车拉力赛翻译了不少资料,内容涉及到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这种做法一直延用至今。
(四)改革考试方法和手段对于考试我们采取的是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课外段落翻译和期末集中考试,它们的成绩作为期末考试成绩。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在课内外答题中能熟练地运用所学过的各种翻译技巧,融会贯通,充分展示他们的翻译水平和潜力。学生为企事业单位、社会人士等翻译的资料可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分。这种方法正在推广应用。
四、改革的实践效果
(一)完善和充实了翻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实施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翻译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趋于完善。我们从过去的纯课堂理论、技巧教学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转换到课堂上的教学,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实践为主,理论为辅。整个课堂教学贯穿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先做练习→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做扩展练习→教师讲评→学生自己用红笔修改作业和比较译文→教师检查并判分。这种方法反映良好,教学效果显著。
(二)提高了教师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实施翻译课程教学改革,教师的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形成了一种教学促科研,科研促教学的良性循环。课题组成员(共10人)在全国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其中核心刊物5篇。参加国内有关学术研讨会,叶碧霞老师的论文“从多元视野看英语专业的科技翻译教学”在2007年第十二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大会上宣读并荣获一等奖。此外,课题组成员还积极参与其他课题的研究,参与省级课题有2人(其中1人获三等奖,1人已结题)。主持校级课题4人(其中3人分别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参与校级课题10人次(其中9人次的参与都获一等奖)。
(三)提高了学生的翻译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第一,增强了学生提高翻译能力的意识。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英文原版书籍、中外名著、对佳作的赏识和译作的比较,提高了他们自身英汉语言知识的修养[6]。使他们意识到提高翻译能力是多方位的,而不是单一的技巧转换。第二,提高了学生的翻译水平。通过实施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四大举措,从2006年以来,我们学生在全国英语专业8级考试中,汉英翻译和英汉翻译的平均分每年呈上升趋势:2006年为9.43,2007年10.77,2008年11.53。学生的整体翻译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第三,促进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有规律的训练、英汉语言素质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培养,以及课内外的翻译实践活动,提高了他们的翻译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2004年以来,学生积极参加在韶关举行的每一届亚太汽车拉力赛的翻译工作(口译和笔译)和韶关国际龙舟赛的翻译工作,并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个人翻译资料,译文达50,000多字。其中为韶关液压机厂翻译的德国产600型可编程计算器说明书,中文译文达10,000多字。通过对毕业证书、结婚许可证、病人病情证明书、银行存款证明的翻译,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特殊格式应用文体的翻译技巧和一些格式性语言。其中陆卓玲、陈云伟、曾恺等学生翻译的“德国600型可变程计算机说明书”获韶关学院2004年度科技学术活动优秀科技成果奖。受到了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四)促进了翻译课程的完善有了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巨大推动力,我们在翻译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2006年的韶关学院课程等级评估中,《翻译》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2008年“翻译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荣获韶关学院第六届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五、教学改革的积极效应
(一)符合当今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英汉语言素质能力及其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7]。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学生英汉语言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8],因为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多方位的,所以,我们的研究课题完全符合当今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二)形成了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的的良性循环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如果自己没有教研能力,也就无法培养学生。这就从客观上促进了教师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而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又可以反作用于学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种教学促科研、科研促教学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从教学内容来看,我们十分注意渗透本学科前沿的信息,具有先进性。从教学方法来看,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会学生怎样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符合当今教改方向。从教学手段来看,我们制作了课件(幻灯和Powerpoint),具有现代性。从教学的组织形式来看,我们采用了“练习→讲授→讨论→扩展练习→讲评→自己对比、修改→教师检查”的形式,对传统的教学法进行了改革。从研究的成果来看,我们的研究论文已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六、结语
在今后的翻译教学中(不仅在英语专业的学生中,而且还可以在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中),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可或缺[9]。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翻译课型而确定,考试方法也以使学生通过开卷和闭卷不同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和潜力为标准,这一点始终是我们培养和造就为社会服务的实用型人才的努力方向和宗旨。
参考文献
[1]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47-153.[2]李瑞林.普通高校翻译教学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4):101-102.[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论文写作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5.[4]许钧.外语教育:新世纪展望应该加强翻译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2000(2):3-4.[5]肖珑.论翻译教学的改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5):144-145.[6]冯庆华.英汉互译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58.[7]唐汝萍.新编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3-6.[8]Roger T B.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M].Theory and Practic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26-127.[9]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58.
第二篇:“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浅谈
摘要:“数值分析”是计算机科学比较重要的基础课之一,从多方面就“数值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值分析;教学方法;实践
作者简介:黄文芝(1978-),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张蕾(1982-),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湖北 武汉 430073)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工程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q2011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39-02
“数值分析”也称计算方法,它与计算工具发展密切相关。计算方法是数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多方法都与当时的数学家名字相联系,如牛顿插值公式,方程求根的牛顿法,解线性方程组的高斯消去法,多项式求值的秦九韶算法,计算积分的辛普森公式等,这表明计算方法就是数学的一部分,它没有形成单独的学科分支。而计算机出现以后,计算方法迅速发展并形成数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计算数学。这说明了计算方法与计算机的密切联系,以及在计算机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并且数值分析在计算机相关领域应用比较广泛,比如在数学建模中,在图像处理中,在信号处理中等都会用到数值分析中相关的一些知识。这些都说明“数值分析”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
“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插值拟合,一部分是方程和方程组求解,另外一部分是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数值解。而数值积分也是在插值的基础进行,故笔者把它归为插值拟合部分。这些内容看上去都是以前学过的知识,积分是在高等数学里学过的,而方程和方程组求解更是中学就重点讲解过的知识,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的时候会和以前所学的纯数学学习的思想结合起来。通过“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为后续阶段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笔者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名老师,使用的教材是清华大学出版的李庆扬等编的《数值分析》,本文就当前“数值分析”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讨论,其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
一、“数值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数学理论强,公式繁多冗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数值分析”是数学的一部分,具有与其他数学课程一样的理论性强的特点,但“数值分析”又还有一些和以往学生所学各类数学课程不同的特点。首先,“数值分析”研究的是计算算法,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以前学生学习数学课程大都是从理论学习到作业联系,涉及的知识逻辑推理的特性比较强,并且以往研究的大多数都是连续的,这种研究对象的差异使得学生不能很快接受,思想不能很快转变过来。其次,“数值分析”比以往所学的数学课程的公式更加繁多,更加冗长,比如解线性方程组,如果用以前的知识,学生都会解,但现在解线性方程组不仅仅是要得出结果,更重要的是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以及它的实现,这就涉及到至少4个公式,而我们要弄清楚了这些公式的来历才能通过编程实现这个算法,这也是学生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另外,由于学生对数学课程以及对数学公式的害怕,对“数值分析”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从而放弃学习。虽然“数值分析”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是大多数课程的基础,但学生还不能理会到“数值分析”这门课程对以后课程的重要性,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现在所学的课程还没能很好地得到应用,而对他们比较实际的用处――找工作也没有显现出比较重要的作用,因而学生会在潜意识里无视这门课,在课程学习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选择放弃学习。
2.知识点多,信息量大,掌握困难
这门课的知识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对于理学的学生来说该课程学时比较多,但笔者承担的“数值分析”课程的学时是48学时,并且完全是讲授部分,然而相对于课程所包含的大量内容,这些学时数远远不够,比如函数逼近与快速傅里叶变换,它涉及到范数,赋范线性空间,欧氏空间,三角插值等许多概念,想让学生在规定的学时数内真正掌握这些概念比较困难,尤其是对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因为理学院的学生学过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所以理解这些概念就略显容易些。
3.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数值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虽然这门课实践比较重要,但鉴于课时的安排,大多数教师只能按书本知识来讲,学生听,学生没理解理论的用处,没能立刻就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因此使得很多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学习而学习,不知道它的作用,考完就还给老师。这样他们也只获得了知识的皮毛,而没有抓住知识的精髓和实质。
二、“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浅谈
1.强调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正确对待这门课,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值分析”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重要性。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安排一些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介绍经验(这样学生更好理解,更容易相信,更实际),联系具体的研究方向,给出简单的例子,论述“数值分析”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中的应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值分析”课程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应用比较广泛。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必须联系实际,在课程中穿插一些有实际应用意义的例子,比如现在很多数学建模就用到“数值分析”的内容,可以就里面简单的例子引用一个。这样让学生了解到“数值分析”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论,而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逐步树立“数值分析”比较有用,应该学好“数值分析”课程的观念。
然而仅有应该学好该课程的观念还不够,还应该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真正自主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为了考试而学习。如何让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学生自己讲解,学生之间互相提问等方法,另外也可以编一些小程序,演示计算机解题的过程,这样让学生体会到虽然计算机的功能比较强大,还是需要人脑来控制,灵魂还是人。这样能使学生在整个课题中能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收。
2.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把握全局,突出重点
“数值分析”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但现在课时有限,因此合理取舍教学内容非常重要,应该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比较重要的理论方法,比如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可以将主要的教学时间安排在讲解误差分析,插值,数值积分,方程和方程组的解法上面。在矩阵特征值计算方面,有时间的条件下可以简单介绍思想方法,而对于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可以舍去,因为本专业的学生没有学常微分方程,所以对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会无法理解。
3.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对数学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要,通过板书学生可以了解教师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然而鉴于“数值分析”的特点,又不能完全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数值分析”课程中有大量的矩阵和公式,如果单纯使用“黑板+粉笔”,黑板无法板书完整,如果擦掉原先板书的内容又无法把前后联系起来讲解,而使用多媒体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上课安排到有投影的机房,在讲解算法时教师可以演示一些程序,学生学起来就不会觉得完全是在听数学课了。因为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样和他们的联系更紧密些,他们也可以通过编程来实现算法。
4.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值分析”这门课重点讲授的是算法,而学生如果没有很好的实践,对这些算法的应用只能停留在死记硬背上,这不是学习的目的。本来计算机专业也应该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对讲授的每个算法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编程来实现,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二来也可以让学生明白这门课不是单纯的数学课,而是和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一门课。当然要实现每个算法都编程,在所授课的学时内是无法完成的,这样就要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去编程,可以采取一些奖励的措施,比如对编程完成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等。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数值分析”课程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生学习和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因此“数值分析”课程教学也应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实效性,阐述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意义,针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笔者丰富的教学实践以及本次研究,最终提出了一些提高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为更好地进行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实效性;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35-02
《大学语文》是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一门比较重要的公共课,其对于提高大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能力,增长大学生的视野,扩大大学学生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传承中华文明精神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此外,还能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而坚实的基础[1]。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实效性
1.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不太被重视,而且其在现有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缺乏较为明确的定位。举例来说,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定位为工具性课程,不太重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内涵。另外,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定位为文学教育,认为这门课程偏重人文素养教育,同职业技能教育的关系不大,因而不太重视这门课程,导致大部分《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偏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也正是由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身缺乏明确的定位,致使语文课堂不被重视,相关的教学研究少之又少,而教学分析与讨论更是屈指可数。此外,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学生缺乏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此外,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缺乏科学、合理、规范的章法,导致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完全模仿或复制高校本科语文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整个语文学科结构不够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职院校所具有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还有另外一种现象就是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文饰现象比较严重,过分偏重形式主义,采取上“超大课”形式或以讲座形式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结果往往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睡,一堂课下来学生一无所获[2]。
2.教学模式固定,教学方法单一。当下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授,学生听取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比较固定,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使用这种“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不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别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了,此外,高职院校语文教材内容与普通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相似,内容毫无新意,多以传统思想为主,缺乏感染力,与实际生活相差较遥远,没有时代代入感,更缺乏针对性,容易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缺乏实效性,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性,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已经成为制约其课程教学顺利有效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缺乏实效性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所采取的语文教学方式与高职学生本身的特点与专业情况不相符合,因而导致高职院校语文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开展。语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如果让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兴致不高,继而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4.师资力量较弱,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现阶段,高职院校语文学科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不少语文教师仍将传统的教学观念用于新的教学要求上,无法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致使教学效果不佳。此外,近些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有所扩大,教师教授的班级多,因而,语文教师用于教学的精力有限,没有多余的精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意义
上述这些问题,诸如《大学语文》课程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教学模式固定,教学方法单
一、缺乏实效性,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师资力量较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因而,有必要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其对于更好地开展《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传播我国优秀文化,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提高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意识
1.提高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认识。对高职院校而言,要想提高其语文课程教学时效性意识,首先必须加强对其认识,通过强化认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认识的提升。如何提高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认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必要的研究与分析。其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进行探索和尝试,通过探索和尝试加深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认识。
2.将课程开设、教材选择与专业相结合。对高职院校而言,要想提高其语文课程教学时效性意识,还必须将课程开设、教材选择与专业相结合。通过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对语文课程教学明确定位,避免盲目性。在课程开设方面,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所具有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重视课程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注意将课程设置目标与培养目标相结合。在教材选择方面,更要与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相结合,结合高职院校的实践,精心挑选与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相符合的语文教材。此外,在设计语文课程和筛选语文教材时,还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按照其特点及不同的需求进行相关课程的开设。
3.加强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大学语文学习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尤其是高职院校,其是为培养高级职业技术类应用型人才而服务的,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这一点,加强学生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举例来说,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去思考文章的主旨及含义时,不应当设置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当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寻找答案。
四、提高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1.学院提供有效的政策扶持。要想提高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离不开高校院校提供的有效支持,尤其是有效的政策扶持。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相关教育制度,出台有利于促进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提高的相关政策。其次,高职院校要上行下效,切实贯彻和执行这些制度与政策。
2.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增加大学生的审美体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使语文教学的方向更加明确,此外,还有利于与其培养目标相衔接。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服务,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此前提下,高职院校的语文学科应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充分体现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及人文内涵。所以,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培养目标除了要不断强化必要的基础文化知识教育,还应强化相应的实践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加其审美体验。举例来说,在现阶段的高职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名篇名作,诸如《论语》、《资治通鉴》、《老人与海》等,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带动学生对这些名篇佳作进行阅读赏析时,除了给学生分析其语言的运用、修辞的运用以及写作方法等,还应进行更深层次的赏析,借助这些名篇佳作对学生予以精神熏陶,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升华,获得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
3.优化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方法及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语文课堂教学除了在教室进行讲授知识之外,还应包括实践性教学。高职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多进行社会实践,多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对从书本上学到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进行检验。举例来说,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或安排学生举行模拟情境训练,诸如,比较正式的面试表达,学生以后就业可能需要的自我推荐函书写、求职信的书写以及关系到学生以后找工作时能否应聘成功的竞聘演讲等,上述这些都属于比较基本和实用的应用型技能,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对高职院校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能够起到较大的作用。此外,通过上述这些训练还能够锻炼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语文课程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教学模式固定,教学方法单
一、缺乏实效性,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师资力量较弱,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等。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尤其是要提高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意识,至于如何提高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意识,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提高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认识;第二,将课程开设、教材选择与专业相结合;第三,加强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要提高其语文教学实效性。提高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对策主要有:首先,学院提供有效的政策扶持;其次,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增加大学生的审美体验;再次,优化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方法及内容。
参考文献:
[1]于晓楠,杨冬,范晰,孙小越.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职教论坛,2013,(32):82-84.[2]于晓楠.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
第四篇: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改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然而,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尤其是作为中职教育的基础课、工具课的语文教育教学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本文对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内容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中职语文 现状 教学改革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表达观点靠语言,写出思想靠文章”。这其中就说明了语文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学不好语文,那么他与别人的沟通交流就会存在困难,他想写出自己的思想、观点也会存在种种障碍。语文在中职院校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两点。
1.1语文是我国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代代传承下去的基本途径就是语文。通过语文,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朝代文人墨客的思想观点;通过语文,学生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繁荣与衰落;通过语文,学生可以学习各文学流派的遣词造句方式。语文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教会学生怎么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语文,可以交给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给对方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语文,作为我国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应该受到中职院校的重视,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坚实的文化功底。
1.2中职院校语文可以促进专业课的学习
中职院校的语文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而开设的,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文写作能力、日常的沟通交流能力等。比如,会计专业开设的语文课程改名为“财经应用文写作”,通过语文课程,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会写自我介绍、工作总结、收据和借据、合同等。中职院校通过开设语文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2.1语文地位日趋边缘化
一是中职教育整体边缘化日益显现。众所周知,近年来,由于大学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促进了普通高中逐年扩大规模,中职教育不再受到人们的青睐。中职学校不仅生源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学生综合素质每况愈下,由此带来的是中职教育日益萎缩,整体边缘化走势日益凸现。二是中职教育系统内部的“重专业、轻文化”的不良倾向从而使语文学科边缘化。还有就是一些教育工作者片面地理解职业教育就是专业教育,一味地强调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追求“一技之长”,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而忽略了包括语文在内的其他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从而造成中职语文教学形如摆设,可有可无的现象,同时也造成学生对语文课冷漠、应付的心理。久而久之,中职语文渐渐失去了它的应有的魅力,边缘化趋势日益严重。
2.2教学观念陈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教育曲解为只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把文化知识的学习课认为是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教材内容的学习当作是知识要点的学习,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认为是老师注入式学习。重知识轻能力,重传统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课本轻课外,教师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使语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势必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教学内容随意,忽视基础工具性作用
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与专业完全脱节,选择教学内容很随意,没有考虑学生的专业和实际水平,不注重实际运用,缺乏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进行技术革新和继续深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语文教学内容随意化的突出表现形式是教学模式简单化。在当今“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下,一些职业学校的语文老师一味追求时髦的评价,盲目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语文课上成电影课、电视课;片面理解发散思维,课堂上听任学生东扯西拉,把语文课堂变成了茶馆。为了避免“注入式”倾向,不少老师放弃语文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基本技能的传授,肢解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以“能力迁移”为借口,撇开教材,另起炉灶,使一些非主流文化进入课堂。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变革创新了,但却忘了语文的“本”,丢了语文的“根”,使本已很脆弱的语文教学雪上加霜。
三、加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3.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作为职校语文教师,要考虑学生需要,合理调配教学时间,利用学生喜欢的、感兴趣、关注的、身边的事,引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讲到《汉堡港的变奏》这课,老师抓住孩子们的心理,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讲到今天祖国的强大,再结合《少年中国说》激起同学们的爱国之情,自强之愿,学习兴趣都会一并被激发出来。他们对文章的知识点产生了一探究竟的冲动,教学就会变得有效,乃至高效。
3.2开展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激情
中职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举办书法、演讲、征文比赛、诗歌朗诵、手抄报、成语接龙、故事会、猜谜语比赛等活动,展现学生才华,锻炼独立思考与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3.3改善教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部分中职学校老师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老师讲、学生听,语文教法无新意无特色,教师占课堂主导地位,教学方式单一化,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份教案、组成了中职语文课堂的全部,以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法参与到教学中去,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恶性循环,老师必须改变教法,授课时缩短讲解时间,精讲多练,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3.4突出实用性,与社会需求挂钩
语文课不但要让学生学好文化基础知识,同时要与学生未来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学要突出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以满足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最终目标。将语文教育与德育渗透在一起,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基本的礼貌、礼节、基本的听说练习、面试注意事项等等。
四、结语
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改革进程还不顺利,但是,为了中职生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全方位发展的技术型人才,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徐清.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2)
[2]李溢.让中职语文教学精彩纷呈?D?D浅谈中职语文教学改革[J].教育学论坛,2012(20):116-117.[3]马灵增.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
第五篇: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摘 要:财务分析课程是会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文分别从改革与完善课程内容、设计与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教学实践效果等方面分析我院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情况。
关键词:财务分析;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财务分析课程是我院会计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修读完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后,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才能修读的一门课程,是各专业课程的延伸和扩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强化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各种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该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笔者将近几年财务分析课程在我院教学实践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展开分析,以求不断完善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
一、改革与完善课程内容
财务分析,有些学者也将其称为财务报表分析,目前市面上该类课程的参考教材较多,教材名称也有所不同,比如: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的解读与分析等,由于财务分析在我国的起步和发展比较晚,其内容体系的安排也不完全相同,常见的内容体系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以张先志的《财务分析》为代表的一种体系,该体系由概论、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综合分析四部分构成,概论部分包括财务分析理论、信息基础、程序与方法;会计分析部分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的阅读与分析,有些教材也将会计分析部分从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分配活动几个角度展开分析;财务分析部分包括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和发展能力分析;综合分析包括财务综合评价、财务预测分析和企业价值评估。
第二种是以王化成的《财务报表分析》为代表的一种体系,该体系由概论、能力分析、综合分析和价值评估四部分构成,概论部分包括财务分析的目的、内容、方法等;能力分析部分包括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和发展能力分析等;综合分析部分包括杜邦分析、经济增加值分析和平衡计分卡分析等。
第三种以张新民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为代表的一种体系,该体系由概论、质量分析和方法分析三部分构成,其中质量分析主要包括资产质量分析、资本结构质量分析、利润质量分析、现金流量质量分析和财务信息质量分析等。
以上三种体系的设计各有所长,究竟采用哪种体系作为财务分析课程的授课内容呢,经调研发现,这三种体系在不同高校都有采用,有些高校教师采用第一种体系进行教学,也有一些高校采用第二种体系,当然第三种体系也有部分学校在采用。有效的财务分析要求分析者不仅要学会运用会计数据,而且要善于运用非会计数据。会计数据只是企业实施其经营战略的“财务表现”,忽略对企业所处环境和经营战略的分析,报表分析只能是一种重形式、轻实质的“数字游戏”。哈佛大学提出的财务分析框架中财务分析构成要素包括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将战略分析纳入财务分析之中,这种分析框架在实务界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在确定财务分析课程内容时,我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讲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作为课程内容,而将战略分析作为一门独立课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在财务分析课程之前开设。
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我们在考虑哈佛大学提出的财务分析框架基础上,将会计分析作为授课的重点内容,分配较多的课时,重点讲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各个构成项目的解读与质量分析,在解读与分析过程中甄别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一方面通过对会计政策、会计方法、会计披露的评价,揭示会计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对会计灵活性、会计估计的调整,修正会计数据,为后面的财务分析奠定基础,并保证财务分析结论的可靠性。财务分析部分主要是分析企业财务活动的效率效果,主要包括对反映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指标、比率的计算与分析,考虑到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和掌握,并且我院学生在财务管理课程中也学过这些比率计算与分析,为了避免对同一内容的重复学习,我们对这部分内容分配相对较少的课时,在这部分授课内容的安排上主要是对各个指标的深层次的分析,而不是局限于每个指标应该如何计算。前景分析的内容参照张先志的《财务分析》的综合分析部分展开,包括财务综合评价、财务预测分析和企业价值评估等。
二、设计与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法与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再加之财务分析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很难将自己融入其中,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差。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考虑课程的性质以及学生的生源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我们在设计财务分析教学方法时,结合财务分析的特点,将教师精讲与案例分析、学生分组集体讨论相结合。教师精讲主要讲授财务分析的基础理论。案例分析主要是利用一些典型案例或新近发生的案例,教师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为了能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5个人,要求每组选择一家自己感兴趣的上市公司,按照教师授课进度,课后对所选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并制作ppt,在课堂上把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并安排其他组对其分析进行点评,主讲教师掌控整个过程,并对各小组的分析进行总结并给予排名,采用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期末要求每组同学上交一份完整的财务分析报告,并要求详细注明小组的分工情况,杜绝小组内有部分同学搭便车的行为。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财务分析实际应用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还加入了实训教学环节,给学生安排了上机实训课,主要是利用福斯特教学软件提供的财务分析模块展开实训教学,通过模拟实训,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创新考核方式
传统的财务分析考核方式一般都是“6+4”模式,或“7+3”模式,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试卷题型主要包括: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和计算分析等,占总成绩的60%-70%,平时成绩主要是由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构成,占总成绩的30%-40%,这种考核方式偏重于理论知识考核,并不能全面考核学生对财务分析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分析能力,财务分析课程考核方式应多元化,注重考核学生运用财务分析理论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注重职业能力的测试。我院在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上,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已形成较为合理的考核方式。
具体做法是采用“5+3+2”模式,即期末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50%,小组财务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这种考核模式能较为全面地考核学生对财务分析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分析能力,在期末试卷题型的设计上,以考核学生分析能力为出发点,摒弃传统一贯的单选、多选、判断等题型,全部采用开放式为主的主观题,例如:给定一家公司的财务数据和分析中会用到的非财务信息,要求学生进行会计分析和财务分析,或给出一个案例,要求学生根据对案例的理解回答问题。小组财务分析报告的评分标准主要包括:分析报告格式的规范程度、分析内容的合理性、陈述报告的明了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小组成员的参与度等,每个方面赋予一定的权重,避免教师评分过于主观,保证评分的客观与公正。实践表明这种考核方式符合我院会计专业财务分析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教学实践效果
通过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明显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很好的调动,从提交的财务分析报告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财务分析课程的重视程度较高,能够认真完成分析报告的撰写,分析过程基本符合要求,分析也比较深入,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得到很好实现。
在学期末,我们对财务分析课程的授课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财务分析课程的学习,收获很大,自己的财务分析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很好的培养,对后续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先治,陈友邦.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化成.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新民,钱爱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刘谷金.“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3).[5]张先治.财务分析教学资源系统建设的尝试[J].中国大学教学,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