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戏曲与人生
戏
曲 对 我 来 说 —— 学习《戏曲鉴赏》心得体会
班级:机自102209 姓名:XX
学号:201022010930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都是很高深,很难懂得一种艺术,它只存在于专攻上,不存在业余上。不过在我了解了什么是戏曲,它又包含了什么及它的历史后,戏曲也不是那么高高无法触的,它可以是短短的戏曲,小小的小品,形式多样的戏。当然戏曲是无国界的,但是我知道中国的戏曲即使在今天有所落寞,但是在世界上依然是独一无二的。通过本学期戏曲鉴赏课程的学习,深刻的感受到戏曲作为国粹的独特魅力,也初步了解了戏曲的发展史和包括的内容,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让我来说说我所学到的戏曲知识吧!
戏曲是中国汉族特有的民族艺术,历史上也称戏剧。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汉族的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一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戏曲始终扎根于汉族民间,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看戏至今仍然是汉族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一般说来,北方人多喜看京剧,南方人则多爱好越剧,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戏曲遇有多种多样的变现方式,也有着丰富的剧种。戏曲剧种的分类有:昆曲、高腔、梆子腔、京剧、评剧、皮影戏等。每一个剧种又有其各自的特点。
都说,人生就像一场独一无二的戏,从出生到生命殁乎,就像在舞台上的倾情独舞一样,扮演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时期的角色。故,人生就如同一场戏,演好了换取的是喝彩、掌声以及声名显赫,演不好,则观众稀少,场面冷落。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无形的舞台中,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就如同表演一般,演员的戏份很多时候在于你的争取,争取了,或许就此刻辉煌。舞台上的主角配角何尝不是我们的真实写照呢!俗话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概就如此。戏曲是用来品的,或许它没有像电影那般跌宕起伏,没有像偶像剧那般唯美梦幻。但,我确定的是,它不像电影那样商业化,更不像偶像剧那样仿佛水面上的泡沫那般不堪一击。戏曲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等多种的形式。它生动形象,虚实结合,很好的将人生搬到了舞台上,让人若有所思。
戏曲是舞台上的人生,演员在舞台上装点着观众的梦。课堂上了解了很多戏剧和剧作家,也看了部分话剧。戏曲里纷繁的人和事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不同场合下的人和事为了构筑一个矛盾或主题,或是为了激化一个情节被作家设置在一起,巧合的时空却是精心的安排,只为了将真实的生活戏剧化,去反映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戏是如此,而现实中的人生,谁又能保证是完全真实的呢?很多时候,在特定的场合下,我们为了这样或那样的目的,努力地伪装自己,违心地迎合或是沉默。没有完全真实的人生,好像人活着总要带点伪装,生活多多少少都“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如此说来,我们都是演员,在生活的大舞台上演绎着不同的喜怒哀乐,或认真或消极地主演着自己的人生。我们在看戏,也在演戏。
关键词:戏曲 鉴赏 人生 舞台 生活
第二篇:戏曲与美术
《戏曲脸谱》美术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我是一位刚从事美术教学的老师,也正赶上了美术新课改,深知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创造力,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和创造,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我们教师应在新课标精神和有关理念指引下,着眼于童心的释放,启发儿童创造力和表现力,不仅要努力地传播美术文化,而且同样要时刻注意在自己平时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应当给予每一个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其自由发挥。在上《戏剧脸谱》一课时,我在处理教材时突出:“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升华,使学生对我国的戏剧艺术有所了解的情境下,然后让学生在开放,轻松的心境下完成脸谱图案的绘画。避免走进传统教学的模式枯燥的绘画技能练习圈套。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在这节课上尝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冲过去的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改变过去美术教学中注重技能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自主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课前准备
为了能上好《戏剧脸谱》一课,我让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脸谱的知识及其图案,让同学们课前准备好一张已经画好了的各式各样的脸型,这样一来为《戏剧脸谱》课堂打好了第一桩。我也准备了几张自己画的脸谱图案和课件,让同学们准备了蜡笔,油画棒,彩色水笔等等。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戏剧脸谱的造型、色彩,初步了解脸谱的有关知识,学习我国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能力目标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在欣赏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戏剧脸谱的特点、样式及有关知识,学习脸谱绘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创造性地画出一个脸谱样式,提高对中国戏剧脸谱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在观察的活动中体验造型乐趣并获得视觉感受,增强脸谱图形创造的兴趣。案例描述
当我处理《戏剧脸谱》一课时,注意到这节课是属技法课,如果不认真分析教材与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很容易在课堂上进行技法的灌输,使学生被动,枯燥地接受;这即违背新课标的理念,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的形成。所以我在这节课上进行了新的处理与尝试。其教学过程如下: 一:设问导入
1、课件播放京剧《驸马爷不必巧言讲》小段(1`30)
师提问:同学们,首先呢今天老师呀要带领大家去观赏一段戏剧,请你们仔细的观赏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戏曲人物的脸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的脸有什么不同呢? 生答:图案夸张,色彩鲜艳,布满整张脸……
教师小结:戏剧化妆色彩浓重,形式夸张,具有象征性和约定俗成的程式(板书)。同学们,戏曲呢是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戏曲中的一个小小部分——脸谱艺术。(课件出示课题)
2、师讲述:戏剧脸谱是我国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脸谱的图案及其色彩都代表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性格特征,具有其特定的谱式和色彩。二;欣赏感知,了解特点 1:(猜脸谱)
课件出示(张飞,关羽,包公)的图片,请同学们进行猜测,你是怎么的才出的呢? 生答:从颜色和大刀(关羽),从图案和颜色上(包公)……
师进行及时的表扬,并让同学们在猜完后想象下这样一张颜色的脸的性格特征如何?生积极的发言猜测。如红脸的关公忠胆狭义,黑脸的包公直爽刚毅,勇猛而有智慧等等……
师:对,同学们讲的真好,那么在猜了这些图案后,我们的脸谱图案还有很多样式,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下还有哪些图案及其样式,他们又代表了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呢?(讲解白,蓝,黄,紫……脸谱)。思考:图案的左右两边的形状、颜色、大小有什么特点? 生:对称(齐答)
师小结:同学们答的很好,脸谱图案一般是对称的,也有些局部是不对称的。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在猜玩中体验学习脸谱图案的乐趣,掌握脸谱的形状和颜色大小的特点,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
2、(赏脸谱1`)
师:在戏曲表演中,脸谱的描绘往往根据戏剧角色行当生、旦、净、末、丑来分别对待,特别是净、丑角脸谱显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课件录像资料,让学生再次欣赏并分辨角色行当。(课件出示一段戏曲集合图片)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更深入一层的掌握脸谱图案的谱式及其特点)
3、师:脸谱的图案非常的丰富,每个部位的图变化多端,有规律但无定论这些图案通常都画在哪里呢?(出示图片进行讲解)
生答,师一个个点出文字进行讲解。思考:通常这些图案哪里的变化最多呢? 生齐答:眉框图和额头图最多
4、(画脸谱)
课件打出步骤图,老师演示(1)画出头形、定五官位置
(2)确定人物类型(红、黑、反派、正派.....)(3)用线画纹样(流畅、和谐、美)
(4)涂画色彩(有主色、黑色和白色)出示课前准备好的脸谱图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直接的演示讲解,使学生深入的掌握脸谱图案的画法)
三、欣赏学生作业(1`)
四、布置作业:(1)、有创造性
(2)、构图饱满,颜色明快工整
五、因材施教,巡视指导
六、作品展评,审美体验。
(1)、初评(四个大组,请每个大组的同学带上自己画好的脸谱图一齐上台亮相,请底下的同学们评出最好的几位)
(2)、终评(放戏剧音乐,将4个大组的初选的作品挂在“戏剧大舞台”作业展示板,请同学们互相评价,最后师进行点评)
七、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绘制脸谱,大家不仅知道了戏剧脸谱的审美价值所在,还自己绘制出了一幅幅生动的脸谱,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去体会欣赏脸谱艺术,提高对戏剧艺术的欣赏能力,弘扬祖国传统艺术。
八、课后拓展:
同学们,除了在我们的戏剧中能见到脸谱图案,在现在生活中还有哪里能见到呢? 生答:面具,服饰……
师小结:是啊,这些漂亮的脸谱图案与我们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它不但美化了我们的生活而且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宏扬了我们的民族艺术,同学们课后可以去网站上查找。课后反思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戏剧则涉及的方面比较广,但两者的联系比较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录象、图片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感受,拉近学生与戏剧的距离。使美术课与其他学科得以交融,延伸。素材选择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让学生轻松参与。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表现自我的机会。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教师创设了多个情境,从猜——赏——画的过程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后,由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从作业效果来看,取得了教好的效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氛围。
整堂课,全班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第三篇:传承民族文化,戏曲浸润人生
摘 要:在王庄小镇上,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哼唱锡剧,浓厚的地方特色孕育了“王庄戏曲”,由民间锡剧爱好者自发组建的王庄兰花艺术团一直活跃在群众性文艺活动的第一线,在苏锡常地区久负盛名,且长盛不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决定,依托乡土戏曲文化、王庄社区特有的资源,发掘、建设具有地方戏曲特色的校园文化。本文对这种特色文化建设的详情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特色文化;戏曲;学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27-2
一、加强领导为保障
学校成立了特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校长,制订了创特工作发展规划,定期召开会议,总结阶段性工作,认真反思不足,及时调整思路,整合各层面力量,有效地保证了特色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办学理念为引领
我们认识到:地方戏曲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色彩斑斓的舞台服饰、独具韵味的流派唱腔,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无不充满着独特的教育魅力。因此,我们本着“呵护生命成长,引领幸福人生”的办学宗旨,提出了“传承民族文化,戏曲浸润人生”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学校戏曲特色文化。
三、师资建设为支撑
首先碰到的难题是:缺乏专门师资!我们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除了长期邀请王庄兰花艺术团的演员来校辅导之外,还邀请了唐元才、王建伟、王再耀、倪同芳、冯石明等锡剧界著名人士、专家来校培训老师、指导锡剧排演与创作工作。同时,我们注重加强学校内部的师资培训,学校的艺术教师、有一技之长的老师“半路出家”,通过拜王庄兰花艺术团的知名演员为师,通过派员参加苏锡常地区锡剧类重大活动,逐步培养了一批戏曲教育教学的骨干教师。
四、硬件环境为基础
首先,学校校徽的设计,主体采用戏曲中的典型动作“兰花指”作为基础造型,取兰花的花瓣加以柔美变形作为元素,体现学校戏曲文化特色。
其次,利用校园课间音乐广播,经常播放锡剧经典唱段或学校创作的戏曲获奖节目。
最后,校园环境布置体现戏曲特色。来到王庄小学的校园,到处都能观看到戏曲的布置,时刻都能感受到戏曲的氛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将每个班级的传统阵地进行了重新命名,把原来的“学习园地”命名为“兰花绽放”,原来的“图书角、种植区”命名为“兰花有约”,“班务墙”命名为“兰沁苑”,“荣誉角”命名为“兰花朵朵开”等等。
五、课题研究为驱动
早在十一?五期间,我校就开展了“地方戏曲文化与学校德育整合的研究”。旨在通过这一途径,凝聚广大骨干教师围绕“戏曲文化”进行不断地思考与实践,通过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学习应用戏曲经验、研究探讨教育功能,引领全校师生不断地将特色建设这一重要工作推向纵深处。
六、丰富活动为抓手
1.多种形式,走近戏曲。我校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采访家乡的戏曲名人;参观王庄戏曲馆;开展网上戏曲知识搜索、布展与抢答竞赛活动。
2.立足课堂,学习戏曲。只有将戏曲文化融进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才会拥有精彩。在班队课、艺术课上,时常布置学生收集一些戏曲剧照、介绍戏曲家和戏曲知识的小文章,进行交流或展览;平时组织学生多看多听戏曲演出片断,鼓励学生学唱几段,努力做一个“小小戏曲家”。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上,一方面要求广大教师在“七认真”工作中人人有体现戏曲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求老师以身作则,通过穿插有感染力的戏曲语言、丰富的戏曲表情、优雅的戏曲姿势、有腔有韵的戏曲演唱,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在地方课程和第二课堂上,我们编撰了校本教材,专门开设了戏曲专题课,聘请王庄兰花艺术团的优秀演员为校外辅导员,每周对小兰花艺术团和兴趣爱好者进行专业的指导。
3.依托活动,体验戏曲。我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戏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阵地活动、专题活动和特色活动。阵地活动主要有校园与班级内的戏曲主题环境布置,红领巾广播电视,手抄报展览等;专题活动主要有二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兰花盛开在校园”少先队大队主题活动等;特色活动是结合少先队的雏鹰争章,设计开展了争“兰花章”特色活动。“兰花章”是母章,是最高荣誉。要取得“兰花章”,必须在小学六年里分别取得“戏曲知识”、“戏曲表演”、“戏曲创作”三个子章。低中阶段的学生主要是争前二个章,到了五六年级,再争“创作章”,学校每年举行一次隆重的“兰花章”颁发的仪式。这个仪式堪比“毕业典礼”,学校特别重视,学生更以获得“兰花章”为骄傲!
4.演出参赛,继承戏曲。学校很早就成立了“小兰花艺术团”。其主要成员均为学校戏曲爱好者中的佼佼者。其主要任务是排演戏曲节目。和大兰花艺术团一样,我们的节目也分成二类:一是古装锡剧中的名篇名断,如:双推磨。二是以学生校园生活为题材的原创性课本剧,根据不同的情景,配以多种锡剧演唱曲调,如:老簧调、大陆调、玲玲调、紫竹调等。我们的排演重点放在第二类,属于原创性现代锡剧小戏!
2010年以来,我校共创作了30多个现代锡剧小戏的剧本,赴常熟锡剧团配器,灌注了近20多首现代锡剧小戏的音乐伴奏曲,排演了近10个锡剧小戏节目。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演出,获奖频频。在中国(常熟)尚湖国际文化节开幕式上,我校的少儿锡剧《双推磨》获邀演出;校园剧《兰花情》、锡剧表演唱《校园一片新气象》、《常规七字歌》、《摘石榴》、《我们都是好样的》、《张打铁》、《鲜红的领巾心向党》、《二棵树》等节目分别在苏州市、常熟市演出比赛中荣获一、二等奖。另外,在全市群众性文艺演出的舞台上,也时常能看到我校小兰花艺术团活跃的身影。
第四篇:浅析戏曲表演与程式
浅析戏曲表演与程式
中国的戏曲表演,和其它戏剧表演不一样,有它自己的独特性。传统的说法,把戏曲表演归结为“唱、念、做、打”四个字。这是一种比较贴切的概括,把戏曲表演各种艺术手段的形态和性质都包括在内了。唱是歌唱,是戏曲表演中最鲜明、最直接的音乐因素。念即念白。戏曲念白不同于生活语言,而是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的舞台语言。做指做功,泛指各种节奏化、舞蹈化了的表演动作。打,是武艺、竞技和战斗场面的艺术表现,是武术和杂技的舞蹈化。
在戏曲表演中,念白有调,动作有式,锣鼓有经,歌唱有曲牌和各种板式,武打有套数和档子,音乐板奏也有一定的格式。这些套路和格式,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程式。它是构成戏曲表演有机体中的细胞,也是戏曲演员创造角色的艺术语汇。
其实,凡艺术皆有程式,话剧结构中的“三一律”,演出方法中的“四堵墙”,国画中的各种笔、描法也都是程式。只是它们或隐或显,不像戏曲那样,程式在其表演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
一、程式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戏曲表演程式也不例外。说到底,所有的戏曲表演程式都来源于生活。但戏曲表演程式的构成,是戏曲表演主体,即演员在塑造舞台形象、创造表演程式的时候,不仅仅是对直接生活的简单摹仿,而是放眼于广泛的间接生活和各种艺术、技术领域,从中汲取创造的灵感,或 1
是摹取其形,或是摄取其神,然后融入自己的形象构思,才得以形成的。
戏曲表演程式提炼的过程中,一般说来,有三种情况:(1)直接来自生活的程式。有的是对真实生活的直接摹拟,富有生活的实感,如开门关门,上楼下楼,穿针引线等。但是这些程式动作,和生活原型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这时,那些琐碎的日常动作被精减掉了,某些可能出现的偶然因素也被排除了,只留下几个最有代表性、最富形象特征的动作,并赋以优美的线条、鲜明的节奏和严密的结构。这类程式,与生活的关系最紧密,可以说它直接来自生活,只不过,它被节奏化和舞蹈化了。
(2)来自技术性的程式。除了直接来自生活中的程式外,有的程式很难说它与真实的生活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如很多剧种都有的“朝天蹬”、“月亮门”、“铁门槛”、“卧鱼”、筋斗,旋子等。这些程式动作大都来自如:舞蹈、杂技、武术等更为广泛的间接生活。
(3)来自自然美或艺术美的程式。这些来自自然美或艺术美的程式,其中有些是自然美或艺术美的转化,有些是生活折光的映射,有些则是心理情绪的外化,其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多彩多姿的。如:为表现英雄人物英姿勃发的形象而使用的“鹰展翅”,就是摄取苍鹰展翅的动作而形成的。再比如“兰化指”“菊花手”等手型指型,就是摹拟自然界花朵的形状。还有如戏曲常用的“翎子功”,它可以表现喜悦、得意、惊恐、愤怒等各种不同的感情。这类程式虽与生活还有某些联系,实
际上却已是生活折光的映射,它们所概括的生活信息量,远非真实的生活原型可比。
二、程式具有的特性
既然程式在戏曲表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那我们不得不了解一下它所具有的特性。那么戏曲程式有那些特性呢?
(1)格律性。格律性是诗、歌、舞的共同特性,戏曲表演从本质上讲,也是歌舞表演,那它必然也具有这一特性。一切生活的自然形态,和任何一种表演因素参与到戏曲表演中来,都要其规律予以提练概括,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规整的技术格式。
(2)规范性。规范性有两指:一是格律本身就是对生活的规范。戏曲表演是一个含有多种艺术手段动态的程式系统,各种艺术手段有其各自的属性,如果不将其规范,就会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艺术表现上就杂乱无章。二是指表演程式可以作为类似人物或类似情境的通用格式。当戏曲演员创造了某个技术格式,旁人对其仿效或参照,在他们再创造的过程中,必然发生新的变化和发展。这时,由于不断创造,不断磨练,很多技术格式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相对的稳定性。成为可以泛用于同类人物或同类戏剧情境的规范。
(3)可塑性。各种程式虽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可以泛用于同类人物或同类戏剧情境。但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戏曲程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同样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尽管它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可是同样的戏曲程式,还是可
以用来表现不同的生活内容。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它另一个特性——可塑性。例如“起霸”这套程式,据说起初是为表现楚霸王出征时的英雄气概,后来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和发展,就渐渐成为能表现所有武将整装待发前的通用格式。
在规范中求变化,将变化加以规范。戏曲表演程式,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提高到最后的稳定。
三、程式的功能作用
戏曲表演程式是戏曲表演技术组织中的基本单位。它是戏曲演员塑造舞台形象的艺术语汇,也是戏曲演员的基本功。
戏曲表演程式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即单项程式和成套组合。单项程式如果不同具体的戏剧内容结合,那它只是一种单纯的表演技术单位。如旦行的下腰和“卧鱼”,作为单项程式存在时,只是单纯的技术单位。如果把它融入一段独舞或群舞中,就可以成为加强舞蹈情绪表现力的手段。
所谓成套组合,是指按照特定的生活内容,将若干单项程式进行一定的组织,这就有了一定的指向性。例如“起霸”表现整顿盔甲,“趟马”表现策马奔驰,“走边”表现轻装潜行等。
无论是单项程式还是成套组合,在进入形象创造以前,它们和舞台形象并不存在必然地逻辑关系,这时它们还只是技术单位。只有当演员根据人物性格和规定情境的要求,把若干程式按照一定的生活逻辑和舞台逻辑组织起来,才能表达出某种具体的思想情感和独立的舞台形象。
但是,这些单纯的技术单位,可以单独抽离出来,作为演
员的基本功进行训练。
戏曲表演程式的另一个功能和作用,是有利于传统的延续。
表演艺术是空间和时间的艺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场演出结束,舞台形象就消失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表演艺术是不可重复的。由于这个原因,很多富有光彩的舞台演出,在没有先进的音像技术之前,难以原样保留下来。但是,戏曲由于有程式的存在,却使戏曲演员的艺术创造从精神形态转化为了物质形态。有了这种物质的外壳,戏曲演员的艺术创造,就成了可以感知和把握的客观实体,有利于代代相传。
戏曲艺术长期生长在物质条件十分落后的时代,但能绵延不断,流传至今,可以说戏曲的表演程式功不可没。
结语
程式是戏曲表演的手段,戏曲表演离不开程式。但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当今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戏曲发展到今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需要创新,需要发展。但这种创新和发展不可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使之发扬光大。
第五篇:古代小说与戏曲专题.doc(1-4)
古代小说与戏曲作业一
一、话本、拟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和前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相比,在爱情观念、人物形象上发生了哪些新变?
在爱情观念上:
1、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
2、话本、拟话本爱情篇章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争取自由婚姻等。
在人物形象上:话本、拟话本对人物的描写具有特殊性、细致性和多样性。
1、特殊性表现在人物描写上的“奇”,非常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比如:杜十娘、莘瑶琴、玉堂春,三人都是色艺双绝的妓女,都向往自由、渴望爱情;但她们却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姿。杜十娘深沉老练、莘瑶琴质朴单纯、玉堂春机智泼辣。
2、细致性十分明显,如《刘小官雌雄兄弟》写小酒店掌柜刘公在风雪天救起一个60多岁的老头,就用了4000多字。《苏小妹三难新郎》写秦少游与苏小妹进入洞房后的“三难”就用了将近5000字的篇幅。
3、人物的多样性,比如:综合环境、人物身世等特点;利用矛盾冲突描写人物的行动;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夸张塑造带有传奇色彩的理想形象等等
二、前人认为话本、拟话本“主意则在述市井间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话本、拟话本是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白话小说,其作者博古通今,大都熟悉前朝故事,不仅熟悉下层人民生活,与当时的市民阶层生气想通,而且富有表现生活的艺术技巧。听众也是以下层小市民为主,所以内容也是写下层民众生活,以描写人物为中心,情节曲折,故事性强,语言是白话口语,下层小市民在听众数量上占了绝大多数。另外,讲史话本的作者大都地位低下,其听众和观众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因而,讲史话本的思想观点比正统诗文进步,较为接近人民群众,所以说话本、拟话本“主意是在讲述市井间事。”
古代小说与戏曲作业二
一.《水浒传》所描写的是否“农民起义”?
答:《水浒传》是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义士,当他被逼上梁山之后,“替天行道”,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事业登上峰巅之时选择了妥协、招安,终于葬送了起义事业。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总结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小说以高俅发迹作为故事的开端,意在表明“乱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作者还写了大批的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正是他们狼狈为奸,渔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们不得不挺而走险,奋起反抗。小说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
二.如何看待《水浒传》鱼龙混杂的人物群像?
答:《水浒传》描写的是一个时代下由于各种各样原因导致各个行业不堪所迫,转而投身绿林,而这108将就是其中的代表。也就是说,《水浒传》中的人物虽然看起来鱼龙混杂,但实际上这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全书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张顺、吴用、鲁智深等英雄形象。
例如:林冲:他是被逼上梁山的众多好汉中的典型代表。他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超群,既有不甘屈辱的英雄本色,又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小人之下”的怨气。但教头的地位,舒适的家庭,又使他安分守己,怯于反抗。高衙内在大庭广众之中调戏他的妻子,他忍了;中了高俅的圈套,被发配沧州,他忍了.但是,高俅父子为了谋害他,竟然派人到沧州火烧了大军草料场,要把他活活烧死。在这种情况下,他才手刃了仇人,毅然上了梁山。可以说《水浒传》里的人物形象各有千秋,都有自己所特有的性格和特点,作者生动的塑造了他们,所以才使读者百看不厌,成为名著。
古代中国小说与戏曲作业三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
1、作品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长生殿》前面几处主要写实,是现实主义的。后面几处,主要是依据民间传说,借助浪漫主义想象,描写作者和部分人民的理想。杨贵妃被赐死之后,各种传说蜂起,有点传说杨贵妃根本没死,由宫女当贵妃自缢而死,而杨贵妃的真身逃到东海蓬莱,一说到了日本,故有后来的方士觅魂、月宫团圆的说法,这其实是人们出于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而产生的一种良好愿望。显然,其虚构中也包含有现实主义的成分。这样剧作构思奇特、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情节完整,故事性强,收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2、为了铺展错综的戏曲冲突,《长生殿》以金钗和钿盒为线索来组织情节,贯穿始终,其他事件则围绕中心线索展开,纵横枝蔓,前后呼应,交织成篇。金钗和钿盒作为李杨的定情信物既是戏曲演出常见的道具,又是全剧的情节线索,在全剧的演出中多次反复出现,每次出现都有其作用和深意。从李杨二人以金钗和钿盒定情,到杨贵妃以金钗和钿盒捉奸、和要挟李隆基,再到七夕密誓,马嵬赐死,乃至最后月宫团圆,金钗和钿盒频频亮相,不断推动情节发展,展示出神奇的艺术魅力。
3、《长生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前半部的豪华热闹与后半部的萧条悲戚形成鲜明对照,相互烘托,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和作品主题,抒情意味很浓。作者痛心李隆基荒淫误国,感伤李杨爱情生离死别。《长生殿》既是爱情悲剧,又是政治悲剧。曲文也颇具抒情色彩、能声情兼备的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感情和心理活动。
4、《长生殿》曲词清丽,音律和谐。剧作吸取明代戏曲文采派和本色派的长处,又克服了双方的短处和缺陷。作品曲词优美,吸收了唐诗、元曲的特点,较多化用了唐诗元曲的名句。
古代小说与戏曲作业四
一、洪升的传奇《长生殿》和白朴的杂剧《梧桐雨》的结局安排有何不同?谈谈你对两个不同结局的看法。
答:白朴的杂剧《梧桐雨》结局是: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明皇返回京师,梦见杨贵妃在长生殿设宴,请他赴席,却被窗外梧桐叶上的雨声惊醒,想起正是昔日的欢会带来今日的凄凉,可以说《梧桐雨》结尾凄凉,从一定程度上寄托来了作者的兴亡之感,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洪昇的传奇《长生殿》结局是:贵妃死后,唐明皇因思念贵妃,派临工道士觅魂,于蓬莱仙岛找到了杨贵妃,明皇与贵妃经过忏悔之后,八月十五被引进月宫在月宫团圆。可以说《长生殿》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写到团圆收煞,本身属于正剧,也表现出作者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和赞颂。
二、关于《长生殿》主题的各种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答:我赞成“双重主题说”。我认为作者写《长生殿》,对于政治政治主题和爱情主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以兴亡之感,写出儿女之情。一面要写国家兴亡之感,一面要写儿女离合之情。告诫后人,爱美人更要爱江山,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为了一时的纵欲而抱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