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时间:2019-05-12 00:1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三下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三下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初三下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三下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1、俄国十月革命(俄历十月)的时间: 公历: 1917、11

意义: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3,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4, 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的运动的发展,5,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对德的《凡尔赛和约》和对奥、匈、土、保的和约构成的凡尔赛体系,构建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凡尔赛体系”。

由华盛顿会议内容构成的华盛顿体系,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华盛顿体系”。其间,关于中国问题的条约是《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从而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1929—1933 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①开始的国家:美国,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②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4、罗斯福新政

(1)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2)中心措施:对工业调整;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

5、主要法西斯政权

德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

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意大利:1922 年 墨索里尼执政

建立最早的法西斯政权

日 本: 1936 年 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

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6、绥靖政策的顶峰:慕尼黑阴谋

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

二战扩大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8、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 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9、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决定成立联合国。

10、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

11、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4年6月,美英盟军 诺曼底登陆

(注:第一战场是苏德战争)12、1945、5、8,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1945、9、2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3、战后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九十年代以来)——信息化、全球化

14、欧盟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内部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

性质:欧洲国家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联盟

15、战后日本的崛起(考选择):

原因: 战后初推行民主化改革,推行非军事化国策;

美国的扶持;

朝鲜战争爆发,美军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

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推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军费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与不安。

16、苏联的解体 1991年底

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17、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称“非洲独立年” 18、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与奴役非洲约五个世纪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19、巴以冲突(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中东问题的关键:

原因: ①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

②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

20、冷战政策

(1)含义:美国带领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2)构成:

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冷战起止:1947年“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的开始 1991 年苏联解体,美苏冷战(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21、美苏争霸

五十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后,争取与美国取得平等地位,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苏联解体,美苏争霸自然结束了)

22、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当今世界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

“一超多强”:“一超”指的是美国,“多强”指的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

(2)、特点: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

(3)科索沃战争表明:

1.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成为世界领袖,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随意干涉别国内朝(这里指南斯拉夫)2.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

3.表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2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表现:

(1)、1995 年 1 月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2)、具体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快; 其中,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主要作用。

24、第三次科技革命

(1)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2)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标志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3)成就:原子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4)影响

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

25、现代文学和美术 现代音乐和电影

⑴美术

毕加索

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暴行而作的(反法西斯)作品名称《格尔尼卡》 ⑵电影

诞生

1895年12月28日(19世纪末),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大咖啡馆首次把影片放映在银幕上供许多人观看,这一天被视为电影诞生日。

发展 从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单一银幕到多种银幕

好莱坞

作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的好莱坞,好莱坞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影城。奥斯卡奖是世界最有名的电影奖。

第二篇:初三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个人的知识面是一个圆圈,知识储备越多,圆圈越大,接触到的面积便越广阔,便能掌握和窥视更多的机会。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三下物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初三下物理知识点1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1)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 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 , 叫做平衡位置。

(2)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 10-(-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表现为斥力;

(3)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 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

(4)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 10 倍以上)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近似认为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二、内能

1.内能

(1)物体的内能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都有关。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热运动

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4.热量

(1)概念: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2)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焦耳(J)

三、比热容

1.比热容的概念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符号 c 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 J/(kg ·℃)。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水的比热容是 4.2 ×10-3 J/(kg ·℃)。

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4.2 ×10-3 J。

4.比热容表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2)从比热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

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3)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

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6.热量的计算

Q=cmΔt。式中,Δt叫做温度的变化量。它等于热传递过程中末温度与初温度之差。

注意:物体温度 升高到(或降低到)与温度 升高了(或降低了)的意义是不相同的。比如:水温度从 lO℃升高到 30℃,温度的变化量是 Δt==30℃-lO ℃=2O℃,物体温度升高了 30℃,温度的变化量 Δt =30 ℃。

初三下物理知识点2

一、热机

1.内燃机及其工作原理

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又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按燃烧燃料的不同,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柴油机等。

(1)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一个工作循环为四个冲程即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的热机。

(2)一个工作循环对外做一次功,曲轴转2周,飞轮转2圈,活塞往返2次。

(3)压缩冲程是对气体压缩做功,气体内能增加,这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4)做功冲程是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这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5)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它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完成。

(6)判断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属哪个冲程应抓住两点:气门的开闭情况;

活塞的运动方向。

(7)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不同处

2.燃料的热值

(1)燃料的热值

①定义: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 q”表示。

②热值的单位 J/kg,读作焦耳每千克。还要注意,气体燃料有时使用 J/m3,读作焦耳每立方米。

(2)在学习热值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完全燃烧”是指燃料全部燃烧变成另一种物质。

②强调所取燃料的质量为“ lkg ”,③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的计算:一定质量 m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qm,式中,q 表示燃料的热值,单位是 J/kg;m表示燃料的质量,单位是 kg;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 J。

若燃料是气体燃料,一定体积 V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qV。式中,q 表示燃料的热值,单位是 J/m-3;V表示燃料的体积,单位是m-3;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 J。

二、热机的效率

(1)定义

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2)公式

η=W/Q×100%。式中,W为做有用功的能量;Q总为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

(3)提高热机效率的主要途径

①改善燃烧环境,使燃料尽可能完全燃烧,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②尽量减小各种热散失。

③减小各部件间的摩擦以减小因克服摩擦做功而消耗的能量。

④充分利用废气带走的能量,从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三、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2.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基本定律。

大到天体,小到原子核,也无论是物理学问题还是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的问题,所有能量转化的过程,都遵从能量守恒定律。

3.“第一类永动机”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初三下物理知识点3

一、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中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验电器

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5.电荷量(电荷)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为 C。

6.元电荷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2)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 e 表示;e=1.6×10--19;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呈中性。

7.摩擦起电的实质

电荷的转移。(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摩擦起电并没有新的电荷产生,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 等量负电)

8.导体和绝缘体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3)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2.电路

(1)用导线将用电器、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2)电源:提供电能(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3)用电器: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的装置。

3.电路的工作状态

(1)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

(2)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

(3)短路:用导线直接将电源的正负极连同

4.电路图及元件符号

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画电路图时要注意:整个电路图导线要横平竖直;元件不能画在拐角处。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

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串联电路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互相影响。

2.并联电路

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

并联电路特点: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

3.常根据电流的流向判断串、并联

从电源的正极开始,沿电流方向走一圈,回到负极,则为串联,若出现分支则为并联。

4.电路的连接方法

(1)线路简捷、不能出现交叉;

(2)连出的实物图中各元件的顺序一定要与电路图保持一致;

(3)一般从电源的正极起,顺着电流方向,依次连接,直至回到电源的负极;

(4)并联电路连接中,先串后并,先支路后干路,连接时找准节点。

5.在连接电路前应将开关断开

四、电流的测量

1.电流

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 I,单位是安培,符号 A,还有毫安(mA)、微安(μ A)1A=10-3 mA=10-6 μA

2.电流的测量

用电流表;符号○ A

3.电流表的结构

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4.电流表的使用

(1)先要三“看清”:看清量程、指针是否指在临刻度线上,正负接线柱;

(2)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串联;(相当于一根导线)

(3)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注:

试触法:先把电路的一线头和电流表的一接线柱固定,再用电路的另一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的另一接线柱,若指针摆动很小(读数不准),需换小量程,若超出量程(电流表会烧坏),则需换更大的量程。

5.电流表的读数

(1)明确所选量程;

(2)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

(3)根据表针向右偏过的格数读出电流值。

初三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三篇: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九下P2-5)

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①它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

②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

③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④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⑤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

2、俄国十月革命的时间——1917年11月6日;起义的地点——彼得格勒;

革命的最主要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革命的结果——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4、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九下P7)

1、时间:1921年;

2、领导人:列宁;

3、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新的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5、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三、苏联的成立(九下P7)

1、成立的时间:1922年底

2、国家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3、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四、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九下P8-10)

1、内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领导人:斯大林

3、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五、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九下P14-16)

1、时间:1919年1月;地点:巴黎。

2、操纵国: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3、《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战胜的协约国为了处分德国,与德国签定。

六、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九下P17-18)

1、时间:1921—1922年;

地点:华盛顿;

与会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

2、操纵国: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

3、《九国公约》:九国代表签署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文件,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九下P16、P18)

1、凡尔赛体系: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暂时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暂时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华体系”。但这一体系隐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八、经济大危机的特点(九下P21)

1、时间:1929—1933年;(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主要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九、罗斯福新政(九下P22-23)

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2、时间:1933年。

3、罗斯福新政的目的:不消除经济危机。前提: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手段):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4、新政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5、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十、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九下P25-26)

1、形成国家:德国;政党:纳粹党。

2、形成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表现之一:纳粹党利用“ 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

十一、反犹狂潮(九下P26)

1、德国法西斯还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

2、原因:①历史原因:欧洲久远的反犹传统;

②个人原因:从小就从心理、思想上极端厌恶犹太人;

③现实原因: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对纳粹的退让、姑息,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不断升级。

3、表现:希特勒的《我的奋斗》。

十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九下P27-28)

1、形成国家:日本;政党:军部。

2、形成标志:1936年军部法西斯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了。

3、表现: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变。

十三、慕尼黑阴谋(九下P34)

1、时间:1938年9月;地点:德国的慕尼黑;

与会国:德、意、英、法。

2、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

3、影响:①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②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4、后果:养虎为患,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5、意义:标志着绥靖政策的顶峰。

十四、二战的全面爆发(九下P35)

1、时间:1939年9月1日

2、标志: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

3、影响: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十五、苏德战争的爆发(九下36)

1、时间:1941年6月

2、标志:德军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

3、重大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领导)

十六、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九下P37)

1、时间:1941年12月7日凌晨

2、标志:日本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即珍珠港事件。

3、影响: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十七、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九下P39)

1、时间:1942年1月1日

2、地点:华盛顿

3、参加国:美中苏英等26国

4、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十八、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九下P40)

1、时间:1942.7——1943.22、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

十九、雅尔塔会议(九下P39)

1、时间:1945年2月

2、会议目的:为了协同作战,尽快打败法西斯。

3、会议代表: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4、会议地点:苏联的雅尔塔。

5、主要内容:①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②同时决定成立联合国。③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二十、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九下P41)

1、时间:1944年6月6日

2、标志:诺曼底登陆,标志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3、意义:配合苏联东西夹击德国,加速其灭亡。

二十一、德国投降(九下41)

1、时间:1945年5月8日

2、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的结束。

二十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九下P42)

1、时间:1945年9月2日

2、战争结束的标志: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3、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事件:

①1945年8月8日,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

②苏联也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③中国军队也展开大反攻,发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击。

二十三、二战的影响(九下P42)

1、影响:是一场空前的浩劫;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启示:①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

②遏制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恐怖主义;

③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二十四、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九下P48)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2、经济繁荣的原因: ①美国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③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3、根本原因: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二十五、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九下P49)

1、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2、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3、影响:美国经济逐渐有了持续稳定地发展,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二十六、欧洲共同体(九下P52)

1、成立的目的: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

2、成立时间:20世纪60年代

3、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际地位。

二十七、欧洲联盟的建立及其相关政策(九下P52)

1、时间: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2、相关政策:各国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3、作用: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二十八、日本的崛起(九下P54)

1、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

2、崛起的原因: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②美国对日本进行经济扶持;

③日本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引进国外先进的科技;

④日本重视教育和发展科技。(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3、地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二十九、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九下P55)

1、时间: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期以后

2、表现: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3、影响:军费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了亚洲邻国的关注与不安。

十、苏联的解体(九下P61-62)

1、时间:1991年底

2、催化剂:1991年八一九事件

3、解体的原因:①历史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失败;

③外部原因: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4、影响: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结束、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十一、东欧剧变的实质(九下P65)

1、剧变的原因: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

②现实原因:各国改革的失败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③外部原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限制。

2、剧变的开始: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

3、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的变化

4、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

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十二、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九下P84-85)

1、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冷战政策的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3、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冷战政策的表现: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十三、北大西洋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九下P84)

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

2、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

3、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4、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十四、“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九下P90-91)

1、出现的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

2、范围:(按综合国力划分)

(1)一超:指美国。

(2)多强:指日本、中国、俄罗斯和欧盟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3、标志: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

4、作用:“多强”牵制美国称霸、促成世界多极化的形成三

十五、科索沃战争的影响(九下P91-92)

1、科索沃战争的原因:(1)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

(2)美国霸权主义的介入,转化为国际冲突。

2、时间:1999年3——6月

3、影响: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物质损失,环境破坏和人员伤亡。(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侵犯了中国主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②战争是美国霸权主义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十六、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原因、影响)(九下P95-97)

1、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

①东西方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②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③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利(机遇):有利于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有利于促进出口、引进资金和技术,有利于改善国内经济结构,有利于企业直接面临国际竞争,促进经济发展。

②弊(挑战):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进一步增加国际经济风险。

十七、世界贸易组织(九下P99)

1、成立时间:1995年1月1日;

2、意义:它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3、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有利于促进出口、引进资金和技术,有利于改善国内经济结构,有利于企业直接面临国际竞争。

4、中国加入的时间:2001年11月

5、中国入关后,应对的措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

十八、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内容、特点和影响)(九下P102-105)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内容: ——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A、起源于美国(国家);

B、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

C、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

D、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其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3、特点: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

4、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第四篇:高中历史世界历史知识点

如果说阻止他人获取知识就是扼杀知识,那么对扼杀知识习以为常,就会导致对杀害人习以为常——因为确切而言,人就是知识;还会导致对人的缺失习以为常。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世界历史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世界历史知识1

古代埃及

1、经济:尼罗河流域,农业

2、政治:公元前3500年出现国家,尼布甲尼撒三世统治时期,成为最强大军事帝国。古埃及文明中断于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入侵

3、文化:太阳历、象形文字、金字塔

古代两河流域

1、经济:两河流域,农业发达

2、政治:公元前3500年产生国家。汉谟拉比在位时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亡于内乱和外族入侵

3、文化: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楔形文字、太阴历

古代印度

1、经济:印度河、恒河流域,农业发展

2、政治:公元前23世纪-18世纪出现国家。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扰

3、文化: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一、古希腊

1、位置:希腊半岛、爱琴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最早的爱琴文明

2、经济:环海多山多岛屿,航海业、海外贸易发达

3、政治:公元前8世纪,出现城邦国家。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全盛。

二、亚历山大帝国

1、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建立地跨三洲大帝国。

2、东征给东方人民带来灾难,但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高中历史世界历史知识2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1、罗马历史发展线索:

意大利半岛出现城邦(公元前1000)—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帝国分裂(4世纪末)—西罗马灭亡于日耳曼人的打击(476年)

2、主要战争:布匿战争(罗马—迦太基)、斯巴达克起义

3、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建立罗马帝国。

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

1、文学艺术:《荷马史诗》《掷铁饼者》

2、建筑:雅典帕特农神庙、罗马大竞技场、凯旋门、方尖碑、万神庙

3、哲学:德谟克利特“原子论”;苏格拉底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问题;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学者。

4、法学:《十二铜表法》、万民法、经济法。

西欧农庄

一、庄园

1、出现:9世纪,西欧出现农村经济组织形式

2、性质:独立的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

3、阶级关系:领主统治剥削佃户(自由民、农奴)

4、土地所有制:直领地(领主保留土地)、份地(剩余耕地)、共用地(林地、荒地)

二、庄园法庭

1、特点: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管家;时间地点不固定;维护庄园公共秩序;惩罚手段是罚金,依据是习惯法或村法。

2、作用:维护领主利益,一定程度限制领主特权。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一、中世纪的城市

1、原因:10世纪起,西欧农业技术提高,商业贸易的发展。

2、表现: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出现城市

3、城市自治斗争:

原因:城市坐落在封建领主土地上。

反抗方式:金钱赎买、武力斗争。

结果:自由城市—市民为自由人,有财产权。自治城市—选举市长设立法庭。

影响:消弱了割据势力,得到城市的拥护。但未完全摆脱控制。

二、早期资产阶级的形成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手工工匠和商人分化出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银行家(市民阶层、早期资产阶级)

三、大学的兴起

1、原因:希腊罗马古典著作的传播;阿拉伯文化传入西欧。

2、兴起:大学兴起,中世纪“最美好的花朵”

3、发展:出现了教会学校和私人办学。并逐步取得自治权利。

高中历史世界历史知识3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一、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1、疆域:涵盖希腊、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全盛:查士丁尼时期,编成《查士丁尼法典》

3、衰落:阿拉伯的进攻以及十字军东征

4、灭亡: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灭拜占庭帝国。

5、历史地位:创造了独特的拜占庭文化;保存大量希腊罗马文化。

古代日本1、1-2世纪,出现奴隶制国家;5世纪大和统一了日本。

2、646年,日本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3、大化改新的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封建国家。经济上土地为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定期收税。

4、大化改新的作用:日本发展为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

5、武士: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军事集团

6、武士集团:12世纪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是为“镰仓幕府”,国家权力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的产生: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622年在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雏形)。630年统一阿拉伯半岛

2、阿拉伯帝国:地跨亚欧非,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3、阿拉伯文化:改造形成阿拉伯数字、《医学集成》《医典》、《天方夜谭》、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使者。

高中历史世界历史知识点

第五篇:新初三下知识点9

1异养(腐生、寄生、共生)真菌: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叶绿体但有成形

2、无性生殖的应用:(1)嫁接(砧木与接穗的形成层紧密结合才能成活,开花结果与接穗保持一致)(2)扦插(3)压条 以上都需要提供适宜的条件。注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3...若虫.成虫。蝗虫、螳螂、蟋蟀

4活(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5卵细胞包括:卵黄、卵黄膜、胚盘三部分。

6、.遗传: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亲子代间或子代个间的差异

7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形式。111、性状的遗传实质: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给子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下载初三下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三下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精选五篇]

    世界古代史 一、金字塔: 二、知道伯利克里时代的民主政治,理解其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P18页) 内容: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决定和管......

    初三世界历史复习提纲(共五篇)

    初三世界历史复习提纲 1.文艺复兴 时间:14世纪前后 地点:意大利 原因:最早出现资产阶级生产关系 思想:人文主义思想 实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人物、成就:但丁[意大利]诗人(《神曲》)......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和归纳

    小编整理了关于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和归纳,包括三角形的定义、实数的概念运算、圆的知识点、代数、函数等有关知识点,初三数学知识点以供同学们参考和学习! 初三数学知识点 第......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声学考点说明:声学在中考物理试卷中约占1~3分,常见的题型为选择和填空。本专题的主要知识点有: 1.知道空气的声速为340m/s(T=15),知道真空不能传声。2.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能够区......

    初三语文知识点大总结

    新初三的同学们准备好备战中考的状态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语文知识点大总结,欢迎参考~初三语文知识点大总结第一部分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两种环境描写:自然......

    初三压强知识点总结

    导语: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这是初三物理的知识点之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三压强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吧!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1、压力: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

    世界历史重点知识点梳理汇总「精编」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思维导图】第1课 古代埃及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

    初三下历史总结

    1课: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