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组合作的15个细节
小组合作的15个细节
今天我要分享给大家的内容来自2017年4月20日,华东师范大学李正涛教授在巩义市“新基础教育”实践研究项目启动仪式的报告——《“新基础教育”研究的追求与特征》。这次报告中,李正涛教授用“真、整、实、深、化、长”六个字向我们讲述了“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经验做法。其中“实在细节”方面李教授重点讲述了小组合作的十五个细节,也是我们落实新基础教育日常化的最基本的工作,(其实李教授一上午讲座中,重点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九步教研法(教师层面的教研),二是小组合作的十五个细节(学生层面),三是好课的标准(新参照系评价层面)。一三方面我们一直在努力践行,理解不断深入,对于小组合作,却一直是我们比较欠缺的,今天就与大家分享这个内容。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应该说是我们前期课改中训练最为成熟的一项,对学生的小组合作进行了专门的培训,明确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职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知道先进行独学,然后再进行对学,最后进行4人的群学,在群学中学生有组织、有记录、有总结、有发言;但是,听了李正涛教授的报告之后,再次审视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在细节之处真的关注不够。小组合作真的存在形式化、表演化、平庸化的问题。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缺乏指导和训练,关注年级和学科不够,实效性不强;缺少对于学生动笔习惯的培养,学生没有养成认真倾听和捕捉、提炼信息的能力;学生合作学习中,缺少教师的介入,不能够及时的对学生的共通性问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价关注对于发言人的评价,缺少对于整个小组团队的评价等。
解决策略:
细节1:适度训练(合作意识、方法、能力、习惯)的起点——从同桌合作开始。通过训练让学生形成合作的意识,掌握合作的方法,形成合作的能力,养成与别人合作学习的习惯。小学开始,持续系统训练3至6个月。
合作学习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满足于课堂上提出几个要求,讲几个道理就可以了,而是应该有持续系统地训练。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时,有组织,有分工,有要求,就是缺乏落实,缺乏反复训练巩固。我们应该思考从哪里开始训练?起点在哪里?李教授明确指出,小组合作的学习从同桌学习开始。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倾听、合作,适应了以后,再过渡到四人小组合作。两个人都不能合作,怎么会在小组中好好合作。好多老师忽略这个细节,匆匆直接跳入小组合作,结果是事倍功半。
细节2:前提条件
选择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独立自主的思考与实践,激发合作的需要,(这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前提条件:合作前先让学生有自主独立思考与实践,带着自己独立的思考来和同伴们交流,避免让集体的声音思考替代个人的意见;合作前激发合作学习的需要,自己想不明白,怎么做都不会做,迫不及待想要和同伴分享和探究,有合作的需要和愿望后才能有效合作;选择适合小组合作的内容。同桌就能解决,甚至个人就能完成的内容没有必要通过小组的合作来展开。)
细节3:人数——不超4人
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不超过4人。细节4:时间底线?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不少于3分钟。三分钟内就能完成的要么内容不需要合作,要么是仅仅做做合作的样子,合作没有实效。
细节5:怎么分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各有利弊。异质分组,不同层次学生分在一起。高手如何成长?需要接受高手的刺激与挑战,才能不断成长。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可以不断轮换,交叉分组,不要一个学期、学年都固定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根据学情或合作学习内容的性质和难易,这次异质,下次同质,取长补短。
细节6:如何分工:谁做主持人?记录员?监督员?代表小组发言?之后谁做补充发言?都要有明确具体的分工,为什么要分工?提升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成效,也在于分工背后有极其重要的育人价值。育人价值是极其重要的概念,“新基础教育”现在研究重心是挖掘不同学科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因为有了分工,学生才会有责任心、责任感。马云说,一个人责任有多大,舞台就会有多大,承担多少责任,你的发展资源、空间、平台和舞台就有多大,一旦一个人有了责任,就会有担当,有了担当,就会有更好、更快的成长和发展。这就是小分工背后的育人价值,它把课堂教学和我们过去所谓传统的德育就打通了。
细节7:规则——弱者先说,大家补充,强者概括或总结!如何合作学习?如何讨论?弱者先说,什么是弱者?不仅指智力差的,更指课堂上沉默寡言、比较内向、比较内敛、不爱发言表达的学生,大家你一眼我一语的给他补充。爱说话、爱表达的孩子最后让他做总结。
(合作学习开始之前,老师们必须注意两个问题的清晰:1.放下去之前学生各自知道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了么?放下去之前学生知晓该怎么合作的规则吗?如果这两点是模糊的,说不清楚的,那接下来的合作学习一定是形式化和混乱的。)
细节8:小组代表发言
既然是合作以后的发言,而且是代表小组发言,不是只代表自己,第一句话必须用我们认为……
我们小组认为……如果学生一张嘴就说我认为、我发现,老师应该及时制止,应该是我们小组发现、我们小组认为,没有合作学习,每个学生可以讲自己的观点,但只既然是小组合作以后的发言,代表小组发言,不是代表自己,就不能只讲自己的,这样就会导致前面的合作学习无效。
细节9:怎样评价反馈 评价谁?谁评价?
代表发言之后教师如何进行评价和反馈。评价什么?应该是发言人背后小组合作的质量。谁来评价?当然离不开老师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互评,他们小组合作的怎么样?什么地方好,值得我们学习,什么地方不好,我们小组给他们提改进建议,更可以让学生来自评,自我评价,“自”不仅是小组自我评价,还可以是个体学生自我评价,刚才合作学习,我的责任承担的怎么样?什么地方合作好?什么地方不好?下次合作怎么改进。这个细节体现“新基础教育”一起倡导的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一做,这个大道理就化进去了。
细节10:组际对话互动交流
报幕式交流、割裂式交流各说各的,组与组之间没有交集,没有对话,更没有互动。
存在问题是:小组合作的交流经常变成报幕式的交流、割裂式的交流,如:先请第一小组来交流……,第二、第三……等,小组间各说各的,组与组之间没有任何交际,没有对话和互动,此时教师的指令要求发挥关键作用,第一小组代表讲之前,教师不要说话,讲完后,教师说下一组发言的代表要对前一组的发言进行评价、补充、提问、质疑,在此基础之上再介绍你们小组的合作成果,这样组与组之间就有了交际和对话,就不是彼此割裂、互不相干了。
细节11:老师怎么巡视(介入力和引导力)巡视中干什么事情?
注意:1.老师的表达不能太啰嗦,不断地唠唠叨叨,这样会干扰影响学生的合作学习。2.对学生的点拨只是轻声细雨;如果你发现一个小组里出现的问题,或者出现的亮点具有共通性,值得其他小组学习借鉴,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大声说出来,让其他小组都听到、分享,而不是对一个小组轻声点拨!3.教师自始至终都沉默不语!老师不要做沉默的巡视着,要体现在巡视过程中的介入力和引导力,这也是教师存在的价值。
细节12:板书
课堂上教师心中要有两套板书,一套是静态的确定的板书,体现在教案中的板书,将教案上的板书设计丝毫不差的搬运到黑板上,不能只做搬运工;第二套板书是动态的不确定的板书,通过板书捕捉、提炼、利用、生成资源,通过板书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支架,这是现场生成的。
细节13:提醒学生养成动笔习惯
合作学习中提醒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把课堂上生成的好的观点、想法、做法、语句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能力。“认真倾听”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听什么,怎么听?只有做到“专注、理解(听懂)、比较(避免重复、学习)、一边听,一边动笔”才算是认真倾听,过程中教师不断的给予评价和鼓励;培养捕捉、提炼信息资源的能力。人越来越缺乏耐心和专心了,信息资源是把双刃剑,每天这么多信息扑面而来,你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辨析、判断、捕捉、利用最有价值的信息,将是一种能力,将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培养。一个人信息资源的捕捉力、提炼力就是一个人的竞争力。
什么是认真倾听?(1.别人发言时专注地听,不要走神,不要做小动作;2.别人发言用心去理解、听懂听明白别人说了什么话,是怎么说的;3.一边听一边做比较,同样的问题,这个同学什么观点,那个同学什么方法。这样做一是为了避免我发言的时候重复前面同学的话。而是为了学习,在比较中学习,今天学到了什么不一样的观点、方法。4.一边听一边动笔圈画批注做记录。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适时进行评价。)
细节14:年段特征——年段感
小学、初中、高中如何合作学习,小学低段、高段如何合作学习,如何避免低段的方式进行高段的学习,合作学习应该具有年段感。
细节15:如何体现学科知识的特性:
语文课如何体现合作学习?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味道?不要把语文课变成班队课、思品课;语文课要做三件事情,理解、积累、表达。数学课的小组合作要展现数学特有的思维和特有的文化,其它学科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体现清晰、强烈的学科感,年段感和学科感特别重要。同一学科中,语文中议论文、散文、古诗词、文言文如何合作学习,不同类型、题材、主题的内容有什么对应的合作学习的的内容,这些细节我们揣摩了、反思了、重建了,形式化、表演化才能得到扭转,这样的合作学习的研究才是实实在在的。
语文(味)数学(思维)
语文课干什么?:理解、积累、表达。最终落在表达能力的提高上。
不能把语文课上的合作学习干成思品课。
第二篇: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作为合作性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能力。但教师在组织运用时往往偏重于形式,没有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致使合作学习误入歧途。那么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趋于理性,富有成效呢?笔者的体会是:
一、合作讨论前要让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的大脑和手都动起来,弥补教师无法应对众多存在差异的学生的不足,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合作交流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提出问题。笔者最近听了一位教师上《我的叔叔于勒》,在总结课文时,老师布置:“于勒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复杂性,该怎么认识呢?请同学们分组合作研究一下。”话音刚落,教室里人声鼎沸,读书声、争辩声、应答声此起彼伏,同学们个个很兴奋地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对方。面对学生流利的回答,老师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我觉得这样的合作学习值得商榷。虽然教师提的问题比较有份量,但教室里不可能马上形成热闹的场面。学生即使思维敏捷,也不可能这样快速地整理出思路,马上与同学交流。可见,教师呈现问题后,马上让学生交头接耳、叽叽喳喳,这样的合作讨论看似热烈,实质往往流于形式:学生没有思考,哪有见解来讨论?何谈思想的碰撞?更况且,这种即时交流,往往只是几个思维比较敏捷的学生肤浅地说上几句,大多数同学则是思维还未及启动,自然地充当起了听众、附和者的角色。因而,笔者以为,在合作讨论学习的同时,不能忘了给学生默读静思的时空——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动笔圈圈画画写写,让思考参与到读书过程中。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待学生在默读静思中理清了思路,组织了语言,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讨论,这样才能形成符合实际的有效的合作学习,才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得到提升。
二、合作讨论时要认真筛选内容
讨论使人明辨是非,讨论使人开拓视野,讨论使人取长补短。但课堂中的讨论并非多多益善,并非什么问题都可以进行讨论。作为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避免那种不分问题类型,一律实行小组讨论的形而上学的做法。教师要审慎筛选讨论的内容,要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讨论。实践证明,适宜小组讨论的内容一般包括:
1、学生需要互相启发来拓展思维的问题。
2、学生理解不一致又有必要争辩的问题。
3、学生希望解决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总之,讨论并不是为讨论而讨论,而是为强调某个问题、澄清某种模糊、解决某些难点而讨论。只有这样,课堂中的讨论才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张扬学生个性。
三、合作讨论中要巧妙引导深度
一些教师组织小组讨论时,忽视自己的引导作用,抛出问题后,任由学生争论不休。学生或抓住细枝末节,东拉西扯;或高谈阔论,不辨本质;或就事论事,流于浮表,致使讨论肤浅,不能取得应有的实效。其实,小组讨论整个过程和实效性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方面的原因,小组讨论有时往往热闹外显而实质缺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其引导作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能等待、观望,而是要深入到小组当中,和学生处于平等关系,或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供小组内磋商、协调、参考,或了解讨论的进程,及时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思维素材和深化题旨的信息,帮助学生挖掘讨论的深度。如一位教师教学《孔乙己》,先引导学生讨论小说的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学生深入文本,找出依据,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接着,教师抛出下一个问题:孔乙己为什么会死?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题旨。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这位教师自始至终深入各小组中,密切关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变化,适时地提出第三个问题:你对孔乙己这个人是否同情、怨恨。为什么?这三个问题,如行云流水,由表及里,具有序列性和梯度性,促使学生研讨问题的关键,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文本深层次的内涵。可见小组讨论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创造学习情境,架设学习桥梁,而且要巧妙引导,及时调控,层层剥笋,使讨论逐渐深入,引人入胜。
总之,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独立思考是前提,筛选内容是关键,引导深度是重点。我们语文教师要把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有效引导,才能促使小组讨论更合理更科学,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才能促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效激发思维,交流思想,拓展能力,收获更加丰硕的果实。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一如继往的发扬合作精神,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运用合作学习法能够获得自由汲取知识的机会, 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主动获取知识。
一、分组原因: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字串8我班学生质朴可爱,集体荣誉感强,有责任心,但基础较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的学习,家长由于各种原因能够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很少,学生回家学习的效率较低,老师留的作业基本上能够完成,但质量太差,背的任务大多数学生完不成,有的学生根本就是在“混日子”,老师交给的任务能少写就少写,查出来就写,查不出来就算,这样,差的学生会越来越差。有时,有一部分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上进心也不强,学习上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学习成绩也没有达到理想的分数,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我把班内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二、分组方法:
按照成绩把学生分成好、偏好、中等、差四等,再按照学生的性别、能力、性格,每组分配一人,组成4人学习小组,成绩好的学生为组长,负责讲题、监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排座位时按照同组就近原则,这样便于组长管理和讨论问题,学生准备记作业本,每天下午放学前组长检查组员作业是否记在本子上,然后组长签字,写完作业后家长核对每项作业是否完成,完成后家长签字。
三、分组好处:
通过学习小组,提高监管力度。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师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不免会出现漏洞,或者有检查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在平时学生记作业、改错题、背诵上,有很多同学钻空子,不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进行分组后,组长就相当于小老师,能够随时监督组员学习,哪项任务不完成都能被查出来,这样使不学习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作业也都能完成了。字串7
通过小组合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上课时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主动学习或开小差,或玩东西,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上课每做完一道题,就会有组长进行检查,不会的组长就得给他讲,大家还要等他,而且每次都要被老师统计出来,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学,而且进步很打,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方法。在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这些内容如果单独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能节省时间,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的观念与做法。
总的来说,通过小组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与优点
一、合作学习的方式
1、合作准备课前的值日报告或课本剧表演。课前几分钟的“Duty talk”和课本剧表演是课堂常用形式。为了使值日报告内容更丰富多彩,使更多学生得到锻炼,教师可以事先适当地提出“Duty talk”的主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让学习小组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然后在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一个代表上台演讲。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
2、合作预习新课。教师事先把预习的内容及要求告诉学生,让小组同学根据要求查阅生词,预习对话或课文,找出新语言知识点以及语法要点,经小组讨论,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做成一份组内笔记。然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评,逐一解决疑点。由于是小组合作,教师有时还可以提出难度稍高的预习要求。例如,在教学shall we go to the zoo?这一单元时,我要求学生预习时做到:
①准备有关动物图片,查阅动物的英文名称,并用英语描述其中两种动物的外形及习性等;
②预习课文、查阅生词、理解文章意思,并将疑难点做一份笔记;
③讨论回答do you think it is good for animals to stay in cages? why or why not? 几乎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图片,并写出了较为完整的动物介绍,对动物住在笼子里是好是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课上得轻松,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高。而且能学到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合作表演对话。学生学完一段对话后,一般要求他们角色表演。如果单纯地照本宣读,易使人感到乏味。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进行这一活动的关键是教师不能布置任务后马上进行,应让学生有时间准备,最后从读音是否标准、对话是否有感情、表情是否自然、表演是否得体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选出最佳小组。为了小组的荣誉,每个学生都不甘落后。一般来说,英语成绩好的学生都乐于承担内容较复杂的角色,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不甘示弱,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每个组员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充分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教师比较各组的表演,表扬表演得好的,对较为典型的问题做适当评析,并帮助表演有欠缺的小组分析原因,引导他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争取下次演得更好。
4、合作归纳知识。在导入对话或课文后,笔者经常让学生分组归纳总结某一语言结构的功能或用法。如在教学“making suggestions”这一日常交际用语时,我让学生归纳总结提出建议的句子及其回答方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小组讨论后发现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它们的回答也有很多种。然后,我再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句型中动词的形式。学生对于经过自己思考归纳出的知识印象更深,记忆更牢。
5、合作完成作业。传统的英语作业往往以书面形式由学生个别完成。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改变过去单一的作业形式,力求作业多样化。如听写单词句子、写英语小作文、与外国朋友通信、阅读英文书籍、表演对话、制作英文贺卡、编辑英语小报等。这些作业可以个别完成,但小组合作完成效果更好。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分享了成功的喜悦,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做作业的乐趣。
6、合作订正错误。每次单元测验后,教师会讲评试卷,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但由于学生错题类型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讲解所有题目,怎么办?可以在小组内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中等的学生相互探讨,共同订正试卷上的错误。这样能营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习、探索、研究问题的氛围,树立对话式、互动型的教学形式。
7、合作学习单词。在英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一直是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的拦路虎。但由于教学时间较紧,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一一面授辅导。这时,教师就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检查部分学生的发音,然后组织若干学生一同学单词。由发音较好的学生指导发音较差的学生,最后组织小组竞赛。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练习量,又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会看到平时怕背单词的学生这时也表现得很积极,组员之间更是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督促。
8、合作写作。写作课很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在教学生写一封介绍自己的英文信时,我安排了以下小组任务:
①独立思考三分种。让学生考虑文章的主要时态、格式,以及重要的短语,为小组讨论做准备。
②集体列出写作要点。首先让中等生确定格式和主要短语,鼓励差生大胆参与,优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小组报告讨论结果。选择一二个小组口头报告讨论结果,并让其他组评价指正。
④教师介绍写信格式、介绍自己的短语。⑤学生独立写作。⑥小组交换批改。
二、合作学习的优点
1、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向别人发问,向别人阐述自己的看法。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
2、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
3、合作学习能增进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感情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互相勉励、互相鼓励,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学会了如何关怀和帮助他人、评价他人,即学会承认他人的优点,容忍他人的缺点,虚心向他人学习,听取他人的意见。它使每一成员都溶入集体中,增强了集体意识。
4、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学习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它主张那些已经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其它成员。作为讲授者的学生,为了能够教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其它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认真预习课文,遇到不会的单词主动查字典,并查找资料中的有关注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
5、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在组织对话和操练中,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谁先谁后、谁问谁答,充分考虑对话的难易度和学生的水平。特别是在英语短剧的自编自演过程中,学生除了要选择、组织对话内容,认真准备道具,进行角色安排,还要在排练中对效果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并不断地总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6、合作学习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它不仅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还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而且还将学生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第三篇: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生因你而改变
徐永娟
其实对于小组合作教学,早已心动了很久,只是从不敢贸然行动,因为有太多的未知,总觉得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行动上,都还没做好准备,所以,我的课堂和教学管理,一直游离在小组合作的边缘。
信心和勇气来自于那个特殊的日子——那天,教育局申局长带着中国教师报的张记者和韩编辑来我校听樊灵花老师的课,樊老师执教了《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课堂上,小组之间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学生读书之投入,气氛之热烈,在我们原来的课堂上是难得一见的,不愧为自主体验下“小组合作、高效课堂”的一节精品课。这节课,也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课后,又聆听了申局长和张记者对小组合作、高效课堂的精辟见解和指导,更增添了勇气和力量。心动不如行动,回到办公室我们几个讨论了一下具体步骤,行动正式开始了。
当我和魏老师走进教室,学生们诧异地睁大了眼睛看着我们,那眼神里有无数的问号——怎么,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一块来了?到底要上什么课呢?我和魏老师相视一笑,决定先卖个关子:“孩子们,把你们的所有书和本子都装进书包里,桌布取下来,然后坐端正,比一比谁做的更快。”孩子们的心里更好奇了,他们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等他们整理完毕之后,我接着说:大家起立,背好书包,听老师口令,把两张桌子并在一起。”然后详细说明了桌子如何并在一起,凳子如何摆放,剩余的桌子放在哪里。霎时,班里人声鼎沸,像炸开了锅,虽然,他们还不知道这样做是为什么,但是,新鲜、开
心占据了他们的整个身心,尖叫声,笑声,拉桌子声,椅子声......震耳欲聋,组成了世界上最高亢的“交响乐”。
等他们基本拉好之后,我我就开始揭晓谜底了:“听我读名字,一组的同学坐这里、二组的同学坐这里......”十二个小组一会的工夫都坐好了,以前是一排排,看到的是其他同学的后背,现在是面对面,看到的是对方的脸,爱说话的孩子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挤眉弄眼的、做鬼脸的、哧哧笑的,甚至最终管不住自己的口说话的,还有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不时加上动作的......眼前的一个个孩子犹如一个个小虫乱动,让人眼花缭乱。“比一比哪个小组坐得更好,我们这样做不是为了让大家说话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下面听老师讲小组的分工、纪律、合作等问题。”总算有了一点效果,说话声没有了,身体也坐直了,但有的孩子边听还边“眉目传情”,就这样,我勉强把为什么分小组,还有12个小组的分工、纪律大致讲了一遍,又给每个小组选了两名正副组长,一名记分员、一名纪律组长、一名卫生组长,一位管桌椅板凳摆放的同学,又给每位组员编了号。这时,下课的铃声也响了,我和魏老师已是精疲力竭。
不管怎样,小组合作的第一步总算是迈出去了,虽然有些艰难,但毕竟还是走出了第一步,“开工没有回头箭”,我们只有迈开大步向前冲。可接下来,我发现,每走一步都是那么艰难,好多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提高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抢答,没想到,好多孩子站起来自顾自地回答,课堂乱作一团;不爱回答的同学一看机会被抢了去,也干脆不说了;有时课堂展示环节,展示还没到一半就
下课了,课堂任务根本完不成,没有展示的小组也愤愤不平;有的小组为了加分的问题每天围着你喋喋不休,让我不胜其烦。
怎么办?经过深入的思考,我们又重新调整工作思路,制定出新的办法。各小组制定自己小组的纪律,奖罚严明:加分交由班干部和小组长负责,每天及时总结、及时报告给全班同学,并在周五评出冠军小组,课堂回答问题制作加分卡,因为每组的6个同学都是按照学习成绩分为1到6号,1号回答加一分,以此类推,如果学习较差6号回答则加6分,这样极大地鼓舞了学习较差的同学的信心,激发了这些同学参与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渐渐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班里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首先是卫生,因为班里的12个小组,分工精细、周到,大到教室、卫生区的打扫,小到一个窗户、黑板、一体机、书架、灯都有专人负责,“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原来那些屡禁不止的纸片不见了,教室变得洁净了。其次是学生行为的变化:孩子们不管说话、做事都有自己的主见了,简直就是一个小大人的模样。现在。学生自己管理班级,书架设置图书角,学生们自己捐书,然后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借书三天之内看完,要爱惜,不准握角,损坏。孩子们的学习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背诵的时候争先恐后,都想争第一,为小组争光;作业是小组长先收,检查后再交给老师批改;班里回答问题时不再大喊大叫,而是等别人回答完后再补充;每周三的中队会,全都是学生自己设定主题自己设定内容,过程,比如课本第三单元是童话,孩子们就在队会上表演了课本剧《巨人的花园》、《去年的书》,演完以后又进入抢答环节,说自己知道的童话作家,童话故事,最后说纪律,整个队会安排得井井有条。第四单元是动物,主题就定为《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星期三早读课上队会主题,过程都已经一一设计完毕了,让我不得不被这些孩子所深深折服。
以前我总以为他们还是孩子,他们还小,他们什么都还不懂......可是,现在,我突然发现我错了,孩子们身上永远都有我们所想不到的,只要我们给他创造机会,只要我们给他提供条件,只要我们给他施展的空间,我相信,孩子们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欣喜与感动。
第四篇:小组合作值得关注的14个细节20150324
小组合作值得关注的14个细节
□ 宋宏安
小组建设 4 个方面 1.组建小组
小组规模一般以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组织,人数太少又难以汇聚集体智慧。安排组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性格特点、习惯爱好、家庭背景、发展意愿等方面,要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
2.组长选择
小组设行政组长1名,各科学科组长各1名。组长和组员还可兼任纪律组长、生活组长、卫生组长、文化组长、阅读组长等角色。
初建小组时,首任行政组长要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责任心,性格外向、品德优良。首任学科组长应该在本学科学习中具有优势,还要拥有一定的学习指导能力。其他组长也要根据责任与特点合理选择。
所有组长实施轮流制。在小组组名、组徽、组旗、组呼、组歌、组规等内容初步建立后,应该开始实施各种功能组长的轮换制度。组长轮流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还能更好地促进小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的形成。
3.帮扶小组
最初构建帮扶小组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固定成员。因为2人组的思想碰撞不够激烈,4人组又有组织上的困难,所以比较推荐3人帮扶小组。每个帮扶小组中,应该拥有1个优等生、1个中等生、1个潜能生。
4.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包括组名、组徽、口号等内容,小组应该将它们制作成小组文化标识牌,持续强化小组的团队意识。这些文化要由行政组长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组员的聪明才智,通过民主讨论与评议最终确定。
制度文化。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商议,小组将最终形成小组公约以及具体的考核措施。之后,每个组员围绕小组公约完成自己的组员承诺。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基本规定会逐渐内化为小组内部潜在的规则行为和精神文化,内化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准则。精神文化。通过小组活动,小组公约会内化为小组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反映了小组的共同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
小组评价 4 个方面 1.捆绑考核
小组捆绑式考核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明确,每个人的利益都与小组利益紧密相关。在班级考核时,只考核小组,每个组员的表现都会影响到小组的考核结果。
2.优化评价
教师要在班级中公示考核细则、操作方法、评价结果,考核制度与实施过程一定要公平、公正、公开。
一名值周班长负责考核小组,另一名负责考核行政组长。值日班长梳理日常事务,负责监督、督促、汇报。
设置监督员一名,监督员负责监督考核中出现的问题,上报考核委员会主席,最终裁定权归班主任。
3.落实监督
对于小组评价来说,监督系统非常重要,既可以让评价显得更加正规,也可以让学生找到归属感与参与感。每个监督岗位一般由责任感较强的学生担任,但为了鼓励学生,也可以酌情考虑由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担任。监督岗位应该采取轮换制,让不同的学生不断体验。
4.激励措施
在开展各种活动时,发言、主持等角色实行小组名额分配制,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给优秀学生挂星牌,给优秀小组发奖杯与锦旗。组织优秀小组参加爬山、春游等户外活动。利用周末,举行优秀小组聚会,可以采取音乐会或其他娱乐形式。
小组运转 6 个方面 1.愿景管理 召开以“我的愿景”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畅谈理想与人生价值,让他们充分理解今天的学习与人生愿景的关系,自觉自愿地为愿景而学习,实现学习愿景化,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与任务。
2.小组培训
小组培训可以实行“教师包组制”,每名教师负责指导2—3个学习小组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团队力量。
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是小组培训的重点,能够有效提高小组长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帮助他们提高沟通能力与管理能力。
3.权力下放
教师要帮助小组的组长与组员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让小组分工具体、责任明确。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及时了解组情、优化小组;指导各小组实行行政组长和学科组长轮流制;及时召开小组反思会、组长经验交流会。除此以外,教师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小组事务,要给予小组成员充分的管理权力。
4.小组活动
为了突出小组作用,班级活动要尽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让小组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反复出现,不断赋予更加深刻的解读,从而内化为小组成员的精神追求。
以小组反思会为例,该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召开,实行小组轮流负责制。活动主题由负责小组拟定,活动素材也由该小组搜集。准备内容主要包括:黑板布置、海报设计、节目排练、演讲稿撰写与摘录、视频搜集与制作、背景音乐设计、考核评价,等等。
5.培养情感
教师要通过班会、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明白,组员之间应该帮扶互助、团结友爱,不应该排斥、责备、抱怨。在培养情感的过程中,教师与同伴的激励非常重要。
班级可以适当开展郊游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亲近大自然。郊游活动也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让学生在互帮互助、合作竞争中,形成小组特有的凝聚力。
6.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可以搜集具有心灵冲击力的团队合作激励语或影视图片,以标语或表演的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作者单位系陕西省宜川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5年03月11日载
2015年03月24日(星期二)收集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在当代中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小组合作学习日渐受到各地学校老师的青睐,形成了丰富的合作形式和方法。但在笔者的听课经历中,扎实有效的小组合作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是对某些细节问题缺乏敏感和打磨。这些细节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小组合作学习从哪里开始?
对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了合作的意识、方法、能力和习惯,才能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但这些方面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简要地提出几个要求,让学生领会一下即可生成的,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系统培养和训练,这里的细节不是培养的时间长短,而是训练的起点:从哪里开始培养和训练?可以从同桌合作开始,先尝试让同桌两人之间相互言说、倾听、补充与合作,再逐渐过渡到小组合作。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和适应过程。如果同伴两个人都不能很好地合作,如何指望他们能够顺利地进入到小组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有哪些前提条件?
这里强调的是一些基础性的条件,至少包括三个条件:其一,学生对要学习讨论的内容要有基本的阅读了解;其二,合作交流前,学生先要有自己的思考,带着自己的思考与同学共同分享、探究,如此才能避免用集体的思考和声音替代个体独立自主的思考;其三,学生需要有合作需求。之所以存在“为合作而合作”的现象,原因之一在于学生本无合作的欲望,却硬要让他们合作。
如何分组? 一般情况下,存在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两大类型,许多老师陷入了纠结之中:两种分组方式各有利弊,如何取舍?解决之道在于轮换,不宜一学期或一学年都是同质或异质分组,可以这个月同质,下个月异质,取长补短,互补共生。
如何分工?
小组合作过程中,需要对谁做主持人、监督员、记录员、小组发言代表等有明确具体的分工。分工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也在于小小分工背后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有了分工,才会有责任;有了责任,才会有担当;有了担当,才会有更好更快的成长和发展。这样的小组分工,就把教学与德育、成事与成人融合联通起来了。
需要有什么合作的规则?
规则就是小组合作中对学生该如何做的具体要求。其中代表性的合作规则是“弱者先说,大家补充,强者概括或总结”。判断弱者和强者的标准,不只是成绩,还有性格和习惯:个性内向、内敛,课堂上不爱主动发言表达,沉默寡言者即为“弱者”,反之则为“强者”。
小组合作是否有“时间底线”?
经常看到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后,不到1分钟就匆忙结束,这样的小组合作不可能有实效,只能沦为形式化和表演化的小组合作。在我看来,真实有效的小组合作时间,至少不能低于3分钟。当然,到底安排多长时间,要视学情和合作学习的内容而定。
小组代表发言的第一句话该怎么说?
如果小组代表的第一句话是“我认为,我发现,我觉得……”教师需要赶紧制止和纠正,恰当的表达应该是“我们小组……”。无须小组合作,个体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既然是小组合作之后的代表发言,就不能只讲自己的,否则,前面的小组合作基本无效。
如何对小组代表发言进行评价和反馈?
一方面,评价谁?有的老师习惯性地点评小组代表,这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实际上应该评价其背后的小组合作质量与成效。我们倡导教师这么评价:通过这位小组代表的发言,我发现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很有成效,具体表现在,1、2、3……教师的评价语言切忌抽象的表扬或批评,越具体、明晰,越有针对性越好。另一方面,谁来评价?不只是教师,也可以让小组和学生之间互评,还可以让小组与个体学生自评,如此一来,就具体实现了“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如何引发小组间的互动交流?
小组合作结束之后,进入到全班大组交流,此时很容易陷入“报幕式交流”的误区:小组代表各讲各的,组与组之间没有任何交集地互动,彼此割裂……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教师需要在第一个小组代表发言之前,发出清晰明确的指令要求:第一小组代表发言之后,其他小组代表在介绍本组合作学习成果之前,先对前面小组代表的发言,或评价、或补充、或提问、或质疑……在此基础上,再介绍自己小组的合作成果。这样一来,小组与小组之间就有了互动、对话和交流。
如何培养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倾听能力和习惯?
合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倾听,实现生命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这里的关键细节,是教师需要不断提醒并鼓励学生做好批注或笔记,把同学、老师在讨论中生成的好的观点、思路、方法和语句及时记录下来,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这个细节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提升捕捉、提炼资源的能力。
小组合作如何体现年段特征?
这不仅涉及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的小组合作特征、要求与方法的具体化,甚至包括同处一个学段,如小学,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等,各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特殊合作要求和方式如何拟定。同时,也需要对不同年段之间的小组合作如何实现有机关联、衔接、转换与提升,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与研究。
小组合作如何体现学科知识特性?
例如,语文课如何开展小组合作,体现“语文味”?数学课如何体现清晰的“数学文化”,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等不同学科的小组合作如何展现出明晰强烈的“学科感”?再进一步而言,即使是同一个学科,如语文,教“议论文”,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散文、小说、古诗词等又该如何进行小组合作?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研中重视和解决。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有的教师基于根深蒂固的教案意识和教案情结,完全按照教案预设的小组合作时间节点来安排,不到这个节点就“按兵不动”。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依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及时生成小组。这说明,小组合作也需要“动态生成”。
如上点点滴滴的细节,教师如果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关注并践行,那些形式化、表演化的小组合作,才可能走向扎实有效的、真正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