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论文:学习力学的感受
学习力学的感受
作者:范诚(PB04203085)
在我高中填志愿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填了科大的物理系。因为我觉得物理是最基本的学科,它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自然中的万物都会满足一定的物理规律。所以研究物理会更有意义。
在大学我接触的第一门物理课就是力学。记得我以前看过的科普书上写到,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特别是牛顿力学,也就是我们这学期主要学的内容。然而在此之前我还不知道如何去学。
当我拿到力学书时,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高中上的,要是上了竞赛的话就更觉得这本书没什么可学的。此时的我还是停留在只知道解题上。
不知不觉力学课已经接近尾声了,当我回头仔细想我学了什么时,我突然觉得受益匪浅。杨老师教会了我如何学物理。
首先,我知道了学习物理的任务和目的:以前自己总以为物理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什么问题,想出一个方法,解决之即可。而通过力学课的学习,我认识到了物理学的任务和目的是:用一系列尽可能简明的概念和方程(定律),去统一概括物质的结构和运动的基本规律。知道了物理学并不是仅仅去解决一个个实际的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尽量找到简明的广泛适用的定理和规律去完成自然界的统一。顿时我感觉到了学习物理的人的任务之大,肩负着统一理论的重任,同时这种认识也增加了自己对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伟大物理学家的崇敬。是牛顿打破了天界和世俗的界限,用他的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找到了两个世界的统一。是麦克斯韦建立的电磁理论使电、磁和光学现象得到统一。是爱因斯坦抛弃了绝对空间观念,使电磁学、力学在新的时空观的基础上达到了统一。我们也要在将来的学习、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寻求新的统一,为完成物理学的任务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我还知道了数学的重要性。我们看到,矢量代数和微积分的知识贯穿力学教材的始终。其中在关于转动参考系中的科里奥利加速度的讲述中,杨老师引入了绝对微商和相对微商的概念。从而使我们用数学的方法对这部分知识有了很好的了解。不仅仅在教材中,在杨老师的课上也经常会运用一些数学技巧来解决物理问题。而且在我们平时的解题当中,解微分方程等等数学手段都要经常用到。我们家,比如牛顿本身就积分的创始者之一;杨振宁,他们的数学所以这更激励我要好的物理研究打下基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时,才算达到了真正
再看那些物理学是数学家,他是微还有爱因斯坦和功底也相当深厚。好学数学,为以后础。马克思也曾说成功地运用数学完善的地步。”
第三,我知道了物理直观的重要性。杨老师说:“物理直观比解题更为重要,它有助于我们对物理本质的理解。”当时我还不理解。可在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学习物理学时应该努力使自己逐渐对物理学的内容和方法,工作语言,概念和图象,以及其历史,现状和前沿等方面,从整体上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我还深刻体会到物理模型的重要性。如果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头脑里有清晰的物理模型那会很轻松。而且也能体现你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之深刻。可能所谓的物理直观也包括这个吧。
第四,我还学到了一些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一些科学态度。物理学是一们
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精确科学。任何结论的提出都要大概经过以下步骤:提出命题;推测答案;理论预言;实验检验;修改理论。在这里我还想说一下我对实验和理论的理解。关于理论,我真正感受到了“没有一个理论是独一无二的。”这句话的含义。现在知道了物理学中有很多并行的理论,只是人们在使用时由于更注重理论的简明性,数学形式简练性,深入性以及适用广泛性等对理论加以选择。好的理论不仅包含的假设少、简洁而且要能预测未知的实验结果。而关于实验,我第一次了解到“任何科学的论断,新的理论都不能完全被证实,我们只能用实验来证伪。”真的使我开了眼界啊。
最后,也是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杨老师让我们认识到一切显然都不一定是正确的,显然是科学研究中新发现的最大敌人。我们要有怀疑的精神。研究物理的人永远需要追根问底,不能仅仅满足于对表象东西的认识。很多伟大的理论都是在看似显然的事情中挖掘出来的。这点对于我们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有助于我们对物理的理解。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就是对于看似“显然”的时空观做出深入的思考后得出的伟大理论。记得力学课上老师问过我们多次:“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不是很显然,有没有问题?”我们都无法发现其中的问题。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些在自然界中很显然的问题,从来都不会去怀疑它们是错的。杨老师就耐心地给我们解释其中的问题。这使我学会了怀疑,让我在以后的一些显然的问题上多了一些思考。为我以后的科学研究扫除了一个障碍。
以上就是我经过半个学期力学课的学习的感受,在这里我要感谢杨老师的教导。今年是世界物理年,我们身为科大的物理系理照耀世界”的任务,斗。
是爱因斯坦的奇迹年。学生,要肩负起让“物为物理学的统一而奋
(完)
杨老师,在这半个学期的学习中您教会了我很多,在此深表感谢。在这里我还想给您的课提一些小小的建议:
(1)您编的课本我觉得缺少了一些例题,而且对我们脑子中物理模型的构建没有太大的启发;
(2)由于时间太紧,您上课太过于赶时间,有些细节地方讲的简单了点,给我们课余的复习带来了一些不便,希望您能向学校建议让力学和热学并行上,都上一个学期;
(3)关于作业,我觉得应该由助教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必做题,然后再规定其他题应该完成的量。
这只是我个人的建议,希望老师参考。
第二篇:力学学习感受
力学学习期末报告及反馈
高
建 岗
05109331
静力学和材料力学学习感悟及建议
到现在,已经学习了一学期的力学了,对于我自己,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自己收获不小,坦诚的说,工程力学我学的不怎样,算是一般的,所以对于学习工程力学的方法不敢妄下评语。只是我个人觉得学好工程力学应该是持之以恒,多思考,我想这些老掉牙的学习方法大家都知道,但如果你真的能做到,那么你什么知识都能学好。我学习理科知识的能力并不强,有些别人只需花五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我可能要花上十分钟还理解不了。但我一直相信这并不是我学不好的原因!我觉得自己最大的弱点就是畏难,害怕做难题!这也许才是真正导致我工程力学学不好的原因。就像刚开始,上课听不懂,到了下课,空余时间,因为觉得难,所以也就不想碰它,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小而言之,导致后面听不懂;大而言之,就是信心的缺乏,再没信心能将这门课学好!
就自身而言,要想学好这门课,最主要的就是要克服我的畏难心理,否则我永远得不到提高。凡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完全克服我的毛病,总得有个变化的过程,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缩短这个过程的!以后的日子,我相信我会学好,也能学好工程力学、材料力学,因为我现在就处在那种变化之中!同时我想我们应该对大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果你认为它是一个象牙塔,那么他就是,如果你认为他是练狱,他也是。大学自在心中,看你怎么对待他,愿大家共勉之。
不得不承认顾老师讲的课确实很好,在他的课堂上,我们除了学到力学知识外,还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听顾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虽然工程力学是一门很复杂很深奥的科学,但在顾老师以交流、谈心为方式的授课模式下,让我接受的很坦然,很轻松。完全没有对复杂模型、对冗长数据的恐惧。反而能够更好的扩展自己狭窄、有限的知识面;能够更好的去认知社会,去剖析自己,以自我改善与提高。我想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更高层次的目的。
刚接触力学时就很自然的和物理联系到了一起,还以为是物理的一个分支,然而自己是大错特错了,没想到它是如此的丰富。我们到目前已经学习了静力学和材料力学,将来还会学习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等工程力学。其中静力学的内容涉及面较广,和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联系,它是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及物体间相互机械作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感觉和我们学习土木工程牵涉少,不是太具体,可能是学习的不够深入的缘故吧;材料力学研究的是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应力、强度、刚度和导致各种材料破坏的极限问题,它是我们很重要的专业课,其中所涉猎的问题在我们将来的工作中都可能遇到,而且这部分顾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际问题,可以说这是我们所久违的了,学习时也没有了以前的那种空洞感。
就如顾老师所说的学习重要的是学习方法,而不是死背公式。我想如果大家能够从定义出发,去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的思路,并且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转化与扩展,那么很多问题我们都可以很自如的去解决了。
对于力学,经过了一学期的接触,我觉得真的是理解重于一切,顾老师的教学是与课本不一致的,在我的理解之中,顾老师的讲课顺序是按照我们思维的顺序发展开始的,接下去的,但是课本是根据定义等一系列的原理到应用的顺序的,总是会在一章节的开始赫然的摆出很多陌生的定义和公式,但是这么多公式和定义为什么而出现我们却一点也不知道,顾老师的讲课就不同了,他会在讲到某个内容的时候在引出所需要的一些特殊字母以及关于这个特殊字母的定义和公式,我觉得这个方式比较适合我们大家去接受。
顾老师,在这半个学期的学习中您教会了我很多,在此深表感谢。在这里我还想给您的课提一些小小的建议:
(1)用的课本我觉得缺少了一些例题,而且对我们脑子中力学模型的构建没有太大的启发;
(2)由于时间太紧,您上课太过于赶时间,有些细节地方讲的简单了点,给我们课余的复习带来了一些不便,希望您能向学校建议让理论力学和材料学分开上,都上一个学期;
(3)关于作业,我觉得应该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必做题,然后再规定其他题应该完成的量。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学好工程力学所必须的。许多概念和公式可以通过做习题来巩固、掌握、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做题可以锻炼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工程力学的学习工程中要勤思考,多做题。
这仅是学生的一些愚见,恳请老师参详。
第三篇:物理论文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已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已经渗入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的身边。
今天我就专门从力学方面给大家讲解一下力学在日常生活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力学的发展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古代虽然没有力学的理论的指导,但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却广泛的运用了力学原理。例如原始钻木取火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建立了力学理论知识,于是力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就越来越频繁、广泛。将我们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不仅能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而且会使我们养成一个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同时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事物可以联想到所学的知识能为我们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力学对我们的贡献是很大的。1880年成功修建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1962年3月成功发射第一颗导弹;1995年9月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成功;从1999年到2012年神舟一、二、三……九号发射等等无一不利用了力学知识
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犯错的时候,当我们不小心把生鸡蛋和熟鸡蛋混在一起,这就遭了,无论是生鸡蛋还是熟鸡蛋,他们的外形看上去是一模一样的,我们无法只看他们的外形将他们区别开来,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就可以利用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我们把鸡蛋在桌子上转动,转的很慢而且只转一两圈就停下的一定是生鸡蛋,而转动很快,而且连续转好几圈才停下来的就是熟鸡蛋。、,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熟鸡蛋的蛋清和蛋黄凝固成了固体,旋转蛋壳的时候由于惯性,蛋是一个整体一起转动的,所以转动的很快。而生鸡蛋来说,蛋清蛋液都是液体,由于惯性转动时蛋清和蛋黄不仅不能随着转动,而且还会对蛋壳的转动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从而使得生鸡蛋转动的速度很慢。这就是惯性的应用。
把一个鸡蛋放在手中,小小的蛋壳,我们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不可能将鸡蛋捏碎,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鸡蛋蛋壳的凸面能把外来的压力沿着曲面均匀的分散开来,所以鸡蛋壳不易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桥的形状和蛋壳的凸面是很相似的,目的是使作用在桥上的压力沿桥的曲面分散开来,桥受到的压力变少,桥就不容易被压坏。不只是桥有这种形状,建筑工人,煤矿工人他们工作时候要带的安全帽也是这个形状,这是因为安全帽本身要求牢固和耐压以起到保护头部的作用,安全帽的牢固不仅仅和它本身的材料有关,最重要的还是他的形状。由上述的举例我们可以知道,半球形能把外来的压力沿着曲面分散开去。
刀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但是刀用上一段时间后就会被损坏,切起东西来十分的费力,许多人因此就重新又买一把刀,这费钱也费力是不值得的。其实我们只要知道磨刀的窍诀这件事就可以迎刃而解,我们用刀切东西的时候刀的侧面把东西向两边推压。假设菜刀是一个理想的劈,根据李的分解,当我们切东西时加在刀上的力为F,可以分解成两个侧面对东西的推压力F1和F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知道F1和F的比等于刀面宽度A和刀背宽度B的比,即F1:F=A:B。由此可得刀面宽度比刀背宽度大的越多刀就越锋利,切东西也就越省力。我们磨刀的时候根据这个道理,设法将刀口磨得很薄,使刀口鞋面的夹角越少。所以正确的磨刀方法是:在我们磨刀时尽量使刀面贴近磨刀石。这样子磨出来的刀斜面夹角就会很小,刀口就会锋利使用起来既顺手又省力。
民以食为天,我们都知道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以米饭为主,米是由稻子加工而成的,稻子熟土生土长的东西,因此无法避免米中混谷糠和石子,如果我们将这些东西一个一个捡出来是很浪费时间的,但这却难不倒我们,我们在淘米的时候都知道将米倒入水中清洗,这是为什么呢?
由阿基米德: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由于受到液体或气体对他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理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可知。谷糠受到的浮力大于向上的重力,因此谷糠就会上浮,这样子就能将谷糠和米粒分开。而米粒和石子受到的浮力都小于重力,我们区分它们的话就要用到另一种办法,我们把盆倾斜一定角度轻轻晃动,一边把米连水倒入事先准备好的另一个空盆中,最后剩下的就只是石子啦。这就是浮力的应用。
摩擦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力,他在生活中应用更是广泛。如人们行走时,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十分的困难,这是因为接触面摩擦太小的缘故;鞋底做成各种花纹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而增加摩擦;汽车上坡打滑时,在路面上撒点粗石子或垫上稻草汽车就可以顺利前进,这是靠增大粗糙程度而增加摩擦力;各类机器中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小齿轮的摩擦,保证机器的良好运行;在农村,用铁犁犁地时,铁犁很光滑,犁尖很锋利就是为了减小犁和泥土之间的摩擦力提高犁地的速度和效率。
物理在我们生活中应用不只是上述这些,我的举例只是少数,真正运用到物理的是数不胜数贯穿我们整个社会生活的。就是因为人类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我们次啊能生活在这一个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社会中。从原始人的钻木取火,到发明机器,再到神舟九号的发射,科技在发展中或多或少都应用了物理知识,只要人类继续研究继续钻研,持之以恒。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发明更多我们现在无法预测的高科技产品!
第四篇:物理力学总结
1、力的定义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定义中的“作用”是推、拉、提、吊、压等具体动作的抽象概括
2、力的概念
发生力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力的物质性)
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所以没有施力物体或没有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力的相互性)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接触与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依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是相对的,当研究对象改变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也就改变了
3、力的作用效果——由此可判定是否有力存在(1)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注: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改变或运动的方向改变。(2)可使物体的形状与大小发生改变。(形变)
4、力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来表示。1N大小相当于拿起2个鸡蛋的力。
5、力的测量
工具: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弹簧秤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
6、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观察弹簧秤的量程、分度值和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上 读数时,视线、指针和刻度线应在同一水平面 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伸长的方向一致
7、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8、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9、力的图示的作图方法
(1)画出受力物体:一般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代表,球形可用圆圈表示。(2)确定作用点: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且画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接触面的中点,如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不接触或同一物体上受二个以上的力,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几何中心。
(3)确定标度:如用1厘米线段长代表多少牛顿。
(4)画线段:从力的作用点起,按所定标度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用来表示力的大小(5)标出力的方向:在线段的末尾画上箭头(含在线段内),表示力的方向(6)将所图示的力的符号和数值标在箭头的附近
10、力的示意图
某些情况下,只需要定性地描述物体的受力情况,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出力的大小,则可以画力的示意图。
11、重力的概念
定义: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符号:G)
理解: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它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②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12、重力的三要素 大小:G = mg 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垂直水平面向下)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其中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13、摩擦的种类
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滚动摩擦力远小于滑动摩擦力
14、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①与物体间的压力有关 ②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与物体的运行速度、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15、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增大有益摩擦:①增加物体间的压力 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有害摩擦:①减小物体间的压力 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6、合力的概念
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理解:①合力的概念是建立在“等效”的基础上,也就是合力“取代了分力,因此合力不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另外一个力,它只不过是替了原来作用的两个力,不要误认为物体同时还受到合力的作用。②两个力合成的条件是这两个力须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否则求合力无意义。
17、力的合成
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叫做力的合成
(1)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是时,其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之和;方向与两力的方向相同 数学表述:F合 =F1 + F2(2)当两下力方向相反时,其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之差,方向为较大力的方向 数学表述:F合 = F1-F2(其中:F1 > F2)
九、力与运动
1、平衡力
平衡力: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称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或叫作二力平衡
平衡力的条件(或特点):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其中是否作用于同一物体是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还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关键
2、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①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②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3)物体不受力,一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一定不受力
3、惯性
惯性:物体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②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而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的快慢、是否受外力等都没有关系
③惯性不是“力”,叙述时,不要说成“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或“受到惯性的作用”等说法
十、压强
1、压力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方向与被压物体的表面垂直
注:压力与重力①重力可以产生压力,但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的②压力方向总是与被压物体的表面垂直,而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③压力的施力物体可以是各种物体,而重力的施力物体肯定是地球
2、压强
(1)用来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2)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3)公式:p=F/S 该式对固体、气体、液体压强都适用 ①S指的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②对于放在水平面上的柱形物体,当其不受外力时,可以依据密度和高度来比较不同物体对支持面产生压强的大小。P=ρgh(4)单位:帕斯卡(Pa)(5)增大压强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压强的改变方法原理
利用公式:p=F/S 该式对固体、气体、液体压强都适用
增大压强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
若受力面积S不变,压力F变大,压强P也变大.若压力F不变,受力面积S变小,压强P也变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若受力面积S不变,压力F变小,压强P也变小.若压力F不变,受力面积S变大,压强P也变小.3、液体压强
(1)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①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③同一液体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2)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3)计算公式:p=ρgh
该式只适用与液体内部的压强计算式中ρ是指液体的密度,h是指研究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高度
(4)测量工具:压强计
(5)应用:连通器(船闸、牲畜自动喂水器等)
连通器原理:静止在连通器内的同种液体,各个与大气直接相接触的液面总是相平的
4、气体压强
(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大气受到重力
(2)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吞蛋实验等(3)大气压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atm=1.013×105Pa=76cmHg=10.34mH2O ①判断管内是否混有空气的方法:将玻管倾斜看水银能否充满全管
②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与外界的大气压强有关,与管的粗细、插入水银中的深度、是否倾斜都没有关系
(4)大气压的影响因素①与高度有关②与气候有关 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水银气压计与无液气压计)
(5)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
(6)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大
十一、浮力
1、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其向上与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2、阿基米德原理
① 内容: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要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
② 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
(1)浮力的大小只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体积及液体的密度有关,而与物体所在的深度无关。(2)如果物体只有一部分浸在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3)阿基米德定律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物体在气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气体的重量。
当液体密度不变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当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不变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当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的乘积越大,浮力越大。反之,就越小.
浮力的大小只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体积及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的密度无关,与物体的体积无关,(物体漂浮时一半在水面上,一半在水下.只有浸没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才等于物体的体积)与物体所在的深度无关。
3、物体的浮沉条件
上浮:F浮>G 悬浮:F浮=G 下沉:F浮 ①ρ物<ρ液,上浮 ②ρ物=ρ液,悬浮 ③ρ物>ρ液,下沉 4、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来实现浮沉的;热气球是通过改变自身的体积来实现浮沉的;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是物体的漂浮条件,其刻度特点是上小下大,上疏下密。 5、有关浮力问题的解题思路 浮力问题是力学的重点和难点。解决浮力问题时,要按照下列步骤进行:(1)确定研究对象。一般情况下选择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为研究对象。 (2)分析物体受到的外力。主要是重力G(mg或ρ物gV物)、浮力F浮(ρ液gV排)、拉力、支持力、压力等。 (3)判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明确物体上浮、下沉、悬浮、漂浮等。 (4)写出各力的关系方程和由题目给出的辅助方程。如体积间的关系,质量密度之间的关系等。 (5)将上述方程联立求解。通常情况下,浮力问题用方程组解较为简便。(6)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探讨 摘 要:力学作为物理基础性分支学科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初中物理教学对于有效发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初中物理力学部分教学的效率,是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不断研究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方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146-01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深层次物理知识的基础。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从课程的导入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不断的通过问题引导,通过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析。 一、从新课的导入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源泉,什么事只有对它感兴趣了才有可能把它做成功。对于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来说,既是学生新接触的知识,也使学生进一步学好物理知识的关键,因此,在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应格外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此去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学好力学知识提供动力保障。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力学知识的方式方法有许多许多,但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在告诉我们要开好头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在上课一开始时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有效的。为此,教学中,教师应极其的注重课程导入,积极的运用如故事引入法、质疑引入发、实验引入法、讨论引入法等等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一开始时就饱含热情的投入教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采用 故事引入法。对于力学的故事,其中经典的莫过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教师可以从“为什么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是往下落而不是往上落”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再引出牛顿在苹果树下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力”的好奇,同时,也要通过故事鼓励培养学生要像牛顿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这样,通过故事的引导,使得学生全身心的都入到了学习中,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极大的调动,教学效率得到极大限度的提高。 二、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打好基础 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基本的理论、公式、概念,是学生进行物理力学知识系统学习的重要前提,他将陪伴学生一生,严重的影响着学生的后继学习。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打下一个结实的基础,是教学的目标所在,现如今的很多初中生,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相关物理知识,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都是夹杂着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事物或者事件对物理知识总结的概念,这些概念都是没有经过科学验证而得来,或者仅凭直觉,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而得来。一学到新知识,学生就会混淆,无法做到高效的把握。为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的让学生与现实沟通,注重传授学生相关的概念和定义,使之能有效的和现实世界沟通,促使学生正确掌握物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定义等,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在学习浮力时,我们就要理解什么是浮力,浮力是怎样形成的,在实际生活中浮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在解决哪些问题时要运用到浮力等等。这样,只有理解了原理,基础牢固了,才能有效的进一步加深学习,促使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三、注重课堂设计,引发学生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前提因素,是积极诱导学生吸收知识,探究新知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教师还应积极的通过新颖的课堂提问设计,积极地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提高。为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结合课堂教学情况,积极地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观察学生的各方面特点,积极的去设计课堂,为学生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课程中,老师可以设计这一个实验,把一块橡皮泥丢入水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怎样才能让橡皮不下沉。这时,同学们都会积极的思考和动手,有些同学会把橡皮泥放在木板上,有的学生会把橡皮泥捏成片状或者豌豆状让它不下沉。这样,学生在动手的时候其实就是把浮力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运用,教师在加以点拨,学生就能有效、全面的掌握。 四、充分结合现实生活,学以致用 力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它即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实际的运用,学好力学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初中物理新课标中指出,初中物理教学应当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贴近,应当符合初中生当前的认知特点以及个性特征,在传授学生物理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将有限的初中物理知识应用到无限发展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是学以致用的体现,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将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学与用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书本上的“死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更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可应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真正达到学习为生活服务的目的,不断的去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策略有很多种,但是作为老师,不应死板的教,而应从实际教学为出发点,不断探究创新,设计出和自己学生特点相适宜的教学策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丽娜.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 张利军.初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第五篇: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