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力学计算分析

时间:2019-05-12 23:0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考物理力学计算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考物理力学计算分析》。

第一篇:中考物理力学计算分析

中考物理分析会心得体会

廊坊五中

孙丽艳

本人有幸参加了今年的中考物理分析会,收获颇丰,体会多多,针对本次考试暴露出来的问题,依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中考命题改革的总体趋势,充分发挥期中考试的诊断性的作用,提高今后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

针对考试暴露出来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的情况,要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化学用语、基本计算能力、基本实验技能的复习,在双基过关的前提下,能力的提升才有可能。如卷面上最简单且基本的题目,但还是有一半的学生做错,说明“双基”不过关。

2.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基本答题能力

考试也反应出部分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灵活应用能力、规范答题能力上仍有较大差距。教师在复习阶段,要不断地用新信息充实教学内容。教师应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训练题要有针对性,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同时教会学生怎样看更清晰、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清楚、运用更灵活,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会学习,会分析,会应用。

3.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探究等活动的开展

活动与探究类型的题型是近年来各地中考新题型的一个亮点,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点内容。本次考试也暴露出实验教学仍是薄弱环节,学生在实验细节的掌握、实验方案的设计等方面普遍失分。为此,我们要转变观念,突出学科特点,在复习中切实加强实验教学,将实验作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突破口。加强与实验有关的综合性练习的训练。

因此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肄点,把握关键。精心设计教案。每课教案要做到“五有”: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法;有合适精当的练习。要提前两天备课。授课后及时总结本课教学的成功和失误,以便不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质量。重视集体备课。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统一教学目的的、统一重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按期初制定的教研活动计划正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应当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单纯依赖教参,备课就缺少源头活水。备课应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加强课改认识,重点反思一节课存在问题的解决。毕业班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顺利毕业,合格升入新的学校,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我们要以教材为主,打好学生双基,制定系统的、科学的、周密合理的复习计划,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到段段清、课课结、特别对过去学习底子薄的孩子,更要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更上一层楼。四月份我们物理就进入全面复习阶段,我们将进行系统复习,单元测试,综合练习。以过去中考和模拟考的测试卷为准,整理一系列题反复练习,巩固再巩固,争取有新的突破。

第二篇:2014中考物理力学大题解题步骤

2014中考物理力学大题解题步骤

有关中考物理力学大题的解题步骤,一般可以分下面几步进行训练:

1)物理概念分析,也就是受力分析。在这个层面,只要能掌握基本的初中物理力学概念,在一个思维比较清晰的老师的讲解下应该能够很快掌握。当然,不同的老师讲解的方法不一样,但是一般都应该涉及到的是浮力滑轮组合、浮力杠杆组合、杠杆滑轮组合已经浮力杠杆滑轮组合。除此之外,还可能涉及到的是关于摩擦力的应用,固体压强和气体、液体压强的应用,当然还要学生熟悉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定义式和推导式。不同的组合,受力分析会有略微的不同,但对于普通的初中生来说,通过几次简单的训练就能很准确的把握住。

2)列出关系式。这一步最简单。在初中的考试大纲里,只涉及到物体的受力平衡,也就是物体只能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列出的关系式就只能是平衡方程,这里的平衡方程包括两种,质点受力平衡和旋转平衡(即杠杆)。当然一道题中只有这些关系式子是不能给出要求解的物理量的,一般情况下,题中还会给出一些比例关系式。一般情况下这些关系式恰恰是解题的入手点。

3)对所列关系式就行求解。这一步本来应该是学生最容易把握的,但是现在却恰恰相反,大部分学生出问题就出在这里。这里的解题涉及到很多数学上的知识,就现在的初中生来说,大部分不能熟练运用甚至是不会用这些知识。这里的数学知识涉及到代数、多元方程、比例、简单的三角函数,甚至还能涉及到相似和全等。

对于普通的学生,要实现上面的三步一般要有二十次课的讲解和培训就能很熟练的掌握,实现这一步基本就能对力学大题对到八九不离十了。那么要想实现对所有的力学题一目了然还要领悟下一步:

4)训练从体外找解题思路。在第一步中其实涉及到阅读题的问题,当然这一步很容易,和学生一讲就明白,就是速读一遍题,找出题中几个状态,这是为了受力分析的要求。那么如何从体外找解题思路呢?如果你能够掌握了前三步,那么做题就可以反向分析了,就是跳出题的问题,从宏观上看提出的题眼。训练出这种思路后,应付大阅读量的题就能轻松应对了。例如,如果你掌握了这种方法,今年的最后一道力学题,第一步求解根本就不用读题就能轻松求解了,入手点就是两个比例关系式。

如果你或您的孩子正在为中考力学题发愁,不妨试试接受一下这种训练。

第三篇:物理力学总结

1、力的定义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定义中的“作用”是推、拉、提、吊、压等具体动作的抽象概括

2、力的概念

发生力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力的物质性)

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所以没有施力物体或没有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力的相互性)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接触与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依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是相对的,当研究对象改变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也就改变了

3、力的作用效果——由此可判定是否有力存在(1)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注: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改变或运动的方向改变。(2)可使物体的形状与大小发生改变。(形变)

4、力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来表示。1N大小相当于拿起2个鸡蛋的力。

5、力的测量

工具: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弹簧秤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

6、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观察弹簧秤的量程、分度值和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上 读数时,视线、指针和刻度线应在同一水平面 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伸长的方向一致

7、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8、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9、力的图示的作图方法

(1)画出受力物体:一般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代表,球形可用圆圈表示。(2)确定作用点: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且画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接触面的中点,如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不接触或同一物体上受二个以上的力,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几何中心。

(3)确定标度:如用1厘米线段长代表多少牛顿。

(4)画线段:从力的作用点起,按所定标度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用来表示力的大小(5)标出力的方向:在线段的末尾画上箭头(含在线段内),表示力的方向(6)将所图示的力的符号和数值标在箭头的附近

10、力的示意图

某些情况下,只需要定性地描述物体的受力情况,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出力的大小,则可以画力的示意图。

11、重力的概念

定义: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符号:G)

理解: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它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②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12、重力的三要素 大小:G = mg 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垂直水平面向下)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其中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13、摩擦的种类

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滚动摩擦力远小于滑动摩擦力

14、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①与物体间的压力有关 ②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与物体的运行速度、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15、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增大有益摩擦:①增加物体间的压力 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有害摩擦:①减小物体间的压力 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6、合力的概念

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理解:①合力的概念是建立在“等效”的基础上,也就是合力“取代了分力,因此合力不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另外一个力,它只不过是替了原来作用的两个力,不要误认为物体同时还受到合力的作用。②两个力合成的条件是这两个力须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否则求合力无意义。

17、力的合成

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叫做力的合成

(1)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是时,其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之和;方向与两力的方向相同 数学表述:F合 =F1 + F2(2)当两下力方向相反时,其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之差,方向为较大力的方向 数学表述:F合 = F1-F2(其中:F1 > F2)

九、力与运动

1、平衡力

平衡力: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称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或叫作二力平衡

平衡力的条件(或特点):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其中是否作用于同一物体是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还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关键

2、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①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②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3)物体不受力,一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一定不受力

3、惯性

惯性:物体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②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而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的快慢、是否受外力等都没有关系

③惯性不是“力”,叙述时,不要说成“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或“受到惯性的作用”等说法

十、压强

1、压力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方向与被压物体的表面垂直

注:压力与重力①重力可以产生压力,但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的②压力方向总是与被压物体的表面垂直,而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③压力的施力物体可以是各种物体,而重力的施力物体肯定是地球

2、压强

(1)用来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2)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3)公式:p=F/S 该式对固体、气体、液体压强都适用 ①S指的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②对于放在水平面上的柱形物体,当其不受外力时,可以依据密度和高度来比较不同物体对支持面产生压强的大小。P=ρgh(4)单位:帕斯卡(Pa)(5)增大压强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压强的改变方法原理

利用公式:p=F/S 该式对固体、气体、液体压强都适用

增大压强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

若受力面积S不变,压力F变大,压强P也变大.若压力F不变,受力面积S变小,压强P也变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若受力面积S不变,压力F变小,压强P也变小.若压力F不变,受力面积S变大,压强P也变小.3、液体压强

(1)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①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③同一液体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2)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3)计算公式:p=ρgh

该式只适用与液体内部的压强计算式中ρ是指液体的密度,h是指研究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高度

(4)测量工具:压强计

(5)应用:连通器(船闸、牲畜自动喂水器等)

连通器原理:静止在连通器内的同种液体,各个与大气直接相接触的液面总是相平的

4、气体压强

(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大气受到重力

(2)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吞蛋实验等(3)大气压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atm=1.013×105Pa=76cmHg=10.34mH2O ①判断管内是否混有空气的方法:将玻管倾斜看水银能否充满全管

②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与外界的大气压强有关,与管的粗细、插入水银中的深度、是否倾斜都没有关系

(4)大气压的影响因素①与高度有关②与气候有关 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水银气压计与无液气压计)

(5)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

(6)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大

十一、浮力

1、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其向上与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2、阿基米德原理

① 内容: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要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

② 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

(1)浮力的大小只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体积及液体的密度有关,而与物体所在的深度无关。(2)如果物体只有一部分浸在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3)阿基米德定律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物体在气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气体的重量。

当液体密度不变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当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不变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当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的乘积越大,浮力越大。反之,就越小.

浮力的大小只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体积及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的密度无关,与物体的体积无关,(物体漂浮时一半在水面上,一半在水下.只有浸没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才等于物体的体积)与物体所在的深度无关。

3、物体的浮沉条件

上浮:F浮>G 悬浮:F浮=G 下沉:F浮

①ρ物<ρ液,上浮 ②ρ物=ρ液,悬浮 ③ρ物>ρ液,下沉

4、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来实现浮沉的;热气球是通过改变自身的体积来实现浮沉的;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是物体的漂浮条件,其刻度特点是上小下大,上疏下密。

5、有关浮力问题的解题思路

浮力问题是力学的重点和难点。解决浮力问题时,要按照下列步骤进行:(1)确定研究对象。一般情况下选择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为研究对象。

(2)分析物体受到的外力。主要是重力G(mg或ρ物gV物)、浮力F浮(ρ液gV排)、拉力、支持力、压力等。

(3)判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明确物体上浮、下沉、悬浮、漂浮等。

(4)写出各力的关系方程和由题目给出的辅助方程。如体积间的关系,质量密度之间的关系等。

(5)将上述方程联立求解。通常情况下,浮力问题用方程组解较为简便。(6)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第四篇: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一、试题结构

南宁中考物理试题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作图与简答题、实验题、计算应用题五大类,共30题。全卷10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15道,共30分;天空题7道,每空1分,共16分;作图与简答题各1道,每道4分,共8分,作图题包含两小题;实验题3道,每道分值分别为6分、7分、7分,共20分;计算题3道,分值分别为6分、9分、11分,共26分。

二、试题特点

1、基础性:试题以容易试题和少量中等难度试题为主,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试题将物理学的多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重视物理知识的理解。

2、实践性:以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所经历的现象或熟悉的设备与装置,场景编制试题,考查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辨析与解释能力,体现物理知识在生活与学习经历中。试题注重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现象、学习经验的交叉,体现动手动脑学物理,物理源于生活。

3、探究性:重视对实验探究的考查。重点考查常用仪器仪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设计并完成实验操作的能力。由实验观察现象及测量数据等信息得出实验结果的能力,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的灵活运用等物理实验基本能力。试题也注重通过文字描述、表格数据、数理图像曲线或统计图、示意图等方式考查学生处理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4、时代性:以社会热点问题、科技前沿、生活等为背景编制物理试题,较能体现学生对社会的关注与实践能力。试题关注环境、环保、能源、高科技等社会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各类题命题分析

1、单项选择题(1-13题为基础题,14题为中等题,15题较难)

第1题:一般是熟记一些基本的物理常数、常量或物理常识。比如导体的判断、参照物的判定、磁铁吸引等。

第2-6题:一些简单的图片情景题,要求根据图片情景知道其中所表示或包含的物理知识。比如物态变化、声现象、光的折射、反射、安全用电、电磁现象、热传递、电流热效应等。

第7题: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电流的考查。第8题:匀速直线运用中动能、重力势能的变化。

第9题:凸透镜成像问题,一般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大小、正倒、虚实情况。第10题:内能的改变,一般考热传递或做功内能的变化。

第11题:简单机械,考天秤的处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的区分(看图像)。第12题:根据图像判断哪些情景是大气压强所致,或两物体压强、压力大小的判断。

第13题: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情景判断。

第14题:电磁感应、电流的磁效应的判断与区别。

第15题:电路的故障(短路、断路)判断,电路的动态变化引起的电流、电压的变化。

2、填空题(16-19题为基础题,20题中等,21题难,22题较难)

第16-17题:考的是基本常识,一般考查力的作用效果,光、声的传播特点,红外线、紫外线的判断,能源的利用,安全用电常识等。

第18题:光的折射、反射、直线传播,运动中的惯性问题,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第19题:电流的磁效应电路中,已知线圈的N、S极判断电源的+、—极,或相反;电动机、发电机中机械能与电能的转化判断。

第20题:有关比热容、热值的能量方面的计算,求物体温度的变化,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等。

第21题:滑轮组或斜面的做功问题,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的计算。第22题:并联电路中电阻、电流、电压的求值计算,或两导体的电压之比、电流之比、功率之比。

三、作图与简答题(23题为基础题,24题较难)

第23题:作图题,含两小题。第1小题一般是光的反射定律应用或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第2小题一般是简单磁现象和右手定则应用的作图或者是家庭电路中用电器的正确连接。

第24题:简答题。用物理知识解释所给的现象,涉及到的知识有物态变化、摩擦力的应用与减小、压力压强、电流的热效应、热传递等。

四、实验题(25题为基础题,26题中等,27题较难)

第25题:一般是对基本物理测量工具的选择和使用要求的考查,如天平、温度计;或是光发射规律的探究。

第26题:实验探究题,初中物理要求的几个实验之一,根据题意、实验情景和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结论或规律;如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光的反射定律等。

第27题:电路实验题,一般考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大小或功率大小等。

五、计算应用题(28题基础,29题中等,30题难)第28题:基本公式的应用,有关运动如求路程、速度、牵引力做的功及功率的计算;或简单的并联电路中电压、电阻、电流、功率的计算。

第29题:有关固体、液体的压力、压强的计算(包括质量、体积、密度的计算),有时会与电路一起考,也会与杠杆一起考。

第30题:综合性电路题,串、并联电路或串联电路(连接电磁继电器或其它生活中的仪器)考查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相关问题及电路性质,有时也会与包含比热容或热值在内的能量的知识一起考。

第五篇:中考物理学科分析

中考物理

一、初中物理共3册书: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全册。

二、学科内容: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 声现象

第二单元 光现象

第三单元 透镜及其应用

第四单元 物态变化

第五单元 电流和电路

八年级下第六单元 电压和电阻

第七单元 欧姆定律

第八单元 电功率

第九单元 电与磁

第十单元 信息的传递

九年级全册 第十一单元 多彩的物质世界

第十二单元 运动和力

第十三单元 力和机械

第十四单元 压强和浮力

第十五单元 功和机械能

第十六单元 热和能

第十七单元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三、近两年中考题:力学 42%,电学38%

四、中考题型:

1、选择题:(6﹡2分=12分)

2、填空题:(10道共18分)

3、计算题:(2*5分=10分)

主要出题方向:A、力学—压强、浮力、机械效率

B、电学—并合欧姆定律和电功率

4、简答题:(3*2分=6分)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点的灵活性,主观性题。主要出题方向:A、电压

B、电学方面

C、比热容(青岛、成都的比热容)

5、作图、实验与探究题:(共24分,分值3、4、5、6分不等)主要出题方向:力的示意图、光的折射反射、磁场NS极

针对2010年、2011年易错题:设计一个实验,(电路易丢分)。其次,简答题部

分知识点掌握的不准确易丢分。

通过2010年、2011年中考物理,可看出去年比前年题要灵活,去年实践题型比 较多,学生容易丢分。

每个题几分?考察知识点?易错点?难点?近几年的考题动向?

下载中考物理力学计算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物理力学计算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精华学校物理主讲教师刘军,紧张的一模考试已经过去了,现对试卷做一下分析: 1,试卷难度适中,力学约38分,电学35分,光占10分,热约17分,与中考考试说明比例相符。 2,单......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探讨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探讨 摘 要:力学作为物理基础性分支学科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初中物理教学对于有效发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知识归纳总结(九年物理) 一、运动的描述 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

    物理(力学)实验室解说词

    物理(力学)实验室简介 各位领导上午好: 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指导工作。我校力学实验室有学生实验室一间,仪器准备室一间。 仪器准备室,配有实验准备台2张,仪器柜10组,共有129类,1506件......

    由力学浅谈物理美

    由力学浅谈物理美 郑雪云 pb03203166 贝多芬的交响乐,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芭蕾舞演员形体舞姿,都体现了艺术之美,文学之美。但提起物理,有人会说:”物理枯燥难懂,有美可言吗?”......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

    大气压强 鸡蛋入杯等等 受重力 流动 存在:马德堡 奥托格里克 测:托里拆利 注意 水银柱长度会变化别的不会变化 气泡影响76cm 1.01*10的5次方PA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与......

    八年级物理力学计算公式

    八年级物理力学计算公式 1、v=s/ts=vtt=s/v1米/秒=3.6千米/小时 2、ρ=m/vM=ρvV=m/ρ1g/cm3=1000 kg/m3 3、G=mgm=G/g 4、 P=F/SF=PSS=F/P 5、 P=ρgh 6、F浮=G排=ρ液gv排......

    天津中考题库-物理-电学计算5则范文

    电学计算 (2011宁河模拟)1.(6分)把5Ω的电阻R1跟15Ω的电阻R2串联起来,接在电压是6V的电源上,求:(1)这个串联电路的总电阻R (2)这个串联电路中的电流I (3)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 答案:(6分) ()(1)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