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2 00:1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津市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津市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工作总结》。

第一篇:天津市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工作总结

探索“工业云+制造业”发展新模式

带动工业转型升级

—— 天津市工业云创新行动交流会发言材料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融合渗透,网络化、绿色化、柔性化先进制造模式不断深入普及,工信部组织开展的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是贯彻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按照会议安排,我简要介绍“天津市工业云创新试点”工作情况。

天津滨海工业云作为工业云创新试点工程,在工信部的指导下,坚持“政府引导,聚焦重点,应用驱动,企业主体,突出成效,提升能力”的原则,建立了协同推进工作体系,构建了工业云基础架构,集成了高性能计算、研发设计仿真、数据处理、生物医药筛选等应用系统,为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主要工作

建设滨海工业云平台围绕天津打造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的实际,开展了以下主要工作,一是依托天河一号计算资源优势,建设行业云应用的支撑平台,提供研发设计、协同制造和企业管理等集成服务;二是集成信息服务企业、大专院校的

资源优势,构建了工业云服务资源体系,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拓展云服务领域;三是建设工业云体验中心,集中展示解决方案、典型案例和相关技术产品,全面体验工业云的应用成效;四是既积极探索合作共建、互利共赢的商业模式,实现平台可持续发展。

1.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确保试点工作全面完成。自“滨海工业云平台”列入国家试点后,按照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总体要求,成立了市工信委、发改委、科委、滨海新区等有关单位为成员的推动组,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协同推进。市工信委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市发改委、科委等有关委办利用各自专项资金,合力支持滨海工业云建设。超算天津中心负责项目实施。通过定期召开项目协调推动会等方式,督促检查实施进度。同时,通过组织联合开发等方式提高项目推进效率,确保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2.加快行业云平台建设,深化行业合作与应用。创新共享共建商业模式,实现工业云服务可持续发展。通过扩大软件资源规模、提升平台功能,组织与国内优势企业合作开发,构建了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工程设计仿真云、生物医药云、石油勘探数据处理云、建筑管理云、电子政务云和智能交通云等。

3.加强服务资源的整合,形成行业发展合力。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信息服务企业合作,签订平台共建战略合作协

议,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支撑服务体系,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构建行业云平台,构建了电气行业云、线缆优化设计云等,引导企业基于互联网跨平台开展业务,深化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

4.组织实施万企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以试点工程为契机,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组织实施“百千万”工程,以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行动为重点,充分发挥工业云平台在推动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的优势,促进企业信息技术深度综合应用和集成创新,加快实现企业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市场营销电子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制造、创新驱动、高质高效、绿色低碳和制造服务转型。

5.探索工业大数据应用,拓展服务领域。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列入国家大数据领域工程实验室,利用大数据与高性能计算融合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围绕天津及周边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油气勘探、生物信息、环境保护、天气预报、新能源等领域构建应用服务平台,为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

6.建设滨海工业云体验中心,着力促进信息消费。按照《关于促进天津市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充分利用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契机,将滨海工业云体验中心纳入全市15个信

息消费体验中心之一,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的方式,把体验中心建成集云计算应用成果、典型案例和解决方案的展示平台、工业云应用体验和技术交流的载体。组织各种类型的技术交流与培训,为拓展工业云服务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

7.着力打造政策支撑环境。近年来天津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天津市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天津市新一代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宽带天津”实施方案》、《天津市智能终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天津市软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引导工业云建设和应用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利用市信息化专项资金、市软件专项计划、滨海新区两化融合等专项资金,支持工业云开发和推广应用。

二、取得成效

工业云平台建设为企业打造了“集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逐步成为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新途径。同时,也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1.工业云促进软件与云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创新。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产品设计、工艺优化、生产制造等技术的融合,并不断满足研发、设计、物流、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企业个性化的需求。天津汽车模具基于工业云构建的“汽车模具高精度仿真设计平台”,使该公司顺利进入通用、福特等著名汽车厂商的供应商,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超过亿元。

2.工业云加快推动中小企业两化深度融合。一方面降低了信息化门槛,以按需付费的方式获取软件和资源,使更多中小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有助于企业集中资源进行产品研发设计等创新活动。另一方面推动了中小企业实现知识共享和协同研发,有利于打通产业协同创新链条。以华大基因为例,平台为企业提供IDC服务,为中小企业减少数据中心建设的投入超过3000万,而其收益接近4000万。

3.推进产业链业务协同,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工业云集聚了大量行业共性知识、信息和资源,企业借助工业云平台可便捷获得专业技术和市场信息,能够实现在线协同研发,增强了产业链协同能力。线缆CAPP服务平台采用面向产品工艺设计与管理的应用模式,实现了工艺流程设计规范和数据共享,不仅解决了电线电缆生产工艺文件的数据化问题,而且实现了线缆工艺快速自动生成。

4.推动龙头企业面向行业提供专业化外包服务。工业云加快推进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天津一汽夏利提供整车气动性仿真计算、汽车被动安全设计与分析等服务,转变传统服务外包模式,仿真设计费用降为原来的1/5。中国一重利用平台进行超大规模单体铸件凝固结晶工艺仿真,针对单一铸造工况减少了30%以上材料和能源浪

费,并帮助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仿真技术人才。

三、工作经验

在工作中我们感到企业对云服务的认知度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提升,对于云平台安全性、可靠性更加信任,逐步接纳了购买服务促进信息化发展路径。同时,在工业云发展战略、平台功能设计、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1.工业云建设应密切结合产业规划和战略布局。滨海工业云的建设,根据天津市打造先进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发展目标,围绕新兴产业的规划和布局,打造辐射京津冀、满足不同领域需求的行业云。如针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一战略布局,构建了工程设计与仿真云;针对滨海新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规划,构建了生物医药研发云,云服务得到了企业和服务商的广泛响应,逐步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构建服务网络,提升辐射能力,降低使用成本。通过平台与园区、功能区主管部门合作,构建连接不同园区及功能区的工业云服务专网,把滨海工业云服务扩展到不同的园区和功能区,提升了工业云的辐射带动能力,降低企业使用成本,同时,政府通过云服务改善了投资服务环境,实现了多方共赢。

3.积极构建应用联盟,促进云服务推广应用。在推进试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组建了以超算天津中心为主体的天河工程设

计与仿真应用联盟和滨海新区云计算产业联盟,通过联盟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产学研用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紧密合作。联盟经常性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积极培育和拓展市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诸多企业成为工业云的用户。

4.采用“互联网+”模式深入合作,促进强强联合。针对重点应用领域,采用“互联网+”的模式,与行业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共同开拓应用市场。生物医药领域采用“互联网+BT”的模式,与华大基因开展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实现了生物信息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在动漫与影视特效渲染领域,采用“互联网+CG”模式,与中国传媒大学成立合资公司,全方位打造“创意云”平台,面向国内外广大中小用户提供渲染云服务。

四、下一步重点工作

通过此次会议,我们将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按照部领导的要求,做好下一阶段主要工作:一是完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市有关委办局积极性,结合各自职能建立健全可持续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利用有关部门的专项资金渠道,重点支持滨海工业云建设,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支持以应用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二是进一步聚集资源,提升丰富工业云服务内容。围绕全市万企转型行动,构建覆盖范围更大、功能

内容更加丰富行业云;构建企业通云平台,融合电信运营商的基础电信服务,提升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广移动云服务。

三、创新平台运营机制,拓展工业云服务规模。引入国内知名龙头企业,与超算天津中心共建共营,互利共赢,完善工业云接入技术标准和服务提供商准入规则,建立服务提供商考核机制和客户服务保障体系。四是加强工业云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打造滨海工业云服务品牌,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手机等各种媒体,加强对工业云服务舆论宣传,增强工业云在企业中的影响力。鼓励平台运营企业、云服务提供商利用各自渠道开展工业云服务推介和应用培训活动,吸引更多企业进行工业云服务体验。

我们将贯彻落实按照此次会议精神,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滨海工业云平台,圆满完成工业云试点任务,推动产业向高端制造、创新驱动、高质高效、绿色低碳、制造服务转型,打造天津制造的升级版。最后,感谢工信部多年来对天津两化融合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欢迎兄弟省市光临指导工作。

谢谢大家。

第二篇:2016年苏州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总结

2016年苏州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总结

根据国务院国函〔2016〕40号《关于同意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要求,现将我市2016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试点推进和方案落实情况

自2016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试点以来,在商务部和江苏省政府的指导下,苏州市政府围绕试点工作的要求,制定上报了试点实施方案和七大行业行动计划,推出了38项创新举措和做法,推动全市服务贸易实现了15%的增长,试点工作按预期时序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及时完成了苏州市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及报批工作。在去年9月下旬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苏州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后,市政府立即按试点工作要求将实施方案报商务部备案。

(二)成立苏州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成立了以曲福田市长为组长,市委常委、副市长盛蕾为副组长,商务局、市发改委、等24个部门及10个市、区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商务局吴新明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召开全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推进会。江苏省政府批复苏州试点实施方案后,市政府立即于10月初组织召开了全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推进大会,苏州下辖各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商务局领导以及市相关部门领导参加。曲福田市长、盛蕾副市长在会上部署了全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曲福田市长提出了服务贸易规模5年“翻一番”的目标和 “四个优 先”、“五个突出”的工作要求。

(四)制定七大试点行业领域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推进创新试点工作的落实,我市经过深入调研,制定了运输、金融、知识产权、国际维护和维修、服务外包、文化、旅游等七大试点重点行业创新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并在全市推进工作会上与实施方案一起印发,通过方案和行动计划明确了各市、区的试点任务和各部门的具体责任。

(五)建立试点推进工作联系协调制度。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建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工作联系制度,各市区商务部门、市政府各相关部门明确分管领导、分管处室,负责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日常工作的推进和联系,确保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渠道的畅通,形成了试点任务有人负责,具体工作有人推进的工作机制。

(五)积极落实国家出台的试点支持政策。一是认真落实财政部、商务部财行(2016)212号《关于2016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工作的通知》。2016年,我市共获得国家服务外包资金8574万元和服务贸易公共平台资金800万元,其中,服务外包资金已经全部拨付至各企业和平台建设单位。服务贸易公共平台资金已使用119万元,其中56万元用于支持符合条件的1家平台企业,63万元用于市服务贸易统计系统的前期开发建设。余款拟于2017年继续用于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和统计系统的建设。二是落实海关、商务部署加函(2016)242号《关于进一步推广实施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进口货物保税监管模式的通知》,部分企业开展了实际操作。三是认真学习财政部等5部委财税(2016)122号《关于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推广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正与科技、国税部门研究具体实施办法。

(六)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考核。服务贸易增长目标分解 到各市区,并在与外贸、社零等指标一起进行考核。

(七)积极推动改革创新。围绕创新试点任务和发展目标,我市提出并实施了38项改革创新举措,从扩大双向开放、促进贸易便利化、强化金融服务、开展事中事后监管以及创新发展模式等5个方面开展改革创新工作。

二、试点主要成效

(一)服务贸易取得明显增长。

在市政府的积极推进下,全市服务贸易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外管局数据,2016年全市实现服务贸易总额141.16亿美元,同比增长15%,比去年上升13.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3.13亿美元,同比增长14.8%,进口78.03亿美元,同比增长15.1%。从七大试点行业来看,国际维护和维修服务同比增长304.5%,旅行同比增长25%。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同比增长6.74%,文化同比增长5.9%,知识产权同比下降2.8%,运输同比下降8.4%,金融同比下降21.8%。

(二)服务业“双向开放”成绩喜人

1、服务业招商引资再创佳绩。市主要领导赴日韩开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活动,与30多家日韩知名跨国公司合作意向。组织开展“融合创新 合作共赢—苏州·跨国公司恳谈会”活动,市主要领导率各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赴沪与100多位跨国公司区域总部高层、美日新等国驻沪领馆高官务实对话、共谋发展。2016年我市服务业新设外资项目503个,占总数的71.7%,注册外资29.7亿美元,占总额的45%。现代服务业新设项目、注册外资分别占服务业的35%和38%。

2、服务业对外投资快速增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企业参加印度、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荷兰、香港、英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介会以及东盟外交官代表团座谈会,推动我市企业以商业存在的方式投资境外提供服务。2016年全市新增服 务业对外投资项目229个,服务业中方境外实际投资额2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42%。2016年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1.57亿美元,同比增长11.2%。

(三)服务贸易特色主体培育成效明显

1、总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2016年全市新增31家总部企业,其中综合型总部企业28家,职能型总部企业3家,累计达114家,新引进和形成的具有地区总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资企业23个,累计达250多家。

2、创新型企业和品牌企业培育工作扎实推进。组织开展苏州市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的认定工作,认定江苏绿岩生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为第二批苏州市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累计达75家,涵盖金融服务、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创意设计、人力资源等多个领域,其中技术创新12家,商业模式创新16家,品牌创新2家。江苏国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

(四)改革创新成果丰硕

根据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八大任务的要求,我市积极开展改革开放创新,在扩大开放、贸易便利化、强化金融服务、开展事中事后监管、发展模式创新等5方面推出了38项改革创新的具体举措,取得了丰硕成果。

1、在扩大开放方面:

(1)简化外资准入管理。做好国家、省下放项目核准事项的对接,最大限度缩小外资项目的核准范围,进一步扩大项目备案范围,简化外资项目备案管理程序,核减备案项目申报材料,下放项目备案管理权限。目前绝大部分投资准入事项实现无纸化电子备案,程序更简便、办理更高效,投资便利化程度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服务业开放方面,已有13家外资融资租赁企业获准兼营商业保理业务,外资融资租赁企业设立子公司不设最低注册资 本限制、外资投资性公司股份制改造、设立外资资信调查公司等政策也均已落地。

(2)改革境外投资管理体制。进一步确立企业境外投资主体地位,实行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境外投资管理模式,优化境外投资管理流程,实现境外投资工作从以审批为主向投资促进为主的转变。除国家规定的项目外,中方投资额20亿美元以下的其它项目,全部实施备案管理,苏州工业园区实行境外投资自行备案,备案时限减到3个工作日。

(3)推进并联审批,规范中介服务及“多评合一”制度。出台《关于推进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并联审批规范中介服务的意见》,对于市权限内审批事项,除选址、用地两项前置外,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并联审批。贯彻落实《关于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多评合一”制度的实施意见》,制订“多评合一”的实施细则。明确强制性中介服务事项清单,稳步开展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专项治理工作。

(4)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企业登记住所方面,出台《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实施意见》并制定《苏州市商务秘书公司登记管理试行办法》和《苏州市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操作办法》两个配套文件,统一规范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在企业名称方面,完成在网上对外开放企业名称库工作,开通网上企业名称预核申请,年内完成企业名称自主选择系统的开发。昆山和高新区开展“一址多照”试点。

(5)建立“走出去”服务体系。一是搭建国际化人才培育、国际商事法律培训平台。组织企业参加跨国企业集团外汇和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培训班、“一带一路”建设法律实务研修班、香港法律服务论坛、全省对外承包工程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等活动。二是搭建企业家互助服务平台。举办苏州市“走出去”企业家交流会,分享对外投资合作的经验和资讯,实现资源共享和抱 团“走出去”。三是建立苏州市知识产权海外预警平台,为企业国际参展、国际贸易以及知识权纠纷提供帮助。四是加强文化“走出去”项目组织。青春版《牡丹亭》先后赴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等地巡演,苏州评弹赴美国参加首届国际爱乐节开幕式演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赴卡塔尔参加“2016中国—卡塔尔文化年”演出;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展赴意大利、苏州碑刻技艺展赴英国、中国昆曲文化图片展赴拉脱维亚、“精彩江苏——苏州国画院中国画作品展”赴德国展示、展出。全年文化“走出去”项目47批次,涵盖“一带一路”沿线中东欧和欧美23个国家和地区。

2、在贸易便利化方面

(6)持续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全面实现加工贸易无纸化报核、联网企业无纸化报核、电子化手册无报关单报核;成功开展全球维修业务试点;成功开展加工贸易工单核销试点,并完成一周期核销。

(7)构建全球维修产业监管制度。通过对全球维修产品采取“全数核查、全过程监控、全数复出口”的“三全”监管方式,努力构建“六个一”全球维修检验监管新机制,即:创建一个全过程监管机制、建立一套企业维修管理制度、制订一套企业维修流程、开发一个信息化管理系统、探索一套对企业和产品差别化管理模式、构建一个质量共治合作机制。目前,苏州地区开展全球维修和再制造的企业已达到20家。开展全球维修业务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海外市场的售后服务问题,吸引了跨国企业的产能转移,极大地提高了苏州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8)率先开展检验检疫无纸化综合改革。通过该系统贯通申报数据化、派单随机化、流转网络化、操作移动化、记录电子化、放行自动化、档案数字化八个关键环节,依托“双网双+”手段,综合集成监管场地和装备建设、模式和手段创新、检测技术革新等内容,在苏州部署建设了检验检疫全程无纸化综合改革 样板。

(9)推进太仓港“单一窗口”建设。截至2016年11月底,通过太仓港“单一窗口”平台,共完成一般贸易货物申报及结果反馈11966票,进出境船舶申报2349艘次。目前太仓港“单一窗口”一期功能基本完备,实现海关船舶结关无纸化,检验检疫船舶无纸化和水运系统对接改造,取消多头客户端,全面实现通关申报和结果反馈全互联网模式。太仓港为江苏首家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运行口岸。

3、在金融服务方面

(10)建立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2016年,平台注册企业已超11700家,共为4700多家企业解决近万笔1295亿元融资需求,平台融资需求解决率达到75%;融资成本低于企业平均贷款利率约1-2个百分点。从企业分类看,知识产权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占28.6%和10%。

(11)建立苏州地方企业征信系统。系统共对接18个政府部门及水、电、气3个公共事业单位。累计征集企业授权约9.6万户,累计采集数据近4000万条。征信平台的授权模式和运营模式在全国属创新之举,引起了国办金融局的关注,人总行和省分行也多次来苏专题调研征信平台建设情况。

(12)建立创新创业金融支持中心。已有27家银行、7家保险公司、1家金融租赁公司的“支持中心”通过验收。

(13)创新金融工具。鼓励金融机构为创新型轻资产企业提供信用融资,460余家企业获得222亿元信用贷款;近1230家企业获得超过76亿元“首贷”、“首保”,非抵、质押类贷款金额600多亿元,占比超56%。设立首期规模10亿元的信用保证基金,与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共担风险,1000余家企业获得超过32亿元“信保贷”。设立首期规模1亿元的投贷(保)联动引导基金。(14)创新服务小微企业。积极推动小微金融端口前移试点扩面。目前,苏州银行、常熟农商行两家首批试点银行已成功拓展合作电商平台51家,为991户企业线上授信余额23.11亿元。张家港、昆山、吴江和太仓4家农商行第二批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15)加强金融对“走出去”、文化、知识产权的服务。一是落实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补贴政策,补贴资金121万元。二是搭建“走出去”金融支持平台,深化银政企合作。梳理重点企业融资需求与苏州国开行对接,联合中信保发布支持“走出去”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三是深化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修订《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文贷通”全年为11家文创企业提供贷款担保2.1亿元,文化产业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为30家文创企业提供了5999.5万元的风险补偿额度,拉动银行对文创企业发放贷款23.9亿元。

4、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

(16)建立对外投资经济合作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出台《苏州市对外投资国际合作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上线运行“苏企海外通”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事中事后监管软件系统。

(17)搭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平台。一是旅行社诚信管理平台一期上线运行、与市诚信平台有效对接。推广旅行社电子合同,年新增旅游电子合同约4万份、涉及游客约2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1倍。二是成立了苏州旅游数据中心并即将实体化运作。三是设立了“12345”旅游专席,推动建成“苏州旅游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姑苏旅游巡回法庭”。

(18)建立专利违法行为公示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执法信息公开的要求,将违法企业相关信息建立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档案,定期将假冒专利、专利侵权等信息报送市政府企业、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19)建设苏州服务贸易统计系统。建设包括基于企业收付 汇、企业服务贸易合同、自然人流动、境内外商业存在等5个子系统的苏州市服务贸易统计系统。目前已完成5个系统的软件开发工作,正在开展基于企业收付汇、企业服务贸易合同的两个子系统调试及试运行,并组织全市1000家服务贸易企业在直报系统进行注册。

5、在发展模式创新方面

围绕苏州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确定的运输、金融等七大重点行业,积极开展创新发展工作的推进,一些创新措施和做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运输服务

(20)推动多式联运发展。由苏钢集团牵头、联合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太仓港港务集团、苏州铁路西站申报的“苏南公铁水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项目”近日入选江苏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并已由江苏省推荐到国家交通部,成为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候选。此次入选江苏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将助推企业转型升级。“苏满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经过3年运作,初步形成了集中欧、中亚、中俄进出口班列为一体的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平台。“苏满欧”出口班列2016年共发运120列,同比增长33.3%;10706个标箱,同比增长27.6%。

(21)加快港口转型升级。推进苏州港(太仓港区、常熟港区、张家港港区)向现代化综合服务型港、集装箱干线港、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转型发展。2016年苏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76亿吨,其中外贸货物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 540万TEU。目前,苏州港太仓港区共开辟沿海、近洋航线总共183条,包括外贸干线22条。

(22)推进虚拟口岸建设。苏州物流中心虚拟空港项目,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搭建虚拟海陆空港物流平台,接入了全球SITA系统,实现了苏州货站与航空公司航班信息数据交 换,目前已为近2000家企业代理了空陆联运进口业务,为200余家企业代理开通了陆空联运出口业务,成功对接和打通上海浦东、虹桥,南京禄口、杭州萧山以及苏南硕放的货运通道。

(23)推进智慧物流发展。由江苏物润船联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公共信息与交易平台,作为政企合作项目,具有政府监管和企业市场化运作双重属性,已正式上线运营。平台涵盖了水路、铁路、公路、港口等运输节点的信息发布、运力在线交易、物流路线优化、多式联运解决方案、政府监管、政策发布等功能。

(24)推进跨境电商与国际物流对接。苏州国际快件处理中心2016年处理邮件量突破5415万件。进出口邮件业务增幅主要来源于国际小包和国际E邮宝等跨境物流产品,96%以上均为跨境电商类邮件。苏州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国际邮件处理量连续三年增幅超过100%,年服务跨境客户数达2000多家。公司建立海外仓服务系统和网络,覆盖美、英、德、澳等欧美国家,总仓库面积达3万平米以上。以在线发运平台为载体为企业提供各类物流服务。建立跨境综合服务平台和进口国际邮件邮政服务系统,年服务客户数超1万人次。

知识产权服务

(25)搭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2016年11月,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正式开业。中心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商业模式,为会员技术和知识产权需求、知识产权转让、许可、投资、入股、质押以及其它转化运用活动提供服务。苏州市知识产权服务超市也正式上线运行。

(26)建立苏州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成为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示范创建区,目前全国仅三个。

金融服务(27)深化人民币跨境业务创新。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扩面共享。苏州工业园区跨境人民币创新试点扩大至全市,9月末,跨境人民币贷款参与企业家数达49家,跨境人民币贷款提款金额37.7亿元,股权投资基金人民币对外投资20笔,对外投资金额26亿元;台企集团内部人民币双向借款家数达275家,双向借款金额达149亿元,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获批并正式启动;张家港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推进本外币一体化管理,利用新政已办理跨境融资25笔,折人民币近20亿元。

(28)探索“股权+债权”、“投资+贷款+保险”、“投资+保险”等投贷保结合业务。人保总公司与苏州地方创投共同出资设立总额5亿元的科技保险创业投资基金,为全国首例保险资金直投科技企业债权。

(30)推动在苏设立跨国公司跨境财务结算中心。大力开展外汇资金集中运营,17家企业获批开展业务,合作银行从2家扩大到8家。芬欧汇川、亨通财务等公司已设立并运营亚太区跨境财务结算中心。

服务外包

(31)修订《关于加快苏州市服务外包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拟对企业设立境外接包中心给予支持。支持服务外包信息安全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支持服务外包公共平台建设,支持服务外包专业园区建设。

(32)加强各级示范基地建设,截止2016年,苏州已形成了“1+2+8”服务外包基地发展架构,即拥有1个国家级示范基地、2个省级示范城市和8个省级示范区。

国际维修和维护服务

(33)推动全球维修业态创新。市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 值、无污染”为基本准则,制定出台《苏州市国际维修和维护业务创新发展试点行动计划》,积极申报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入境维修检验监管示范区”,促进企业从加工贸易转型到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丰厚的服务贸易。

(34)推动产业链延伸。推动加工贸易企业由原来的加工制造环节向后期检测维修服务延伸,形成以生产订单带动维修订单、以维修订单促进生产订单的良性循环,有效拓展企业市场空间。世硕电子建立起百万级的苹果手机维修再制造生产基地,年产能超过10亿美元。名硕电脑今年获得全球维修资质后,2016年的维修货值预计达3.4亿美元。

文化服务

(35)搭建文化贸易发展新平台。举办第五届苏州创博会,参展单位覆盖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58个国家和地区,参展企业948家,参展作品5.8万件,共举办各类对接、论坛活动38场,现场签约项目266项,实现交易总额65.4亿元。成功举办“2016中国苏州动漫国际合作峰会”,签订6800万美元的动漫版权合作交易合同,成为中国动漫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探索开展版权合作的重大成果;

旅游服务

(36)启动城市旅游服务总入口工程。线上总入口集信息查询、线上导览、在线预订、信息推送和公共服务于一体,年内已完成方案设计招标。线下总入口集旅游集散、旅游咨询、交通换乘等功能于一体,现已完成汽车西客站试点工作。

(37)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优化“苏州好行”等特色服务。“苏州好行”现营运7条精品线路,全年服务游客60万人次,月均接待量环比增幅约200%。

(38)利用国际网络平台,大力开展境外营销。持续运营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等国际社交平台。年 初组织启动的“让全世界通过网络看苏州”活动,吸引了超过20亿人次的海外游客的关注。与全球最大的旅游评论网站“猫途鹰”合作,联合打造苏州“国际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成功举办“千名美国游客游江南水乡”等活动。

四、2017年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工作安排

2017年将是我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决胜年,我们将积极落实国务院的要求,加快实施《苏州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加大力度,统筹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各项工作。

(一)明晰目标

坚持目标引领,完善“四大体系”:

一是规模增长体系。2017年,全市服务贸易保持15%以上的增长。

二是结构优化体系。重点抓好物流、金融、服务外包、知识产权、国际维修、文化、旅游等七大试点重点行业,力争年均分别增长10%、5%,8%、10%、100%、25%、30%以上,到“十三五”末,新兴服务行业进出口占比提高到50%以上。

三是创新驱动体系。一是创新服务贸易统计办法,开展全口径统计。二是努力创造制度性创新成果。2017年争取再推出30个以上创新发展新举措,努力为全国提供经验、作出示范。三是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促进科技创新工作,引进培育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鼓励企业设立境外研发中心,促进技术进出口,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贸易。

四是载体平台支撑体系。制定苏州市服务贸易发展试点园区、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贸易重点企业的认定管理办法,力争2年内建成10个以上有较强影响力的公共服务平台,认定30个苏州市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园区,以及200家重点服务贸易企业。

(二)强化支点

实施差别发展,突出“四个优先”:

一是出口优先。优先发展出口,努力提高苏州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减少服务进出口逆差。

二是重点企业优先。大力培育本土服务贸易企业,到“十三五”末,全市服务贸易年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的本土企业争取达到30家以上。

三是品牌优先。将服务贸易出口品牌建设纳入到全市外贸品牌培育体系中来。“十三五”末,市级服务贸易出口品牌达到50家以上。

四是生产性服务业优先。依据苏州庞大的制造业基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国际贸易,助推全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化,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畅通路径

强化政策创新,提升“四大环境”:

一是提升贸易环境。着力破除综合保税区阻碍来料加工和国际转口、物流、分销、仓储等服务贸易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苏州的综合保税区试点实施内外贸一体化改革;针对服务贸易相关货物产品特色,开展以生物医药研发为代表的服务贸易通关相关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探索海关接受软件、带料加工贸易等服务贸易报关,建立和完善特定种类的服务贸易报关方式;积极申报国家全球维修示范城市,争取不区分自产产品和非自产产品的覆盖面更广的全球维修。

二是提升投资环境。在试点重点行业以及苏州具有优势的对台、对新、对德服务业合作领域,积极对上争取改革试点和政策,尤其要争取取消或降低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推进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的建设运营。

三是提升金融环境。积极争取“一行三会”金融创新政策在 苏先行先试,营造有利于跨国公司跨境财务结算中心生存发展的环境,扩大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和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试点,创建有利于离岸转口贸易稳定和可预期发展的制度环境;推动大宗现货市场向有国际交易商参与的国际化报价、交易、结算、交割转型,尝试开展中远期期货交易。

四是提升政策环境。出台苏州市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梳理阻碍服务贸易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整套创新的政策诉求,不断推进相关改革,积极向上争取政策。

(四)聚焦重点

精准把握重点,聚焦“四个环节”:

一是聚焦行业重点。立足苏州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重点推进物流、金融、知识产权、服务外包、国际维修和维护以及文化和旅游这七个行业领域,落实具体行动计划,完成既定的增长目标。

二是聚焦自贸市场。当前我国已与2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4项自由贸易协定,这些协定除了在货物贸易领域促进了成员国间的互相开放,大部分涵盖了服务贸易领域的便利和开放措施。苏州必须抢抓机遇,大力拓展自贸市场的服务贸易业务。

三是聚焦总部经济。跨境财务结算中心是总部经济中的高端形态,在税收、人才、高端就业等方面对地方贡献很大,应予以重点发展。借助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机遇,充分用好财税等方面的试点政策,依托中心商贸区、开发区等载体,大力培育跨境财务结算中心,争取形成突破。

四是聚焦模式创新。注重推动货物贸易演变成服务(如: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视频等数字内容产业)、传统服务产品演变为电子服务产品、有型货物产品提供多功能服务,大力发展基于网络的第三方服务模式。附件:(共10 个文件)

1、《关于推进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并联审批规范中介服务的意见》

2、《关于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多评合一”制度的实施意见》

3、《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实施意见》

4、《苏州市商务秘书公司登记管理试行办法》

5、《苏州市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操作办法》

6、《苏州市对外投资国际合作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7、《关于推进总部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8、《苏州市总部企业认定和管理办法》

9、《关于打造产业新平台引领经济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10、《苏州市平台重点企业和特色基地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

苏州市商务局

2017年1月23日

第三篇:工业云服务平台合作框架协议书

工业云服务平台合作框架协议书

甲 方: 乙 方:

鉴于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本着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目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第一条 双方基本情况(一)甲方

(二)乙方

第二条 合作原则

(一)平等原则。双方在自愿、平等的前提下签署本协议,协议内容经过双方充分协商。(二)长期、稳定合作原则。双方的合作基于彼此充分信任,着眼于长期利益,双方致力于长期、稳定的合作。

(三)共同发展原则。本协议旨在利用各自的资源和条件开展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四)诚实守信、市场化原则。双方恪守本协议中所作之承诺,确保双方的共同利益,具体合作事项应按市场化方式运作。

第三条 合作内容、方式(一)工业云平台开发

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乙方负责开发甲方的工业云平台。第四条 合作机制(一)建立信息通报制度。甲方及时向乙方提供相应资料或文档。乙方向甲方提供云平台设计及进度等。

(二)双方各自指定具体牵头机构或个人,负责日常协调、传达、布置、汇总、反馈和跟踪有关事宜。甲乙双方约定定期会晤以说明项目进度,问题及反馈意见。

第五条 附 则

(一)本协议有效期为___年,自___年__月__日起到____年__月__日为本协议商定合作方案的执行期限

(二)双方约定:本协议内容,以及在双方具体合作过程中可能相互需要提供专有的具有价值的保密信息,未取得提供方事先书面同意前提下,须各自遵守保密义务,不以任何理由或目的向第三方披露(各自的咨询顾问、代理人除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除外

(三)甲乙任何一方如提前终止协议,需提前一个月通知另一方;如一方擅自终止协议,另一方将保留对违约方追究违约责任的权利。(四)本协议正本一式肆份,双方各执贰份,法律效力均等。

(五)本协议为合作框架协议,合作项目中具体事宜需在工业云平台需求说明书中进一步予以明确。框架协议与正式合作合同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甲乙双方合作的法律文件

(六)本协议期满时,双方应优先考虑与对方续约合作

甲方:

代表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盖章:

乙方: 代表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盖章:

第四篇: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方案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方案

发布时间:2016-02-25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是促进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抓手,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出口、带动就业,实现外贸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8号)有关要求,为探索适应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体系,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选择部分地区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促进机制、政策体系、监管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着力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打造服务贸易制度创新高地。

二、试点地区及期限

试点地区为天津、上海、海南、深圳、杭州、武汉、广州、成都、苏州、威海等10个省市和哈尔滨新区、江北新区、两江新区、贵安新区、西咸新区等5个国家级新区。试点期为2年。

三、试点任务

(一)探索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建立与国际服务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促进、服务和监管体系,探索适应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开展服务贸易领域地方性法规立法探索,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服务贸易跨部门协调机制,促进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的有效衔接、良性互动。健全政府、协会、企业协同配合的服务贸易促进和服务体系,建立服务贸易重点企业联系制度。

(二)探索扩大服务业双向开放力度。结合本地区产业特色,稳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等行业对外开放。支持本地区旅游、研发设计、会计咨询、资产评估、信用评级、法律服务、商贸物流等领域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支持企业深度开拓国际市场。

(三)探索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加强部门协作,整合公共资源,加大对服务出口重点领域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扩大服务出口。依托服务贸易重点领域的大企业,探索建立一批项目对接平台、国际市场推广平台、共性技术支撑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内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支持有特色、善创新的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

(四)探索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服务贸易发展新模式,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服务贸易模式创新,打造服务贸易新型网络平台。促进技术贸易、金融、中医药服务贸易领域加快发展。积极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提升服务跨境交付能力。

(五)探索提升服务贸易便利化水平。创新通关监管机制和模式,为服务贸易企业进出口货物提供通关便利。探索便利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新型服务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特色服务出口产业。推动境内外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便利流动,为外籍高端人才在华工作居留等提供便利。

(六)探索优化服务贸易支持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优化资金安排结构,完善和创新支持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服务贸易,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探索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拓宽融资渠道,扶持服务贸易企业发展壮大。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积极为“轻资产”服务贸易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七)探索健全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建立统计监测、运行和分析体系,拓展基础数据来源,整合各部门服务贸易统计信息,实现共用共享。创新统计方法,完善重点企业数据直报工作,创新数据采集方式,扩大统计覆盖面,实现应统尽统。探索建立对服务贸易四种模式(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的全口径统计。

(八)探索创新事中事后监管举措。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完善技术、文化等领域进出口监测,探索创新事中事后监管举措,形成各部门信息共享、协同监管和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监管体系,确保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建立服务贸易市场主体信用记录,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对严重失信主体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对诚实守信主体实施联合奖励。实施“互联网+监管”,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依据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对相关主体实行差别化分类监管。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情况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考核机制。

试点地区要根据上述要求细化形成各自的试点方案,在全面推进落实八项试点任务的同时,立足产业发展特点和自身优势,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确定一批重点发展的行业和领域,建设若干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开放、创新经验。

四、政策保障

(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中央财政支持建立服务贸易统计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创新事中事后监管举措,切实防止骗税和骗取补贴等行为。支持试点地区建设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对试点地区进口国内急需的研发设计、节能环保和环境服务等给予贴息支持。

(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在试点地区扩大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范围,由服务外包扩大到其他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将服务外包领域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由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推广到试点地区。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部分据实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三)落实创新金融服务举措。鼓励和支持在服务贸易及相关的投融资和跨境电子商务活动中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规避企业汇率风险。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适合服务贸易特点的金融服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大力发展供应链融资、海外并购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融资租赁等业务。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现有业务范围内加大对服务贸易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并购的支持力度。

(四)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中央财政支持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为试点地区有出口潜力、符合产业导向的中小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服务。

(五)探索便利化举措。对试点地区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全面实施服务外包保税监管模式。

五、组织实施

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试点地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作为试点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实施推动、综合协调及措施保障,每年向商务部报送试点成果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关省、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政策支持。商务部要充分发挥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宏观指导、督促推动、考核评估和政策协调,及时总结工作经验,组织复制推广,并将考核结果报国务院。

第五篇:加强科技创新 服务工业兴市.

加强科技创新 服务工业兴市 十一五”科技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科技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为鼓励科技创新和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业热情,相继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随州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等文件,为我市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2、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 全市取得科研成果500余项,其中登记省级重大科技成果30项,获省政府科技奖励11项,获市政府科技奖励143项,专利申请量达1125件,获授权466件,其中发明专利201项,比“十五”期间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市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组织实施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产品关联度大和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其中申报省以上科技项目130项,对上争取无偿科技经费6300多万元,是“十五”时期的6倍,有5家企业获得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十一五”以来,我市基本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市21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成长路线图计划,三环铸造公司等14家企业被确定为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重点培育企业。2010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6.19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8.7%。

4、产学研结合体系初步形成。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市政府与在汉13所重点高校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150多家企业与省内外6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取得100余项合作成果;全市12家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研发中心,8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

今年6月14日,在省委、省政府首次组织的市县科技创新考核中,随州同武汉、襄阳、宜昌、黄石5个地市被授予“2010湖北省科技创新先进市”荣誉称号,广水市、曾都区跻身被表彰的20个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县市区行列。

“十二五”科技工作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随州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十二五”时期,我市科技工作将以支撑和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转型发展、跨

越发展的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跨越工程”,切实为全市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努力实现四大突破:

1、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档升级上实现突破。切实发挥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创新资源集聚和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传统产品高端化。进一步完善多晶硅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链,打造“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电子通讯、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及相关电子产品,着力形成有区域特色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传统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

2、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实现突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示范效果明显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为主要内

容,引导科技资源向农业产业一线聚集,加快以工业化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体系、优势特色农产品种养技术创新体系、农业源头技术创新体系和农业科技 推广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期末,建设和认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5个,形成粮油、食用菌、畜禽等多个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

集群,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培育产值过百亿元龙头企业1家以上,产值过10亿元企业4家以上。

3、构建产学研精深合作模式,在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上实现突破。围绕特色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优化高校和企业科技资源配置,构建深度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快建立支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合作向产业链合作或跨产业合作的模式延伸。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发展到10家,市级创新型企业发展到50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发展到30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发展到5家以上。引进和造就100名综合素质过硬,创新水平突出,创新带头作用强 的技术创新拔尖人才。

4、积极推进民生领域科技创新,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上实现突破。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需求,以保障民生健康、改善人居环境、发展民生产业为出发点,加快突破一批公益性应用关键技术,建设一批民生科技示范工程。突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节能环保技术开发,推动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转变, 为促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今年科技工作重点

今年是“十二五”发展的起步年,也是随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年。全市科技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我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良好开局。今年全市科

技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30项,争取国家、省科技经费1500万元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认定市级创新平台6家以上,专利申请量突破400件。围绕目标,重点做好6个方面的工作:培育创新主体,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完善载体功能,放大高新区资源集聚效应;搭建服务平台,着力强化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创新融资模式,推进资本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智力引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推进科技管理创新,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下载天津市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津市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共青团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工作总结

    五步工作法,创新试点有成果 —共青团***区委员会团组织格局创新试点总结 2009年,***团区委按照团中央以及团市委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加强街道基层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工作建设过程中......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进一步加强工业和自主创新重大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进一步加强工业和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建设及招商引资工作方案的通知 2010年05月13日 16时33分 72 主题分类: 计划物价 教科文体 “自主......

    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工作总结

    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工作总结 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是商务部贯彻落实中央促进农副产品流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我市实施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

    3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总结

    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总结 眼镜是丹阳的支柱产业,是丹阳的城市名片和对外窗口。目前包括中国(丹阳)眼镜城在内的丹阳眼镜市场拥有包括国内最大的万新光学有限公司在内的1000多家......

    创新试点工作方案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龙岗村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方案要大规模优化配置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资源,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与社......

    云服务创新助推生态圈共赢

    云服务创新助推生态圈共赢据悉,2012年中国云服务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74.48亿元,同比增长64.6%,连续3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云服务逐步落地2011年,中国云服务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88......

    广州市召开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总结现场会

    广州市召开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总结现场会 全面总结推广街道社区试点经验 构建广州特色社会管理服务模式 张广宁万庆良讲话 张桂芳林元和出席 ● 2008年5月,中央政......

    工业创新大赛

    河 北 省 科 学 技 术 厅 河 北 省 知 识 产 权 局 河 北 省 教 育 厅 河 北 省 财 政 厅 共 青 团 河 北 省 委 员 会 河 北 省 发 明 协 会 文件 冀知办„2010‟18号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