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刘长胜故居有感
“参观刘长胜故居有感”
就读预备班的第二个学年,我们又迎来了一次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于今年暑假7月20号,我校预备年级师生一行来到了位于愚园路81号的刘长胜故居。这平凡淡雅的红房子在五彩缤纷的外界看来似乎十分乏味,但这却是记载了革命英雄们甘愿为中共努力付出的象征和了布满战争硝烟的峥嵘岁月。草草参观完刘长胜故居中的第一层,我们匆匆跑上了二楼。二楼是纪念馆,那儿陈列着许多许多刘长胜珍贵的文化遗产,还有以动画与播音所展现给我们的一幕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的斗争史。实物、雕像、照片,辅以声、光、电给我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当时惊心动魄的年代,让我们看到了中华烈士们奋不顾身的牺牲与努力,使我们明白到,中国共产党员以他们的鲜血为我们的未来铺垫路途……气氛霎时变得庄重了许多,全场同学默默不语,似是沉浸悲壮的历史中,也似是以沉静来感谢先烈们的付出。同学们在文物展示馆的三楼停留了一段时间,在三楼的深处,展示了一个残害了众多共产党员的水牢与几件于斗争中所使用的铁链、皮鞭,看着这些令人发指的刑法与刑具,同学们更显对用刑者的忿恨与对先烈们的惨烈感到扼腕叹息。
战争硝烟不再弥漫在我们现今所生活的社会,但是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与革命精神的行动却不可止步。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明白到革命者以自己的努力换来新中国的繁华昌盛,明白到我们如今的任务是要努力读书,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为谱写中国繁荣发展的篇章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预备3班
黄隽凯
15号
第二篇:参观毛泽东故居有感
参观韶山毛泽东故居有感
4月21日怀着无限的向往,南昌大学后勤集团第二支部和第五支部的党员及积极分子来到了万人敬仰的韶山考察学习。
首先,我们参观了毛泽东的故居。它背倚苍松翠竹,面临清澈荷塘,可谓依山傍水。几间青石泥墙搭建的房子,呈“门”字型排列,正中是供奉着神灵或先人牌位的大堂,两边分布着主人的卧房,往里走是灶间和杂房,木制八仙桌、镂空合床,都是典型的农村家庭的用具和摆设。这些在当时并无特殊之处,但毛主席就是在这里成长与成材的。
随后,我们兴致勃勃的来到铜像广场,宽阔的毛主席铜像广场上人山人海,鲜花锦簇。我们向主席铜像敬献了花篮并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仪式,别致的花篮,虔诚的鞠躬,静静的默哀,崇敬的瞻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怀着敬仰与怀念,热爱与感激之情,汇聚在伟人的铜像下,用自己的方式怀念着这位永垂不朽的韶山的儿子--一位真正的伟人。他威武的耸立在郁郁葱葱的松柏前,慈祥的面容带着和蔼的笑容,双目炯炯有神的注视着前方,我怀着对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无比敬仰与怀念,深深的给铜像鞠了三个躬。
通过这次红色之旅韶山游活动,既是参观又是学习,更是提高对党认识的红色之旅和感恩之旅,追思了先辈的足迹,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让我们大家深感这一次活动得益匪浅,意义重大。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把企业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第三篇:参观孙中山故居有感
参观孙中山故居有感
今日无课,但行程却很满,收获甚为丰富。
上午在乘坐校车前往松江校区参观上外校史馆回来之后,党章小组同学们组织了前往上海香山路瞻仰孙中山先生的故居。路途不算很远,坐车四十分钟的车程,大家心怀对先生的景仰之情,车程中倒也满怀期待。前往故居的路上我一直在回忆在镇江读本科之时,曾受朋友之邀有幸游览过南京中山陵。现在想起当时初入大学生活,投身入党的意识并没有那么强烈,观光之余所受到的心灵感触竟没有那么深刻。面对这样的一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我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感到很是惭愧,暗暗下决心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先生的生平事迹,学习先生一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下了车我们溜达着就到达了目的地,故居所在的思南路文化气息很是浓厚,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别具特色,中西结合上海独有的老洋房处处好似在讲述着过去那厚重的历史。然而最具特殊的就是面前的孙中山先生故居,庄严而肃穆,就连工作人员的服饰都透露着对这样的历史伟人的尊重,洁白的手套生怕让这样的圣洁的灵魂之地遭受半点污染。这是一幢深灰色的两层楼房,屋顶上的洋红色鸡心瓦鲜然在目,楼前是一片正方形的草坪,三面围绕着冬青、香樟和玉兰等树木花圃,故居朝北的一面靠香山路。目前,室内的陈设是1956年宋庆龄按原来的模样布置的,绝大部分是原物。通过原物,这栋两层小洋楼似乎时刻再现着这位革命先驱当年为国操劳的真实情景。
一生革命不为私己,孙中山虽曾20多次来到上海,但长期没有固定寓所。1916年5月,已在日本完婚的孙中山与宋庆龄回到上海,连一处正式住所都没有,处境十分窘迫。1918年,四位加拿大归国华侨,从原准备在沪开化妆品厂的股本中抽出一笔钱,买下了莫利爱路29号住宅送给孙中山。孙中山推辞不得,收下了这份珍贵的礼物。
1918年7月4日,盛夏溽热的空气笼罩了上海。莫利爱路29号二楼靠南书房的窗户敞开着,一位精神饱满的中年男人,正执狼毫毛笔书写家书:父离省城后,到汕头……再由汕头乘船、过厦门,到台湾基隆港转船,到日本……廿三日由神户乘船,廿六日抵上海,平安登陆。现住上海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
此时,孙中山正式住进他在上海的固定寓所。在这里,孙中山完成了其革命思想和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于1918年入住于此,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庆龄移居香港、重庆,1945年底,宋庆龄回到上海将此寓所移赠 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
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我清楚的了解到,先生不仅是一个坚强的革命先驱、更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一生都在奋斗,虽屡遭挫折,但却从未放弃心中的那个梦想,属于全中国人民的梦想:建立一个基于社会正义的民主社会;他一生尝试多种策略,为后来人积攒了宝贵的经验,目标却是始终坚定不移,那就是实现中国的统一、富强、民主。真正让我们的祖国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他为了拯救和改造中国殚精竭虑,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真的万分景仰先生。
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反思着自己,当今的我们享受着优质的生活,应当饮水思源,喝水不忘挖井人,这里面有孙中山先生的一份功劳;当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仍有种种的不尽人意,我们应想到孙先生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的现代化还没有实现,我们的国力还不够强大,我们的生活还不够富裕,我们的法治还不夠健全,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我们“仍需努力”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而我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应当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应当学习先生“天下为公”的精神,积极入党,树立培养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国家正是高速发展的关键时候,时不我待,我等新生力量当需明白先有国后有家,投身共产主义事业,向先生学习奉献精神,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
第四篇:参观李大钊故居有感
参观李大钊故居有感
很高兴因为课堂活动参观了李大钊故居,房屋中简朴的布置和院子里茂盛的植物,很难想象这是伟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通过这次参观,使我收获了很多,让我对李大钊又有了深刻的了解,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并不平凡,革命先烈的一生是那么辉煌,他创办的党也是伟大的,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富强的道路。作为后辈的我们应该珍惜先烈们用生命创造的幸福生活并为之而努力!
第五篇:参观宋庆龄故居有感
参观宋庆龄故居有感
前年到北京出差之余,参观了位于后海的宋庆龄故居。故居原是好像是溥仪父亲载沣的王府,后由政府划拨改建,宋庆龄在此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九年。
故居里,绿树掩映着一座座青砖红墙的宅子,楚楚亭台楼榭,风景秀丽。时值深秋,故居内举办了菊展。菊花象征着高洁,与主人的品格相配。故居里有一座楼,是宋庆龄日常起居、办公、接待客人的地方,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起居室也成了抢救室。故居还有一个纪念馆,用图片展示了宋庆龄的一生。
小学时我读过一本书,叫《宋氏家族第一人》,讲他的父亲宋耀如的奋斗经历;高中时读过《宋庆龄评传》,后来还读了一本美国人写的《宋家王朝》,对这个传奇家族和故居的主人多少有点了解,面对这些林林总总的图片,很容易耐着性子一张一张的看下去,对图片下面的介绍文字,能一字一句的读下去。
在所有介绍中,令我难忘的一组图片和实物是讲她在病重弥留之际,全国各地的群众写来的慰问信,信封上的地址有的简单到:“北京,人大常委会,宋副委员长(收)”。有的信寄来了祖传的药方。在那段时间,人民日报每天在头版向全国发布关于宋庆龄的病情公告,这在新中国的新闻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些内容让我感到震撼,立刻理解到“爱戴”两字的内涵,体会到何香凝先生用“国之瑰宝”形容她的用意所在。
不知道这样的事情,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