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论考试复习总结
1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讨础。国家课程具有法定性质。教师是课程的论;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3.科学方法是实施者,也应参与课程的开发和评价。教师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结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4.自主学习5.性质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合作交流6.实践能力7.学习评价8.创新精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神。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9化学新课程的教学思想1.确立新的课程观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2.转变课堂运行机制⑴交互式教学模式⑵注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重对学生收集和分析、统计资料、分析处理2高中化学课程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数据的能力的培养⑶重视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养为主旨。课程的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力、创新能力的培养。⑷提高学生的环境意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内容:必修识。⑸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3.改变评价体1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系。在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实验价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化学。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化学新课程的特点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设计1.面向全体学生2.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思想: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样化的学习方3.化学新课程内容注重贴近社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会和生活4.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5.对学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生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10教学语言的特点a.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3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特点:1.建构有利于b.教学语言要具有概括性c.教学语言要具有高中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系2、课程内启发性d.教学语言要具有逻辑性e.教学语言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3、通要具有艺术性f.教学语言要具有节奏性g.教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语言要具有机动性 4、提倡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11板书设计的依据与原则1.设计依据⑴依据全面发展5、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推教学目标。⑵依据教学背景。⑶依据教学内进新课程的实施6、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容。⑷依据教学对象。⑸依据老师特长。2.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设计原则⑴科学性原则。⑵适用性原则。⑶4 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是当代科学技术和简明性原则。⑷条理性原则。⑸艺术性原则。社会发展背景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非⑹创新性原则
3、板书的书写要求1.纲目要常有效的科学教育范式。清晰2.术语要准确3.字符要规范4.层次要分5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 1.全面落实高中化明5.一课一板。板书的美育效应1.布局美2.学课程目标2.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色彩美3.图示美4.内容美。化学课堂板书的习方式的改变3.保证基础性,突出时代性,几种类型1.纲目型3.表解型2.脉络型4.图体现选择性4.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示型 展 12演示实验的“五性”1.演示的目的性2.操6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作的示范性3.现象的直观性4.方法的可靠性位2.重视实践性3.注重科学性4.注重教5.过程的安全性.一般制取气体的实验都按师行为的转变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2.教师先左后右的程序装配:气体发生装置→除杂角色的改变3.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5.注重洗气装置→收集气体装置→尾气处理装置2.学生学科素质的培养1.化学观念和化学思想仪器装配程序 仪器装配一般遵循“先内后方面2.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方面3.化学方法外,先下后上,先左后右”的程序原则一个和实践能力方面5.科学态度和科学品德方面完整的实验在表述时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程4.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方面 序: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7化学课程标准的特点⑴课程标准的内容更步骤→实验分析→实验结论→问题讨论 加全面而详尽。⑵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13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称“微型教教学要求、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均有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是美较大的变化和调整。①理念上的改变。第一,国斯坦福大学在1963年首先开发建立的。微从目标来看:由过分强调掌握双基的化学课格教学的特征1.班级人数2.上课时间短3.程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化学课程转变。第教学内容小4.运用视听设备5.心理负担微小二,从目标的价值取向来看:由面向少数学微格教学的作用1.中介性2.操作性3.重复性生的化学课程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课程转4.评价性。微格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准备——变。第三,从内容来看:由过分注重学科系试讲——再准备——再试讲。微格教学的培统知识的化学课程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训步骤1.事前的学习和研究2.提供示范3.体现 STS 教育思想的化学课程转变。第四,确定培训技能和编写教案4.角色扮演5.反馈从实施来看:由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和评价
6、修改教案后重新进行角色扮演。程,向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程转变。14专业水平
1、教师观念是化学教师专业水第五,从评价来看:由注重学习结果和知识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专业素养是化学教师获得的化学课程,向既注重结果又关注过程,专业水平提高的基本保证。
3、博学多才是化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关注科学过程与方法的学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的基础支撑。
4、互动合掌握,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形成的化学作是化学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5、课程转变。②目标上的改变。化学课程标准教学研究是化学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方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法。
6、专家引领是化学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必要措施。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5职业素质1.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2.是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生学习的促进者a做好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者。b当好学生健康人生的引路人。
3、是化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学课程的建设者4.是先进教学手段的掌握者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16道德修养1爱教乐业,献身教育。2热爱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学生,诲人不倦。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好学不倦,积极进取。5团结协作,互勉共进。的能力。③内容体系的更新。④学习方式的6尊重家长,密切配合。7锐意进取,博学多改变。⑤评价体系的改变。才。8严谨治学,一丝不苟。
8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关键点1.科学素养。化17化学活动课内涵与特征 基本含义化学活学科学素养是指参与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动课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主要形式,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化学概念和化学以指导学生获得即时化学信息和培养学生化学探究能力。2.科学探究 兴趣、化学特长为目标的一种课程,它有以下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本含义。(1)自主学习(2)直接体验。(3)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包括要素有:①提即时信息。(4)培养兴趣和特长(5)是辅助课程。2.基本原则a科学性原则。b趣味性原则。c实用性原则。d主动性原则。e辅助性原则。1活动课的组织原则⑴学生自愿参加。⑵内容不受局限。⑶学生活动为主。⑷合理安排时间。2.活动课的组织形式⑴活动小组⑵化学晚会。⑶化学展览会。⑹化学竞赛⑸专题报告会⑷课外参观。
18中学化学教学工作计划主要有:学科教研组学期工作计划,教师个人学期(或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和课时教学工作计划(简称课时计划)。意义:其一,加强教学工作的计划性,贯通和协调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避免重复、脱节和忙乱现象的发生,使教学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二,便于检查教学效果和总结教学经验,为今后改进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必要的资料。课时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1.授课的章、节题目。2.教学目标。3.课的类型。4.教学重点、难点。5.教学方法。6.教学用具。7.板书设计。8.教学过程(授课内容、层次)9.作业布置。10.教学反思
19备课设计 A备教材1.研读课标2.吃透教材B备学生1.深入了解学生实际2.体现以人为本思想C备教学目标1.确定教学目标2.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D备教学方法1.确定课型 2.选择教学方法 常见的课型有⑴新授课⑵训练课⑶复习课⑷检查课⑸综合课⑹实践课 20说课是指说课教师“说”,听课教师“评”,“说”与“评”结合的一种双向教学交流活动。说课的分类两大类型:即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三个层次:说课可分为说一节、说一章、说一个单元三个层次,五种课型:说课又可具体分为研讨性说课、示范性说课、评比性说课、综合性说课和提高性说课五种课型。说课的特点1.开放性2.综合性3.研究性4.灵活性说课的内容1.说教学内容2.说教学方法3.说学法指导4.说教学过程说课的功能1.解读新理念2.精通新课程3.掌握新教法4.培养新师资说课的途径说课与写课结合1.说课与做课相结合2.说课与评课相结合3.说课与看课相结合
21化学做课的基本要求1.灵活使用教案2.围绕教学目标3.掌握好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化学做课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具有明确、具体、正确的教学目标,且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并圆满地达到了教学目的。2.教授的内容在科学性、思想性上是正确的,同时具有便于学生掌握的系统性。3.熟练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探究式教学。4.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高,思维活动积极,自觉性高,勤于动手动脑,学习效果好。
22评价:集体评价和自我分析评议一堂化学课,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⑴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要求是否恰当,通过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⑵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恰当,深广度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等体现得如何,是否重视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训练。⑶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得当。⑷是否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地讲清了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否积极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以及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⑸在课的结构,新问题的提出,重点、难点的处理,习题的选取、作业的布置,板书、语言、教态以及时间的支配等方面有哪些优缺点。⑹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及时察知学生学习效果的反映并妥善处理临时发生的情况。⑺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巩固性原则体现得是否恰到好处。⑻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和谐。⑼在运用演示实验、直观教具及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实验等方面做得如何,教师的示范操作和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化,是否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和自学探究以及独立实验等能力。⑽学生的学习表现,如注意力集中情况,积极思维情况,独立学习情况,课堂纪律状况,以及学习效果等如何。
23作业的类型1.口头表达作业2.课堂讨论作业3.课外阅读作业4.课外实践作业5.书面反馈作业作业的设计原则⑴目的性⑵针对性⑶多样性⑷代表性⑸渐进性⑹新颖性⑺系统性⑻合理性作业的讲评1.讲评与自评相结合2.讲评作业内容要选择重点3.讲评作业后要做变式练习
24化学成绩评价的基本要求1.态度认真2.内容全面3.方式多样4.成绩客观5.结论准确 评价的方法1.经常性的考查2.阶段性的考查3.总结性的考查 化学试题的命题原则1.内容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2.深度范围以教材为依据3.命题份量以考试时间为依据4.命题语言要精练5.题型要多样化化学成绩的评定1.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2.反映客观的学习成绩3.呈现真实的教学效果化学试卷的分析1.做好成绩统计3.提出改进措施2.分析统计结果 25创设课堂教学环境1.课堂教学环境的外在特征⑴和谐。⑵热情。⑶深刻。⑷扎实。2.课堂教学环境的内在因素⑴信任。⑵热爱⑶渴求⑷自信3.课堂教学的教育思想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⑵全面体现智育要求⑶讲究实际效果4.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⑴自学⑵引导⑶议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⑴复习巩固旧知识,注重与新授课内容密切联系的旧知识。⑵导入新课,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出要自然、合理、注重趣味性。⑶传授新知识,务求明确知识点,理顺知识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真理的力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情感体验。⑷形成性训练,这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有效手段,是巩固新知识点,提高学习质量和学生兴趣的必需手段,是教学反馈的必要过程。⑸指导和布置作业,这是强化学生巩固所学新知识的最基本措施。
26新课导入方法1.复习法引入新课2.提问法引入新课3.直观法引入新课4.实验法引入新课5.叙述式引入新课6.启发式引入新课7.常识法引入新课8.对比法引入新课9.趣味法引入新课10.媒体法引入新课。提问方式和方法:层递式、迂回式、比较式、分割式、扩展式、反向式。课堂结课方法1.自然结课法2.总结归纳结课法3.前后呼应结课法4.讨论结课法5.设疑结课法6.欣赏结课法7.悬念结课法8.竞赛结课法9.含蓄结课法10.概念对比结课法 27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探究的意义1.提高学生能力的需要2.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3.教育改革的需要探究能力培养的一般过程1.提出问题与思考2.提出假设与猜想3.制定计划与方案4.收集资料与实验5.发现规律与结论6.进行讨论与交流
培养探究能力应注意的问题1.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2.探究的问题深度要适当3.课题探究要以学生为主。
28德育教育的实施原则1.目标分解原则2.有机渗透原则3.简明通俗原则4.潜移默化原则 德育教育的运作方法1.榜样教育法2.灌输教育法3.情景教育法4.实践教育法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国情教育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4.化学史教育5.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6.人才观教育7.价值观教育8.科学态度教育 教法要求1.要符合化学科学的特点2.要能够发展学生智能3.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4.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5.要考虑多种教法的相互配合.
第二篇:中学生物教学论考试总结
名词解释
1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教学策略,在教育心理学中是指教师教学时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取向,狭义的理解是指用于某种科目的教学方法。
3直观教学,即利用教具作为感觉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式。
4探究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5学习,指学习者用经验而获得知识或者引起行为,能力和心里倾向较持久的改变的过程。6概念生态,个体对新概念的接受会受到其现有的其他概念的影响,把影响概念转变的个体经验背景就叫做概念生态。
7,STS,即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教育不仅在于传授新知识增进科学素养,更应该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作用问题的探究,培养了解社会致力改善社会问题的科学人才,以及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影响科学技术事物决策的公民,这一科学教育的概念叫做sts。
8教育评价,指一系列系统的科学的专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鉴别获取和提供可供教育或教学决策之用的资料意见和价值判断。
9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是通过一定的仪器设备或药品的处理对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研究的教学过程。
10国家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发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11教科书,是在学科课程范畴中系统编写的教学用书,既是支持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书籍又是学生的学习工具。
12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激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
13强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14概念图:是组织和表达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与命题之间的关系。
1变化技能的目的是什么?创造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吸引学生对某一课程的兴趣把无意主义过渡到有意主义,利用各种感官信息传输通道传递信息,在不同的知识水平上为学生提供与教学的机会唤起热情丰富学习环境。
2如何才能做到当代生物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的输出者转变为人文关怀者,由知识的移植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给予者,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者,由学生的领导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
3分析教材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有哪些?从整体上领会教材的设计思路从结构上分析教材的教学主线从内容上分析教材的逻辑系统从学生的学习需要上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分析教材联系实际的要素.4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一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二教师的角色由传播者转变为服务者或帮助者,三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四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会还有责任帮助小组中的其他学生学会。基本要素,积极主动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促进互动,成员负起责任来人际间的社会协作技能评价和过程监控。
5生物学研究性的活动特征?活动目标的针对性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活动时空的自由性活动方法的灵活性活动类型的多样性效果评价的多元性。
6生物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一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或直接获取生物基础知识。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实验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四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唯物主义自然观,五有利于培养学生严静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六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7讲解技能的优缺点是什么?运用不当会出现什么现象?一优点,讲解时信息传输的密度比较高,减少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有较高的信息传输速率,二缺点,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只听不于无直接的感性材料无亲生体验只靠听信息,信息的保持率不高,运用不当就会影响学生创造性品格的发展。
8生物学教案的基本要素是什么?一教学目标二以学生的已有知识或前学科概念为教学活动的起点三主动学习四和为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而设计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断保持他们的热情的内容和活动设计。
9直观教学的作用?一有助于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有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10挂图的特点?一图像是平面的且传递面宽 二具有写实性又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能准确规范和全面的表现出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 四可将复杂结构简阅化模式化 五可将抽象过程具体化 六可演示生命活动阶段性流程 七可呈现生物体外部各种联系。缺点,难以变现立体的活动的事物。
11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教学大纲的异同?相同点,他们都是由教育部颁发的具有指令性的课程文件,是编教材、教学、评价和命题的依据不同点:一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而教学大纲主要强调的是教学内容,二生物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初高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生物教学大纲是统一要求。三生物学课程标准包括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领域,而教学大纲主要侧重知识方面的要求。四生物课程标准对学习结果描述都是可见的行为,五课程标准隐含的指出了教师的任务是要落实课程标准而不是仅仅教好一本教科书。
12生物学课程的价值?一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二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三为学生进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13简述构建主义教学观及其对生物学教育的启示?构建主义教学强调一下几点,一从学习着的经验出发二角色的调整三布置良好的学习情境四鼓励学习者反省和思考五重视合作的学习方式,构建主义对生物学启示,一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素养二重视科学技能的培养三教材编写不应是知识的堆积四把生物学教师素养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五生物学教育改革要以提高人类生活品质为最高目标。A 生物学标准基本理念: 论述备课需了解多方面内容 探究教学的特征
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论述备课对教师的提高方面有哪些
第三篇: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复习总结
中学生物学教育评价:是指一系列系统的、科学的和专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鉴别、获取和提供可供教育或教学决策之用的资料、意见和价值判断。包括两种:生物学教学中的评价和生物学教学评价。前者是针对学习过程,后者为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是:1.了解学生起点行为,适当配置学生;2.规划教学活动,调整教学进度;3.诊断学习困难,激发学习动机;4.评定学习成就,报告学业成绩。对于教学评价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可分为纸笔测验和实作评价,从教学评价的直接目的可以分为配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标准可分为效标参照评价(绝对评价)和常模参照评价(相对评价)。要使得教学评价公平客观,需要遵守以下基本原则:1.依据教学目标;2.兼顾多重目标;3.采用多元方法;4.进行多次测评;5.重视反应过程;6.善用评价结果;
生物学教师的备课:备课是教师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成功的前提条件,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备课是一个长期和包括多方面的工作。备课中教师要通过阅读相关课程文件或教科书,以及观察课堂教学活动来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前科学概念、相关学科基础、学生的社会背景和班级的课堂氛围,还要研读课程文件和教科书,确认选择课程资源。分析教学内容可采用的方法是:1.分析并建立反映单元重点之间结构关系的总概念图;2.编排局部内容的教学范围和顺序;3.梳理局部内容的知识结构并建立子概念图;4.依据概念图形成教学设计的思路。教师需要撰写学年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教案)。教案的基本要素是1.教学目标;2.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前科学概念为教学活动的起点;3.主动学习;4.为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而设计的教学活动;5.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断保持他们热情的内容和活动设计。教案的内容为:
1.学情分析;2.教学内容分析(知识结构和生物学概念);3.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教学技能相关);4.落实课程标准;5.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6.教学的重点和难点;7.课前准备;8.课时安排;9.教学过程(以表格的形式,包含教学内容及时间、教师行为、学生活动和教学意图);10.板书设计。
中学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实验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1.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或直接获取生物学基础知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实验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5.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6.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7.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概念图策略:概念图的特征除了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外还有:1.概念图中的概念是按分层的形式表现的;2.概念图中包含着交叉连接;3.概念图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具体事例,这些事例有助于我们澄清所给定的概念的意义;4.针对同一知识领域,不同人绘制的概念图可能明显不同。概念图在教学过程中有多种用途,一般可用作:教的工具、学的工具和评价的工具。教的工具主要是用于组织课程的内容,学的工具主要体现在学生可以用概念图做课堂笔记或者用它整理笔记和组织学习过的内容。评价工具是课程前用于测量学生的先前知识,在课程进行中观察学生知识的变化,课程结束后可以评价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知识增长的情况。学生和教师都能利用概念图的反馈信息促进学习和教学。
合作性学习:合作学习是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的形式使学生一起学习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基本含义包括:1.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2.教师的角色由传播者转变为服务者或者帮助者;3.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4.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会,还有责任帮助小组成员学会。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是包括有:积极主动相互依赖,面对面促进性互动,成员负起责任,人际间的社会协作技能,评价和过程监控。其中促进小组成员积极、主动相互依赖设置的目标应该具有相互依赖性,奖励应具有相互依赖性,要资源共享,角色分担;为形成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分组时需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和方法的差异,小组成员的作为要经过策略性的安排;为增加成员的个体的责任,就要对个体的表现做出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本人和小组,然后根据个体对小组的贡献来分享小组的成果。教师要善于鼓励额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欣赏和尊重。过程反思的主要目的是明晰并改进小组成员的工作效力,以更有效地实现小组目标。
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树立科学精神。探究教学的特征为:1.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的去探究,经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上的知识;2.为了研究自然而培养所需要的探究能力;3.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4.培养探究位置自然的积极态度;5.通过探究活动热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探究教学的目标是: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参与需要高水平认知和技能的活动;形成积极地对待科学的态度;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总的来说就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科学概念和养成探索自然的积极态度。初中的探究教学侧重于让学生获得进行探究活动的感性经验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而高中探究教学则侧重“假说-演绎”法的运用及多种探究技能的训练。根据活动的情境可以分为:发现式探究(以学生本身观察或经验为基础,在学习情境胡总通过自己的探索区发现学习的主要内容)、推理式探究(没有动手做的探究,主要是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和实验式探究(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进行学习)。探究能力由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技能(观察和描述、提出问题、变量控制、构建假设、解释、设计实验、测量、收集数据、准确表达等)和探究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构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外显行为改变的过程,是能够由选择性强化形成的,学习者外显行为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者对于原本不反应的刺激而表现反应。强调外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重视学习的外部条件,重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重视人的外在行为反应,不足之处是在研究中不考虑人的意识问题,只是强调行为,忽略人的学习的社会性,以及人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认识、辨别,以及理解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增加自己的经验,从而改变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的产生是内发的,是主动的,也是整体性的。布鲁纳的学习论的特征:1.强调学习过程;2.强调直觉思维;3.强调内在动机;4.强调信息提取。而且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新知识和就只是建立实质性联系的倾向和意义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结果,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概念转变理论:试图理解和解释那些先前概念是如何转变为科学概念的理论。概念转变需要满足对现有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以及新概念的有效性四个条件。影响概念转变的个体的经验背景称为“概念生态”。
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中学生物学从课程性质来说属于学科课程,在初中阶段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素养为主要宗旨的必修课程。高中生物学课程是在义乌教育基础上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划人生、终生发展的需要,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科学课程。本学科不仅体现出科学课程的本质和特征,而且有技术课程的本质和特征。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学课程的价值:1.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2.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3.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生物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具体目标:1.知识方面的目标;2.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生物学观点和科学的世界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态度及创新精神;3.能力方面的目标:实验操作技能、科学探究技能、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及思维习惯。
科学的本质和特征:1.定量化(精确的测量和充分使用数学的方法);2.观察和实验;3.量化的预期;4.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5.科学过程(静态和动态)
自然科学的四个维度:1.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2.科学是一系列的思维方式;3.科学是一套探究的方法;4.科学要与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自然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1.对科学知识、情感态度就爱只管以及科学技能的掌握情况;2.在已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的能力。
生物科学素养: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爱你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是在与喜爱四个领域得到发展:1.科学态度(好奇心、诚实、合作和创造力)和科学的世界观(世界时能够被认知的、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科学虽然处在不断变化中,但这种变化知识处于缓慢的修正中、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爱国主义教育);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过程而不全是结果,科学思维的方法);3.科学、技术和社会STS;4.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生物科学素养的不同水平:初步的生物科学素养-功能化的生物科学素养-结构化生物科学素养-多维的生物科学素养。
第四篇:学科教学论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
(一)、课程标准—是各个学科的纲领性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的、连贯的、目标一致的开展教学工作。
(二)、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三)、课程的实施—是指把课程化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四)、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
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五)、教学基本原则: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量力性原则 6.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六)、赫钦斯的“白本名著计划”—永恒主义认为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七)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课程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两者是同等重要的。
二、简答题
(一)、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观点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提倡“发现学习法”;主张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
(二)、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依据:①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②学科的逻辑;③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④社会的需求。
(三)、活动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区别:1.在目的方面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2.在编排方式上,学科课程重视学科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3.在教学方式上,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活动课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4.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活动课程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四)、国家层面上是教育目的,指一定社会对人的培养的总要求,规定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地方层面上是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教师层面上是课程目标,指对学生毕业前所要完成的所有学习任务的总体安排。
(五)、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自学辅导法。
选择依据:①教学目的和任务;②教学过程规律和教学原则;③本学科的具体内容及教学法特点;④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理和认知感‘⑤教师本身条件,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⑥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⑦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⑧预计可能取得的真实效果。
三、论述
1、泰勒: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
“泰勒原理”即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的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问题: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和“评价教育计划”,泰勒原理是由这四个基本环节构成的,这四个环节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性,个环节之间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及关联性。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出发点;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它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系统运行的结果和基本保证。其中,教育目标既作用与学习经验,又作用于评价,既是选择、创造和组织学习经验的指南和关键因素,又是开发评价手段和工具的规范。因此,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课程开发的核心。
如果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①学科的逻辑,即学科自身知识、概念系统的顺序;②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即学生心理发展的先后顺序。不平衡性、个别差异等规律性;③社会的要求,如社会经济、职业的需求等。他们分别对学校课程产生影响。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对这三种因素的强调程度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课程主张或不同的课程流派,如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历史贡献:①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为采用的课程研究范式,引起人们字课程研究中的方法论思考,是其突出贡献;②这种课程理论的体系及具体研究奠定了基本框架;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是泰勒的又一重要贡献,这大大提高了课程编制的科学性,使其成为动态的、开放的过程。
2、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等等。当然校本课程也存在几个方面的负面效应。第一、课程编制的权利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课程的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落后学校的教育质量可能进一步恶化,从而给学生的转学和流动带来困难,也给政府教育部门检查基层学校工作造成一定难度。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通常由全体教师参与,涉及范围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第三,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额外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第四、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流动老师无法正常工作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第五篇:考前教学论复习
第一章练习考点
1、化学教学理论的最基本内容:化学教学目标、化学教学内容、化学学习任务、化学学习活动、化学教学活动和化学学习评价。
2、化学课程:是指学生通过与化学教学有关的有目的活动所主动获得的全部经验。
3、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设计和实施的课程。
4、三阶段 指
义务段、高中必修段、高中选修段
两类型 指
“必修”、“选修”
三层次 指
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5、化学课程标准主要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和 实施建议。四部分构成
6、教学教材 是 化学课程理念和化学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和一定的呈现形式加以展开和具体化、系统化的材料。
第二章练习考点
1、教学目标的功能:(1)指导化学教学内容与化学教学方法的选择;(2)为化学教学内容提供依据;(3)为化学教学评价提供依据;(4)指引学生的化学学习。
2、制定化学教学目标的依据:化学课程目标、化学教材内容、学校化学教学资源、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
3、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4、化学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主体、行为、条件 和程度。
(ABCD法 对应)
(了解了目标的构成要素,就可以陈述所确定的各个方面目标)
第三章练习考点
1、化学教学内容: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化学教学目标和学生化学学习的特点,在有效利用和开发化学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经过对化学课程内容和化学教科书内容的重新选择和组织,所提供给学生的各种与化学学习有关的经验。
2、科学探究:就是运用证据对科学及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解释,并进行检验,从而得出结论的过程。
3、科学探究内容的构成:(1)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3)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4、STS教育的基本思想:①强调参与、②重视技术、③强调科学技术的价值、④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5、几种常见的化学教学内容组织形式:(1)以化学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主要线索组织化学教学内容;(2)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线索组织化学教材内容;(3)以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主要线索组织化学教材内容。
6、化学教学内容组织的基本策略:化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应 ①考虑化学知识的逻辑结构、②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③考虑学生的特点、④考虑学校的教学资源。
第四章练习考点
1、化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上,也就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不同。(1)化学学习是以“化学物质”作为研究对象的;(2)化学学习是以“化学物质”作为学习内容的;(3)化学学习是把“以实验为基础”作为学习观和学习方法的。
2、化学学习活动的一般环节:明确问题、活动探究、得出结论、反思评价。即:(定向环节、执行环节、反馈环节)
3.、影响化学学习任务制定的因素:化学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经验、学校化学教学资源、教师教学设计思想。
4、化学学习方式:被动接受式(听讲、记笔记)
主动接受式(听讲、记笔记、查阅、比较、解释)
引导探究式(实验探究、解释)
自主探究式(猜测、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验证)
5、化学学习的特点:(1)从化学学习与化学科学研究的比较来看,化学学习是化学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过程;(2)从化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的比较来看,化学学习以“化学物质”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把“以实验为基础”作为重要的化学学习观和学习方法;(3)中学化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由简到繁,由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化,螺旋上升的过程。
6、化学学习任务的特点:真实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7、化学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8、化学学习任务:是指在化学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化学教学目标、落实一定的化学教学内容,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学习课题。
第五章练习考点
1、化学教学活动:是指化学教师为使学生顺利地进行化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完成化学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化学教学资源的实际而采取的一系列步骤。
2、化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化学学习活动的引发、化学学习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化学学习活动的总结与评价。(定向、执行、反馈)
3、学生活动的形式:个别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
4、教师的教学行为:分为(语言行为、直观行为、指导行为)
5、常见的化学教学方式:注入式、启发式、探究式
6、化学教学实验:是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或学生根据一定的化学实验目的,运用一定的化学实验仪器、设备和装置等物质手段,在人为的实验条件下,改变实验对象的状态和性质,从而获得各种化学实验事实,达到化学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
7、化学实验的新变化(特点):在实验内容上,注重实验的生活化和趣味化;
在实验设计上,注重实验的探究化和绿色化;
在实验呈现上,注重实验的人性化。
8、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认识论功能、方法论功能、教学论功能。
9、化学学习兴趣 分成: 感知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创造兴趣。
10、实验对于化学教学目标实现的功能:(1)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2)能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提供化学实验事实;(3)能为学生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4)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5)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景;(6)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7)是“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
第六章路练习考点
1、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重视化学实验室的建设(2)开发经济实用的替代性实验(3)积极采用微型实验(4)引导学生开发家庭小实验
教学资源按功能分:条件性资源(如;仪器、药品)和 素材性资源(如 教科书)2.常见的几种化学教学资源: 实验教学资源、化学教材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信息化资源、社区资源。
3.*化学教学情景*:指在化学教学中能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化学学习过程的各种景物的总和.这里的景物即情景素材,是指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学习经验的、与化学学习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学习材料。
4.化学教学情景素材的呈现方式:(1)利用语言;(2)利用化学实验;(3)利用实物、模型、标本、图片等;(4)利用信息技术
呈现教学情景素材
5.化学情景素材的主要来源:化学实验、化学史实、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
第七章练习考点
1.化学教学设计 可分三个层次: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2.课时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课前分析、项目设计、形成方案。
3.课的一般结构(一般来说,一节课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课的开始部分、中心部分和结尾部分。4.*化学教学语言的特点*: 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趣味性、教育性、节奏性和针对性。
5.板书: 是教师以教学内容为素材,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在黑板上、投影片上,用书写文字、符号或绘图等方式,向学生概括、精炼地成呈现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手段。6.板书的类型
:
授课板书、实验板书、复习板书.
7.板书的形式
:
纲要式、表格式、网格式、图示式、计算式。
8.化学教学板书的设计原则
:
体现教学核心内容,紧扣教学目标;保证板书内容的科学性;条理性和系统性相结合;做好版面设计,注意工整美观。
第八章练习考点
1.化学学习评价 :是指在一定的化学学习评价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化学教学目标,运用与之相适应的学习评价手段,通过评价者之间的“协商”,对学生化学学习情况作出价值判断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过程。2.化学学习评价的类型: 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 评价。3.学习评价的功能: 鉴定水平、促进发展、选拔淘汰
4.纸笔测验试题的常见类型: 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信息给予题、化学试验题、化学推理题、开放题。
5.化学学习档案袋评价:是指评价者依据档案袋中的材料,对学生化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一种客观、综合的评价。
第九章练习考点
1.教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选定课题、查阅文献、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论文。2.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
3.行动研究的核心是自我反思的螺旋式进行过程,包括 计划、行动、观察、反思。4.*论述题* 明确现代化学教师的素质。。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1.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基与转变教师行为的先导。)2.良好的职业品质(教师的职业品质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外在示范性与内在感染力。)
3.多元的知识结构(现代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因此要有多元的知识,自己不仅会教,还要有自己的教育追求和风格。)
4.完善的能力结构(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教育科研能力。)
5.多向的教育向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其他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以及社会中的教育力量进行多向的教育协调与交往。)
这些都是形成教育教学合力和进行有效工作所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