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论期末复习[推荐]

时间:2019-05-13 05:5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科教学论期末复习[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科教学论期末复习[推荐]》。

第一篇:学科教学论期末复习[推荐]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学科教学论期末复习

1.课程标准的含义

答:课程标准是指由国家统一制定、统一颁发的,规定中小学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的教育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进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思想政治新课程教科书的特点和使用

答:特点:1.体现了引领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现代教材观,是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重要文本。2.教科书构建了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知识体系,符合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规律。3.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有利于深化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4.教科书的设计具有开发性和实践性,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

使用:1.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关系。2.更新教学观和教材观。

3.教学原则

答: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教学规律及其教育实践经验而确立的、正确处理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基本矛盾关系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基本准则和基本要求。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联系实际以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说明实际,达到观点和材料、理论和实际、学与用、知和行的辩证统一。

**为什么说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答:(1)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教学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决定了教学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教学实践证明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第一,明确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两个条件:(1)要学习理论,掌握理论。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贯彻这一原则的首要条件。(2)要熟悉实际,了解实际。(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了解中学生的实际,了解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实际,了解联系榜样的实际)

第二,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两个阶段(联系实际阐释理论;运用理论分析和说明实际问题。)

第三,要强化实践环节,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提供更大的空间。

第四,要指导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防止的两种错误倾向

1.忽视对理论的学习。2.忽视对实际的联系。

5.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选择依据

答: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双方共同进行并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的总和。

选择依据:(1)某种教学方法本身的功能和所体现的教育价值观。2)教学的具体任务和目的。(3)教学内容的特点。(4)学生的年龄特征、背景知识和背景技能。(5)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6)现有的教学条件。

6.教学设计的含义及其特征

答:教学设计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原理,应用系统的方法,在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意等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过程诸要素有序、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及最优化的思想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计划构想。)

特征:(1)教学设计的“实质”是对课程的二次开发。

(2)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知情合一的统一体。

(3)教学设计的“成果”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7.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

答: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依据学科课程内容的结构、特点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另一种是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组织教学。

总体要求:1.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分析,要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教

学设计的出发点。2.教学设计必须以现行的课程标准和现有的教材资源为教学的基本依据。3.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的“主体参与”。4.优化教学过程,应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任务。

8.教学反思的内涵

答: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所依据的经验、理念、背景,总结成败得失,不断优化教学问题解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自觉活动和过程。

9.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答: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是:1.教学目标是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2.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3.教学方法是否以学生为主体。4.教学是否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0.教师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基本途径

答:1.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和警醒自我。2.在交流学习中反思和提高自我。3.在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反思和改变自我。4.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反思和发展自我。

11.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其种类

答:内涵:在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种类:1.文字与音像资源如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

2.人力资源如教师队伍、学生群体、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3.实践活动资源如课堂讨论、辩论、课堂演示、调查、访谈、参观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教育基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等。4.信息化资源如网络文字资源、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等。

12.课程资源的特点

答:1.待开发性(价值潜在性)2.主观转化性3.学科借鉴性4.丰富多样性

5.动态生成性

1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答:课程资源开发是指在现有的课程来源的基础上,围绕既定的教育方针和

目的,拓宽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意义:1.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2.有利于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发展。3.有利于转变思想政治(品德)课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4.有利于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14.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和方法

答:原则:(1)基本原则:1.筛选原则2.协调原则3.实践性原则

(2)具体原则:1.目的性原则2.适应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经济性原则5.个性原则

途径(方法):(1)自主开发:1.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应成为教师胜任教学的必要技能和基本素质。2.自主开发课程资源,要求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

(2)特色开发:1.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方思想政治(品德)课课程资源。2.依托社区、学生家长资源,开发利用思想政治(品德)课课程资源。3.强化思想政治(品德)课课程资源的学校特色。4.体现师生特点。

(3)共同开发:1.合作式开发,建立学校内部、学校与学校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2.整合式开发,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多种课程资源的共建整合长效机制。3.体验式教学,促使学生个性、情感、意志、态度进入课程资源。4.探究式教学,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利用和共享。

15.案例教学含义、功能、操作要领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答:含义:案列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选择呢带有启迪性的典型案例,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

功能:1.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通过案例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原理和方法,还在于能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3.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4.案例教学通过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机会,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

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操作要领:1,收集和编写案例2.教师进行具体的案例教学3.反馈和提高

应注意的问题:1.选用案例要做到“新,近,真,精”2.运用案例要讲究时机

3.使用案例要恰到好处。

16.活动教学法

答:含义:活动教学是指以具有教育性、社会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方法。

价值取向:1.活动教学体现了新的生命价值—生命在活动中丰富。2.体现了新的课堂教学观—课堂在活动中生动。3.体现了新的发展观—学生在活动中发展。4.体现了新的教师观—教师在活动中成长。5.体现了新的课程观—课程在活动中回归。

操作要领:1.设置先行组织者2.创境激趣3引思、探索、发现4.协作交流5.评价总结

17.体验式教学

答:含义: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是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特征:1.体验式教学强调亲历2.重视感受3.重视直觉4.强调意会。

操作过程:1.把握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挖掘生命体验冲动的来源2.引发体验,强化感受3.催化交流和分享,丰富和完善体验4.引导反思,深化体验5.延伸应用,升华体验。

注意的问题:1.发展学生的主体性2.注重教学的情境性3.关注教学关系的建构4.实施质性评价5.提高教师自身的语言功能6.注重理性思维的引导

18.情境陶冶教学

答:含义:情境陶冶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情境,以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带着情感感知和具体情境,领悟教材内容,达成陶冶情感、情通理达、激情促信之目的的教学方法。

特征:1情境的引入或创设具有明确的目的。2.生动具体的场景是以鲜明的形象为主体的。3,引入和创设的情境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情境创设的方式:1.实物演示情境2.图画展示情境3.音乐渲染情境4.活动创设情境5.语言描绘情境6.讲述故事带入情境7.现身说法,体现情境。

操作程序:1.背景提示:教师在情境展示之前,根据教学目的,采取导入性背景提示,以引起学生对情境的向往。2.带入情境:教师在背景提示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巧妙地将特定情境展示在学生面前,将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到情境当中,使之成为其中一员。3.体验情境: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观察、参与,让学生想象情境中的人和事,并站在情境中人物的位置上体验其情感,品味情境中包含的情、理、趣、韵等多种信息,并相互交流彼此的真实感受、想法,引导学生产生与教学内容要求相适应的情感反应。4.感悟升华: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和论证,使学生产生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使之升华为学生人格个性的一部分。

19.学导式教学

答:含义:学导式教学是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教师相应指导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特征:1.学在导前,自学为主。2.学导结合。

操作要领:1,设疑自学:设置疑问引导学生预习、阅读、感知教材,发现疑难,使师生共同明确下一步教学目标。2.质疑释疑:在教师的指导下,互相质疑释疑,使学生在沙龙式课堂答辩中相互启发,明辨是非。3.课堂精讲:针对学生在上一环节中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和教学的重点问题,教师给于讲解。4.演练:通过练习、认识性模拟活动、综合作业、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小组论文比赛等方式,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并从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20.自主学习

答:含义: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激励下,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构建教与学的互动模式的教学方式。

21.合作学习

答:含义:合作学习是指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操作要领:1。改变座位排列,正确进行分组。2.重组学习内容,重新进行编排。

3.选用合适方式,培养合作意识,讲授合作方法。4.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制度。

5.正确处理合作和竞争的关系。6.注意结合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

22.研究性学习

答:含义:研究性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或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通过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操作要领: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范围和题目)

2.实践体验阶段(搜集分析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初步学习)3.表达与交流阶段(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

第二篇:学科教学论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

(一)、课程标准—是各个学科的纲领性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的、连贯的、目标一致的开展教学工作。

(二)、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三)、课程的实施—是指把课程化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四)、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

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五)、教学基本原则: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量力性原则 6.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六)、赫钦斯的“白本名著计划”—永恒主义认为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七)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课程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两者是同等重要的。

二、简答题

(一)、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观点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提倡“发现学习法”;主张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

(二)、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依据:①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②学科的逻辑;③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④社会的需求。

(三)、活动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区别:1.在目的方面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2.在编排方式上,学科课程重视学科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3.在教学方式上,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活动课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4.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活动课程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四)、国家层面上是教育目的,指一定社会对人的培养的总要求,规定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地方层面上是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教师层面上是课程目标,指对学生毕业前所要完成的所有学习任务的总体安排。

(五)、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自学辅导法。

选择依据:①教学目的和任务;②教学过程规律和教学原则;③本学科的具体内容及教学法特点;④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理和认知感‘⑤教师本身条件,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⑥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⑦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⑧预计可能取得的真实效果。

三、论述

1、泰勒: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

“泰勒原理”即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的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问题: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和“评价教育计划”,泰勒原理是由这四个基本环节构成的,这四个环节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性,个环节之间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及关联性。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出发点;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它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系统运行的结果和基本保证。其中,教育目标既作用与学习经验,又作用于评价,既是选择、创造和组织学习经验的指南和关键因素,又是开发评价手段和工具的规范。因此,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课程开发的核心。

如果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①学科的逻辑,即学科自身知识、概念系统的顺序;②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即学生心理发展的先后顺序。不平衡性、个别差异等规律性;③社会的要求,如社会经济、职业的需求等。他们分别对学校课程产生影响。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对这三种因素的强调程度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课程主张或不同的课程流派,如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历史贡献:①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为采用的课程研究范式,引起人们字课程研究中的方法论思考,是其突出贡献;②这种课程理论的体系及具体研究奠定了基本框架;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是泰勒的又一重要贡献,这大大提高了课程编制的科学性,使其成为动态的、开放的过程。

2、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等等。当然校本课程也存在几个方面的负面效应。第一、课程编制的权利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课程的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落后学校的教育质量可能进一步恶化,从而给学生的转学和流动带来困难,也给政府教育部门检查基层学校工作造成一定难度。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通常由全体教师参与,涉及范围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第三,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额外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第四、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流动老师无法正常工作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第三篇:地理教学论期末复习

4.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地理教学系统,是研究地理课程和教学过程中诸多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规律,是研究地理教育现象的,属于教育学范畴中的一个领域。

5.地理教学论发展的理论基础涉及哲学、地理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传播学、行为科学、教育技术学等,其中地理科学、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教育技术学等对地理教学论的发展和影响最为密切。

6.地理教学论的主要研究任务:

① 研究地理课程的目的和功能

② 研究地理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③ 研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④ 研究地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⑤ 研究地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7.1658年,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的《世界图解》出版,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地理教科书。

8.到了近代,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单独在中小学设置课程,是17世纪中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主张并逐渐为西方学校普遍接受的。

9.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特点:

1.地理课程地位提升,设置类型多样

2.地理课程目标全面,重视能力培养

3.课程组织以区域学习或专题学习为基本结构

4.地理课程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10.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学地理教育大纲草案》,这是建国后制定的第一套完整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12.地理课程是学校地理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地理教什么,主要着眼于地理学科结构与地理学科内容;地理教学是学校地理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决定学校地理怎么教,主要着眼于地理教学结构与地理教学活动。

14.地理课程的含义与课程的含义一样,也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就地理课程的含义而言,我国当前大多数地理科学者认为“地理课程就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通常来说,它具体包括地理课程标准(或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材(地理教科书、地图册、音像教材等)”。

15.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设计课程的种类,我国当前学校地理课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显性地理课程与隐性地理课程(表现形式来分)2.必修地理课程与选修地理课程(课程的实施)

3.分科地理课程与综合地理课程(组织形式)4.国家地理课程、地方地理课程与校本地理课程(管理主体)

16.影响地理课程发展的因素:

① 社会因素对地理课程的影响(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

② 学生因素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影响地理课程类型的设置、目标的设置、内容的编制)

③ 现代地理科学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17.课程目标是地理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地理课程设置与课程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总体设计与基本规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从整体上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了地理教学和评价的实施建议。

18.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

① 课程的内容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② 课程的学习理念:转变地理学习方式。

③ 课程的建设理念: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④ 课程的技术理念: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⑤ 课程的评价理念: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高中:

① 课程的内容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② 课程的建设理念: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③ 课程的学习理念: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④ 课程的技术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⑤ 课程的评价理念:重视反映学生发展情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19.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结构:

初中:

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高中:

① 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地理

1、地理

2、地理3);

②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选修1:宇宙与地球、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选修模块

20.地理教材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地理教材是指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从表现形式上来讲,它既包括以地理教科书为主体的纸质教材,又包括数量众多的非纸质教材,如视听资料、电子文本等。狭义的地理教材通常指所说的纸质地理教科书,即地理课本。21.地理教材设计的影响因素:理论基础(学习、教学、传播理论)影响地理教材设计的主要因素有社会需求、教育发展、学科特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等。22.教学理论与地理教材设计:实用主义教学论(杜威)、结构—发现主义教学论、发展主义教学论(赞可夫)、范例教学论。23.地理教材的设计程序: 1.设计阶段(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2.分析现行教材、确定教材总体设计方案)编制阶段(精选材料、材料选定后,应予以组织安排)3.实验反馈阶段 24.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贯彻基础性、追求时代性、注重实用性、体现范例性。25.地理教材内容的组织方式:按照地理教材内容组织分为逻辑式组织和心理式组织,以及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的混合式。26.地理教材内容的组织模式:要素式组织模式、系统式组织模式、专题式组织模式、混合式组织模式。27.按照表述形态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上的作用的不同,地理教材内容的表述形态可以分为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29.正确处理地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① 树立“标准本位”的教材观,地课标准唯一。② 树立“一标多本”的教材观一个标准多个教材。③ 树立“学生为本”的教材观 ④ 树立开放的教材观 30.运用地理教材的基本策略: ① 根据课程标准,选择教材内容(明确选择依据、确定选择内容)② 依据教学逻辑,梳理教材内容 ③ 为了学生发展,拓展教材内容(知识内容拓展、能力培养拓展、情意发展拓展)31.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指广泛蕴藏于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的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资源。① 建立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② 积极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③ 充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32.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5个):地理性、继承性、创新性、实践性、多样性。33.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如何优化地理教学设计,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4.常用的地理教学过程模式:讲解—接受地理教学过程模式、自学—辅导地理教学过程模式、讨论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参与—活动教学过程模式、角色扮演地理教学过程模式。35.地理说课是地理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领导或教学研究人员,主要用口头语言和相关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地理课题的教学设计,并与听者一起就地理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或反思,共同研讨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地理教学研究过程。36.说课的功能:加强交流、提升研究、反思成长。37.说课的内容:说课程标准、说教材内容、说教学方法、说学情学法、说教学过程。38.说课的类型:研究性说课、评比性说课、示范性说课。39.地理课堂导入的类型:复习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观察导入,练习、复习课的导入。40.设计地理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目的性、趣味性、启发性、艺术性。41.地理课堂讲解的类型: ① 地理事实性知识的讲解 ② 地理概括性知识的讲解(由“地”探“理”的归纳法和由“理”析“地”的演绎法)42.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类型:理解提问、运用提问、评价提问、分析提问。43.地理课堂教学中承转设计的类型: 1.语言承转(关联词承转、疑问语承转、诗词名句承转)2.故事或案例承转3.活动承转4.贯穿承转 44.地理课堂教学中设计承转时注意的问题:针对性、艺术、性趣味性、创造性 45.地理课堂教学中结束的类型:归纳总结、区别对比、竞赛活动、练习填图、悬念存疑。46.地理板书技能是指:地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利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语言、图表和符号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47.板书的类型:纲目式板书、结构式板书、表格式板书、图示式板书、综合式板书。48.地理课堂教学板画的类型:形态画、过程画、动态画。49.地理“三板”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深挖教材,把握重点、掌握情况有的放矢、主辅相随,紧密结合语言准确,启发性强、内容完整,条系统 33.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41.课堂讲解:是一种在地里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技能之一,它是利用语言对地理知识进行描述分析以及揭示地理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本质,从而使学生把握地理事物内在联 系和规律的教学形式。45.结束:是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运用于一节课或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完成,也是一章节的末尾。35.地理教学目标功能:1.导向功能、评价、激励、反馈功能。36.目前关于教学目标陈述技术在世界上流行的有马杰的行为目标陈述法,格伦兰的内外结合法,艾思纳的表现性目标陈述法。37.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地图法、发现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38.地理教学的优化组合: 地理教学的优化组合的选择依据:1.依据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学生特征4.教学条件5.教师特点6.总之地理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是多维度的 39.地理教学媒体:指承载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工具或载体。40.由于分类标准不同依据媒体物质属性及其功能分为语言、图像、实验、电教、系统五大类媒体。41.地理教学媒体的基本特征:1.技术特性、经济特性、专业教学特性。42.地理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媒体选择依据:1.媒体功能2.教学目标3.教学内容4.认知水平5.教师能力6.教学设施。论述: 为了提高教材分析的质量教师应该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地理教材的分析一般分为整体分析和具体分析两个层面。

一、地理教材整体分析主要是进行地理教材的发展背景和内外部联系,帮助教师在较高的水平层次上总揽全局,为教师把握教学方向提供指导。1.地理教材的发展背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社会的发展的变化)2.外部联系3.内部联系.二、.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指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是以教材的章、节、次为对象分析深化,为教师和学生使用教材提供较为具体的教学指导。1.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析2.能力构成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4.重点与难点分析5.表述结构分析 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系统规划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它是以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内核,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的,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和媒体的过程。承转:地理课堂教学的衔接环节,是指教师在地里课堂教学中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原理、创造性、艺术性地采取各种措施,把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衔接起来,促使呈现自然、节律的灵感,同时开启学生的心智潜能的教学活动。

第四篇:《语文课程教学论》2012年期末复习

《语文教学论》2011年期末复习

1、语文教学论属于什么范畴?其学科性质、基本特点及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属于课程论研究范畴,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理论的学科 基本特点: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语言教学现象和规律(及其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领域)

2、什么是语文教学现象?语文教学现象表现为哪几个方面或层面?

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表现三个层面:环境性的、活动性的、关系性的。

3、语文教学论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教和学、教和学什么、怎样教和学、什么人来教

4、语文教学论的学科沿革和名称变易?

(1)发端于瑞士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裴斯泰洛齐。他教育发展史上被称为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赢得了“各科教学法之父”的美誉。因之,裴斯泰洛齐可以称为语文学科教学法的创始人。(教师讲习所又附设“练习学校”)

(2)中国的师范教育。从1897年的南洋公学首开“教授法” 课程,讲授“各科教授之次序法则”算起,可视为本学科设科之始。语文教学法在我国才有109年的历史。根据周庆元先生的观点,我们把语文教学法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一)学科萌芽期(1897---1921年):“教授法”和“名科教授法”

(二)学科草创期(1922--1949年):“普通教学法”、“各科教学法”和“小学各科教材研究”

(三)学科徘徊期(1949--1977年):中国语文教学法”和“文学教学法” “中国语言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四)学科发展期(1978年至今):“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教材教法研究(“语文教学法”或称“语文教材教法”),将“教学沦”和“学科教学论”两个二级学科调整合并为“课程与教学论”—个二级学科,“语文教学论”还是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

5、什么是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学规律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内容:教学与社会发展,学生发展之间的本质关系,教学活动构成要素之间的本质的联系,教师、学生、语文内容、环境、方法、组织形式、语文教学目的与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6、语文学科的独立设科和语文名称的变易?

单独设科: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王寅学制”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最早得到实施

名称变易:1934年,国文

1938年,国语 1952年,语文 1954年,语言 1963年,语文

7、语文教材百年发展概况

一、近代

1、晚清

教科书名称的由来

我国最早的语文教科书2、20世纪初期

语文独立设科

小学国文教科书

中学国文教科书

3、民国初年

小学国文教科书

中学国文教科书

二、现代

1、五

四、白话文进入语文教材

中小学国语教科书

新学制语文课程标准

新学制语文教材2、20世纪30年代

中小学国语、国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教科书

《国文百八课》

国定本语文教科书3、20世纪40年代

中小学修正国语、国文课程标准

部编语文教科书

“文”“白”教材的处理

4、解放区的语文教材

从苏区到解放区的语文教材概况

陕甘宁边区的《中等国文》

三、当代

文学课本和汉字课本

重新编写语文课本(极左)

十年之课本

基层学校自编(文革)

新编全日制语文教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

8、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教材及主要教学方法

主要内容: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 教材:“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

教学方法:

1、识字教学;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儿童的兴趣

2、阅读教学:A、熟读,精思,博览 B、评点发

3、写作教学:A、注重基本功训练 B、多读多写多改C、作文从模仿入手 D、先放后

9、古代语文教材及教学方法对后世的影响

古文教育的读本主要有三种:《四书》《五经》;蒙学读物;文选读本。

这些读物在我国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当时的伦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和语文教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文章选本

就选文的标准和范围——都重视选用历来有定评的、脍炙人口的名文。2.课外读物

值得一提的是备学生浏览涉猎的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种课外阅读书。清代中叶,钱树棠、雷琳、钱树立合编了一种书,叫作《经余必读》。凡例里说:凡童子束发受书,读《四书》经传后,即可以是编循诵,故概加句读,其文义奥质者,略有笺释,使人一目了然,其易晓者则从其略。在古代教育中也出现了“课外阅读”的读本。

从张志公先生的对古文教育的研究,可以看到古文教育所使用教材的一些特点。一是教材并不固定,即使有很多选本,选择的权利也是在教师,所以每个学塾里的学生的所学是不同的;二是使用教材没有统一的进度和要求,掌握的标准都在教师手中;三是教育的主要材料是《四书》《五经》,其他材料只是识字工具或者过渡读物,是为进一步的读写训练服务的,而读写训练又是为达到仕途而服务的。当时的情况是,很多孩子不能读书。有些即使能读书,也只是在基本达到识字任务以后就结束了学习生涯,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继续读下去。

对古代语文教育的教材,张志公做了这样的总结:纵观中国古代教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教材的主线,主要的教材是“四书五经”,自汉代以来,直至“五四”前期,“四书五经”是传统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利器”。文选类教材,是为了便捷学生获取功名的一条路径。当然也有极少数选本是为了学生自学 编著的。

(二)古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

在启蒙教育阶段,学习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为代表的蒙学读物,其目的主要是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儿童识字之后,一方面读些散文故事,同时读些优美而浅近的诗歌,这是唐宋以来一直实行的办法,后来逐渐成了蒙学中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可见,读散文读诗歌是识字以后的一项教学任务。

除了读散文诗歌还要进行阅读。“大致在儿童入学的第三个年头(有的还早些),进入以读写基础训练为主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一般的作法是:开始教学生读《四书》《五经》;配合读经,教学生阅读简短的散文故事和浅易的诗歌,教学生学对对子,有的还教给学生一点极浅近的文字、音韵的知识。”

“读经”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途径,“讲读”也就成为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极大。

10、近代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内容及主要方法

特点:语文教育宗旨的转变;

文道关系的变化; 语文教授法研究的兴起; 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11、现代语文教育主要内容及方法

内容:

1、国统区语文教育,以读写为主要内容“三民主义”

2、根据地语文教育,注重文学作品及普及文的教学

3、沦陷区的奴化教育

方法:重视语文训练,注重读写结合,倡导启发式教学

12、简析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

在赫尔巴特看来,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有一条明显的思维主线,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师运用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使学生通过专心达到“明了”与“联想”,通过审思达到“系统”和“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段教学法”。

13、简析杜威主要教育思想 杜威主要教育思想 : “做中学”

传统教育对儿童所进行的文化知识教育,是着重为他们将来的需要做准备,而不是儿童现在生活所需要的。

杜威极力反对传统教育关于培养目标的观点。他明确指出进步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充分发展个性”的人,而不是要培养过多知识的人。他认为,教育的本质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从“做中学”,他的教育思想,在于强调学生是主体,重视开发智力和技能训练。

我认为,杜威在教育培养目标的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学校教育既要重视知识教育,也不能忽视个性的发展,既要注意对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也要注意对现在生活所需要的能力的培养,他在这个方面所提出的观点,补救了传统教育关于培养目标思想的不足。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杜威在批判传统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方面还有失偏颇。

14、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状况(了解几个主要阶段的内容)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发诞生、艰难成长、曲折发展、走向成熟四个阶段。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阶段(1878—1926年)(一)清末的语文教育

1同文馆和洋务学堂,国文科,以“俗话译文言”“讲解与记忆并重”为特色。2 清末的语文教材 读的是古文,写的是文言,教法是讲解,学法是记诵,与传统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二)辛亥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 民国初年 “国文”。“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合称。2 袁世凯复辟与恢复读经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育 1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运动 2 新学制与语文课程纲要

普及教育、发展个性、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学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并涵养感情、德性;启发想象、思想;引起读书趣味;建立进修高深文字的良好基础;养成能达己意的发表能力。3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材

形式上文言、语体兼采外,选文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反映“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的白话文学作品和白话议论文被大量选用,这些教科书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实绩,在宣传“五四”时代精神、反帝反封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学研究

教育目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学的自觉性大大增强。当时,有人将国语国文课的教学目的分为“主目的”和“副目的”:主目的,是对语言、文字(文章)的理解、领会和发表能力的培养,即教会学生具有听、读、说、写的能力;副目的,则是在实现正目的的同时,获得知识,涵养德行,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趣味。

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艰难成长阶段(1927—1949)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事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在战火中艰难成长。(一)国统区的语文教育 二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语文课程标准与国统区语文教材

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2 读经问题争论与大众语文运动

国民政府又掀起了“读经”逆流。针对“尊孔读经”的主张,蔡元培、胡适、吴研因、叶圣陶、鲁迅等人纷纷撰文给予批驳,表明反对读经的观点。

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6年)(一)建国初期的语文教育 1 “语文”学科的命名 新中国的教育宗旨和建国初期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是革新教学内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听说读写并重,全面训练语文能力。

三是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改造旧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方法。汉语、文学分科实验

系统地教学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加强了文学教育。在中等学校里单独开设文学课,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也是第一次。

(二)“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 方针

“左”的偏向。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四、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走向成熟的阶段(1977—

“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通过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学校的教学秩序得到了恢复,中国(大陆)的教育事业走上了正轨,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在语文教学大纲的编制、语文教材的建设、语文教学的改革和语文教育的研究等方面都逐步走向成熟。

15、简析凯洛夫“五环节教学法”。“红领巾教学法”

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红领巾教学法:

1、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2、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A、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等。B、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题等。C、分析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难点分析D总结主题思想E研究写作特点。

1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框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框架:九年一贯制,又分四个学段,即1-2;3-4;5-6;7-9 纵向目标:三个维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隐性的线索)横向目标: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的呈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高中语文课程分选修和必修两个部分,必修课程10学分,选修课程学分数可达14分。

17、魏书生“六步教学法”,李吉林“情境教学法”,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于漪“情感教学法”,潘凤湘“语文教读法” 等。

魏书生“六步教学法”:

一、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

二、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三、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四、答题。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五、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六、自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六步教学法以知、情、行、恒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8、语文的涵义?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 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学科的任务: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的涵义:“语文”的本质涵义是语言,“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语文”是二者的合称。(叶圣陶)

19、什么是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制定语文课程目标的出发点?

课程目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达到的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隔日规格和质量要求。制定语文课程目标的出发点:

首先,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其次,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应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另一重要维度。

再次,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20、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21、语文素养

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2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的三个维度?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哪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五个方面:(1)积累整合(2)感受鉴赏(3)思考领悟

(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

23、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4、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教材内容主要是哪三类(1)萌学读物,集中识字(三百千);(2)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3)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文学读本)

26、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种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识字、阅读为获取信息 ; 写字、写作、口语交际为输出信息

27、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1)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合作性、过程性、实效性

(2)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以心换心,以爱心获取信任

1、和蔼可亲,坦诚交流

2、放下架子,用心倾听

二、尊重人格,以真诚获取信任

1、鼓励自强,催人向上

2、言必有信,以身作则

三、严爱结合,以公正获取信任

28、我国基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育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9、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共性原则:(1)主动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2)实践性与综合性;

(3)基本素养和情感态度;

(4)身心发展与学习规律性;

个性原则:(1)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2)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协调发展;

(3)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4)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30、什么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3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

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相互之间融合、相互渗透。自主学习是关键,合作、探究学习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历史教学实现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有些方面的内容,在采用合作学习时必须以自主学习为基础,而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探究过程。

32、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重在“过程”。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自主学习”,它能最好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和责任感。其次,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立的重要因素。

二、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合作学习)1.相信学生,把合作的机会留给学生 2.拓展空间,让学生自主自由合作 3.创设情景,营造合作氛围

三、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探究学习)

1.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33、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三个最基本要素,缺一不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媒介。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工具与资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与学生借用教材共同成长!

34、语文教师工作的特性?语文教师的语言特点?

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考查、评析(即六字:备教辅改考评)语文教师的语言特点:示范性、艺术性

35、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要点:

1、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2、制定的目标要具体、明确、难易适度。即制定教学目标目标时,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如他们的个性特征、学习兴趣、爱好、生理和心理的现有发展水平以及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等等。

36、语文学科的知识包括哪些知识?

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及由它所承载的其他科学文化知识。

37、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板书或演示设计、编写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评价

38、开头的设计的主要方法?

故事法、情境导入法、设疑提问法、谈话法、借用影视文化法、幽默风趣法、利用图画法、谜语法、竞赛法、用民俗风情、比较法、从争论的焦点入手、悬念法、格言导入法、解题式、介绍式„„

39、提问的主要类型?

记忆型提问、了解型提问、理解型提问、运用型提问、评析型提问 40、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应有周密的计划

2、必须激发学生求知欲,具有思维价值

3、要面向全体学生

4、应当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5、“受阻时”要配以辅导型提问

6、不同的课型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提问

7、提问结束,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总结

8、要鼓励学生提问

42、什么是评课及怎样评课。

评课:就是指参与听课的人员,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等有关理论,对其所听的一节(或几节)课给予评议,对组成该节课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分析,从而做出价值判断,并通过反馈,进而改进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

怎样评课:

(一)评“教师的教”

1、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全面,具体,适宜。教学目标的实施情况)

2、评教材的处理(对教材的理解、发挥程度、创造性的利用教材等)、评教学程度(看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且有独创性,层次分明,脉络 4清晰,多样性,开放性和挑战性)

5、看课程结构安排(结构严谨,自然,效率高,时间安排合理)

6、教法运用

7、评教师基本功(看板书、看教态、看语言、看操作)

8、评学法指导(看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合理,学法指导内容是否熟悉并实施)

9、双边关系

10、教学理念(符合新课标)

11、教学效果

(二)评“学生的学”

43、练习设计的主要类型?

1、记诵为主的练习

2、消化知识为主的练习

3、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

4、评价性练习(人物、结构、意义等)

44、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型、教具、课时、教学课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45、什么是说课及怎样说课。

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领导,同行或评委,主要用口头语言讲解具体的教学设想及其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它是教师将教材理解。教法及学法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前预演,也是督促教师业务文化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说课的核心:教什么,怎么教及为什么这样教 怎样说课:

1、说教材——阐述对教材的理解

2、说学生——分析教学对象

3、说方法、学法——介绍选择用的方法与手段

4、说教学程序——介绍教学过程设计

5、说板书

6、说对教学计划的预评估

46、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及主要形式。

一、明确的目的性

二、周密的计划性

三、高度的概括性

四、较强的针对性

五、清晰的条理性

六、严谨的科学性 七、一定的启发性

八、较强的美感性

主要形式:提纲式 表格式 词语式 线索式 图画式 对比式

47、情境教学法

情景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48、怎样正确认识教材? 首先要具备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是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二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 三是要有责任心,愿意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其次要注意四个问题:A、统观全教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B、熟悉整册课本,明确该册的教学重点

C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D灵活对待教材

补充:

1、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应变能力包括哪些?

主要包括:临上课前,对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调动;导入学习时,让学生尽快进人课堂角色的有效诱导;指导阅读中,为学生指点迷津的实用技巧;参与学习讨论时,使师生坦诚相见的有力措施;作出结论时,让学生心悦诚服的驾驭策略;面对师生认识的分歧,“化干戈为玉帛”的必要智慧等。

2、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 《学记》

3、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分别是什么? 三个维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4、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有哪些作用?

促进师生间信息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5、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课文系统;知识系统;

助读系统;作业系统

6、语文学科性质是 人文性 和 工具性

7、课堂教学结构及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特征?

课堂教学结构:阅读指导、质疑设问、释难解惑、总结提高、巩固深化、向外迁移 基本特征:整体性、序列性、节奏性、训练性、控制性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

第一章

概论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课程和教学论是两个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它们分别研究教育领域中基本的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

2、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

1、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科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实践的整体规划等,它是学校教学的依据,也是制定学科课程标准、编撰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的依据。

课程计划的制定,一般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个别国家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比如:美国。

课程标准:人们通常把它理解为“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有总的课程标准,相当于“课程计划”,又有学科课程标准,相当于“教学大纲”。在我国当前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他具体规划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设等等。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2制定课程计划时,一般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基础性、开放性。

整体性:就是说在制定课程计划时要整体安排,不能只抓某个或某几个方面。

整体性包括:(1)全国一盘棋,保证地域上的整体性。

(2)各阶段的课程要互相衔接,统一安排,保证学习顺序上的整体性。

(3)各学科之间要协调安排,保证学科的整体性。

基础性:就是说制定课程计划时,要保证学生在学校里学到最为基本的内容荣,能够为期以后的学习或就业奠定基础。

开放性:是指制定课程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学校、学生等条件的复杂性,给课程计划的执行者一定的自主空间,保证他们能够开放地、灵活地具体落实课程计划。

3、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施有五个层次,即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

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4、隐性课程:又叫潜课程或潜在课程,主要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门或全部的教育活动,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

显性课程:则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5、影响课程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是:社会、儿童和知识。

6、课程发展受到课程系统内部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和课程规律都是直接制约着课程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普通性目标、行动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普通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他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

2、确立课程目标的四个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第四章

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

1、课程开发主要指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2、过程模式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提出。(书94页

重点)

3、课程审议(99页)第五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

教学目标

1、布卢姆把意识水平区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2、小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容易出现的问题:

(1)误把学习内容当作学习目标

(2)教学目标含糊不清

(3)教学目标片面,缺乏启发性

(4)教学目标忽略差异性 第七章

教学模式

1、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有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以问题的发展、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第八章

教学方法

1、采取讲授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意讲授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2)注意讲授时的启发性和直观形象性。

(3)注意讲授的时间。

(4)注意讲授时的语言艺术。

2、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教师)与答(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3、谈话法的作用:(1)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调控,做到因材施教。

(2)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品质,便于教师优化学生的思维。

(3)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建立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提高和发展的师生关系。

4、谈话法的形式(根据谈话的目的和任务不同分):

(1)复习性谈话。

(2)启发性谈话。

(3)总结性谈话。

(4)研究性谈话。

4、运用谈话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设计好问题

(2)善于提问

(3)做好谈话时的总结工作 第九章

教学手段

1、教学手段的一般功能:(1)影响课程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2)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学生的关系。

(3)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4)影响教学组织形式。第十章

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班级授课制发展背景:中世纪末期,在西欧,由于工商业的逐步发展和科学文化的繁荣进步,一方面学校教学内容显著增多,课程不端增加;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因而,个别教学制越来越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就应运而生了。

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4)有利于进行教育管理和教学检查。

4、班级授课制的弊端:(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十一章

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二)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第十二章

课堂教学管理

1、课堂时间优化管理策略:

(1)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损耗

A、做好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和组织工作。B、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C、建立一定的课堂惯例。

(2)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3)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

(4)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5)提高学生专注率,提高学术学习时间的效率

2、如何优化课堂时间?(看书,310页)

下载学科教学论期末复习[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科教学论期末复习[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

    《语文教学论》2010年期末复习 语文教学论属于什么范畴?其学科性质、基本特点及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属于课程论研究范畴, 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理论的学科 基本特点:理论性......

    学科教学论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学科教学论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科教学论教......

    英语学科教学论

    (一) 1. What is the goa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o help the learner master the target language in the shortest possible time By mastering the target lang......

    学科教学论复习资料

    学科教学论 第一章 语文生活 一、 语文的构成 语文知识——语言(偏重工具性) 语文产品——言语(偏重人文性) 二、 语言和言语二分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语文学科教学论

    第一章 1.语文:通常意义的语文是指汉语文,作为一门普通教育的学科名称,指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的听说读写的需要。 2.工具性:语言是......

    学科教学论 专题35(大全)

    《2.1.1平面》教学录像分析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比较科学合理地运用了以信息化手段为主的多种教学手段,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建构、解决问题和完成学习任务,而且......

    6103+《小学语文教学论》期末复习指导

    10年春期开放教育(专科) 《小学语文教学论》期末复习指导 2010年6月修订 1、建国后四套全国通用小学语文教材的结构比较 2、台湾、香港小学语文教材的结构比较 第三章 小学语......

    《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教学论》期末复习指导

    《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教学论》期末复习指导 考核说明: 本门课程考试采用闭卷形式,由重庆电大命题,期末复习以教材及参考书、平时作业为主进行复习。 一、复习要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