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人才师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 的感想体会
高校人才师德修养的感想体会
学校
姓名
工号
我认为新进入大学的青年教师必须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学会如何当一名教师。从形式上说,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即按照课堂的规模来配之以适当的授课形式。一个班,20至30人,宜于开展小组讨论。在国外以及香港,老师一次性开出七八本书,分头去看,再写出一个个Paper去跟老师、同学分享、讨论,这是常规的上课方式。但是在中国,现在硕士生,乃至博士生都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小组讨论不起来,这是个亟待改进的问题。青年教师应该寻师问友,多方求教,尽快熟悉如何开讨论课。一个班,30人至100人,宜于用一般按教材的授课方式上课。这个规模,老师主讲,也可适当组织讨论。不过,这对专业课可以,对于公共课有点难。一个班超过100人,乃至200人以上,这时上课如同讲演,组织讨论难度非常大。公共课大致属于此类。上这种课必须以做讲演的方式去对待,首先要了解学生比较关心的主题,再围绕主题收集材料,厘清中心和层次,估计学生不太关心的内容可以简略。上讲演课,开头特别重要,必须在5到10分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抓不住,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听不下去,老师的自尊心也备受打击。讲演时还应按照现场的情绪作适当的调整,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可以多发挥,不感兴趣的少发挥。
文科或者社会科学的授课者必须对中国当下有一种背景性认识。大致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展开,当下中国正在呈现出三幅面孔。第一个面孔是个人化。最好不用个人主义。市场的力量在不断地摧毁原来的共同体,把人从共同体拉出来,成为一个个自私的个体。这种现象首先在欧洲发生,由工业革命所启动,随后扩张至全世界。中国的前30年拒绝市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奠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格局,中国由此快速地进入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兴起出色地做大了蛋糕,但是也形成了巨大的负面效应。第二幅面孔可以概括为社会成为一种有机整体。这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分析。市场经济意味着发达的分工,人类进入分工空前发达的现代社会。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化存在并不妨碍作为整体社会的有机性。货币已经成为联系个人之间的手段,只要握有货币就能买到商品,而可以对生产商品的人一无所知。货币将个体联接成社会有机整体的同时,货币与物的交换也在遮蔽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涂尔干对社会是作出和谐式的理解,对于关注中国当下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雷蒙阿隆对涂尔干的概括是八个字“组织起来,提高觉悟”,这对中国当下是有益的。第三幅面孔可以概括为利益对抗。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思路。马克思主义从冲突范式去理解社会的演变。但是阶级论对于中国的适应是可以商榷的,市场经济的展开制造了社会的多元分化,形成不同的利益诉求群体,但是有利益诉求并不代表阶级的形成。阶级与阶级意识也是两回事,马克思认为阶级会自动地从“自在”变成“自为”,即自发地形成阶级意识。而列宁认为阶级意识是被灌输出来的,这又是一种灌输论,其实列宁在这一点上可能是对的。中国当下普遍地发生着利益对抗,但并不能就称之为阶级对抗,应当谨慎使用阶级的概念。
青年教师首先要确立一个中长期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选择应当慎之又慎,研究方向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也可以与博士期间的研究有个连续性,但是如果实在不能延续,就要尽快地确立一个可以长期立足的新方向。确立研究方向最好结合当今时代较大的问题,具体说就是重大、长期的国计民生问题。确立研究方向如同打下“一口井”,如果有余力还可以在井周围再开几条沟,即把研究方向放在更大的领域里去思考,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如此井中之水自然可以源源不断。其次青年教师要做一定的社会调研工作。理工科有实验室,文科以社会为对象,社会就是文科的实验室。近代就有人言“三千年之未有之大变局”,实际上“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中国当下,核心是市场。对于一个平稳运行的社会来说,“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或许是可能的,但是对处于大变动时代的中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绝对正确。中国不断涌现的经验对研究者来说都是新的,青年教师要培养对生活世界的感受性,对现实、对民族、对国家的关怀。其三,开展研究工作时要有一种理论的、历史的视野。做研究要寻找一定的理论框架来处理经验,这就需要对相关领域做出理论上梳理。研究的历史视野很重要,研究要有纵深感,搞清楚事务的来龙去脉,才能建立起对问题的逻辑性认识。其四,学术研究的技战术问题。这里是指要找到学术圈子,进入学术圈子。这就要求要摸清相关领域的权威,相关领域的核心议题,存在那些可供发表文章的杂志,以及如何以适当的方式结交同行。
青年教师的阅读宜围绕研究中心展开。现代社会是一个专业社会,是一个专家的时代,不专业就会死掉。但是专业化也有致命的问题,专业化即片面化,过度片面化甚至容易呆滞化。这里面要结合自己的容量,控制好一个度,尽可专业,但不可太绝。阅读最重要的是一种自觉意识,这里涉及书本与阅读者之间的关系。禅宗六祖慧能说“我转法华,而不让法华转我”。陆九渊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即是指“六经”为我服务,“我注六经”更显立言的气魄。中国当下的研究者亟待解决自己与西方理论的问题,现在一大批国人扑倒在西方理论之下,不敢抬头看,更不敢怀疑,这是有问题的。不是不需要学习西方理论,而是不要去膜拜而丧失自觉意识,所有西方理论只能为中国经验作注释,而不是中国经验为西方理论作注释。阅读应当围绕你的研究和判断,围绕当下的中国经验,理论必须接受现实经验的解释、修正和评判。套用毛主席的话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教育政策法规方面的心得体会
学校
姓名
工号
政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为什么说政策在现代社会生活当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里是有一个整个社会变化、一个社会转型。在工业化之前,政策这个概念是一个非常淡薄的概念,我们在工业化以前的著作当中,我们几乎看不到policy这个词,为什么呢?因为在那个时候如果讲政策的话,恐怕除了军事政策、外交政策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是需要国家政府来做的。其它的,农业社会,它所做出的影响,跟它自己有关系,它不影响其它的大局,所以在简单的农业社会,国家public policy(公共政策)这个概念,在工业化之前没有。但是工业化之后,这个社会的发展需要政府来控制,以我们教育为例,关于公共教育的概念,实际上是在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开始的,那个时候教育怎么办,无论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义务教育(当时没有这个概念)还是高等教育,都是一种民间的自发行为,在西方更多的是与宗教相关系的,在我们是一些蒙童教育,当然科学教育是另外一个形态,那个与其说是教育问题不如说是政治问题,我们今天不解释这个问题。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问题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工业社会能够不能够持续加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于是乎国家开始关注教育的问题,建立了公共的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的法令。这个时候教育的问题才成为国家的问题。
随着科学发展、经济发展的加快,影响社会活动的事务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国家的影响,开始在人们的头脑当中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大家知道,早期资本主义的一个思想方法就是,越好的政府就是管的越少的政府,什么都不管的政府最好。但是20世纪以后人们逐渐改变了这个观念,我们要依赖于看不见的社会同时还要依赖于看得见的社会,这就是政府管理。特别是罗斯福新政之后,人们充分意识到现代国家政府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当中的重要性,特别是政策的重要性,因此这个时候政策的问题逐渐的开始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了。
到了50年代之后,也就是1951年,美国有个重要的政治学家叫拉斯维尔,他首先提出了政策科学的概念,他认为政策是一个研究的东西,因为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当中,政策是蛮重要的,从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政策是很重要的,但并不认为政策研究很重要,因为那是个个人的,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黑箱,根本没有办法去考虑的。但是50年代之后,拉丝维尔首先认为,政策是需要研究而且是可以研究的。当拉丝维尔提出这个观点之后,在有一段时间之内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共鸣,人们认为这个事好像还是很难接受的,所以有一个长达10年的拘禁期,从50年代到60年代,政策科学这个概念并没有被人们重视。但是60年代以后就不一样了,人们开始在一次政治学的国际大会上,政策问题成为大会的热点,成为那次国际政治学大会的主题,从此政治科学就成为国际上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而政治学的研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把注意力转移到政策问题上来,大家知道60年代以后就兴起了一门我们熟知的学科,就是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就是对国家的外交政策、军事政策、国防政策、卫生、福利、体育、环保,其中包括教育。而且教育是仅次于国防政策、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政策。而且大家知道,我们经过一个漫长的、痛苦的折腾之后,我们终于认识到教育是及其重要的,重要到什么程度呢,科教兴国。而且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首要战略。研究教育政策的人应该充分意识到,这是一个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变化之后,影响国家决策的一个重要事件。
科教兴国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决策,这是一个国家重大决策,这个重大决策把教育看作是国家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领域,所以我觉得教育政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那么同时它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一个人的决定在家里,你决定错误,最多导致一个家庭的失败、不幸,一个地区的决策(错误),导致这个地区的工厂、企业„„我想这个都可以理解。而且现在的社会运转非常复杂,很多的决策都需要国家来做出,现在一个国家的决策,不仅影响一个国家,而且影响„„特别是有影响的国家所做出来的决策,要影响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命运。前不久我看到美国科技劳动政策部写的一份报告,就说美国现在采取的政策是和整个的世界相反的,美国以前的任何国际的„„包括环保啊、核武器的限定啊,对人类的一些大家都赞同的事情,它是认同的。可是布什上台之后,他采取单边主义的政策,对很多人民共同的东西,导弹限制啊、核武器限制啊,环境保护啊,他退出来,他另外搞一个自己的„„完全只考虑他的国家利益,而不考虑人类的整体利益。如果这样做的话,他认为美国在历史上发生一个逆转,他认为将会把美国拖向灾难。这个事情怎么说,我们可以去谈,但是美国的决策影响了全人类,这已经是很明显。所以我们现在,要看这个事儿的话,我们可以举很多很多的例子。
那么在这其中,教育政策是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现在我们绝大多数的国家,教育的投资,从公共财政这一块来看,在很多国家是第一位的,公共财政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最多的一项。我们国家的教育财政支出,在很多农村地区、乡镇,几乎占据了它的所有财政支出的60%—80%,中央财政似乎少一些,但是比例也是非常重大的。而教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又使得我们对教育的投入,比如说在1998年之后,我们国家政府承诺要每年增加教育支出的一个百分点。这一个百分点5年是多少钱呢,在“九五”期间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九五”期间是1000个亿。这1000个亿,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包括我们北京大学,特别是社会的重点大学的建设,我们有18个亿。不然的话,你没有这个政策,这18个亿从什么地方来,是不能想象的。如果没有科教兴国的战略,增加一个百分点的决策是不能实现的,这钱是拿不到的。所有这些因素,都是让我们去注意到,由于教育的重要性,由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特别就加强了我们对教育政策研究的迫切性和使命感。
在这里我特别要说一个观点,就是我刚才讲这个难度的程度的时候,我们现在讲教育政策,我们以前有一个观点,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尽善尽美,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要多快好省,实际上在做决策的时候,多快好省的政策是没有的,这是西蒙的管理学得了诺贝尔奖以后,一个重要的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就是任何决策没有最好,只有相对比较好,在若干个不是太好的、都有缺陷的政策当中,根据当时的情况选一个它这个方面可以认可的、有缺陷的政策。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研究政策就非常有用武之地,就是没有一个政策是最好的,在这个方面它有缺陷、在那个方面它有缺陷,那么我们根据我们国家的情况,我们能够容忍哪一种缺陷,这个就是我们进行政策分析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遵循的根据。比如说我们做这件事情,现在大家可能也会听到,我们在北京大学,很多的人对重点大学的重点资助政策也是有意见的,对重点中学的办学方法也是有意见的,那么这个政策是需要分析的,到底应该怎么做,你怎么能够把这个事情说的有科学性、有分析,这是教育政策研究工作者应该讲授的。现在很多事情就是凭一种经验,我觉得就是这么做,这么做了结果怎么样也是没有研究的。
还有一个观念就是要建立代价的观念,我们做决策的时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要建立起来,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任何决定它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收益要大于支出,这个话说起来好像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不是的。我们经常有一个口头禅叫不息一切代价,这个不息一切代价就没有代价观,我为了做这件事情,我可能成功了、我得到了,但是我为了得到这个东西,我的损失是要比它大得多。搞政治研究的人是不能有这种思想的,他一定得有一个代价观,我做这件事情我什么时候做、我怎么做法,我要考虑代价。所以为什么我们政策研究有相当复杂的计算系统,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怎么做才能当好高校教师的心得体会
学校
姓名
工号
新进入大学的青年教师必须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学会如何当一名教师。从形式上说,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即按照课堂的规模来配之以适当的授课形式。一个班,20至30人,宜于开展小组讨论。在国外以及香港,老师一次性开出七八本书,分头去看,再写出一个个Paper去跟老师、同学分享、讨论,这是常规的上课方式。但是在中国,现在硕士生,乃至博士生都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小组讨论不起来,这是个亟待改进的问题。青年教师应该寻师问友,多方求教,尽快熟悉如何开讨论课。一个班,30人至100人,宜于用一般按教材的授课方式上课。这个规模,老师主讲,也可适当组织讨论。不过,这对专业课可以,对于公共课有点难。一个班超过100人,乃至200人以上,这时上课如同讲演,组织讨论难度非常大。公共课大致属于此类。上这种课必须以做讲演的方式去对待,首先要了解学生比较关心的主题,再围绕主题收集材料,厘清中心和层次,估计学生不太关心的内容可以简略。上讲演课,开头特别重要,必须在5到10分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抓不住,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听不下去,老师的自尊心也备受打击。讲演时还应按照现场的情绪作适当的调整,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可以多发挥,不感兴趣的少发挥。
文科或者社会科学的授课者必须对中国当下有一种背景性认识。大致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展开,当下中国正在呈现出三幅面孔。第一个面孔是个人化。最好不用个人主义。市场的力量在不断地摧毁原来的共同体,把人从共同体拉出来,成为一个个自私的个体。这种现象首先在欧洲发生,由工业革命所启动,随后扩张至全世界。中国的前30年拒绝市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奠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格局,中国由此快速地进入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兴起出色地做大了蛋糕,但是也形成了巨大的负面效应。第二幅面孔可以概括为社会成为一种有机整体。这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分析。市场经济意味着发达的分工,人类进入分工空前发达的现代社会。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化存在并不妨碍作为整体社会的有机性。货币已经成为联系个人之间的手段,只要握有货币就能买到商品,而可以对生产商品的人一无所知。货币将个体联接成社会有机整体的同时,货币与物的交换也在遮蔽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涂尔干对社会是作出和谐式的理解,对于关注中国当下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雷蒙阿隆对涂尔干的概括是八个字“组织起来,提高觉悟”,这对中国当下是有益的。第三幅面孔可以概括为利益对抗。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思路。马克思主义从冲突范式去理解社会的演变。但是阶级论对于中国的适应是可以商榷的,市场经济的展开制造了社会的多元分化,形成不同的利益诉求群体,但是有利益诉求并不代表阶级的形成。阶级与阶级意识也是两回事,马克思认为阶级会自动地从“自在”变成“自为”,即自发地形成阶级意识。而列宁认为阶级意识是被灌输出来的,这又是一种灌输论,其实列宁在这一点上可能是对的。中国当下普遍地发生着利益对抗,但并不能就称之为阶级对抗,应当谨慎使用阶级的概念。
青年教师首先要确立一个中长期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选择应当慎之又慎,研究方向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也可以与博士期间的研究有个连续性,但是如果实在不能延续,就要尽快地确立一个可以长期立足的新方向。确立研究方向最好结合当今时代较大的问题,具体说就是重大、长期的国计民生问题。确立研究方向如同打下“一口井”,如果有余力还可以在井周围再开几条沟,即把研究方向放在更大的领域里去思考,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如此井中之水自然可以源源不断。其次青年教师要做一定的社会调研工作。理工科有实验室,文科以社会为对象,社会就是文科的实验室。近代就有人言“三千年之未有之大变局”,实际上“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中国当下,核心是市场。对于一个平稳运行的社会来说,“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或许是可能的,但是对处于大变动时代的中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绝对正确。中国不断涌现的经验对研究者来说都是新的,青年教师要培养对生活世界的感受性,对现实、对民族、对国家的关怀。其三,开展研究工作时要有一种理论的、历史的视野。做研究要寻找一定的理论框架来处理经验,这就需要对相关领域做出理论上梳理。研究的历史视野很重要,研究要有纵深感,搞清楚事务的来龙去脉,才能建立起对问题的逻辑性认识。其四,学术研究的技战术问题。这里是指要找到学术圈子,进入学术圈子。这就要求要摸清相关领域的权威,相关领域的核心议题,存在那些可供发表文章的杂志,以及如何以适当的方式结交同行。
青年教师的阅读宜围绕研究中心展开。现代社会是一个专业社会,是一个专家的时代,不专业就会死掉。但是专业化也有致命的问题,专业化即片面化,过度片面化甚至容易呆滞化。这里面要结合自己的容量,控制好一个度,尽可专业,但不可太绝。阅读最重要的是一种自觉意识,这里涉及书本与阅读者之间的关系。禅宗六祖慧能说“我转法华,而不让法华转我”。陆九渊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即是指“六经”为我服务,“我注六经”更显立言的气魄。中国当下的研究者亟待解决自己与西方理论的问题,现在一大批国人扑倒在西方理论之下,不敢抬头看,更不敢怀疑,这是有问题的。不是不需要学习西方理论,而是不要去膜拜而丧失自觉意识,所有西方理论只能为中国经验作注释,而不是中国经验为西方理论作注释。阅读应当围绕你的研究和判断,围绕当下的中国经验,理论必须接受现实经验的解释、修正和评判。套用毛主席的话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我心中的大师乔治.莫兰迪
学校
姓名
工号
熟悉绘画的人往往都知道乔治•莫兰迪,他的作品中最常见的,也是一些由瓶瓶罐罐组合在一起的静物画,而且一画就是几十年。所以,当人们谈起乔治•莫兰迪,往往会称呼他为“那个画一排瓶子的意大利画家。”在莫兰迪一生的绘画生涯中,那些简单的瓶子器具成为莫兰迪一生所选择并反复描绘的主题,有时候也会画一束花在桌面上或是插在花瓶里,偶尔也画风景,两三间房屋,却与参差不齐的树充满整个画面,不似一般的风景画,却与他笔下的那些静物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那些瓶瓶罐罐看起来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树和房屋也是普通的意大利城镇或是乡村的景色。然而,这些平凡的静物和风景,莫兰迪却以油画、蚀刻板画、水彩和素描的表现方式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呈现。在这些绘画中,他在单纯的形式营造中赋予画面不同的感觉,在相似的形式上不断的调整着构图,在色彩上形成细微的差异,就能在画面上显示出卓越的造型对比关系与笔墨交融的效果,可以说是在有限的画面和形式中创造着无限的意味和内容。
然而纵观他一个主题延续四五十年的创作,每个阶段的变化仍然明显。20世纪20年代,较为写实的透明或不透明的瓶子立于赭色的背景前,用笔多显厚涂,显然借鉴了塞尚塑造的笔法痕迹。20世纪30至40年代初期物体几近抽象,拉长的瓶子突兀的站立着,有些瓶身被涂上了宝蓝和朱红。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转向温暖的暖灰,蓝灰,用笔随之轻灵率性,这是他创作的旺盛期,并不依靠法则来摆动静物,同时向高度简约的晚期风格转变。
莫兰迪的风景画,也极有分寸的体现着他一以贯之的风格。在画面中他完全摒弃风景画中愉悦感觉的一面,而将自然的形色全都纳入他的系统:房屋、树木、山坡呈几何图形的构架,及及抽离为黑与白对比的色块。因此,画面所呈现出来的仿佛是人们偶尔一望中的窗外最平常的景色,细节渐渐的被过滤了,只是留在大脑中大概的图形。
在他晚年的作品中被描绘的静物物体数量减少,图式则更为简约。在外形尤其是边界线的处理较之前几阶段更加讲究:含蓄而圆润,色彩更倾向于明亮,早期带有立体派影子的硬朗的形和线已渐渐被消解,如一坛酿制了几十年的酒,呈出了“厚味”。
除了画画,莫兰迪很少写作,与他的同时代的很多画家相比,几乎没有写过什么。也不多谈到自己,1928年他曾在乔吉欧.皮尼主办的《突击》上写了一篇较长的自传,节录如下:
“我于1890年出生在波罗尼亚,年少时就感到对绘画有很大的热情,这种热情经年累月之后更加强烈,让我觉得有完全献身之必要„„我在美术学院学习期间,加诸于我的教学只是让我的精神状况更深陷不安。我在那里学到很少可以用于我今日的艺术。„„这种最初的参与只不过是参加了罗马斯波罗维也里画廊的一个“年轻未来主义者”的展览,但是我意识到那种新的美学观念比旧的更不能适应我精神上的追求。我感到只有对过去数世纪中产生的最精彩的绘画有所了解才能帮助引导我找到方向。我不掩饰这些探讨让我掉到别的错误上去,但对我来说,也是有利的,因为那让我思考到真诚与单纯性,是以这种真诚与单纯性,过去的大师不断的从现实汲取灵感,而也正是这种现实造成了他们作品中深刻的诗般的迷人之处。也是如此在最古老与最现代的画家中不离此原则的就能产出最生动的、充满诗意的作品。这个事实让我了解我必须完全投入我的本能中,坚定我对自身力量的信心,并且忘却在工作中所有事先孕育的风格化观念。在所有我少年与青年期的探索中,这是我能提出的最好与确实的教训。这些微薄的真理曾是如此的模糊,由于审美的混乱与无知,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必须全力以赴以求达成。我知道多少目的曾隐约地出现又远离而难以寻求,但是我得到扶持,因为相信继续前往的道路是对的„„由于艺术与性情的理由,我倾向孤独,这种倾向不是出自无谓的骄傲,也非出于和所有与我共有信念的人缺乏联系。” 这些质朴的文字就是莫兰迪对自己的介绍。他终生定居在故乡波罗尼亚,一生不曾结婚,只旅行到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利亚等意大利城市。在波罗尼亚封达查街父母留下的房子里,和三位终生未嫁的妹妹们在一起,过着近于修士般的生活。莫兰迪爱他的家人、他生活的城市、他的家屋、他那不宽敞而简朴的画室、灰尘覆盖的作为他画画对象的物品。除了收集多种艺术图书外,他喜欢贾科莫.利奥帕迪的诗集,一直摆在桌边。专心作画之余乐于阅读,除此之外莫兰迪没有其它的嗜好。波罗尼亚美术学院结业之后,担任了十余年的小学图画老师与校长后回母校任教。这样让他的生活得到保证,可以完全集中精力作画。
对于世界,莫兰迪有他自己的独特观念,他曾说:“没有什么比我们现时看到的更加抽象、更为不真实了。作为人,我们知道我们所有能看见的真实世界,会如我们看到的和了解的那样真实的存在。当然事物是存在的,但是没有它们自己本身的意义,如我们所加诸于它们身上的。我们只能知道杯子是杯子,树是树。”
莫兰迪曾明确的描述自己是:“一个艺术的信仰者,为艺术本身的最求而非在艺术中寻找宗教社会公理与国家荣耀之事,艺术并非去服务其它目的,而是在艺术工作本身,没有比这信念更加贴近于我了。”这也是他的好友艺评家兼画家的阿登哥.索非奇赞许他的:“在可见的现实成分中,非对其因时因地的偶然之变作无谓花巧的描绘,而是画色、线、形服从于整体和谐的信条,像一个和弦之美。”而雕塑家麦约则说:“一个人可以自一个单一的想法,做出艺术品。在毕加索的个人做品中有十个画家的风格,而在莫兰迪的绘画中只有一个大观念,那几十和谐画面的呈示,不仅是一个和弦之美,是数个和弦相接成曲。”
然而他的绘画所包含的,不仅仅只是这些。从莫兰迪晚年,有节制的细微的变化再回观他的谨慎低调的处事和内敛、俭朴的生活方式,会发现他和中国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家非常相识:讲究生活修行和绘画行为高度一致以及淡泊宁静的精神修为。他的绘画也类似中国文人画家晚年苍劲、只求意到的笔法。当然,这只是在读他作品时容易产生的联想。产生这一联想的还有巴尔蒂斯:“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了。他的绘画别有境界,在观点上同中国艺术一致,他把笔墨减省到了极点。”莫兰迪显著要求自己将感知直接呈现于画面上,直接向画负责,这是他作为一个画家的真正职分。也许因为这些,让他能够称得上“画家中的画家”的赞誉。
1990年,是乔治·莫兰迪一百周年诞辰,波罗尼亚市政府为了纪念这位画家,将数百年来一直是市政府所在的Palazzo d'Accurisio(阿库瑞奇欧皇宫)改建为莫兰迪美术馆,以纪念这位生死都为波罗尼亚人的市民画家,他平凡而沈寂的一生像极了他的画作,静静的向观者展现最平凡的物和它最不平凡的概念。
第二篇:师德、修养体会
一、个人思想方面
本人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团结同事,热爱集体,服从分配,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在工作中努力求真、求实、求新,以积极热情的心态去完成园里安排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园内各项活动及教研活动,爱岗敬业,并做到用耐心、爱心、公平、尊重的对待每一个孩子。
一、政治思想
本人在政治思想方面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爱岗敬业,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积极接受领导和年级组长分配的各项任务。对幼儿有爱心,对家长主动热情,与同事友好相处,时时处处以一个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坚持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自己人身格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思想稳定,及时调节自我,保持愉快的心情去干工作。团结同事、家长,热情待人,当好助手,和同事团结协作。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我加强业务学习,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业余时间通过幼教杂志、电脑、交流经验、等学习途径,及时了解幼教动态,努力学习专业技能。
今后我还要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航标,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做到政治思想和教学业务双丰收。
不断丰富自己的道德涵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克服和改正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
今后的改进方向:
要更进一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理论精神,主动学习胡锦涛书记提出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学习。及时掌握党的工作重点方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
师德师风学习体会
郴州市直机关幼儿园
陈海芬 2010年8月18日上午,本次我园进行的以“服务、育人”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学习是与时俱进的,是迎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中长期规划纲要》大背景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适时学习。
学习的内容虽然还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每次解读都有不同的感受,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这部分内容感受也越来越深刻。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师风,是教师的行为规范。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重要。因为,教师是幼儿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随令不行。“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这些都是教师的天职和内在要求;“爱国守法”这是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这是幼儿教师的本质要求;“关爱幼儿”这是幼儿教师的灵魂
我想,作为教师,特别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以局内人的身份“进入”生活本身,“入乎其内”,根据活动现场当时的“内在真实”,来展示活动的真实面貌。
在教育这个舞台上每天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教学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会长久的影响幼儿和教师的教育教学。从培训中园长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我能得到很大的启发,甚至能产生心灵的震撼。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启蒙老师,通过培训,我认为,热爱幼儿,尊重幼儿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经过培训学习,我更坚定了自己“服务、育人”的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去做,完善自己。要坚定不移地热爱自己的教学事业。
(一)要热爱幼儿
教师必须关爱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和身心发展规律,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这种热爱,首先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作为教师,应该多与幼儿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做幼儿的知心朋友、这种爱也需要教师对幼儿倾注相当的热情,对他们给予各方面的关注,从心灵上、思想上、身体上、学习上去关心、热爱、帮助。
通过培训,我懂得了怎样去爱学生。“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今后我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去关爱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的成果。
“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所有学生。
(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以便更好地“育人“
新学年里,不断学习他人的新经验,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力学苦练,做到“问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恐非易事。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时时处处以师德规范自己,将爱心洒向学生,把知识传授给他们,让幼儿做到德、智、体、美全面。
师德学习体会
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它体现着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希望和要求。以下是我经过这几天进行师德学习后的几点看法:
一、在爱中体现教师的师德
我们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教师爱幼儿的目的在于让幼儿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幼儿,尤其是偏爱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信心,使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可以说,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二、在转变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中体现教师的师德
传统教学历史悠久,它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孩子的发展,尤其与当代幼儿教师所担当的这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这一重任相悖。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幼儿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认识传统教学中的某些弊端及其危害,摒弃那些重智能轻技能的观念,本着对下一代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大力提倡和发展“素质教育”,为每一位孩子将来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创新能力,立于不败之地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历史赋于当代教师的光荣任务,也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集中的表现。
三、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中体现教师的师德
教学需要改革,改革出效益。我们学习《幼儿园工作指导纲要》,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更新教学理念,把教学的立足点由“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主动地把幼儿学到的知识化成能力和素质。从教学结构上、教学方法上加大改革力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适应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新时代的幼儿教师要主动学习,应用现代教育设施和教学手段促进和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潜心教改,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新一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标准。
四、在身教中体现教师的师德
老师是小朋友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幼小的孩子们处于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他们缺乏辨析能力。教师的言行举止,幼儿极易照样接受,不会去鉴别。教师要正视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到榜样作用。身教是教师良好素质的体现,良好的心理品格、道德水平、敬业精神等,都能感染幼儿和家长,使幼儿感到可信、可亲,家长感到可敬。
以上所写是我经过学习后的几点领悟与感受,但在实际工作中,我离这些要求与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我要努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在职业道德修养中获得进步,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得到上升
学习了新《规范》之后,我对师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有了新的认识。师德规范是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其中爱和责任是贯穿师德工作的核心和灵魂。
1倡导“爱国守法”,作为教师,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从我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我知道这意味着我应该做一个表率。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党员教师,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政治时事。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教育,有关和谐社会等内容,并及时撰写心得体会。积极参与党员活动,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短处与不足,不断的调整与改进。把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
2倡导“爱岗敬业”,每一个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对教育事业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只有默默的付出才会迎来累累的硕果。我相信只有用爱心、细心、耐心对待每一个孩子,孩子才会有进步。只有不断接受新的理念,尝试新的教学,创出自己的个人特色,干这行爱这行,干这行钻这行。爱岗敬业才不是一句空话。
3倡导“关爱学生”,做教师的必须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情感和爱心。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在幼教工作中,我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幼儿,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与幼儿的全面发展相协调。尊重幼儿,做到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4倡导“教书育人”,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师以育人为根本任务。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面对学龄前儿童,更应该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入一日活动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比教会孩子一加一等于二更加重要。
5倡导“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身立教是“为人师表”的根本。在我的人生信条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作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与同事相处真诚付出,不计得失。在认真踏实的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遗余力的帮助指导青年教师。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每一个人做好自己,我们的教师队伍就会更加团结向上。
6倡导“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理念不断调整。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己的师德学习和业务学习,潜心钻研知识,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以前我们说:“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我们说::“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流动的水。”只有终身学习才能让我们不被社会淘汰。
教师,既要以学问教人,还要以道德育人。作为教师职业的从业者,其个人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示范性,其道德影响广泛而深远,教师的思想品德、人格修养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塑造出使学生难以忘怀的可亲可敬的师长形象。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素养?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认真教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是师德的首要基础,如果一个教师不是一个优秀的“教书先生”,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的爱可以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每一堂课,都仿佛在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让学生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因为“爱”不是一句空话,教师必须尽可能地给学生多学一点知识,让他们学得好一点、成长得顺利一点,这对学生学业的提高、知识的增长,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丰富师识本领,提高师艺技能。“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高超的师识本领和师艺技能,是教师高素质的集中体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功底,文化功底深的老师,就是特受学生欢迎。大家都说,你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灌满这一桶水,并让它不因为蒸发而减少,在业余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增长自己的才学,不断探索教育技巧的奥秘,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依赖感,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从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鞭策和激励学生。
三、关爱学生,力为一个”人师“。”师爱“,是教师对学生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教师应该爱每一位学生,不管大小强弱,甚至不管学生的品行优劣,教师都应该付出爱心,一视同仁。教育,如果充满着爱,即使是冰冻的感情也能融化,教师对学生的爱的情感,能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力量,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激发他们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 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承担着人的思想文化传播,新生一代的培养,各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造就等艰巨任务。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进行着教书育人的劳动。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多种素质,而具备教师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素养2.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设计(备课、写教案)技能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谓备课,是教师上课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它是教师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写出教案)的过程。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写教案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教师往往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对教材内容的钻研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意志、个体学习情况的了解,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不相符的。”新课标“要求我们从备课、教学设计开始,力争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因此,在备课、写教案时教师就要致力学生学情分析,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更好地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学生要学习形容词的比较级,那就要找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认真组织好教学设计。结合点:形容词原形与比较级。)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特点,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达到”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目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善于驾驭课堂教学,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合理分配使用课堂教学时间,科学地分配知识的密度、广度、深度,重点突出,讲练得当。要善于鼓动、感染学生,努力使课堂教学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另外,要适时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参与欲和旺盛的求知欲。教师应善于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和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管理课堂纪律,能正确处理课堂上的各种偶发事件。能自如控制教育环境,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在展开讨论活动时能收放自如。尤其是能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爱护的关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承担着人的思想文化传播,新生一代的培养,各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造就等艰巨任务。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进行着教书育人的劳动。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多种素质,而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重中之重,他是一位合格人民教师灵魂的体现。
第三篇:师德修养体会
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底线
申 旋 2012年10月7日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从教14年,有喜悦,有感伤,让深深感受到肩上的那份责任。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心中考虑的只是‚爱生‛,强调学生的独立人格,始终把学生人格尊严放在第一位。眼中没有‚好生‛、‚差生‛,随时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所有学生避免伤害。随时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的态度、方法教育学生。随时听取学生及其家长的有益意见,理智冷静地分析问题,正确地解决问题。
一、关爱个体,平等对待学生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既要做到尊重、信任、爱护学生,又坚持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学生性格的形成,而教师对待学生态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优劣。关注学生个体首先要关心学生的学生的日常生活。我们要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学生学好《小学生行为规范手册》,养成良好的卫生、纪律等习惯。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纯洁的,不容伤害的,我们老师认为是很小的事,很简单的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教师也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要从书本、教室、学校走出来,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立足岗位,立足国情和当地实际。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把视野多角度地扩展到外部世界;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观察、分析、认识问题,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要从头脑想着应试题,心里盼着高升学率的禁锢中挣脱出来。与旧的、
总之,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第四篇:浅析如何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师德修养
浅析如何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师德修养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实际,对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师德修养的提高进行分析。师德修养是青年教师成长的灵魂工程,是教师从事科研教学必备的道德素质。它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还影响到受教育学生的成长,也是影响学校综合素质和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教育为本之大计。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从自身的角度对加强师德修养进行浅析:青年教师要培养自身崇高的道德
道德乃做人之本,立身之要;道德也是事业之基,是事业获得良好发展的源动力;道德亦为大师之风,大学之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凡大师者,无不以人格之魅力照耀学生之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之人格。拥有强大人格魅力的教师在工作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健全的人格也是教师自身的事业发展最基本的保障。师德修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1 人格示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人们的关注,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青少年正当增长学识、树立德行、塑造人格的黄金期,其情、意、志、行都还具有相当的可塑性。所以教师的个人人格示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具有“向师性”,有其师必有其徒,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的人格就像一面镜子,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到何为善,何为恶,何为美,何为丑,何为高尚,又何为卑劣,教师人格也能暗示学生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身教甚于言传”,启示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活泼而纯真的模仿意识,身教与言传相结合,实施教育教学工作,推动学生在人格塑造中由“知”向“行”的转变,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提炼德智
青年教师需要加强自我反省的能力,提高道德修养,注重保持心理健康,力戒心浮气躁。要培养育人意识,提炼德育智慧。德育智慧需要长时间的持续提炼,德育智慧是在教师不间断的德育反思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是教育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也是教师在探索教育教学的理念指导下,经过长期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结果,更是教师的教育风格、教学理念、教育情感、教育修养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个性化素质高度融合的综合体现。大多青年教师由于处于教育教学环节的实践早期,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在感悟和反思中提炼教学理念,树立新时期青年教师“德厚流光”的师德修养,培养积极的教育观、学生观和人生观。
1.3 慎在独处
即是“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自活动且没有借助外物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的自觉,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活动,而不做任何违背道德准则、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师德修养水准的高低,取决于能否达到“慎独”的境界,因为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独立开展工作的机会较多,不管是备课、上课,还是辅导学生,教师的工作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个性特征,具有相对隐蔽性。同时,费耗的精力和心血是不可估量的,也是别人不易觉察的,这时,衡量教师的真正品德是看他在独处的时候做些什么。如果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都能自觉履行师德规范,独立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胜过奖励或者惩罚的外力来推动师德修养的提高。一个教师离开了“慎独”,就无所谓“良心”,也谈不上什么师德修养了。青年教师要尊崇教育的信仰
朱自清说:“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的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此信仰,实际上也包括一种坚持的精神。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维持其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青年教师更要尊崇教育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教育观。要戒骄戒躁,不可急于求成,要教好学生,须先有“培育之心,温热之心”,能爱人,尤其能博爱,爱每一个学生,爱学生的长处、爱学生的短处。要用爱心关注学生,经常去感动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就能被学生爱戴。正如父母抚育子女一般,无怨无悔,无论怎样繁琐的事情,都要用心地去做,对学生无意犯下的错,要能够谅解,这就是爱,对教育有信仰的爱。学生是要悉心栽培的,需要循序渐进,是不可以按时间传授的。正所谓“行不言之教”、“君子诲人,润物无声”讲的就是“培养的功夫”。要如此,青年教师除了具备健全的人格之外,还要对教育有忠贞不二的信仰,犹如信教徒对待宗教一般矢志不渝。青年教师的人生理想,也应该超越功利主义。换言之,青年教师不但要做一个“能者”,更要做一个为教育奉献终生的人。青年教师如果有了这样的人格信仰,德行修养便会逐渐提高,也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有利于自身事业的良好发展。青年教师要锻炼健康的身心
教师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值很高,关注的人很多,教师不仅仅只是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而且还是长者、管理者、学者和学习者、保姆、医生等等。学生如果出了状况,人们很容易将责任归咎于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又经常把问题归结于教师这个特殊的身份,正所谓,“为人难,为师更难,作为青年教师,更是难上加难”。青年教师由于涉世未深,立足未稳,同时又处于各种压力的排挤之中,肩负着非同寻常的重任,心理压力不言而喻,所以,青年教师需要在现实中锻炼健康的身心,作为青年教师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学会转变角色
青年教师要迅速转变角色。由教学中的唯一主角向平等中的主持转变;由传统观念中的授课者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由工作中课程被动的知识搬运工向开发者、研究者转变;由教育改革中的旁观者、排斥者向参与者和实践者转变;由学生管理中的管理者、组织者向对话者和激发者转变等等。
同时,这些转换的过程中,势必会给青年教师的造成很大的压力,青年教师应该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做好心理调适,不断调节各种心理矛盾和困惑,加强自身对待压力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真正进入教师角色。学校应当加强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关怀力度,创造各种条件,建立舒适、和谐的工作环境,有效释放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使其尽快融入教师职业的体系中,逐步完成各种角色的转变。
3.2 正视自己,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
青年教师大都意气风发,对自己的工作期望很高。同时又缺乏深刻的自我认识,对自身力所能及的事情过高估计,从而导致在工作中的挫败感和压力,以及自身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现实有时是残酷的,工作经常是繁杂的,教师也有许多事情是无能为力的。所以,青年教师也要学会自我反省,认识自己的短处和优势,并接受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自己职业涉及的范围,明确自己并非全能,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该做的事情。
3.3 注意安排工作顺序,合理利用时间
教师的时间观念应该是最具有合理性的,在什么样的时间该做什么样的事情,这是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管时能力”。不管遇到任何不可控的事件,都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做时间的主人。所以青年老师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利用时间,分清事情的缓急轻重次序,“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3.4 学会沟通,学会倾诉
在遇到问题或者困惑的时候,要学会主动与人沟通,善于向人倾诉。教师职业本身就是一种沟通性强的职业,要学会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通过交流来调适、缓解职业压力。在面对同事、学生、家长时,有效的沟通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功率,办起事来事半功倍。
3.5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如果脑力劳动时间过长,而不通过体育锻炼来进行调剂,将不利于身心的良性发展。合理的体育锻炼、节制的娱乐生活和适量的营养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处理好各种关系,解决好各种冲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才会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做好自己,教好学生,搞好工作。
总之,青年教师应该培养崇高的道德,尊奉教育的信念,锻炼健康的身心,勤奋踏实地工作,自觉维护学校形象,并与学校共命运,才能使自身的事业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基础,使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第五篇:关于师德修养的感悟和体会
关于师德修养的感悟和体会/r/n
从教九年来,立足三尺讲台,传到授业解惑,在内心深处我已经认识到了为师者师德修养的重要性,尤其是通过“省培”在线学习,我在师德修养的认识上较以前更为深刻,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r/n
我认为要想赢得学生的爱戴、信任,拉近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老师首先必须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为师者必须以宽厚博大的胸怀、无私宽容的心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无论穷富,无论美丑,无论贵贱,无论成绩好坏,无论分数高低,我们都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r/n
其次,九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作为老师我们事业或者工作的核心应该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这句话科学全面地诠释了老师的职责、使命。/r/n
老师是干什么的?仅仅说成教书未免失之偏颇,仅仅说成育人又不全面。科学地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尽职尽责,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这才无愧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r/n
同时经验告诉我,很多时候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每年面对所教的学生,我苦口婆心、推心置腹、贯彻始终的说教,就是对学生的做人教育、品德教育。我相信当学生把 “人”字写正了,思想道德上了一个高度,紧接着的事情就好办了。事实也证明却是这样,德育为先,育人为首,往往事半功倍,学习效果也也立竿见影。总之我们一定要竭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这比什么都重要,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教育的方向和结果。/r/n
再次,师德修养要求我们老师必须以身示范,彰显为师的德性魅力。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教师必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真正成为一个为人师表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r/n
“为人师表是师德修养的关键”,为人师表也必须成为我们老师一生的理想、追求和实践。/r/n
何为老师?古人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一定是能成为他人的表率和榜样的人,老师一定是能率先垂范的人人,老师一定是一个群体或社会上真善美的集大成者,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口的巨人,是行的高标,是德的高峰,是行的先驱,这是一个社会中人民对教师的至高期望,虽然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是人们理想中老师的范本。/r/n
因此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我本人也尝试着朝“为人师表”的最高境界攀登,例如,我们一定要严于律己,语言文雅,亲切自然,仪表端庄,格调高雅,文明礼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廉洁从教,洁身自好等等,我们力争时时处处做学生的榜样,力争事事为学生做出表率,让老师成为学生心中美的化身,给学生树立一个借鉴和模仿的范本,让学生朝着一个理想的高度前进。/r/n
“教育者的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品德和行为是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具有深远性。实践证明,教师善于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好榜样,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启迪和激励,乃至使学生终生难忘。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有句名言:“如果一个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r/n
教师的为人师表影响整个社会的前途和未来。教师的为人师表直接关系学生人格的塑造,影响学生一生的做人品质,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前途和未来。/r/n
总之,教育是一项代表未来的事业,它是为以后十几年、几十年培养人才的,是百年大计。师德修养关系教育事业的兴衰,关系未来社会主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影响“千秋万代”,这绝不危言耸听。/r/n
因此我们老师必须在师德修养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读书学习,修身养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用知识武装头脑,用道德净化心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高尚的道德思想,帮助学生辨别善恶美丑,提高道德认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意识;不断培养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情绪;鼓舞学生锻炼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引导学生向着美好的明天不断努力奋斗。/r/n
为师者,师德修养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我们不仅仅是我们一个人,我们的背后站着一群人,一代人,几代人,我们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对他们有着绝对的影响作用、熏陶作用。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任重道远,只要一息尚存,在师德修养上我们就要一刻不息地去完善它,提高它,师德修养的提高和完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