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支教的看法与感悟
对支教的看法
其实,说起支教,要从那天在图书馆看到的一本书开始。因为之前一直不知道在校非师范类大学生也可以参加支教,觉得若不是师范类的专业,便给不了孩子们有质量的教育。然而那天在那本书上看到了几张贫困山区孩子的照片,便又想起了支教这件事,便照下照片发到了微博上写了四个字:想去支教。巧的是有人回复说可以去报名。我才知道原来自己也有资格,便又燃起了支教这颗心中熄不灭的火种。
我想说,我们是幸福的。因为生长在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城市,给了我们一个相对较好的学习与成长的环境。我们可以听说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的故事,却不能感同身受的体会他们的生活。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觉得自己不幸福,但是一看到他们的照片或故事,就会心生怜惜。
可是,短短十五天,不过半个月,我们能带给孩子们的并不够他们用来走这漫漫人生路,也不能对孩子们形成有影响力的帮助。我们所能带给他们的,或许只是这双看过外面世界的眼睛,让孩子知道原来外面的世界也如此精彩,满足他们的好奇感。我们所能带给他们的,或许只是我们的另一种思考模式,让孩子们知道,原来学习、思考还可以如此轻松愉悦。我们所带给他们的,或许只是这十五天摸不去的记忆,伴随着他们到成年,记得有这么一群小老师曾来看过他们,给他们讲大山外面的故事。
曾看到很多人说支教可以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听了以后,不免觉得这再套话不过了。支教,是在物质与精神上给予自己的挑战。我们不能确信自己能在支教过程中给予孩子们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只能说在这颗大太阳下,给他们带来过一丝清风与欢笑,把我们的炽热的爱心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我们留下的,是与他们离别时的张张不舍的脸,是这十五天的生活在我们心里留下的深刻印记。只要他们回忆起我们是微笑的,我想我们就已经很满足了。
好多同学听说我暑假要去支教,纷纷告诉我支教条件的艰苦,我知道这是关心,而自己的回答却也总是那么一句:可是我还是想去。不知道自己的这份坚定从何而来,但我相信未来的那十五天会给我一个很好的答案。
其实,这份作业在几天前就已经写好了,就在刚刚保存十五天计划的时候突然发现无故失踪了,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或许现在的文字不太具有逻辑性,但是实为心中所想。因为真实,所以美好,再大的困难,相信自己都能挺过去!
支教!一起加油!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相关看法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相关看法调查报告大学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只要有理想,它便会提供机会让学生们去实现。因此,我们小组就关于“大学生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相关看法”进行了调查。大学生短期支教通常对一些贫困山区,如肇庆,河源,温州里的部分贫困地区进行支援教育的行为。在大部分学校都会尽力安排大学生短期支教,;在调查中发现,超过60%的比例表示学校有安排大学生短期支教,而剩下的比例与下述问题“你认为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到山区支教的活动的宣传力度如何?”中的回答“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宣传”、“没有这样的组织或不知道学校是否有安排这样的活动”和“漠不关心,没有留意学校的活动,所以不清楚”的选择总和相差不大。所以,那些表示学校没有举行的比例还是有所保留的,毕竟这部分比例中不少人没有留意或者漠不关心。而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在被调查者中,参与过的比例不超15%,这一定上表现大学生参与这类的社会活动不多,而对于参与条件也不能知其然,但是,令我们小组认为大学生对这类活动还是很支持的原因是80%以上的学生觉得虽然没参加过支教活动,但是如果有机会还是愿意尝试的(有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没支教过,很想去体会一下,但如果真有机会,会以认真地态度对待,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大学活动其实很多,而活动的成功,大部分在于大学生的积极性。想感受大学生活,体验社会实践,或者锻炼自我发展自我,还是需要我们大学生多多了解,多多参与,从中发现它们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让自己乐意参与,而不是仅仅为了大学学分或者称号。
支教活动是一项公益互动,志在帮助那些需要受教育的孩子,另一方面,也会给予参与支教活动的大学生丰富的经历。可是,在调查中发现,支教活动在大学生心理还是有不同的想法。约4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支教活动是“提升自身能力的途径”,33%左右的则认为是“锻炼自身品格的途径”,有大学生说道“我认为大学生应该多多参加这样的活动,毕竟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可以让自己更好的体会生活,还有就是在参加支教的学生不能有太多的抱怨,要抓住机会体验。”当然,这两项都是认为支教是一项不错的活动,它能够给自己带来学业上的帮助,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另外又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充实自己的生活,实现自身的价值,当然,还有其他的益处没有在列举出出来。也有大学生认为,参与支教是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不予以评价。他们觉得支教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经历的事情,如作为学生,考试是必有的一样。不过也有少部分(不超过7%)则认为“支教仅停留在形式上,无实际作用,且浪费学习时间”,这部分学生在调查问题“你曾经参加过山区学校支教的活动吗?”中选择“没有”的占了大部分比例。虽然不能说这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参加过所以觉得支教无实际作用且浪费学习时间,但是,毕竟没有亲身经历,各种价值观念也跟参加过的学生(特别是参加过其他社会实践的学生)不同。有位大学生提到“我认为大学生应该多多参加这样的活动,毕竟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可以让自己更好的体会生活,还有就是在参加支教的学生不能有太多的抱怨,要抓住机会体验生活”。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很多人都这样认为。它给大学生融入社会,体验社会的创造了机会,同时,也是让大学生学到不仅仅只有书本和考试所体现的东西,它更多的是希望能让大学生亲身去实践社会,感受社会,从中锻炼自己,发展自己,让自己的各种观念有所提升,而不是书笔言论,一场空谈。支教活动是个有意义的活动,它能让大学生受益匪浅,是否真的让一个大学生锻炼到自己,在此不再言论,就说大学生若是参与其中,一定能发现,生活其实是一面面镜子,相较于贫困,我们应该懂
得珍惜,懂得施舍,懂得怜悯,而不是装着一个热闹的心去喊痛喊累回来。“我认为大学生短期去支教是很有这个必要的,因为受过那么多的教育,去帮助一些有困难,想得到知识却没有这种能力的人是很应该的事!还有,大学生大多数没怎么熬过苦,去体验一下生活,让他们成为一个21世纪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句话我觉得能体现出当今大学生真的应该积极勇于去实践,去发展。
讲到辛苦,不得不讲起支教活动毕竟是去一些贫困地区,因此,环境因素和家庭因素也困扰着大学生的想法。在调查中,“卫生环境恶劣”、“水电等资源严重不足”都占所调查分数的50%,接着便是“食物缺乏或味道无法接受”,(约41%),“沟通困难”、“文化,习惯的差异”、“没有娱乐设施”、“路途遥远崎岖”、“陌生地理环境和气候”、“其他”的比例在11%到40%间。其实,这些因素大都是衣食住行四方面,如今的大学生在物质方面大都能得到良好的保障,知识方面又能得到好的导师,如若到山区学校进行支教活动,这些选择都是困难吧,当然,我们不排除在选择“其他”选项的大学生其实想说明的是这些困难并不难以接受,因此才选择了这个选项。大学生吃苦耐劳通常是通往成功的必要条件。正如那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毕业后走向社会还有一段路要磨练,现在工作不好找,如果又没有经历,是很难融入到这个社会的。另外,我们来看看家庭因素,很多家长都把孩子捧在手心,都舍不得他们受苦,在家里都把他们当宝,现在却要自己的孩子去支教,多多少少都有家长反对的。遇到这种情况,在被调查的大学生里面,有接近60%的比例是坚持要去的,这类大学生认为支教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与上述的认为支教能锻炼自己,提升自身能力的比例相呼应。也有遇到家长反对便放弃(约1%)和说服不成就放弃(约35%)的大学生,这类大学生并没有很强烈的主观意识,觉得支教活动没参加成功也没什么很大损失。可是,如若支教活动又来了,这比例的大学生是否直接选择无视,原因只在于家长反对?这点就要看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了。
关于短期支教活动的时间长度,约一半的被调查者选择一个月,接着是两个星期,只有13%选择半年或者超过半年的。对于支教的时间长度,虽然不少同学选择的时间都比较短,但是他们却有另外的想法,有80%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支教时间短,往往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有个别的大学认为:“短期支教中,和山区的孩子刚产生一些感情就离开,或许对于支教者来说没有什么,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好的。”“时间过短,一般就一个星期、成效不是很大,毕竟学生适应老师都需要时间,因此、时间应该长一点、让学生正真学到东西”。说实话,在我看来,短期支教若是只一两个星期,对那些贫困孩子来说没什么帮助,而对大学生来说,也差不多,一个新的环境,每个人都需要时间去适应,而学生与受支教的孩子间也需要时间来配合了解,不同地方又有不同的文化与观念,这样,短期支教其实更具挑战,同时困难也越大。所以也有大学生指出,短期支教中,和山区的孩子刚产生一些感情就离开,或许对于支教者来说没有什么,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好的。
短期支教活动的实施,其实要很多方面的支持。约42%的比例认为政府财政支持很重要,在调查中选择“政府财政支持”的大学生说道,“希望社会不要依赖这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这只是一个改善山区教育问题的缓兵之计,政府应真正对这个问题,对山区的教育给予包括物质与精神上的重视与支持。而相差不大的比例(约37%)则认为社会的关注很重要。然而,相差不大的比例(约37%)则认为社会的关注很重要,越多社会关注,在实施支教时就能得到更好的配合与支
持,这样活动才能搞得越成功。另外有大学生认为,大地人民自身努力也很重要,整体思想上去了,该地区的文化经济也会跟着前进。其实,虽然每个大学生都有不同的想法,都有偏重某一方面的支持,但是,若是真的要搞好支教活动,各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既然要支教,我们就要对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负责,而不能马马虎虎的过家家、走形式,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各尽所能。
大学生涯,我们大学生要对自己负责。而这个短期支教活动,其实还是看大学生个人的想法,不是其他人能左右的。但想想,如果贫困和无知像基因一样一代又一代地遗传下去,这将会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爱之行,可以带去知识,希望给那里的孩子。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懂得付出,懂得奉献。通过这次小调查,希望大学生们能看到更多,想到更多,然后不断努力,不断发展自己,不要让自己有机会后悔。
第三篇:大学生对支教的看法
大学生对支教的看法
--暑假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如何度过一个有意思的假期是很大大学生值得思考的。很多大学生在暑假期间积极参加支教活动。为了了解大学生对支教的看法的现状,进一步探究国家对教育问题而出台的政策,也借此作为对学生价值观的进一步认识,我对大学生支教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地点: 重庆市
三、调查对象: 我在重庆市上大学同学
四、调查方法:通过QQ对同学们提问的方式。
问题如下:
1你对支教是否了解? 2你是否愿意参加支教? 3你是否参加过支教? 4如果有机会去支教你愿意去偏远地区还是条件好的地方?
5你认为支教的意义是什么? 6你认为支教需要哪些能力?
五、调查时间: 2013年8月1日-2013年8月5日
六、调查人:贺志宏
七、调查结果:我共对43名同学进行了调查结果大致如下:
多数人对支教了解但是了解不多,大多数人愿意参加支教,但其中只有四人参加过支教。认为支教是服务社会并且能够锻炼自己。认为支教需要素质高、有耐心、能力强、坚韧、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有爱心、能吃苦等等方面的能力
八、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情况显示
1、绝大多数同学对支教了解,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对此一点也不了解。在了解支教的同学中,大家只是对其有比较表面的印象,对支教的具体事项做过深入探讨与研究的同学为数不多。
2、针对同学们对支教是否有意愿的问题,问卷的结果也显示绝大部分同学表示愿意参加支教,但是真正参加过支教的同学极少。在帮助怕你困地区的孩子的同时,使得自己更能懂得生命的意义。大家普遍认为支教是一件很神圣,且能体现责任心的事情。一个人的价值可以从支教这样一件看似是小事的事情上体现出来。大家表示也许自己的付出的几个月的支教生活短暂而辛苦,但可能会因此改变一些贫苦孩子的命运。虽然大家还是停留在口头上,但是相信一旦有这样的机会,一定义不容辞地参加。因为奉献精神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具有的道德素养。支教便是这种责任意识的良好体现。
3、关于大学生为什么没有参加支教,有几个原因,我想也是大多数人不参加的原因。
1、就是懒惰之心,有的同学不喜欢麻烦,宁愿窝在宿舍也不想出去做一些事情这一点我觉得应该有许多同学都有。
2、学校的教育不够,学校应该多宣传支教的活动,鼓励同学利用放假时间去参加支教。
4、经过调查发现有70%的选择了去条件较好的地区去支教,这未尝不让人寒心,支教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主能力,有助于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去这种好的地方往往不能培养出这样的品质。还有30%选择了去边缘地区,可以说这些大学生很具有挑战精神,不仅为边远地区的教育事业做除了自己的贡献,更培养了自己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虽然他们各有所长但综合起来看他们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即使如此,大学生远赴边远山区进行支教的意愿还是非常薄弱。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对几个参加过支教的同学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他们都表示自己收获很多。参加支教不仅只是一个锻炼自己,让自我能力提升及开阔眼界的过程,而且他们与被支教的孩子都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据了解,被支教的孩子会因为支教老师无偿支教的行为而产生助人为乐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同时,孩子们会因为支教老师的到来而产生积极向学的情绪,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及树立远大理想。在支教同学中,他们都具备很高的沟通表达能力,在建立师生关系的桥梁上毫无阻碍。
5、关于支教的意义,有几个方面:
1、服务社会。只交给我们一个服务社会的机会,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属于社会的一份子。自然要做一些有利于社会的事情,支教便是这样的事。到农村教育小孩子,让他们接受教育,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人生,奋发努力,将来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形成良性循环,便有利于祖国昌盛,繁荣不息。
2、锻炼自己。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学习,在父母的庇护下健康成长,不知道生活之艰难,社会竞争之残酷。若到毕业时,踏入社会,必会惶惶不安,无法安定,而支教正好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提前融入社会,感受工作的艰辛、生活的意义,让我们将来面对社会,不再彷徨,走得更远。
3、有助学业。支教的时候,自己必然要熟练所教的知识,融会贯通,老师也不是刚开始就会的,只是认真总结、细细品味、提炼精华,才能掌握熟练。所以在支教的同时,我们也在学习,学习得更加自主、更加透彻、更加明了,学业也能有所进步。
6、调查显示,大家认为大学生支教应具备的能力如下:素质高、有耐心、能力强、坚韧、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有爱心、能吃苦等等。大约60%的大学生认为支教者要素质高有耐心,而且有坚韧的性格。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大学生的素质越来愈高,但也不能保证每个大学生的素质都得到了提升,如果动机不纯的大学生去支教,后果可想而知,不仅影响现代大学生的形象,而且会耽误其他学生的前途。另外,90%的大学生认为应由较强的交流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大学生支教首先就应由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能够顺畅地表达出来,使学生能够接受,还要活跃课堂气氛。
关于大学生支教的几点建议:
1、端正大学生支教的态度;
2、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偏远地区教育水平的了解;
3、成为支教志愿者,积极在校园宣传大学生支教活动;
4、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结语:
支教是一种美德。城市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个人素质等方面有优势,应该为发展和谐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尽一分力,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支教是一种能力。个人业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既能传经送宝,起到示范引导作用,还能适应城乡的不同环境,保证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运转。支教是一种进步。经过支教锻炼的教师,在晋级、增资、任用、提拔等方面有无可争议的优势,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契机、奠定基础。经过本次问卷调查。小组人员充分认识了支教的含义以及支教的必要性。同时了解大学生对支教的看法的现状,进一步探究国家对教育问题而出台的政策,加强了对学生价值观的进一步认识。
第四篇:2014支教感悟
2014支教感悟
——心灵洗礼——
柳江土博中心校寄宿部胡江挺
我原来在农村出生,在农村生长了十年。1996年毕业分配到进德中心小学,97年调入壮校附小至今。期间曾经支教四年,99年在福塘小学,08年到土博四案小学,09年到百朋五九小学,13年至今在土博中心小学寄宿部。
99年还年轻,在支教点只懂得和别的老师一样生活·一样工作·一样学习。时常跟随老师领导走村串户,看到学生生活的艰辛,了解学生的疾苦,体会到农村家庭出一位老师是多么的伟大,老师用钱的态度和对钱的珍惜,支教补助110块都能解决一家人的生活问题。体会到农村教育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有老师连续两次教学应用题例题抄的条件不够也能顺利上完一节课)
08年到四案小学这是土博的南大门,是一所沿着公路边上的农村小学,沿着公路边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应该还过得去吧。经过调查研究学生早上七点就要从家里出来走到学校九点钟上课。差不多十二点放学。放学后是不能回家吃饭的,条件好的就用矿泉水瓶装一点玉米粥或者几个芋头和红薯来,这些就是他们的中餐。绝大部分同学是饿着肚子,上完了下午的课又走很远的路回家还自己煮才能有东西吃,这时候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在外面做工。我问过他们:你们中午饿了吃什么?他们说:到水龙头前面喝一点水就饱了。这是08年的感悟。寄宿制学校迫在眉睫。
09年在百朋没有评为优秀支教队队员,也不做什么具体的工作,没有什么具体感悟。只知道离县城近生活条件不差。
13年到了土博中心小学的寄宿部感悟最深,心里为之震撼,也得到了洗礼。这是一所只成立半年的学校。我的感悟如下:
1学生有了免费的午餐,没有餐桌学生在树脚球场边蹲着吃饭,而且仅仅有一个菜。我的家庭也不富裕,我每餐三个菜是正常的,有肉有菜。我女儿今年7岁就是不吃,吃的很少很少像是在养猫。前几天我爸爸还说带我女去检查看看是不是缺什么微量元素或者有病,有病提前发现及时治疗。我又问学生这菜怎样?学生说很好锕。有的跟我说在学校可以天天吃肉,在家里一个星期只能够吃一餐肉。
这是一个震撼
——民以食为天
经过我和后援学校的沟通,后援学校从有限的经费里拿出三千元支持受援学校买了餐桌。学校领导到鹿寨考察回来后,加一个素菜,变成如今的一菜一汤。
2寄宿制学校与走读制学校有着诸多方面的不同:学生在校时间不同,老师的责任不同,寄宿制学校从周日晚上来一直到周五下午才回家,在校时间是走读制学校的三倍。相应的老师的责任也大了三倍。每天晚上还有晚自习,老师都要下班指导学生。还有生活老师负责生活起居,还有应急老师负责一些上课期间有病的学生送医院。老师的工作量多了很多。老师的工资还是那么多。老师无怨无悔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坚守自己的岗位。班主任每学期初收钱,每周分每人多少车费,每月要多少伙食费。点点滴滴零零散散的工作做得一个认真。我真是佩服五体投地。壮校附小有老师为搬桌子跟领导谈价钱。
这是第二个震撼
——崇高的敬业精神
如果在拉堡的几所学校如果没有家教那部分收入的老师还是这工资,老师们绝不会每年的各个季节都进商场购买所谓的牌子的衣服。土博这里的老师一件衣服穿三五年的是很正常的现象。而且夏天的衣服几乎没有超过每件100块的。
经过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调查,这学期改变成周一早上九点中学生到校,因为周日学生早早就来学校,早上十点就来学校,生活老师下午五点上班。存在着七个小时的管理真空,谁来负责谁敢负责?因此调整到周一早上学生回校。
3土博地域辽阔分别与流山,里高,三都,宜州,来宾大唐接壤。属于柳江县尾也是柳州市尾。远离城市造就农民的纯朴学生的纯真。山多地少农村劳动力富余,一批批出去打工的农民走出深山,留下的是一批批留守儿童,女同志出去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精彩,想着自己边远偏僻的家乡,曾经流出打死我不再回来的豪言壮语。有些男同志出去打工受伤老婆抛弃家庭改嫁的都有。因而出现了在校学生中孤儿占三分之一,留守儿童三分之一,父母在身边的也有三分之一。因此存在隔代教育,隔代教育出现过分溺爱或教育的缺失,学生存在性格的缺陷。九月份刚刚进学校晚上经常有学生哭泣,要找爷爷奶奶的。壮校附小留守儿童应该不到百分之五。
这是第三个震撼
——有父母才有家
4学生的卫生习惯让我震惊:学校刚刚成立很多学生不会使用学校的一些水龙头,不会冲厕所,拉屎拉尿以后留在那里不冲,导致厕所都不能进人,蚊子苍蝇到处是。吃完饭不洗碗的,不洗澡,不洗衣服,夏天一套衣服穿一周的现象都有。竟然在四年级的一个班里有一个女孩子就带一套衣服来学校,不知怎么拉尿在裤子上没有裤子换,第二天还是穿这有尿的衣裤上课,老师走过旁边顶不住那股骚味。教师一半摆着桌子一半留着垃圾。随手扔的现象非常严重。
这是第四个震撼————健康第一。
经过老师手把手的教学,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现在卫生习惯已经好了好多。
5一个学校十二个班三年级三个班,四年级两个班,五年级三个班,六年级四个班。493名学生,我上了六个班,在运动会的入场式前,培训每班的导航员,原地踏步走,齐步走都不会先抬哪只脚,不知道121的口令1是对哪只脚。体育技能水平三比不上壮校附小体育技能水平一。
这是我第五个震惊
——老师自己肚子里没有料
6整个柳江县青年教师赛教中,土博派出九个人参加比赛只有我一个人获得体育二等奖,其余都是三等奖。不是老师们没有水平而是老师们看的太少,学习太少。平均一个人一学期能够到县城听课没有一次。当然也有机会去南宁。有老师跟我算算账:车费只能报销全部,住宿费100块一晚。报销每天25块。自己添75块。两个晚上添150块。伙食费最少每人每天50块(一餐粉两餐饭)。报销10块。每次出去都在贴钱。再算算夫妻俩的工资。每月收入4000块。房贷还1000块。伙食费小孩在拉堡上学500块,还不能订牛奶。自己两夫妻200块,手机费两人100块,水电费100块。液化气100块,三个人的衣服每月花200块。人情来往双方的每月300块。过年过节两边走平均到每月500块。交通费每月200块(拉堡到土博单程票价13块)。父母兄弟姐妹家庭不能出任何意外。小孩不要参加任何学习班。自己两夫妻和小孩不能出现病痛,不能进医院,不能出去旅游,不能逛柳州,衣服在拉堡买。不能抽烟喝酒的情况下能节约出800块每月。
这是我第六个震撼
——老师口袋里没有料
总之,一年的时间眨眼即逝,为我的这一年支教所体会到的所有的震惊震撼感到高兴又感到可悲。高兴是我每次下来支教都可以获得一些新的认识,新的感悟,新的震撼,可悲的是在我们身边还有这种现象的存在。通过几次的震撼我的心灵就得到了几次的洗礼。洗掉了城市的喧嚣,洗掉了十几年进入职业倦怠期的疲沓,洗掉了我身上的铜臭味。我发现每间隔几年下来支教一次都发现新的的东西新的共鸣。每次共鸣都拨弄到我心底那根脆弱的神经。
第五篇:支教感悟
支教感悟
一年一度的支教工作展开了,终于还是轮到了我们10级。对于我来说,有喜也有悲。喜得是我们有机会可以证明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参加社会工作的预备。悲的是,我们要远离家乡,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结交新的朋友。以前,习惯了一直听课,这次,要去体验讲课,对我而言,也是一种锻炼。
坐上大巴,和同学一起奔赴支教的地方,在车上,我们一干人等被分配到各个点上,我所在的是一个叫做甘河子中心学校的地方,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激动,打开手机找百度,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红色的两层楼图片,而后介绍的是甘河子是距离乌苏市最近的一个小镇,甘河子以农业为主等等,这个距离现在我还没有什么概念。不过一下车,校长接上我们从高楼大厦一路驰骋过广袤的棉花地,拐过弯过了一个小树林就到了我们的目的地,学校给我们安排的是一间师生公寓楼,环境优美,学校还给我们配备了一切厨具,为我们解决饮食的问题,这样的招待让我们欣喜若狂,少时安顿,校领导带我们饱餐了一顿,让我们奔波的心有了暖暖的感觉,想着今后的生后的生活和工作就要在这个淳朴的,美丽的小地方展开,内心既激动又期待。
接下来,我们参加了学校的一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仪式之后,王副校长给我们分了教学组。我们四个其中一个被分到了中学组,其余三个则加入了小学组。进行了简单的听课之后,我们就走马上任了,走在了一边学一边教的路上,对于我们这些新兵来说,有些忐忑,又充满刺激。
我们的课堂草率的开始,问题也不停的涌现出来,我们不停地听课,不断地改正缺点,终于有所改进,可离一个合格出彩的教师还是有一段距离,不过我们信心满满,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我们站在教师岗位上。
一点一滴,一日一夜。都是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