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短期支教的看法和感想
对短期支教的看法和感想
首先阐明我为什么选择支教:带去爱与希望的种子,让那些地方的孩子们能感受到有许多人在关注他们,并逐渐用行动表达出来。不至于他们在与贫困斗争同时还感到过多的的无助与落寞。同时也让身边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需要的地方。
不可否认,由于支教是公益事业的一部分,大多有民间组织,因此系统和结构尚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短期支教。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多彩的快乐就像彩虹和梦一样美好而又短暂,给孩子们留下巨大的心里落差。其次,我们都是非专业的教师,很难系统的为他们讲解知识,和起带头作用。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他们一生,不仅带不去多少知识,反而耽误他们为家里做更多的农活,特别生活习惯的差别很可能给他们带去自卑。时间因素及种种原因,都难以让我们完全融入其中。当然,安全问题也不能忽视。
然而,正是由于支教体系的不完整及山区孩子的期盼,支教是一个整体探索铺路的过程。存在利弊也是理所当然,重要的是在探索中不断的完善。首先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和物资准备,并且做好合理的安排。这样,既不会加大村民的压力,也能顺利支教。其次,勇敢大方地去接触当地村民和孩子,了解他们家庭存在的困难,做一席思想工作和力所能及的农活,并且将走访调查的情况积极整理宣传,进行募捐等....在自身行为习惯上,保持节俭朴素平易近人。
虽然我们带不去多少,但爱的行动必定能给贫困山区希望,哪怕是一点点,都值得我们坚持。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投身于贫困山区的支教事业。也希望能实现我的愿望,我会坚持....一直...............陈小飞
2012.4.22 内容虽然不多,但观点都阐述的比较到位,这说明你对短期支教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希望你在了解短期支教利弊的同时,能够化弊为利,坚信自己,坚持下去,我们一起将短期支教不断完善,一起去帮助那些孩子。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相关看法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相关看法调查报告大学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只要有理想,它便会提供机会让学生们去实现。因此,我们小组就关于“大学生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相关看法”进行了调查。大学生短期支教通常对一些贫困山区,如肇庆,河源,温州里的部分贫困地区进行支援教育的行为。在大部分学校都会尽力安排大学生短期支教,;在调查中发现,超过60%的比例表示学校有安排大学生短期支教,而剩下的比例与下述问题“你认为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到山区支教的活动的宣传力度如何?”中的回答“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宣传”、“没有这样的组织或不知道学校是否有安排这样的活动”和“漠不关心,没有留意学校的活动,所以不清楚”的选择总和相差不大。所以,那些表示学校没有举行的比例还是有所保留的,毕竟这部分比例中不少人没有留意或者漠不关心。而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在被调查者中,参与过的比例不超15%,这一定上表现大学生参与这类的社会活动不多,而对于参与条件也不能知其然,但是,令我们小组认为大学生对这类活动还是很支持的原因是80%以上的学生觉得虽然没参加过支教活动,但是如果有机会还是愿意尝试的(有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没支教过,很想去体会一下,但如果真有机会,会以认真地态度对待,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大学活动其实很多,而活动的成功,大部分在于大学生的积极性。想感受大学生活,体验社会实践,或者锻炼自我发展自我,还是需要我们大学生多多了解,多多参与,从中发现它们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让自己乐意参与,而不是仅仅为了大学学分或者称号。
支教活动是一项公益互动,志在帮助那些需要受教育的孩子,另一方面,也会给予参与支教活动的大学生丰富的经历。可是,在调查中发现,支教活动在大学生心理还是有不同的想法。约4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支教活动是“提升自身能力的途径”,33%左右的则认为是“锻炼自身品格的途径”,有大学生说道“我认为大学生应该多多参加这样的活动,毕竟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可以让自己更好的体会生活,还有就是在参加支教的学生不能有太多的抱怨,要抓住机会体验。”当然,这两项都是认为支教是一项不错的活动,它能够给自己带来学业上的帮助,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另外又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充实自己的生活,实现自身的价值,当然,还有其他的益处没有在列举出出来。也有大学生认为,参与支教是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不予以评价。他们觉得支教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经历的事情,如作为学生,考试是必有的一样。不过也有少部分(不超过7%)则认为“支教仅停留在形式上,无实际作用,且浪费学习时间”,这部分学生在调查问题“你曾经参加过山区学校支教的活动吗?”中选择“没有”的占了大部分比例。虽然不能说这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参加过所以觉得支教无实际作用且浪费学习时间,但是,毕竟没有亲身经历,各种价值观念也跟参加过的学生(特别是参加过其他社会实践的学生)不同。有位大学生提到“我认为大学生应该多多参加这样的活动,毕竟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可以让自己更好的体会生活,还有就是在参加支教的学生不能有太多的抱怨,要抓住机会体验生活”。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很多人都这样认为。它给大学生融入社会,体验社会的创造了机会,同时,也是让大学生学到不仅仅只有书本和考试所体现的东西,它更多的是希望能让大学生亲身去实践社会,感受社会,从中锻炼自己,发展自己,让自己的各种观念有所提升,而不是书笔言论,一场空谈。支教活动是个有意义的活动,它能让大学生受益匪浅,是否真的让一个大学生锻炼到自己,在此不再言论,就说大学生若是参与其中,一定能发现,生活其实是一面面镜子,相较于贫困,我们应该懂
得珍惜,懂得施舍,懂得怜悯,而不是装着一个热闹的心去喊痛喊累回来。“我认为大学生短期去支教是很有这个必要的,因为受过那么多的教育,去帮助一些有困难,想得到知识却没有这种能力的人是很应该的事!还有,大学生大多数没怎么熬过苦,去体验一下生活,让他们成为一个21世纪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句话我觉得能体现出当今大学生真的应该积极勇于去实践,去发展。
讲到辛苦,不得不讲起支教活动毕竟是去一些贫困地区,因此,环境因素和家庭因素也困扰着大学生的想法。在调查中,“卫生环境恶劣”、“水电等资源严重不足”都占所调查分数的50%,接着便是“食物缺乏或味道无法接受”,(约41%),“沟通困难”、“文化,习惯的差异”、“没有娱乐设施”、“路途遥远崎岖”、“陌生地理环境和气候”、“其他”的比例在11%到40%间。其实,这些因素大都是衣食住行四方面,如今的大学生在物质方面大都能得到良好的保障,知识方面又能得到好的导师,如若到山区学校进行支教活动,这些选择都是困难吧,当然,我们不排除在选择“其他”选项的大学生其实想说明的是这些困难并不难以接受,因此才选择了这个选项。大学生吃苦耐劳通常是通往成功的必要条件。正如那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毕业后走向社会还有一段路要磨练,现在工作不好找,如果又没有经历,是很难融入到这个社会的。另外,我们来看看家庭因素,很多家长都把孩子捧在手心,都舍不得他们受苦,在家里都把他们当宝,现在却要自己的孩子去支教,多多少少都有家长反对的。遇到这种情况,在被调查的大学生里面,有接近60%的比例是坚持要去的,这类大学生认为支教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与上述的认为支教能锻炼自己,提升自身能力的比例相呼应。也有遇到家长反对便放弃(约1%)和说服不成就放弃(约35%)的大学生,这类大学生并没有很强烈的主观意识,觉得支教活动没参加成功也没什么很大损失。可是,如若支教活动又来了,这比例的大学生是否直接选择无视,原因只在于家长反对?这点就要看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了。
关于短期支教活动的时间长度,约一半的被调查者选择一个月,接着是两个星期,只有13%选择半年或者超过半年的。对于支教的时间长度,虽然不少同学选择的时间都比较短,但是他们却有另外的想法,有80%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支教时间短,往往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有个别的大学认为:“短期支教中,和山区的孩子刚产生一些感情就离开,或许对于支教者来说没有什么,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好的。”“时间过短,一般就一个星期、成效不是很大,毕竟学生适应老师都需要时间,因此、时间应该长一点、让学生正真学到东西”。说实话,在我看来,短期支教若是只一两个星期,对那些贫困孩子来说没什么帮助,而对大学生来说,也差不多,一个新的环境,每个人都需要时间去适应,而学生与受支教的孩子间也需要时间来配合了解,不同地方又有不同的文化与观念,这样,短期支教其实更具挑战,同时困难也越大。所以也有大学生指出,短期支教中,和山区的孩子刚产生一些感情就离开,或许对于支教者来说没有什么,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好的。
短期支教活动的实施,其实要很多方面的支持。约42%的比例认为政府财政支持很重要,在调查中选择“政府财政支持”的大学生说道,“希望社会不要依赖这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这只是一个改善山区教育问题的缓兵之计,政府应真正对这个问题,对山区的教育给予包括物质与精神上的重视与支持。而相差不大的比例(约37%)则认为社会的关注很重要。然而,相差不大的比例(约37%)则认为社会的关注很重要,越多社会关注,在实施支教时就能得到更好的配合与支
持,这样活动才能搞得越成功。另外有大学生认为,大地人民自身努力也很重要,整体思想上去了,该地区的文化经济也会跟着前进。其实,虽然每个大学生都有不同的想法,都有偏重某一方面的支持,但是,若是真的要搞好支教活动,各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既然要支教,我们就要对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负责,而不能马马虎虎的过家家、走形式,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各尽所能。
大学生涯,我们大学生要对自己负责。而这个短期支教活动,其实还是看大学生个人的想法,不是其他人能左右的。但想想,如果贫困和无知像基因一样一代又一代地遗传下去,这将会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爱之行,可以带去知识,希望给那里的孩子。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懂得付出,懂得奉献。通过这次小调查,希望大学生们能看到更多,想到更多,然后不断努力,不断发展自己,不要让自己有机会后悔。
第三篇:短期支教策划
2009年寒假农研会赴兰考县官寨村支教策划书 一,活动时间:2009年1月日——1月20日
二,活动背景:由于国家的应试教育体制和农村教育水平相当对落后的原因,许多农村小学只开设
了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教育方向不免有些偏颇,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智”上,而在“德”和“体”方面的教育有一定的缺失。这种现象无疑会对孩子们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对孩子潜能的激发有一定的阻碍。
三,活动目的:通过对孩子们在音乐,美术,体育,道德,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潜能,充分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加强对其在道德方面的教育,以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全面的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且在支教过程中锻炼我们自身的沟通与实践能力,为新农村的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四,活动理念:我们要坚决恪守“关注三农,服务三农,提高自身素质,弘扬社会责任”的社团宗
旨,实践“团结,向上,求真,务实,创新,有为”的行动理念,加强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五,支教人员构成及课程安排
人员:刘烟(汉字奥妙,英语,故事)魏玉玲(智力拓展,故事)陈卫卫(品德,音乐,理想)王林杰(音乐,体育)安排:每班安排两人(一人讲课,一人组织纪律)16日上午进行宣传,下午集合所有小学生进行相互认识,分班,宣讲纪律,安排值日,做游戏等。课程表
19号下午主要进行运动会,比赛项目有:跳绳,赛跑,拔河,折返跑。。每一个课程都要分大班和小班进行不同的准备。六,注意事项:
1,安全,安全第一,不仅有支教活动中孩子们的安全,更有我们自身的安全。
2注意观察孩子,多与他们沟通,这样可以拉近我们与他们之间的距离。
3,找准家访对象,进行几次家访,提出有利于孩子进步的建议。
4,在支教的同时发现有唱歌,表演,主持等才艺的学生,为最后的文艺汇演排练出几个节目。5,做好充分的课程准备,这样才可以应对临时的变化
6,牢牢记住下乡的目的,即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发展他们各方面的创造力,带给他们希望,拓展他们的视野,总之是我们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他们最大的帮助。
7,课前做好授课计划,充分利用每节课的时间。
8,课后马上总结心得,组内进行讨论,并把一天的收获与经验在例会时与大家分享
9,支教结束后每人写篇支教感言,记述自己的经历,感受和经验,以便以后队员下行时进行借鉴
10,另外有些小问题需要重视,要面带微笑,尽量记住孩子们的名字,规范自己的言行,时常鼓励孩子们,找到一些有意思的游戏。。。
第四篇:大学生对支教的看法
大学生对支教的看法
--暑假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如何度过一个有意思的假期是很大大学生值得思考的。很多大学生在暑假期间积极参加支教活动。为了了解大学生对支教的看法的现状,进一步探究国家对教育问题而出台的政策,也借此作为对学生价值观的进一步认识,我对大学生支教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地点: 重庆市
三、调查对象: 我在重庆市上大学同学
四、调查方法:通过QQ对同学们提问的方式。
问题如下:
1你对支教是否了解? 2你是否愿意参加支教? 3你是否参加过支教? 4如果有机会去支教你愿意去偏远地区还是条件好的地方?
5你认为支教的意义是什么? 6你认为支教需要哪些能力?
五、调查时间: 2013年8月1日-2013年8月5日
六、调查人:贺志宏
七、调查结果:我共对43名同学进行了调查结果大致如下:
多数人对支教了解但是了解不多,大多数人愿意参加支教,但其中只有四人参加过支教。认为支教是服务社会并且能够锻炼自己。认为支教需要素质高、有耐心、能力强、坚韧、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有爱心、能吃苦等等方面的能力
八、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情况显示
1、绝大多数同学对支教了解,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对此一点也不了解。在了解支教的同学中,大家只是对其有比较表面的印象,对支教的具体事项做过深入探讨与研究的同学为数不多。
2、针对同学们对支教是否有意愿的问题,问卷的结果也显示绝大部分同学表示愿意参加支教,但是真正参加过支教的同学极少。在帮助怕你困地区的孩子的同时,使得自己更能懂得生命的意义。大家普遍认为支教是一件很神圣,且能体现责任心的事情。一个人的价值可以从支教这样一件看似是小事的事情上体现出来。大家表示也许自己的付出的几个月的支教生活短暂而辛苦,但可能会因此改变一些贫苦孩子的命运。虽然大家还是停留在口头上,但是相信一旦有这样的机会,一定义不容辞地参加。因为奉献精神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具有的道德素养。支教便是这种责任意识的良好体现。
3、关于大学生为什么没有参加支教,有几个原因,我想也是大多数人不参加的原因。
1、就是懒惰之心,有的同学不喜欢麻烦,宁愿窝在宿舍也不想出去做一些事情这一点我觉得应该有许多同学都有。
2、学校的教育不够,学校应该多宣传支教的活动,鼓励同学利用放假时间去参加支教。
4、经过调查发现有70%的选择了去条件较好的地区去支教,这未尝不让人寒心,支教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主能力,有助于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去这种好的地方往往不能培养出这样的品质。还有30%选择了去边缘地区,可以说这些大学生很具有挑战精神,不仅为边远地区的教育事业做除了自己的贡献,更培养了自己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虽然他们各有所长但综合起来看他们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即使如此,大学生远赴边远山区进行支教的意愿还是非常薄弱。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对几个参加过支教的同学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他们都表示自己收获很多。参加支教不仅只是一个锻炼自己,让自我能力提升及开阔眼界的过程,而且他们与被支教的孩子都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据了解,被支教的孩子会因为支教老师无偿支教的行为而产生助人为乐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同时,孩子们会因为支教老师的到来而产生积极向学的情绪,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及树立远大理想。在支教同学中,他们都具备很高的沟通表达能力,在建立师生关系的桥梁上毫无阻碍。
5、关于支教的意义,有几个方面:
1、服务社会。只交给我们一个服务社会的机会,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属于社会的一份子。自然要做一些有利于社会的事情,支教便是这样的事。到农村教育小孩子,让他们接受教育,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人生,奋发努力,将来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形成良性循环,便有利于祖国昌盛,繁荣不息。
2、锻炼自己。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学习,在父母的庇护下健康成长,不知道生活之艰难,社会竞争之残酷。若到毕业时,踏入社会,必会惶惶不安,无法安定,而支教正好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提前融入社会,感受工作的艰辛、生活的意义,让我们将来面对社会,不再彷徨,走得更远。
3、有助学业。支教的时候,自己必然要熟练所教的知识,融会贯通,老师也不是刚开始就会的,只是认真总结、细细品味、提炼精华,才能掌握熟练。所以在支教的同时,我们也在学习,学习得更加自主、更加透彻、更加明了,学业也能有所进步。
6、调查显示,大家认为大学生支教应具备的能力如下:素质高、有耐心、能力强、坚韧、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有爱心、能吃苦等等。大约60%的大学生认为支教者要素质高有耐心,而且有坚韧的性格。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大学生的素质越来愈高,但也不能保证每个大学生的素质都得到了提升,如果动机不纯的大学生去支教,后果可想而知,不仅影响现代大学生的形象,而且会耽误其他学生的前途。另外,90%的大学生认为应由较强的交流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大学生支教首先就应由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能够顺畅地表达出来,使学生能够接受,还要活跃课堂气氛。
关于大学生支教的几点建议:
1、端正大学生支教的态度;
2、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偏远地区教育水平的了解;
3、成为支教志愿者,积极在校园宣传大学生支教活动;
4、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结语:
支教是一种美德。城市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个人素质等方面有优势,应该为发展和谐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尽一分力,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支教是一种能力。个人业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既能传经送宝,起到示范引导作用,还能适应城乡的不同环境,保证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运转。支教是一种进步。经过支教锻炼的教师,在晋级、增资、任用、提拔等方面有无可争议的优势,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契机、奠定基础。经过本次问卷调查。小组人员充分认识了支教的含义以及支教的必要性。同时了解大学生对支教的看法的现状,进一步探究国家对教育问题而出台的政策,加强了对学生价值观的进一步认识。
第五篇:短期支教意义何在
短期支教意义何在?
我们也许怀着美好的心愿,想着带给孩子们光明和希望,我们带着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感来到了乡村,但我们却做到了哪些?试问在这么短的时间我们能做到什么?我们最多能做到哪些?也许你会说,我们早起晚睡不都是为了孩子们吗?可是我们是否做到静下心来反思:大量的劳作不等于丰富的收获,也许往往是劳而无功。短期的支教就真的可以理解成支援教育吗?那岂不是夜郎自大,班门弄斧,自欺欺人。做到真正的是以传授只是以思想为主,其他的一切为辅,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即使我们二十四小时讲授书本知识,甚至于测验考试,又能讲多少呢?孩子们又能接受多少呢?短时间要改变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可能,但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认知,却并非不可能。注重思想上的引导才是至关重要的,引导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端正他们学习的态度,是他们产生对外部世界的憧憬,产生改变现状的想法,否则短期的支教留下的只是短暂而快乐的时光,若如此,支教的初衷又是什么呢?难道是我们开开心心离开,留下无所适从学生吗?
是的,毋庸置疑,支教的确带给孩子们知识、快乐。但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我们大学生所具备的丰富的知识阅历,对他们探求知识的引领,以及他们想摆脱贫穷,想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孩子们的渴求眼神,泪水透视着什么?那是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啊!我们不需要林花谢了春红,曲尽人散;让思想的余温恒久,让孩子们求知的态度如影相随。
附:张静,这只是我的一些浅谈,希望给你的支教画上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