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验营销——赢得未来消费者的营销新模式
以星巴克为例论体验营销
摘要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体验经济时代,力图满足消费者体验需要的体验营销应运而生,企业营销活动必须适应这一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动的竞争优势 以下将体验营销和传统营销做出比较,以星巴克为例阐述了企业开展体验营销的途径 我国企业体验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 :体验;体验营销;消费者 1 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比较 1.1 二者关注的焦点不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知道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然而,传统营销关注更多的是产品的特色与利益,通过产品的销售获利;而体验营销关注的焦点则是顾客的体验需要,通过为顾客提供全方位、有价值的体验来获利。
1.2 对消费者的认识不同
传统营销把顾客当作理智的购买决策者,认为顾客是理性的,把顾客购买过程视为一个非常理性的分析、评价、决策过程;体验营销则认为消费者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在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购买行为的产生既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在情景刺激下而产生的冲动行为,且二者的概率是相同的。
1.3 消费者在营销中的地位不同 传统营销侧重于产品的分类 确定产品的特色与功效企业在竞争中的定位,站在企业的角度制定营销组合,并非真以消费者为中心,营销行为是以产品为导向的。体验营销实施消费者体验管理,真正注重消费者的理念,是一种注重满意过程的思想,是管理消费者对产品或公司全面体验的过程,强调怎样使消费者产生难忘的体验,侧重于为消费者确定体验主题,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1.4 营销组合不同
营销组合是实施营销战略非常有效的营销工具 传统营销以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4P营销组合为指导,体验营销策略包括: a.体验 设计的体验的主体是企业,获得的体验的主体是消费者,追求二者统一的过程就是满足消费者的体验过程 b.情境 情境是体验产生的外部环境,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体验c.事件 为消费者设定的程序,强调体验的产生必须由消费者亲自参与 如果企业提供的体验零散,将很难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清晰的定位d.浸入 要求在设计角色中使消费者成为真正的主角,真正地浸入到设计的情境中,最终导致体验的产生 e.印象 体验的难忘过程中产生印象,印象是维持企业和消费者关系的重要因素但印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减,必须进行管理。星巴克体验营销的启示2.1 创新理念 星巴克推出新产品的速度快,打破传统有甜味或是无咖啡饮品,增加对年轻族群的吸引力 星巴克不断发挥品牌力量,寻找新的销售渠道 其实创新并不仅仅属于某一类人,也并不仅仅属于某一类技术,更不仅仅属于某一个领域 盯住身边,创新的可能无处不在2.2 情感服务 星巴克无时不在重视消费者感受,又让消费者不会觉得做作,贴近消费者是最重要的学问,走进星巴克的消费者都有一种很放松的感觉,而我国企业很少关注消费者的感受,这是最值得我国企业学习的,真正了解消费者感受才是企业真正的功夫所在,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发展2.3 与供应商荣辱与共 如果一家公司对成本控制比较严格,那么对供货渠道一定会反复推敲 星巴克希望与供货商长期合作,因此它对供货商的要求第一是需要有高品质的产品企业希望与供应商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这并不像从一个价格比较低廉的供应商那里买东西那么简单,要从生产能力 包装和运输等多个方面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只有具备发展潜力的供应商才能与企业荣辱与共 企业开展体验营销的途径3.1 在产品中附加体验 对于产品的制造商来说,如果在产品设计和制作中增加产品的美学价值,则迎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诱发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将好的体验附加到产品之中,能对产品起到 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加产品的灵性,提高产品的感知质量 因此,产品制造商不仅要关注产品的技术或功能质量,更要重视消费者在使用其产品时的感觉和感受3.2 在服务中附加体验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而服务是为特定消费者演示的无形产品,把服务作为企业展示和传递体验的平台,服务中增加体验成分,则可以突出产品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吸引消费者 可包括售前服务传递体验;售后服务传递体验三部分 制造商可以充分利用售后服务向消费者提供体验3.3 在广告中附加体验 传统广告专注于对产品效能 质量或价格的宣扬,这种直白式的广告在在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的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使消费者感到乏味,而体验营销者把广告看作传达体验的工具,强调广告的体验诉求,赋予产品个性化 差异化特征 广告可以较大范围地传播消费者喜好的体验,使产品与众不同,达到相应的营销效果 广告中的体验不仅能有效吸引目标受众的眼球,也为产品的销售和使用打下感性基础,即在产品被使用或消费之前就增加了其体验价值我国企业体验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4.1 体验营销观念滞后,存在认识误区 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实施体验营销的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其根本原因是营销理念的滞后 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 购买力的提高,已使他们不再只满足于物质本身,而更多的倾向于心理和精神需求,显然过去强调产品特色和功效的传统营销营销理念已明显滞后于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不再适合中国经济的发展4.2 体验营销在中国仅仅作为一种战术,还未上升到战略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体验营销仍是一个新生事物 在具体实施体验营销时,多数企业仍把它作为传统营销中的一种战术性手段来运用,一方面,为了在短期内提高产品销量或品牌知名度 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销售量的销售目标,而把体验营销作为暂时的一种策略手段而运用,却没有考虑把它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一项战略来进行;另一方面,由于局限传统营销观念,仅把体验营销的实施停留在营销过程的某一环节,而没有贯穿到整个营销过程中,没有将体验营销系统化4.3 消费者参与度相对较低 较高的消费者参与度和接触度是体验经济和体验营销最显著的特征 企业虽然已经开始注重让消费者参与到体验的制造过程及消费过程中来,但消费者的参与度仍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上,没有将消费者纳入产品和服务设计开发的过程中,没有真正理解消费者的体验需求,而是根据企业内部人员的设想创造体验,再打着体验营销牌子宣传,是典型的 推 式体验我国企业实施体验营销的对策建议5.1 理解国情 避免生搬硬套 我国由于地区发展情况的不平衡,各地区人民的体验需求消费个性相差甚远,体验项目和体验渠道也不尽相同,因此,深入的市场调查仍是在我国开展体验营销的首要之举5.2 体验营销既是策略更是战略 不应当仅仅把体验营销作为一时的促销策略来做,而是要完整地实施体验营销战略,将体验营销融入企业生产,服务的各个环节,同时将体验营销提升企业文化的高度5.3 具体方式 一是选定体验主题,做好营销定位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核心竞争力,选定体验主题 这样才能将体验价值最大化 体验是指消费者 消费 某个事件后的 美好感觉 一种体验是否合消费者的心意,就在于主题定位是否符合其标准 二是有形载体的选择 体验所选择的载体须具有以下特征:符号象征性,这种象征性可以是载体本身,也可以由消费环境与消费程序予以体现 有一定的成熟度,即行业或产品必须达到一定的成熟 稳定性,这种成熟度包括市场购买力与产品技术 三是体验环境的提供 作为以个体化方式获得的体验需求,企业必须为消费者提供体验环境 包括体验的物理环境和体验的氛围 四是塑造体验文化 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体验提供物中,同时兼顾消费者体验文化的需求,是提高体验层次重要途径 高层次的体验文化是打造企业体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五是印象与控制 印象是维持消费者关系的重要手段 但会随着时间渐退,印象营销体验应始终贯穿企业的营销过程
第二篇:白酒营销如何赢得未来?
年轻一代消费者被洋酒、葡萄酒、啤酒以及花花绿绿的非酒精饮料吸引着、瓜分着。白酒老了,未来在哪里?
白酒营销,如何赢得未来?
文/娄向鹏
如果我说白酒已经走向穷途末路了,一定会招来暴雨般的板砖,但是如果我说白酒正在不断失去一批批年轻一代消费者,白酒消费人群正在老龄化,恐怕不会有人反对,因为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年轻一代消费者被洋白酒、葡萄酒、啤酒以及花花绿绿的非酒精饮料吸引着、瓜分着。白酒老了,未来在哪里?我担心这样下去,白酒作为一个行业,渐渐被边缘化,整体上难以繁荣的姿态走进未来。
阴错阳差的白酒营销
白酒行业不缺乏营销,竞争度很高,广告战、开瓶返利大战、通路模式战(比如盘中盘)、历史文化战、星级战、年份及窖藏(洞藏、珍藏)战、窖池战、香型战,直到近年反复提价的奢侈战,此起彼伏。但竞争水准很低,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一两年;产品做短线,喝酒送床单,就是白酒竞争真实的写照。不要以为这些都是小酒厂小品牌的作为,许多做法正是大企业引以为傲的杰作。
但是尽管上述竞争花样不断翻新,但仅仅是战术性竞争游戏,很快都一个个失去了效用。因为方法统统没有抓住白酒营销的本质。
什么是白酒营销的本质?第一,白酒是一种典型的精神产品。酒体本身是一种高度同质的物质,白酒消费,是一种从物质到精神的满足过程,落脚点是精神。越是其中的高消费,越是为了达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所以,白酒营销必须瞄准人的精神世界,这是白酒营销的本质。第二,因为白酒是精神产品,所以必须与时俱进。精神,是的人精神,那么作为满足人精神产品的白酒,必须随着一代一代新消费者精神的改变而改变。白酒一切与生俱来的所谓的历史和文化,都要看能不能与新一代消费者共鸣共舞,否则就是腐朽无用的。可惜,长期以来,白酒营销在上述两点上做得很差,准确地说是阴错阳差!
一是,我们的营销者过分关注工艺,过分关注地域,过分关注年份,过分关注酒窖,甚至不惜编造神话,把劲儿用在了与酒体相关的微不足道的差异上,唯独不关注这些差异与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有多少关系。
当然,我并不否认白酒酒体是确有差异有个性的,但是这种差异和个性,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微不足道,甚至根本区别不出来。否则,秦池不会疯狂地畅销,传统名牌白酒不会屡遭假冒而又屡禁不止。
二是,我们的营销者像个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一头扎进历史,用酒的历史、酒的文化代替今天的现实和文化,代替当代消费者鲜活的变化着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把所谓的“根”文化视为神明,于是,卖历史、卖人物、卖民俗盛行,没历史不惜造假历史,偏偏不
去洞悉社会变化,不去关心当今消费者的生活形态,不去体察消费者情感,不去寻找与消费者共鸣的精神。
如果白酒营销不走进当代新兴消费者的精神世界里去营销,那么一切努力都是短效的、零乱的、没有核心的和阴错阳差的,无论多么华丽炫目,都会归于同质和平静。
因为抓不住本质,面对洋酒和葡萄酒的异域文化和品牌营销,白酒拿起了远离消费者的历史与之对抗;因为抓不住本质,面对啤酒的激爽和社会对酒精的讨伐,白酒纷纷降低度数以求消费者赏光;因为抓不住本质,面对五颜六色打着健康旗号的各式饮料,白酒(包括茅台)竟然诉求不伤肝治感冒,恨不能把白酒打进保健品市场„„
在一个世纪前已跻身世界三大蒸馏酒之列的中国白酒,在白兰地风靡全球、威士忌尽享风流的时候,却面临着沦为为醉迷而喝的“酒徒”专用品的境地!
回归本质,在新一代消费者的精神世界里寻找共鸣点
白酒行业的整体出路在哪里?中国白酒如何走向未来?
答案其实很简单: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与时代一起变!与新一代年轻人一起变。只有这样,白酒企业才能从历史走向未来。传统消费者可能注重历史的认同感,而对年轻消费者,必须与他们同呼吸共欢乐,与他们共鸣同舞,而不是让他们回忆。从白酒产品、白酒品牌到饮酒文化都要变,要年轻化、时尚化,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白酒的文化营销提倡了十几年,参与的品牌如过江之鲫,为什么真正成功的寥寥无几?或许原因就在于白酒文化未能与时俱进!
忘掉“酒圣”“酒鬼”“酒徒”,想想未来的消费主力――年轻人
传统白酒营销总是把目标对着已经在喝白酒的人群上(这个人群从高向低我称之为酒圣、酒鬼和酒徒),把全部营销力量放在与竞争对手争取酒鬼酒(21.98,1.34,6.49%)徒上。也因此,这种以对手为对标的营销眼界不够高远,心胸不够宽广。最要命的是,这种营销有时恰恰把消费者尤其是把即将成为消费主力的年轻消费者忽视了,忘记了他们的需求,不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因此,白酒离新一代消费者渐行渐远。
福来服务的老村长酒,听着有点土气,价位不高,经过多年打拼已经在华北华东多个省市声名鹊起,成为优质低档白酒的代表。如何在充斥着众多小品牌和杂牌军的低端白酒市场中进一步摆脱混战,拉升档次,做实品牌呢?老村长酒决定与年轻一代消费者患难与共,一起成长。他们发现最有价值的目标人群——新生代农民工和创业者,他们来自农村和偏远的地方,对未来有着不高但是美好的憧憬,他们不惜汗水,踏实肯干,用辛勤的劳动一点一点改善着生活。为此,老村长酒倡导“踏实生活,积极向上”的品牌价值观,提出“好好生活,天天向上”的品牌口号,让品牌成为他们打拼和成长的见证。在电视广告里,明星范伟以一
个打工仔的成功历程,生动演绎了“好好生活,天天向上”的品牌价值主张,把目标消费人群塑造成为有理想、有志向,脚踏实地,乐观向上的人。
2009年8月伊始,由范伟代言的老村长酒以全新的品牌形象亮相,“好好生活,天天向上” 的品牌主张得到全国中低层消费者的心灵共鸣,老村长酒再一次甩开竞争者,在品牌竞争层次上打开了新的局面!
走出历史走出酒窖吧,关注当代年轻人思想和生活,拥抱他们,与他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他们才会喜欢你的品牌。
忘掉历史、酒精和度数,白酒就是一种饮料
白酒营销不是卖古董,不是越老越好。
有人抱着“酒是陈的香”不放,思维戴上了传统的镣铐,仿佛白酒不老态龙钟就不是白酒似的。
请忘掉历史、酒精和度数,白酒就是一种饮料。把白酒当成饮料,你的思维才会解放。把白酒当成饮料,酒精度就可以是任何度数的;把白酒当成饮料,酒体就可以是任何颜色的;把白酒当成饮料,白酒也是可以与其它饮料混合的„„
强调两点:一个是酒精度。洋酒几乎是烈性酒的代名词,白酒时尚化不一定要走低度化路线。即便是女性及年轻消费群体,未必不欢迎烈酒与高度酒,关键是调制后的口感。二是可混饮。洋酒深受欢迎,原因之一是消费者可以“DIY”,可根据需要来调制,并且不同的混饮方式风味各有千秋。其实,这是一种自由、随性、释放、刺激与乐趣,这是当代娱乐的承载形式,传统白酒必须放开手脚。
如果想让白酒时尚,白酒包装也必须脱离传统产品阵营,增加时尚感、文化感、艺术感、高贵感,传播它作为时尚饮品的内涵。
水井坊(23.29,0.23,1.00%)能够从茅台、酒鬼酒、五粮液(37.88,0.52,1.39%)的消费人群中呼唤人来喝它的酒,比的不是历史,比的是高尚生活。水井坊的包装高档中透着时尚,彰显着全新的高尚生活主张;洋河蓝色经典打破常规,以白酒企业从来没有使用过的蓝瓶,从传统白酒中脱颖而出,出位显时尚。
在高喊白酒文化建设的时候,我们应该清醒: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创造历史、创造文化、创造时尚和潮流,而消费者的价值观、消费观也随之发展和变化。因此,关注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消费者,就是开创新的历史、新的文化和新的时尚,就能和消费者走到一起。忘掉历史与传承,让白酒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新朋友
可口可乐代表经典,百事可乐成为“新一代的选择”。茅台属于老一代人,代表历史,代表经典,那么谁属于年轻一代,谁代表活力、时尚和未来?
酒,不一定全是陈的香。请忘掉历史与传承吧,不摆老资格,让白酒年轻起来,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入手进行概念区隔,贴心营销。
比如:两人世界谈情说爱喝什么白酒、用什么花样喝酒?朋友同事歌厅K歌喝什么酒、做什么样DIY游戏?饮酒文化是否也要创新,是否把有限的喝白酒场合扩展至多种,可以像喝茶一样随意小酌、像喝汤一样佐“饭”(不是佐菜)„„
年轻人的生活就是白酒的天地!年轻人的未来就是白酒的未来!打破传统白酒的一切束缚吧,没有什么不可能,想象力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
洋酒重视消费观念培育和消费文化的普及,在饮用本土化与饮用习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让烈性洋酒成功融入了中国消费者的生活,其做法值得白酒企业借鉴。洋酒兑绿茶、干邑兑水、伏特加和朗姆酒等烈性洋酒品种与其他酒水兑成“鸡尾酒”,在KTV、酒吧、咖啡厅等场所很盛行,成为一道时尚风景线。
如今,虽然很多消费者还没有体验过,但已经从心里接受,并且乐于有机会亲自体验,这就是洋酒的魅力。
忘掉正襟正统,时时事事是传播
以往白酒的媒体传播活动,太过正襟正统,画面一定是大气的,声音一定是浑厚的,语言一定是规整的,不动感不年轻不时尚,不符合当代主流消费者心理,更找不到整合营销传播的影子。
首先是,白酒品牌主张要时尚化。时尚化主张不但是一种价值引导,更可以为消费者营造一种精神氛围,感染包围消费者。
第二是,白酒品牌传播可以嫁接时尚活动,与动感与激情的年轻人对接,不必正襟危坐,规规矩矩。
蒙牛酸酸乳作为一个后来的品牌,利用音乐这一时尚载体,从赞助“超级女声”,到蒙牛音乐风云榜,乃至蒙牛酸酸乳音乐梦想学院,把蒙牛酸酸乳市场做得生动活泼,令竞争者黯然失色。
第三是,跨界杂交传播。一种生活方式往往要通过消费多种品牌及产品来实现。因此,在同一生活方式下的品牌和产品可联合起来进行跨界传播,互相带动提升。以生活方式为纲,以时尚化为纽带进行跨界传播。
时尚制造流行,但会不会很快就会过时?这种担心没有必要,人头马始创于1724年,轩尼诗成立于1765年,马爹利则1715年创立„„这些洋酒品牌长销不衰并且始终保持时尚感,把握了两个关键点:第一,核心锁定,抓住永恒存在的核心群体,诸如贵族、成功人士等。尽管时代变迁,品牌文化的灵魂精髓永在。第二,随需应变,跟上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发展步伐,适时推出新产品、传达新理念。所以,白酒企业没有必要担心白酒年轻化时尚化道路走不远。
中国白酒是一种全球稀缺资源,中国特有,30年来,中国人对白酒的消费惯性让洋酒替代起来相当地艰难,白酒成了外资在中国几乎没有涉足的最后一个产业,我们没有理由不倍加珍惜。目前一些洋酒企业开始通过并购抢做中国白酒了。中国白酒要自信,不再孤芳自赏,更不要视而不见,与时俱进,与新一代消费者一起走进未来,才是白酒的终极出路!作者系福来品牌营销顾问机构总经理
中插:把白酒当成饮料,酒精度就可以是任何度数的;把白酒当成饮料,酒体就可以是任何颜色的;把白酒当成饮料,白酒也是可以与其它饮料混合的„„
第三篇:图书营销新模式
图书营销新模式
摘 要
在现代图书营销市场,图书出版发行是图书赢利的主要来源。而近年来出现的书媒广告成为图书运营的一种新模式。他们以书为媒,以书签、腰封、插页等作为载体,将无形的广告传播到目标客户群。这种独特的图书运营模式,开拓了图书营销新思路,其开掘的书媒增值空间,改变了出版产业链,拓展了出版机构的赢利空间,从而形成了图书营销时代的全新理念。
关键词:图书营销新模式;书媒广告;图书增值业务;出版产业链
In the modern book marketing, the book publishing is the main source of the book profits.And in recent years, the emergence of book media advertising has become a new mode of Library operations.Their way through books, to bookmarks, waist, insert etc.as a carrier, the invisible advertising to target customers.This unique book operation mode, develop a new idea of book marketing, the open book media value-added space, changed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chain, to expand the publication profit space, thus forming a new concept of book marketing era.目录
论文总页数:7页
1引言.......................................................................1 2关于书媒与书媒广告.........................................................2 3书媒广告的运作.............................................................3 3.1精准营销............................................................3 3.2精准的媒体市场与精准的广告市场对接...................................3 3.3引入增值业务运营商,构建增值业务平台.................................4 3.4出版产业链的变革及拓展...............................................5 4成功的启示和思考...........................................................5 4.1 两条腿走路——开发图书运营新模式....................................5 4.2整合优势资源.........................................................6 4.3媒体产业链的拓展.....................................................6 4.4前景与期待..........................................................6
在商品化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广告可谓铺天盖地,几乎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图书可能是唯一一块还没有被广告占据的稀有空间。可是近年来,广告已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图书出版业。随着这种广告的推广与普及,书媒广告日渐成
为图书营销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拓展了图书出版利润的增长空间,成为图书赢利新的增长点。它开拓了出版发行营销视野,促进了中国出版业的变革,使得图书的赢利内涵加大,让出版社、发行商、作者、读者等多方受益。
2关于书媒与书媒广告
书媒是指利用图书作为传播媒介,通过书签、勒口、插页、腰封等载体上的广告图文进行广告传播的形式。它以其形式新颖、营销精准、渠道畅通、成本优化等独特的优势得到读者、作者、出版机构以及广告客户的多方青睐,实现品牌推广、广告表达、精准营销等诉求。
与中国内地书媒的发展状况相比,书媒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以及欧美国家等作为传播媒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如韩国,书媒广告可以说非常普遍,并且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并认同。在中国内地,出版社利用图书开展广告宣传也由来已久,但大多是作为新书宣传及与读者的互动。而为广告主所做的广告则更多地出现在如旅游交通图、列车时刻表、企业名录、行业年鉴等书上。其实,中国书媒广告最早是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开始的。因为早在20多年前,该社就申请了广告经营许可证,并就书媒广告作过一些尝试。并于2000年前后,在中小学生的教辅读物《一课一练》中有实质意义上的实现。由于教辅书媒广告遭受到很大质疑,所产生的反响与影响也就不大。
近两年来,一些出版社与出版代理机构(即书媒运营商,如诺贝、神州等)合作推出的一些图书,如2006年以来出版的几本畅销书,包括弗里德曼所著的《世界是平的》、王朔著《我的千岁寒》、姚明著《姚明传》、韩寒著《光荣日》等都利用了书签等进行广告投放。这种新颖的书业营销激起了业界的极大反响。
随着《我的千岁寒》书媒广告的成功,现诺贝集团已经和许多广告客户开始接洽。如作家出版社又将与诺贝合作并推出由七名作家共同完成的作品《七喜》,而买断这本书广告权的就是“七喜”的东家“百事可乐”,买断广告费是几十万元,主要形式是书签。
与诺贝相仿,神州书媒也从书媒广告中尝到了甜头儿。成立于2007年的神州书媒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引起注意,源于它与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著名作家刘震云的畅销新作《我叫刘跃进》结缘。该书首印20万册。随着同名电影的热映,现已突破40万册。此外,在神州书媒策划的一系列推广活动中,都有广告客户包头商业银行的“身影”。
这种新颖的图书运营模式充分利用图书这一核心载体,以书为媒,把书签等与广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出版机构和书媒运营商带来了广阔的赢利空间和巨大的市场前景。在这一点上,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畅销书路线也正好与书媒公司的诉求路线不谋而合。2008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已经和几家公司签订了代理书媒
广告的合同。
3书媒广告的运作
3.1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是指公司通过更精准、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强调注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并注重对直接销售沟通的投资。就传统的电视广播广告、平面广告、网络广告而言,均存在一个困扰广告主的实际问题:至少有50%的广告费用被浪费掉了,即受众中至少有一半并非是潜在的消费者。因此,按照真实的潜在客户群体分别投放的广告,是当今广告主传达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据统计,2006年,我国精准营销的市场规模达到60亿元,占所有广告份额的3%~5%。
图书作为分类最细最全的媒体,其销售渠道覆盖全国,是发行量最大的平面媒体。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非专业类)等媒体相比,图书媒体性价比、受众质量更高,且具备定向性和重复传播性。书媒广告的“精准+直达”,使“书媒”有其他媒体所不能相比的优越性:受众定向清晰明确,可以为每一种读物的读者找到适合这个群体特质的广告主;书的销售覆盖面广阔,销售渠道成熟;可以收藏,具有重复传播降低成本的优势;形式灵活多样,融艺术性、收藏价值和文化品位于一体,在深化品牌记忆的同时,轻松实现品牌推广以及广告表达。由于不同的图书,其读者群体也各不相同,因此依附于不同图书的广告宣传也刚好到达相应的消费者群体,从而能够实现对广告真正的定向投放。
书媒运营公司就是利用图书媒体本身的市场细分,通过对图书市场充分的调查研究,找到了精准的目标读者群,并分析图书目标读者与广告目标受众属性、行为的关联性,从而选择相对应的广告。在具体的广告投放上,一种是跟目标读者高度相关的广告,如做菜的书里面放食用油、抽油烟机的广告;另一种就是能够让读者得到实惠的广告,如在书的后面加一小袋洗发水的免费试用装。强调的都是图书读者群与广告受众关联属性及广告带给读者的实惠。出版社通过这个关联市场,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来自于其他行业的宣传支持。同时还能刺激潜在的和边缘消费群体,引起他们的关注,并转化成实际的购买动机。同样,书店业借势营销,一方面让消费者得到一定的实惠,同时通过与合作伙伴的顾客群体的接触,把产品拓展至新的市场,大大节约了开发新客户的费用,实现渠道整合,客户共享。
按常规来看,图书出版的精准营销主要体现在图书销售时对读者的精准定位,然后有针对性地投放市场和有针对性地营销推广,让图书到达终端(即读者的手里),最终实现图书的销售,获得利润。这是一次完整的图书出版到营销并获得赢利的过程。书媒广告的精准营销,就是通过找到图书精准的目标读者群,又找到与目标读者群相对应的广告受众,让精准的目标读者群与相对应的广告市场对接,即书籍与广告客户的对接,真正达到并实现图书读者和广告受众精准定位、精准对接的精准营销,书媒广告就是在图书上增加书签、腰封、插页等,并在上面承载广告信息,由此获得广告利润。这是一种基于图书增值业务的运营模式,它是在普通意义上的图书营销的前端增加了一个图书赢利利润点,通过精准的目标读者群与广告目标受众对接来实现。这种对接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精准的读者群对接精准的广告受众群。书媒是中国最大的精准直达媒体群,书媒广告可以渗透到各类图书中去。利用图书媒体的精准市场细分,找到精准的目标读者群,用书签、插页、腰封等作为载体,将图书作为传播介质,从而将广告传送到目标用户群。
二是低投入高回报。相较电视广告,仅仅几秒或十几秒的时间,其成本动辄数万,其报价更是高得惊人,制作书签、插页、腰封等应该说成本低廉,同时还能够重复使用。其精巧的制作、艺术的传达方式让读者也会喜欢,通过潜移默化,让读者了解熟悉并接受广告的品牌价值。同时,还能给合作方带来丰厚的回报。诺贝集团与宝岛集团第一次合作就旗开得胜,广告收入达六十多万元,出版机构还没有实现图书销售就获得了回报,形成了合作多方共赢的局面。
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出现,媒体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相关的信息增值服务业规模的极大发展。信息增值业务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
作为图书运营,由于历史及体制的原因,出版业还没有完全企业化、市场化,市场观念意识还比较落后,图书精细化营销才刚刚起步。在传统的图书营销模式中,以前也有一些传统的“增值”服务,如在封面、封底、勒口等对图书本身的宣传介绍,一些丛书、套书的介绍,新书预告等等,但这些都局限于行业内部,就图书情况内容等作一些广告性的介绍评点等。这种“增值”,只是针对图书本身的一种宣传,目的是促进图书的发行,没有真正体现出增值的价值及真正意义上的增值业务,也没有引起业界太多的关注与重视。
在这种运营模式中,我们把书媒运营公司定义为一个增值业务运营商。所谓增值业务,是指基于主体业务基础上,在主体业务上通过功能或业务等扩展而提高整体业务的附加值。出版社与诺贝集团的合作,打破了传统的图书出版赢利模式,找到了一种突破传统营销模式的运营新模式:不是以往的那种通过付费来进行图书宣传营销,而是将图书本身作为载体,运用书签广告等形式承载他人的广告信息,实现附加增值业务。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营运平台:运用依附于图书的书签、夹页等载体,承载广告信息,使图书在到达图书的目标读者群之际,书签等也同时到达了与图书目标读者群同属一个目标的广告受众。传统单一的营销平台变成了平行双线而又可重叠的多重平台。在这样一个多重平台下,出版机构
与书媒运营公司通过签订独家经营代理合同,共同分享所得利润。
随着各类媒体纷纷成立集团改制,现代出版业的竞争,已经和正在从在业内市场跑马圈地式拼抢,转向社会资源的整合。出版社的赢利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原先单一的发行利润不再是出版社唯一的赢利模式。书媒公司的这种成功引入增值业务运营模式可以说是出版业产业链中的一种新型赢利模式。同时,他们除了充当增值业务运营商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作者资源优势,与出版机构共同打造畅销书作者,并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真正的图书中介运营商,让图书的运营机制更完备、更规范、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所谓出版产业链,是指围绕出版物的价值形成和实现而依次聚集形成的资源通路。产业链改变,价值链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它通过物资供应、印刷、编辑出版、发行等产业链上下游围绕出版物这一核心载体,相继创造、叠加,形成整个产业的价值,并通过市场销售的完成,最终实现整个产业及各环节自身的价值。
书媒公司的增值业务是基于出版产业链的核心链上利用图书出版这个契机,在图书媒体上,用书签等构建了一个广告客户的商业运营平台。这个图书增值业务,扩展了图书运营业务,改变了图书只能靠发行赢利的单一赢利模式,拓展了图书赢利空间。
张小争博士说:“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根富于魅力的文化产业链条,把创意、技术、营销等环节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产业链条,对相关的各种企业和产业形成带动效应,使独创的文化价值,逐步转变成为有广阔市场的商业价值。”出版作为媒体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孤立地看,它只是一个点,放眼望去,与其他的无数个点相互关联、互动、整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而每一次向外的延伸在现时都意味着市场机会,具有极强的拓展性。近年来,不少出版社发挥出版业横跨多种产业的边缘性优势,以不断延伸的产业链,向相关产业拓展,在更大的利益共赢时空中聚敛资源,调集资源,链接资源,在社会资源最大化的配置中,有效地降低出版业的交易成本,取得了更为可观的投入产出效果。出版产业链从理论和实践上宣告了“就书论书”模式的终结。
4成功的启示和思考
在传媒行业领域,广告与发行是经营管理最重要的赢利增长点和经济来源。所谓“两条腿走路”,就是指广告与发行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作为出版行业,除了常规一些的买卖版权或一些延伸开发(如数字内容网络开发等),几乎所有图书都是通过发行销售来实现赢利的。借助大多数媒体运用“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图书出版业也开始引进图书增值业务,即发行与广告并行,打破了传统图书出版的赢利模式,建立营运新平台,拓展了图书营运业务,开创了图书赢利 的新模式。
4.2整合优势资源
正如前面所言,图书作为分类最细最全的媒体,需要的是精准的营销策略。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读者,小说有小说的细分市场,少儿读物又有少儿读物的细分类别,这样就可以依靠书的分类找到相应的读者群,而这个读者群恰恰正是商品和厂家的目标客户群。通过精准营销对图书市场的细分市场、用户属性、行为分析、数据挖掘等作了充分的把握,寻找到了对应的广告客户并为客户提供对应的书籍,真正达到精准营销,并聚集和整合优势资源。目前一些书媒公司利用自己掌握的很多畅销书资源,跟多家全国知名的大型出版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正是由于这个资源优势,广告客户的目标用户通过图书的精准定位能轻松而快捷地确定。同时这个新颖的图书运营模式,也使广告客户的投入呈现规模化、纵深化的品牌增值。所以,很多出版机构都非常愿意跟他们合作,且也引起了一些风险投资商的关注。
4.3媒体产业链的拓展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在2007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公布的报告显示,网络广告市场的业态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如网络视频广告、游戏内置广告、页面关键字广告、点击计费和呼叫计费广告等新型网络广告的增长率将超过总体增长率,网络广告市场“集中采购、分布投放、效果集合、精准营销”的演化趋势非常明显。书媒广告却是将传统图书媒体融入了新的特质,让广告在图书媒体上“闪光”,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增值业务。它同样是媒体产业链的一个拓展与延伸。
4.4前景与期待
书媒广告最终能走多远,会走到何处,发展前景如何?从目前书媒广告的运作我们可以看到:对出版社而言,书媒广告可以让出版社快速建立出版发行和广告经营相结合的市场营销模式,降低图书出版成本,形成出版社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广告客户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广告发布平台,运用这个平台可使企业融入文化内涵,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实现品牌推广、广告表达、精准营销等诉求;对读者而言,付出相同的价格,获得更多的资讯内容,有时还会促使图书价格下降,读者将成为最终的受益者;对作者而言,可以使作者的作品得到完整、全新的市场运作,从而提升作者知名度,并为作者创造一个全新的赢利点。特别是随着书媒广告以及推广活动的拓展,将更有助于塑造出版社的品牌形象,促进出版社与作者更加紧密的合作,形成出版社、作者、读者、广告客户、书媒运营机构的多方联动、互赢互利的良好局面。
第四篇:家具营销新模式
家具营销新模式
----掌上明珠赣南营销模式初探
文/陈祖梁
2012年家具销售受房地产行业调控影响,着实也让家具企业与广大家具分销商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到了六七月份进入家具行业的传统销售淡季,天气是进入了炎炎夏日,可家具销售却进入了严冬。家具企业怎么度过寒冬,各家具企业与广大的家具分销商使出浑身解数,怪招频出,却未见冰融迹象。掌上明珠家具赣南营销模式的出现,构成了家具营销的新模式,我们来探讨这个模式的构成与运作模式:
生产企业----掌上明珠
掌上明珠集团始创于1989年,经过20年的励精图治,已发展成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中国最具规模的现代化大型家具企业集团。遍布全国的统一装修风格、统一品牌形象、统一经营模式的“掌上明珠”专卖店达一千余家。该公司的赣南地区市场,归掌上明珠华中区江西分公司管辖,公司花费三年时间在全国最大的地级市市场,仅开出一家专卖店----瑞金掌上明珠生活馆。显然,该公司在该区域市场遇上了不可突破的瓶颈,那问题出在那里?为什么在其他市场所向披靡,在赣南地区却难以启动?
市场情况----赣南(南康家具)市场特性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俗称赣南,下辖十八个县市,是全国管辖最多县市的地级市。南康距赣州市30公里,从1993年的第一家家具生产企业的诞生,发展成为企业总数5000多家、生产总值80亿元、专业家具市场建筑面积达75万平方米的江西省规模最大、全国排位领先的家具专业市场。特别是今年的家博会主会场、主展馆均设在南康泓泰家具交易市场,针对过去南康家具市场存在着市场老化、设施陈旧、交通拥堵等问题,泓泰家具交易市场新建成展区面积就达25万平方米,提升了南康家具产业的规模与档次。
但是南康家具企业多是中小企业,部份还是前店后厂式或家庭
作坊式的原始加工厂,大规模企业屈指可数。
由于南康家具市场的存在,该地区的家具卖场普遍较难做,市场容量来看,拥有800万人口的赣南地区来说,算是很有规模的了。谁抢先占领了南康家具的桥头堡,谁就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这也是为什么本土之外的家具企业选择在南康开设卖场的目的。
营销模式----卖场+区域代理
卖 场
江西名典家具有限公司在位于南康泓泰家具产业交易市场A区16栋建设了以经营掌上明珠系列产品的卖场3000平方米,市场定位
以高品质的家具吸引南康本地的高端家具消费者。市场定位较清晰,目标人群主要以当地较富有阶层,并借南康家具市场的影响力,辐射并吸引赣州市市区的目标客户群。
先前在本地全国排名较前的家具生产商也曾在家具市场开了卖场,但是都因经营业绩不好而败走麦城。无论是同是成都的家具企业全友,双虎,还是广东皇朝家私,包括本土销售量1亿以上的规模企业,在家具交易市场开这么大的卖场仅仅是掌上明珠一家。那么是什么支撑起一个寸土寸金的家具市场开出一个几千平方的卖场来的呢?
从定位角度来看,掌上明珠属于中等偏上的定位,由于南康本土家具企业的定位都偏低,很多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当地人很少选择本地生产的家具,宁可多花钱跑到广东买家具。这不是说南康人的生活水平有多高,从侧面说明了南康家具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价格较低,担心质量没有保证;品牌太多,让人眼花缭乱,消费者无从选择。卖场除了承担了南康本地的零售以外,还承担了赣南地区的代理分销职能。
代 理
一般的家具企业要么自己开发三级市场,不会把一个包括了十八个县市的市场拱手相让。而掌上明珠却选择了让江西名典家具有限公司开发这个市场,类似于掌上明珠的分公司或者办事处的职能。
当然,如果只是延续原来掌上明珠公司的策略,很显然新成立的名典公司的市场营销能力不会比掌上明珠高明吧。因此,调整原来的模式应该是必然的。我们来看看调整后的市场条件吧:
1,经营面积:
分了三个档次的合作方式,300-500平方米,500-800平方米,800平方米以上。从经营面积上来看,确实已经把姿态放得很低了,单单300平方米的面积,我们很难相信排在家具行业前列的经营面积会把门槛放得如此的低。与动不动800平方米,1500平方米卖场的条件相比,这简直已经没有什么门槛了。
谁都知道家具分销商面积大小的要求,意味着投入资金的多寡。如此低的门槛,还不拿个品牌到自己的卖场撑撑门面不就成了傻子了?关键点是品牌家具的利润率要比广东和南康的大路货要高出很多个百分点。
2,经营支持:
开业广告支持,无论那一个档次的合作商,均提供开业广告支持一万元,另外还包括了无限量的喷绘广告支持。至于装修补贴,门头广告以及返点等涉及到公司的机密,在此不便于公布。
掌上明珠和名典公司凭借放低门槛的策略,以及本土企业操作赣南市场的优势,很快攻城掠地,所向披靡,在淡季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已经签下了宁都,于都,兴国,石城,上犹等县。
家具生产企业如果只是一味地坚持自己的门槛,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在淡季市场开拓新区域几乎就是天方夜谈,市场需要变通,营销模式和销售通路需要创新,惟有此才是家具企业和家具分销商度过寒冬不二的出路。
第五篇:体验营销
一、体验营销含义及特点
(一)体验营销的含义
体验一词源于拉丁文experientia,意指探查、试验。依照亚理斯多德的解释,其为由感觉记忆,许多次同样的记忆在一起形成的经验,即为体验。
教授伯恩德˙H.施密特是第一个提出“体验营销”概念的学者,他在1999年出版的《体验式营销》艺术中,首次提出体验式营销。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认为消费者在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中和消费后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体验营销是通过让顾客体验产品确认产品的价值、促成信赖后自主选择该产品,最终成为忠实的客户。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体验营销就是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充分利用感性信息,通过营销顾客更多的感官感受来介入其行为过程,从而营销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和结果。综合体验营销的理解和国内外定义,从企业角度看,体验营销就是企业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满足消费者的感性感受与精神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事件、情景的安排以及特定体验过程的设计,让客户在体验中产生美妙而深刻的印象或感觉,获得最大程度的精神满足的过程。即通过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原则,与消费者建立有价值的客户关系,从而让顾客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因主动参与而产生美好体验的一种营销管理过程。
(二)体验营销的特点
1.体验营销活动都有一个“主题”
从体验的产生过程来看,主题是体验的基础,任何体验要先设定一个“主题”,体验营销从一个主题出发并且所有服务都紧紧围绕这个主题,或者至少设有一“主题场景”,例如一些主题博物馆、主题公园、游乐区、或以主题为设计为导向的一场活动等,并且这些“主题”并非是随意出现的,而是营销人员精心设计出来的。
2.顾客主动参与
体验营销为顾客提供机会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让其作为主角去完成为顾客提供机会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甚至让其作为主角去完成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这样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是体验营销的根本所在,也是获得美好体验、创造顾客满意的关键所在。消费者在亲自体验每一个消费细节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产品或服务的认识,培养了与企业的感情,渐渐形成了顾客忠诚。所以,消费离开了消费者的主动性,所有的体验都是不可能产生并被消费者消费的。
3.引导感性消费
长久以来,传统营销把消费者看成理智购买决策者,事实上,很多人的购买行为是感性的,他们对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感性支配,他们并非非常理性地分析、评价、最后决定购买。也会存在幻想,有对感情、欢乐等心理方面的追求,特定的环境下也会有冲动。体验营销是从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五个方面重新设计和定义营销的思考方式。它强调消费者的参与性和接触性,强调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建立感官上的体验。这样的感觉往往会直接刺激消费者,激发顾客购买欲和增加产品的价值。
二、星巴克的体验营销模式
(一)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满足消费者正面情绪和感受为主,真正从消费者的感受出发情感体验营销真正从消费者的感受出发,细心呵护消费者的情感,使消费者在消费时获得心理满足感,是一种人性化的营销方式。
1.亲友聚首
步入星巴克,仿佛拥有了整个午后的愉快时光,围坐在桌旁饮品谈心,星巴克为消费者提供了完全放松的环境。在弥漫着咖啡香味的空气里,星巴克为亲朋好友欢聚营造了一个优雅舒适的空间,咖啡香与音乐声将愉快的气氛与亲友们对相聚的期待巧妙融合,让与会的人们在结束后仍意犹未尽,自然对星巴克品牌产生加分效果。
2.情侣谈心
相约走进星巴克,温暖的灯光烘暖了恋人们的心,极具艺术风味的壁画将其带入的浪漫殿堂,诱人的各式糕点见证了他们甜蜜的爱情,伴着清幽的音乐节奏,细细品读彼此的心跳,角落的舒适座椅让恋人们沉浸在只属于他们的二人世界里,这就是星巴克为恋人们精心提供的爱情体验。美食、音乐加上空间氛围,成就了完美的星巴克恋人。
3.个人享受
静谧的午后或宁静的夜晚,一个人,一本书,带着只有自己懂的心情走进星巴克,一处靠窗座位,一道风景或一米阳光,饮一杯香浓的咖啡,一曲低回的音乐,伴着咖啡香慢慢沁入心底,星巴克成了享受生活的代言人。
(二)氛围体验
氛围指的是围绕场所或环境产生的效果。好的氛围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着顾客,使顾客频频光顾,以提供好的氛围为诉求的体验营销就是要有意营造这种使人流连忘返的氛围体验,个性化的店堂设计,暖暖的灯光,柔和的音乐等这些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星巴克氛围。
1.悠闲
星巴克优雅的环境烘托出典雅悠闲的氛围。走进星巴克,回旋的音乐在空气中荡漾,爵士乐,乡村音乐,钢琴独奏等正好迎合了时尚、前卫白领的需要,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在色调上,星巴克一般采用暗红与橘黄色,各种柔和的灯光和极具艺术气息的作品,再摆放些时尚杂志,精美饰品等,再有咖啡是你一辈子的情人等温存的话语,那种亦真亦幻的氛围就烘托出来了。
2.浪漫
煮咖啡的嘶嘶声,金属勺铲咖啡豆的沙沙声和着搅拌咖啡的撞击声,浪漫格调在店内弥漫。星巴克人认为咖啡只是一种载体,通过这种载体把浪漫格调传达给顾客。星巴克努力把顾客的感受化作内心体验,让咖啡浪漫化,让顾客浪漫化,让所有的感觉都浪漫化。舒尔茨说:“我们追求的不是最大限度的销售,我们试图让顾客体验到品味咖啡时的浪漫。”
3.神秘
星巴克的店名有着神秘的传说,当年西雅图咖啡屋的店主为了取个好名,曾翻遍了西雅图的历史,最后落在了一座老矿区的名字“Starbo”,后经反复推敲定为“Starbucks”,这恰恰是梅尔维尔的小说(大白鲨)所塑造的极具魅力,具有丰富航海经验的大副的名字,他幽默坚定,酷爱咖啡,这个名字使人联想起早期咖啡贸易人航海时发生的浪漫故事,其白绿相间徽标中的双尾海神更易引起人们对海神故事的遐想,浪漫的神话使星巴克披上了神秘色彩,置身于星巴克,这种体验更让人对其着迷,星巴克就这样与顾客在咖啡的香味交融中营造出以咖啡为载体的神秘。
(三)感官体验
感官体验就是通过知觉刺激,使顾客感受到美的愉悦与享受从而达到营销目的。
1.极品咖啡
为保证咖啡质量,星巴克设有专业的采购系统,为了购买到世界上最好的咖啡豆,他们常年在印尼、东非和拉丁美洲一带与咖啡种植者和出口商沟通,然后在西雅图烘焙,让所有热爱星巴克的人都能品到最纯正的咖啡,星巴克对咖啡质量的要求达到疯狂的程度,无论是原料豆及其运输、烘焙、配制,还是最终将咖啡送到顾客面前,都必须符合最严格的标准,为满足顾客需求,星巴克还调制出各色口味的咖啡。在众多品种中既有原味的,也有速溶的,既有意大利口味的,也有拉美口味的,顾客可以随意挑选。
2.特色环境
星巴克在中国门店融入了中国元素,每家咖啡店都分成三个区:中国式的木
质桌椅区,美国式的宽大沙发区和酒吧式的高桌高凳区。店外设置露天区,露天区是其特色的重要部分,国外人们更喜欢在室外享受阳光、微风、夜色。正如舒尔茨先生所言:“顾客一踏进我们的店,不论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都感到舒畅,这五种感觉是树立品牌不可或缺的。”
(四)社会体验
星巴克特别强调它的文化品位,星巴克这个名称暗含了其对顾客的定位。它代表的不是普通大众,而是有社会地位、有较高收入、有一定生活情调的人群。因此,出入星巴克也给人们打上了身份、地位的标记,满足了顾客的社会性需求和体验。星巴克一般选址在人流多的商场、写字楼。他们的价值是获得某种独特的文化体验,星巴克同时也是时尚的代表,星巴克内有一个特别的做法,店里许多东西的包装像小礼品一样精致,从杯子、杯垫、咖啡壶的图案与包装都独具匠心,于是顾客把这些带回家做纪念。而现场钢琴演奏+欧美经典音乐背景+流行时尚报刊杂志+精美欧式饰品等配套设施,力求给消费者一种洋气的感觉,让喝咖啡变成一种生活体验,让喝咖啡的人自觉十分时尚。星巴克虽然也是一种放松,但不同于别处,这里的放松更显得很有品位。
三、星巴克体验营销成功的原因
(一)品质一流的咖啡
食品行业成功的基础还是在于品质和味道的保证,星巴克始终追求品质上的卓越,坚守提供给顾客高品质的产品。星巴克坚持质量管理,坚持把握好每一个细节,煮好每一杯咖啡。具体的产品策略如下:
1.高质量的咖啡
星巴克咖啡的高品质源于对原材料的挑剔与苛求,对制作工艺和程序的严格。首先,他们对原料选取的作法无处不体现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星巴克使用的咖啡豆均来自世界主要咖啡豆产地,包括印尼、肯尼亚、危地马拉以及其它高品质产区的极品,他们决不计较价格的高低,决不采用低价咖啡豆,因为其消费者通常对品质都有着较高的追求。其次,无论是原料豆的运输、烘焙、配制、配料的掺加、水的滤除,还是最后把咖啡端给顾客的那一刻,一切都必须符合最严格的标准,都要恰到好处。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热爱星巴克的人都能品尝到最纯正的咖啡。
2.咖啡种类繁多
星巴克的咖啡有很多种类,既有原味的,也有速溶的;既有意大利口味的,也有拉美口味的。在用品区有各式各样的调味品,如奶糖、奶精、肉桂粉等,顾客还可凭自己的爱:好随意选择,还可以要浓度不同的咖啡:口感轻且活泼、香味诱人;能让人精神振奋的是“活泼风味”;口感圆润、香味均衡、质地滑顺、醇度饱满的是“浓郁风味”;具有独特的香味、吸引力强的是“粗旷风格”。星巴克为顾客泡制只属于他自己的一杯咖啡,而非别人手中那杯。
(二)贴心周到的服务
顾客服务是提升顾客满意度及忠诚度的重要工具。做好服务,是留住顾客的第一步。星巴克拥有良好的顾客服务体系,星巴克相信没有真感情的顾客服务就没有顾客被服务时的真感动,没有真感动多好的顾客服务行为与体系也只能是一种形式,不能带给消费者或顾客美好的感觉。星巴克把以“顾客为本”当作顾客服务的核心,并从顾客角度出发提供多种服务。
1.互动式服务
星巴克知道每一个进入店中的顾客是最直接的消费者,企业应当努力使之成为常客。为此星巴克对其服务人员进行了深度的培训,使每个员工均成了咖啡方面的专家,其工作人员可以和顾客一起探讨有关咖啡的各类知识,还讨论有关咖啡的文化甚至奇闻轶事,回答顾客的各种询问。顾客逐渐有了这样一种感觉,自服务和环境氛围之外还可以得到很多有关咖啡方面的经验,并以此为据向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讲述。而服务人员也借此机会把从顾客身上了解到的兴趣爱好、问题反映给公司,从而使得公司得到最准确的资料以更有效地制定销售策略。这种互动使得双方的关系更加密切,而顾客则通过口碑相传再将大量的潜在顾客吸引到 2.自助式服务
星巴克十分强调它的自由风格,注重客人在店内一种舒适的自由。因此它采用的是自助式的经营方式。顾客在柜台点完餐可以先去找位置稍加休息也可以到旁边的等候区观看店员调制咖啡,等顾客听到服务生喊自己点的东西后就可以去端取。在用品区有各式各样的调味料,如糖、奶精、肉桂粉以及一些餐具,可以自行拿取,创造一种在家的自由舒适的感觉。自助服务让消费者摆脱了长长的等待队伍,减少了等候时间,并给了他们更多的控制权。在完成了点单之后,侍者会迅速的端上所需咖啡并报以一个淡淡的微笑。星巴克很多事情都是在淡淡的氛围中进行的,咖啡淡淡的清香、美人鱼淡淡的微笑、店内淡淡的音乐、体验中的淡淡休闲,这些都是星巴克所特有的。星巴克散布全球的各个店。
(三)时尚温馨的环境
星巴克设计的空间是人们创出的符号空间。在空间上,主要强调的是星巴克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并且让星巴克融合到原有的建筑物中,星巴克的设计风格主要是按咖啡豆“成长”色系的四个过程来进行设计,通常设计师都会叫之为四个icon,咖啡豆长出来叫grow,到豆采出来去晒叫roast,去煮叫blow,然后水煮出香味来叫aroma。从每个色系中再发展出16个系列的设计就形成64种变
化。星巴克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在空间的舒适感,因此,咖啡厅设计师除了注重其设计质量外,还非常注重其内部空间的规划设计及氛围的营造。在星巴克咖啡馆里,消费者得以愉快地享受,因为这些外在的空间氛围所带来的愉悦感,而选择进入何种与气氛装潢与气氛的咖啡馆,都是展现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与品味。星巴克设计项目用了很多经营哲学,主要强调的是生活空间,人们在除了家、办公室以外就是星巴克了,强调用咖啡这个媒介来拉近顾客之间的距离。
(四)不断的开拓创新
星巴克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不再只销售精品咖啡,速溶咖啡、茶、酒、点心等也出现在其销售台上。在对顾客的服务方面延伸到了传授如何利用磨具等来现磨现煮、增加相关咖啡图书文化和咖啡磨具古玩的展示等。星巴克在店面的设计上也融入了当地的元素,因地制宜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个性需求。
1.产品创新
产品的创新是星巴克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之一,也是其风行于世的理由。星巴克基本上每个月都推出新品,在顾客来消费的同时,会推荐给顾客来品尝,使顾客有不同的体验。在“ThinkGlobalActLocal”的新视角下,星巴克还在国际化与本地化之间寻求一个自然的融合,在星巴克原来的气氛框架下加入当地的文化特色。在中国,星巴克推出了更加本土化的服务,在中秋节、圣诞节等节日期间消费者将可以购买有着精美礼盒的礼品套装。经过一些思维理念的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发展战略的创新,星巴克又渐渐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为其目标顾客提供了全新的美好的消费体验。
2.工艺创新
为保证星巴克咖啡具有一流的纯正口味,星巴克一直不断寻找方法来改进和提高咖啡豆在运输、烘焙、配制、配料的添加、水的滤除等方面工艺。此外星巴克还曾花费了一年多时间研究咖啡搅拌棒的材料和制作问题,一个小小的咖啡搅拌棒也可能影响星巴克食品的完全标准化,因为不少咖啡搅拌棒是塑料制品,在高温下会散发一些物质,从而影响口味和健康。
3.设计创新
星巴克尝试各种环境设计,吸引人们步入店内、延长驻留时间。在美国星巴克的总部有一个专门的设计室,拥有一批专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负责专门设计全世界所开出来的星巴克店铺。他们在设计的时候,都会依据当地文化和商圈特色,然后去思考如何把星巴克融人其中。所以星巴克的每一家店,在品牌统一的基础上,又尽量发挥了个性特色。
四、星巴克体验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咖啡价格过高
星巴克所采取的是全球统一价格的价格策略,星巴克的目标群体是高端的、有品位的人群,这部分群体确实可以接受星巴克较高的产品价格。但是由于目前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大星巴克的价格策略在中国市场并不适用。目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各个地区发展的参差不齐使人们的收入有所差异,而星巴克统一偏高的价格对于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消费水平来说相对较高,星巴克盲目扩张的同时没有考虑到各地购买力不同的问题,在购买力不足的城市开设门店给星巴克带来不小的损失。星巴克的咖啡价格和与咖啡相关的器皿等价格较高,基本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水平,而中国一级和二级城市的消费水平对于星巴克的统一定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并且星巴克较其他竞争对手而言,基本没有折扣和优惠活动,与肯德基或麦当劳等竞争对手在报纸上派送优惠券等措施形成强烈对比也使星巴克在中小城市立足困难。
(二)文化冲突
星巴克在北京故宫这个具有六百年历史的城墙内开设了自己的一家门店,自进驻之日起,就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之后的六年里,虽然类似报道零星见于媒体,但大众的态度已然没有当初那么强烈,事件就此淡出公众视野。直至2007年,星巴克遭到了几十万网民的在线抵制,导火索是央视一位著名主持人在个人微博上号召发起一个网络运动抵制故宫星巴克门店,认为这是侵蚀中国文化,该主持人如是评论紫禁城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代表,而星巴克是西方中下层阶级文化的代表,尽管进行了本土化改造,终究不是高级饮食文化的载体,我们敞开怀抱容纳世界文化,但是我们也需要保护自己的文化象征,当西方知识界人士都对故宫里的星巴克表示愤慨的时候,我们中国人也该发出自己的声音。
随着事态的不断扩大,这个危机逐渐演变成为国际性的事件,来自各方的不同反应将星巴克推上了风口浪尖,从网友的评论回复中来看,大多数网友力挺该主持人的观点,但也有认为这不过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作用跟景点里普通的餐饮店没什么区别,虽然跟故宫的风格不太协调,但没有必要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中国文化应当包容外来文化,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无论是星巴克还是其他洋快餐,从主观上应该都没有侮辱中国文化的意思。但最终,迫于巨大的公众压力星巴克于2007年7月关闭了故宫分店。
(三)星巴克体验开始淡化
星巴克的体验营销是星巴克帝国建立的关键。中国目前正处于感性消费大于理性消费的初期,星巴克的体验营销正赶其时,但是星巴克在中国采取的是快速占领中国市场的渠道策略在短短几年间在中国市场上将门店扩张至670多家,这
种店面数字的繁荣让星巴克再也没有能力和精力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准,星巴克所倡导的咖啡体验开始淡化,这影响了员工和顾客、顾客和顾客间的口碑传递,严重地影响了星巴克的发展。.给顾客的体验淡化
当星巴克的门店出现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各个角落时,原本由稀缺资源创造出的文化资本越来越少,星巴克提供给顾客的产品附加值被降低了,把自己从“咖啡教宗”的神坛贬为街边小贩,造成忠实拥簇者的大量流失,甚至有人开始对满大街的STARBUCKS感到厌恶。另一方面,超速扩张使星巴克的品牌迅速推广带来了人气,但客流的迅速上升开始超出星巴克承受能力,从而导致服务质量下降。上海的中信泰富、来福士广场通常是人满为患,密集的桌椅让你很难走到里面的空位,在沈阳的星巴克店内,大量加装自动咖啡机来取代手工制作,以浓咖啡机和密封袋装咖啡粉取代了现磨咖啡豆,并开始售卖非本店制作食品,星巴克带给顾客的体验正逐渐消失。在中国市场的超快速扩张虽然让顾客可以随处喝到星巴克咖啡的同时却淡化了星巴克的品牌精髓,环境和服务质量的下降使星巴克提供给顾客的产品附加值被降低了,星巴克带给顾客的体验也逐渐淡化了。.给员工的体验淡化
星巴克一直认为员工是星巴克体验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星巴克通过革命性的员工持股计划,把员工变成自己最好的伙伴,被激励和良好培训的员工用心和顾客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关系。据了解,以前星巴克员工,无论来自哪个国家,在商店开张之前都要集体到西雅图总部接受三个月培训。美国心理学家、企业组织管理顾问约瑟夫.米歇利博士在《星巴克体验》一书中描绘的咖啡大师凭证、探究顾客故事的现实模拟等各种培训方式只有极少数被传承到其他店中。被淡化的员工体验使员工与顾客的情感交流和服务上难以保证质量,这直接影响了星巴克之前给顾客带来的优质体验。
五、星巴克体验营销的改进措施
(一)实施差异化定价策略
价格策略离不开对细分目标市场人群的分析,星巴克的咖啡定价偏高是因为,星巴克选择的是一个有较高品位的、收入较高的消费群体,这部分群体的消费结构里高档次产品占据较大比例,就这点看星巴克的高价定位是符合其选定的目标市场的。但是,星巴克却忽视了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星巴克的门店在经济发达的一级城市销售一直很好,可是在二级和三级城市由于购买能力有限,星巴克的发展就不尽人意了。就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同,对价格的敏感度也不同这一具体情况。本文认为,星巴克应该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来适应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况,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星巴克可以考虑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制定不同价格的方法,可以对经济发达的一级城市的定价与其标准定价一致,在二级城市的定价略低于其标准定价,并且在二级城市定价时可以适当送点附加品。第二,星巴克可以采取产品组合定价。星巴克可以模仿其他快餐店,在某些时间段进行咖啡与食品的组合销售,例如,购买摩卡咖啡和芝士蛋糕套餐等价格优惠来吸引顾客。最后,星巴克也可以考虑个性化产品导致的差别定价,例如,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行搭配和配置不同的咖啡,这种附加价格策略可以使某些顾客愿意支付的更多。
(二)本土化策略
作为代表美式文化和跨国公司的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上遇到文化冲突是必然发生的,星巴克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文化冲突这个问题,从而导致了星巴克故宫事件,这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体现。
星巴克如果想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成功,就要知道怎样解决东西方冲突,就需要了解中国文化,适应中国文化。第一,对于星巴克而言应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来确定产品的广和深度,选择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来适应中国顾客的偏好,例如推出符合中国顾客喜好的传统食品等,将中国文化和咖啡文化融合,来使中国顾客感受星巴克的中国式体验。第二,在给员工的培训和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沟通。星巴克在中国的领导和管理层自上而下都是美国人,而其在中国市场的顾客和员工主要是中国人,当顾客和员工进行沟通的时候,就需要有更多了解中国市场和中国文化,并且可以和美国领导沟通的人来担任“翻译”的角色,所以,有留学经历的中国人是星巴克最好的选择,星巴克应该培养这样的人作为公司的中层领导,多与他们进行沟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才能更好的与中国顾客建立良好关系,了解顾客需求,才能更好地与员工沟通。
(三)改进体验营销策略
星巴克是以情感营销来营销咖啡文化,所以其促销应讲究氛围、讲究细节、讲究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咖啡的主要角色是载体,一切还是要靠人,依靠顾客在星巴克所享受到的体验与其他顾客的情感交流,依靠门店的员工向顾客传播星巴克文化,才能增加消费者对咖啡的认识和专业度,给顾客更多的优质服务。
1.提高顾客体验
随着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上的超速扩张,星巴克所倡导的“第三空间”也由于客流上涨而逐渐消失。星巴克应采取措施提高给予顾客的星巴克体验。星巴克应确保产品品质和“第三空间”以挽回顾客对星巴克的品牌忠诚。在产品方面,作为一直以高等优质咖啡为口号的星巴克,以咖啡机制作咖啡和密封袋装咖啡来代替之前精心煮制的咖啡,这样的做法使星巴克的品牌价值在消费者心里大打折扣。星巴克应恢复煮制咖啡的传统,以优质的产品重新树立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在“第三空间”方面,星巴克应注重各地门店装修和布置,给顾客一个舒适、浪漫、自由的“第三空间”。
2.注重员工
星巴克一直将员工作为其最大的无形资产,可以说,优秀的员工是星巴克成功的关键因素。目前,星巴克专注在中国市场上的扩张,却忽视了员工这一关键因素。员工的专业知识培训被取消,各地员工的工资参差不齐等问题影响了员工的服务质量和工作热情,这样的员工再也不能将星巴克的咖啡文化传递给顾客。本文认为,星巴克需要采取措施来改善与员工的关系注重与员工的沟通和互动以保证员工的服务质量和服务热情,建议如下:第一,将所有员工送到星巴克总部去培训并不现实,但是星巴克可以考虑从总部请来专业的讲师来中国,给各地的星巴克员工授课,充实员工的专业知识,提高员工的咖啡素质,使员工更进一步了解门店工作情况、星巴克的文化和对顾客的态度。第二,星巴克可以考虑以“薪酬绩效”来激励员工,定期评选出月度、季度、最佳员工或主管,以奖金和升职的方式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第三,星巴克应注重与员工的沟通,毕竟员工才是最接近和了解顾客喜好和需求的人,在与员工进行沟通的同时,不仅可以根据顾客需求推出新的产品,也可以促进员工与公司的感情,使员工更加真诚地为公司和顾客服务。
六、星巴克体验营销成功的启示
(一)追求特色服务,提高质量
营销首先就是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给企业一个定位自身产品的机会,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如今的消费者喜欢追求高质量的产品,有特色服务,有自己“味道”的店铺环境,星巴克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对店面设计也另下一番苦功。
星巴克每一家门店的店内布置看似大同小异,但其实每家店的布置都经过合理的设计。在星巴克的美国总部,有一个专门的设计室,拥有一批专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在设计每个门市的时候,都会依据当地环境的特色,然后思考怎样把星巴克融入其中。所以每次增加一家新店,他们就把店址内景和周围的环境用数码相机拍下来,把照片传到美国总部,让设计师设计好方案后,再发回去给施工队。这样星巴克才会那样大同小异,而且每一家都具有各自的特色。星巴克的产品不单是咖啡,而正是通过咖啡这种载体,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送给顾客。咖啡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层次上的消费,文化的沟通需要的就是咖啡店所营造的环境文化能够感染顾客,并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星巴克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第一位的要求永远是品质,第二位是服务,第三位才是价格。星巴克坚持质量管理,以确保产品的稳定性。企业应该将自身企业文化融入
到载体即其体验提供物中,来给顾客提供独特的体验,形成企业体验文化。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顾客体验需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二)满足顾客需求,关注细节
这是一个细节取胜的年代,任何方面要想有所成效,对于细节的处理都必须精益求精。星巴克就是对顾客的需求感觉敏锐,不断改变产品和服务来适应顾客的变化,为顾客提供更高的服务,为消费者打造“第三空间”。
星巴克极具魅力的外观、独具特色韵味的内部装修、合理的空间布局都给前来品尝咖啡的顾客感受到在“第三空间”带来的轻松自在和舒服。店铺内的咖啡的气味、柔和灯光和美国风情音乐,也使消费者心情舒畅,尽情陶醉在星巴克之中。所以每个细节都不容忽视。好像现在的很多大型百货商场也注重细节,不断改变商场的一些环境条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型百货商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长期经营中所积累的经验,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个性化服务、优质购物环境等形象,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星巴克不管是起居室风格的装修,还是精心挑选的装饰物和灯具的细节中,都能体现星巴克对顾客需求的细腻关注,烘托出一种专属星巴克的情景体验。把“体验式”融入营销的各个环节,并长期实行下去,让顾客在购买产品的同时,享受到企业为其提供的独特的体验服务。星巴克还有很特别的做法:店里许多东西的包装象小礼品一样精致,于是会有顾客对这些小东西爱不释手,并带回家留做纪念,这个不在市场销售的赠品便成了顾客特别喜爱星巴克的动力,也成了体验营销的经典应用。
(三)注重顾客交流,重视体验
构建一个完善的营销体系才能把体验营销充分发展起来。星巴克一个主要的竞争战略,就是在咖啡店中同客户进行交流。星巴克对与客户之间的沟通特别重视。企业应该关注与顾客之间的沟通,发现他们内在的需求,从顾客体验的角度出发,审视自己的产品与服务。通过体验使顾客对其产生情感寄托,从而成为本企业的忠实客户。
星巴克将互动体验做到售后客户服务。星巴克的忠实顾客对星巴克所做的一 切都充满着热情。如果他们不满意,他们就会反馈给星巴克。每一家星巴克连锁 店都有一个“顾客意见卡”,客户服务中心每年接到数以千计的电话。通过这样 一个管理体系,将在服务当中发生的问题一层一层的处理好,为的就是要提高顾客满意度。让顾客可以投诉有门,有反馈。星巴克总会给客户带来满意的回答和热情的服务。顾客与星巴克的关系因此得以巩固,每个产品在推出后,公司总能从顾客意见卡中得到他们是否喜欢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可以看出,星巴克在与消费者接触的每一个时刻,它都没有忘记将其独特的文化特色渗入消费者的思想里。
有些人说“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而是对咖啡的体验”。星巴克争取在每一
个细微之处都为顾客着想,让顾客流连忘返,大大增强了体验营销的延续性。
(四)构建企业文化,强化气氛
星巴克的员工说过:“同样是服务生的工作内容,在星巴克却是一份事业和 荣耀”,“星巴克让我觉得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公司绝对不会苛求员工做事 情。身边的伙伴都是素质相当的大学生,大家相处很愉快,有一起开店的感觉,每天都充满希望。”星巴克重视员工之间的和谐与团结,尊重员工的人格和福利, 以培养员工对星巴克以及咖啡的忠诚和热爱。星巴克的每一位员工无论职位高 低,在进入公司之前都会接受培训。在培训中,内容主要是介绍星巴克的历史、背景、咖啡和体验,而不是一味地教怎么做咖啡。星巴克会不断培养员工对于咖 啡的兴趣和爱好,增加员工对于咖啡的热爱。
星巴克的员工都会以“伙伴”相称,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建立互相尊重与 信任。此外,星巴克还给予员工有限股权,并且扩大到临时工,以让员工享受到 公司成功的利益与好处。星巴克的规定与标准就是要满足顾客所有合理要求,为 顾客创新,为顾客创造舒适、温馨的环境。扩大员工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向所 有每周工作 20 个小时以上的兼职雇员提供医疗保险。舒尔茨认为,星巴克可以 通过推广医疗保险减少人员流动性,星巴克就可以节省一大笔培训和招聘的开 支。十分重要的是,舒尔茨已经发现员工高度的流动性必然会影响顾客的忠诚度,因为无论是烹调咖啡的师傅还是托盘服务生,他们都非常熟悉经常来星巴克的消 费者的消费习惯和爱好,一旦这些人离开,企业与顾客间的坚实纽带也就中断。顾客重购的原因不仅是简单的因为产品价格或其便利性,更多的是对品牌的信任和一种精神追求。
七、结束语
随着中国咖啡市场的需求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咖啡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而星 巴克作为全世界咖啡连锁店的领导者,其独特的营销模式也带来其巨大的成功。但是市场也是在竞争中不断变化,星巴克曾创造了一个咖啡帝国。星巴克的成功,得益于对时代消费需求的敏锐把握,得益于品牌体验营销模式和核心竞争力的打 造,这种成功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体验营销的出现,说明企业不仅仅要重视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更要重视商品所延伸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加顾客实现高附加价值,促进产品的销售、企业的发展和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