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幼儿游戏与玩具考试题完整版期末总结
幼儿游戏与玩具期末总复习
第一章 游戏概述
1.教育家欧文通过游戏在学前公共教育中的实施,使游戏开始进入学前教育领域。
2.福禄贝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基础教育的教育家。
3.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是经典游戏理论中松弛说的代表人物。
4.德可乐利认为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真正适应社会生活的儿童,并为学前儿童制作了一套专门发展感知觉的游戏体系。
5.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理论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6.贝特森是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的代表人物。
7.游戏觉醒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伯莱因。
8.游戏的觉醒理论(内驱力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觉醒”。
9.“剩余精力说”的主要观点。
提示:
第一,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的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越强。第二,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
第三,儿童和高等动物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游戏就产生了。
第四,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因此,他们把人类的活动分成两种:一种是有目的的活动,被称为工作;一种是无目的的活动,被称为游戏即精力发泄。
10.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提示:
(1)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同化超过了顺应。(2)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3)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4)游戏的发展受儿童认知水平的制约,并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
11.游戏觉醒理论的主要观点。
提示:
游戏的觉醒理论又称内驱力理论。主要观点是:(1)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
(2)机体具有维持体内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3)当有新异刺激时机体采取探究的方式来降低觉醒水平(4)当缺乏刺激时机体采取游戏的方式来提高觉醒水平
12.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提示: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领域产生的一种新的游戏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贝特森,他认为游戏是一种元交际,是一种意识与信息的意义交流和理解过程,是一种发展儿童进入人类文化和表征世界必需技能的重要途径。
13.游戏的涵义。
提示:
我国学者一致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喜欢的、主动的活动,是学前儿童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1)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积极的反映活动
游戏是人类的活动。游戏的性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儿童出生以后就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中,他们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事物,学到许多知识,积累了许多经验。为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儿童把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印象,通过语言和行动在活动中反映出来,这种活动叫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积极地选择游戏内容,确定游戏主题、角色、发展游戏情节,实现自己的目的和愿望。
(2)游戏是幼儿现实生活的反映
儿童的游戏反映的是儿童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游戏,因此说,游戏是儿童对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看到许多事物和现象,如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他们常常把印象深刻和感兴趣的事情和现象在游戏中反映出来。不同文化背景中,成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价值观不同,在儿童的游戏中反映出来不同的角色扮演和游戏情节。
(3)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现实生活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再现现实生活,不是简单地、机械地、被动地反映生活,而是通过想象,积极地、能动地、再造性地反映生活。儿童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想象,运用游戏材料和玩具,用新的动作方式,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如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既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创造性地反映着现实生活。
(4)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愉快的活动
游戏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和发展水平,是适应儿童内部需要而产生的。儿童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他们的体力日趋增强,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语言交往能力和活动能力增强了,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对活动感兴趣,在游戏活动中也表现得更积极主动。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能表现出他们的能力,实现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愿望,在创造中获得愉快。游戏能满足幼儿的需要,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因此,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积极的、愉快的活动。
(5)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带有游戏的色彩。对于他们来说,游戏就是生活,生活主要是由游戏构成的。成人应当满足儿童的这种爱好,不仅给儿童有充足的游戏时间,而且要把游戏渗透在儿童的整个生活里。
14.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提示: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其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学说,其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认为儿童游戏的动机是心理生活的唯乐原则。游戏能使儿童获得快乐,与其他心理事件一样,都受到唯乐原则的自动调节。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满足自身的愿望,掌握创伤事件和使受压抑的敌意冲动得到发泄。
(2)游戏能使儿童满足快快长大成人,做大人能做的事情的愿望。这种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儿童在游戏中寻求这种愿望的满足。游戏为儿童提供安全的环境,使其从现实的强制和约束下解放出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
(3)游戏能使儿童掌握创伤事件和发泄敌意。弗洛伊德认为,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游戏的主题。在游戏中儿童通过对他人或他物的伤害,可以转移不愉快的体验,从不愉快体验的被动承受者转变为游戏的主动执行者,满足自己想成为大人的愿望,从而获得愉快。同时,弗洛伊德还认为强迫重复是唯乐原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有通过强迫重复,儿童才能逐渐掌握创伤事件。
(4)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儿童通过游戏自由地表现自己愿望的时期是短暂的。随着儿童自我的发展和逻辑思维的发生,游戏逐渐被艺术活动代替,但游戏的动力特征依然存在于这些活动的潜意识的动机中。
15.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贡献与局限性。
提示: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推动游戏理论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密切结合;第二,普遍重视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的价值;第三,促进游戏治疗技术和人格研究方法的发展;第四,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成年生活的重要性。
同时,由于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以分析游戏个案为主,故其游戏理论存在如下局限:其一,具有明显的临床诊断色彩,研究结果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儿童;其二,具有明显的主观臆测倾向。
16.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提示:
(1)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皮亚杰从机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儿童发展过程,提出同化和顺应是机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两种方式。“同化”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说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去。用这一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就是主体用自己已有的动作图式去合并或集合外部事物,从而加强和丰富自己的动作。“顺应”则是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自身发生变化以适应环境。二者的差异在于:同化并不改变机体原有的图式,而是把一切新的东西吸收到原有的图式中,不断地丰富原有的图式。顺应则是改变机体原有的动作图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机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仅要用自己已有的动作图式去同化客体,而且也要根据客体的特点和变化来调 3 整自己的动作图式,顺应外在的变化。
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就是儿童适应环境或智力活动的特征。但是在儿童早期,由于认知结构的发展不成熟,所以往往不能保持这种平衡:或者是顺应超过同化,外部影响超过自身能力,这就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模仿;或者是同化超过顺应,主体自身的兴趣与需要超过外部影响而占据主导地位,这就表现为游戏的特征。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先前存在的认知结构,游戏是个体把信息纳入到原有的认知图示,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2)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皮亚杰认为,游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游戏是儿童学习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也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游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起到一种机能练习的作用,所谓机能练习就是巩固、成熟。
(3)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皮亚杰认为,游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儿童自我在情感方面的需要。为了使这种同化作用成为可能,儿童需要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象征性游戏可以说就是儿童自己创造的、属于他个人的、具有“机动作用”的符号系统。这种象征性“语言”能够按照个体的需要加以改变,同时,它也能够唤起儿童过去的经验而使自我得到满足,而不是迫使他去适应现实。在玩象征性游戏时,儿童生活在所喜欢的生活中,他解决了他所有的冲突,这体现出游戏具有重要的情感发展价值,是儿童解决情感冲突的一种手段。
(4)游戏的发展受儿童认知水平的制约,并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 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发生、发展反映着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变化,并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有什么样的认知发展水平,就有什么类型的游戏出现。故儿童游戏的发展中,儿童认知的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7.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提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体现在游戏的社会起源、游戏的个体发生、游戏活动的特点、游戏的发展价值、游戏中角色的发展几个方面。
(1)游戏的社会起源。艾里康宁继承了冯特、普列汉诺夫提出的关于游戏和艺术起源于劳动的思想,认为游戏就其起源和本质来说是社会性的,与儿童生活的一定社会条件有关,而不是由某种内部的天赋本能所决定的。
(2)游戏的个体发生。维果斯基认为,研究儿童的游戏首先应当从考察儿童游戏的诱因与动机开始。他认为游戏的实质是愿望的满足,这种愿望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概括化的情感倾向。艾里康宁也认为,从角色游戏的个体起源上来看,游戏的产生也是由于儿童与成人之间关系发生变化的结果。
(3)游戏活动的特点。关于游戏活动的特点,维果斯基认为:想象性的情境和游戏的规则是任何一种游戏活动的属性。
游戏的发展规律表现为由“明显的想象情境”与 “隐蔽的规则”所构成的游戏发展到由“隐蔽的想象情境”与“明显的规则”所构成的游戏,前者是角色游戏的特征,后者是规则游戏的特征。
(4)游戏的发展价值。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源泉,游戏可以创造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游戏促进儿童表征思维能力的发展;3岁前儿童的思维受具体情境的束缚;游戏促进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
(5)角色游戏中角色的发展。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是在儿童与成人的协同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实物活动是角色出现的前提,成人的教育影响对角色的出现起着决定性作用。角色出现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与成人的协同活动,掌握物体的用法。第二阶段,最初的动作概括化。
第三阶段,动作的进一步概括化,动作与物体分离,角色萌芽出现。
18.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提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贡献在于: 第一,强调游戏的发展是儿童与成人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认为儿童游戏的发展是儿童在于成人交往过程中,在成人影响和教育下的一个发展过程,是儿童与成人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的观点重视儿童与成人的互动关系,重视游戏的社会性。
第二,赋予游戏以更为积极的重要价值。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把游戏提升到主导活动的高度来认识,认为游戏先于发展。儿童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类型的主导活动,其中,有主题的角色游戏是学前期的主导活动。
第三,对于学前教育实践有重要影响。基于其重视游戏社会性本质的认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将其游戏理论贯彻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非常重视成人对儿童游戏的指导和参与,在与游戏中创造着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师、儿童与教学相互作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这种强调成人对儿童游戏的指导和参与的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一些理论观点需要进一步探讨和验证。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于角色游戏社会起源的解释,对于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示范、教导下才能改变物体的名称,才能用角色称呼自己的观点,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第二,过分夸大成人在儿童游戏中的作用。
第二章 幼儿游戏与玩具
1.19 世纪初, 福禄贝尔从培养幼儿审美感受力入手, 给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材料”,使其在观察、欣赏、感受美的存在的同时获得关于颜色、形状、数量、大小等相关概念。2.瓦瑟纳提出借助游戏来增加幼儿学习天分的“游戏-询问-再游戏”课程建构模式。
3.从外部动作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
提示:
表情;动作(探索动作;象征动作;嬉戏动作);角色扮演;言语;游戏材料。
4.幼儿游戏的结构要素。
提示:
游戏的可观察的外部行为表现;幼儿的内部心理体验;游戏发生的情景(外部条件因素)。
5.游戏性体验的主要成份。
提示:
(1)兴趣性体验(2)自主性体验(3)胜任感体验(4)幽默感(5)驱力愉快
6.幼儿游戏的特征。
提示:
主动性。指幼儿游戏的动机主要自源于主体的内在需要。虚构性。即幼儿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真实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 内在现实超越了外在现实, 物体的日常意义被忽略, 而取代以游戏中新的意义。通过象征与转换, 幼儿在游戏中完成了从心理现实到社会现实的对接。
兴趣性。幼儿的游戏活动和行为受情绪化的兴趣支配。游戏的兴趣性通过游戏的内容、游戏的形式、游戏的情节反映出来,对幼儿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形象性。游戏的形象性体现在声、形、动、情之中。在游戏中幼儿扮演着社会各阶层人物,充分创造人物的形象,仿佛真实生活一样。游戏以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强烈地吸引着幼儿,满足了幼儿的需要。
7.游戏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提示:
(1)游戏丰富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2)游戏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3)游戏发展幼儿审美情趣和情感;(4)游戏可以消除幼儿消极的情绪情感。
8.游戏的课程价值。
提示:
游戏蕴含了丰富的幼儿园课程价值。游戏是一种适宜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活动形式,而且游戏本身就是课程的内容。没有游戏,幼儿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也就无法实现幼儿园课程价值。同时,游戏并不是作为幼儿身心诸方面的发展途径才显示其重要性的,游戏本身是幼儿所需要的,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生活不能没有游戏。缺乏了游戏的幼儿园课程是不完美的,没有游戏的幼儿园课程是不合理的。只有有机地以游 戏组织的幼儿园,才能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在课程及整个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具有基本地位。
9.实现游戏与教学整合的基本路径。
提示:
(1)游戏教学化 “游戏教学化”是指教育者参与、控制幼儿的游戏, 对游戏施加教育影响, 以取得幼儿更好发展的一种策略。即游戏成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形式,在幼儿园游戏中自然地融入教育的因素, 使幼儿在获得游戏体验, 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 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但是游戏教学化并不是简单地把游戏与教学累加, 而是在游戏中引入教学的因素, 同时保证游戏的主体地位。
(2)教学游戏化 “教学游戏化”是指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尽可能淡化教育目的, 强化游戏的手段, 轻结果重过程。即教师突破讲解式的教学方式,根据具体的情景,恰如其分地运用游戏进行教学,使幼儿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游戏化并不是用游戏完全来代替教学, 而是强调教学应秉持游戏的精神。
10.玩具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提示:
玩具逼真的造型便于幼儿理解和认识,对玩具的操作可以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注意力;玩具的各种特征可以刺激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得到各种感官训练,促进感知觉的发展;玩具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周围的世界,训练集中注意的能力,增进感性认识;玩具有利于发展幼儿好奇心,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有的玩具专门用于思维训练,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并心灵手巧。
11.游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提示:
第一,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
幼儿在游戏中熟悉周围的人和事,了解他人的想法、行为和情感;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交往的规则,学习分享、谦让、合作等社会交往技能。
第二,游戏有助于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通过游戏,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发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克服自我中心化;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不断扮演不同的角色,掌握一些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交往方式,学到一些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学习调节自己的行为,获得初步的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开始明白怎样与人相处,并慢慢地开始习惯于遵循一些行为规范。
第三,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游戏使幼儿实现了性别角色的认同;游戏使幼儿理解了社会角色的特征;游戏使幼儿增强了社会角色扮演能力。
第四,游戏有助于幼儿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游戏有助于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游戏有助于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游戏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五,游戏有助于幼儿增强自制力
在现实生活中行动的果断性、对无意义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遵守规则、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是幼儿社会性构成的重要方面。游戏是磨练意志的场所,在游戏中幼儿为 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克服一定的困难,这样就逐步培养了幼儿的自制力和勇敢的精神。
12.“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提示: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含义是:游戏是除满足儿童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吃、喝、睡)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游戏是对儿童的生活或生长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活动。
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生活活动,给幼儿提供各种游戏的机会;要求教师具备发现、分析指导幼儿游戏的意识和能力,变幼儿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需要;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使各种活动都带有游戏的要素。
教师要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充实进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之中,要用贴近幼儿生活的、满足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方法来组织活动,让幼儿每天都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的现象。
教师在对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应将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为补充的形式整合起来,模糊游戏与教学的界限,尽可能地将教学活动游戏化。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让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到愉快的情绪、自主的探索。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还必须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幼儿园必须给予幼儿以充分开展游戏的机会,提供开展游戏的必要条件,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自由游戏时间段里,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
13.幼儿玩具的教育特点。
提示:
第一,玩具符合幼儿学习特点,促进感知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发展。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整个学前期,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玩具具有可操作性和具体形象的特点满足了幼儿直观性和具体形象性思维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幼儿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行探索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玩具有不同程度的替代性,能从直观替代一直到符号替代,这种替代功能促进幼儿思维表征功能的发展,促进幼儿符号思维、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促进思维水平从直观向抽象水平方向发展。
第二,玩具满足幼儿好奇探索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
玩具具有的低结构性、替代性、建构性、创意性等特性,能深入地发展幼儿的建构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操作玩具时,幼儿能够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和创造,手脑并用创造出不同的,丰富的造型,玩具这种多变的特点使幼儿有了发现、实验、创造的空间。孩子们以玩具为媒介,手、脑并用,展现和发展创造力。
第三,玩具为幼儿操作性学习活动提供了可能。
动作是儿童早期认识世界、适应环境、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儿童与环境关系的建立、维持与变化均与早期儿童的动作图式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这种具有个体发展价值的心理动作能帮助幼儿适应外部环境,促进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促进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因此,操作性学习方式是幼儿阶段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它具有学习对象物质化特点,其学习效果不仅与操作方式有关,也与客体材料的性质特性有关。而玩具中的基本特性为幼儿操作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具有进行操作性教育传递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对玩具材料进行的操作性学习中,幼儿对玩具材料的操作动作具有心理发生发展的意义,操作方式成为促进操作主体(幼儿)学习经验发生、学习活动的开展的操作性学习方式。
14.案例分析
分析自己的游戏教学和游戏指导案例,深入理解游戏的课程价值以及“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第三章 幼儿游戏的分类与发展
1.按认知发展进行游戏分类。
提示: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随认知发展而变化的,他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把儿童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等四类。
2.按社会性发展进行游戏分类。
提示:
美国学者帕顿按照幼儿社会行为的不同表现,依据参与游戏的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将2—6岁幼儿的游戏行为分为六种类型,即偶然的行为(或称无所事事);旁观(游戏的旁观者);独自游戏(单独的游戏);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 合作游戏。其中真正属于游戏行为的是后面四种。
3.平行游戏是幼儿社会性游戏的初级形式。
4.幼儿在2—3岁时出现真正的“以物代物 ”。
5. 2-7岁学前幼儿最典型的游戏形式是象征性游戏。
6. 按照游戏与教育的关系的游戏分类。
提示:
根据游戏与教育教学任务或目的结合程度的不同,游戏可以分为本体性游戏和工具性游戏两类。
本体性游戏也称目的性游戏,是指幼儿进行自主、自发表现的游戏,游戏目的在于游戏本身,强调游戏本身的内在价值和游戏的自发性。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和结构游戏都属于此类游戏。
工具性游戏也称手段性游戏,指教师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的游戏活动。工具性游戏的直接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是在于通过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游戏形式促进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这种游戏强调游戏外在的工具价值即教学价值,音乐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属于此类游戏。
7.幼儿游戏内容的发展趋势。
提示:
游戏内容是指幼儿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范围规定,幼儿游戏内容的发展主要是伴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生活范围的扩大而发展的。幼儿所在环境中一切影响其发展的外部条件构成了幼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并成为幼儿游戏内容的丰富源泉。婴儿时期:幼儿游戏的内容更多是反映幼儿周围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和现象,游戏中并无明确、明显的主题。2、3岁幼儿的生活由于进入幼儿园等更多的社交场合,游戏内容反映的社会现象的范围逐步扩大,游戏出现了较明确的主题。3、4岁幼儿游戏的内容由反映日常生活过渡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幼儿逐渐不再单纯依赖感知觉,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来构思游戏主题。4、5岁以后幼儿游戏的主题更具有社会意义,并增加了较难的智力活动,游戏主题的意识性、灵活性、社会性和深刻性渐趋增强。
5岁以后幼儿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复杂,成为具有更多社会意义的主题游戏,而且增加了较难的智力活动内容。
8.幼儿游戏形式的发展趋势。
提示:
游戏形式最终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程度所决定的。游戏动作、语言、持续时间、参加人数、规则等反映了游戏形式的整体发展趋势,具体体现是:
游戏动作的渐次连贯。游戏语言的准确化。游戏持续时间的推延。游戏规则的明朗化。游戏活动的社会化。
9.从认知发展的维度认识幼儿的象征性游戏发展。
提示:
象征性游戏主要出现在幼儿思维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摆脱当时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思维的支柱,进行想象,并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象征性游戏可以满足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和要求,因此它能够重现幼儿的生活情景,让幼儿在假想的情景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并能够呈现幼儿的情绪状态,具有情绪诊断和治疗的意义。
(1)情景转变
情景转变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一般地讲,情景转变可作为象征性游戏发生的标志,它也是以物代物、以人代人得以进行的前提。情景转变在1-1.5岁的婴儿期最早出现。到幼儿阶段发生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反映出此时幼儿具有了更为丰富的经验知识和较高的认知水平。
(2)以物代物
以物代物是指用一种物体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在2—3岁之间幼儿出现真正的以物代物,但此时幼儿的以物代物对具体情境的依赖性太强。到幼儿阶段,以物代物的象征性活动处于稳定的频发状态,幼儿开始使用不定型的游戏材料来代替他物,并且能够用一种材料来创造性地代替多种物品。幼儿年龄越大,使用替代物的范围也越大。
幼儿晚期(6-7岁)思维逐渐向抽象性、概括性过渡,对事物的关系、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也进一步发展,在游戏中表现出可脱离实物,完全凭借想象。
(3)以人代人
以人代人是指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物征,即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心理结构较 复杂,它主要包括角色行为、扮演意识、角色认识等。从角色扮演的发生、发展过程来看,它是循着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角色认识的途径发展的。到幼儿中期,角色意识成为游戏的中心,幼儿首先是确定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然后根据角色来组织动作、语言等,角色扮演的目的性和同伴间的协作性增强,标志着角色扮演的发展进入成熟的阶段。
10.幼儿社会性游戏的发展。
提示:
幼儿的社会化主要是在游戏活动中,在与同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往
中形成的。幼儿在游戏中彼此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活动,游戏又为幼儿社会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幼儿的游戏由非社会性游戏向社会性游戏转变,美国学者帕顿提出的游戏类型体现了游戏的不同社会性发展水平。
(1)单独游戏阶段。婴儿期和幼儿早期的幼儿通常以这种方式进行游戏。阶段游戏的发展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2)平行游戏阶段。3岁左右的幼儿,游戏的性质发生变化,逐渐具有社会性。这个阶段游戏的特点是相互模仿,形成了初步的玩伴关系。
(3)联合游戏阶段。多见于3-4岁幼儿,此期幼儿对于与其他幼儿一起玩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但相互的交流时间不会太长,游戏时间也不会持久。在联合游戏中幼儿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社交行为,但每个幼儿在游戏中仍以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为中心。
(4)合作游戏阶段。5岁以后幼儿开始出现较多的合作游戏。幼儿在游戏中有共同的目的,有达到目的的方法,活动的组织有分工,可以相互商讨,确定游戏的主题、角色的分配、游戏材料的选择。他们开始感到游戏中必须有某些规则,使所有参与者都能遵守。6岁左右的幼儿在合作的角色游戏中,能建立整体的角色结构,合作游戏是社会性程度最高的游戏,在这一阶段里,幼儿可以进行较长时间的合作,游戏的内容也较多样化。
幼儿的游戏从个人的单独游戏向集体(或小组)的合作游戏转变是幼儿游戏的社会性发展趋势,对此应进行整体把握,各个阶段的区分不能绝对化。
第四章 幼儿游戏的指导、观察与评价
1.我国对幼儿园的幼儿每日户外活动时间明确规定应不低于2个小时。对寄宿制幼儿园的幼儿每日户外活动时间规定不少于3个小时。
2.从结构特征上可将户外游戏场地分为传统的游戏场地、创造性的游戏场地以及冒险性游戏场地。冒险性游戏场地起始于丹麦。
3.人类发展生态学家对幼儿室内游戏环境的观察研究结论。
提示:
材料配备齐全的积木角能激励幼儿积极的动手操作及进行想象游戏;安静的阅览室和图书能养成幼儿认真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在美术角,幼儿经常更多的独立完成自己的创作;在娃娃家,幼儿则会频频的与人交谈,认真扮演自己的角色,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4.幼儿游戏目标制定。
提示:
应考虑儿童年龄特点;根据游戏类型确定不同的目标;游戏的目标要有实际针对性;游戏的计划和目标应体现渐进发展性;
5.游戏的内容选择。
提示:
游戏内容的选择要体现趣味性和生活性,要具有可操作性。
6.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的自由选择过程中的指导策略。
提示:
(1)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共享幼儿自由选择获得的快乐。
(2)提供幼儿选择的条件。教师在协助幼儿组织、完成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满足幼儿自由选择商议,决定游戏的时间空间。② 为幼儿提供感兴趣的、适合年龄特点的、促进幼儿学习发展的玩具材料,让幼儿选择并与各种玩具材料发生交互作用。③ 要重视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
(3)帮助幼儿解决选择中的困难和矛盾。
7.教学游戏组织的环节。
提示:
准备游戏经验,投放游戏材料;确定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方法;观察游戏;参与并指导游戏;评价游戏,分享游戏体验。
8.教师介入幼儿游戏进行指导的时机。
提示:
(1)当幼儿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2)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3)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4)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
(5)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
9.幼儿游戏的教育作用。
提示:
(1)幼儿在游戏中感到轻松、愉快,发挥了创造性。(2)幼儿能认真游戏,在游戏中体现坚持性。(3)幼儿会正确、创造性地使用玩具。
(4)幼儿在游戏中能与同伴合作,并不妨碍他人游戏的进行。(5)游戏内容丰富、积极向上,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
10.幼儿游戏的观察视角。
提示:
(1)幼儿的兴趣点。
(2)幼儿的行为类型(表征行为、构造行为、合作行为、规则行为),行为过程和结果。(3)幼儿与环境、同伴的互动情况。
(4)幼儿的情绪体验。
(5)影响幼儿行为的(外部)因素。
(6)幼儿是否遵守游戏规则。
11.游戏评价的价值取向。
提示:
(1)强调幼儿自主发展,这是以幼儿为中心为取向的。
(2)强调个别差异性和具体感受性,这是以个体经验为取向的。(3)强调发展的不同层次和水平,这是弹性发展的取向。
12.保证幼儿游戏观察的有效性。
提示:
第一,从横向来说,观察的面要广泛,教师在观察孩子的游戏过程中,要关注班内每一个孩子,知道他们都在哪个游戏主题里玩,玩什么,和谁在一起玩,产生了哪些有价值的游戏情节。
第二,从纵向说,教师的观察要有一定深度,不要简单地只看到游戏的表面,而应看到孩子出现的游戏行为背后所蕴涵的发展意义。
第三,在观察孩子游戏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具备观察的灵敏性,要善于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热点和所出现的矛盾焦点。
13.如何评价幼儿游戏的教育作用。
提示:评价幼儿游戏的教育作用的大小或游戏是否成功,其根本出发点是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作评价。
(1)幼儿在游戏中感到轻松、愉快,发挥了创造性。评价一个游戏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是否有了愉悦的体验。
(2)幼儿能认真游戏,在游戏中体现坚持性。一个成功的游戏活动,幼儿不仅有兴趣,而且还对出现的困难有继续挑战的信心,并且对一些规则游戏能遵守一定的规则,保持较强的纪律性和组织性。
(3)会正确创造性地使用玩具。成功的游戏中,幼儿不仅能正确地使用玩具,而且能创造性地使用玩具。
(4)在游戏中能与同伴合作,并不妨碍他人游戏的进行。幼儿对同伴友爱、谦让,在游戏中互相协商、互助合作,这些都为游戏的继续深入增加了可能性,提高了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
(5)游戏内容丰富、积极向上,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
14.幼儿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行为评价。
提示:
(1)引导游戏的进程。引导幼儿选择活动开始游戏;参与幼儿的游戏过程;依照幼儿的不同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游戏结束时引导幼儿评价游戏。
(2)教师自身与幼儿的相互作用。
(3)教师指导对象的差异性。在指导过程中既照顾全体的幼儿,又注重对幼儿个体的指导,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具体帮助;同时教师还应注意逐渐增加对幼儿活动小组的指导,从而激发小组内幼儿之间的积极相互作用影响。避免单一性的集体指导和整齐划一的要求。(4)探索多样化的指导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指导方法,并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指导游戏。
(5)激励式指导方式。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运用启发激励式指导方式,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和气氛,激励幼儿的积极活动,鼓励幼儿的探索创造。同时注意发挥常规的作用,使幼儿通过执行游戏常规,逐渐形成行为自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还应注意全面指导幼儿行为,从而促进幼儿在游戏中身心和谐发展。
(6)常规的建立。依幼儿不同年龄,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建立必要的游戏常规,结合环境中的自治因素,引导和督促幼儿执行常规,逐渐培养幼儿在行为方面的自律、自治特性。
15.分析游戏指导案例,根据幼儿游戏的指导时机和方法,分析案例中教师的指导是否合理。
第五章 幼儿游戏的分类指导
1.幼儿角色游戏的实质与特点。
提示:
幼儿角色游戏的实质在于扮演某个角色,即幼儿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言语等来塑造某一特定的人物。
幼儿角色游戏具有假想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
2.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
提示:
指导角色游戏的核心问题是使教师的指导与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起来。具体应该做到:
(1)丰富幼儿对于角色的认识。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帮助幼儿了解现实生活中不同角色的表现是发展角色游戏的基础。幼儿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家庭、幼儿园的生活,教师要在上课、日常生活、劳动和节日娱乐等多种活动中丰富幼儿对周边生活的知识和经验,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积累角色印象。
(2)和幼儿一起创设开展游戏的物质条件。
游戏的玩具材料、场所、设备是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材料对激发幼儿的游戏愿望和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有重要作用。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包括形象逼真的玩具、真实程度较低的简单物品和材料,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教师还应在活动室或户外设置固定的游戏场地,和幼儿一起进行游戏环境的创设。
(3)帮助幼儿进入游戏,学会分配和扮演角色。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角色游戏的主题应由幼儿自己提出。但有时需 14 要教师启发幼儿游戏的动机,帮助他们进入游戏;教师还要教会幼儿分配和扮演角色。
(4)观察幼儿,与幼儿展开互动,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活动,在游戏中他们充分地表现着自我。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游戏,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想法、能力和行为特点,给幼儿以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亲身参加游戏,扮演角色,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时,要尽量保持幼儿做游戏的自然状态,避免因教师观察游戏而影响幼儿游戏的真实感。
3.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
提示:
(1)帮助幼儿了解建筑物的形状和构造。(2)保证幼儿有适当的结构游戏材料和时间。(3)帮助幼儿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幼儿规则游戏的结构.提示:
规则游戏的结构包含:游戏的任务;游戏的玩法;游戏的规则;游戏的结果。
5.幼儿规则游戏的指导。提示:
规则游戏有其特有的结构,包含游戏的任务、游戏的玩法、游戏的规则和游戏的结果。教师在指导规则游戏时,必须符合其结构,才能保证其作用的实现。
(1)选择和编制适合幼儿年龄阶段的规则游戏。教师要根据特定教育任务和要求,并考虑幼儿实际的知识范围和智力或动作的发展水平,选择和编制能适合于上述条件的任务、玩法、规则和结果的有规则游戏。首先,要根据教育任务和幼儿的发展水平确定游戏的任务,其次选择合适的玩法和规则。对小班幼儿来说,有形象玩具和与动作相联系的游戏是适合的,而根据已有的经验或以语言进行的游戏则适用于中大班。对小班幼儿来说,游戏的规则要简单交易于遵守,而中大班幼儿游戏规则难度则应提高。
(2)教会幼儿游戏的玩法
规则游戏有一定的玩法和规则,幼儿只有学会了玩法,明确了规则,才能顺利地开展游戏。因此,在开始一个新的游戏之前,教师要以简明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示范,帮助幼儿学会游戏的玩法,掌握游戏的规则。在幼儿学会后,要鼓励幼儿独立地、积极地开展有规则游戏。在游戏中,教师要注意督促儿童遵守规则,以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和游戏任务的完成。
教师要充分重视规则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广泛开展规则游戏。一方面要在语言、常识、计算、体育等各科教学中充分运用规则游戏,特别是在小班更要广泛开展,以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获得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游戏时间中应安排开展规则游戏的时间,鼓励幼儿独立地开展已学会的规则游戏,促进全面发展。
6.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
提示:
表演游戏是一种带有表演性质的游戏,其特点是兼具表演性和游戏性。幼儿表演游戏的实质在于通过扮演特定角色以产生游戏性体验;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性优先于表演性。
表演游戏的游戏性和表演性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统一的。游戏性贯穿并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表演性则是幼儿在游戏性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作为活动的结果显现出来的。
7.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提示:
(1)为幼儿选择适合表演的文学作品。
(2)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3)帮助、支持幼儿开展游戏。
8.本章的内容实践性、操作性很强,需要结合各类游戏指导要求和策略进行一定的案例分析练习,分析四种类型幼儿游戏活动指导案例中教师的指导是否正确。
第六章 幼儿园玩教具的制作与利用
1.专门化玩具。
提示:
专门化玩具又称成型玩具,是指根据游戏的需要,专门设计制作的玩具,这种玩具可直接充当游戏的成员或设备,有助于幼儿模仿成人的活动,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愿望。
2.根据儿童玩具的功能和特点的玩具分类。
提示:
形象玩具(主题玩具);智力玩具;结构造型玩具;音乐玩具;体育玩具;娱乐玩具。
3.民间玩具的类型。
提示:
民间玩具按功能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节令玩具;观赏玩具;音响玩具;益智玩具;健身玩具;实用玩具。
4.班级玩教具的管理。提示:
(1)建立玩教具使用的常规;(2)合理放置,便于幼儿取放;(3)定期清洗、检修;
(4)根据需要,及时增减玩具。
5.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的原则。
提示:
(1)安全性原则。指自制玩教具要符合国家的玩具安全标准和卫生标准。(2)艺术性与可玩性原则。指玩教具既要好看又要好玩。
(3)科学性与教育性原则。玩教具的科学性原则表现在玩教具所蕴含的知识、概念和原理正确;教育性原则是指自制玩教具以自身的基本性能为载体能够产生相应的教育作用。
(4)经济性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性原则是指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通过玩教具制作的活动,培养幼儿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态度,增进幼儿实践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创新性原则。指构思新颖,包括完全的创新和对原有玩教具所进行的超越性改造。
6.教师对玩具玩法的指导。
提示:
第一,把握玩具的教育功能,突出关键经验。
第二,观察幼儿游戏过程,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反应,敏锐地觉察到幼儿的需要,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及时加强对玩具操作的过程指导,便于幼儿经验的提取。
第三,引导幼儿对自己的玩具操作活动的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和提升,帮助幼儿将零散的动作经验提升到概念层次,有助于经验的迁移和拓展。
7.幼儿园玩教具的利用。
提示:
幼儿园玩教具的利用离不开幼儿的学习和游戏活动,离开了幼儿的学习和游戏活动,玩教具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首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适宜的玩具。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本班幼儿的特点与需求的玩具,可以激发幼儿操作游戏材料的兴趣,满足其游戏愿望与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能落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的适当要求。
第二,投放玩具和游戏材料时充分考虑玩具的数量、种类及其搭配。游戏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影响儿童游戏的类型,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玩具相互搭配,也对儿童游戏的性质和主题产生复杂影响。
第三,应对幼儿进行玩具玩法指导。把握玩具的教育功能,突出关键经验;观察幼儿游戏过程并及时指导;引导幼儿对其玩具操作活动的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和提升。
第四,注重玩具教育意义的开发以及玩具玩法的效果评价。教师注重对玩具教育意义的开发,以及对已有的玩具玩法的效果进行评价,可以提升自己使用玩具的能力和创意,对现有不完善的玩教具进行改造,设计与制作出对幼儿的发展更有价值的新的玩教具。
第二篇:2020年电大本科《幼儿游戏与玩具》期末复习资料精编
幼儿游戏与玩具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剩余精力说
剩余精力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席勒(schiller)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spencer)。他们认为,生物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
席勒是在研究美学时,发现愉悦是美学活动和游戏共有的特征而对游戏有所研究。他在《审美教育书简》中首先提出人和动物有剩余精力,从游戏而得到快乐,并不在乎认识游戏的方法,只不过因为精力的使用和自由。斯宾塞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剩余精力:由于神经中心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疲劳,需要休息,休息一段时间后,精力就不稳定,超过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因而产生剩余精力。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剩余精力说的主要观点是:第一,生物体部有维护自己的生存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越强;第二,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第三,儿童和高等动物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气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就产生了游戏;第四,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而低等动物的精力只能用于保护自己,无剩余精力,所以不存在游戏。因此,他们把人类的活动分成两种:一种是有目的的活动,被称为工作;一种是无目的的活动,被称为游戏即精力发泄。
2.松弛说
松弛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拉察鲁斯(lazarus)和帕特里克(patrick)。他们认为,游戏不是为了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儿童需要用滑稽戏来恢复精力。
3.前练习说
前练习说又称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格鲁斯(Gross)。他认为,在童年时代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准备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最好的预备。
4.复演说
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Hall)。他认为,游戏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重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人类遗传活动的表现。
5.自主性体验
游戏之所以有磁铁般的吸引力,源于游戏的自由,这种自由的享有者是幼儿。幼儿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开始游戏,什么时候结束,玩什么游戏以及怎么玩,和谁玩,等等。谈及游戏,幼儿的心理状态总是放松的,因为他们是游戏的主人,持有这种“权利”所引起的体验就是自主性体验。自主性体验是幼儿游戏性体验的重要成分。
6.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指幼儿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进行模仿的动作,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7.象征动作
幼儿在游戏中的动作和生活中的基本动作不同,尽管在表现上类似,但意义却截然不同,比如游戏中幼儿模仿日常活动中拍球的动作,不是真要玩球,而是为了符合游戏的情景,配合游戏的需要。这种动作就是象征动作,即“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
8.感觉运动游戏
感觉运动游戏即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实践性游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一般存在于从儿童出生到2岁这一阶段。
9.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2-7岁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象征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在这一时期,幼儿的象征游戏表现为运用“替代物”,以假想的情景和行动方式将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愿望反映出来。幼儿在这种游戏中会把一种东西当做另一种东西来使用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是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要素。通过象征性游戏,幼儿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象征代替实物并学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体现着幼儿认知发展的水平。
10.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根据故事、童话、舞蹈等文艺作品的内容,指导幼儿进行扮演的游戏。它需要背诵文学语言,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作品情节,分角色表达出人物性格。表演游戏属于一种特殊的角色游戏,很多学者把它归入角色游戏中。它是对童话或故事中成型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进行创造性扮演的游戏。
11.轶事记录法
轶事记录。轶事记录是指简短地记录幼儿的游戏或游戏中的偶发事件。这些记录可反映幼儿的游戏技能以及社会性、认知、情感和身体等方面发展的状况。轶事记录可以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游戏结束之后进行——通过回忆描述游戏过程中发生的事件,这样做的不足之处是有可能遗漏游戏中的重要信息。
12.交叉式介入法
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
13.专门化玩具
专门化玩具亦称成型玩具,是根据游戏的需要,专门设计制作的玩具,如各种交通工具、炊具、娃娃等。它们可直接充当游戏的成员或设备,有助于幼儿模仿成人的活动,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愿望。
14.结构造型玩具
结构造型玩具,如各种积木、积塑、泥、沙、雪等。由于这种玩具的玩法没有定型,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可以利用这种玩具建造各种建筑物或者立体形象,对挖掘儿童智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有着重要作用,此外还能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
15.智力玩具
智力玩具是指用以发展幼儿智力的玩具,包括各种图片、卡片和各种拼、插、套、镶嵌等材料。
二、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
)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游戏的觉醒理论又称内驱力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伯莱因,他认为,觉醒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当机体缺乏刺激时,机体采取游戏的方式来增强刺激,提高觉醒水平,使机体感到舒适。
2.经典游戏理论有哪些贡献?
1.强调游戏的发展是儿童与成人相互作用的结果
2.赋予游戏以更为积极的重要价值
3.对于学前教育实践具有重要影响
3.简述幼儿游戏的特征。
一、主动性
二、虚构性
三、兴趣性
四、形象性
4.幼儿游戏的外部条件
游戏的外部条件主要指成人为幼儿营造的物质环境及游戏的心理氛围。成人应认识到幼儿对游戏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游戏的难度应与幼儿的能力水平一致,游戏中不以最终结果为目的。
5.玩具有哪些教育作用?
(一)玩具有利于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玩具有利于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品德行为
(三)玩具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6.简述幼儿游戏的认知分类。
(一)感觉运动游戏
感觉运动游戏即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实践性游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一般存在于从儿童出生到2岁这一阶段。该游戏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徒手游戏或重复的操作物体的游戏。
(二)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2-7岁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象征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在这一时期,幼儿的象征游戏表现为运用“替代物”,以假想的情景和行动方式将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愿望反映出来。幼儿在这种游戏中会把一种东西当做另一种东西来使用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是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要素。通过象征性游戏,幼儿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象征代替实物并学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体现着幼儿认知发展的水平。
(三)结构游戏
(四)规则游戏
7.幼儿游戏场地环境创设的原则是什么?
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促进幼儿的发展。第二,符合幼儿特点。第三,保证幼儿的安全性。
8.简答教师组织教学游戏时的主要环节。
组织这种游戏时,应有以下几个环节。
1.准备游戏经验,投放材料
2.确定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3.观察游戏
4.参与游戏,指导游戏
5.评价游戏,分享游戏体验
9.如何保证游戏观察的有效性?
观察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在观察孩子的游戏过程中,横向面要广泛,要关注班内每一个孩子,知道他们都在哪个游戏主题里玩,玩什么,和谁在一起玩,产生了哪些有价值的游戏情节。
其次,从教师观察的纵向说,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要简单地只看到游戏的表面,而应看到孩子出现的游戏行为背后所蕴涵的发展意义。
最后,教师在观察孩子游戏过程中,还需要具备观察的灵敏性,要善于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热点和所出现的矛盾焦点。
10.简述结构游戏的年龄特征。
幼儿结构游戏的水平往往反映了其智力发展的水平,幼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结构游戏水平。
(一)小班幼儿结构游戏的年龄特征
小班幼儿在开始时通常只是无目的地摆弄结构材料,光拿着玩,还不会搭。小班幼儿玩结构游戏的时间一般是10分钟,在10分钟内幼儿能够维持建构兴趣和游戏乐趣,抑制非游戏行为产生。
(二)中班幼儿结构游戏的年龄特征
中班幼儿进行结构游戏的目的比较明确,如果你在幼儿摆弄结构材料时问“你要搭什么”,幼儿一般能够明确地说出他想要搭建的主题。中班幼儿结构游戏的时间一般是20分钟。
(三)大班幼儿结构游戏的年龄特征
大班幼儿已经基本掌握了结构游戏的技能,以积木游戏为例,大班幼儿能搭复杂的物体或建筑物,能对称或加以装饰。大班幼儿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长时间的结构活动,并且出现多人参与的集体结构游戏。
11.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一)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
1.游戏性
2.表演性
(二)幼儿表演游戏的作用
1.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
2.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方式
3.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激发幼儿对文学艺术的兴趣
12.如何对班级的玩教具进行管理?
1.建立玩教具使用的常规
2.合理放置,便于幼儿取放
3.定期清洗、检修玩教具
4.根据需要,及时增减玩具
三、论述题(结合实际进行具体论述。
)1.论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贡献与局限性。
1.主要观点
(1)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席勒与斯宾塞。主要观点是:生物都有维持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而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
(2)松弛说。代表人物是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主要观点是:游戏不是为了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儿童需要用游戏来恢复精力。
(3)前练习说,又称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格鲁斯。主要观点是:在童年时代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准备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最好的预备。
(4)复演说。代表人物是霍尔。主要观点是:游戏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重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人类遗传活动的表现。
2.评价贡献与局限性
(1)贡献: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从儿童生理的不同侧面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从人的一般本性和共性的角度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基本上肯定了游戏是儿童的一种重要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力量。
(2)局限性: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从本能的生物性角度解释游戏;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解释游戏;主要是主管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
2.举例论述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游戏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首先,游戏反映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有助于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幼儿在游戏中担当角色,体验现实生活中角色的感受,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体验,加深对自己现实角色的理解,学会发现自我,发现自我与他人的差别。游戏让幼儿学会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逐渐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观点和思维的片面性。
其次,游戏有助于幼儿对社会角色的学习,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在游戏中既能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地从事自己的活动,如过家家、打针等,又不受现实生活条件的制约;既能充分展开理想的翅膀,又能再现和体验成人生活的感受及人际关系。通过扮演成人角色,对成人行为态度进行模仿,幼儿在思想上了解了自己和自己同性别成人角色的关系,逐渐形成了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最后,游戏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游戏的规则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觉纪律。利用游戏的方式能够培养和巩固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道德的实效,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游戏,促进幼儿主动学习道德知识,发展道德思维,促进道德认知的发展。通过游戏,寓教于乐,培养幼儿积极、肯定性的道德情感。通过游戏,磨练意志,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意志和品质。通过游戏,知行合一,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3.试论述如何在幼儿园中体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含义是: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之外,发生次数最多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对儿童的生活或生长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活动。
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中,要用贴近幼儿生活的、满足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方法来组织活动,让幼儿每天都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教师要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充实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的现象。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应尽可能将教学活动游戏化,模糊教学与游戏的界限。游戏化的教学活动的组织关键是让幼儿体会到游戏的兴趣性,体会到成就感,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游戏活动中,应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提供必要的游戏条件,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的表现和反应,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
4.举例说明本体性游戏和工具性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什么作用?
根据游戏与教育教学任务或目的的结合程度的不同,游戏可以分为本体性游戏和工具性游戏。
本体性游戏也称目的性游戏,是指幼儿进行自主、自发表现的游戏,游戏目的在于游戏本身,强调游戏本身的内在价值和游戏的自发性。这种游戏强调幼儿可以主动支配行为和自由参加游戏,它反映着幼儿发展的水平和兴趣爱好,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和结构游戏都属于此类游戏。
工具性游戏也称手段性游戏,是教师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的而组织的活动,以游戏为教育手段,通过游戏让幼儿掌握大纲要求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幼儿按一定方向发展。工具性游戏的直接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是在于通过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游戏形式促进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这种游戏强调游戏外在的工具价值即教学价值,音乐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都属于此类游戏。
这两类游戏在实践中开展时,本体性游戏突出了游戏主体——幼儿的自发性,工具性游戏把游戏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教师的控制程度较大。实际上,无论何种形式的游戏,其目的都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其开展既要发挥幼儿的主体能动性,又不能完全放弃教育者指导作用的发挥。
四、案例分析题
根据游戏的观察原则与指导方法,分析案例中该教师的指导行为与时机是否正确,并给出你的建议。
案例:大班游戏:“飞机场”
地面监控台的“播音员”开始播音:“MF8417飞往海南的航班准备好了吗?”播音过程伴随着笑声,又由于孩子本身发音较为含糊,再加上麦克风的扩音效果,整个游戏区显得异常嘈杂。紧接着又开始播:“MF0188飞往北京的航班准备好了吗?”由于两个航班摆放在同一个区域,加上整个游戏区原先就较为嘈杂,对于“播音员”口齿不清的通知确实是听不清楚。
十五分钟过去了,前往海南的候机“乘客”还没有等到登机的通知,孩子们开始显得不耐烦了。这时候教师以乘客的身份介入了,教师手拿着机票很不耐烦地说道:“你们这航空公司也太不准时了,怎么到现在还不起飞,我可是要去谈生意的,迟到了你们要负责的。”监控台幼儿连忙通知道:“飞往海南的航班准备起飞。”老师又问道:“什么时候可以登机?”这时“播音员”又开始通知:“飞机马上就要起飞,请乘客们在2号登机口登机。”下面的乘客立刻为“播音员”纠正过来:“不是2号登机口,是1号登机口。“播音员”连忙改正过来。“乘客们”开始伴随着音乐陆陆续续登机了。这时,教师就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孩子们登上了飞机,但飞机仍然不起飞,教师就来到孩子旁边一字一句地教孩子通知飞机该起飞了,但由于孩子的声音很模糊,“机长”也是在教师眼神的暗示下起飞了。飞机随着音乐的声音在慢慢地飞行着,这时“机长”突然朝着“空姐”大喊:“赶快把东西收起来,飞机要冲下去了。”“空姐”连忙把东西收起来,这时又听到“机长”喊道:“飞机就要爆炸了,请大家准备跳机。”地面监控台的孩子听到后,就拿起麦克风问到:“MF8417的航班出了什么问题,机长请回答,请回答。”“机长”回答道:“起落架出问题。”监控台发出指示:“紧急迫降。”
紧急迫降成功。“乘客”安全降落。剩下飞往北京的“乘客们”开始向老师抱怨道:“老师,我们都等好久好久了,飞机怎么还不起飞呢?”老师一手拿过麦克风自己充当起了地面监控员,飞机很顺利地起飞了,也很顺利地降落了。
答:老师适时地干预了孩子的自主游戏,纠正了被冷落的那组孩子的混乱游戏,使得这组孩子也对游戏感到满意。达到了游戏的效果。建议老师在游戏开始前先给予“机长”和“地面监控员”更细致的指导,避免游戏出现卡壳。
第三篇:幼儿游戏与玩具(简答题)
幼儿游戏与玩具试题
简答题
1.如何认识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答:游戏蕴含了丰富的幼儿园课程价值。游戏是一种适宜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活动形
式,而且游戏本身就是课程的内容。没有游戏,幼儿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也就无法实现幼儿园课程价值。(4分)同时,游戏并不是作为幼儿身心诸方面的发展途径才显示其重要性的,游戏本身是幼儿所需要的,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生活不能没有游戏。缺乏了游戏的幼儿园课程是不完美的,没有游戏的幼儿园课程是不合理的。只有有机地以游戏组织的幼儿园,才能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对幼儿发展的价值。(4分)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在课程及整个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具有基本地位。(2分)
2,教师应该从幼儿哪些外部动作上去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 答:表情;动作(探索动作;象征动作;嬉戏动作);角色扮演;言语;游戏材料。
3.在哪些情况下,教师必须介入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 答:(l)当幼儿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2)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3)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4)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5)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
4.如何理解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 答:表演游戏是一种带有表演性质的游戏,其特点是兼具表演性和游戏性。幼儿游戏的实 质在于通过以扮演特定角色产生游戏性体验;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性优先于表演性。(5 分)表演游戏的游戏性和表演性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统一的。游戏性贯穿并体现在 整个活动过程中,表演性则是幼儿在游戏性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作为活动的结果显现出来 的。(5分)
5.游戏性体验的主要成分包括哪些内容?
答:有(1)兴趣性体验;(2)自主性体验;(3)胜任感体验;(4)幽默感;(5)驱力愉快
6.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整合其基本路径是什么?
答:游戏与教学的整合路径包括游戏教学化与教学游戏化。(1)游戏教学化。游戏教学化是指教育者参与、控制幼儿的游戏,对游戏施加教育影响,以取得幼儿更好发展的一种策略。即游戏成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形式,在幼儿园游戏中自然地融入教育的因素,使幼儿在获得游戏体验,享受游戏了取得同时,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但是游戏教学化并不是简单地把游戏与教学相累加,而是在游戏中引入教学的因素,同时保证游戏的主体地位。(2)教学游戏化。教学游戏化是指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淡化教育目的,强化游戏的手段,轻结果重过程。即教师突破讲解式的教学方式,根据具体的情景,恰如其分地运用游戏进行教学,使幼儿被动的要我学成为主动的我要学,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游戏化并不是用游戏安全来代替教学,而是强调教学应秉持游戏精神。(各5分)
7.幼儿游戏的教育作用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答:(1)幼儿在游戏中感到轻松、愉快,发挥了创造性;(2)幼儿能认真游戏,在游戏中体现坚持性;(3)幼儿会正确、创造性地使用玩具;(4)幼儿在游戏中能与同伴合作,并不妨碍他人游戏的进行;(5)游戏内容丰富、积极向上,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各2分)
8.教师在对玩具玩法进行指导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第一,把握玩具的教育功能,突出关键经验(3分);第二,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反应,敏锐地觉察到幼儿的需要,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及时加强对玩具操作的过程指导,便于幼儿经验的提取(4分);第三,引导幼儿对自己的玩具操作活动的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和提升,帮助幼儿将零散的动作经验提升到概念层次,有助于经验的迁移和拓展。(3分)
9.为什么说“玩具是孩子第一部无文字的教科书”?
答:玩具逼真的造型便于幼儿理解和认识,对玩具的操作可以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注意力;玩具的各种特征可以刺激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得到各种感官训练,促进感知觉的发展;玩具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周围的世界,训练集中注意的能力,增进感性认识;玩具有利于发展幼儿好奇心,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有的玩具专门用于思维训练,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并心灵手巧。
10.游戏的觉醒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又称内驱力理论,代表人物是伯莱因。主要观点:(1)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2)机体具有维持体内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3)当有新异刺激时机体采取探究的方式来降低觉醒水平;当缺乏刺激时机体采取游戏的方式来提高觉醒水平。
11.经典游戏理论有哪些贡献?
答:①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 ②从儿童生理的不同侧面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③从人的一般本性和共性角度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④基本上肯定了游戏是儿童的一种重要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力量。
12.简述幼儿游戏的特征? 答: 主动性。指幼儿游戏的动机主要自源于主体的内在需要。虚构性。即幼儿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真实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 内在现实超越了外在现实, 物体的日常意义被忽略, 而取代以游戏中新的意义。通过象征与转换, 幼儿在游戏中完成了从心理现实到社会现实的对接。
兴趣性。幼儿的游戏活动和行为受情绪化的兴趣支配。游戏的兴趣性通过游戏的内容、游戏的形式、游戏的情节反映出来,对幼儿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形象性。游戏的形象性体现在声、形、动、情之中。在游戏中幼儿扮演着社会各阶层人物,充分创造人物的形象,仿佛真实生活一样。游戏以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强烈地吸引着幼儿,满足了幼儿的需要。
13.简述幼儿游戏的情景的特征? 答:(1)游戏环境的多样性。(2)游戏内容的丰富性(3)游戏机会的均等性
14.玩具有哪些教育作用?
答:①玩具有利于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 ②玩具有利于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品德行为; ③玩具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15.简述幼儿游戏的认知分类?(简答皮亚杰如何进行游戏分类)(简述按认知发展的游戏分类?)
答:皮亚杰认为游戏是随认知发展而变化的,他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把儿童游戏分为:①感觉运动游戏;②象征性游戏;③结构游戏;④规则游戏。
16.简述”剩余精力说”的主要观点? 答:剩余经理说的主要观点是:第一,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的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越强.第二,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
第三,儿童和高等动物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游戏就产生了。
第四,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因此,他们把人类的活动分成两种:一种是有目的的活动,被称为工作;一种是无目的的活动,被称为游戏即精力发泄。
17.简答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1)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同化超过了顺应.(2)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3)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4)游戏的发展受儿童认知水平的制约,并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18.什么是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答: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领域产生的一种新的游戏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贝特森,他认为,游戏是一种元交际,是一种意识与信息的意义交流和理解过程,是一种发展儿童进入人类文化和表征世界必须技能的重要途径.19.教师应该从幼儿哪些外部动作上去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从外部动作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答:表情;动作(探索动作;象征动作;嬉戏动作);角色扮演;言语;游戏材料。
20.幼儿游戏的结构要素?
答:游戏的可观察的外部行为表现;幼儿的内部心理体验;游戏发生的情景(外部条件因素)21.游戏性体验的主要成份?(1)兴趣性体验(2)自主性体验(3)胜任感体验(4)幽默感(5)驱力愉快
22.为什么说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答:(1)游戏丰富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2)游戏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3)游戏发展幼儿审美情趣和情感;(4)游戏可以消除幼儿消极的情绪情感。
23.如何认识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游戏的课程价值?
答:游戏蕴含了丰富的幼儿园课程价值。游戏是一种适宜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活动形式,而且游戏本身就是课程的内容。没有游戏,幼儿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也就无法实现幼儿园课程价值。同时,游戏并不是作为幼儿身心诸方面的发展途径才显示其重要性的,游戏本身是幼儿所需要的,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生活不能没有游戏。缺乏了游戏的幼儿园课程是不完美的,没有游戏的幼儿园课程是不合理的。只有有机地以游戏组织的幼儿园,才能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在课程及整个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具有基本地位。
24.实现游戏与教学整合的基本路径是什么?
答:(1)游戏教学化。“游戏教学化”是指教育者参与、控制幼儿的游戏, 对游戏施加教育影响, 以取得幼儿更好发展的一种策略。即游戏成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形式,在幼儿园游戏中自然地融入教育的因素, 使幼儿在获得游戏体验, 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 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但是游戏教学化并不是简单地把游戏与教学累加, 而是在游戏中引入教学的因素, 同时保证游戏的主体地位。
(2)教学游戏化。“教学游戏化”是指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尽可能淡化教育目的, 强化游戏的手段, 轻结果重过程。即教师突破讲解式的教学方式,根据具体的情景,恰如其分地运用游戏进行教学,使幼儿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游戏化并不是用游戏完全来代替教学, 而是强调教学应秉持游戏的精神。
25.简述玩具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答:玩具逼真的造型便于幼儿理解和认识,对玩具的操作可以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注意力;玩具的各种特征可以刺激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得到各种感官训练,促进感知觉的发展;玩具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周围的世界,训练集中注意的能力,增进感性认识;玩具有利于发展幼儿好奇心,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有的玩具专门用于思维训练,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并心灵手巧。
26.美国学者帕顿按照幼儿社会行为的不同表现,依据参与游戏的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游戏划分为哪些类型?
答:将2—6岁幼儿的游戏行为分为六种类型,(1)偶然的行为(或称无所事事);(2)旁观(游戏的旁观者);(3)独自游戏(单独的游戏);(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其中真正属于游戏行为的是后面四种。
27.按照游戏与教育的关系如何进行游戏分类? 答:根据游戏与教育教学任务或目的结合程度的不同,游戏可以分为本体性游戏和工具性游戏两类。本体性游戏也称目的性游戏,是指幼儿进行自主、自发表现的游戏,游戏目的在于游戏本身,强调游戏本身的内在价值和游戏的自发性。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和结构游戏都属于此类游戏。工具性游戏也称手段性游戏,指教师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的游戏活动。工具性游戏的直接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是在于通过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游戏形式促进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这种游戏强调游戏外在的工具价值即教学价值,音乐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属于此类游戏。
28.幼儿游戏内容的发展趋势? 答:游戏内容是指幼儿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范围规定,幼儿游戏内容的发展主要是伴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生活范围的扩大而发展的。幼儿所在环境中一切影响其发展的外部条件构成了幼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并成为幼儿游戏内容的丰富源泉。(1)婴儿时期:幼儿游戏的内容更多是反映幼儿周围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和现象,游戏中并无明确、明显的主题。(2)
2、3岁幼儿的生活由于进入幼儿园等更多的社交场合,游戏内容反映的社会现象的范围逐步扩大,游戏出现了较明确的主题。(3)
3、4岁幼儿游戏的内容由反映日常生活过渡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幼儿逐渐不再单纯依赖感知觉,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来构思游戏主题。(4)
4、5岁以后幼儿游戏的主题更具有社会意义,并增加了较难的智力活动,游戏主题的意识性、灵活性、社会性和深刻性渐趋增强。(5)5岁以后幼儿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复杂,成为具有更多社会意义的主题游戏,而且增加了较难的智力活动内容。
29.幼儿游戏形式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游戏形式最终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程度所决定的。游戏动作、语言、持续时间、参加人数、规则等反映了游戏形式的整体发展趋势,具体体现是:(1)游戏动作的渐次连贯(2)游戏语言的准确化(3)游戏持续时间的推延(4)游戏规则的明朗化(5)游戏活动的社会化。
30.从结构特征上可将户外游戏场地作何划分? 答:从结构特征上可将户外游戏场地分为传统的游戏场地、创造性的游戏场地以及冒险性游戏场地。冒险性游戏场地起始于丹麦。
31.关于幼儿室内游戏环境,人类发展生态学家经过观察研究得出了哪些一致结论? 答:材料配备齐全的积木角能激励幼儿积极的动手操作及进行想象游戏;安静的阅览室和图书能养成幼儿认真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在美术角,幼儿经常更多的独立完成自己的创作;在娃娃家,幼儿则会频频的与人交谈,认真扮演自己的角色,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32.如何科学地制定幼儿游戏目标? 答:幼儿园的游戏目标应该是内在的、长时的,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课改精神。具体要做到:应考虑儿童年龄特点;根据游戏类型确定不同的目标;游戏的目标要有实际针对性;游戏的计划和目标应体现渐进发展性。
33.游戏的内容选择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游戏内容的选择要体现趣味性和生活性,要具有可操作性。
34.教学游戏的组织应有哪些环节? 答:准备游戏经验,投放游戏材料;确定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方法;观察游戏;参与并指导游戏;评价游戏,分享游戏体验。
35.在哪些情况下,教师必须介入幼儿的的游戏进行指导? 答:(1)当幼儿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2)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3)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4)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5)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
36.幼儿游戏的教育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幼儿在游戏中感到轻松、愉快,发挥了创造性。(2)幼儿能认真游戏,在游戏中体现坚持性。(3)幼儿会正确、创造性地使用玩具。
(4)幼儿在游戏中能与同伴合作,并不妨碍他人游戏的进行。(5)游戏内容丰富、积极向上,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
37.如何确立对幼儿游戏的观察视角? 答:(1)幼儿的兴趣点。
(2)幼儿的行为类型(表征行为、构造行为、合作行为、规则行为),行为过程和结果。(3)幼儿与环境、同伴的互动情况。
(4)幼儿的情绪体验。
(5)影响幼儿行为的(外部)因素。(6)幼儿是否遵守游戏规则。
38.如何理解游戏评价的价值取向? 答:(1)强调幼儿自主发展,这是以幼儿为中心为取向的。(2)强调个别差异性和具体感受性,这是以个体经验为取向的。(3)强调发展的不同层次和水平,这是弹性发展的取向。
39.如何认识幼儿角色游戏的实质与特点? 答:幼儿角色游戏的实质在于扮演某个角色,即幼儿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言语等来塑造某一特定的人物。幼儿角色游戏具有假想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
40.幼儿角色游戏对于幼儿发展具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答:可以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41.幼儿规则游戏的结构是什么? 答:游戏的任务;游戏的玩法;游戏的规则;游戏的结果.42.如何指导幼儿结构游戏? 答:(1)帮助幼儿了解建筑物的形状和构造。(2)保证幼儿有适当的结构游戏材料和时间。(3)帮助幼儿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3.如何理解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 答:表演游戏是一种带有表演性质的游戏,其特点是兼具表演性和游戏性。幼儿表演游戏的实质在于通过扮演特定角色以产生游戏性体验;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性优先于表演性。表演游戏的游戏性和表演性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统一的。游戏性贯穿并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表演性则是幼儿在游戏性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作为活动的结果显现出来的。
44.教师怎样指导幼儿的表演游戏? 答:(1)为幼儿选择适合表演的文学作品。(2)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3)帮助、支持幼儿开展游戏。
45.什么是专门化玩具?
答:专门化玩具又称成型玩具,是指根据游戏的需要,专门设计制作的玩具,这种玩具可直接充当游戏的成员或设备,有助于幼儿模仿成人的活动,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愿望。
46.根据儿童玩具的功能和特点,可以把玩具分成哪些类型?
答:形象玩具(主题玩具);智力玩具;结构造型玩具;音乐玩具;体育玩具;娱乐玩具。
47.民间玩具有哪几种类型?
答: 民间玩具按功能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节令玩具;观赏玩具;音响玩具;益智玩具;健身玩具;实用玩具。
48.班级玩教具应如何管理? 答:(1)建立玩教具使用的常规;(2)合理放置,便于幼儿取放;(3)定期清洗、检修;(4)根据需要,及时增减玩具。
49.简述结构游戏的年龄特?
答:小班:开始时只是无目的的摆弄结构材料,还不会搭。一般结构游戏时间为10分钟。中班:目的比较明确,对搭建材料的动作和过程感兴趣,也关心游戏的成果。一般结构时间为20分钟。大班:基本掌握结构的技能。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长时间的结构活动,并出现多人参与的集体结构游戏。
50.幼儿游戏场地环境创设的原则是什么?
答:第一,促进幼儿的发展;第二,符合幼儿特点;第三,保证幼儿的安全性。
51.在哪些情况下,教师必须介入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 答:(l)当幼儿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2)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3)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4)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5)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52.在幼儿开展自主游戏的自由选择过程中,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指导策略? 答:(1)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共享幼儿自由选择获得的快乐。
(2)提供幼儿选择的条件。教师在协助幼儿组织、完成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满足幼儿自由选择商议,决定游戏的时间空间。②为幼儿提供感兴趣的、适合年龄特点的、促进幼儿学习发展的玩具材料,让幼儿选择并与各种玩具材料发生交互作用。③ 要重视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
(3)帮助幼儿解决选择中的困难和矛盾。
第四篇:幼儿游戏与玩具 作业四
幼儿游戏与玩具 作业四
玩具设计实践活动
任务说明:
1.因地制宜地选择一种获取方便、使用安全、经济环保、可持续使用的材料,采用“变形法”设计一款自制玩具。
2.写下玩具设计方案,内容应包括设计意图、形象构思、材料说明、使用对象与使用方法介绍。
3.制作玩具成品。
4.班级展示并阐述。
操作说明:
1.本次任务包括三个环节:设计方案;制作玩具;展示与阐述。
2.本次任务按百分制计分,各环节权重如下:设计方案30%,玩具制作60%,展示与阐述10%。评价方式可采用班级集体评分,课程责任教师评分,自我评分与同学、教师评分结合的方式。
设计方案:得分:()
完成情况:完成()未完成()得分:()
展示与阐述:完成()未完成()得分:()
第五篇:游戏与玩具
中职幼儿游戏与玩具新课堂教法指导
一、幼儿游戏与玩具的学科特性,教学目标和内容
1、中职游戏与玩具学科的特点
2、中职游戏与玩具学科的教学目标
3、中职游戏与玩具学科的教学内容
二、游戏与玩具学科的教学现状与对应策略
1、游戏与玩具的教学现状
2、改良游戏与玩具课现状的策略
三、中职游戏与玩具的教学方法
1、概述
2、教学方法的选择
四、新课堂教育试验下的幼儿游戏与玩具教学案例
1、新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2、新课堂教学反思
第一章 幼儿游戏与玩具的学科特性,教学目标和内容
一、游戏与玩具的学科特性
游戏与玩具是幼儿进步的“工具”,游戏是儿童玩的一种方式,玩具是儿童玩的一种工具。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玩具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师幼儿游戏的基础。在游戏中,幼儿的举止言行都围绕着玩具这个物质中心发展,它给幼儿带来无限的快乐,在游戏中,幼儿实现身体的发育和心理发展,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在游戏中,锻炼幼儿坚忍不拔的克服困难,不断索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游戏中,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孩子创新的动力。在游戏中,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集体的力量。
二、游戏与玩具学科的教学目标
游戏与玩具课程就是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会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与分享,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游戏与玩具学科的教学内容:
本教材除绪论之外共有五个单元,主要内容有:形象玩具与儿童的角色游戏,建构类玩具与儿童的结构玩具,运动类玩具与儿童的体育游戏,其他类型的玩具材料和其他类型的儿童游戏。课程着重阐述了儿童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必然性以及游戏对儿童成长,发展的主要价值,介绍了儿童玩具的特征及使用的基本要求,探讨玩具对于开发儿童潜能的作用,强调科学的使用玩具,使游戏充分满足儿童的多样兴趣,与发展需求。附录中选取儿童游戏100例,旨在教学提供便利。
绪论
一、儿童玩具的分类
二、儿童玩具的选择
三、玩具与游戏的关系
四、儿童游戏的分类
五、儿童游戏的特点
六、游戏与儿童的成长 学习思考与教学尝试
第一单元
形象玩具与儿童的角色游戏
一、形象玩具
二、形象玩具与儿童角色游戏
三、角色游戏与儿童的心智发展
四、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学习思考与教学尝试
角色游戏案例——娃娃家游戏 “小菜场” 第二单元
建构类玩具与儿童的结构游戏
一、建构类玩具
二、常见的建构类玩具
三、建构类玩具与结构玩具
四、结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自制油泥的方法 学习思考与教学尝试
第三单元
运动类玩具与儿童的体育游戏
一、运动类玩具
二、运动类玩具与儿童身心的发展
三、运动类玩具与儿童体育游戏
四、体育游戏的类别与指导原则
学习思考与教学尝试 第四单元
其他类型的玩具材料
一、益智类玩具及其分类
二、美劳类玩具及其分类
三、表演类玩具材料及其分类
学习思考与教学尝试
第五单元
其他类型的儿童游戏
一、智力游戏
二、音乐游戏
三、表演游戏
学习思考与教学尝试 附录
儿童游戏100例
第二章
游戏与玩具学科的教学现状与对应策略
一、游戏与玩具课的教学现状
1、游戏形式化。现在很多老师嫌玩游戏麻烦,平时不玩游戏,只在有人参观检查时才让幼儿玩游戏,因而幼儿游戏活动不能得到正常开展。
2、游戏教学化。具体表现为:第一,在选择游戏内容时,过多考虑游戏的教学因素,而忽视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第二,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过于求全,急于求成,希望每一个孩子玩游戏都能达到某一目标和水平,而孩子的创造性、自主性被忽略了。
3、游戏自由化。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师适当的指导对体现幼儿游戏价值的作用,把游戏等同于自由活动,常常是“玩具一散,幼儿一放”便不闻不问,让幼儿随意玩。没有教师的参与,没有教师的指导,游戏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
4、游戏模式化。教师在游戏中“导”得过多,使得幼儿选择游戏的自由度极小,游戏的内容也极为单调。教师过于注意游戏的结果而忽视游戏的过程,为了使孩子们的游戏更“逼真”、“有趣”、“有教育意义”,往往亲自设计,亲自指挥学生游戏,一心将游戏导向自己心中的模式,孩子们则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机械地消极模仿。
二、改良游戏与玩具课现状的策略
1、教师应多观察了解
幼儿游戏活动既是幼儿认知、个性、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等发展的途径、手段,也是幼儿发展的真实写照。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为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游戏指导提供依据。
2、教师要适时的帮助指导
幼儿喜欢独自游戏、自由结伴游戏,他们不需要也不愿成人的过度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不需要或不喜欢和教师共同游戏。教师作为游戏伙伴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往往更能够吸引幼儿,使幼儿玩得更有兴致。而且,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技能相对缺乏,游戏的玩法比较简单,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更加丰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地位、参与游戏的目的,随机指导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
3、评价要合理、自然。
游戏结束时,对孩子们游戏活动的评价要合理、自然。评价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着游戏的意义,对孩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教师对孩子游戏的评价。教师切忌以成人的思维定势,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评价学生的游戏,而应关注每个孩子自身能力的纵向发展。同时,评价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变成一种说教,应该集中讨论有价值的问题;也不必每次游戏后都有评价活动。
第三章
中职游戏与玩具的教学方法
一、概述
游戏与玩具课是一门动手实践活动较多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交流,合作,探究,互助的教学目标,我会选择目标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多媒体展示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讲授新课之前,出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有基本的了解,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2、讲解法:在有些游戏课堂上,老师需要讲解游戏的规则以及在游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3、演示教学法:演示教学可以分为直接演示和间接演示,直接演示指教师操作示范技法表演等,间接演示指出示实物,图片,录像等。无论哪种都应该简明扼要,规范正确,具有启发性,使学生听得懂,开导性强,演的应抓住要害,利落而不含混,引起学生向往。这种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也是带动学生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好方法。比如建构玩具中的一课《橡皮泥》,老师必须先示范建构出硕果累累的果树,形象生动的苹果,香蕉,梨等,才能吸引着学生,让学生有信心并向往着去建构自己的作品。
4、小组合作法:“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让学生寻找自己的游戏伙伴,有利于实现交流,协作,分享等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多媒体教学法:运用电教媒体展现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可以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参与活动。比如角色游戏《小菜场》中,老师借助多媒体教具展现菜场中阿姨们酣畅淋漓的叫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阶段学生参与课堂做下铺垫。
6、自学辅导法:自学辅导的教学模式是“启,动,练,知,结”。它以视觉为主,动手,动脑,动耳,动口多感官相互作用,正好契合了本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额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7、练习法:练习法有心智技能的练习,动作技能的练习,文明行为习惯的练习,游戏与文具这一学科主要涉及到心智和动作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己的控制和校正,反复的完成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任何教学都是具体的,都是有特定的教师、学生、内容和设备条件的。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必须按照一定的科学依据,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自己所具有的各种条件,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合理地进行组合,才可望收到优良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选择教学方法时,需要考虑的主要依据有:
1、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
我们游戏与玩具课的教学目标多与动手,运动有关,所以多选择示范法,练习法,便于学生掌握接受。在讲到理论章节时,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讲解,就选择讲解法,等等。
2、教学内容特点
不同的课程教授内容特点不同,选择的教法也就不同,语文、外语等多用讲授法等,数学多用练习法,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用演示法和实验法,我们的游戏与玩具用示范法,但是最终无外乎实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陶冶个性的目标。
3、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教学方法的应用一方面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另一方面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考察、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状况、能力高低和智力、情感的发展特征,以及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长,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考虑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我们职高的学生都是青少年,在学习这门课程中对于我们教法的选择可能要求不是太高,但是重点是我们要教会我们的学生在教育幼儿时如何选择教法,这才是重点。
4、教师自身的素养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死”的,只有教师能正确、准确和创造性地组织运用,才能成为活的教学方法。教师的素养总是一定的,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有能力使用任何教学方法。将来站在幼教前线的是我们的现在的学生,我们必须面对他们整体素养不高的现实,所以,我们在教授我们现在的学生的时候,尽可能的将我们最高尚的一面展现给他们,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以便在将来的教学中能够很好的运用。但是人各有所长,我们也要教会学生要扬长避短,口头语言能力强的,可选用讲授法;有的口头语言能力弱,可选择演示法、讨论法等。
5、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
教学方法总是具体的,有自己的特性,表现在与特定内容的亲和性、对特定设备的要求、对特定对象的要求、对学生身心发展作用的差异等等方面。教学方法是多种因素的有机组合,存在着效率与平等、教师与学生、规模与质量、知识与能力、统一与个性等之间的矛盾。这一切决定了一定的教学方法本身,具有自己特定的职能、适应范围和应用条件。比如,讲授法的效率高、规模大、突出知识传授等长处,但却在个性、能力和质量方面有比较大的局限。
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好的教学方法,至少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能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应力求选择这样经济有效的方法。
要综合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再来确定教学方法。每一堂课都不能单一的选择一种方法,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鉴于不同老师的不同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第四章
新课堂教育试验下的幼儿游戏与玩具教学案例
案例一《小菜场》
一、游戏准备:
各种蔬菜的图片、菜篮、钱币(卡纸代替)
二、游戏活动目标
1.复习对学过的几种蔬菜的认识。
2.在游戏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三、导入
一边播放菜市场嘈杂的音频,一边摆放准备的菜。师:看看我们这儿,像什么?
生:菜市场
师:不知道大家体验过没有菜市场中的角色?(学生私下讨论)今天我们就来 做一个菜市场的娃娃家游戏《小菜场》
四、教师示范
教师扮演营业员,选位同学扮演顾客。
营业员:卖菜,卖菜,新鲜的蔬菜,个大圆溜,通红的西红柿,快来买呀!顾客:请问西红柿多少钱一斤?称两斤。然后过称,付钱。顾客:谢谢,再见。营业员:欢迎下次再来。
教师强调营业员应热情,负责,顾客要有礼貌。
五、学生分组游戏
(1)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学生自己商讨分配角色。
(2)先让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其余同学在下面观看,并总结有哪些改进之处。(3)学生小组讨论,提出表演中的问题。
(4)总结经验,改良出现的问题,再由两组上台表演。
六、拓展游戏
游戏增设管理员角色,对市场不当行为进行纠正。教师可先当管理员,指导 或纠正学生的活动。一段时间后学生当市场管理员,并在小组内互换角色。
七、活动小结,结束游戏
表扬学生们在游戏中 的精彩表现,比如:要价,砍价,付账,挑菜,拿菜等但是仍旧会出现买菜时不付帐,付账后不拿菜放爆笑桥段,说明学生对角色的责任还是不十分清楚。总的来说,学生们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差强人意的,值得表扬。教后反思:
在游戏的开始部分,教师对交易的方式作了一定的讲解和示范,引起了幼儿积极地要参加游戏的愿望。接下来,教师将幼儿分成了若干组,由幼儿自己来协商,分配角色(营业员.顾客),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尊重了幼儿自己的意愿,而且幼儿的社会性在此环节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兴致都很高涨,但也有的幼儿蔬菜的特征表述的不是很清楚或礼貌用语用得不到位,这时,教师就扮演了市场管理员的角色,提醒营业员要热情负责,顾客要有礼貌等。游戏继续进行,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对蔬菜特征表述,礼貌用语的运用及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游戏进行一段时间后,幼儿互换角色进行游戏,教师指定能力强的幼儿担任管理员的角色,由幼儿来管理幼儿,进一步的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案例二:《橡皮泥》
一.游戏准备:
橡皮泥、雪花片
二.导入
心灵鸡汤:真正的旅行,不在于走过了多少地方,而在于成就了多少次全新的自己。不管多 努力去蜕变成熟。一旦内心受伤哭泣时,我们还是像小孩子一样。
我们真的要过了很 久很久,才能够明白,自己真正怀念的,到底是怎样的人,怎样的事。(换图片,拿出用雪花片建构的树,激起学生的建构兴趣。)教师:秋天到 了,果园里的果树上都挂满了香甜的水果。可是有一棵果树很难过,它 的水果 宝宝不见了,小朋友愿意帮它把水果宝宝找回来吗?
三.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运用橡皮泥捏出水果:苹果、梨、桔子、香蕉等外形特征 2.锻炼幼儿的小手肌肉
四.教授新课,教师示范:
1、教师:今天我们就用橡皮泥来做香香的水果。
(1)苹果:先取一团橡皮泥,搓圆,上下用手指分别压一个小坑。
(2)梨: 取一团橡皮泥搓长,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套住橡皮泥的中间轻轻地 往里面压,变成两个连在一起的圆,上小下大,再在小圆的顶部装上柄。(3)香蕉:取一团橡皮泥搓长,分别捏住两头往里面弯一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橡皮泥不能弄到地上。)
五.学生分组练习建构
教师:小朋友在玩橡皮泥时要注意橡皮泥不能弄到地上,水果做好后送给果树。讲学生分成六组,每组再分成A,B组,A组用橡皮泥做水果。B组用雪花片 建构果树。
六、成果展示
学生介绍作品,教师讲评。
1、说说果树上都有哪些水果呀?你最喜欢哪个水果?为什么?(引导幼儿从水 果 的外形特征、表面的光滑程度进行讲述)
2、表扬在建构活动中专心、认真的幼儿。
3、作一个作品评比,看看哪一组的作品最精致。
七、作业布置
学生自己设计一份橡皮泥制作物品的流程
教后反思:
这节《橡皮泥》室内手工建构游戏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动手及合作能力,虽然在 作品精致程度上要求不高,但是要求学生有实际动手能力,只有小组件通力合作,才能建构出精彩的作品,另外,要求学生在口头上能够将各类水果的外形特征表 达出来,能够使学生的小手肌肉得以锻炼。
案例三《踢毽子》
一、游戏准备
人手一只毽子
二、游戏活动目标:
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及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准确性,提高平衡能力。
三、导入
教师以花样踢毽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学生参与其中的兴趣,热情。
师:大家会踢毽子吗?想不想试一下?(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热情)
四、教师示范,(1)方法一:用手托毽子,轻轻上抛,;用脚内侧踢毽子,再用手接住,反复练习抛,踢,接的动作,还可以用手,脚,抬平大腿等处接毽子。(2)方法二:用左(右)脚内侧或外侧连续踢毽子,使毽子不落地,也可以用左右脚交替连续的踢毽子。
五、学生自主练习
学生按照不同的踢法练习。(教师可加入并提醒其总结如何能让自己平衡,多踢毽子。)
六、成果展示
踢毽子竞赛:
1.按照规定动作及要求踢毽子。
2.踢毽子过程中,如果未踢中或未接住毽子,使毽子落地,则为失败。3.计数比赛时,踢中次数最多的一队为胜。
七、活动拓展
(鼓励学生提不同花样的毽子)
集体踢毽子,两人,三人,或多人围成圈,交替或轮流踢毽子,使毽子不落地。
八、活动小结
教师总结学生今天活动的表现,表扬表现积极,好的学生,让学生玩游戏的同时,感受到体育活动的快乐。同时教师也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学生,鼓励他们加油,下次会表现的更好,等等,使他们能在活动中活跃起来一,以培养他们对体育游戏的兴趣。
教后反思
传统游戏踢毽子是我们儿时很难忘记的记忆,然而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还是不那么熟悉,能够踢好的也不多,在课堂上也成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会踢的越踢越有劲,不会踢的两下子就没了信心,所以,一定要做好同学间的交流工作,以及教师的及时鼓励,这样才能使课堂变得生机盎然。在最后的集体踢毽中,最好老师能加入,更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另外,如果针对幼儿来玩,建议用绳毽,一次踢一下,即抛一下,踢一下,接一下,看谁踢得多,准,快。
案例四:《揪尾巴》
一、游戏准备:
彩色布条平整的场地 音乐光盘
二、导入
听音乐《欢乐小兵》做热身运动
三、游戏目标
1、训练幼儿快跑中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及躲闪的动作的灵活性,发展幼儿身体 的平衡能力。
2、培养幼儿能在游戏中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让幼儿体验游戏的快乐。
四、讲授新课,教师示范
1、教师讲解玩法规则
2、教师请幼儿示范玩法,把布条塞进裤腰,让对方揪出布条。
五、小组活动,成果展示:
学生自由分组,5----6人为一组,教师数“一二三”,学生开始在指定的范围
内四散跑开瞅准机会揪对方揪尾巴,但不得推拉,先揪完对方组尾巴为胜。
六、教师点拨,游戏小结
怎样不被对方捉住尾而自己却能捉住别人的尾巴?鼓励学生快跑躲闪身体灵
活动作要快。
七、布置作业
1、探索布条的新玩法和好朋友玩一玩。
2、回家后请家长与孩子一起玩,工同体验游戏的快乐。
教后反思:
这个游戏课是为了适应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对户外游戏活动的浓郁的兴
趣而设计的户外游戏,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对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游
戏很感兴趣,并且也需要培养学生在游戏中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所以,《揪
尾巴》这个游戏就是训练幼儿快跑活动中身体的灵活性和快速躲闪动作的协调
性。通过本次活动来看在游戏中孩子们还是比较灵活的。
案例五《看谁不湿鞋》
一、活动准备
1、学生人手一块纸板;
2、在场地内画两条相距6米左右的平行线作为起点和终点。;
3、音乐录音带。
二、活动目标
1、练习在相隔的物体上行走;
2、锻炼动作的协调性和敏捷性;
3、体验合作的成功与喜悦;
4、能自主的创造新玩法。
三、导入、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纸板,师:在我们的意识里,纸板都可以做什么?
生:作板凳,作扇子····
师:今天,我们做游戏也用纸板,做一个有趣的游戏。
四、教师示范
(一)热身运动
1、让学生(随音乐)将纸板当作方向盘,绕操场慢跑。
2、听老师信号站好队形。
3、学生拿纸板,跟着老师做垫子操:伸展运动、下蹲运动、体转运动„„
(二)教师示范
教师:天下雨了,地上有很多积水,我们大家想个办法怎么走才能不湿鞋呢?
教师讲解并示范游戏玩法和规则。
教师:每人手拿两块纸板,先把第一块纸板放在湿地上,两脚踏在纸板上,接着将第二块纸板放在第一块纸板的前面,两脚再踏在第二块纸板上。这样子连续换纸板前进。换纸板前进时,两块纸板投放的距离不要太远,以免够不着纸板,两脚要始终踏在纸板上,保证不湿鞋。
五、学生自主游戏,成果展示
1、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站在湿地两侧的起点线后,以迎面接力的形式在纸板上前进的游戏。
2、游戏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以走得又稳又快的一组为胜!
六、拓展游戏
1、合作比赛:让学生两个两个一组,先让学生B帮学生A交替放纸板,让
A过到终点,返回时让A帮B交替放纸板,回到起点线,先到组为胜!
2、鼓励学生利用纸板,发明新玩法。可合作,可模仿。
七、结束游戏
1、带领学生做放松运动。
2、一起整理场地,(随音乐)走回教室。
教后反思
本节课准备充分;整堂课流程清晰,老师语言、要求简单明了,教师的示范 准确,幼儿明白易懂;老师是孩子的玩伴,学习氛围愉悦;良好的同伴互助,孩子乐在其中;通过体育活动,发展了幼儿的能力,还激发了幼儿主动的学习,从而获得新经验的提升。但孩子的活动量还是不够,如果适当增加一些
集体活动,量大一些,可以让孩子得到更多的锻炼。
案例六《跳房子》
一、游戏准备
沙包一个、用粉笔在地上画图形。
二、游戏目标:
1、发展幼儿双脚跳、单脚跳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三、导入
孩子们,我们平时下课都干什么呀?(讨论)老师在小的时候玩的最多的的就是这个了,——沙包。那时候我们的小伙伴们几乎人手一个小沙包,跳这样的格子,开心极了。今天,老师就教大家来跳这个格子,来体验一下我们当时的快乐!
图示:
四、教师示范(1)讲述游戏规则:
1、不能跨字跳,必须按顺序1—2—3¬—4—5—6—7—8—9。
2、单脚跳的途中,另一只脚落地了,就算输,罚下场,等候地二轮比赛。
3、沙包压边,脚踩线都为失误,都要重来。(2)教师示范跳
把沙包扔进标有数字“1”的长方形里面,然后双脚夹起沙包把它扔到标有数字“2”的长方形框里面。依次进行,直到沙包被扔到“9”时,弯腰把沙包捡起,跳出房子。第二名学生再重新开始。
五、学生自主游戏
学生科分成若干组,多组同时进行,多组竞赛,看哪一组跳得又快又准,失误少。(培养学生的苏昂叫控制能力同学之间的合作以及集体荣誉感)
六、拓展游戏
(1)玩法一:
把沙包扔进数字“1”里面,再单脚跳进“1”,然后单脚包沙包踢进“2”,依次进行。最后把沙包踢进“9”后,单脚站在数字“8”里面,弯腰把沙包捡起来。第二名学生再开始。
(2)玩法二: 跳的方法同上两种,如果第一名学生没有失误,就可以再第二轮比赛中直接把沙包扔进“2”,如果还是没有失误,就可以再直接把沙包扔进“3”。第二名、第三名进行时也同样。
七、课堂小结
(1)给予活动中学生的及时经验总结以及精彩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表扬。
(2)强调活动中的规则。
(3)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有集体荣誉感,这样我们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
八、作业布置
下课后,可以回家与同伴或者是哥哥姐姐玩这个跳沙包的游戏。
教后反思
这个传统的户外游戏,玩法自由灵活,简单安全。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当然,对于现在职高的学生来说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对于刚刚接触数字的幼儿来说,对 于认识数字,排列序数,指物点数都有一定的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 作能力,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活动的快乐,愉悦了身心。
对于本节课,在实施上严谨有序,教学调控灵活,有足够的思索与探索空间与 时间,并能及时获取课堂反馈信息,适时调节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 的设计.案例七《翻锅烙饼》
一、游戏准备:
儿歌:翻锅烙饼,一个锅两个饼。
二、游戏目标:
(1)能念儿歌,边做动作,掌握侧身翻的技巧,发展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2)乐意和同伴结伴玩耍,体验游戏所带来的快乐。
三、导入
放《找朋友》儿歌,学生边唱边找自己的好朋友,结伴站好。
四、教师示范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并找同学一起做示范。
两人面对面站立,双手拉紧,游戏开始时,两人共同晃动手臂,口中一边说儿歌,翻锅烙饼,一个锅俩饼。当说到后一句师,两人将一侧手臂举过头顶,同时将身体背对着从举起的手臂钻过,回到面对面的位置。
五、学生自主游戏 双人游戏或多人游戏。
学生找好自己的好朋友,面对面站好,一边说儿歌,一边晃手,可以单手翻,也可以双手翻。
六、小组游戏,成果展示
(1)圆形:里圈和外圈人数相等,做完一个回合后,外圈同学逆时针转圈,寻找下一个好朋友,继续游戏。(也可外圈不动,里圈转)
(2)横队:将学生分成四横队,1对和2队面对面做游戏,3队和4队面对面做游戏,一个回合后,2队和3队交换位置,找到新的好朋友继续游戏。
七、游戏小结
表扬活动中积极的同学,鼓励课堂上比较安静的同学积极参与活动。
教后反思
在这个游戏中,我们看到它没有体育器械,这样就减少了有体育器械的危险性。这个游戏可以两人玩,小组玩,集体玩,儿歌简单易学,室内室外都可以。游戏虽然简单却锻炼了孩子们念儿歌做动作的能力,同时,发展了孩子们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让学生掌握侧身翻的技巧,更增强了孩子们之间相互的协调能力和配合能力。
案例八《蝴蝶飞》
一、游戏准备
1、学生人手一张报纸
2、韵律操音乐的磁带及录音机。
二、游戏目标
1、巩固跑步的正确姿势,训练跑的速度。
2、能开动脑筋,运用多种方法联系跑。
3、培养幼儿机智勇敢。
三、导入
播放《蝴蝶飞》音频,老师带领学生做蝴蝶状“飞”入操场。师:同学们,蝴蝶漂亮不漂亮? 生:漂亮
师:轻盈不轻盈? 生:轻盈
师:想一想我们手中的报纸,我们今天会用它来做什么游戏呢?
(稍作停顿,学生稍作讨论)
师:今天我们将做一个报纸做道具的游戏,《蝴蝶飞》。
四、教师示范
(1)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做热身运动,拉胳膊,踢腿,转踝。
(2)教师讲述游戏规则:双手不能碰触“蝴蝶”,让“蝴蝶”保持在胸前,谁的“蝴蝶”掉下来,谁就被淘汰出游戏。到了最后,谁的“蝴蝶”还没掉下来,谁就胜利了。
(3)教师边讲述边示范:在操场中快速的跑动,这样放在胸前的蝴蝶才不会掉下来。
五、学生自主游戏,成果展示(2)让学生打开报纸,启发学生尝试着不用手帮忙,报纸能贴在胸前不掉下来,让学生自由分散的活动。
(3)在尝试中,学生会总结经验,跑得越快,“蝴蝶”贴的越紧,越不容易掉下来。
六、活动小结:
(1)表扬那些在游戏中活动积极的学生。
(2)鼓励学生们在游戏中多总结经验,比如:奔跑的速度快能保证蝴蝶不掉下来,风向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等等。
七、结束游戏
跟随音乐做肌肉放松运动,平复情绪,缓步回到教室。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个锻炼孩子正确跑步姿势,训练跑得速度的户外体育游戏,虽然没有太多的规矩,课堂效果也达到了预期。但是打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注意学生奔跑时的安全问题,要确保场地的平整以及同学间的相互碰撞。
案例九《小鱼逃圈圈》
一、活动准备:
呼啦圈(幼儿各一)、矿泉水响桶一个,舒缓轻快的音乐
二、活动目标:
1.促进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2.激发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3在游戏中体验愉快
三、导入
同学们,谁能来玩玩这个——同学呼啦圈。找来A来转呼啦圈,其他同学也跟着 一起转。
同学们,还有谁能玩出与众不同的玩法,一起玩起来吧!(鼓励孩子玩出不同玩 法,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给予特别玩法的同学以表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种呼啦圈的游戏— —《小鱼逃套圈》。
四、教师示范
竖排“小鱼逃套圈”
师告诉学生名称及玩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人数相等站成竖队,每组前放一 个圈,当听到“打鱼网来了”,第一名学生开始将圈由脚开始往上套,直至从头 部取出,然后交给下一位。教师站在一组的第一名做示范玩法。最后玩成的一组 算被打捞的作惩罚——做怪象。游戏重复。
五、学生自主游戏,游戏重复。a)从下往上套。b)从上往下套。表扬动作快,动作协调的一组。
六、拓展游戏
圆圈“小鱼逃套圈”
玩法:学生围成一圆圈,听到矿泉水响桶响就开始传递(套圈由上往下,由下往 上迅速套完自己),传递给下一位。师的响桶停被套住的“小鱼”就出列作怪象,间隔一次回列。游戏反复。表扬动作快的动作协调的一组。七。结束游戏,做出小结(听音乐,做放松运动)
同学们今天玩得开心吗?我们的小鱼来跟鱼妈妈加强练练游戏吧。听音乐,临摹 鱼游做放松活动。
教后反思:
这个户外体育游戏,在做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引荐了传统游戏“击鼓传花”的玩法,不管是传统玩法还是创新玩法,都需要孩子有快速的反应能力以及高度的集体荣 誉感,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感受快乐。
案例十《好玩的易拉罐》
一、活动准备
每人准备2个易拉罐
二、导入
师:同学们,请把我们的双手都举起来,我们来看易拉罐都可以装什么? 生:八宝粥,可乐,雪碧,啤酒,健力宝,旺仔牛奶,、、、师:那我们把易拉罐里的东西吃完后易拉罐就没用了吗? 生:可以做笔筒,装筷子,摆房子,摆高楼,、、、师:哟别看这小小的不起眼的易拉罐,它的它的用处还真不少,其实啊,易拉罐还是一种非常好的玩具,今天,我们就带着易拉罐一起来玩《小蚂蚁运粮食》的游戏吧!
三、游戏目标
(1)培养孩子一物多玩的创新意识。
(2)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四、教师示范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蚂蚁,一只易拉罐都是一粒粮食)(1)一人运一个易拉罐
现在每个小蚂蚁手拿一粒粮食,大家都来想一想,要怎样把粮食运过去呢?(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自由实践,自由发言)
师示范:用头顶,用腿夹,用胳膊夹,用脚踢,用头顶,装在衣服里,用手指顶,用脚夹,用后背顶。
五、学生自主游戏,成果展示 学生自主合作分组,以竞赛形式,每次都以同样的形式“运粮食”,先运完的小组为胜。
六、拓展延伸
(1)两人运一个易拉罐
师:现在咱们两只蚂蚁合作来运粮食,你们商量一下,有什么好的办法?(学生自由结伴,自由谈论,教师可以加入其中,听听孩子们的想法。)生自由示范:两人一起用肚子,两人一起用后背,两人一起用腰,两人一起用肩,两人一起用头。
(2)三人一组,用更多的方法运更多的易拉罐,学生自由结伴,自由分组。游戏要求:两人装,一人运。
师:蚂蚁宝贝们都准备好了吗?准备,开始(教师可随意加入给孩子加油,鼓励)
师:一起来数数看,哪一组的小蚂蚁运的最多。(一起数)
七、游戏小结
师:通过我们的游戏,我们可以看出:
(1)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2)孩子们要谦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教后反思
本游戏的设计本意是想让课堂变得充实一些,能够给孩子们多一些精神上的教育。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各项游戏的时间都不是太充足,在每一节段的小结也不是太精辟,精彩,希望以此为鉴,在来日的教学过程中,在这些文字,总结以及时间分配把握上能做的更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更多的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