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盘游戏】关于初始沙盘的分析与研究

时间:2019-05-12 00:5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沙盘游戏】关于初始沙盘的分析与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沙盘游戏】关于初始沙盘的分析与研究》。

第一篇:【沙盘游戏】关于初始沙盘的分析与研究

http://www.xiexiebang.com/

【沙盘游戏】关于初始沙盘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 沙盘游戏是国外一种成熟的心理治疗方法和体系,其他治疗方法相比,沙盘游戏治疗有很多特殊之处。国外的沙盘治疗师很关注初始沙盘的分析,并提出了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本文介绍了Dora Kalff和Harriet Friedman分析初始沙盘的经验和思路,初始沙盘对于治疗师的重要性和分析沙盘时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面具沙盘和年龄的影响,希望对国内对沙盘游戏治疗有兴趣的心理学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 沙盘游戏 初始沙盘

沙盘游戏(Sandplay)是一种有效的探索人类潜意识的心理治疗方法,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地蓬勃发展,被称为沙盘游戏治疗(Sandplay Therapy)。沙盘游戏作为一种非言语治疗体系,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对于言语表达能力比较差的儿童,沙盘游戏更具有特殊的功效。关于沙盘游戏的理论和实践,国外的沙盘游戏治疗师和心理学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在相关的经验中,沙盘游戏治疗师都特别注重沙盘游戏中出现的初始沙盘(initial tray),她们认为初始沙盘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她们根据自己的治疗经验和有关理论对初始沙盘做了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参考国外的有关资料,简单介绍沙盘游戏的初始沙盘的分析线索和相关研究理论,希望读者对沙盘游戏有进一步的了解。

Dora Kalff对初始沙盘的看法

Dora Kalff是沙盘游戏的创立者,她是第一个把沙盘游戏和荣格分析心理学结合起来的沙盘治疗师。1966年,Dora Kalff发表了她关于沙盘游戏的第一篇论文《原型,治愈的一个因素》(The archetype as a healing factor),在这篇文章中,Dora Kalff提供了一个9岁男孩的个案,对他的初始沙盘进行了分析。她在文章里强调:初始沙盘为治疗师提供了治疗方向,因为它经常会在象征中为治疗师提供很多信息,例如关于病人的问题本质、治疗的预后以及治愈将如何出现等等。

1986年,Kalff在《沙盘游戏简介》(Introduction to Sandplay)中指出,沙盘游戏的治疗过程是一个无意识逐渐展开的过程。初始沙盘通常都是更加接近意识层面的,但是,初始沙盘也会反映一些问题所在。在许多个案中,初始沙盘为我们展现了解决内心冲突的线索和方法,当然,治疗师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学、无意识和象征性语言等理论和实践基础,才可能对初始沙盘有敏锐直觉和分析能力。Dora Kalff说,治疗师必须重视自己对沙盘的第一感觉。她相信,初始沙盘给我们呈现了下列信息:

病人对治疗的感觉

病人与潜意识的关系

病人的个人问题

解决的可能途径

Kalff对沙盘游戏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对象征性语言有深刻的理解,她的沙盘游戏理论融合了荣格分析心理学和东方哲学,再加上她本人的天赋和直觉,使得她能够从沙盘中解读病人的心灵和心理状态。她对初始沙盘的精辟见解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学习机会。

Harriet Friedman分析初始沙盘的线索

HarrietFriedman是Kalff的学生,现在是美国洛杉机执业的荣格心理分析家,也是美国沙盘游戏治疗学会的奠基人,她有丰富的沙盘游戏治疗的理论和经验。她跟Kalff一样很强调初始沙盘的重要性,她为沙盘游戏治疗师分析初始沙盘提供了思路。她认为,治疗师首先要感受病人的初始沙盘,体会自己对这个沙盘的感觉如何。这个跟Kalff的观点是一致的。接着,她建议治疗师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分析初始沙盘:

沙盘的能量点在哪里?或者说,沙盘哪里显得比较有生气?

http://www.xiexiebang.com/ 沙盘的问题表现在哪里?或者说,沙盘哪里显得局促不安?

沙盘中呈现了什么样的群体? 在沙盘中表现了哪类问题? 沙盘里面的能量来源在哪里? 沙盘中的主题或者基调是什么?

当询问完自己这几个问题后,治疗师要继续询问自己:

病人的问题是什么?

病人可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病人与无意识的关系怎么样?

Friedman基本上是遵循Kalff的思路来分析第一个沙盘的,不过,她的分析更具体一些,操作性更强一点,对于经验不是太足的沙盘治疗师来说是很好的参考和训练方法。

初始沙盘对于治疗师的重要性

病人不能告诉你的事情,通常他的沙盘可以告诉你。沙盘游戏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强调的是它的治疗作用。不过,对于治疗师来说,沙盘还是一个很好的评估工具,因为沙盘游戏其实也是一种投射技术。

我们知道,当一个病人来到治疗室,治疗师必须对病人有个初步评估。病人或者不知道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不知道他的问题出在哪里,可是作为治疗师,必须比病人更清楚在他身上所发生的事情,这些都有赖于跟病人之间的沟通。不过,病人往往并不能够在言语上给治疗师提供所有必需的内容,特别是儿童,这个时候,沙盘就可以发挥其评估作用了。从上面所提供的Dora Kalff和Harriet Friedman所提供的分析线索,治疗师可以从病人的初始沙盘中得到很多的信息,从而初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目标。特别是对于一些问题比较严重的病人,治疗师在病人的言谈举止中可能会看不到治愈希望和方向,可是,在沙盘中,病人所选择的一个沙具:比如一棵小草一点水源,或者轻轻用手在沙中留下的痕迹都能够让治疗师看到病人心灵深处的能量,为治疗师带来一些希望,增强治疗师的信心。

与一般的标准化操作的评估和诊断量表不同的是,作为一种投射性技术,沙盘游戏治疗师往往不单可以在初始沙盘中找到病人的问题所在,还可以在初始沙盘中找到病人的能量点和帮助。这个可以说是沙盘游戏的独特优势。不过,由于沙盘的运用灵活,提供给病人选择的沙具至少有1000件,而且沙盘的分析还要考虑到空间运用等等因素,所以,对治疗师的分析技术要求比一般的评估诊断要高得多。这一点,与罗夏墨迹测验有点相似,而且沙盘似乎还要更为复杂一些。

初始沙盘与面具沙盘

通常,我们很自然就把病人开始沙盘治疗所做的第一个沙盘看作是“初始沙盘”。一般来说,病人的初始沙盘都会呈现比较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比较混乱、无序、分裂、空旷、阻塞或者缺乏沟通、能量等等。这样的沙盘可以比较明显看出病人的问题所在。但是,有时候,病人的初始沙盘会很漂亮,通常我们称之为“面具沙盘”(a personal tray)。

如果出现面具沙盘,可能是因为病人在此时还未能充分感受到安全、自由和保护的气氛,所以,他或者她的问题和无意识还不敢暴露出来。这个时候治疗师要有敏锐的直觉和智慧去分析这个沙盘是否是面具沙盘,而不能因为沙盘的表面的“和谐”、“漂亮”而认为病人不存在什么问题。

Kalff说,初始沙盘可以呈现病人对治疗的感觉。如果病人给呈现给治疗师看的是一个漂亮的“面具沙盘”,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病人对治疗师还不信任,还不能完全进入治疗的气氛中。病人只是把他要给治疗师看的某一些好的人格部分呈现在沙盘上,而把他真正

http://www.xiexiebang.com/ 的问题藏起来了。不过,就算是面具沙盘,敏锐的治疗师还是可以从中找到分析的途径和内容的。通常,随着良好治疗关系的建立,病人会逐渐放松下来,逐渐脱下“面具”,进入更深层的无意识,并且让无意识自然地呈现在沙盘中。或者,病人表现内在问题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沙盘要在足够安全、自由和保护气氛下才会出现。而治疗师的任务就是培养这个气氛,让病人把她的问题暴露出来。问题一旦得以呈现,沙盘的治愈功能也同时启动了。

年龄对初始沙盘的影响

在对初始沙盘进行分析的时候,要谨慎考虑年龄因素对沙盘游戏的影响。特别是儿童,他们因为智力发展阶段不同,在沙盘中的表现也就有比较大的区别。Bowyer Katherine一直致力于研究影响沙盘游戏的年龄等因素,她总结了下面五个评估标准:沙盘的使用范围;攻击主题;沙盘的控制感和连贯性;使用沙子的情况;内容等。Bowyer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变化,这五个方面也有规律性的发展。比如: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使用沙盘的范围越来越大。2到3岁的儿童可能只会使用沙盘的一个角落,而且对于沙盘的边框限制没有什么概念,它们会把沙具放在沙盘的外面。4到5岁的儿童开始发生变化,有一些儿童还是使用沙盘的一个角落,可是有的儿童会把沙盘的每个空隙都摆满沙具。5岁以后,正常的儿童开始使用沙盘的大部分范围,而需要治疗的儿童有时候还是只使用沙盘的一个角落。所以,当分析病人的第一个沙盘时,要注意病人的年龄特征,同样都是使用沙盘的一个角落,对于一个3岁的儿童来说可能是正常的表现,可是对于一个8岁的儿童来说就可能意味着有问题了。又比如对沙子的使用,一个3岁的儿童重复倾倒沙子、用沙子把东西埋起来又挖出来的动作,可能属于正常的行为;可是对于一个9岁的儿童或者成年人来说,这个行为的背后可能代表着某些创伤或者其他无意识。关于年龄因素对于沙盘的影响,有不少的研究结果和资料,沙盘治疗师要充分了解相关的发展心理学和这些研究资料,以免对沙盘做出错误的分析。

上面从分析第一个沙盘的线索、思路,第一个沙盘的重要性和分析时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面具沙盘和年龄因素的影响,简单介绍了国外关于沙盘游戏治疗中关于初始沙盘分析的一些理论和经验,希望为沙盘游戏治疗有兴趣的心理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当然,分析初始沙盘的这些注意事项同样也可以用在第二、第三次及所有的沙盘分析中。不过,沙盘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发展至今已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这里不能详细讨论,只是从中抓住一点来讲。沙盘游戏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希望沙盘游戏在中国能够发展起来。

第二篇:沙盘游戏案例分析

沙盘游戏案例分析

——姜永胜

来访者是一名高三女学生,18岁,父母亲在一家厂里上班,经济状况较好。来访者身材娇小,语言表达能力良好,学习成绩中上。

一、沙盘概述

从整个沙盘来看,给人一种荷塘月色的感觉。

咨询师首先用暗示的话语让来访者将双手放在沙子里,让来访者感受沙子的存在,一方面减少来访者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也让来访者尽快进入摆沙盘的角色。感受完沙子后,来访者陷入思考。2分钟左右之后,来访者首先在沙盘中间做出一个湖,然后在湖的左边做了一个小岛。来访者站起来走到沙具架子边上开始寻找,首先拿了一个小亭子和一座桥。来访者把亭子放在开始的小岛上,然后把桥架起来,通向岸边。在摆桥的时候,来访者3次改变桥的方向。来访者第二次走到沙具架子边上,没有思考,直接取了鱼,荷花,青蛙,放在湖里。来访者第三次到沙具架边,拿了一个泛舟的小女孩然后放到湖里。来访者第四次到沙具架边上拿了些灌木,把它放在湖的岸边。来访者2次调整灌木摆放的大小。来访者第五次在沙盘架上拿了些像蝉一类的小昆虫,然后把小昆虫放在灌木丛里。来访者稍微思考下,表示沙盘摆放完毕。摆完整个沙盘,时间在25分钟左右。

二、来访者的感受

摆完整个沙盘,来访者谈了一下她在摆沙盘过程中的想法及体验。来访者诉说这个沙盘,这是一个宁夏的夜晚,天空晴朗,星星闪烁。一个小姑娘独自一人泛舟在小湖中,边游边欣赏风景,周围是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耳边回荡着蝉和青蛙共同编制的交响曲,各种花香扑鼻而来,鱼儿在水中嬉戏,自由自在。来访者本想在亭子里摆上几个人,但是认为人多了就会破坏整个气氛。来访者把这个沙盘命名为“舒适的夜晚”。她认为,在这种环境下,人的心情会变得舒适。

三、咨询师的分析

在沙盘游戏中咨询师与来访者一同体验主题和分析主题是最关键的。瑞•米雪尔曾把沙盘游戏的主题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受伤的主题,另一类就是治愈的主题。其中受伤主题主要是在沙盘中表现为混乱、空洞、威胁、受伤、悬搁、限制等,而治愈的主题主要表现为能量,活力,诞生等。

这样的一个沙盘,看上去确实很美,可就在这美景当中却表现出了一个明显的不协调。在湖中的小岛与周围的环境看上去很不和谐,湖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显得活力十足,岸边有肥沃的土地和高大广阔的灌木丛。而湖中的小岛却只有很小的面积,看上去显得土地贫瘠,缺乏活力,这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反差对比。这种不和谐正是这个沙盘中所呈现的受伤主题,如此小的一个湖中岛却承载了一个内容丰富的湖,从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来访者有多焦虑和矛盾。

从自身的角度来体验。来访者是一名高三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所以从小都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任何事情都是父母包办好,没有受过什么波折,依赖性非常的强。当自己面临高考,然后上大学这种未知的未来时就变得比较的却懦、迷茫,一方面认为自己很优秀,而另一方面却害怕,所以产生了一种矛盾的心理从而出现了焦虑。在她所做的沙盘当中,岸边的景色和湖里的那些生命都代表着来访者内心的一种希望和向往,她希望自己是充满能量和活力的,希望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等;而湖中的那个小孤岛却代表了她实际的情况,在贫瘠的土地上仅有一个小亭子,说明她在面对困难时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坚强,而是不知所措,想逃避,表现出了来访者却懦的人格,所以她在小岛和岸边搭建了一座小桥,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一种连接来实现她想象中的自我与现实生活中那个自我的整合,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达。

从家庭关系中体验,来访者表示她的父母是她生活的主要动力和支柱,在生活当中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摧折,只要有父母的支持,自己就会坚强起来,从而面对并解决困难。在来访者的沙盘中我们可以看到,湖中小小的岛,代表了她自己,而周围的环境就代表了来访者的父母。在困难面前,来访者显的微不足道,显得力量非常的弱小,无法独自抵御外界的侵袭。而父母就成为了岸边广博的灌木和湖中的生命力,拥有强大的能量和活力,能抵御一切艰难困苦。所以来访者在岛和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这就是她与父母之间的一种纽带关系,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她习惯用这样的一种纽带来获得父母亲的能量来抵御侵袭。从某种角度上说此来访者还没有脱离“分离期”,就像还没出生的胎儿,在母亲腹中通过一条脐带与母体相连以获得能量。

在本次的沙盘分析体验当中根据来访者所表现出来的受伤主题当中体验到来访者就像生存在玻璃屋中一样,外面的世界是美丽的,是危险的,是刺激的,而她却在自己内心的玻璃屋中感觉外面的世界,在玻璃屋里安全的温暖的过着与外界似隔离又未隔离的生活。沙盘游戏微妙的体验,把来访者潜意识中的东西表现出来,通过沙盘游戏,潜移默化改变来访者。

第三篇:沙盘游戏心理分析

沙盘案例分析

专业:应用心理学

案例一:

休闲

根据来访者的解释:这个案例名为休闲,左上是一个城市,右上是一个安宁的环境,一个渔翁在钓鱼,渔翁旁边摆着的是好酒,中下是一群鱼。

分析:根据沙盘区域划分的相关理论,左上代表着内心世界、家庭教育、信念等,而右上代表的是社会化,人际关系等。此案例没有明显的左下和右下以及中间部分,所以不用分析这三个地方。很明显,沙盘中的渔翁就是代表着来访者。根据来访者为此沙盘的命名——“休闲”,既然是休闲,那意味着来访者在此沙盘中的渔翁是在左上的城市生活的,而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潜意识之中是希望事业有成后是在城里安享晚年的。而右上在远离城市的安宁环境中,渔翁在钓鱼,陪伴他的不是其他人或者动物,而是美酒。这就意味着,来访者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所欠缺,表现为不是很信任他人,内心深处感到孤独,而其中的美酒就是他用来弥补这内心孤独的,让人感觉他喜欢的是清净。这说明他内心世界的矛盾,即既向往城市的生活,有厌倦城里的喧嚣和冷漠,至少在他内心认为城市是淡漠的。值得注意的是,城市那里有一辆车,而渔翁出来钓鱼,而且是远离城市的,但是他身旁却没有交通工具,这说明了他现在缺乏自信心,害怕事业上的失败。所以,所谓的“休闲”只是来访者为了逃避这种不自信的方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来休闲。根据分析,咨询师的重点在于激励其自信心。

案例二:

思念

来访者的解释:来访者把次沙盘命名为“思念”。左边是一幢建筑和米妮,中间是很多山。山上有一只白鹤,右边是米奇和一幢房子,上边是一架飞机,下边的辆火车。来访者解释道:房子代表的是学校。

分析:很明显此来访者收到情感的困扰,根据对来访者的调查,在七年级的时候他和一个女生相处很好,后来那个女同学转学了,导致两人一年也见不到两次面,从而十分想念该女生。在上盘中我们可以看到,中间有山,这表示着来访者对以前的那个女生感情专注。而山上有一只白鹤,他寄希望于白鹤把思念传达给“米妮”更甚至白鹤就是他的第二个代表,希望能时常看见她和她在一起。而飞机和火车是交通工具,交通工具代表着心理能量。很显然,由于有山,交通不是很畅通,说明他心理能量受阻。其原因是,米妮是背对米奇的,而且有山,“米奇”不能看透“米妮”,不知道现在的米妮对他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来访者内心的不安与焦虑。笔者认为,此咨询的重点是要来访者打开心扉,释放内心的压抑。

案例三:

夜空下的宁静

来访者的解释:来访者把此沙盘命名为“夜空下的宁静”,上面是一些星星,是美丽的夜空,儿夜空下有一只羊,一只乌龟,一对小狐狸,一只青蛙,一条鱼和一个在吸烟的人。

分析:此沙盘来看,来访者主要受到“孤独,情感,压力”方面的困扰,虽然是在如此美丽的星空下,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羊、乌龟还是其他的动物都在看他对面的鱼,我们都知道鱼在水里可以自由的游来游去,正所谓“海阔凭鱼跃”,而其他的动物则没有这么多的自由。这可以看出,来访者从小的压力就比较大,其原因可能是父母,老师对他的要求高,受到的管教比较严格,从而少了很多的自由与自己的想法。在沙盘中,其他的都是“单身”,唯独小狐狸是成双成对的,这表明来访者在情感方面的困扰,可能他希望想小狐狸一样,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我们要注意的是:沙盘中的人,他坐在最边上,正对的是鱼和星空。他既是在看鱼,也是在仰望星空。所以,他的困扰集中在情感和压力两方面。可能是由于性格方面的影响,宁静下的夜空,代表来访者的原型物——吸烟的人是仰望星空思考着什么呢?可能他自己内心比较孤僻,认为别人不了解他然而也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孤独。笔者认为此咨询的重点在于剖析来访者内心深处的情感,鼓励来访者多多与他人交流,增强社交能力,缓解内心的抑郁。

第四篇:沙盘游戏与荣格分析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箱庭疗法研究推广应用中心

沙盘游戏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卡尔夫开创的沙盘游戏,融合了劳恩菲尔德世界技法的理念,也深受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涉及心理学、人类学、文学、宗教、艺术等多个方面,就其对沙盘游戏的影响而言,主要体现在原型理论、个性化理论和心理动力学理论三个方面,也可以将这三个方面看成是理解沙盘游戏的又一把钥匙。通过它们,人们才会真正走进神秘的沙盘游戏世界,感受沙盘游戏世界的魅力,体会人的内心世界的另一种真实。

一、荣格的原型理论与沙盘游戏

(一)荣格的原型理论简介

1.原型的内涵

原型一词并非荣格的创造,早在犹太人斐洛(Philo Judaeus)谈到人身上的“上帝形象”时便已出现。荣格之前的一些哲学家也使用过这一术语,如柏拉图(Plato)认为原型是形式,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例如世间有许多类别的事物,当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观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万,而美的原型或观念却只有一个。

荣格用原型来表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他认为,只有当可以意识到的心理内容确实存在时,人们才具备了认识心理存在的条件。因此,只有当我们能够展示其内容时,才能够对其进行探讨。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由“带感情色彩的情结”所组成,它们构成心理生活中个人的一面,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是所谓的原型。他还认为,我们在无意识中发现了那些不是个人后天获得而是经由遗传具有的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也就是知觉与顿悟的原型。它们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必不可少的先天要素。正如一个人的本能迫使他进入一种特定的存在模式一样,原型也迫使知觉与顿悟进入某些特定的人类范式。和本能一样,原型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集无意识内容之大成的荣格原型理论,一般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各种误解。荣格为了说明无意识的构造,假定了其中心存在着原型,他时而将其说成为“由脑的构造而传达的精神内容”,时而又将其喻为“由黑暗时代积累下来的所有人类经验的沉淀物”。他的理论给人一种“无意识似乎是由遗传而来,或者似乎有一种传达它的特殊的脑组织”的印象,由于这一切无法得到证实,因而否定荣格的人甚多。

2.原型的类型

正像荣格所说的,人的一生中有多少典型的情境就有多少种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这种铭刻,并不是以充满内容的心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作为原型的主要内容,荣格列举了阿尼玛(anima)、阿尼姆斯(animus)、阴影(shadow)、人格面具(persona)、“太母”(grandmother)、“老圣人”(old wiseman)等。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存在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力量原型、英雄原型、儿童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智慧老人原型、大地母亲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动物原型、曼荼罗原型等。

荣格试图通过古今中外这一普遍性情感的源泉,来说明他的无意识理论。其理论的正确与否,另当别论,而这种普遍情感的存在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从日常经验来考虑的话,谁都可能接受这样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箱庭疗法研究推广应用中心

一些提法。作为人,不管是谁都不可能认为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存在,当然存在着像“影子”一样的黑暗面,也并非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触及原型这一部分,自然会触动感情,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当考虑异性时会有情感的冲动,当考虑到自己的父母时也自然有情感的渗入。

3.原型的表现及性质

荣格将这一切的存在,故意不称之为异性或母亲,而将其称之为“阿尼玛”“太母”的原因,是为了说明并非指的是现实的女友或母亲,而是指潜伏于心中的本人无意识中的心象。这些心象投影到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身上,即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出生后马上就失去双亲的孤儿,在自己的心中也会有母亲或父亲的心象,甚至可能比在安定家庭中养育成长的儿童具有更加鲜明的父母心象,而且更为迫切地去追寻这一切。

通常无意识原型的表达方式是神话、传说、童话或梦。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原型的表现是不同的,各自都背负了民族和文化的烙印。但其性质只有两个:积极和消极。积极的原型一般具有建设性、创造性的力量,如代表着自性实现的曼荼罗;消极的原型一般具有破坏性、毁坏性,如阴影,它可能导致人格的失常。不过,就某一种原型而言,积极或消极的性质判断并不是绝对的。

荣格认为,梦是以在无意识中的原型为中心而展开的。另外,神话、民间传说等最初也许经历了与梦一样的过程,也可能是在现实中所发生的事情,反映了人们的无意识的原型,使人感动并得以流传下来。这样说来,梦和这些故事有类似的表现。因此,对于荣格心理学,知道神话故事多的话,梦的分析就会得心应手。

人格的黑暗部分,最初提出来的这样的原型是“影”,即明朗的、意识化的自己反面所隐藏的人格黑暗阴影部分。黑暗的阴影部分不一定就是恶的、坏的、不好的内容,也包含着自身未能觉察的、未知的可能性。当在梦中出现的时候,自己假借成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同性朋友的姿态,或者成为动物,或者变成了强盗、敌人、恶魔、坏蛋,时而在黑暗中,时而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出现。从广义上来讲的人格的“影”,包含着异性或亲人的印象。但是这往往是一种很特殊的情况,梦中人格化所出现的“影”,比较多的是以同性的印象出现。

荣格认为,应该考虑为什么梦中登场的人物会在此时此刻出现。例如,会经常出现近日或昨天遇到的人、发生的事,报纸上报道过的新闻。有的时候,人在想起某一事件的时候,会有“在梦中梦见过”的感觉。发生过那么多的事,为什么唯有这件事在梦中出现,这和无意识原型,特别与“影”有很大关系。“影”的存在如果过大,也会招来悲剧。我们在无意识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过着两重生活,存在一个自己所不知道的另一个自己。我们平时会戴许多的面具(mask),这些假面是复杂社会的润滑油。

4.荣格对原型的证明

既然原型被认为能够产生某些精神形式,那么我们就必须讨论在哪里和怎样才能获得表现这些形式的材料。荣格选择梦和积极想象来充当这样的材料。

梦是无意识心理的产物,不受意识的支配,是自主的、自发的。荣格认为,梦中包含了大量的母题,有些母题是为做梦者所知的,而有些是不为其所知的。他认为,我们必须把所有他“可能”知道的母题从他不知道的母题中排除出去。我们必须寻找做梦者本人并不知道的母题,它们虽然不为做梦者所知,但仍旧在他的梦中起作用,这种作用正好与我们从历史来源所知道的原型的作用巧合。

梦的解析,一般来说是在精神分析的密室中进行的。伴随着精神分析这一密室的逐渐公开,有关梦的解析的报告也越来越多。不仅梦的解析,甚至所做的梦的内容,也往往因为所属流派及人性格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一句话说得有一定道理:荣格派的人梦荣格式的梦,弗洛伊德派的人梦弗洛伊德式的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的是事实。一方面,梦对做梦的人的意识来讲是意外的表现,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的确反映了日常的意识内容,如此想来,学习荣格心理学的人做荣格式的梦也并非不可思议。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箱庭疗法研究推广应用中心

积极想象是证明原型的另一种材料来源。在荣格看来,积极想象一词指的是由蓄意专注状态中产生出来的一系列幻想。当个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特定的观点、情绪、图画或事件上,随后便产生一系列幻想,个体本人也在幻想当中扮演某一角色。这样一来,想象的东西仿佛有了生命力,以前无关的心理内容现在变得清晰多了,而且语言表达、情感活动和意识的自我都变得活跃起来,心理成熟速度似乎也加快了。荣格还认为,如果梦中存在着未经认识的、无意识幻想,那么梦的频率和强度就会增长;而如果这些幻想进入到了意识之中,梦就改变其性质,其强度就减弱,频率就降低。可见,这种幻想具有影响意识的特点。但荣格也提醒人们注意:作为结果出现的一系列幻想把无意识释放了出来并制造出富于原型形象和联想的材料。„„它并不是全无危险的,因为它可能使病人过于远离现实,因此有必要警告人们不可机械地运用这一方法。

在运用梦和积极想象这两种材料对原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荣格还发现,当符合某种特定原型的情景出现时,那个原型就复活了,产生出一种强制性,并像一种本能内驱力一样,与一切理性和意志相对抗。积极想象的主要目的是使情绪及其相伴随的情绪具体化,并为自我和无意识内容进行对话提供有效途径。

(二)荣格的原型理论在沙盘游戏中的运用

沙盘游戏是沟通意识和无意识的一座桥梁。沙盘游戏的目标之一就是使来访者的无意识原型意识化,实现个体与其心灵的“对话”。在意识占支配地位的情况下,人是不可能了解自己无意识中的原型心象的,而这些原型心象与意识、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恰恰是导致人产生种种心理不适的原因之一。

当然,沙盘游戏要实现“无意识的内容意识化”这一目标,其前提是唤起来访者的积极想象,让来访者进入到类似于梦的状态中。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只有在这种状态中,来访者才会自发产生一系列幻想,这些幻想给来访者带来的体验会影响其意识的过程,进而将幻想中的各种心象组合、构造、创造出一幅内心世界的心理图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沙盘游戏就是要让来访者体验“睁着眼睛做梦”。具体到实施过程中,安静、自由、安全的空间环境为唤起来访者的积极想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丰富的沙具,尽可能涵盖人类生活经验的各个方面,为创造符合某种特定原型的情景提供可能,使来访者体验到原型复活的力量;而沙箱的设置使来访者能轻松、自然地将其尽收眼底,将沙箱四周蓝色所代表的天空、沙所代表的大地和沙箱底部蓝色所代表的水(海洋)融入一幅图景中,体会那天、地、海交融的一体感。尤其是来访者触沙的那一刻,沙的流动性、可塑性使来访者自动进入到幻想的世界中,开始了漫漫的“求心”历程。正如一位初次体验沙盘游戏的人在谈自己的感受时说:“沙盘游戏世界的经历如梦如幻,有一种似真若梦的感觉。”

此外,来访者在创造其沙盘游戏作品的同时也是在协调着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矛盾。来访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外化到沙盘游戏中,其实本身就是在整理自己的思路,他们会有选择性地决定摆什么,不摆什么,先摆什么,后摆什么。整个的摆放过程反映的是来访者的意识和无意识的较量,所摆放的沙具可能正是其无意识原型的一种象征。当然,这必须结合作品的主题来进行整体分析,并不是绝对的,例如一男性来访者的沙盘游戏中出现的“天使”形象可能代表阿尼玛原型,也可能代表出生原型,这要结合整个作品所反映的情景和来访者对它的解释来判断。

来访者对原型的态度与评价恰恰反映出他们内心困惑的原型根源,因此,治疗者对沙盘游戏作品中原型心象的分析与判断,也就成了心理咨询或临床治疗的关键。

二、荣格的个性化理论与沙盘游戏

(一)荣格个性化理论简介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箱庭疗法研究推广应用中心

1.个性化的内涵

荣格最早使用个性化(individuation)一词是在1921年出版的《心理类型学》一书中。在他看来,个性化是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的另一策略,突出地表明荣格有使精神分析学同时担负起“精神综合”任务的内在意向。他认为,个性化一词有双重含义:一是成为独特的、独立的个体;二是重建心理的完整与统一。荣格认为,用个性化这个术语来表示一种心理过程,经由这一过程,个人逐渐变成一个在心理上“不可分的”,即一个独立的统一体或整体。而这一观点的前提,是荣格认为个体的精神始于一种浑沌未分的统一状态,只要具备适当的条件,它就会如同一粒树种必然长成一棵大树一样,逐渐发展为一个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分化,但仍然保持着内在统一性的整体。也就是说,个性化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先天倾向,它不仅意味着每一个心理系统会分化,不同于别的系统,更重要的是,每一个系统的内部也发生着分化,从单一的结构成长为复杂的结构。结构的复杂性意味着一种结构能够以多种方式表现自己。例如,没有获得充分发展的自我只有少而简单的自我意识,当逐渐个性化之后,它的全部自觉行为就大大地扩展了。个性化了的自我能够在它对世界的各种知觉中获得高的鉴别力;它能够领悟表象与表象的微妙关系,能够深入到种种现象的意义中去。个性化同时意味着心理的分化与整合,它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过程,需要人们用一生的时间去体验和阐释。

2.个性化的成分

根据荣格对个性化的解释,一方面,个性化导致个体的独特化和独立化,产生于个体把自己与其他人完全区分开来,主要是从心理上区分开来,涉及个体调整人际关系的能力。个性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内部发展过程,它以不断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为标志,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要和他人建立某种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积极与消极的情绪。通过这种不断的内外部调整,人际关系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不管存在于个体内心深处的矛盾是什么,它都要受到其他各种矛盾的折射,这些矛盾就是个体自己和与其建立联系、发生投射的人们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个性化又必然使得个体人格朝整合的方向发展,其中主要是指整合人格中的意识部分和无意识部分(包括原型、非主导态度和功能),也就是使无意识原型的内容意识化,将它同化到意识中。

3.作为内部体验的个性化过程

结合自身对宗教的研究和心理临床实践,荣格提出,个性化是一个“生命意义的体验过程”。荣格认为,宗教是对一个人的世界中的这些因素所给予的详细思考和观察,因为他发现对它们进行仔细考虑会使人充满力量,或者有所帮助,或者对它们保持崇拜和热爱会使人感到高尚、美好和富有意义。而这些因素就被称为“神秘体验”,它以无意识的形式参与到人的精神生活中,使人的精神变得丰富和充实。而个性化过程中对自性的追求就是人类“对意义的意志”,就是对意义的一个感受过程。个体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着“分化”所造成的紧张,体验着与自性接触而带来的喜悦。

像宗教体验一样,个性化体验离不开种种心象,如幻想、空想和梦。如果一个人注意这些心象,并对它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在积极的想象中与其发生相互作用,那么,这些心象就有益于个性化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这个过程,人的精神世界中的无意识成分,如阴影,就可以被人们体验到,或许还能得到同化。

4.个性化的目标

荣格认为,个性化意味着成为一个单一的、同质的存在。个性包含着我们最深处的、最后的和无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箱庭疗法研究推广应用中心

与伦比的独特性,就此而言,它也有可能成为一个人自己的自性的含义。所以,我们可以把个性化解释为“达到个性”或“自性实现”。因此,荣格的个性化就是自性实现的过程,或者说,个性化的目标就是实现自性。

自性这个概念是荣格对原型进行研究时提出的,并把它看做人类精神的核心因素,代表着一种整体人格(total personality),是原型系统中的一个核心原型。荣格曾指出,从心理学上讲,自性是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体。从经验上讲,自性是以特殊象征的形式自发出现的,而且它的整体性是在曼荼罗及其无穷的变体中看出来的。从历史上讲,这些象征是作为上帝心象而得到证实的。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来,自性的突出特点就是其代表了一种“统合”与“统一”的力量。而且荣格还提出,只有在意识水平上,自性和自我才可能相互渗透,达到自性的实现。在此基础上,荣格将自性与人生发展联系了起来,认为在人的童年时期,自我与自性联系微弱,在中年以后,这种联系才开始变得持久而牢固。同时,指出个性化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在童年期表现为各种游戏,在成年以后表现为宗教、文学、艺术等。进而又将自性与个性化相联系,将自性的实现确定为个性化的最终目标。尽管这个崇高目标很难达到,但它为人们的生命赋予了意义,使人们孜孜不倦地为之奋斗。他认为,自性是我们生命的目标,它是那种我们称为个性(individuality)的、命中注定的、组合最完整的表现。另外,他还认为,自性对临床治疗的启示就是治愈(healing)。也就是说,心理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自性,帮助患者发展人格,而不仅仅是治疗症状。他指出,症状可能指向情结,必须对这些情结加以整合以便使其得以发展。只要人格问题解决了,症状也就随之消除。

5.个性化目标实现的内在保障

自性作为个性化的目标,代表一种整合力量,但它并不是人格中的唯一力量,同时还存在着一种分裂力量。无论是在多重人格或分裂人格的精神病患者身上还是在正常人身上,分裂力量都是普遍存在的。荣格曾用“在外面是天使,在这里是魔鬼”来形容日常生活中的性格分裂现象,以证明其普遍性,而这种分裂力量的存在对自性的整合力量构成了巨大威胁,除非整合力量变得足够强大,才得以与分裂力量相抗衡。于是荣格把超越功能(transcendent function)看做精神整合顺利实现的内在保障。他说,与无意识打交道的过程是一种真正的劳作。他将这一工作称之为超越功能,是因为它再现了一种建立在真实和想象、理性和非理性材料上的功能,并因而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裂开的深渊上架起了一座桥梁。这是一个自然进程,是那种从对立面的紧张张力中迸发出来的能量的显现,它存在于一连串有序的、自发地出现在梦和幻觉中的“幻想发生”中。可见,心理的超越功能整合了意识和无意识中许多对立的因素,使得自性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心理的超越功能是个性化目标实现的内在保障。

6.个性化与母子一体性

荣格的个性化过程可以看成是意识到人类整体性的过程。整体性意味着超越了相互排斥的对立面,追求这些对立面的整合。它开始于出生之时,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面,荣格把它称为自性。这种整体性首先存在于母亲的自性中,照顾新生儿的种种需要,如饥饿的满足、抵御寒冷等,都局限于母亲的身体。孩子从母亲的关爱中体验着安全感,这叫做母子一体性的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母子需要相互承认彼此心理的新发展。随着对孩子的未来发展的承认和证实,他们刚刚表现出的发展趋势就可能巩固在人格中。

在出生一年以后,孩子的自性开始脱离母亲。此时,孩子通过母亲的情感表达来经历自性的过程。安全感转变为信任关系,并最终确立信赖感。从第三年开始,自性的核心已经在儿童的无意识中巩固,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箱庭疗法研究推广应用中心

开始以整体性的象征物来表现自身,如儿童游戏、绘画等。并且在所有文化中,人们都一直在用它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现整体性,而整体性由不可见变为可见的过程唤起了作为自我健康发展基础的内部精神秩序,创造着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对人的发展产生持续的影响。因此,母子一体性是理解自性、实现整合的基础。

(二)沙盘游戏中体现的个性化原理

卡尔夫认为,各种形象的沙具和沙箱中的沙可以给来访者提供一定的可能性,使其建立起与自己的内部世界相对应的世界。用这种方式,通过自由、创造性的游戏,无意识过程得以在三维的图画世界中显现,就像梦的经历一样。通过一系列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心象,荣格所描述的个性化过程就会受到激发,并向着自性实现的目标发展。因此,可以将沙盘游戏与荣格的个性化理论结合起来,深刻把握沙盘游戏的精髓。

1.相信人的整合趋势

荣格曾提到个性化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先天倾向,也就是说,人体内存在天然的分化力量和整合力量,这两种力量的对抗决定着一个人形成怎样的人格。分化可以使个体独特化,但过度分化可能引起紧张、痛苦、焦虑的体验,导致人格分裂。只有当整合力量足够强大时,才可能避免分裂,保证自性的实现。因此,个体总是在不断追求整合。

沙盘游戏正是以此为基础,相信人的这种整合趋势,让其通过沙具和沙箱来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外化,意识到可能存在的来自无意识的分裂倾向或非自我部分。既然人有整合的趋势,他就会用意识去指导、转化或改变那些代表分裂和人格中非自我部分的心象。表现在沙盘游戏制作过程中,来访者一边制作,一边思考,在完成了一系列的沙盘游戏作品后,如果发现作品发展变化的整体趋势是越来越条理化,表明自我意识已变得很强大,足以战胜分裂力量,将非自我意识部分整合到意识自我中,使来访者重新回到个性化的正确道路上来。

2.追求自性实现

沙盘游戏的目标是治愈,即以来访者的自性实现为最终目标。沙盘游戏为来访者提供了让他们正视自我、体验内心的冲撞、向着自性实现目标迈进的空间。

在沙盘游戏中,这种整合体现在沙盘游戏世界中的“自由”与“限制”。制作沙盘游戏激发了来访者的心理活动,可以使其将无意识心理的内容(包括个体被遗忘的和受压抑的经历、集体经验所传递的能量)整合到意识的水平。

当来访者开始制作沙盘游戏时,他其实处在一个既自由又有所限制的空间内。“自由”是指对来访者的创作活动没有多少限制,他们选择什么沙具、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制作多长时间都由他们自己决定,治疗者只是在开始时说:“请用这些沙具和沙箱随便摆个什么或做个什么,想怎么做都可以。”整个过程中,治疗者只是静静地站或坐在一旁,不作任何指导或解释。这使得来访者能充分表现与其最接近的环境、场景、人物和事件。

但是,完全的“自由”并不能给人带来快乐。父母的一句“随你的便,不管你了”“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好了”的话,会使孩子产生不受重视、被抛弃、分离等感觉。因此,适当的行为控制或引导,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箱庭疗法研究推广应用中心

会使人产生受重视、被关注的感觉。

沙盘游戏的“限制”是指来访者必须在所限定的大空间(治疗室)和小空间(沙箱)中使用有限的沙具进行沙盘游戏制作,这也反映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特质。来访者在一个既自由又有限制的安定的场面下,将自身无意识世界中的问题表现出来,在治疗者和来访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可能会看到,来访者无意识的、隐藏的问题开始由不可见变得可见。沙盘游戏成了可见世界和不可见世界的中介(mediator)。

此外,沙盘游戏还体现了身体和精神的整合。从消极的方面来看,精神是作为排他性的智能而出现的,它丧失了与情感和身体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缺乏表现为蔑视情感,将其看成是不清楚的东西,并认为,身体是原始的、非精神的。此种态度通常是引起人们心理障碍或不适的部分原因。只有将精神看做组成整体人的元素之一时,来访者才能找回生活现实感和生活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沙盘游戏中所摆放的沙具是来访者内部精神的物化形式,并通过对它们的操作,让来访者感受到身体和行动的力量,以及精神和身体相结合而产生的巨大创造力,进而肯定自我,使其成为自性化道路上的有力推动者。

3.强调个性化体验

个性化不仅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内心体验。沙盘游戏之所以能对来访者的个性化产生重要影响,就在于它所唤起的来访者体验的变化。在一次沙盘游戏过程中,来访者从开始制作时的茫然,到面对沙箱和沙具架时的凝思,再到挑选沙具时的犹豫,到作品初步形成时的顿悟,直至作品完成后的惊喜,充分表明来访者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经历意识—无意识—意识这样一个体验过程。

许多来访者在初次体验沙盘游戏之后,都说自己有一种成就感,挺有意思的。其根本就在于来访者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开始意识到一些以前就存在于自己的内心深处但从未意识到的东西。怀着这种成就感和新鲜感,他们一般都愿意进入下一阶段的沙盘游戏治疗过程。随着治疗的深入,来访者的作品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比如作品中从没有植物到出现植物,从未动沙到动沙,从无自我像到有自我像。

作品外观的变化也说明了来访者内心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力来自来访者制作沙盘游戏的体验。正如梦给做梦人的最大影响并不是那些梦中的情节,而是梦给人带来的体验。因为很多情节在醒来时就已遗忘了,只有那种体验驻留在心头,才会影响着人的情绪、精神甚至行为。例如一场噩梦的体验很可能使做梦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情绪低落,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头,感觉事事不顺心。梦是在睡眠中,自我统合力变弱的情况下,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并由自我来把握的影像。但是,不管怎样,人不能主导自己的梦境。

而沙盘游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幻想的空间,让人们“睁着眼睛”做“梦”。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沙盘游戏中的情景来改善自己的“梦境”,体验着“梦境”改变或完善带来的喜悦。这同时也是分化和整合带来的喜悦,是个性化过程顺利进行的证明。

4.实现非言语性和象征性的心理超越

心理的超越功能是实现自性的内在保障。心理治疗要达到治愈的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心理的超越功能,在来访者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裂开的深渊上架起一座桥梁。象征就是发挥这一功能的有效手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箱庭疗法研究推广应用中心

段,它借助于与某事物的相似性,提示完全未知领域的东西或尚在形成中的东西。

象征的主要意义在于激发生命唤起想象,它能创造出更为新颖、更具韵味、更富吸引力的境界并因此把人带入意义更加充实、内容更加丰富的存在。任何新象征的出现都类似于一次新的启示,它在一刹那间照亮了人的全部生活,并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人的未来命运。

沙盘游戏正是创造了一种人与象征共存的空间,尽管人没有意识到,但象征的意义使人焕发生机。体现在整个沙盘游戏的制作过程以非言语性和象征性为主要特点。非言语性指的是沙盘游戏作为一种游戏,它不需要任何言语的参与,只需要想象与行动。象征性指的是沙盘游戏作品中的种种心象表现了来访者的无意识世界的内容,作品中心象的变化反映的是来访者内心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有时,从最初作品中的心象表现可以判断来访者以后心理变化和整合的趋势。这样,通过一系列沙盘游戏作品,来访者的作品整体印象从混乱走向整合、条理化,说明其心理受压抑的能量得到了疏解,自我的力量变得强大,克服和超越了心理分裂的危险,即为自性实现创造了一个宁静、和谐的心理环境。

5.建立理想的咨访关系──母子一体性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这里所说的母子一体性并不是简单地把治疗者看做母亲,把来访者看做孩子,而是以母亲来代表治疗者在沙盘游戏过程中应该具有的一种母性原理的态度,即关怀、保护和接纳来访者,将来访者视作一个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

母子一体性是指治疗者相信来访者具有治愈和发展的潜能,接纳来访者在沙盘游戏中的一切心象的发展变化。同时,来访者也接纳治疗者和自身在沙盘游戏过程中的变化。琳达·迪安(Linda Dean)曾将处在母子一体性关系中的治疗者叫做助产士(midwife),其任务是以尊重的态度接受来访者无意识心象的本来面目,允许它们按照自身的发展速度融入到外部世界中。同时,要为来访者提供一个足够安全和自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治疗者的态度和自我足以接纳和确认来访者非自我部分的心象和治愈过程中出现的新心象。而来访者的无意识似乎知道这一切,并对此作出反应,表现为来访者的自性原型被唤醒,在沙盘游戏中寻求表现。在这些自性心象中,对立面已被整合,治愈人格分裂面的倾向开始变得明显,最终走向了人格的整合。

三、荣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与沙盘游戏

(一)荣格心理动力学理论简介

荣格心理动力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心理能量。围绕这一概念,该理论还讨论了心理能量的转化、流向和调节。

1.心理能量

荣格当初用心理能量(psychic energy)来代替弗洛伊德提出的力比多,把心理能量作为人类全部心理活动的推动力。他认为,能量可以成为现象世界中各种变化的基础,心理能量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现象本身的一个概念,而是完全存在于特定的经验基础之上。换言之,能量在有意识的现实生活中总是表现为运动或力量,而在无意识的潜在生活中则表现为一种状态。荣格坚信,人的肉体所产生的能量在本质上依赖于心理能量得到再生。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箱庭疗法研究推广应用中心

2.心理能量的转化

关于心理能量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心理能量不能压抑,只能转化。荣格曾用“力比多的运河开通”来形容心理能量的转化,也就是从一种心理内容到另一种心理内容的价值强度的转化。他认为,每一情结都带有一定的能量,而情结作为相互联系的无意识内容的群集,属于阴影的一部分,通常以梦和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要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就必须从情结中释放心理能量,使其进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有这样一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心理能量的转换。一位母亲总是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缺乏经验,所以孩子凡事必须绝对服从父母,父母是孩子的权威,也就是说,其无意识中具有一种“父母即权威”的情结。但是当孩子渐渐长大,特别是当他进入反抗期后,他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就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母亲对自己的管教,表现出激烈的反抗举动或言语。于是这位母亲在孩子面前权威地位逐渐丧失的现实与她的“父母即权威”的情结产生了冲突,失去了教育孩子的自信。苦恼的母亲为此寻求心理咨询,而咨询者要帮助她认识到她对母子关系的理解和定位的情结存在,将其情结背后压抑的心理能量释放出来,并引导她把这些能量转化到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上,做孩子的理解者,而不是领导和权威,就可以帮助孩子的母亲恢复自信,最终解决问题。

3.心理能量的流向

荣格认为,心理能量概念的本质是能量的两极对立和熵原则熵原则: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是说物理能量的流动是由于两极之间的势差造成的。例如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接触时,热能从温度较高的物体转移到温度较低的物体,最终达到两个物体的温度相等。他说,没有一种预先存在的两极对立就不可能有能量。必须一直存在着高与低、热与冷等等,这样,平衡的过程,即能量才能够产生。心理能量也遵循着从高到低的流向,趋向于使各心理结构达到一种平衡。当人出现心理冲突时,原先的暂时平衡就会被打破,心理能量就要寻求解决冲突,以建立新的平衡。

4.心理能量的自我调节

荣格将人看成是有自主性的,其精神世界总是自我调节的。自我调节是一种平衡机制,其存在使得心理处于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在荣格看来,心理补偿是朝向整体性的一种内驱力装置。利用集体意识的内容,那些和意识内容相联系的心象、情感、态度及行为,其目的是尽可能地达到人格的完整。补偿作用(compensation)是自我调节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也就是说,补偿就意味着通过无意识活动,对不同的数据或观点进行平衡和比较,以便产生某种调整或修正,如通过做梦纠正意识活动中的片面性。

(二)沙盘游戏中体现的心理动力学思想

1.沙盘游戏过程是来访者心理能量再生的过程

在最初的沙盘游戏阶段,来访者的沙盘游戏作品反映的多是与其意识层面最接近的情景,但也包括一些问题情境。以首次的沙盘游戏作品为基础,治疗者会从中发现来访者内心冲突解决的信号,比如怎样解决,向何处发展等。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沙盘游戏作品中,作品中的心象开始超越意识占主导的层面而向意识的深层发展,出现象征着无意识的内容。此时,这些心象就代表了来访者无意识情结中释放出的心理能量。同时,这种再生的心理能量就要寻求与那些未被情结压抑的心理能量达到一种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箱庭疗法研究推广应用中心

相对的平衡状态,获得心灵的安宁。当来访者把不同的心象表现都整合到一个和谐、统一的沙盘游戏情境中时,沙盘游戏就达到了唤起来访者自我实现潜能的效果。

曾有一位因不自信而接受咨询的来访者,在其最初的沙盘游戏作品中摆放的沙具非常少,尤其是植物类和动物类的沙具很少,没有自我像。在仅有的几个沙具中他认为对自己意义最大的是一把伞,希望自己能呆在伞下面。可以说,这把伞揭示了来访者无意识中“害怕失败,寻求保护”的情结,而这一情结正是导致他不自信的主要原因。伞这个心象的出现本身可能就代表了情结中所压抑的心理能量开始向外释放。随着沙盘游戏的继续开展,在来访者接下来制作的作品中,伞的心象消失了,出现了很多植物和动物,在沙盘游戏中甚至出现了挖出来的河流。不论是植物、动物还是河流,它们都象征着源泉、能量、力量。从这类心象的增多中可以看出来访者动力感的增强,其实质就是他心理能量的恢复和再生。这些能量促使来访者不断整合自己的意识和无意识,结果在最终沙盘游戏作品中出现了真实的自我像。我们把来访者真实自我像的出现看成是其心理能量达到相对平衡状态的一个标志,说明他已经能明确自己之所以不自信的原因,并接纳这一事实。当然,沙盘游戏作品自我像的变化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从无到有,从非真实自我像到最后的真实自我像,甚至升华为具有宗教意义的、抽象图形如曼荼罗时,反映了心理能量从被压抑状态到再生再到平衡的过程。

2.治愈的目标与转化

沙盘游戏的目标是治愈,也就是努力使来访者的心理达到一种整合,其前提条件要保证心理能量间的流通是顺畅的。能量间能够相互转化,受压抑的能量转化为新的能量,而顺畅的基础是能量间的势差,表现为心理冲突。心理能量也总是从高流向低,达到平衡,解决冲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沙盘游戏的初次体验提示了来访者无意识中的情结,使其意识化,从而引起他内心的激烈冲突,可以把这种冲突理解为来访者面对自己的心灵世界时而产生的一种意识中的紧张。虽然这个“世界”属于他们,但他们又认为这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世界”。当沙盘游戏作品中出现这个世界的心象或象征时,难免激发起与此相联系的各种情结,此时情结所压抑的能量强度就会增大,于是“流通”就开始。心理能量在这种条件下才可能由消极转化为积极,才有了实现治愈目标的前提。

3.沙盘游戏开展的动力──人的自我调节机制

人的心理都有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只要条件具备,它就会通过各种手段(补偿、投射、转化等)调整心理能量,即重新分配,使其达到相对的均衡状态。沙盘游戏为人们提供了自我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沙盘游戏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安全、自由、接纳的空间,人的心理在这个空间中可以进行自由的操作;另一方面,沙盘游戏是非言语性的,使得来访者可以充分利用种种非言语的手段,操作深层心理的内容。同时,心理的自我调节过程会以变化的沙盘游戏图景表现出来。从图景的变化中,治疗者也在不断调整治疗的方案和计划,推测来访者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

总之,沙盘游戏中蕴涵了丰富的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是分析心理学与心理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代表性治疗方法,而且,随着沙盘游戏的广泛应用,也必将促进分析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第五篇:“沙盘游戏”与中学生个案分析

“沙盘游戏”与中学生个案分析

“沙盘游戏”在校园中应用的魅力之处在于: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儿童、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伴侣,孩子可以在游戏中调节自己的情绪,开发自己的思维,完善自己的个性等等,但是学习压力使得学生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抑郁、焦虑、逆反、早恋、学习困难、交往困难等等。以心理分析大师容格的理论解释,这些问题源于学生本人的“内在儿童”没有很好地成长,“沙盘游戏”通过心理分析老师与学生共同工作,给学生一个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内在儿童”,找回童年的快乐,在沙盘中不断地调整自我。

案例一:“老师,我想做沙盘游戏”,一位住校的同学早上7:30来到我的沙盘游戏工作室门口,要求做沙盘游戏,经过老师的安排预约了规定的时间。到了约定的时间,该同学很准时来到沙盘游戏室,老师微笑地与她共同开始沙盘游戏工作,在工作过 程中 老师指着她摆好了的沙盘中一个小瓶子问:你对这里的小瓶子有何感受?同学:那是个许愿瓶。老师: 能跟 老师说说里面装着什么愿望?

这时同学的眼睛里已经含满了泪花,边哭边说:是给妈妈许的愿,愿妈妈开心、幸福!接着讲述了一个心酸的故事„„

分析:这位来访者(学生)在没有沙盘游戏的情况下可能不会将自己的痛苦跟心理老师讲述,“沙盘游戏”给来访者一个“自由与保护”的空间,引导来访者倾诉自己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缓解心理压力。

案例二:一位女生因为与同学之间出现小磨擦,上课、睡觉、做作业时状态很不好,经常想起这件事很烦恼。在“沙盘游戏”过程中,分析老师观察到一个细节,她不断地在自己前面(沙盘下方)埋贝壳,说:“这边比较安静,我喜欢贝壳,我觉得很珍贵的东西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的,不可能一下子让人发现的,正如这些贝壳,就象是情感、友谊、财富、工作、机遇等等,需要我付出很多才能得到,所以我把它们埋起来。”随后她跟心理分析老师讲述沙盘中间位置的四个人,其中一个是她自己,另外三位分别代表她的同学,他们身上各有长处,跟他们在一起自己很快乐。“沙盘游戏”工作结束时,她说“现在我不去想与同学冲突的事了,我会把时间多花点在学习上。做了‘沙盘游戏’心情放松了 许多,也没有了困惑。”

分析:来访者属于同学之间关系不畅而求助,一般心理健 康教育 老师可能就会用认知疗法对学生进行辅导,但认知调整有类似说教的技巧,学生往往难以接受,“沙盘游戏”让这位学生在沙盘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看到了对方(同学们)身上的优点,在潜意识中做了自我调整,达到了助人自助的心理辅导目的。

案例三:期中考试前一位家长求助我:“我发现女儿给班上的一位男生寄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I love you!据老师反映,他们似乎有“早恋”倾向。作为家长的我只能以说教的方式对她教育,不但没有效果,女儿反倒出现逆反心理、行为。现想请您给她做做咨询。”

当我接待这位女生的时候,心里充满着信心和爱心。这位女生全身散发着灵气,外表非常清秀,学习也很好。她进入我的工作室,开始关注沙盘和沙架上的沙具,在我的引导下很专注地做起了沙盘游戏工作。

第一次:沙盘中间出现一条大蛇,周围有一些动物:老虎、豹子、兔子、绵羊等。来访者说:气氛十分紧张,这条大蛇在中间,动物们都在四处逃跑,这只小兔子是我,它的表情很恐惧,幸好它是朝着蛇移动的反方向跑的,否则会很危险的,这样就比较安全了,不怎么容易被抓到,这时看到兔子的表情有点放松了,当然我的心情也放松了许多。

第二次:来访者说:沙盘气氛比较快乐,这里有个小孩在大海里玩冲浪游戏,在玩的时候虽然很刺激,但有很大的危险存在她根本没有估计到。我觉得“危险”的分量要比“刺激”的分量重的多,她应该上岸了。沉默片刻„„现在她上岸来了,上来以后又觉得有点可惜,因为不能再玩了,但是这样安全了,而且“安全”的分量要比“可惜”的分量重多了。现在我也感觉不那么紧张了,这个小孩不知道海里有多危险,莫名其妙地就下去了,因为她只知道好玩,现在好了,上来了就安全了,而且岸上还有很多人陪伴者她玩,挺开心的。

经过两次沙盘游戏工作以后,这位女生的母亲告诉我:孩子的行为、思想都改变了,不再逆反了,与那位男生也没有了“早恋”倾向关系了。

分析与点评:该女生是处于青春早期性萌动时期,出现异性相互吸引和喜欢,是正常的心理过程,家长和 老师不要过分紧张,只要用良好的方法慢慢地引导,告诉他们“早恋”的危害,使他们正确处理这些问题,相信孩子们就不会出现逆反心理,也会很好地处理这些迷茫的问题。心理学家曾说:青春期是“狂风暴雨”时期,正确地引导他们安全地度过这期非常重要,否则将会给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带来许多坎坷。

上面的两次沙盘游戏工作,相必不用我解释,大家就已经悟出一些思路来了,其实这位女生根本不知道“早恋”的危害,就象下海冲浪的小孩一样不知道有多危险,只知道好玩而已,当然面临着这一切也有些害怕,就象小兔子看到大蛇一样地恐惧,通过沙盘游戏工作,使来访者在潜意识中不断了解自我、调节自我、放松自我,最后脱离“危险”。

案例四:象很多初三学生一样,这位男生由于考试前、中感到心慌而发挥不好来到了我的工作室,开始了沙盘游戏工作,总共进行了四次工作,效果明显。

第一次:学生拨开沙子后的感悟,觉得自己平时很努力,但到最后成功很少。沙盘右边觉得很不协调,看上去很不舒服。前面的房子好象是我,后面银白色的高楼是班级里成绩比我好的同学,自己想变成后面的比较困难,压力很大,我曾经尝试过很多方法,但都没有效果。当该学生讲到这里时,我指着前面的房子对他说:你觉得前面的房子有什么特点、优点?(下面以咨咨询师、求助者对话形式描述)

求:每个都很独立,不象后面的一户连着一户,地震时可以跑得快些,颜色(五颜六色)很鲜艳、很舒服,造型也很好。

咨:现在请你感受一下,再与后面高楼对比一下有什么感觉?

求:沉默一分钟后„„现在感觉前面的房子比后面房子好多了,风格、造型、独特性、颜色等都比后面的好。

咨:好好感悟一下这里的房子,把它融入到你的心里,把它带到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来。

求:觉得和谐多了,想把后面的高楼吸收过来,吸收它们(他们)的优点,吸收它们(他们)的内部结构。

咨:慢慢感受一下正在吸收后面的内部结构。

求:觉得前面更好了。

该学生第二次来的时候,说自己近一周来明显放松了,考试前、中不太紧张了,发挥好多了,成绩也提高了些,感觉挺好的,要连续做几次。经过四次沙盘游戏工作以后他的考试焦虑水平明显下降。

分析:这个案例是通过抓住沙盘中的某个点进行工作,运用了积极想象疗法,使得来访者从中感悟出自己并不差,在自己的身上有好多优点、需要充分发挥这些优点,增强自信,再吸取别人的优点,不断整合自己,这样焦虑水平就会降低。

下载【沙盘游戏】关于初始沙盘的分析与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沙盘游戏】关于初始沙盘的分析与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沙盘游戏与心理治疗

    沙盘游戏与心理治疗(转)沙盘游戏(sand play technique),又叫箱庭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是来访者通过各式各样的玩具和沙子在一个箱子里搭建任意图形图画来反映内心世界,治疗师......

    沙盘游戏案例分析报告

    沙盘游戏案例分析报告 我做的这个沙盘主题是《宁静》。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工作是非常忙碌的,临近期末放假,已经在心里预感着假期的放松。我特别想找一个比较......

    【沙盘游戏】沙盘模具收集与主题分析

    http://www.xiexiebang.com/ 【沙盘游戏】沙盘模具收集与主题分析 摘要: 沙盘游戏治疗要使用模具创造“沙盘世界”,模具联结着来访者和治疗师,并把来访者的潜意识形象地呈现出......

    沙盘游戏作文(精选合集)

    沙盘游戏作文6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

    沙盘游戏策划书

    心 理 沙 盘 策划书 策划时间:2012/10/18 策划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学生心理协会王明玮 一、活动主题 “认识自我,放飞心灵!” ——心理沙盘游戏团体......

    沙盘游戏治疗

    沙盘游戏治疗 (四)沙盘游戏 多拉•卡尔夫(D.Kaoff) 1904年12月21日出生于瑞士。1944年,通过孩子之间的交往,卡尔夫认识了荣格的女儿格莱特(Get Jung-Baumann),并保持着终生的友谊。......

    沙盘游戏——象征[范文]

    第二篇走进箱庭 这一篇主要介绍箱庭疗法的实施过程,箱庭疗法的象征意义,箱庭疗法的空间配置等内容。 箱庭疗法的实施过程 箱庭疗法的实施过程是来访者运用沙箱、玩具、沙子等......

    沙盘游戏作用

    沙盘游戏的作用 心理咨询中有种特殊的心理咨询技术,叫做沙盘游戏,又叫做箱庭疗法。沙盘游戏和多人会好奇,这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这个技术使用起来有什么好处吗,主要针对什么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