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育教育内容与方法改革计划、总结
德育内容与方法改革计划、总结
1.德育内容
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存在的问题较多,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准确把握中职学生发生的新变化,了解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运用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开展 “三个自我教育”,就是通过认识自我、规范自我、提高自我教育,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可能的内心冲突,从而,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学会自我管理,达到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思想品德,脚踏实地、善于创新的工作作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2.方法及改革计划
学校遵循德育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并以第二课堂活动、素质教育课及讲座、党团校培训、主题班团会、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关工委活动、教工党员讲坛等多种形式的学生思想教育,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和途径,取得成效。一是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德育课程,在德育课教学中,融汇“勇做蜀道开路先锋”和“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的四川交通精神,突出四川交通育人特色。二是开展“五项教育”。以“五〃四”、“十〃一”、“一二〃九”系列主题教育、每周一升旗仪式、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新生军训、入学教育,组织教工党员和干部开展“一帮一”或“一帮多”结对藏区“9+3”学生和后进生活动等载体,开展民主团结教育;通过设立警务室,聘请法律顾问和法制副校长开设法制宣传讲座,开展“三禁两不”专项治理等载体,开展遵纪守法教育;通过实行“封闭式”常规管理,统一着校服,对走读生实施挂牌管理,组织学习《学生手册》等形式,开展文明行为教育;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课和讲座以完善心理健康,组织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以培养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利用《轨迹》团刊、“校园之声”广播站和橱窗等阵地进行先进人物事迹宣传等形式,开展感恩励志教育。三是积极探索德育课考核办法。将学生日常表现和操行成绩与德育成绩挂钩。
开展进行认识自我教育,中职学生经过升学压力的考验后,出于多种原因来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重新开启了人生成长发展的航程。告别过去,认识自己,点燃希望,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工作,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懂得过去的成绩和不足已经成为历史,从零开始,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点、缺点,找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树立自信,放飞梦想和希望,做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取长补短,和谐相处。
首先,认识自我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认识自我的主动性增强,认识自我的可变性增大,认识自我的概括度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增强。其次,学习认识自我教育的途径: “交友法”认识自我,“比较法”认识自我,“比较法”认识自我,“内省法”认识自我。总之,在对学生进行认识自我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全面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无条件地接受自我,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要欣然接受,要让学生知道不论优点、缺点都是自己的一部分,是组成独立、独特自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学会喜欢自己,爱惜自己、欣赏自己。
规范自我教育,通过认识自我教育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看到了长处,坚定了信心;找到了不足,明确了努力方向。规范自我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学习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思想基础。
了解规范自我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达到推动学生共同和谐发展的要求,达到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要求,达到行为规范教育中的创新实践
熟知规范自我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卢梭曾说:“中学生始终是按照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进行活动的。”因此在规范自我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是道德实践的主体。强调将学生臵于整个道德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的前台和核心,而教师只是在此过程中扮演指导者或帮助者的角色,这对学生积极地投入德育活动,培育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是很重要的。
(二)需要性原则。从道德接受的角度来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主体出于道德需要而对教师传递的道德信息反映与择取、理解与揭示、整合与内化及外化践行的求善、欲善、行善的过程。现阶段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具有强烈的参与集体交往和活动的愿望,他们希望通过活动展示自我,发掘自己潜在的能力,他们渴望参与社会,但由于自己身心发展水平、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又畏惧社会……因此,规范自我教育实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需要,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三)情感性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情感效应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在充满安全感、崇高感和尊严感的自然、轻松、高尚、美好的环境中将道德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并自我指导和调整道德行为。
(四)系统性原则。在实施德育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德育目标,使德育活动系统化,保持一致和习惯,发挥整体影响的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将学校的德育臵于社会的大系统中去进行,保持与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避免将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人为地割裂或对立起来,这样才能解决学生在现实问题上的矛盾冲突,并使之与社会实践积极联系起来,有效地促进思想品德的发展。
(五)广泛参与原则。自律委员会来源于学生群体,其工作不能只依赖少数学生干部。否则,易加重骨干学生的额外工作负担,使他们在学习上的精力不足,也造成少数骨干学生孤立于学生群体。把自律委员会的工作自上而下分散开来,尽可能使群体中每一位学生每人分担一小部分工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工作能力,不过于分散学习精力,又使学生的道德观念在监督和被监督的交流中不断的强化、迁移、积累,达到相互教育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彼此提携、共同奋进的合作精神。
(六)及时指导原则。不可认为教师的作用因自律委员会的存在而淡出,自律委员会不可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在自律委员会的肯定评价、否定评价之后,教师的指导、干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及时性。在获得自律委员会的褒奖通报之后,教师应及时的与受奖集体、个人交流,充分肯定成绩分析受奖原因,指出努力方向,为自我教育获得持续性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获得自律委员会的批评意见后,教师也应及时的与学生交流,疏导好学生心理委屈,提出诚恳的批评意见,促使愿意正视、改正错误,帮助学生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接受他律、接受自律。
规范自我教育内容:
1.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从小养成,那便是最好的习惯”。“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好的习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青少年时期正是学习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关,其中习惯占有重要的位臵。古今中外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习惯。可见,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明文规定的日常行为要求,行为规范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学生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如何使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习惯,这是学校道德教育也是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课题。
首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等学校的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统一,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观情绪、沉沦情绪,学习和生活都存在着麻木状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缺乏主动性、刻苦精神、钻研精神,学习纪律涣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没兴趣,有的缺课、逃课,对课程学习缺乏热情;学习习惯差表现为: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上课看闲书,说闲话,玩手机短信,课后玩电脑游戏等。是否会学习,可以说是素质教育成败的一个观察口。因此,学校应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作业,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考试。其次,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当代中职生生活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宿舍卫生差,动手能力差;就寝时间随意性强;饮食习惯不好,随意花钱现象严重;某些学生有吸烟酗酒现象;怕苦、怕累、怕脏,不肯出力,更怕流汗,缺乏劳动意识等。学校要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为核心,实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使用文明问候语、自觉维护个人卫生责任区、坚持天天自觉整理内务、学会文明就餐、文明生活。其次,养成自我控制的能力
学生大都缺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品德,平时放荡不羁,不受约束,自由主义、无组织思想突出;心理表现不成熟,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其他人的感受;自私、固执,难于与人交往,难于适应集体生活。
规则意识教育:规则就是约束人们言行、要求人们普遍遵循的各种规范和准则,如法律、纪律、守则、制度、章程等等。规则意识就是人们自觉遵守这些规范、准则的良好态度和自觉按章办事的行为习惯。规则意识教育就是指通过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则,并执行规则,把这种执行作为自身的需要,从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到形成动力倾向性,也就是我们说的:习惯成自然。
1.学生广泛参与。规则是形成秩序的保障。对规则的崇尚与坚守,就一个人而言,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就一个班级而言,是一种良好的班风;就一个学校而言,是一种良好的氛围。在一个大家都遵守规则的环境中,比较容易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因此,营造一个秩序井然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最好条件。中职生还处于较原始的感知阶段,必须靠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来认知世界。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并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此,必须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订学生行为规范,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以鼓励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养成良好习惯。但是如果只向学生讲规则意识的重要,没有他们的亲身体验,规则意识是树立不起来的。为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规则,发挥学生在规则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在研究活动中让学生参与规则的制定,承担维护规则的责任。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最终在讨论中达成共同遵守的规则,让他们理解规则,思考规则的合理性,促使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2.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变生硬的说教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3.严格约束,规范训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如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
4.全员育人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因此学校各职能部门、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全员育人。学校应建立相关制度,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以便于德育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
如我校建立和完善的制度有:《四川省公路技工学校德育管理办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四川省公路技工学校教师德育工作考核办法》、《四川省公路技工学校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学习规范》、《学生实训、实习守则》、《学生实验守则》、《学生外出教学实习管理办法》、《计算机房管理办法》、《实验室规则》、《学习学生奖励条例》、《学生考勤与请销假制度》、《学生违纪处理条例》、《学生宿舍管理条例》、《学生卫生管理条例》、《学生校外课程实习班主任职责》、《班主任工作职责》、《班主任考评细则》等。5.个别接触,个别谈话。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差距的。学生的个性不同,对于习惯较差的孩子,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学生的困难,帮助学生尽快形成好习惯。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学生的不良习惯的成因有哪些是属于家庭因素造成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并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3.总结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成立了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由校领导带头,党办、学生科、团委、保卫科、教务科、基础科、招生就业办和学生党支部等部门人员参与其中,设立了学生政治课教学、日常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党团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等六个工作组;制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各部门职责和具体工作内容;每年把德育工作纳入党政工作计划和部门工作目标考核;通过参加校外培训、校际交流、校内班主任培训等方式培训德育队伍,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开展思政研究和德育工作课题研究;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联动的教育管理机制,建立校风责任区;实行班级工作日检周考月评、班主任工作月考、教职工半年绩效考核和年终目标考核制度,完善德育工作考评制度;制定《评选表彰办法》、《青年文明号管理办法》,每年开展师生表彰大会,促进基层集体和个人“创先争优”;把德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为其提供保障。目前,学校已形成了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校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存在的问题较多,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准确把握中职学生发生的新变化,了解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运用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 “三个自我教育”,就是通过认识自我、规范自我、提高自我教育,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可能的内心冲突,从而,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学会自我管理,达到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思想品德,脚踏实地、善于创新的工作作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
第二篇:浅议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浅议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莱阳市团旺中心小学孙达蕾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二、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三、课堂教学,德育为先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本的学习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同学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四、校外基地,切身感受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是学生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德育活动的有效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综合实践课的重要内容我们学校正在逐步建立一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从教育的需要出发,结合本地具体资源,建立了法制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等。为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
五、家校结合,相得益彰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虽是两种特点完全不同的教育,但教育是个延续性的过程,这两种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同等重要,无法割裂。家庭与学校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组成要素,在教育这个过程中是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的。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各自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各自的优势,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互补的。所以我们开展了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学生开展德育
工作在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第三篇:小学德育教育内容
小学生德育教育内容
一、举止文明
1、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
2、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
3、自觉使用 “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
4、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
5、向别人请教,态度要诚恳。
6、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喧哗。
7、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同学。
8、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
9、集合做到 “快、静、齐”,观看比赛文明喝采。
二、诚实守信
1、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去做。
2、答应的事确实难完成的,应向对方说明原由,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
3、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期归还,说话要算话。
三、尊重他人
1、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
2、用心听对方说话,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
3、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
4、不打扰别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要及时道歉。
5、未经允许,别人的东西不乱动。
四、守时惜时
1、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
2、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马路上溜达玩耍。
3、回家后,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事当天毕。
4、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
五、懂得感恩
1、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不顶撞父母、老师。
2、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主动给老人洗脚、捶背、夹菜等。
3、主动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4、孝敬父母,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5、要尊重环卫工人、交通警察的劳动。
六、勤俭节约
1、爱惜学习用品,不在课本上乱写乱划,不随便撕扯作业本。
2、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乱花钱买零食、玩具等。
3、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
4、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后随时关紧开关。
5、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要爱护,轻开关门窗,轻拿轻放物品。不在桌子上凳子上乱写乱划乱贴。
七、遵守秩序
1、每天佩戴校牌和红领巾(或队徽)。
2、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
3、上下学排路队,红灯停,绿灯行,不乱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过路口,注意避让车辆。
4、购物、上车时自觉排队,不插队,集会时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
5、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
八、勤于动手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房间叠被褥,自己洗衣物。
2、利人利已,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九、锻炼身体
1、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课内外文娱、体育、科技活动,做好“两操”。
2、学习运动常识,做好自我保护。
3、在运动中要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在活动中不做带有危险性的动作,不参加危险性较大的活动。
十、讲究卫生
1、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睡前刷牙、洗脸,身体无异味。
2、饭前便后洗手。
3、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
4、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见到废纸等垃圾物要主动捡起放到垃圾箱里。
5、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乱贴、乱挂。
6、不在小摊上买零食,不吃变质食物,不喝生水。
第四篇:小学生德育教育内容
小学生德育教育内容
有关与自然及崇高事物关系的内容
1.喜欢周围的大自然,友善地对待动植物。
2.对自己活在世界上感到高兴,并有珍重生命之心。
3.接触美好的事情,心情愉快。
1.感动于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爱护大自然和动植物。
2.懂得生命的宝贵,爱护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3.对美丽和高雅的事物具有感动之心。
1.懂得大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环境。
2.懂得生命是最宝贵的东西,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
3.对美好的事物具有感动之心,对超越人类力量的事物有敬畏之念。
有关自己与集体以及社会关系的内容
1.爱惜公物,遵守约定和规则。
2.尊敬祖父母、外祖父母,主动帮助做家务,并以能为家里做事感到高兴。
3.尊敬老师,和学校里的人们友好相处,喜欢参加学校和班级的活动。
4.喜好家乡的文化和生活,对家乡有难分难舍的感情。
1.遵守约定、社会规则和公共道德。
2.懂得动的重要性,主动地参加劳动。
3.尊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家里人合作,为建立快乐的家庭而努力。
4.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的文化和传统。
5.喜爱本国的文化和传统,在有爱国心的同时,对外国人和外国文化感兴趣。
1.主动地参加周围的团体,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别人同心合力,尽到自己的责任。
2.遵守社会规则、公共道德,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主动地尽自己的义务。
3.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不带偏见,做到公正、公平、为实现正义而努力。
4.理解劳动的意义,知道为社会服务的喜悦,愿意为公共的利益做好事。
5.尊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希望家庭幸福,并为家庭的幸福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6.加深对老师和学校里的人的尊敬和热爱,和大家合作,为建立更好的校风而努力。
7.珍惜家乡和中国的文化和传统,知道前人的成就,热爱家乡和祖国。
8.尊重外国人和外国文化,具有作为中国人的觉悟,与世界人民友好亲善。
第五篇: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如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贯穿德育工作
————万云
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
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对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贯穿德育工作,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我们的德育教育方式,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
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在德育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让师生都参与进来,组织校外活动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学在无形中渗透。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可以“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 1
成良好的校风。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生活都特别复杂,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因此我们必须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指导学生为父母制作一张生日贺卡,为父母洗一件衣服,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四、通过少队活动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
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五、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六、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小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
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苦,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