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燃气管理条例(2005年9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

时间:2019-05-12 00:1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燃气管理条例(2005年9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夏回族自治区燃气管理条例(2005年9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

第一篇:宁夏回族自治区燃气管理条例(2005年9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

【发布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

【发布文号】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公告第25号 【发布日期】2005-09-16 【生效日期】2005-1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宁夏回族自治区燃气管理条例

(2005年9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2005年9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5号公布 自2005年11月1日

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燃气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燃气规划建设、经营、使用、设施保护和燃气器具的销售、安装、维修以及安全管理等活动的,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负责燃气管理工作的部门(以下统称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燃气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规划、安全生产监督、公安消防、交通、环境保护、工商行政、价格、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燃气管理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 自治区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燃气事业,推广清洁能源,促进燃气科技发展,提高燃气管理水平。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五条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规划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燃气专项规划,按照法定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

第六条第六条 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应当按照燃气专项规划配套建设燃气设施;不具备条件的,应当预留燃气配套设施建设用地。

第七条第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燃气工程项目,应当符合燃气专项规划和燃气安全规定,并按照规定由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燃气工程的消防设计图纸以及有关资料,应当报公安消防机构审核。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给施工许可证,建设工程不得施工。

第八条第八条 从事燃气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活动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和规定,确保燃气工程质量。

第九条第九条 燃气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竣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燃气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第三章 经营管理

第十条第十条 新建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向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办理《燃气经营许可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对符合许可条件的,应当作出行政许可的决定,并向社会公示;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应当予以书面答复。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燃气。

设立燃气经营企业,应当依法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燃气经营活动。

从事瓶装燃气经营的企业,还应当依法取得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核发的《气瓶充装许可证》。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从事燃气经营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稳定的、符合国家标准的燃气气源及检测、检验设备;

(二)有符合国家标准和消防安全要求的储存、运输、配送、充装设施;

(三)有固定的、符合安全条件的经营场所;

(四)有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五)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燃气汽车加气站点、瓶装燃气供气站点,应当由具有燃气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设立。

设立燃气汽车加气站点、瓶装燃气供气站点的,由县(市)人民政府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县(市)人民政府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对符合许可条件的,应当作出行政许可的决定,并核发《燃气供应许可证》;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应当予以书面答复。

燃气汽车加气站点应当具备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条件。

瓶装燃气供气站点应当具备本条例第十一条

(三)、(四)、(五)、(六)项规定的条件。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办理场所公示办理《燃气经营许可证》、《燃气供应许可证》的依据、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燃气经营企业申请许可时,对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告知申请人补正的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的条件,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查和实地勘察。

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发放《燃气经营许可证》、《燃气供应许可证》,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燃气经营企业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条例规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应当与用户签订供气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符合条件的,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及时供气。

供气合同内容应当合法、公平、公正,不得损害用户的合法权益。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建立燃气用户档案。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燃气经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罐装、瓶装、管道燃气的压力、质量和数量以及燃气钢瓶内残液存量应当符合规定标准;

(二)燃气运输工具、储装设备应当符合安全规定;

(三)定期申报检验计量器具,维修燃气设施;

(四)不得直接从槽车、储罐向钢瓶充装燃气;

(五)不得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燃气经营许可证》、《燃气供应许可证》;

(六)不得向未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燃气供应许可证》的企业和个人提供用于销售的燃气;

(七)不得向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钢瓶充装燃气;

(八)不得违反规定标准向用户提供瓶装燃气;

(九)不得无故停止供气;

(十)不得为用户指定燃气器具销售单位和燃气器具品牌。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因管道燃气设施施工、检修等原因确需降压或者停气的,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前予以公告,并及时恢复供气;因突发事故降压或者停气的,应当及时通知用户。连续停止供气四十八小时以上的,除不可抗力外,应当补偿用户因此造成的损失。具体补偿标准由双方在供气合同中约定。

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停业或者歇业的,应当提前六十日向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以确保燃气用户正常用气为前提,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向社会公开并履行服务承诺,设置抢修、报警、服务电话,向用户进行燃气安全使用宣传和指导,提高服务水平。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管道燃气的用气量,应当以具有计量监测资质的机构检定合格的燃气计量装置的记录为准。

瓶装燃气应当以交付用户的实际重量为准。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执行国家和自治区燃气价格规定。

燃气价格及服务收费依据、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应当遵守价格法律、法规的规定。

制定和调整民用燃气价格的,应当进行听证。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销售的燃气器具,必须是取得国家燃气器具产品生产许可证、安全质量认证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并附有产品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

禁止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燃气器具。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燃气经营企业和用户应当按照规定对燃气设施和器具进行定期检验、检修和更新。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翻新使用不合格燃气钢瓶或者报废燃气钢瓶。将不合格燃气钢瓶或者报废燃气钢瓶充装燃气销售的,由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依法收缴,并进行破坏性处理。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具备法定资格的检测机构对燃气器具进行气源适配性检测,检测结果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

燃气器具经营单位应当在燃气器具的明显位置标注气源适配性检测标志。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从事燃气器具安装、维修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知识、专业技术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作业。

燃气器具的安装维修应当符合国家技术规范和标准。

第四章 使用管理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管道燃气用户需要扩大用气范围、改变燃气用途或者安装、改装、拆除固定的燃气设施和燃气器具的,应当与燃气经营企业协商,并由燃气经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燃气用户应当安全用气,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盗用燃气、损坏燃气设施;

(二)用燃气管道作为负重支架或者接引电器地线;

(三)擅自拆卸、安装、改装燃气计量装置和其他燃气设施;

(四)实施危害室内燃气设施安全的装饰、装修活动;

(五)使用存在事故隐患或者明令淘汰的燃气器具;

(六)在不具备安全使用条件的场所使用瓶装燃气;

(七)使用未经检验、检验不合格或者报废的钢瓶;

(八)加热、撞击燃气钢瓶或者倒卧使用燃气钢瓶;

(九)倾倒燃气钢瓶残液;

(十)擅自改换燃气钢瓶检验标志和漆色;

(十一)无故阻挠燃气经营企业的人员对燃气设施的检验、抢修和维护更新;

(十二)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燃气用户有权对燃气质量、计量、价格、服务等事项向燃气经营企业查询,也可以向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价格、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投诉。

管道燃气用户应当按时缴纳燃气费。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燃气用户需要更名、过户、销户时,应当到燃气经营企业办理变更或者销户手续。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管道燃气单位用户和燃气计量表设置在住宅内的居民用户,其燃气计量表前燃气设施由燃气经营企业负责建设、维护、更新;燃气计量表和表后的燃气设施及其燃气器具,由用户负责维护、更新。

第五章 安全监督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重大燃气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安全责任制,健全燃气安全保障体系,宣传、普及燃气安全知识,提高全民燃气安全意识,防范燃气事故的发生。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在铺设燃气管道的重要地段及其他重要燃气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损坏、覆盖、移动、涂改燃气设施安全警示标志。

除紧急情况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关闭燃气管道的公共阀门。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在国家规定的燃气管道安全距离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占压燃气输配管道和设施;

(二)堆放物品、栽植树木;

(三)排放腐蚀性液体、气体;

(四)动用明火作业或者燃放烟花爆竹;

(五)擅自开挖沟渠、取土或者打桩、顶进作业;

(六)其他危害燃气设施安全的行为。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建设工程施工可能影响燃气设施安全的,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与燃气经营企业协商,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监督指导下施工。

因工程建设确需改装、迁移或者拆除燃气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与燃气经营企业协商,并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检查、维修维护、事故抢修等制度,配备必要的报警检漏设备和安全设施,并对重要燃气设施所在地和重大危险源配备专职人员进行巡回检查或者采取其他监控措施。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单位燃气用户应当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其操作维护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燃气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操作技能。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发现燃气事故隐患,燃气经营企业应当采取措施,及时消除。

燃气经营企业巡查人员需要入户检查时,应当事先预约,并主动出示有效证件。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保护燃气设施、维护燃气安全的义务。对燃气安全事故隐患和燃气安全违法行为,有权向燃气经营企业或者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公安消防部门举报。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制度,通过定期检验、核查燃气经营企业经营情况的有关材料、实地查看等方式,履行监督责任。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条规定,建设单位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处以工程合同价款的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二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燃气工程未经组织竣工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交付使用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工程合同价款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四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未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从事燃气经营活动的,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经营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未取得《燃气供应许可证》从事燃气经营活动的,由县(市)人民政府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经营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行为之一的,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较重的,处以两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的罚款;给用户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燃气用户有第二十八条规定行为之一的,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对个人用户处以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用户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给燃气经营企业或者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

(一)项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拆除、损坏、移动、覆盖、涂改燃气设施安全警示标志或者擅自关闭燃气管道公共阀门的,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以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

(一)项规定,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占压燃气输配管道或者设施的,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

(二)、(三)、(四)、(五)项规定行为之一的,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单位可以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可以处以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第四十九条 当事人对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条第五十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燃气是指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等气体燃料。

(二)燃气工程是指燃气的贮存、输配设施和管道燃气设施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

(三)燃气设施是指燃气生产、储运、输配、供应的各种设备及其附属设施和计量装置。

(四)燃气器具是指燃气灶具、燃气热水器、机动车燃气器具等燃气用具和燃气计量表、液化石油气钢瓶、工业燃气设备。

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一条 本条例自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墓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82802

【发布文号】宁政发[1991]66号 【发布日期】1991-06-17 【生效日期】1991-06-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墓管理暂行办法

(1991年6月17日宁政发〔1991〕66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行火葬,破除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的殡葬管理方针,加强公墓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公墓管理应当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第三条 第三条 公墓管理实行经营性和公益性分类管理的办法。

各市、县(区)的城镇地区,可以建立经营性公墓,乡、村可以建立公益性公墓。

公益性公墓可以创造条件,逐步向经营性公墓转变。

第四条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公墓管理工作的领导。

各级殡葬管理所,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墓,实行统一规划与管理。

第五条 第五条 经批准划定的公墓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二章 公墓规划与管理

第六条 第六条 各市、县(区)新建经营性公墓的,由所在地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县级人民政府审查,报自治区民政厅批准;新建公益性公墓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民政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持批准文件,向所在地城乡建设部门申请选址定点。并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用地许可手续。

第七条 第七条 公墓区应当进行统一规划:

(一)设置公墓铭牌和界桩。公墓铭牌应载明公墓名称、建墓时间、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及管理制度;

(二)编排墓位序号,制定墓位标准,墓距前后、左右不超过一米,墓顶高不超过二米,每个墓位占地不超过六平方米,墓碑高不超过一米,墓区道路宽四米;

(三)建设绿化带和供群众祭奠、休息的场所。

第八条 第八条 经营性公墓可以建立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一)按规划对墓区进行建设与管理;

(二)为丧主提供挖墓穴、掩埋尸体及其他殡仪服务;

(三)植树造林,绿化墓区。

第九条 第九条 公墓管理机构所需人员,可以实行招聘制,也可以雇请临时工。

第十条 第十条 乡、村公墓,分别由公墓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管理,或由其指定专人管理。

回民公墓可以就近委托清真寺寺管会管理。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市、县(区)殡葬管理所对已划定的公墓区要登记造册,绘制成图,建档立卡,并报自治区殡葬管理所备案。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公墓管理机构平毁无主坟墓之前,应当发出通告,并拍照存档。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丧主在公墓区葬坟,必须遵守公墓管理制度,按公墓管理机构指定的墓位安葬。

禁止在丧葬仪式中搞封建迷信活动。

第三章 公墓使用与收费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死者葬入经营性公墓的,由丧主持医院或公安、交通监理机关、死者所在单位出具的死亡证明,到当地殡葬管理所办理葬入公墓区登记手续,并按规定缴纳费用后,在指定墓位安葬。

公墓区内墓位可预定预购。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经营性公墓是向社会开放的殡葬服务设施,由县级以上殡葬管理所兴办经营,或与其他单位联办联营。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经营性公墓实行有偿使用,按规定收费。

公益性公墓只一次性收取公墓管理费。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修建骨灰公墓。每个骨灰墓占地不超过一平方米。墓穴由公墓管理机构制作,丧主选择,按质收费。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所列收费项目、标准、办法和开支范围,由自治区民政厅、物价局、财政厅共同制定。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公墓收费与开支应当建立财会、审计制度,并定期向上级民政部门和殡葬管理所报告。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公墓管理机构的殡葬服务收费,免征营业税。

第四章 罚则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县级民政部门或由其委托殡葬管理所予以处罚:

(一)未到殡葬管理所登记和缴费,擅自在公墓区葬坟的,除按规定补缴费用外,另对丧主处以五十到一百元罚款;

(二)不在指定墓位葬坟的,处以一百五十至二百元罚款,并强行将坟迁至指定墓位,所需费用由丧主负担;

(三)在公墓区内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对丧主处以二百元至三百元罚款。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国家干部、职工有本办法第二十一条所列行为之一者,除按规定予以处罚外,另由民政部门建议其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不服从公墓管理机构的管理,妨碍公墓管理工作,侮辱、殴打公墓管理人员的,由公安机关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民政部门或其委托的殡葬管理所,对当事人处以罚款时,应使用自治区财政厅统一印制的罚没凭证。

罚没收入,全部上缴同级财政。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对民政部门或其委托的殡葬管理所给予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民政部门申请复议,上一级民政部门应当在接到复申请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不申请复议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民政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宁夏回族自治区劳动合同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有关劳动保障法规,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一、合同期限

1、本合同为有固定期限合同,期限为_________,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其中试用期_________个月,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2、本合同为无固定期限合同,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至本合同约定的终止合同的条件出现之日止。其中试用期_________个月,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3、(注:上述两种合同期限,甲乙双方协商确定其中的一种填写。)

二、工作内容

1、甲方分配(聘任)乙方在_________岗位担任_________职务(工种)。

2、在正常情况下乙方必须完成生产(工作)任务,具体指标为:_________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1、甲方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自治区有关劳动安全、职业卫生规定的作业场所。

2、乙方经技术培训、安全教育、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3、乙方如系女职工、未成年工,其劳动保护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等有关规定执行。

四、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1、甲方安排乙方实行_________工作制。

(1)实行每日不超过8小时、每周不超过40小时工作制,上下班时间按甲方规定执行;

(2)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平均日和平均周工作时间不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

(3)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在保证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下,休息、休假由双方协商安排。

(4)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或不定时工作制,由甲方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实行。

2、甲方因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乙方协商可安排乙方加班加点,并按规定标准给予补休或者支付加班工资。日加班不超过3小时,月加班不超过36小时。

3、乙方每周休息两天,享受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及探亲假、婚假、丧假、计划生育假等有薪假期。

五、劳动报酬

1、甲方的工资制度和分配形式: _________

2、乙方的工资水平,根据其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条件、劳动贡献确定,实行同工同酬。甲方每月定期以货币形式给乙方发放工资。

3、甲方根据经济效益和乙方贡献调整工资和发放奖金,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给乙方发放津贴。

4、乙方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甲方应支付给乙方不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甲方书面记录支付乙方工资的数额、时间、领取者的姓名以及签字,并向乙方提供一份其个人的工资清单。

六、保险福利待遇

1、甲方和乙方按照自治区和当地人民政府的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按时足额缴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其中乙方负担部分由甲方代扣代激。

2、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工医疗时,甲方根据乙方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至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医疗期内由甲方发给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医疗待遇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

3、乙方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医疗费由甲方或社会保险机构负担,医疗期间应按有关规定发工伤津贴。

乙方因工致残的伤残补助金、抚恤金、护理费等待遇,按国家和自治区工伤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

4、乙方因工或非因工死亡,其丧葬费、抚恤费、救济费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由甲方或社会保险机构支付。

七、劳动纪律

1、甲方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情况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为本合同附件,对乙方进行教育和管理。

2、乙方应端正劳动态度,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甲方的劳动纪律,执行各种生产、安全技术、卫生规程和保密要求,遵守职业道德,服从管理、听从指挥,努力完成生产工作任务。

3、乙方违反劳动纪律,甲万可依据本单位规章制度给予纪律处分,直至解除本合同。

八、劳动合同的终止、续订、变更和解除

1、本合同期限届满即终止执行,由于生产工作需要,经双方协商同意,可以续订合同。

2、下列情况,本合同可以终止:

(1)合同期限已满;

(2)发生不可抗力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

(3)甲方破产;

(4)乙方退休或者死亡;

(6)劳动仲裁裁决或者人民法院判决本合同应予终止。

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变更劳动合同:

(1)由于情况发生变化,经双方协商同意的;

(2)订立劳动合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已经修改。

4、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5、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试用期内,乙方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乙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规章制度,经教育和一般行政处分仍无效的;

(3)乙方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甲方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4)乙方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被劳动教养的。

6、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须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

(1)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甲方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2)乙方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本合同无法履行而变更合同不能达成协议的;

(4)甲方濒临破产法定整顿期间,或者因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

7、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甲方不得以本条6款情况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1)乙方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被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2)乙方患病或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3)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4)_________

8、乙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乙方可以随时通知甲方解除劳动合同:

(1)在试用期内的;

(2)甲方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3)甲方未按劳动合同规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9、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乙方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1)甲方出资培训(包括送大中专、技工学校学习),培训后为甲方服务未满_________年的;

(2)_________

10、终止、续订、变更、解除本合同,由甲方办理手续和给乙方出具相关证明。

九、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

1、按照本合同第八条6款(1)项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甲方按乙方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放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同时发给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乙方患重病或绝症的,甲方还应加发医疗补助费:乙方患重病的,加发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50%;乙方患绝症的,加发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100%。

2、按照本合同第八条4款和6款(2)项规定由甲方解除劳动合同的,甲方按乙方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工资。

3、按照本合同第八条6款(3),(4)项解除劳动合同的,甲方按乙方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十、违反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和赔偿

1、甲方克扣或者无故拖欠乙方工资以及不支付乙方加班工资的,除在规定时间内全额支付工资报酬外,甲方需给乙方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25%的经济补偿金。

2、甲方支付乙方工资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除补足低于标准部分外,甲方需支付给乙方相当于低于部分25%的经济补偿金。

3、甲方未按规定为乙方缴纳和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应及时补缴并承担加收的滞纳金。

4、一方违反规定或合同约定解除本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或损害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赔偿相关损失。

5、乙方违反本合同约定的保密事项,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的,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支付甲方赔偿费用。

十一、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十二、劳动争议处理

因履行本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协商不成的,甲乙双方均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三、本合同未尽事宜或条款与法律、法规有抵触的,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现行法律、法规执行。

十四、本合同签订后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鉴证,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 _________

(单位负责人)(签章):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月___日

乙方(签章):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月___日

鉴证机关(章):_________鉴证人(签章):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月___日

第四篇:宁夏回族自治区法律援助条例(2006年7月2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

【发布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

【发布文号】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公告第33号 【发布日期】2006-07-21 【生效日期】2006-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宁夏回族自治区法律援助条例

(2006年7月2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2006年7月2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3号公布 自2006年9月

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等有关法律和国务院《 法律援助条例》,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无偿法律援助服务的,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法律援助,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确定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

第四条第四条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将法律援助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自治区财政设立法律援助专项补贴资金,对经济困难的市、县(市、区)给予补贴。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法律援助提供捐助。

法律援助经费应当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五条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法律援助工作,其所确定的法律援助机构具体负责受理、审查法律援助申请,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援助机构或者法律援助人员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工作。

第六条第六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支持、配合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开展法律援助。

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支持和鼓励具有法律业务知识和专业特长的人员注册为法律援助志愿者,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第七条第七条 法律援助人员依法实施法律援助活动受法律保护。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援助,依法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接受司法行政部门的监督。

对在法律援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法律援助形式、对象和范围

第八条第八条 法律援助的主要形式是:

(一)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

(二)民事诉讼代理;

(三)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代理;

(四)仲裁代理;

(五)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

(六)办理公证证明;

(七)解答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

(八)其他形式的法律援助。

第九条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济困难公民,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一)无其他收入,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失业保险的;

(二)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三)社会福利机构中由政府供养的人员;

(四)孤寡老人、孤儿和农村“五保户”;

(五)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残疾人、患有严重疾病的人;

(六)其他因经济困难确需法律援助的。

公民经济困难的标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按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

需要扩大受援人范围的,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公民获得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

第十条第十条 公民有下列需要代理事项之一,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请求国家赔偿的;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育费、扶养费的;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或者经济补偿金的;

(六)请求赔偿因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医疗事故、产品质量事故或者其他事故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

(七)请求赔偿因使用伪劣化肥、农药、种子、农用地膜、农机具等或者因遭受污染造成种植业、养殖业损失和其他损失的;

(八)进城务工人员追索劳动报酬或者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请求赔偿的;

(九)其他确需申请法律援助的事项。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刑事诉讼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

(二)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交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三)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和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为公民提供法律援助,并无需进行经济困难审查:

(一)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其指定辩护的;

(二)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其指定辩护的;

(三)主张因见义勇为或者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而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人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

第三章 法律援助申请和受理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非指定的刑事辩护和诉讼代理的法律援助,由申请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确定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非诉讼事项的法律援助,由申请人向住所地、事故发生地或者争议处理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公民申请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援助,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供下列证明、材料:

(一)身份证、户口簿或者其他合法有效的身份证明;

(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申请人及其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或者县(市、区)民政部门颁发的《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农村特困灾民救助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

(三)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材料。

可以即时办理的法律咨询等法律援助事项,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即时办理。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收到公民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请求事项属于法律援助范围和本法律援助机构受理的,应当出具书面受理决定;

(二)认为申请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不齐全的,可以要求申请人作出必要的补充或者说明,申请人未按要求作出补充或者说明的,视为撤销申请;认为申请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需要查证的,由法律援助机构向有关机关、单位查证;

(三)请求事项不属于本法律援助机构受理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向具有受理职责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

(四)对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或者请求事项不属于法律援助范围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的理由。

申请人对法律援助机构依据前款

(二)、(三)、(四)项规定作出的处理有异议的,可以要求法律援助机构重新审查,或者直接向确定该法律援助机构的司法行政部门提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异议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书面责令法律援助机构及时对该申请人提供法律援助。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有事实证明申请人在规定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有困难的,申请人可以向确定该法律援助机构的司法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确定该法律援助机构的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予以协调解决。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将法律援助的事项、条件、程序、期限以及申请材料目录和申请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

申请人要求法律援助机构对公示内容予以说明、解释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一次性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申请人认为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与申请事项有利害关系或者是申请事项的当事人、近亲属的,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办理法律援助事项的,有权申请其回避;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认为自己与申请事项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的,应当自行申请回避。

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的回避,由法律援助机构决定;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的回避,由主管的司法行政部门决定。

第四章 法律援助实施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法律援助机构决定给予法律援助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个工作日内,指派法律服务机构或者安排本机构人员实施法律援助,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法律服务机构接受指派后,应当在二个工作日内与受援人、法定监护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签订法律援助服务协议,确定法律援助人员。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先行提供法律援助,并在三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的条件进行审查:

(一)当事人面临重大生命财产危险的;

(二)诉讼时效即将届满的;

(三)需要立即采取保全措施的;

(四)有其他紧急或者特殊情形的。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受援人的请求,委托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异地法律援助机构办理调查取证、文书送达等法律事项的,受委托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协助。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受援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机构有权撤销法律援助:

(一)提供虚假或者伪造经济困难等证明材料的;

(二)提供虚假或者伪造证据材料的;

(三)利用法律援助人员提供的法律服务从事违法活动的。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撤销法律援助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告知人民法院和接受指派的法律服务机构。因先行提供法律援助而发生的费用,由申请人负担。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在法律援助事项办结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下列材料,接受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改正:

(一)法律援助指派函和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批办单;

(二)委托代理协议及其他委托手续;

(三)起诉书、上诉书、申诉书或者行政复议申请书、国家赔偿申请书等法律文书副本;

(四)会见委托人、当事人、证人谈话笔录及其他有关调查材料;

(五)答辩书、辩护词或者代理词等法律文书;

(六)判决书、裁定书、仲裁裁决书、调解协议或者行政处理(复议)决定等法律文书副本;

(七)结案报告;

(八)其他与承办案件有关的材料。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收到结案材料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对结案材料进行审查。

经审查合格的,向办理该法律援助案件的社会组织的法律援助人员支付办案补贴。但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人员除外。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和劳动仲裁机构对法律援助案件受援人提起诉讼、仲裁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缓收、减收或者免收受援人缴纳或者承担的有关费用。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事项需要利用档案资料的,除涉及国家秘密等依法不得公开的资料外,有关国家机关和组织应当配合。

有关国家机关应当免收下列费用:

(一)档案资料查询费;

(二)咨询服务费;

(三)调阅档案资料保护费;

(四)学历、工龄、房地产、财产等证明费。

有关组织对法律援助人员利用档案资料的,可以减收或者免收第二款所列费用。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法律援助人员在实施法律援助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无正当理由拒绝、中止办理法律援助事项;

(二)无正当理由,擅自将法律援助事项转委托他人办理;

(三)向受援人收取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四)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当事人的隐私;

(五)发现受援人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时,不报请法律援助机构批准擅自终止法律援助。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机构可以采取走访受援人、旁听法庭审理等方式,督促法律援助人员全面履行法律援助义务。

受援人在法律援助过程中有权了解法律援助活动的进展情况,有事实证明法律援助人员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可以要求法律援助机构更换法律援助人员。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法律援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为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人员提供法律援助,或赃拒绝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的;

(二)向受援人索要、收取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三)侵占、私分、挪用法律援助经费的。

办理法律援助事项收取的财物,由司法行政部门责令退还;从事有偿法律服务的违法所得,由司法行政部门予以没收;侵占、私分、挪用法律援助经费的,由司法行政部门责令追回;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司法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法律援助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市、区)民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为申请人出具虚假经济困难证明的,由司法行政部门建议其所在单位或者监察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律师事务所拒绝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不安排本所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由司法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停业整顿的处罚。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律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司法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停止执业的处罚:

(一)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擅自终止法律援助案件的;

(二)向受援人索要、收取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有前款

(二)项规定违法行为的,由司法行政部门责令退还违法所得的财物,可以并处所收财物价值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以隐瞒、欺骗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法律援助的,司法行政部门应当追缴全部法律援助费用。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司法行政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受援人,是指依法获得法律援助的公民;

(二)法律服务机构,是指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服务所和其他法律咨询服务机构;

(三)法律援助人员,是指依法实施法律援助工作的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志愿者和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人员;

(四)特殊案件,是指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下列刑事案件:

1、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

2、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

3、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才市场条例(2007年7月2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范文模版)

【发布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

【发布文号】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公告第43号 【发布日期】2007-07-26 【生效日期】2007-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才市场条例

(2007年7月2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2007年7月2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3号公布 自2007年9月

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规范人才市场活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人才市场,是指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从事中介服务、人事代理、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个人应聘以及政府部门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活动的总称。

人才市场的服务对象,是指具有专业知识和承担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相应资格或者能力的人员以及各类用人单位。

第三条第三条 人才市场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坚持双向选择、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四条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人才市场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和完善布局合理、机制健全、运行规范、监管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为人才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创造良好环境。

第五条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人才市场工作。

工商行政管理、教育、物价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人才市场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人才中介服务机构

第六条第六条 本条例所称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是指通过提供信息、场地等形式为人才和用人单位服务的机构。

第七条第七条 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不受区域和所有制等限制,为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

第八条第八条 设立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明确的机构名称、业务范围和机构章程;

(二)有开展中介服务活动的固定场所、设施和相应的资金;

(三)有三名以上经过岗位培训并取得自治区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颁发的人才中介服务资格证书的专职人员;

(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五)其他依法应当具备的条件。

第九条第九条 设立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应当向人事行政部门申请《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才中介服务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

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审批权限:

(一)自治区直属企业事业单位、中央驻宁单位、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跨设区的市设立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设立冠有“宁夏”名称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由自治区人事行政部门审批。

(二)设区的市、县(市、区)设立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由同级人事行政部门审批。

(三)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在征得原审批机关书面同意后,由分支机构所在地县(市、区)人事行政部门审批。

第十条第十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专营或者兼营人才中介服务的,应当向自治区人事行政部门申请许可证。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人事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许可证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许可证;需要延期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申请设立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取得许可证后,应当依法到有关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未取得许可证的,不得从事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活动。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要求变更名称、场所、经营范围或者停业的,应当向原核发许可证的人事行政部门提出申请,依法办理变更或者注销手续。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可以开展下列人才中介服务:

(一)人才供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发布和咨询;

(二)人才推荐、招聘、培训、测评;

(三)人才信息网络服务;

(四)举办人才交流会;

(五)其他有关业务。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应当将其服务内容、工作程序、收费项目和标准在办公场所公布,接受咨询、监督和检查。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业务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或者提高收费标准;

(二)超越许可证核准的范围开展经营活动;

(三)伪造、涂改、转借、转让、出租、变卖许可证;

(四)提供虚假人才市场信息或者作虚假承诺;

(五)以转让、挂靠、承包等方式经营;

(六)其他违法经营行为。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举办人才交流会,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有关材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并对招聘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对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人才市场行业协会应当为人才市场中介组织提供咨询、培训、信息等服务,制定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监督、指导成员单位的经营管理行为,维护行业利益,提高人才中介服务水平和质量。

第三章 人事代理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本条例所称人事代理,是指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受人事行政部门的授权,或者受用人单位、个人的委托,代理完成人事管理的有关事项。

未经授权或者委托,任何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不得开展人事代理。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以下人事代理业务,必须经过人事行政部门的授权(以下简称授权代理):

(一)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

(二)在规定的范围内申报或者组织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配合企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开展单位人事管理集体代理业务;

(四)转正定级和工龄核定;

(五)大中专毕业生接收手续;

(六)流动人才户口办理和因私出国审查;

(七)辞职辞退人员身份认定。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受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委托,可以开展代理招聘人才、员工管理、薪酬设计等服务项目(以下简称委托代理)。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授权代理或者委托代理业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制定并实施规范化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不得超出授权代理或者委托代理的范围开展活动。

第四章 人才招聘与应聘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考试录用、聘用工作人员,应当向社会开放公共职位,录用、聘用社会人才。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不分规模、区域和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依法招聘所需人才。

用人单位跨行政区域招聘人才的,有关部门应当提供便利条件。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应当出具营业执照或者其他相关资质证明文件。

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下列方式招聘人才:

(一)人才市场中介服务;

(二)人才交流会;

(三)新闻媒体刊播招聘广告;

(四)网上招聘;

(五)双向直接联系;

(六)其他合法方式。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应当如实公布下列内容:

(一)单位名称、地址、性质以及业务范围;

(二)招聘人数、条件、工种、岗位;

(三)工资报酬和社会保险待遇;

(四)招聘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

(五)其他相关内容。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通过新闻媒体发布招聘人才广告的,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应当查验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和其他生产、经营资格的证明文件,保证广告内容的真实、合法。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和个人协商一致,确立聘用关系的,应当依法签订书面聘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通过兼职或者定期服务等形式聘用人才的,可以以书面方式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经财政、物价部门同意,向应聘者收取报名、登记等费用;

(二)以交纳押金、保证金等形式作为聘用的条件;

(三)扣押应聘人员的身份证、资格证、学历证明等证件;

(四)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招聘人才或者借招聘人才牟取非法利益;

(五)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各类人才不分城乡、区域、民族、性别等,均有权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人才自主择业,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人才应聘,应当向招聘单位如实提供本人的基本情况和相关证明材料。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在职人员要求另行择业的,应当向所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所在单位同意另行择业的,应当为其办理有关手续;不同意另行择业的,应当说明理由。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故意刁难、阻挠人才的合理流动。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人才流动发生争议,当事人有合同约定的,按合同约定处理;当事人没有合同约定的,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应当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人事、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对仲裁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章 服务和监督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应当履行下列服务职责:

(一)制定并实施人才市场发展规划;

(二)依法规范人才市场秩序;

(三)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人才向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技术研究项目、支柱产业、艰苦地区和行业流动;

(四)积极引导和扶持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五)调解、仲裁人才流动中引起的争议;

(六)其他人才市场服务监管职责。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人事行政部门应当建立人才流动违法行为举报、投诉制度,及时查处人才市场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并将查处情况反馈举报、投诉人。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人事行政、工商、物价等主管部门应当适时对人才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对无证经营、违规经营、虚假招聘、乱收费、就业歧视等侵犯人才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不依法办理注册登记手续,而从事人才中介服务活动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罚。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未取得许可证,擅自从事人才中介服务活动的,由人事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有第十五条第一项禁止行为的,由物价部门依法予以处罚;有第二至第六项禁止行为之一的,由人事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许可证。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未经授权或者委托开展人事代理业务的,由人事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许可证。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发布虚假广告,致使应聘人员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有第二十八条

(一)至

(四)项禁止行为之一的,由人事行政部门责令退还违法收取的费用、押金、保证金、证件;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因欺诈行为,给应聘人员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故意刁难、阻挠人才合理流动的,由人事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给予警告,并通报批评。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当事人对人事行政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延期作出或者不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等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人事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人才市场服务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侵犯人才、用人单位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合法权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2000年8月2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才市场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宁夏回族自治区燃气管理条例(2005年9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夏回族自治区燃气管理条例(2005年9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